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樣與敬老院的老人交流,該說什麼,急,急,急
溝通是一個過程,可使兩個人互相了解,透過傳達及接收資料信息,給予及接受對方的指示,互相教導,互相學習,是一個雙向的過程,具體介紹如下:
1、真摯:用坦誠的態度與他們交往,使他們感受到一種真摯的關心。
2、接納:老人大部分缺乏安全感,希望得到別人的關懷及接納,故需以愛心及體諒去接納他們。
3、尊重:老人常感無用,容易產生自卑,給予明顯尊重、支持,增強其自愛和自尊心,提升其自我形象。
4、耐心:老人家一般都比較嘮叨,一點點事可以說很久,不要表現出任何的不耐煩,要耐心地去傾聽老人的話。
(1)如何與農村孤寡老人溝通擴展閱讀:
與老人家交談的技巧
1、位置:不要讓老人抬起頭或遠距離跟你說話,那樣老人會感覺你高高在上和難以親近的,應該近距離彎下腰去與老人交談,老人才會覺得與你平等和覺得你重視他。
2、語言:說話的速度要相對慢些,語調要適中,還要看老人表情和反應,去判斷他們的需要。
3、了解情況:要了解老人的脾氣、喜好,可以事先打聽或在日後的相互接觸中進一步慢慢了解。
㈡ 老年人的思親情感如何安慰才好
僅僅安慰是無法排解的,要多想方法讓老年人與親人建立溝通聯系通道,比如:微信視頻聊天,可以讓老人人見到自己的親人或故鄉人等。
㈢ 留守老人空巢家庭等社會問題怎麼做
農村「空巢老人」生活掠影
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青壯年進城務工,農村出現了大量的「空巢老人」。農村「空巢老人」與城市「空巢老人」相比,既面臨精神上的窘困,更承受著繁重的農事負擔。
「農忙時,特別想讓兒女回來幫一把」。6月22日,四川廣安市廣安區大有鄉金榮村,78歲的段登緒老人對筆者說,「但是回來就沒人掙錢,家裡那幾畝田也刨不出幾個錢來,只要孩子們以後過得好,我就覺得有了盼頭。」放下犁頭,段登緒忙著到深井打水煮飯。段登緒的身體還比較硬朗,田裡地頭的活也能幹一些。他說:「最怕的是生病。病了既沒有那麼多錢治,更沒有人照料。我們不想讓孩子擔心,只要我們照顧好自己,照顧好孫子,孩子們就不用擔心了。」
在金榮村,筆者看到,忙碌在田野里的幾乎都是50歲以上的留守老人。一些年齡較大、身體素質較差的老人由於行動不便,維持自身生活十分困難。同時,「空巢老人」精神生活也很空虛。由於子女不在身邊,平時連個說話聊天的人都沒有。他們自己從事耕作等繁重的體力勞動,農忙之餘還要照顧孫子、孫女。盡管他們盼望著孩子們能守在身邊,但更希望他們能夠在外闖出一片新天地。
鄉里負責人說,每到農忙季節,他們都要組織助耕隊替一些老人搶種搶收,但人多面廣,助耕隊也不可能完全照顧得過來。
四川廣安市廣安區委 張國盛 「爺爺奶奶培訓班」的苦澀
前不久回農村老家辦事,看到村裡正在辦一個特殊的培訓班,參加的是清一色的老年人,培訓的內容是如何教育管理孩子,預防事故的發生。可是,由於很多老年人不識字,無法做筆記,只是坐在那兒聽,具體能記住多少,有多大效果,恐怕他們自己也不知道。
此事的倡導者是一名大學生「村官」。他看到村裡很多人都外出打工了,其中絕大部分是夫妻雙雙外出,而把孩子留給年邁的父母照看。老的老,小的小,甭說孩子的學習,就是基本生活也難以保障,導致安全事故時有發生。他希望通過這樣的培訓班,能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探索一條途徑。
把一個弱勢群體託付給另一個弱勢群體,這樣的景況讓我五味雜陳,感到苦澀。不樂觀地說,「爺爺奶奶培訓班」的「創新」之舉是難以收到預期效果的,畢竟老人們由於知識水平有限、身體狀況欠佳等因素制約,不可能為孩子們創造一個好的生活學習環境。全國有幾千萬留守兒童,其「成長中的問題」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需要靠社會各界的積極努力去解決,而不能讓同樣需要社會關愛的留守老人成為管護留守兒童的主體。
河南工人日報 耿寶文 警惕留守老人遭受侵害
隨著農村外出務工人員不斷增多,侵害農村留守老人的犯罪呈逐年上升的趨勢。2007到2008兩年間,山東費縣人民檢察院共受理審查起訴侵犯農村留守老人犯罪案件26件37人,其中2007年11件16人,2008年15件21人。
此類案件的涉案人員多為當地農民。當地人對受害人家庭狀況比較熟悉,往往乘其家中青壯年勞力外出打工之機,對其家庭留守的老人實施犯罪。在所受理的37名涉案人員中,與被侵害人是本村、本鄉(鎮)或相鄰鄉鎮的農民為30人,佔81%。侵財型、暴力性案件占較大比例。在受理的該類案件中,盜竊、搶劫、強奸、故意傷害等犯罪案件20件30人,占受案總數的76%。
一般來說,老年人防範犯罪的意識和依法保護自身合法權利意識比較淡薄,容易使犯罪嫌疑人得手。有些受害人對自己的財物缺少必要的保護措施,部分老年人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後,不知或不敢向司法機關求助。
如何保護農村留守老人的合法權益,讓老人安度晚年,是家庭、社會的共同責任,需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山東費縣人民檢察院 李積國 留守老人面臨困難種種
