❶ 《老人與海》說的是什麼意思呀它是想說明些什麼呢
這本書講了古巴的一個名叫桑提亞哥的老漁夫,獨自一個人出海打魚,在一無所獲的84天之後釣到了一條無比巨大的馬林魚。這是老人從來沒見過也沒聽說過的,比他的船還長兩英尺的一條大魚。魚的勁非常大,拖著小船漂流了整整兩天兩夜,老人在這兩天兩夜中經歷了從未經受的艱難考驗,終於把大魚刺死,拴在船頭。然而這時不幸遇上了鯊魚,老人與鯊魚進行了殊死搏鬥,最終大馬林魚被鯊魚吃光了,老人歷經一番艱辛,最後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禿禿的魚骨架和一身的傷,可還是得到了人們的贊賞。說明了人生的路,有時看的是過程,不是結果,別人可能理解你做的事,也可以不理解,做過了,認為值得就好,有句話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有時過程就讓你感到欣慰,不要太在意結果
❷ 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消滅他,可就是打不敗他。(美國)海明威《老人與海》是什麼意思
「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消滅他,可就是打不敗他。」這句出自海明威《老人與海》的句子意思是:人生下來雖然面臨種種自然與社會的挑戰,也許這些挑戰強大到足以把人的肉體消滅,但一個人只要保持旺盛的鬥志和在任何艱難險阻面前不屈服的精神,人就永遠是勝利者。
這句話是作者海明威的思想觀與價值觀的反映,也是小說的精神核心,它意味著,人生的使命是奮斗,是與命運做不懈的抗爭。小說中的老漁夫桑地亞哥雖然最終沒能保住大馬林魚,但在與鯊魚搏鬥的過程中,他表現出無與倫比的力量和勇氣,不失人的尊嚴,是精神上的勝利者。
❸ 《老人與海》的故事梗概是什麼
古巴一個叫桑迪亞哥(斯賓塞·屈賽飾)的老漁民住在海邊一個小窩棚里,他過著貧困的生活,而且舉目無 親,無依無靠,唯有一個叫「馬諾琳」的男孩去和他聊天,幫他收拾打漁的工具。
一次,他的運氣棒極了,捕獵到一條巨大的馬林魚,由於馬林魚過於巨大,力量比老漁民都大,馬林魚把老漁民和他的筏子拖到了海洋中心的深海處,老漁民經過三天三夜的戰斗,憑借著頑強的意志,他戰勝了孤單、疼痛和飢餓,把馬林魚殺死了,他把馬林魚綁在船上,開始返航回家。
馬林魚的血引來了海洋中的鯊魚,它們拚命地搶奪馬林魚的肉,雖然老漁民用盡方法殺掉了不少的鯊魚,但是馬林魚的肉最終還是被哄搶一光,等到他回家,馬林魚只剩下一個骨架,於是他開始吃起馬林魚的骨頭。
《老人與海》是美國作家海明威於1951年在古巴寫的一篇中篇小說,它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學中的突出地位,這篇小說相繼獲得了1953年美國普利策獎和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
(3)老人與海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1950年聖誕節後不久,海明威產生了極強的創作欲,在古巴哈瓦那郊區的別墅「觀景社」,他開始動筆寫《老人與海》(起初名為《現有的海》)。到1951年2月23日就完成了初稿,前後僅用了八周。4月份海明威把手稿送給去古巴訪問他的友人們傳閱,博得了一致的贊美。
作品賞析
西方文學中海的意蘊是豐富多彩的,抑或是清純可親的少女,抑或是凶神惡煞的惡魔。在《老人與海》中,海是被當作女性來描寫的。在老人打魚過程中,大海始終寧靜、緩緩流動著;即使在鯊魚奪取老人的魚肉時,大海依然那麼平靜。她始終安靜、自信、平等地凝視著「硬漢」般的老人——聖地亞哥。
