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手上的穴位哪個和脊柱有關系 能緩解疼痛的
首先你的提問就是有問題,脊柱是一個很大的范圍,你要有針對性的提問,比如腰痛,那你就按摩
腰痛點(奇穴)。立即止疼:後溪穴,養老穴(這兩個穴位針灸效果更好)。慢性疼痛按摩第二掌指關節橈側段,(合谷穴)在這一節關節的中點。這里是脊柱的人體反射區。不斷推按整節掌骨橈側端對緩解脊柱的疼痛有非常好的效果,我個人建議你還是找一個好的理療師來推拿。
② 老人穴的具體位置在哪裡
養老穴:足太陽小腸經上的一個要穴。養老穴—治療血壓高、動脈硬化、頸椎病、老年痴呆、頭昏眼花、胸悶氣短、耳鳴耳聾、記憶減退、手指麻木、上肢酸痛等。 標準定位:在前臂背面尺側,當尺骨小頭近端橈側凹陷中。【取法】 1.屈肘,掌心向胸,在尺骨小頭的橈側緣上,與尺骨小頭最高點平齊的骨縫中是穴。2.掌心向下,用另一手指按捺在尺骨小頭的最高點上;然後掌心轉向胸部,當手指滑入的骨縫中是穴。
③ 脖子和肩膀上的肌肉疼是怎麼回事
是輕微的頸椎病~
椎病的臨床症狀較為復雜。主要有頸背疼痛、上肢無力、手指發麻、下肢乏力、行走困難、頭暈、惡心、嘔吐,甚至視物模糊、心動過速及吞咽困難等。頸椎病的臨床症狀與病變部位、組織受累程度與個體差異有一定關系。
1. 頸型:主訴頭、頸、肩疼痛等異常感覺,並伴有相應的壓痛點。特徵是頸部僵硬、不舒服、疼痛,以及活動不靈活,這也是最常見的一種類型。
2.神經根型:病人的手掌或手臂麻木、疼痛、握力減弱,有時連拿杯都覺得沒有力,病情嚴重時,整夜疼痛難於入睡。
3. 椎動脈型:病人的征狀是偏頭痛、頭暈,或者胸悶、胸痛。每次眩暈發作都和頸項轉動有關。
4.交感神經型:臨床表現為頭暈、眼花、耳鳴、手麻、心動過速、心前區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經症狀。
【治療】
現代以針灸治療頸椎病,50、60年代文章頗少。至70年代末,隨著老年醫學的發展,本病才開始受到國內外針灸界的重視。在不到20年的時間內,在我國的中醫和其他醫學刊物上已報道用針灸治療數千病例。多種穴位刺激法,如電針、溫針、隔葯餅灸、竹罐法、穴位激光照射、穴位注射、磁針、鈹針等等都應用於本病的治療。國外,如羅馬尼亞、日本、美國、荷蘭、愛爾蘭等國也開展此項工作。國外針灸工作者多用毫針或電針治療,日本學者還採用過隔姜灸。取穴以頸肩部穴為主,但也用遠道穴和阿是穴。
據國內外資料統計,針灸對本病有效率在90%左右。為了驗證療效,有人以肌電圖觀察溫針對頸椎病的作用,發現隨著陽性體征的消失,肌電圖靜息時的纖顫波、正相波消失,受損神經支配的肌肉肌力恢復正常,運動電位電壓亦趨向正常,證明效果是確切的。
▲體針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夾脊頸4~7;2、啞1~4、風池、天柱、大椎。
配穴:神經根型加肩井、胛縫、曲池、合谷、後溪、養老;椎動脈型加百會、四神聰、太陽、頭維、三陰交、太溪、行間;交感型加百會、四神聰、心俞、肝俞、膽俞、太沖;脊髓型加足三里、太陽、外關、委中、陽陵泉、環跳。
啞1~4位置:啞1與啞2、啞4均位於督脈上,啞1為第2、3頸椎棘突間(啞門下1寸)、啞2為第3、4頸椎棘突間,啞4為第6、7頸椎棘突間(大椎上1寸)。啞3在啞2旁開05.寸(雙側)。
胛縫穴位置:肩胛骨內緣壓痛點。
