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老年人 > 老年人如何養陰血

老年人如何養陰血

發布時間:2022-05-07 01:05:31

A. 百度一下老年人四季養生方法

春天是萬物復甦,生長萌發的季節,在春天到來之際,自然界呈現一派生機盎然、欣欣 向榮的景象。春季養生,必須順應春天陽氣生發、萬物萌生的特點。要注意春天氣候多變, 時寒時暖,同時人體皮表疏鬆,對外邪抵抗能力減弱,所以春天到來之時不要一下子就去掉 厚衣服,尤其是老年人和體質較弱者。初春陰寒未盡,陽氣漸升,穿衣時要注意「下厚上薄」。 「下厚」以利於春陽之氣升發,「上薄」以防陽氣升發太過。
春在五行中屬木,而人體的五臟之中肝也屬木性,因而春氣通肝。在春天,肝氣旺盛而 升發,人的精神煥發,一定要注意養肝,護肝,肝主疏泄,喜條暢而惡抑鬱。春三月是升發 季節,萬物始生,此時要盡量避免動怒,更不要心情抑鬱,要做到心胸寬闊,豁達樂觀。遵 循一年四季春為首,五臟春季肝當令的原則。
春季養肝在飲食上,要選甘、辛、溫之品,清淡可口,盡量不要吃油膩、生冷、粘硬食物。由於春季人體新陳代謝加快,因此應多選用既升發又富營養的食品,如黃豆芽、綠豆芽、豆腐、小麥、大棗、瘦肉、魚類、蛋類、花生、黑芝麻、蜂蜜之類;由於冬季新鮮蔬菜較少, 攝入維生素不足,聚積一冬的內熱要散發出去,所以還要多吃些新鮮蔬菜,如春筍、春韭、 油菜、菠菜、芹菜、薺菜、馬蘭菜、香椿頭等。這對於因冬季過食膏梁厚味導致內熱偏勝者, 還可起到清熱瀉火、涼血明目、消腫利尿、增進食慾的作用 。對於體質過敏,易患花粉過敏、蕁麻疹、皮膚病等,應禁食含異性蛋白等刺激性的食物,如羊肉、狗肉、豬頭、雞頭、海腥 魚、蝦、蟹之類。
在春光明媚、風和日立、鳥語花香的時刻,老年人更應該在戶外曬太陽、散步、賞花、 打太極拳等活動,以利春陽萌生勃發。同時也要注意春季風大,氣候乾燥,水分缺乏,應多 喝白開水補充體液,增強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
老年人夏季如何養生?
夏季是「天地氣交,萬物華實」的季節,黃帝內經提出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觀 點,夏季天氣炎熱、酷暑難耐,人體陽氣旺盛,陰氣不足,是中暑、中風、胃腸道疾病的高 發季節,特別是老年人因機體的冷熱調節能力下降,如不能保證充足的睡眠、合理膳食並及 時補充體液,容易誘發多種疾病。老年人在夏季更要注重養生與保健。
夏季與五臟的心相應,氣候炎熱,汗液外泄,易耗傷心氣,所以夏季要重視養心,養陽 為夏季養生保健的關鍵。陽氣是人的動力,在炎熱的夏季,老年人一般不宜進行大量運動, 運動之後應及時補充水分和營養物質。
夏天夜晚炎熱,天亮時間較早,中老年人可適當晚些入睡,早些起床。另外,在夏天的 午後最好能安排午睡片刻,對消除疲勞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注意科學飲食:①要多喝清涼解暑的飲品,如淡鹽水、綠豆水、酸梅湯、菊花茶等,以 補充因身體出汗造成的消耗,但不要貪食冷飲。②要常吃涼性蔬菜瓜果,如苦瓜、冬瓜、西 瓜、豆芽、銀耳、香蕉等,以增強體內抗毒能力,減少暑氣及熱毒對人體的傷害。③要講究 營養,夏季老年人需多吃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無機鹽和粗纖維的食物,如瘦肉、牛奶、豆 漿、蛋品、豆腐等,以補充人體消耗。
患有冠心病、高血壓、動脈硬化等的慢性病人,尤其是老年人,不要長期呆在冷氣環境 里,患有關節痛的人亦不要老在冷氣環境里生活。
老年人秋季如何養生?
秋天是寒暑交替的季節,秋季是一年中由熱轉冷的過渡季節,由於氣溫變化較大,空氣 濕度偏小,氣候乾燥,「肅殺之氣」易侵入機體,所以古人稱秋季是個「多病」的時節。研 究表明,冠心病、腦溢血的發作以秋冬多見;支氣管哮喘最易在秋冬交替時節發作;潰瘍病、 老寒腿也多發於秋季。對於中老年人來說,在「多病」的秋季里更要注意保健和養生,以防 疾病,安然度秋。
秋季氣候逐漸乾燥,日照減少,天氣越來越涼,尤其到了深秋,草葉枯落,花木凋零, 在老年人心中最易引起衰落、頹廢等傷感情緒,因此,要注意調養情智,學會調適自己,要 保持樂觀情緒,以減緩秋季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
秋季的特點是由熱轉寒,陽消陰長。所以秋季養生保健必須遵循「養收」的原則,其中 飲食保健當以潤燥益氣為中心,以健脾、補肝、清肺為主要內容。要盡可能少食蔥、姜等辛 味之品,適當多食一些酸味甘潤的果蔬。
在秋季,冷空氣勢力將逐漸加強,氣溫明顯下降,晝夜溫差增大,且「一場秋雨一場寒」。 從防病保健的角度出發,應該注意加強禦寒鍛煉,提高抗寒能力,以便在強冷空氣和寒冬季 節到來時也能夠適應氣候環境,避免由於氣象原因誘發或加重病症,古人雲:春捂秋凍,不 生雜病。立秋之後,不要氣溫稍有下降就添衣加褲,而應該盡可能晚一點增衣,能穿短袖襯 衫,盡量不要穿長袖;能穿單衣,盡量不加外套。
秋天宜登高遠足,是登山活動的黃金季節,老年人可在戶外遊玩中飽覽景色,修身養性。
老年人冬季如何養生?
冬三月草木凋零、冰凍蟲伏,是自然界萬物閉藏的季節,人的陽氣也要潛藏於內。因此 冬季養生的重要原則是「藏」。
冬季作息時間應「早睡晚起」,起床的時間最好在太陽出來之後。老年人體質較弱,為 了營養體內元氣,應提倡早睡晚起,以保證充足睡眠。臨睡前最好用熱水洗腳,使腳部血管舒張,血液循環流暢,利於入睡。衣服要和暖貼身,以防寒氣襲人,損傷陽氣,引起腰背寒痛。
要適當參加體育鍛煉。冬季雖然寒冷,但也不要終日蟄居室內。應該根據自己的身體健 康狀況,常到室外進行一些力所能及的鍛煉,如打太極拳、練氣功、慢跑、散步等。
在冬季老年人的日常膳食應以溫、補為主,宜吃一些高熱量、高蛋白的食品,合理安排一日三餐,做到稀干搭配、葷素夾雜,要避免或少吃涼食 、刺激性食物和一些油性大不易消 化的食物。冬季是進補強身的好時機,飲食調配不能忽視。為了保陰潛陽,宜食谷類、羊肉、 鱉、龜、木耳等食品,宜食熱的飲食,以保護陽氣。