把大海描寫成女性,外表溫柔的她,卻有著無窮、強大的力量,她有著聞所未聞的大馬林魚,有著兇殘貪婪的大鯊魚,她是如此得深不可測,而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海,也真正顯示了具有柔弱外表卻內心堅強的才是「真正的」,顯示了外在柔弱謙卑內心卻擁有非凡毅力和奮斗精神的才是「真正的硬漢」。
❹ 《老人與海》 內容梗概
老人與海》是發生在二十世紀中葉古巴的一個小故事。主人公是一位聖地亞哥的老漁夫。這位風燭殘年的漁夫一連八十四天都沒有釣到一條魚,幾乎都快餓死了;但他仍然不肯認輸,而充滿著奮斗的精神,終於在第八十五天釣到一條身長十八呎,體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馬林魚。大魚拖著船往大海走,但老人依然死拉著不放,即使沒有水,沒有食物,沒有武器,沒有助手,而且左手又抽筋,他也絲毫不灰心。經過兩天兩夜之後,他終於殺死大魚,把它拴在船邊。但許多小鯊立刻前來搶奪他的戰利品;他一一地殺死它們,到最後只剩下一支折斷的舵柄做為武器。結果,大魚仍難逃被吃光的命運,最終,老人筋疲力竭地拖回一副魚骨頭。他回到家躺在床上,只好從夢中去尋回那往日美好的歲月,以忘卻殘酷的現實。
老漁夫,雖然老了,倒霉、失敗;但他仍舊堅持努力,而能在失敗的風度上贏得勝利。這部小說表現了一種奮斗的人生觀,即使面對的是不可征服的大自然,但人仍然可以得到精神上的勝利。
❺ 《老人與海》這本書講的是什麼意思
小說描寫了一位老漁夫在海上捕魚,經過了84天,他還沒有捕到一條魚,大家都說他運氣不好,不吉利,等到第85天,他決定去漁夫們從未去過的深海去打魚,以證明自己的能力和勇氣。在海上,老人發現了一條很大的馬林魚,它克服了重重困難,經過艱難的搏鬥,終於在第三天早晨,把魚叉刺進了馬林魚的心臟。在返回的途中,老人與到了鯊魚的五次襲擊,他用魚叉、船槳和刀子勇敢反擊。當他駕駛小船回到港口時,馬林魚只剩下一幅巨大的白骨架。
歌詞表達 等待與思念,還有回憶。最重要的是深深的愛
❻ 老人與海歌詞說的什麼意思
1、對愛人的深深思念和滿滿的愛。
2、 老人與海
詞:朱其民
曲:海鳴威
秋天的夜凋零在漫天落葉裡面
泛黃世界一點一點隨風而漸遠
冬天的雪白色了你我的情人節
消失不見 愛的碎片
翻開塵封的相片
想起和你看過
的那些老舊默片
老人與海的情節
畫面中你卻依稀 在浮現
然而地球另一邊
飛機帶走了我的思念 呵
一個人的海邊
海潮循環仍不變
空盪的世界
我們之間呼吸少了一些
老人默默抽 著煙
和我一起 失眠
直覺呈現
海的愛太深 時間太淺
愛你的心 怎能擱淺
老人的線緊牽 愛的信念
歲月的帆 漸行漸遠
秋天的夜凋零在漫天落葉裡面
泛黃世界一點一點隨風而漸遠
冬天的雪白色了你我的情人節
消失不見 愛的碎片
鋪滿灰塵的樂章第二頁
放在那裡好久都沒練
靜靜寫下詩篇
等待從大海的另一邊
卻被季風變線 you know
愛所維系的生命線
在風浪中搖曳
我依然堅守這一切
老人他默默牽 著線
和我一起 哽咽
也許明天 也許很遠很遠
海的愛太深 時間太淺
愛你的心 怎能擱淺
老人的線緊牽 愛的信念
歲月的帆 漸行漸遠
冬季終結純白最後消失的那天
海的諾言一點一點卻走向長眠
寧靜前夜老人守候著他的心願
海的對面 你我兩個世界
3、另有同名文學著作《老人與海》