(二)治法
主穴每次選1組,可輪流選用。其中第1組穴,一般取夾脊頸5~6,如頸肩痛麻至腕指,可均取;第2組穴每次僅選啞(1~4)中之1穴,余穴選1~2穴。配穴據不同症型,取2~4穴。
夾脊穴操作:取28~30號1.5~2寸之毫針,向脊椎方向成75度角刺入或旁開夾脊穴成45度角刺入,至針尖有抵觸感即退針5分。採用提插結合小幅度捻轉,促使針感傳導。疼痛重者緊提慢插,肢體麻涼甚者緊插慢提。一般則用平補平瀉法。啞1、2、4穴,均為直刺1~2寸,反覆提插不捻轉,啞3進針法同夾脊穴。要求取穴准確,得氣後輕提插3~5分鍾或搗針2~3分鍾,要求啞3針感為上肢觸電感余穴應達到四肢觸電感。針感宜由弱到強,逐步獲得,不可亂搗猛刺。如針感不滿意,可調整方向,如仍無上述針感,則不必強求。緩慢出針,出針後揉按穴孔片刻。大椎穴,快速進針,緩慢送針至1.5寸深。進針時針尖略朝上,得氣後針尖略朝下,然後以拇食指夾持針柄作快速小幅度捻轉,使病人有酸麻感循督脈下行,繼而改為自上而下有節奏捻轉(即拇指向上、食指向下捻針),運針半分鍾。退針至皮下,復將針尖指向患側,提插捻轉1分鍾,使酸麻達到肩臂,不留針。風池向鼻尖方向進針1.5寸左右,使針感向頭頸部放射,天柱穴略向脊椎斜刺,針感向頸部放散為宜,均用平補平瀉之法。配穴,進針得氣後亦用平補平瀉法,其中,胛縫穴進針3~5分,有局部酸脹為宜;養老穴取穴時手掌朝胸前,針尖向內關方向刺入,針感應向肩、肘、腕放射。以上穴位,除不留針者外,均留針20分鍾。每日或隔日1次,10~12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天。
(三)療效評價
療效判別標准:臨床痊癒:症狀完全消失,頸椎活動度正常,但頸部X片顯示退行性病變未見明顯改善;顯效:臨床症狀明顯減輕,勞累後頸部稍有不適,余同上;有效:臨床症狀減輕,可做輕工作,余同上;無效:症狀、體征均未見改善。
共治1991例。其中1741例,按上述標准評定,臨床痊癒778例(44.7%),顯效566例(29.6%),有效401例(23.1%),無效46例(2.6%),總有效率為97.4%[2~7]。
另250例,頸肩部疼痛改善率為91.6%,指麻及頸肩關節活動障礙有效率分別為89.5%和94.2%[8]。從總的治療情況看,以神經根型針刺效果最好,而以脊髓型最差。
▲電針
(一)取穴
主穴:夾脊頸2~7。
配穴:養老、天柱、大椎、腎俞、大腸俞、曲池、外關、合谷、陽陵泉、秩邊。
(二)治法
主穴,根據增生部位,選擇相應夾脊穴。配穴,每次取4~5穴。主穴以2寸毫針作45度角向脊椎方向刺入,運針至針感出現傳導,配穴進針得氣。平補平瀉1分鍾,然後接通電針儀,負極接主穴,正極接配穴,連續波,頻率120~250次/分,電流強度以病人感到舒適為宜,一般在1~1.5毫安。每日1次,每次30分鍾,15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4~5天。
(三)療效評價
共治療168例,部分配合中、西葯物,總有效率為93.3~96.4%。
▲拔罐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阿是穴或大椎;2、大杼、風門。
配穴:天宗、肩井、肩貞。
阿是穴位置:頸部壓痛點。
(二)治法
主穴第一組為刺絡拔罐法,第二組為竹罐法。每次一組,可交替選用。如僅用主穴療效不顯,改用或加用1~2個配穴。