B. 中老年婦女補血吃什麼補品好

那麼中老年人應該如何補血呢?中老年人吃什麼補血呢?呢?中老年人補血食物在中醫補血法中,常以血肉有情之品來調養補血,並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俗話說得好,葯補不如食補。中老年人養血方法有很多種,營養專家指出,採用食養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平時適當地多吃些富含「造血原料」的優質蛋白質、必需的微量元素(鐵、銅等)、葉酸和維生素B12等營養食物。中老年人五大補血佳品甜蜜水果類(葡萄、紅棗、桂圓)含金量:富含磷、鈣、鐵等礦物質,並有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對中老年人而言有補氣血、強筋骨之功。《本經》中更是記載:「紅棗味甘性溫、脾胃經,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葯性的功能。」深色蔬菜類(菠菜、胡蘿卜、南瓜)含金量:含有豐富的鐵質和胡蘿卜素,胡蘿卜素可促進血紅素增加,提高血液濃度及血液質量。南瓜中還含有「鈷」和「鋅」,「鈷」是構成血液中紅細胞的重要成分之一;鋅則直接影響成熟紅細胞的功能;鐵質則是製造血紅蛋白的基本微量元素,這些都是中老年人補血不可或缺的原料。因此,清代名醫陳修園曾稱贊「南瓜為補血之妙品」。紅黑葯材類(黑豆、黑木耳、發菜、紅豆、花生)含金量:鐵質、蛋白質和氨基酸含量高。黑色和紅色的食物多有補血的功效。黑色的食物入腎,有助於腎藏精納氣。腎藏精,精生髓,髓化血,因此,血的根本也在於腎。至於紅色食物補血,理論則源於「以形補形,以色補色」。黑豆助益腎生髓化血,也可以增強中老年脾胃運化功能。腎虛、血虛者多吃有益。黑木耳養陰補血、潤肺明目。花生則能補血止血。鮮美肉類(烏雞、豬肝)含金量:養陰退虛熱。烏雞湯甘溫、補虛損,養陰血,大補氣血,對陽虛、氣血兩虧的中老年人適宜。推薦:黑豆烏雞湯、豬肝炒菠菜。乾果類(黑棗干、紫葡萄乾、桑葚干)含金量:含鐵量增加,其中以桑葚干為最,桑葚干每100克含鐵42.5毫克,無愧於水果中「補血果」的稱號。在曬制過程中,最有利於一些穩定營養素的保留,如鐵、鋅、錳、蛋白質、抗氧化物質等。 0

C. 老人吃什麼補氣血 四種食物補氣血再合適不過

補氣血食物
紅棗 紅糖 米酒 益母草 阿膠 赤豆可以補血.
補氣食物:紅薯(甘薯、地瓜、番薯)味甘、性平,歸脾胃經。作用:補脾胃、益氣力、寬腸胃。宜於脾胃虛弱、形瘦乏力、納少泄瀉。多食易引起反酸燒心、胃腸道脹氣。
香菇 味甘、性平。作用:益胃氣,托痘疹。宜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倦怠乏力。屬於發物,麻疹和皮膚病、過敏性疾病忌食。