《老人與海》是海明威於1951年在古巴寫的一篇中篇小說,於1952年出版。它是海明威創作並在他還在世時出版的最後一部主要的虛構作品。作為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圍繞一位老年古巴漁夫,與一條巨大的馬林魚在離岸很遠的灣流中搏鬥。雖然對它有不同的文學評價,但它在20世紀小說和海明威的作品中是值得注目的,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學中的突出地位,對於他195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也起了重要作用。同時該書也被評為影響歷史的百部經典之一 ;美國歷史上里程碑式的32本書之一 ;1986年法國《讀書》雜志推薦的理想藏書48小時內賣出530萬本,銷量排名第一。
❼ 老人與海的梗概
老人與海主要講述了主人公桑提亞哥是個貧困倒運的老漁夫,已經84天沒捕到魚,第85天他又駕起獨木舟到深海捕魚,終於捕到一條比獨木舟還長的馬林魚,這條魚拖著船走了兩晝夜,老人忍著飢餓制服這個強大的對手。返回途中他與數條鯊魚遭遇,最終回到家中。
❽ 《老人與海》有什麼象徵意義
在《老人與海》這部小說中,海明威極好地運用了象徵主義手法。在波瀾壯闊的大海上,展開了一系列跌宕起伏、驚心動魄的故事情節,使抽象的事物具體化和形象化,並代表了不同的意向和表徵。對人物內心世界進行更好的詮釋,作者通過深度挖掘文本中所隱含的意蘊,寄寓了深刻的主題和象徵意義。
(一)大海——人生競技場的象徵
一直以來,大海在西方文學中,都被賦予了豐富多彩的表象意境,或者代表少女的形象,清純可人、明媚燦爛;或者象徵惡魔,凶神惡煞、深不可測。在《老人與海》中,大海被描寫成一位女性形象、細膩深沉,在老人捕魚的過程中,大海呈現出安詳、寧靜、祥和、波瀾不驚的狀態;[3]在老人和鯊魚搏鬥時,大海仍舊是那種自信、緩緩流動的狀態。作品中的大海盡管表面看是溫柔的,但內心卻蘊含著無窮無盡的力量。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海,既有著碩大無比的大馬林魚,又有著兇殘貪婪的大鯊魚。在小說中,大海象徵著真正意義上的強者,既有著非凡的毅力和頑強的精神,同時又具有無比深厚的內涵。
(二)老人——人類頑強意志力的化身
這部小說中的主人公,是一位真正的硬漢,他能勇敢地接受命運一次又一次的挑戰,敢於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不屈不撓、頑強抗爭。懷抱堅定的信念,即便在連續84天沒有捕到魚的情況下依然能夠堅守。通過和大馬林魚、大鯊魚等一次又一次殊死的搏鬥,取得了最終的勝利,盡管象徵他勝利的標志僅僅是一堆魚的殘骸。[4]聖地亞哥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世人宣告:被摧毀的只能是人的肉體,人的精神是屹立不倒、永遠都打不垮的。在小說中,聖地亞哥象徵著不屈不撓、頑強樂觀的人類精神。
(三)小孩——人類生存狀態的象徵
曼諾林是小說中的另一個小主人公,他一直以來都和孤苦伶仃的老人相依為命。在老人的生活中,他的愛和關心處處能體現出來,老人沒有捕到魚時,他會和老人一起難過悲傷,然後會更加悉心地照顧老人的生活和起居,為老人准備好飯菜,是老人生活中最好的幫手。可以說小孩是老人的另一種生存狀態的象徵。[5]在孩子眼中,老漁翁不管捕沒捕到魚,都是他心中最好的漁人。無論捕魚的技巧,還是捕魚的品質都是一流的,無人能夠匹敵的。捕魚的結果並不能說明什麼,僅僅是對人的能力的一種肯定而已。而這種觀點,和老漁翁對自己的看法,恰恰是兩種對立的觀點,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老漁翁和小孩象徵著人的正反兩個方面,預示著在理想和現實之間,人的猶豫和徘徊、難以抉擇,小孩曼諾林的離開,也正是這種思想不斷斗爭的最終結果。