刺絡拔罐法操作:可先以鈹針刺,直入直出,深至骨膜,出針後有少量血液流出(一般不超過5毫升),亦可以皮膚針局部叩刺至皮膚微出血。針後加火罐,留罐15分鍾,去罐後作局部按摩及頭部作旋轉運動,3~5天1次,3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1周。
竹罐法:將大小不同之竹罐在煮沸的葯水鍋內煮2~3分鍾,取出並甩盡葯水,然後迅速置於穴位上使吸住皮膚,7~10分鍾後取下,以出現瘀斑或充血為度。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日。
葯液制備:艾葉、杜仲、防風、麻黃、木瓜、川椒、穿山甲、土鱉蟲、羌活、蒼術、獨活、蘇木、紅花、桃仁、透骨草、千年健、海桐皮各10克,乳香、沒葯各5克,布包加水煎煮而成。
(三)療效評價
共治療300例,結果臨床痊癒54例,顯效及有效215例,無效31例,總有效率為86。7%[15,16,18]。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新設、阿是穴、大椎、天宗。
配穴:神經根型加天鼎,椎動脈型及交感型加風池。
新設穴位置:風池穴直下方,後發際下1.5寸。
阿是穴位置:頸部壓痛點。
(二)治法
葯液:混合注射液(丹參注射液2毫升+10%葡萄糖注射液5~10毫升);野木瓜注射液、復方丹參注射液。
主穴每次選1穴,據症選1配穴。阿是穴多在頸椎周圍,須仔細探找,如能發現條索狀或結節性痛點更佳。在注入葯液之前,應略作提插,使得氣感明顯,天鼎穴應使針感到達病臂及手指為佳,然後緩緩注入,每穴任選上述葯液一種,注入1毫升(阿是穴可注入葯液2毫升)。隔日1次,12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共治489例,臨床痊癒184例(,顯效247例,有效45例,無效13例,總有效率為97.3%。如把頸椎病分為3期,第1期為頸椎失穩期,第2期為骨贅刺激期,第3期為骨贅壓迫期,以第1、2期穴位注射效果最好。
▲挑治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即反應點。多出現在頸、背部,為黨參花樣的皮損改變。一般為圓形或橢圓形,豆粒或花生米粒大,邊緣整齊,邊的顏色稍深於正常皮膚,且反光弱。以大椎及頸椎增生部位更為多見。
(二)治法
每次選3~4個阿是穴。常規消毒後用2%普魯卡因局麻,以細三棱針先破表皮,再挑斷淺表皮膚纖維絲。挑纖維絲時,針尖宜貼皮平刺,先平行向前滑動,再輕輕把針向上抬起,將纖維絲挑斷,挑凈。下一次挑時,將上一次挑過露在表皮外的纖維絲頭剪去。每隔5天挑治1次,5次為一個療程。注意每次選挑治點時,其中一定要有一個點在頸椎上。
(三)療效評價
共治560例,結果臨床痊癒504例,顯效38例,有效18例,總有效率100%[17]。
▲拔罐加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頸部夾脊穴。
配穴:風池、天宗、肩井、肩Yi、合谷、外關、中渚。
(二)治法
先取主穴,針刺得氣後,用架火法或抽吸法拔罐,一般每次取1~2對夾脊穴。另選2~3對配穴針刺,得氣後施平補平瀉手法。留罐時間,以局部皮膚紅紫為度。留針15分鍾。次日,可交叉取2對夾脊穴,分別注入維生素B12250微克/1毫升(每穴0.5毫升)和當歸寄生注射液2毫升(每穴1毫升)。上法每日一次,交替進行,兩個月為一療程。療程間隔1月。