山葯 味甘、性平,歸脾、肺、腎經。作用:補氣健脾,養陰益肺,補腎固精。宜於脾氣虛弱,食少便溏,慢性泄瀉。濕盛和氣滯脹滿者忌食。

栗子 味甘、性溫,歸脾、胃、腎經。作用:補脾健胃,補腎強筋,活血止血。宜於脾虛食少,反胃,瀉泄。氣滯腹脹者忌食。

紅棗(大棗) 味甘、性溫,歸脾、胃經。作用:補益脾胃,養血安神。宜於脾胃虛弱,食少便稀,疲乏無力。氣滯、濕熱和便秘者忌食。
雞肉 味甘、性溫,歸脾、胃經。作用:補中益氣,補精添髓。宜於脾胃虛弱,疲乏,納食不香,慢性泄瀉。實證、熱證、瘡瘍和痘疹後忌食。
1 補氣虛食品:牛肉、雞肉、豬肉、糯米、大豆、白扁豆、大棗、鯽魚、鯉魚、鵪鶉、黃鱔、蝦、蘑菇等。可經常交替選服。
1.2補氣虛葯膳食療方舉例:
玉珍雞:母雞一隻洗凈,雞肚內放人桂圓、荔枝幹、黑棗、蓮子、枸杞各30g,加調味蒸食,可補氣養精。
黃芪蒸鵪鶉:黃芪6~9g,鵪鶉2隻共蒸食,可補氣虛。
2血虛:血虛之體的主要表現為;面色萎黃蒼白,唇爪淡白,頭暈乏力,眼花心悸,失眠多夢,大便乾燥,婦女經水愆期、量少色淡『、舌質淡、苔滑少津,脈細弱等。進補宜採用補血、養血、生血之法,補血的葯物可選用當歸、阿膠、熟地、桑椹子等。
2.1補血虛食品:烏骨雞、黑芝麻、胡桃肉、龍眼肉、雞肉、豬血、豬肝、紅糖、赤豆等,可經常交替選用。
2補血虛葯膳食療方舉例:
當歸烏骨雞:當歸、黃芪各15g放入紗布袋中與烏骨雞一隻共蒸煮,吃雞肉喝湯,可補血虛。
阿膠糯米粥:阿膠9g(打碎)與黑糯米 60g共煮粥服食,可補血虛。
3 陰虛:又稱陰虛火旺,俗稱虛火,陰虛之體的主要表現為;怕熱,易怒,面頰升火,口乾咽痛,大便乾燥,小便短赤或黃,舌少津液,五心(二隻手心、二隻腳心與頭頂心)煩熱,盜汗,腰酸背痛,夢遺滑精,舌質紅,苔薄或光剝,脈細數等。進補宜採用補陰、滋陰、養陰等法,補陰虛的葯物可選用生地、麥冬、玉竹、珍珠粉、銀耳、冬蟲夏草、石斛,龜板等。

D. 心肺功能不好的老年人補氣血的食物有哪些

很多,大棗,桂圓,三七,西洋參,紅豆等等,只要每天都吃好,心情快樂,多曬太陽也是補氣血,記住不可生氣,不然什麼都補不進去

E. 老年人吃什麼補血好

老年人腸胃消化系統減退,機體造血能力不足很容易造成缺鐵性貧血,補血平時吃含鐵和蛋白質等造血的食物,如動物的肝腎、瘦肉、黑芝麻、芝麻醬、黑木耳、紅棗、以及魚、蛋、奶、豆類製品等食物。此外可以服用貧血常用的鐵之緣片,補充造血所需的鐵、蛋白質原料,不需要胃酸轉換直接在腸道被吸收,補鐵生血增強造血能力,一般服用鐵之緣2~4周後血紅蛋白明顯增加,要達到正常值需要2~3個月。

貧血可以服用含有阿膠的鐵之緣片來補鐵補血,安全無副作用,口感好吸收利用率高,快速補充人體缺失的鐵、蛋白質等元素,提高人體血液活性改善貧血的症狀。貧血要注重膳食調養,要高蛋白的飲食,比如瘦肉、魚蝦、雞蛋,還有含鐵高的大棗、豬肝、木耳等,有利於補充缺鐵的鐵質,祝您的貧血盡快恢復健康。點擊左上方◆體恆健◆了解更多。

F. 吃什麼補氣血,是對於老年人的

補血的食物主要抄有:紅襲糖 胡蘿卜 牛肝 羊肝(極品) 馬肝(極品) 羊肉(極品) 牛肉 膠類肉食 菠菜 蠶豆 海帶 紫菜 黑木耳 蛋黃 龍眼肉 紅棗 比較甜的瓜果類。適當多吃些富含造血原料的優質蛋白質,必需的微量元素鐵、銅等葉酸和維生素B12等營養豐富的食物例如麵筋,蘿卜素,金針菜,龍眼肉,蘿卜干。氣血兩虛一般出現在貧血。其主要表現為;既有氣虛的表現,又有血虛的表現,進補宜採用益氣生血、培補氣血、氣血並補。建議要有意識的去補血,如百頤年山葯芡實紫薯粉補血效果就很不錯。