(四)大馬林魚——美好理想的象徵
在小說中,大馬林魚是光榮的象徵。從現實出發,一個年老體衰的漁夫能捕獲到如此碩大無比的大馬林魚,本身就是一件令人榮光的事情。但老漁夫對魚確是無比的喜愛和崇尚,不但沒有絲毫的敵意,反而將對手當成朋友和兄弟看待。[6]所以在整個與大馬林魚搏鬥的過程中,他至始至終都深懷喜愛和敬佩之情,甚至在最終戰勝對手時,他也不免為對手扼腕嘆息。因此,在整部小說中,大馬林魚是無上光榮的象徵。縱觀整部小說,大馬林魚的作用非常重要,沒有大馬林魚的穿針引線,小說的象徵意義將不完整。在經歷漫長的84天等待之後,大馬林魚終於出現了,既滿足了老人的願望,同時也是給老人漫長等待的一個回報。老人憑借堅強的毅力,終於戰勝了年輕氣盛的大馬林魚。在小說的寓意和老人的心中,大馬林魚一直象徵著一種理想的事物,一種美好的目標和追求。預示著在人類漫長的旅途中,會經歷種種的磨難和痛苦,但只要人們懷有堅定的信念,依靠頑強的毅力和不懈的追求,最終一定會戰勝艱難困苦,創造生活的奇跡。
(五)鯊魚——邪惡力量的象徵
鯊魚在小說中,是各種邪惡勢力的化身,代表著一種破壞性的力量。它是對人們實現各種理想和目標的阻撓。《老人與海》這部小說,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並產生了劃時代的深遠意義。這部小說的創作時代,正是古巴民族運動風起雲涌之時。[8]海明威筆下的聖地亞哥,雖然僅僅是一個漁人的身份,但他卻代表了那種在社會最底層苦苦掙扎的窮苦百姓的形象。而鯊魚則是殖民主義者的化身,通過正反兩個形象鮮明的對比和塑造,預示了古巴人民為了爭取自由和解放,同邪惡勢力所做的不屈不撓的斗爭,這樣也更進一步凸顯了真正硬漢的個性。
❾ 老人與海的寓意是什麼
老人與海,主題要表達的就是歌頌失敗的英雄的形象,也就是說,即使失敗了,他也是英雄,而其中原因,就是你說的那局話,因為被打敗,沒什麼可恥的,但因為失敗而毀滅了靈魂,那就算不得高尚,老人所以是一個英雄就在與,他雖然失敗了,但敗的高貴,也就是說,他的精神沒有毀滅,更深的說,就是,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失敗後的毀滅,只要意志猶存,就不算是真的失敗.所以,失敗,只是表面的,而毀滅,則是靈魂的
❿ 《老人與海》主要講了什麼
《老人與海》是現代美國傑出的小說家海明威的一部中篇小說,發表於1952年。
1954年,海明威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金。授獎的原因是:
「他精通於敘事藝術,並將此藝術熟練地運用於其作品中,如運用到在他的近著《老人與海》之中,同時也因為他在當代風格中所發揮的影響。」
其中特地提到了《老人與海》,足見這篇中篇小說在海明威作品中的地位和它的世界性影響。菲力普·揚說過:「在現代世界,凡有知識分子的地方都知道海明威。」而凡知道海明威的人,沒有不知道《老人與海》的。隨著時間的流逝,這部世界性的文學名著為越來越多國家的讀者所熟知。
《老人與海》之所以產生如此巨大深遠的影響,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最主要的,還在於它成功地刻畫了主人公桑地亞哥這一不朽的藝術形象。