(三)療效評價
用上述方法治療312例,結果臨床痊癒62例,顯效235例,有效32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3.1%。隨訪60例,隨訪期為6月~4年,僅1例復發。
▲穴位激光照射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配穴:風池、肩yi、合谷、曲池、肩Liao。
阿是穴位置:病灶區夾脊穴。
(二)治法
主穴必取,配穴酌加。可採用以下二法照射。
1、氦氖激光照射:用氦氖激光照射器,輸出功率25毫瓦,照射距離100厘米,光斑直徑2厘米,直接照射阿是穴,配穴則用光纖末端貼近皮膚照射。阿是穴亦可以連接光纖的特別針灸針垂直刺入3~5厘米,至有強烈的脹麻感後,再行照射。阿是穴照射,每次10~15分鍾;配穴照射5分鍾。
2、二氧化碳激光照射:用二氧化碳治療機,在與穴區距離25~30厘米處照射,光斑直徑4厘米,散焦垂直照射每穴15~20分鍾,以有溫熱感為度。
上述方法均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5~7日。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282例,結果治癒111例,顯效112例,有效44例,無效15例,其總有效率94.7%[20~23]。
【頸椎病的非手術治療】
頸椎病的治療方法可分為非手術療法及手術治療兩類。目前對於頸椎病的治療,大多數的醫學專家主張非手術治療,只有少數病例需手術治療。非手術療法是中西醫結合的綜合療法,可根據不同情況選用其中一種或二至三種方法,同時施行。現分別介紹如下:
▲手法按摩推拿療法
這是中醫治療頸椎病的主要方法,也是頸椎病較為有效的治療措施。它的治療作用是能緩解頸肩肌群的緊張及痙攣,恢復頸椎活動,松解神經根及軟組織粘連來緩解症狀。
▲頸椎牽引療法
這是頸椎病較為有效並且應用較廣的一種治療方法,此療法適用於各類頸椎病,對早期病例更為有效。
▲理療
在頸椎病的治療中,理療可起到多種作用。一般認為,急性期可行普長因離子透入、超聲波,紫外線或間動電流等;疼痛減輕後用超聲波、碘離子透入,感應電或其他熱療。
▲溫熱敷
此種治療可改善血循環,緩解肌肉痙攣,消除腫脹以減輕症狀,有助於手法治療後使患椎穩定。本法可用熱毛巾和熱水袋局部外敷,最好是用中葯熏洗方來熱敷。急性期病人疼痛症狀較重時不宜作溫熱敷治療。
▲葯物治療
葯物在本病的治療中可起到輔助的對症治療作用,可選擇應用止痛劑、鎮靜劑、維生素(如B1、B12),血管擴張劑及中草葯等,對症狀的緩解有一定的效果。另外頸椎病在手法治療的同時,對患者進行中醫辨證分型論治,可以提高療效,縮短療程,減輕患者的痛苦。現將臨床常見的 型及經驗處方介紹如下。
(一)中醫辨證類:寒濕阻絡型
(本型常見於頸椎病頸型和神經根型):頭痛或後枕部疼痛,頸僵,轉側不利,一側或兩側肩臂及手指酸脹痛麻;或頭疼牽涉至上背痛,肌膚冷濕,畏寒喜熱,頸椎旁可觸及軟組織腫脹結節。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弦。治以溫經活血,祛寒除濕,通絡止痛。
方葯:川桂枝、羌活、威靈仙、秦艽、川芎、當歸尾、葛根、天麻、炮甲珠、炒神曲、赤芍。