G. 老年人貧血的話吃什麼食譜好。急急急。。大神們幫幫忙

老人十大補血食物 一、黑芝麻 有一個最簡單的秘訣,黑色和紅色的食物多有補血的功效。黑色的食物入腎,有助於腎藏精納氣。腎藏精,精生髓,髓化血,因此,血的根本也在於腎。至於紅色食物補血,理論則源於「以形補形,以色補色」。 芝麻入肝、腎、肺、脾經,有補血明目、生精通乳、益肝養發的功效。食用芝麻,可以促進腎生血、肝藏血和脾統血的功能。 二、紅棗 養胃健脾、補血安神;又能滋潤心肺、調和營衛、促生津液、通關開竅、助益十二經絡。對於貧血、面白、氣血不正有很好的調養作用。 三、豬肝 患有血虛症或者缺鐵性貧血的人平時可以多吃點豬肝炒菠菜。 四、藕 藕性溫和,鮮藕止血,熟藕補血。蓮藕,生吃可以清熱涼血,止血散瘀,熟吃可以健脾胃,養血。有口鼻出血的病人,可以緊急服用新鮮的生藕汁,有迅速止血的作用。女性多吃蓮藕有好處,但月經來潮期間和素有體寒痛經者不宜生吃蓮藕。糖尿病人不宜熟吃蓮藕或藕粉。 五、胡蘿卜 入脾胃經和肺經,是補血和改善腎虛的上好食物。補血養肝、健脾化滯、補中下氣,尤其能改善肝血虧虛引起的視力下降、眼盲症等病症。對於脾虛食滯引起的消化不良和呃逆也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六、桂圓肉 益心脾、補血氣。對氣虛不足、心血虧虛、心悸失眠有療效。如果是心脾氣血雙虧,面色無華,疲乏無力,沒有食慾,大便發溏,可以用桂圓和紅棗一起煮粥來補益。如果記憶力減退、睡眠不好,容易感到恐懼,這是心血不足的表現,可以自製桂圓膏吃:桂圓肉500克,白糖500克,桂圓肉搗爛,和白糖攪勻,隔水蒸熟成膏狀,早晚一小勺用溫開水送服。 七、黑豆 助益腎生髓化血,也可以增強脾胃運化功能。腎虛、血虛者多吃有益。經常食用可防老抗衰、增強活力。 八、黑木耳 養陰補血、潤肺明目。 九、烏雞 養陰退虛熱。烏雞湯甘溫、補虛損,養陰血,大補氣血,對陽虛、氣血兩虧者宜之。也不能吃太多了,一個月最多兩次。容易上火者不能長期服用。 十、紅糖 益氣補血、健脾暖胃、緩中止痛、活血化瘀。紅糖性溫,適合怕冷、體質虛寒的人食用。胃炎、胃潰瘍引起的胃痛和糖尿病人不不宜食用

H. 養陰怎麼養

1重食療
秋冬季節人們通常飲食習慣偏於溫熱,火鍋等辛辣食物大受歡迎,厚衣過冬必備,這都會使人體出現「陰虛生內熱」「內熱上火」的現象,對養陰會造成影響,甚至傷陰。
因此,秋冬季節應盡量避免辛辣食物及煙酒,多吃一些諸如番茄、山楂、烏梅等潤燥滋陰的食物。蘿卜下氣、利腸胃,正符合秋冬規律;利腸胃,就是利排泄。
因此有「冬吃蘿卜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葯方」的說法,秋冬季節可多食蘿卜。秋冬進補還可吃一些養陰的食物,如秋梨、蜂蜜、銀耳、百合等。也可在醫生的指導下服些如生地、熟地、淮山葯、知母、白芍、沙參、麥冬等中葯煲湯。

2穴位貼敷
秋冬季節陰寒氣盛,陽氣斂藏,氣血不暢,經脈失於溫通,是各類老年性疾病的好發之時。
穴位貼敷以氣相應、以味相感,通過葯物對穴位溫熱刺激,溫煦肺經陽氣,驅散內伏寒邪,使人體陽氣充沛,抗寒能力增強,從而提高機體免疫能力,對於老年人的咳喘、痰飲、痹證、失眠均會收到很好的效果,保證老年人順利過冬。穴位貼敷時間選擇在夏天的「三伏」與冬天的「三九」期間。
貼敷期間禁食生冷、辛辣、油膩食物,避免劇烈運動出汗。貼敷部位瘙癢、灼熱、刺痛等不適時及時取下葯貼,需要注意的是穴位貼敷一定要在專業醫療機構由專業人員進行操作,不能盲目自行處理。
老年人若咳喘、痰飲,可選用相應葯物加工後製成膏狀,貼敷大椎、肺俞、天突、膻中、中府、腎俞等穴位。
老年性失眠可選用相應葯物加工後製成膏狀,貼敷心俞、肝俞、脾俞、腎俞等穴位。
老年人的過敏性鼻炎可選用相應葯物加工後製成膏狀,貼敷大椎、肺俞、腎俞、天突、膻中、足三里等穴位。