《老人與海》的情節極為簡單,寫的是老漁民桑地亞哥連續84天捕不到魚,後來好不容易捕到了一條魚,結果又被鯊魚吃掉。作者通過這個故事,熱情歌頌了桑地亞哥在失敗面前毫不氣餒、勇敢、頑強、堅忍不拔的英雄氣概。
老人是加勒比海地區的一個老漁民。小說一開始,作者就用粗線條為他勾勒了一幅素描:
「老頭兒後頸上凝聚了深刻的皺紋,顯得又瘦又憔悴。兩邊臉上長著褐色的疙瘩,那是太陽在熱帶海面的反光曬成的肉瘤。疙瘩順著臉的兩邊蔓延下去。因為老用繩拉大魚的緣故,兩只手上都留下了皺痕很深的傷疤,但是沒有一塊疤是新的。那些疤痕年深日久,變得象沒有魚的沙漠里腐蝕的地方一樣了。
「他身上的每一部分都顯得老邁,除了那一雙眼睛。那雙眼睛啊,跟海水一樣藍,是愉快的,毫不沮喪的。」
這段肖像描寫極為精彩,它不僅形象地勾勒出了老漁民桑地亞哥獨有的外貌特徵,而且還傳神地表現出了他的性格特徵,從那「跟海水一樣藍的」,愉快的、毫不沮喪的眼睛裡,透出了老人那充滿自信、剛強不屈的性格。
關於桑地亞哥的過去,書中交代得不多。我們只知道他當過水手,到過非洲。他曾有一個妻子,可現在已撒手而去,唯留下一幅彩色畫像掛在牆上,由於看見了就覺得凄涼,他就把它拿下了。他無兒無女,非常孤獨,關心他的人,唯有一個他曾教過捕魚的小男孩曼諾林。他很少看報,即使看,也只想知道壘球比賽的消息,真可謂「我心與世兩相忘」。他的生活極為清苦,住在一個狹小的茅柵里,全部家當只有一張床、一張飯桌、一把椅子。他辛辛苦苦打了一輩子魚,自己的飯菜里卻常常沒有魚。他窮得連外出打魚時所必備的食物也帶不起,只能帶一瓶水。這些描述,突出主人公在極為困難的條件下的精神面貌,同時也揭示了形成老人那「典型性格」的「典型環境」,為下面更好地刻畫桑地亞哥做了必要的准備。
黑格爾指出:「環境的互相沖突愈多,愈艱巨,矛盾的破壞力愈大,而心靈仍能堅持自己的性格,也就愈顯出主體性格的深厚堅強。只有在這種發展中,理念和理想的威力才能保持它自己,才足以見出威力。」老人性格的威力正是在不懈地出海——捕大馬林魚——斗鯊等一系列沖突中逐漸顯現出來的。
他接連84天沒有捉到一條魚,這件事本身對一個以捕魚為生的人來說,是夠慘的了。更令人難以忍受的是,由於「背運」,同行都躲避他,唯一與他相濡以沫的小男孩也被父母接到了另一條船上,他只好孤零零的一個,劃著空盪盪的小船出去,劃著空盪盪的小船回來,而那張補了一些麵粉袋的船帆,「看去真像一面標志著永遠失敗的旗幟。」
可是,老人並沒有喪氣,並沒有倦怠。他要拚命扼住厄運的咽喉,決不讓厄運使自己屈服。第85天他繼續揚帆出海了!「他的希望和信心從來沒有消失過,現在又像微風初起的時候那樣的清新了」。在這一大段里,作者著重表現了老人「硬漢性格」的基本特徵之一,這就是:精神上——極為自信,從不灰心。
精神上的侏儒決然成不了實際上的巨人,但僅有強大的精神而不付諸行動的人仍是矮子。真正的強者,應該是自信和堅忍二者完美的結合。小說的第二大段,通過老人捕馬林魚具體過程的描述,突出表現了他「硬漢性格」的另一基本特徵:行動上——堅韌不拔,頑強拼搏。正是靠著強烈的自信,不懈的追求,他終於交了「好運」,釣到了一條比自己的小船還長的馬林魚。如同老人是人中英雄一樣,這條魚也是魚中豪傑,兩者旗鼓相當。魚在水下堅持了兩天兩夜,不時地用苦刑來折磨老人。它掀起大浪,把老人臉朝下摔在船里,血從腮幫子上流下來;它拚命地沖撞,把老人的雙手弄得血肉模糊。這時,老人只要割斷釣繩,讓大魚跑掉,就能使自己擺脫困境,但這也就意味著他失敗了。老人沒有這樣做,他甚至連想也沒這樣想。渴了,喝點冷水;餓一了,吃些生魚;困了,把釣繩繞在墊了破麻袋的肩上打個盹兒;手抽筋了,咬咬牙忍住。在他看來,「痛苦對男子漢來說不算一回事兒」。正是憑著這種堅忍人之不能忍,力行人之不能行的拼搏,兩天兩夜後,他終於制伏了大魚,乘勝而歸。至此,硬漢子桑地亞哥已經活生生地站立起來了,他的性格的基本特徵業已顯現出來了。