因工作原因,筆者對我鄉部分留守老人進行了調查,得知存在以下5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經濟收入不高,生活質量較差。除部分留守老人享受低保外,絕大多數老年人沒有參加城鄉養老保障,他們的經濟來源主要依靠勞動所得和子女貼補。農村老人的勞動主要是種地,但因子女不在身邊,許多農活如若僱人來干,成本提高,所以很多老人農忙時都捨不得花錢請人幫忙,自己干起來則非常吃力。
二是生活缺乏照顧,管護孫輩負擔重。子女外出打工後,大部分老人與孫輩組成隔代家庭,老人代為照顧的孫輩一至數個,負擔較重。
三是隔代教育問題突出,心理壓力大。因為農村老人多數識字不多,無法輔導小孩學習。目前農村交通、通訊狀況得到迅速改善,電視、網吧到處有,孩子自控能力差,這讓老人極度擔心卻又無法監督管教。
四是家庭氛圍缺失,精神生活單調。子女外出後,電話就成為留守老人與子女交流溝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的主要途徑。有些甚至連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沒有,子女們一去多年杳無音訊。留守老人大多過著 「出門一孤影,進門一盞燈」的寂寞生活。
五是醫療問題突出,健康保障亟待加強。調查發現,農村留守老人常年患病的比例達75%以上,不少人疾病纏身。雖然子女務工帶來家庭收入提高,加之新農合的實施,農村就醫條件有所改善,但總的來說仍處於較低水平,留守老人普遍存在「小病扛,大病拖」的現象。
重慶武隆縣黃鶯鄉政府 楊娟 讓農村老人「空巢不空心」
近年來,各級黨委、政府通過採取最低生活保障、困難幫扶等措施,為農村孤寡、空巢老人提供物質資助,基本解決了老有所養、老有所醫等問題。但農村孤寡老人、「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應引起各級政府和全社會的高度重視。據對蘇中地區一個鎮的調查,有76%的農村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沒有子女相伴,這部分人精神很孤獨,文化生活十分貧乏。為此,特提出以下3點建議:
1.開展志願服務活動。組織社會各界志願者常「回家」探望,利用周末和空閑時間到農村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家探望,陪老人們聊天,幫老人們洗衣等,讓老人們充分感受到「空巢不空心」的溫暖。
2.實施電信問候活動。郵政、通訊等行業,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工具和部門優勢,一個電話、一張賀卡,明確專人定期進行精神問候,使老人們感受到社會關愛。
3.推進入戶撫慰活動。基層黨政組織應擔當起撫慰的首要任務,匯集農村多方力量組建節假日上門撫慰服務隊伍。每逢春節、五一、國慶、中秋、重陽節等,通過開展慰問活動,使老人們感受到「兒孫滿堂」的天倫之樂。
㈣ 青少年如何與老年人共同交往
青少年必須注意心理上的自我調節。
心理學家艾里克遜特別強調指出,青少年心理自我調節的重要的任務就是了解自己,建立起正確的自我認同和堅強獨立的自我意識。這就要求:
一方面:認真而積極地自我反省。作為成長中的青少年,慢慢會有自己獨立的一些見解形成,對待周圍的人和事都能以自己的眼光來判斷和評價,這些看法來自於對人和事的觀察,同樣,了解自己和了解別人一樣,都要進行一定的觀察,觀察自己就是反省。反省過程中要注意,一是慢慢學會讓思考進入自己的生活,對自己能平心氣和地進行分析,包括自己的現狀、自己與人相處的狀況,自己的一些優點和缺陷,自己整個的人生理想等等。二是,在反省中要避免情緒化,不要為一點小事鑽牛角尖,不要過於自信變得驕傲,要盡量用客觀的眼光看自己,接納自己偶爾產生的矛盾心理和孤獨感,不需要過多的擔憂,並時常提醒自己盡力克服自卑和嫉妒心理。
另一方面:友善又和諧地與人相處。人際交往在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脫離人際交往的青少年是不可能使自己健全成長的。通過別人的評價和幫助,青少年可以更多的接受知識和更真切的感受人與人之間的關愛,同時也可以更好的明了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位置,及時的改正不足之處,這樣可以形成更為完整的自我形象。這對排解內心裡的矛盾心理和孤獨感也非常有利。
再一方面就是接納自已和完善自己。一般的人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也不可能一無是處。接納自己就是指不僅僅看到自己的優點,從而更會自信地去學習和生活。而且還指能意識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之處,不是去否定它,而是通過接納然後想法改進它們,不以自己的優點而自傲,也不以自己的缺點而自卑。這里的關鍵是要求我們的青少年朋友相信自己是有價值的人,從而全力以赴地去實現自己的價值。
之所以強調自我調節中的自我肯定,是因為它關繫到個人今後的發展。每個人都有長處,有優點。每個也都會在不同的時候感受不同的心理狀態,如果你曾經有過矛盾、孤獨、自卑或是嫉妒心理,這也不足為奇,成長中的人誰都不可避免,但成長中的人也都可以藉由自己的調節來極大的擺脫這些感覺,讓自己充分的發揮出自己的潛力。請記住:成就自己將會是從自信開始,以努力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