3慎起居
秋冬季節天乾物燥,老年人應及時補充水分,多飲白開水,也可早晚各喝一次蜂蜜水,以達到養陰的功效。秋季應早睡早起,以適應陰長;冬季要早睡晚起,以適應冬藏。
早睡讓人體陽氣順利進入收藏狀態,避免夜露深重侵襲人體;早起則防陽氣收斂太過;晚起可防寒保暖,都是為了順應秋冬季節陽氣收藏的特點。
秋冬季節天氣持續寒冷乾燥,容易心情煩躁,不良的情緒對於養陰非常不利。
要盡量保持心情舒暢,不可怒火攻心,不可大喜大悲。當情緒不好時,可以多聊聊天、散散心,以消除不良情緒蔓延。
秋冬季節可以在室內進行輕柔運動,如氣功、瑜伽、太極拳以調養身心、養陰護身。

I. 在因人養生中老年人的保健養生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秋季平衡調養的關鍵在於「養收」,以促進人體生命能量的收斂和蓄養。《黃帝內經》講:「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陽主生發、生長,與春生、夏長相應,因此春夏以「養陽」為主;陰陽平衡方可運化,與長夏主化相應,因此長夏以「養化」為主;陰主收斂、收藏,與秋收、冬藏相應,因此秋冬以「養陰」為主。「養收」重在「養陰」,秋季「養陰」更有助於人體與自然萬物相應,從而使人體內外保持平衡和諧的狀態。所以,「養陰」是秋季養生的根本所在。一、秋季養生的基本原則:
在氣候學上秋季從立秋算起直至霜降節氣,共三個月的時間。但由於我國絕大多數地區在立秋之後仍為酷熱的三伏天,因此在中醫學中將立秋至白露的一段時期劃分為長夏,而白露之後才算真正進入了秋季。《黃帝內經·素問·四時調神大論》中講:「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卧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古人將秋季稱為「容平」,意思是指自然界的萬物經過一個夏季的生長已趨於成熟,處於一種容納、平和、豐碩、待收的狀態。秋季,天氣晴朗,多風少雨,地面比較乾燥。在這個季節,人們應當早睡早起,好像與雞的活動規律相仿,這樣才能保持神志安寧。同時秋季主收,尤其要注意收斂自己的神氣,不要使神志外馳,以免神氣外泄,藉以緩和秋天肅殺之氣對人體的不利影響。秋季要順應「收」的養生之道,以「養陰」為本,否則首先就會損傷人的肺氣,由於肺與大腸相表裡,秋季肺氣受損,則在冬天容易患腸道疾病,進而會影響冬天人體儲存精氣的功能。秋季養生應以養陰斂陽、平衡臟腑為本,其總的原則就是:養陰潤肺、養陰潤燥、滋養肝腎、健脾養胃。
(一)養陰潤肺:
中醫學認為:肺為嬌臟,其喜潤而惡燥,秋季的主氣為燥,燥邪侵害人體時最易耗傷人體陰精(即精、血、津液)。陰精不足則五臟系統之中的肺臟將首當其沖,最先受到傷害,因而出現以口乾咽痛、乾咳少痰、痰粘難咯、痰中帶血等肺陰不足的症狀,因此秋季養生首重養陰潤肺,秋季只有注重養陰潤肺才能在燥邪肆虐之時,使人體仍然能夠保持陰陽平衡、五臟安和。
(二)養陰潤燥:
秋季燥邪最盛,燥邪耗傷人體陰精不僅會損傷肺臟,還會進一步影響其他的臟腑器官。如肺與大腸相表裡,燥邪侵害肺臟會進一步耗傷腸道津液,腸道津液不足常常會出現便干、便秘等症狀。中醫學認為:肺主皮毛,開竅於鼻,因此,燥邪還易造成鼻腔干癢、皮膚乾燥、毛發乾枯等一系列乾燥症狀。防治這些乾燥症狀關鍵在於養陰潤燥。因此,養陰潤燥也是秋季養生的主要原則。
(三)滋養肝腎:
中醫學認為,腎主人體之精,肝主人體之血,精血均屬人體之陰,滋養肝腎可使人體精血充足,從而可起到「養陰」的作用。秋季燥邪往往會損傷人體之陰,進而可使肝腎受損,所以秋季養收、養陰應加強滋養肝腎,肝腎功能正常則精血自然充足。另外,秋季滋養肝腎可為冬季陽氣收藏以及春季陽氣生發打下良好的基礎,對於四季養生至關重要。
(四)健脾養胃:
長夏季節濕邪過重最易傷脾,長夏如果調養不當往往會造成脾胃功能失調,使胃腸免疫功能下降,在秋季如果飲食不當或腹部受涼則容易患胃腸疾病。健脾養胃還有助於人體精氣的吸收、運化和儲藏,使冬季人體有充足的精氣得以收藏,秋季健脾養胃將為冬季養藏打下良好的物質基礎。因此,秋季養生應注重健脾養胃。
二、秋季心理平衡調養:
秋季心理平衡調養應以「斂神」為本。正如《黃帝內經》所強調的:「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在秋季,只有使自己的情緒保持安定,才能使神氣內斂,順應秋季的「養收」之道。
(一)秋季心理平衡的核心——使志安寧:
《黃帝內經》中講:「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秋季自然萬物的陽氣均開始向內收斂,人體的精氣神也順應自然之勢,由表及裡收聚於臟腑,臟腑精氣神充實、五臟平衡和諧,則任何病邪均會被拒之於體外,人體必然平衡健康。而要想達到「收斂神氣」、「精神內守」的良好狀態,關鍵就是要「使志安寧」,就是始終保持一顆平靜而安詳的心態。只要心態平衡,則人體的精氣神就會隨著自然力的收斂之勢而源源不斷的向五臟匯聚,五臟精氣不斷充實,自然會達到「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理想境界。也只有保持心態平衡,才能有效地緩解秋季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傷害,在萬物凋零、一派蕭條的環境之中使人體仍然能夠充滿生機與活力。
要想「使志安寧」首先就是保持一顆正念之心,時時處處心存正念,才能在不利之中找到有利,在蕭條之中看到生機,從失敗之中創造成功。所以,只有心正才能心安。另外還要有一顆感恩之心,對自己、對親人、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對自然萬物均心存感恩。只有感恩才能忘卻自我,只有感恩才能放下一切,只有感恩才能包容一切,只有感恩才能真正的「使志安寧」。