但作者並沒有就此止步,他還要出人意料地用厄運的重錘再敲打這塊鑽石,使其放射出更燦爛奪目的光彩。
就在歸途中,老人遇到了更大更可怕的災難,一條,兩條,成群的鯊魚撲上來要搶劫他的獵物。他並沒有束手待斃,而是無畏地向象徵著厄運的鯊魚宣布:要跟它們斗到底!他先殺死了一條巨大凶惡的鯖鯊,但魚叉又被鯖鯊帶走了。於是他把刀子綁在一隻槳上做武器,又殺死了兩條氣味難聞的星鯊和一頭像豬一樣的犁頭鯊,不幸刀子又折斷了。當夜幕降臨時,成群的鯊魚第4次又撲了上來,老人的頭腦此刻清醒得不能再清醒了,他深知:這是一場註定要打不贏的戰爭。但他仍沒有丟下自己的勞動果實,落荒而走,他又精神抖擻地投入了戰斗。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他說:「你盡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這句話,最鮮明不過地體現出他的這種硬漢子性格。書中寫道:
「……他用棍棒朝它們(指鯊魚)的頭上打去,聽到上下胯齶開裂和它們鑽到船下面去咬魚的時候把船晃動的聲音。凡是他能感覺到的,聽見的,他就不顧一切地用棍棒劈去。他覺得有什麼東西抓住了他的那根棍,隨著棍就丟掉了。
他把舵把從舵上拽掉,用它去打去砍,兩只手抱住它,一次又一次地劈下去,……
最後,一條鯊魚朝死魚的頭上撲來,他知道一切都完了。於是他用舵把對准鯊魚的頭打去,鯊魚的兩齶正卡在又粗又重的死魚頭上,不能把它咬碎。他又迎面劈去,一次,兩次,又一次。他聽到舵把折斷的聲音,再用那裂開了的槳把往鯊魚身上戳去。他覺得漿把子已經戳進去,他也知道把子很尖,因此他再把它往裡戳。鯊魚放開魚頭就翻滾著沉下來。那是來到的一大群里最後的一條鯊魚。它們再也沒有什麼東西可吃了。」
這真是一段龍騰虎躍,扣人心弦的描寫!在這段描寫中,桑地亞哥的硬漢性格的兩個基本方面水乳交融在一起,得到了最高程度的體現。
老人回到岸邊,只帶回了一條大得不可思議的白骨、一條殘破不堪的小船和一幅耗盡了精力的軀體——他失敗了,英勇地失敗了。但他始終沒有失望。小說結尾寫道:他夢見了獅子,——這說明他還有著力的追求,強者的嚮往。
老人身上有著海明威的影子。海明威的性格與老人的性格極為相似,他的孤獨、高傲、自信、好鬥、剛強的「男子漢氣概」是出了名的。作者的兒子格雷戈里·海明威說:「海明威筆下的主人公就是海明威本人,或者說是他身上最好的東西。」還說:「他總是要贏,輸,他是受不了的。」在《老人與海》中,海明威在思想感情上是與老人更緊密地融合在一起的。他喜愛他,歌頌他,也真正進入了角色。他在老人身上寄託了自己對生活一的深切感受,也反映了自己靈魂深處的某些本質的東西。從這個意義和這個角度上講,老人是海明威的化身。
如果海明威僅僅是為寫一本捕魚小說而寫,單單為—位老漁民而作,而無其他的用意,那麼,《老人與海》充其量不過是個二流作品,決不會引起如此之大的轟動。好在作家並非如此,他的作品是多層次的,寓意極深、耐人尋味的。
海明威自己有一個極著名的「冰山之喻」,他認為,文學作品應該含蓄,應該像一座冰山一樣,「露出水面的是八分之一,而有八分之七在水面以下。」《老人與海》正是如此。書中句句寫的是捕魚人桑地亞哥,句句又不是捕魚人桑地亞哥。桑地亞哥這一藝術形象是有著極廣泛的代表性的,他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
