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沒有子女的老人怎麼養老
老人沒後代養老方法如下:
1、無子女老人可以向政府申請救助;
2、國家對經濟困難的老年人給予基本生活、醫療、居住或者其他救助;
3、老年人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贍養人和扶養人,或者其贍養人和扶養人確無贍養能力或者扶養能力的,由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依照有關規定給予供養或者救助;
4、對流浪乞討、遭受遺棄等生活無著的老年人,由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依照有關規定給予救助。
另外,《民法典》規定無子女老人贍養,可以與他人簽訂遺贈撫養協議。根據相關法律規定,若是沒有財產的,由各級政府給予供養或者救助。若是有收養的子女的,養子女應當贍養老人。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二十六條
父母對未成年子女負有撫養、教育和保護的義務。
成年子女對父母負有贍養、扶助和保護的義務。
第二十七條
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監護豎唯人。
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經死亡或者沒有監護能力的,由下列有監護能力的人按順序擔任監護人:
(一)祖父母、外祖父母;
(二)兄、姐;
(三)其他願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但是須經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同意指纖乎。
《刑法》第二百六十一條
對於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人,負有扶養義務而拒絕扶養,情節惡劣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三十一條
國家對經濟困難的老年人給予基本生活、醫療、居住或者其他救助。
老年人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贍養人和扶養人,或者其贍養人和扶養人確無贍養能力或者扶養能力的,由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依照有關規定給予供養或者救助。
對流浪乞討、遭受遺棄等生活無著的老年人,由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依照有關規定給予救助。
養老保險的基本作用是什麼
1、有利保證勞動力再生產。通過建立養老保險的制度,有利於勞動力群體的正常代際更替,老年人年老退休,新成長勞動力順利就業,保證就業結構的合理化;
2、有利於社會的安全穩定。養老保險為老年人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使老年人老有所養。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到來,老年人口的比例越來越大,人數也越來越多,養老保險保障了老年勞動者的基本生活,等於保障了社會相當部分人口的基本生活。對於在職勞動者而言,參加養老保險,意味著對將來年老後的生活有了預期,免除了後顧之憂,從社會心態來說,人們多了些穩定、少了些浮躁,這有利於社會的穩定;
3、有利於促進經濟的發展。各國設計唯悉養老保險制度多將公平與效率掛鉤,尤其是部分積累和完全積累的養老金籌集模式。勞動者退休後領取養老金的數額,與其在職勞動期間的工資收入、繳費多少有直接的聯系,這無疑能夠產生一種激勵勞動者的職期間積極勞動,提高效率。
⑵ 子女不在身邊,獨居老人該怎麼樣養老
1.請專人照顧自己
自己身體不好無法自理,兒女又工作忙不在身邊怎麼辦?趙大爺倒是一早拿定了主意。雖說趙大爺兒女事業有成,對他也都非常孝順,但是兒女們都已步入中年,承擔著非常大的育兒壓力和工作壓力。趙大爺不忍心耽誤兒女的工作,也不想兒女為他的事情分神,於是就想到了一個好辦法,讓兒女請一個保姆照顧自己!