(二)秋季心理失衡的根源——憂郁
秋季與肺相應,肺在志為「憂」,當秋季燥邪侵害肺臟時,不但會造成人體生理上的失衡,同時也會造成人們心理上的失衡。秋風、秋雨常令人頓生秋愁,這個「愁」字就是由「秋」和「心」兩字相疊而成的,這種秋季草木凋零的蕭條景象則會進一步加重人們「憂郁」的心態。因此,秋季人的情志變化往往表現為以「憂郁」為主,所以,「憂郁」是導致人們秋季心理失衡的主要根源。
中醫認為,心在志為喜,屬火;肺在志為憂,屬金。火能克金,故中醫學認為「喜勝憂」,歡喜之心是「憂郁」的天然解葯。歡喜之心必須由內而發,那些引人發笑的笑料只能讓人歡喜一時,對於憂郁的心態只不過是「揚湯止沸」、「隔靴搔癢」。真正的歡喜之心源自於「無私、利人」,人無私自然無欲,無欲自然無憂;只有懂得感恩才能真心利人,只有真心利人才能長生歡喜。
總之,秋季養生重在心理平衡,而心理平衡重在「三心」,只要時時處處保持一顆正念之心、感恩之心、歡喜之心,則無論外界環境如何變幻,春夏秋冬四時如何交替,人的身心都會永遠保持平衡健康。
三、秋季行為平衡調養:
行為平衡調養的根本原則就是「因時之序,順勢而為」,秋季行為調養應遵循大自然的「養收之道」,順之則身心平衡健康,逆之則身心失衡、疾病叢生。那麼,什麼樣的行為才能符合秋季的「養收之道」呢?
(一)早卧早起,與雞俱興:
即早起床、早睡覺,早上起床時間與雞叫撲翅的時間差不多。秋季,自然界的陽氣由向外疏泄轉為向內收斂,每天早一點上床睡覺,可以順應陰精的收藏之勢,防止陰精外泄;每天早一點起床,可以順應陽氣的舒長之勢,使肺氣得以舒展。醫學專家對冠心病、腦血栓等缺血性疾病發病時間進行過調查研究,發現這類疾病在秋季發病率較高,發病時間多在長時間睡眠的後期,即臨晨時分。而秋季適當早起,可減少或縮短人體內血栓形成的機會,這樣可以有效預防心腦血管病的發生。一般成人秋季睡眠時間應保證每天八個小時左右,根據秋季人體的生理規律,入睡時間在9-10點鍾,起床時間在5-6點鍾為佳,當然也可以根據個人的生活習慣及工作性質稍作調整。
(二)春捂秋凍,不生雜病:
中醫養生學認為,春季慢減衣以適當保暖,有利於人體陽氣由內向外生發;秋季慢加衣以適當感受寒冷刺激,有利於人體陽氣由外向內收斂。所以古人春秋兩季的養生之道就是「春捂秋凍、不生雜病」。
中醫學認為,秋天的降溫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人們應根據身體對寒冷的耐受能力逐漸添加衣物,以適應外界氣候環境的變化,而不要「見冷」就立即加衣物。適當地凍一凍,可以增強人體對環境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對於維護身心的平衡健康大有好處。過早地穿上厚重的衣服、不讓身體感受適度的寒冷刺激,會使機體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減弱,反而會使身體變得更加虛弱、嬌嫩。當然「秋凍」也要因人、因時而異,必須把握以適度為原則,尤其是病人及年老體弱者,要隨著每天早、中、晚的氣溫變化隨時加減衣物,以防受寒感冒。
(三)勞逸適度,保養精氣神:
秋季是自然界陽消陰長,陽氣收斂的時節,人體精氣神也應隨之向內收聚,因此秋季養生,應以保養精氣神為本,秋季養生得當可使人體在春夏季節所耗散的精氣神得到蓄養;秋季養生不當反而會使人體本已虧虛的精氣神進一步向外耗散。因此,秋季「養收」對於保養人的生命之本——精氣神至關重要。
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最易使人體精氣神耗散的當屬「過勞」,秋冬季節是收斂、收藏的季節,此時「過勞」無異於對自己生命的自殘、自殺。「過勞」主要包括:勞心、勞身、房勞三個方面。勞心又稱勞神,精神緊張、思慮過度、情緒不穩、用腦過度均會勞心傷神;勞身又稱勞形,過度的體力勞動,長期熬夜,睡眠不足均會使人體力透支、元氣耗損;房勞又稱房事過度,自然萬物均遵循自然力「生長化收藏」之勢,春季萬物生發,此時植物開花授粉、動物發情生育,秋季植物結果、動物養精蓄銳,可見動植物均順應自然之道而休養生息。人類為萬物之靈,更應順應自然規律,秋冬季節以養收為主,人體之精氣宜養宜收,此時最忌房事過度,以免腎精的耗散。
由此可見,勞心則耗神,勞神則耗氣,房勞則耗精。精氣神不斷耗散則人的生命活力就會隨之下降,人必然體弱多病;順勢養生、勞逸適度則人的精氣神就會不斷得到蓄養,人的精氣神充足,必然臟腑平衡、身心健康。
(四)自我按摩,平衡臟腑:
中醫養生學強調:秋季防燥以肺為用,秋季養收以腎為本。因此,秋季調節臟腑平衡重點在於肺、腎二臟。
1、擦胸潤肺法:
胸部是心、肺所在之處,用自己的雙手掌心搓擦胸壁有利於肺氣的宣發與肅降,從而可起到養肺、潤肺的作用。具體操作方法是:正身端坐,先將雙手掌搓熱,然後在掌心塗上適量的摩摩膏或玄參沐浴液,即在胸部皮膚上左右交替進行搓擦,以鎖骨以下、兩乳以上的區域為重點部位。當皮膚感覺發燙時即可停止搓擦,將兩手掌捂在左右胸壁前,通過雙手熱敷促進中葯營養成分向體內滲透。擦胸、捂胸可以反復交替進行。每日1-2次,每次15-20分鍾。
2、搓腎固本法:
腎是人的先天之本,也是人體精氣神的生化之源。秋冬季節補腎,正是順應自然收藏之勢,因而其功效會事半功倍。古往今來,備受養生家們所推崇的補腎固本方法當屬搓腎。搓腎固本法方法簡單,效果顯著,秋冬之季是搓腎、補腎的最佳時節。具體方法是:正身端坐,雙手掌心塗上適量摩摩膏或玄參沐浴液,然後雙手掌對准雙腎區平行於脊柱方向上下搓擦,雙手搓累了就用手掌心捂住雙腎區以溫補雙腎,以促進中葯成分向體內滲透。如此搓腎、捂腎交替進行。如果搓腎時同時配合用玄參沐浴液泡腳則效果更佳。每日1-2次,每次15-20分鍾。如年老體虛,手臂~~