方中羌活、靈仙、天麻、秦艽,祛寒除濕止痛;川芎、天麻療頭痛。桂枝、川芎、歸尾、赤芍、炮甲珠溫經活血,通絡;葛根解痙,神曲健脾和胃,甘草調和諸葯。
(二)中醫辨證類:氣血兩虛夾瘀型
(本型常見於椎動脈型頸椎病):頭昏,眩暈,視物模糊或視物目痛,身軟乏力,納差,頸部酸痛,或雙肩疼痛。舌淡紅或淡胖,邊有齒痕。苔薄白而潤。脈沉細無力。治以益氣養血,醒腦寧神,活血通絡。
方葯:天麻、炙黃芪、炙甘草、潞黨參、炒白術、熟地、砂仁、當歸、白芍、雞血藤。
方中炙黃芪、炙甘草、潞黨參、炒白術補氣;熟地、川芎、白芍、當歸養血;天麻、川芎、雞血藤安神健腦,活血通絡,砂仁理氣和胃導滯。
(三)中醫辨證類:氣陰兩虛夾瘀型
(本型常見於椎動脈型和交感神經型頸椎病):眩暈反復發作,甚者一日數十次,即使卧床亦視物旋轉,伴惡心,嘔吐,身軟乏力,行走失穩,或心悸,氣短,煩躁易怒,咽干口苦,眠差多夢等。舌紅、苔薄白或微黃而干,或舌面光剝無苔,舌下靜脈脹大。脈沉細而數,或弦數。治以益氣養陰、安神醒腦,調和氣血。
方葯:天麻、川芎、杭菊花、枸杞子、沙參、炙甘草、炒棗仁、炒柏子仁、炙遠志、白芍、丹參、地龍、夜交藤。
方中炙甘草、沙參、白芍、枸杞子益氣滋陰;天麻、杭菊花、炒棗仁、炒柏子仁、炙遠志、夜交藤醒腦益智,養心安神;川芎、丹參、地龍活血通絡止痛。
(四)中醫辨證類:脾腎陽虛夾瘀型
(本型常見於脊髓型頸椎病手術後遺症或久治不愈者);四肢不完全癱(硬癱或軟癱),大小便失禁,畏寒喜暖,飲食正常或納差。舌淡紅,苔薄白或微膩,脈沉細弦,或沉細弱。治以補腎健脾,溫經和陽,強筋健骨。
方葯:熟地、棗皮、炮乾薑、龜板膠、鹿角膠、炮甲珠、白芥子、炒杜仲、牛膝、淮山葯、炒神曲、白芍、川桂枝、肉桂、炙甘草。
方中熟地、炒杜仲、牛膝補腎養血;鹿角膠、龜板膠填精益髓,強筋健骨;棗皮補肝腎,收澀止遺;川桂枝、肉桂溫經和陽;炮乾薑、淮山葯、炙甘草、炒神曲健脾和胃,溫陽益氣;白芥子祛痰散結;炮甲珠軟堅散結,通經活絡。
【預防】
一、頸椎病的預防
(一)閱讀有關頸椎病的書,掌握用科學的手段防治疾病。
(二)保持樂觀精神,樹立與疾病艱苦抗衡的思想,配合醫生治療,減少復發。
(三)加強頸肩部肌肉的鍛煉,在工間或工余時,做頭及雙上肢的前屈、後伸及旋轉運動,既可緩解疲勞,又能使肌肉發達,韌度增強,從而有利於頸段脊柱的穩定性,增強頸肩順應頸部突然變化的能力
(四)避免高枕睡眠的不良習慣,高枕使頭部前屈,增大下位頸椎的應力,有加速頸椎退變的可能。
(五)注意頸肩部保暖,避免頭頸負重物,避免過度疲勞,坐車時不要打瞌睡。
(六)及早,徹底治療頸肩、背軟組織勞損,防止其發展為頸椎病。
(七)勞動或走路時要防止閃、挫傷。
(八)長期伏案工作者,應定時改變頭部體位,按時做頸肩部肌肉的鍛煉。
(九)注意端正頭、頸、肩、背的姿勢,不要偏頭聳肩、談話、看書時要正面注視。要保持脊柱的正直。
(十)中醫認為胡桃、山萸肉、生地,黑芝麻等具有補腎髓之功,合理地少量服用可起到強壯筋骨,推遲腎與關節退變的作用。
二、頸椎病患者的床
各種床鋪各有其優缺點,而且與個人居住地、氣候、生活習慣、經濟狀況有關。但單從頸椎病的預防角度說,應該選擇有利於病情穩定,有利於保持脊柱平衡的床鋪為佳。因此,選擇一個放在床板上有彈性的席夢思床墊為好。它可以隨著脊柱的生理曲線變化起調節作用。
三、頸椎病患者的枕頭