趙大爺退休前是個老師,每月有三千多的退休金,家裡也有一套老房子,老伴去世後一直獨自居住。趙大爺退休幾年間也攢下了好幾萬,現在他的腿腳越來越不好,於是想到了請人照顧自己。
他對兒女說:「爸爸這里也有點養老的錢,你們就拿這個錢幫我找個保姆,平時就做做飯、洗洗衣服、說說話。我一個人無聊的時候去打打太極,你們有空來看看爸爸就行。」
其實趙大爺的這個辦法適合有一定資產的老人,既不用額外地麻煩兒女,也能讓自己的晚年生活過得舒適。
2.進養老院生活
張大嬸則比較苦命,自己只有一個女兒,卻早早地遠嫁到了他鄉,一年都難得回來一次。而老伴去世後,她更是失去了精神依靠,不願意再獨自居住下去。女兒想讓她跟著自己去外地住,但張大嬸還是想葉落歸根,不想去一個不認識的異鄉。
最終張大嬸和女兒商量,將家裡的老房子賣了,自己去養老院生活,女兒隔段時間再來看看自己。女兒找找看看,最終看中了一個高檔養老院,將張大嬸送了進去。沒想到張大嬸在養老院反而如魚得水,認識了很多新的老友,每天過得也是非常開心。
3.跟著子女居住
李大媽的選擇仍然是依照傳統,跟著自己的兒子一起生活。李大媽生了兩個兒子,大兒子和小兒子也已經約好,每戶人家住一年,住在哪個兒子家時,另一個兒子每月給一些錢。
李大媽覺得自己這樣過得也不錯,每天可以幫兒子兒媳帶帶孫子,下午和老姐妹出去聊聊天,生病了也有子女會照顧關心。
4.獨立生活
王大爺的選擇最令人吃驚,因為兩個兒子都沒成家立業,自己也不願意耽誤兒子,於是選擇在鄉下老家獨立生活。
自己仍然能種種田、養養鴨,一年下來也能生活自給自足,不需要依靠兒子。在他看來,盡可能給孩子減少負擔就是最重要的事情。
不得不說,父母時時刻刻都忘不了孩子,而孩子們也應該好好孝順父母才是。
⑶ 不靠子女養老的老人應該如何安度晚年有哪些好的建議
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根深蒂固的是養個兒子可以養老送終,這或許就是他們終生奮斗的目標。然而天不如人意,勞勞碌碌一輩子,除了幾間尚能遮風擋雨的泥瓦屋,一條田園犬,幾只會下蛋的雞,就沒有什麼能託付 情感 的東西,這樣的老人,他們不怕哪一天會死去,是怕死去的那一天都沒有人會知道。
這是可憐的老人,這時,不能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對於他們來說,為了改變現狀,是有付出努力的,沒有人天生甘願平庸,那麼,那些先天決定的事情,後天如何讓他們能安度晚年呢?個人認為不妨可以如下:
一、抱團養老,社區的孤寡老人,三三兩兩集中在一起,相互照顧,也算有人陪伴。
二、進入養老院,由養老院專門人員照顧,這樣有同伴一起說說話,有活動可以參加,也算安度晚年了。
三、前期聘請保姆來照料自己,包括洗衣做飯打掃衛生,後期卧床了,再進入養老院,也算是個好歸宿。
國家也要盡快完善制度,讓這一類老人能有好的歸宿,不然,這樣一類弱勢群體,遲早會成為 社會 問題。畢竟現在丁克家庭,失獨家庭不在少數,他們的晚年需要更多的溫暖。
不靠子女養老的老人應該如何安度晚年?有哪些好的建議?其實這個也要看老人的經濟條件的,若是經濟條件允許,花錢請人照顧還是可以的,若是經濟條件差的,平時吃喝什麼的還得自己做。
城裡老人怎麼安度晚年
城裡的老人,年輕的時候一般都有工作的,攢了些存款,有些還買了養老保險,年老後,不靠子女,他們自己過日子還是過得去的;當然了,老人嘛,也需要陪伴的,平時空閑時間多,可以多去參加些老人團的社區活動如打打牌、下棋、跳舞等等;經濟條件比較優越的身體也比較硬朗,可以參團去 旅遊 看看祖國的大好河山、風土人情,嘗嘗各地的 美食 ;增加見識,豐富自我,而身心也得到鍛煉、放鬆,生活充實,不會覺得孤單。
若是單身老人,比較喜歡熱鬧,希望有人照顧,可以考慮找個伴一起生活,也可以上養老院,那裡老年人多,不會覺得孤單,生活也有個照應。
農村老人怎麼安度晚年
對於農村的老人來說,一般都是種田種地一輩子或者是年輕的時候打工,老了才在鄉下定居,收入來源、存款相對城裡的老人少,不靠子女養老,他們應該怎麼安度晚年呢?