活動不便者也可由別人幫助搓腎。
除了擦胸和搓腎之外,還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適當配合做揉腹、搓腳、擦脊柱等其他部位的按摩,時間可自由掌握,強度以不感覺疲勞為度。按摩時均應以摩摩膏或玄參沐浴液為按摩介質,不但可以保護皮膚,更能通過按摩和雙手熱敷促進中葯營養成分的吸收,從而能夠更好的達到調節臟腑平衡、維護身心健康的理想效果。
四、秋季飲食平衡調養:
(一)普通飲食平衡調養法:
秋季的飲食調養,要貫徹「秋冬養陰」的基本原則,宜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飲食,如銀耳、芝麻、黃豆、梨、甘蔗、葡萄、香蕉、藕、菠菜等,以防秋燥傷陰。
1、銀耳:又稱白木耳,被人們譽為「菌中之冠」,其味甘,性平,入肺經、胃經。具有益氣和血、滋陰潤燥等營養作用。銀耳營養價值很高,具有扶正強壯的作用,是一種高級滋養補品,其中含有蛋白質、脂肪和多種氨基酸、礦物質及肝糖。銀耳蛋白質中含有17種氨基酸,人體所必需的8種氨基酸,在銀耳中就含有6種之多。其對肺熱咳嗽、肺燥乾咳、陰虛火旺、老年慢性支氣管炎、肺原性心臟病、免疫力低下、體質虛弱、內火旺盛、虛癆、癌症、月經不調、胃炎、大便秘結等病症均有良好的調養作用。因此,銀耳堪稱秋季養生的最佳食品。
2、芝麻:芝麻歷來均被人們視為延年益壽食品,其味甘,性平,入肝經、腎經。具有補腎益腦、養陰潤燥等營養作用。其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鈣和磷等微量元素,尤以鐵的含量最高。另外,芝麻中的脂肪大多為不飽和脂肪酸,對於老年人的養生保健有重要意義。常用於老年人陰液不足所致的腸燥便秘、皮膚乾燥,以及肝腎精血不足所致的眩暈、頭發早白、腰膝酸軟等症的調養。因此,秋季養陰潤燥宜多吃芝麻。
3、黃豆:被稱為豆中之王,其味甘,性平,入脾、大腸經。具有健脾寬中、潤燥消水的營養作用。黃豆含豐富的蛋白質和其他營養成分,其營養價值優於動物蛋白。醫學研究證明,黃豆對於預防小兒佝僂病和老年人的骨質疏鬆症很有益處。黃豆在一年四季均可食用,在秋季食用則具有良好的養陰潤燥作用。
4、梨:有「百果之宗」的美譽,其性寒,味甘、微酸,入肺經、胃經。具有生津潤燥、養陰潤肺、清熱化痰的營養作用。對肺熱咳嗽、老年咳嗽、支氣管炎、咳嗽痰稠或無痰、腸燥便秘、咽喉發癢干疼、眼赤腫痛、消化不良及麻疹等病症均有較好的調養作用。秋季若與荸薺、蜂蜜、甘蔗等榨汁同服,效果更佳。但脾胃虛寒者不宜過多食用。
5、甘蔗:其味甘、澀,性平。具有和胃止嘔、清熱解毒等營養作用。對於津液不足所致的咳嗽痰少、口乾舌燥、口渴心煩、便秘、反胃、干嘔等病症均有良好的調養作用,甘蔗堪稱是秋季養陰生津的最佳食品。
6、葡萄:其營養豐富、酸甜可口,其味甘酸、性平,入肺、脾、腎經。具有補肝腎、益氣血、生津液、利小便等作用。常用於氣血虛弱、肺虛咳嗽、心悸盜汗、風濕痹痛、浮腫、脾虛氣弱、氣短乏力、水腫、小便不利等病症的食療調養。葡萄能滋陰除煩,對於煩熱口渴者尤佳。經常食用,對神經衰弱和過度疲勞均有良好的補益作用。葡萄制干後,其鐵和糖的含量相對增加,是兒童、婦女和體弱貧血者的滋補佳品。但糖尿病患者不宜多食。
7、香蕉:香蕉素有「智慧之果」的美譽,其味甘、性寒,入肺、大腸經。其具有清熱、生津止渴、潤肺通便等營養作用。香蕉營養豐富,富含多種氨基酸、維生素及鉀、鎂、鈣、鐵等重要的礦物質。可用於溫熱病、口乾煩躁、咽干喉痛、大便乾燥、痔瘡、大便帶血、上消化道潰瘍、飲酒過量、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硬化患者的食療調養。由於香蕉能潤肺通便,秋季食用可防秋燥。因香蕉能解除憂郁,故歐洲人稱其它為「快樂水果」。由於香蕉性寒涼,因此對於脾胃虛寒、便溏腹瀉者不宜多;由於其含鉀量高,急慢性腎炎及腎功能不全者慎食。
8、藕:味甘,性平,入心經、脾經、胃經。具有除煩開胃、益脾補心、養血補益、生肌、止瀉等營養作用,適用於肺熱咳嗽、煩躁口渴、脾虛泄瀉、高熱、高血壓、肝病、吐血、缺鐵性貧血、營養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的食療調養。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藕適用於)熱渴,散留血,生肌。久服令人心歡。」
9、紅薯:又稱甘薯、紅苕、番薯等,其味甘、性平,歸脾、胃、大腸經。具有益氣補虛、補脾胃、養心神、滋腎陰、消瘡腫、通便等多種營養作用。對痢疾、濕熱、黃疸症、遺精、淋毒、血虛、月經失調、酒積熱瀉、小兒疳積等病症均有良好的調養作用。現代醫學研究發現,紅薯含有多種活性物質,對腫瘤有顯著的抑製作用,還可以調節人體酸鹼平衡,提高機體免疫力,另外它的鉀、鈣、鎂含量都比較高,特別適合慢***人食用。秋季是紅薯成熟的季節,紅薯自然也是人們秋季食療養生的最佳選擇。
10、菠菜:其性涼,味甘辛,入腸、胃經。具有補血止血,利五臟,通血脈,止渴潤腸,滋陰平肝,助消化等營養作用。對於高血壓、頭痛、目眩、風火赤眼、糖尿病、胃腸功能失調、呼吸道、肺部疾病、便秘等病症均有良好的調養作用。現代醫學研究發現,菠菜含有大量抗氧化劑,能有效清除人體內的自由基,具有延緩衰老、防止記憶力衰退、預防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症等多種食療作用。另外,菠菜所含的酶能促進胃和胰腺的消化液分泌,具有增進食慾,幫助消化的作用。