枕頭是維持頭頸正常位置的主要工具。這個「正常」位置是指維持頭頸段本身的生理曲線。這種重量曲線既保證了頸椎外在的肌肉平衡,又保持了椎管內的生理解剖狀態。因此一個理想的枕頭應是符合頸椎生理曲度要求的,質地柔軟,透氣性好的,以中間低,兩端高的元寶形為佳。因為這種形狀可利用中間的凹陷部來維持頸椎的生理曲度,也可以對頭頸部起到相對制動與固定作用,可減少在睡眠中頭頸部的異常活動。
④ 按下脘穴疼痛是怎麼了
幫你查資料了:你慢慢看吧,希望對你有用. 《靈樞·經脈》: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1),直上循臂骨(2)下廉,出肘內側兩骨(3)之間,上循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4),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 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5),卻入耳中。 其支者:別頰上(出頁)(6),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 [本經穴]少澤(井)、前谷(滎)、後溪(輸)、腕骨(原)、陽谷(經)、養老(郄)、支正(絡)、小海(合)、肩貞、臑俞、天宗、秉風、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顴髎、聽宮。[交會穴]大椎(督脈),上脘、中脘(任脈),睛明、大杼、附分(足太陽),和髎(手少陽),瞳子髎(足少陽)。(1)踝——此指手腕後方小指側的高骨;(2)臂骨——指尺骨。(3)兩骨——指尺骨鷹嘴和肱骨內上髁;(4)肩解、肩胛——滑伯仁註:「脊兩旁為膂,膂上兩角為肩解,肩解下成片骨為肩胛。」張介賓註:「肩後骨縫曰肩解。」按:「肩後骨縫」指肩關節縫;兩角指左右肩峰與肩胛岡部;成片骨即指肩胛骨體;(5)目銳眥——《靈樞·癲狂》:「目眥外決於面者為銳眥。」指目外角。目大角為內眥。;(6)(出頁)——音拙。眼眶的下方,包括顴骨內連及上牙床的部位。手太陽小腸經:從小指外側末端開始(少澤),沿手掌尺側(前谷、後溪),上向腕部(腕骨、陽谷),出尺骨小頭部(養老),直上沿尺骨下邊(支正),出於肘內側當肱骨內上髁和尺骨鷹嘴之間(小海),向上沿上臂外後側,出肩關節部(肩貞、臑俞),繞肩胛(天宗、秉風、曲垣),交會肩上(肩外俞、肩中俞;會附分、大杼、大椎),進入缺盆(鎖骨上窩),絡於心,沿食管,通過膈肌,到胃(會上脘、中脘),屬於小腸。它的支脈:從鎖骨上行沿頸旁(天窗、天容),上向面頰(顴髎),到外眼角(會瞳子髎),彎向後(會和髎),進入耳中(聽宮)。它的又一支脈:從面頰部分出,上向顴骨,靠鼻旁到內眼角(會睛明),接足太陽膀胱經。此外,小腸與足陽明胃經的下巨虛脈氣相通。生活知識一般要點:未時(下午13—15點)——小腸經當令所以:午飯要吃好 午飯要吃好,就是營養價值要高,不見得要多,一定要好,午飯的營養價值要豐富一些。如果吸收不好的話,就會在人體形成垃圾。比如說有些女人長了蝴蝶斑,這就是典型的小腸的病,就是吸收不好,垃圾沒有代謝出去,慢慢地堆積,這靠美容是沒有用的,這是裡面的病,有點像西醫的內分泌的問題。 心和小腸相表裡 心和小腸相表裡。心臟的病在中醫里講心為君主之官,是沒有什麼過錯的,總有人要代君受過。你要是一個臣子就要明白,有事的時候就要擔當,要代君受過。因此13點到15點的時候,若出現了一些病症要往心臟那裡想,這都是很重要的。