生活離不開吃喝拉撒,農村的老人一般身體行動力還可以,可以種幾分田、幾分地,種些水稻、小麥、花生等農作物,平時種點蔬菜,養幾只雞鴨,不用那麼操勞,也不愁沒有吃的,不忙農活了,就看看電視或者去串門聊天也不會覺得悶,想看看孫子孫女了就去看看,也沒什麼。
生活在農村的鄉居小菜就發現,現在農村大多數的老人不依靠子女養老,都還在田地里種些農作物,還種菜養些雞鴨,有時候也會摘些菜抓幾只雞到街上去賣,換點錢;過日子不成問題的,而他們勞動了一輩子,也閑不下來,做些能做的,不過度勞作,對他們身心也是有益的。
當然了,老人不靠子女養老,一般也是不想給孩子們負擔太重 ,而且還想著自己還能勞作種養,平時孩子們也可以吃呢;他們為孩子們著想,其實他們也需要子女們的關心。
所以,老人們不靠子女養老,自己生活,作為孩子要經常去看望,陪他們聊天吃個飯,而且老人畢竟是老了,他們住的地方不要離孩子們住的地方太遠,去看望老人也方便,要是老人有什麼特殊情況也能早知道。
● 不靠子女養老的老人應該如何安度晚年?有哪些好的建議?
我首先建議就是 「抱團養老」!
什麼叫做抱團養老,就是等你老了,找幾個志同道合的人,這些人,可以是自己所熟知的朋友,也可以是和你一樣希望自己生活,不靠子女養老的人。
大家 幾個老年人聚集到一塊兒,抱團生活。
區別於 養老院 的是,你們不用住在養老院里,每天受著看護人員的監督,也不用繳納 高昂的養老費用。
你們需要做的,就是 租一間大一點的房子,要是有能力,可以選擇自己種種菜做做菜,要是感覺這樣浪費時間,可以選擇找一個保姆,讓他負責家裡的清潔與三餐。
在一年多以前,家住杭州餘杭的七十九歲的朱先生和七十四歲的老伴王女士在一次巧合下了解到了「抱團養老」這樣新穎的生活方式。
兩位老人都覺得家裡的大別墅兩個人住 過於「冷清」 , 於是便在《都市快報》上刊登了尋找「室友」的消息 ,想試一試「抱團養老」是不是能讓家裡熱鬧些。
消息一刊登,很快就有 一百多位老人 報名,二位老人從中 選取了4對夫妻 ,大家一起簽訂了一份 《結伴養老協議》 。
一年來經過人員的替換,最後從開始的四對夫妻變成了 如今的13人 。
13位老人在杭州鄉下的一幢別墅里組建了一個 全新的臨時家庭 。
而且這個建議的 可行性 相當高:
當你退休之後,會有所存款,而且每個月還能有養老金可以拿,找到幾個願意一起這樣生活的「朋友」之後,你們費用可以採取AA制,每個月租一間「別墅」平攤費用之後並不會有太大的開銷,要是有哪位老人可以提供住所,那就再好不過了,要是再找個保姆,平均下來每個人一兩千塊錢完全可以搞定。
相比於不夠自由的養老院,這樣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我想更適合於那種不想依靠兒女贍養的老年人。
拿農村的老人來說吧,大多數都沒有和子女在一塊兒居住,都求個方便何自由,經濟獨立,根據自己的經濟能力,錢多多花點兒,錢少省著點,有點兒承包地暫時先種著,現在種地都是機械化。也不用操啥心,好年頭到秋天就收入點,等不能種了就把地轉包出去,也能得一筆錢,主要是快快樂樂的,身體 健康 比啥都強。
當自己不能動了,建議老人們,最好按兒女的要求去做,最好在兒女身邊,有個急毛病身邊有人及時看啊,如果兒女真的沒有時間照顧你,都在有自己的事業,還是上養老院那最好,雖然養老院花點錢,自己不足,叫兒女給添吧點,不管在哪兒,每天都要心情舒暢,本身不要有太大壓力,人生就是這樣。來匆匆,去匆匆。一切順其自然吧!