J. 中老年人要如何養生

動得復快活,筋骨永不老。生命在於運動制。老年人要選擇一兩項適合自己的運動,可以激發身體活力,減緩老化,還有助於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另外,還需要補充優質蛋白,增強身體免疫力。我買過廣東翔印營養食品有限公司的海參蛋白飲品給爺爺奶奶,效果挺好的,高蛋白,易吸收,也沒有添加劑,比較健康營養,還有無糖型和低糖型,適合老年人飲用。

閱讀全文

與老年人如何養陰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省幹部養老院 瀏覽:194
武漢公務中人退休工資 瀏覽:453
老人助殘卡哪裡發 瀏覽:764
包河養老的有哪些 瀏覽:501
基本養老金溫州 瀏覽:497
億森林養老院地址 瀏覽:340
長壽區和璧山 瀏覽:667
老年人模特男 瀏覽:359
老年人突然腿抽筋怎麼辦 瀏覽:297
駕校學車體檢哪些項目 瀏覽:283
重陽節修腳活動 瀏覽:897
重陽節小學生放假嗎 瀏覽:25
居民戶口養老保險可以補嗎 瀏覽:232
順於和孝順 瀏覽:198
蘇州工業園區退休年齡 瀏覽:119
2021年養老金哪個省最少 瀏覽:461
兒童體檢查血在哪個醫院 瀏覽:684
陪父母多少年書籍 瀏覽:346
長壽湖湖嶼城 瀏覽:961
老年痴呆卧床出汗 瀏覽: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