《老人與海》寫於這樣的時代:戰後,美國處於繁榮的巔峰時期。但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物質文明並沒有為美國的前途作出歷史的道德判斷,壟斷資產階級反而用種族滅絕、控制論、精神分析學等新觀念摧垮了傳統的價值標准。人們剛剛從大戰殺戮、法西斯集中營和廣島原子彈的噩夢中醒來,又被冷戰、熱戰的陰雲籠罩。於是生活中失去了安全感,物質變成了壓迫精神的重擔,人們普遍感到精神空虛,對前途悲觀絕望。「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還是及時行樂,沉湎於聲色,滿足感官刺激吧。於是吸毒熱、酗酒風,「性解放」……泛濫成災。與海明威齊名的作家費茲傑拉德就常與年輕美貌的妻子沒明沒夜的狂飲,醉酒後常坐在出租汽車頂上,或於午夜在豪華旅館門前的噴水池中裸浴。這種頹廢風氣引起了美國一些有識之士的極大關注,他們為早期美國開拓精神的喪失而深深憂慮。正在這時,海明威這頭老獅子又抖擻精神出征了,從古巴向國內發出了怒吼,他於剪紅刻翠之外別立一案,通過一個普通老漁民的捕魚遭遇,熱情歌頌了奮發向上、頑強不屈的英雄主義精神。這無疑是打開了一扇窗戶,為當時的美國社會吹進了一股新鮮空氣,因而引起了轟動。
《老人與海》雖然講的是一個老漁民的故事,但在這個故事裡卻表達出了許多人的共同感受。老人的捕魚經歷是極具有象徵意義的,它是人生的一幅縮影。
難道沒有人咽過老人那84天勞而無功的辛酸?難道沒有人嘗過那條大魚得而復失的苦果?難道沒有人有過鯊魚成群撲來的不幸?難道沒有人有過傷痕累累之後得到的只是一架無用的魚骨的感受?可見,厄運與失敗乃是現實生活中的一種客觀存在。「司空見慣渾閑事」,捕魚老人的厄運和失敗,正是這種客觀存在的真切寫照。萊蒙托夫有一句很有名的詩:「沒有痛苦還成什麼生活?沒有風暴還成什麼海洋?」說的也是這個意思。所以,老人這一藝術形象的遭遇很容易使人將其與自己的命運聯系起來,從而撥動他們的心弦。
《老人與海》熱情歌頌了人性中最可寶貴的英雄主義精神——老人身上蘊涵著的能夠打動不同時代、不同種族人們心靈的普遍東西。厄運、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象大多數平庸的人那樣被這些東西嚇倒,自己繳械投降。人常說:做勝利的英雄容易,做失敗的英雄難。這話很有道理。也正因為如此,人們才更同情、更尊敬那些失敗了的英雄。……
應該指出的是,桑地亞哥的形象之所以感人至深,還有一點原因:作者選取了一個老人,而沒選年輕人。這話說起來似乎有些可笑,實則不然。人們說:「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通常是人一老,脾氣性格往往和年輕時大不一樣了。……他單單選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作硬漢子代表,這在文學史上是很少見的,這就更使人覺得非同一般,更易於引起人們的同情和崇敬,更能給人一股強大的「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奮發向上、永不伏老、進擊不止、死而後已的精神力量,從而給人留下生動感人的不可磨滅的印象。
從藝術角度分析,老人形象成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這里限於篇幅,只能略談一二。