首先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和住房!生活能夠自理是每一人的基本願望。生活品質寄託任何人都是被動受制於人的。但凡性格堅定自尊心效強的人。都不會被動的生活在沒有品質的日子裡。生老病死人生常態。為什麼不選擇有尊嚴的畫上生命句號呢。
抱團養老只能是在生活能夠自理的前提下排遣寂寞的一種過渡方式,當人到了生活只能半自理的狼狽階段,就只有兩種選擇,要麼居家靠子女和保姆照顧,要麼去養老院等待死神來訪,最好的方法是,人到中年慢慢存下養老錢,老來之後用退休金加積蓄加醫保度過最後一段時光。
社會 主義國家,為國家曾做過貢獻的一代人的晚年,難道真要如此擔心嗎?!國家有何打算?有何作為?有什麼好機制嗎?!
年輕的時候努力掙錢,多存錢,老了找保姆,日子過得瀟灑自在。現在的 社會 ,指望孩子養老,算是完了!他們不倒過來啃老就巳經很不錯了,還指望孩子們給錢養老,想都別想。多存錢,養老才有保障!這是硬道理啊!老兩口和氣一點兒,相互攙扶,互相照顧,就行了!
前期家庭養老,請小時工每星期幾次,後期不能自理進養老院,大病保守維持,以減少痛苦為目地,不做急救有尊言去世,死後海葬骨灰灑到大海,不佔土地,輕松離去………
城裡都有經濟基礎,農村老人雖然難點。兒女到老不管的是少數,多數還是能盡所能養老送終的,老人也別多想,累一輩子了,老了就順其自然吧,兒女都不容易,
⑷ 農村老年化嚴重,兒女都不在身邊,他們該如何養老
農村老年化嚴重,兒女都不在身邊,他們該如何養老?
這確實是現實問題,以前不實行打工兒女繞膝 ,現在為了生活大家各奔東西,很多人通過自己的努力留在城裡,作為父母他們習慣了農村生活,一般不願意跟隨孩子,一般老人根本不習慣城市生活,畢竟在家住慣了大雜院,隨隨便便,城市對於他們來說就是陌生的地方,其實農村養老要比城市簡單很多,農村老人只要吃飽穿暖就行,再說現在老人一個月也有一百多塊的養老金,家裡有耕地,所以農村養老相對來說很簡單。
現在很多農村老人七老八十照樣獨立生活,他們喜歡自由自在,這是大多數老人的心態,大多數老人依然參加勞動 ,不理解的總認為可憐,大家記住這就是農村生活,更是農村老人的愛好,不幹活不舒服,容易生病,農村老人其實養老很簡單,就是吃飯穿衣,大家說簡單嗎?
⑸ 無子女的老人如何養老
目前的養老方式主要有三種,社會養老、個人儲蓄、商業養老。這三種方式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各有利弊。我們不能因為看到其缺點就選擇放棄。
例如商業養老,優點是條款、收益都很明確,缺點是繳費金額高,未來靠這些錢夠不夠養老沒人知道。而社會養老是一個保障體系,發放金額會參考社會平均工資,是可以抵禦通脹的。
值得注意的是,社會養老保險無需費神選擇,商業類養老保險卻不同。為自己買個養老險,不僅是減輕下一代的負擔,更是為自己的老年做個未雨綢繆的保障。
所以說,養老問題單純依靠一種方式是不能很好解決的,養老需要社會養老、個人儲蓄、商業養老三者的結合。沒子女你就是有錢也難養老,到臨死連打個電話也沒有回聲。獨生子女政策是中國最失敗一個政策,幾百年後,肯定被歷史學家大罵特書的罪孽。我搜索了一下相關信息,應該是可以接收的,但是要有「擔保人」。換言之,就是對於養老院來說,無子女老人必須提供等同於子女的存在,他們才願意也才能夠接收無子女老人。
這背後的原因,這條新聞解釋得很清楚了。主要是經濟、責任、權力等方面的考量。
我個人認為很簡單,老人年紀大了,其實等同於幼兒。這就像無父母的幼兒,幼兒園能不能接收其上學?也行啊,但是你得找個監護人吧。出事了、要交錢了、要簽約了、做手術要做決定怎麼安排治療方案之類的,誰來簽字啊,等等。
都需要有人來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