·小腸經是一條什麼樣的經 小腸經與手少陰心經相表裡,臨床上經常用瀉小腸火來去心火,因為中醫上講「小腸主液」,心火也經常下移小腸,比如口舌生瘡,舌尖紅痛,就可以用利小便的方法來治療,這個時候泡一點竹葉喝,或者再加一點冰糖,熱就能從小便導出來了。小腸經的循行和大腸經比較相似,只是位置上要比大腸經靠後,從作用上來講也沒有大腸經那麼廣。它從小指的外側向上走,沿著胳膊外側的後緣,到肩關節以後向脊柱方向走一段,然後向前沿著脖子向上走,到顴骨,然後到耳朵。·怎樣使用人體的小腸經循著小腸經按揉可以放鬆上肢肌肉,疏通經氣,不但可以用來緩解疲勞,在做治療時也經常作為剛開始的放鬆手法來應用。另外,小腸經因為它的循行跨過腕、肘、肩三個關節,所以在操作時對關節兩側的穴位進行點按,可以對關節的屈伸不利和周圍軟組織疾病有較好的輔助治療作用。手太陽小腸經經氣旺在未時,也就是下午13~15點,這時陽氣開始下降,陰氣開始上升,此時是按揉的最佳時間。·急性腰疼點後溪 在手掌小指側,微握拳,當小指近手掌那節(第五掌指關節)後的遠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即手掌和手背交界的地方,手的外側方。後溪是治急性腰扭傷的特效穴。當腰扭傷、疼痛在脊柱兩側時點揉的效果尤為顯著。但是在自我保健時,它除了可以作為治療腰痛的主要穴位來按揉以外,還有一點經常被大家忽視,那就是它的止痛作用。把拇指或者食指、中指屈起來,用關節抵住後溪穴,然後加力,邊加力邊進行輕微的旋揉,止痛效果相當明顯。落枕時也可以這樣做,僵硬的脖子一會兒就好了。同樣按揉天柱
按下脘穴疼痛是怎麼了
⑤ 腳痛,眼睛浮腫,按摩哪個穴位能緩解疼痛,眼浮腫怎麼消腫
太陽穴、陽白穴、推大椎, 揉養老穴及掛眼眶…
⑥ 穴位按摩養生都有哪些具體的按摩手法分為幾種
據中醫研究,目前人體固定下來的可知穴位有361個,可以通過按摩刺激不同的穴位來幫助人體養生和治療疾病,那麼人體常用的養生按摩是哪些穴位,如何按摩呢,我們來討論一下。
穴位按摩養生方法有很多,我們從基本的開始循序漸進進行練習,可以達到良好的效果。
⑦ 養老穴的准確位置在哪
以手掌面向胸,當尺骨莖突橈側骨縫凹陷中。
養老穴,就是指奉養老人的意思。養老穴是調治老人疾病的重要穴位,對於由於年齡增長而導致的一系列老年病症,如耳聾、目視不明、肩臂疼痛等老年疾病,都有著非常好的療效,故名養老。取穴時屈肘,掌心向胸,在尺骨小頭的橈側緣上,與尺骨小頭最高點平齊的骨縫中取穴。
1、按揉養老穴,治療目視不明
手太陽小腸經循行於目眶下及目內眥處,所以作為手太陽小腸經的郄穴,養老穴具有疏風、清肝、明目的功效,可以用來治療老年性目視不明、近視眼等。
2、疏通小腸經,緩解急性痛症
中醫當中講郄穴一般用於治療本經的急性病症,而養老穴作為小腸經的郄穴,可以治療循行部位的急性痛症,具有祛風濕、通經絡、止痹痛的功能,可以用於治療肩背肘臂痛、急性腰痛等。
3、指壓方法
按摩養老穴時,可端坐俯掌,手微握拳,用另一手的四指握住該手的小指側,用拇指的指腹來按揉穴位,按揉時力度要均勻、柔和,力度以局部有明顯的酸痛感為佳。一邊按揉,一邊配合舒緩的呼吸。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按揉2~3分鍾即可,左右手可交替進行按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