藉助於對立面之強來刻畫主體性格之強。黑格爾說過:「人格的偉大和剛強的程度,只有借矛盾對立的偉大和剛強的程度才能衡量出來。」這種手法和我國古典名著《水滸傳》中「武松打虎」一段所採用的手法頗有相似之處。正像武松之勇是借老虎之猛而表現出來一樣,老人之強正是借馬林魚、鯊魚之凶而表現出來的。作者用了不少篇幅寫大魚的長、寬、高、威力和美,極力渲染那有著「又粗大又尖長的藍色的頭、兩只大眼和那咬得格嘣嘣的、伸得長長的、吞噬一切的兩頰」的鯖鯊的兇殘,渲染那「飢餓會去咬一把槳或者船的舵,咬水裡游泳的人,趁海龜睡覺時把它們的腿和四肢咬掉」的星鯊的貪婪,旨在表現老人的英雄性格。寫魚只是為了寫人,大魚和鯊魚越是兇猛,不好對付,捕魚、斗鯊的老人的形象就越有光彩。
值得注意的是,人們在塑造英雄形象時往往容易將其神化,從而使其失去了真實性。《老人與海》卻沒有犯這個毛病。老人剛殺死一條鯊魚,疲憊不堪時,忽見兩條鯊魚又襲來了。小說這樣寫道:「『呀!』他嚷了一聲。這個聲音是沒法可以表達出來的,或許這就像是一個在覺得一根釘子穿過他的手釘進木頭里的時候不自主地發出的喊聲吧。」老人失敗後,拖著疲倦的身子由岸邊回到他的窩棚,路很近,可他不得不一連歇了5次。這些描寫都逼真地反映了斗爭的艱苦。老人雖勇力過人,但畢竟是血肉之軀。這樣寫,愈發使人物形象真實可信。
在語言的運用上,寓激情於冷靜,有助於刻畫老人形象。海明威對老人是很偏愛的,充滿著感情,但這種感情從表面上是看不出的,它深藏在作品的深處。通篇好象是用冷冰冰的語言敘述一件與己無關的事,稱贊老人的字眼極少。本來,《老人與海》描寫的是驚心動魄的搏鬥場面。對此,雨里也許會大聲疾呼,陀思妥也夫斯基也許會痛苦的呻吟,巴爾扎克也許會進行懸河般的論辯——然而海明威卻只有這種冷靜的敘述語言。這種語言,乍看起來與作品所描寫的事情很不協調,實則不然。由於它所描寫的是那樣扣人心弦的搏鬥,抒發的是那樣痛苦而深邃的生活哲理,更由於這種語言很適宜表現老人那種孤高自傲,剛強無比的性格,因此也就越能搖撼讀者的心靈和理性,越能突出老人的硬漢性格,越能深入地把讀者拖入書中人物的境界中去作切身的感受。
老人形象之所以成功,最根本的還是作者深入生活,選取現實中活生生的漁民作模特兒,然後反復進行加工、提煉的結果。海明威晚年住在古巴海邊,經常和漁民一起出海捕魚,與他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他曾發起設立一個「海明威杯」來獎勵一年中捕魚量最多的人。他在談到《老人與海》的創作時說:「拋開怎樣去做不談,這一次我有了令人置信的運氣,能夠完全把經驗傳達出來,並使它成為還沒有人傳達到的經驗。運氣是,我有一個好老頭兒和一個好孩子,而近來作家們已經忘記了還有這些事情。」沒有深厚的生活基礎,沒有生活的原型和素材,是創造不出老人這樣成功的藝術形象的。
但《老人與海》畢竟有它的局限性。它所歌頌的只是孤獨的個人主義英雄。老人是高傲的,「古怪的」,他與同行很少來往。除了孩子,在他心目中其他人幾乎都不存在。他一個人走自己的路,打自己的魚。但一個人無論有多麼偉大,他所能做的事畢竟是有限度的。正像不可戰勝的巨人安泰一旦腳離開了大地就難逃厄運一樣,離了群的老人終究敵不過占絕對優勢的惡勢力,他陷於失敗的境地是必然的。那一副大得不可思議的魚骨就是最好的證明。盡管小說結尾處寫老人還沒有放棄自己的追求,但可以預料得到,他成功的希望是極其渺茫的。
《老人與海》的樂觀主義只能是廣闊暗空中的一抹淡淡的微光,貫穿全篇的卻是一種蒼涼悲壯,痛苦消極的調子:桑地亞哥是在西方世界茫茫苦海中拚命掙扎的海明威告別人世前的忠實發言人。作品發表後9年,海明威用一顆獵槍的子彈結束了他的生命,恐怕不能單純地用疾病的理由去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