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果你老了,孩子送你去養老院,你是傷心還是高興
我不開心,因為我養孩子也是為了享受天倫之樂,我想像紅樓夢里的賈母一樣回,受到兒孫的答尊敬、愛戴、孝順、也想享受大家庭的快樂、溫馨、我想和兒孫一起頤養天年,享受兒孫繞膝的快樂,但我也會自律、開明、不會無故給兒孫帶來不便和麻煩、鍛煉好頤養好我的身體和精神,能為他們做些什麼就做些什麼。
㈡ 「我養你小,你養我老」年邁父母強迫兒子給生活費,最終釀悲劇,為什麼
隨著現在社會的發展,這個問題逐漸顯露出來了。年輕人慢慢想在極端自私的道上越走越遠,他們很自然地拿這件事和西方的文化相提並論。
可他們只看到對自己有利的,卻裝作睜眼瞎,看不到對自己不利的。例如:西方供養到孩子18歲以後基本上就撒手不管了,而中國的父母們卻還要為他們結婚、買房子、有了孫子輩兒的還要幫忙照看更小的孩子,窮其一生所有,來幫助自己孩子們。
社會養老在我國現階段還沒有普及,農村的養老院只收無兒無女的孤寡老人。所以你既然是老人之後就必須養老,你死了,老人才可以進養老院。
現代社會獨生子女多,社會老齡化到來在孩子的成長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孩子帶來的歡樂和充實,教會孩子走路、吃飯,感受生命的神奇。引導孩子樹立人生目標,陪著孩子來實現,就像回到了從前奮斗的時光,生活會因此變得燦爛而充滿朝氣。
等孩子長大了,父母已經白發蒼蒼。到了該享受天倫之樂的時候,就等著兒子娶妻生子,然後照顧孫子、孫女,陪著他們長大。這就是所謂的兒孫滿堂,幸福家庭。
所以,我養你小,你養我老,其實是相互陪伴,到後來,連陪伴都算不上了。
㈢ 孩子把你送養老院,是高興還是傷心,怎樣看待
你以後是跟兒女住,還是住養老院?都忍不住感嘆:時代真是變了。在以前,如果你問一個人以後住不住養老院,就是等於說人家兒女不孝,就等著別人罵你吧。但是,現在好像不一樣了。越來越多的人接受老了以後住養老院這件事。不過,即便如此,等到孩子真的把自己送進養老院,那時的心情是高興呢?還是傷心呢?聽聽幾位老人的真實想法。
㈣ 給父母養老送終的孩子往往不是最受寵的那個,是真的嗎
我覺得是,因為老人偏心的不喜歡某個孩子,有好處的時候不會想到他專,如果要出錢出力時,屬第一想到的就是不喜歡的個孩子.有可能是這個孩子不會甜言蜜語哄老人開心,還有就是這個孩子有可能愚忠,好說話,性格最溫和。人們常說的柿子都照軟的捏。
㈤ 退休了,卻成了兒子家裡的保姆,心裡不願意,又擔心兒子不開心,咋辦
我們一般勞累了一輩子的話,在退休之後都希望能夠過得稍微輕松一些,去嘗試一些自己之前沒有嘗試卻一直想要過的生活,可以說退休之後我們有了更多的時間也有了一些閑置的資金,那麼這個時候按理來說呢,的確是應該去享受生活,但是在我們的生活中的確存在著我們現在所討論的問題中這樣一種情況。
那就是在退休之後反而更加去方便照顧孩子了,自己不想去,但是又不好意思說,那這種情況應該怎麼辦呢?
有時候呢,我們可能會覺得現在我已經盡完了自己養育孩子的一個責任,現在他們已經長大成人了,那去追求自己的生活了,但是實際上的話,其實什麼時候家庭教育這件事情都沒有停止。
比如說你現在去照顧自己的孩子,然後孩子去照顧你,可以給你們的下一代樹立一個很好的榜樣,對小孫子們來說看到奶奶這樣照顧霸爸爸爸對男人又很好,那麼在他的心目中就會產生一個尊老愛幼這樣一個想法,對於孩子的成長是非常有好處的。
當然了,如果說你真的不願意的話,自然也可以提出離開,但是呢,我覺得還是應該可以再晚個兩天,比如說等小朋友長大了上了幼兒園的話,那麼可能他就不是那麼需要你去花很多的時間去照顧她了,可能你每天只需要去接她上下學就可以了,這個時候你也可以去做一些自己的事情,幫兒子的小家度過一個當下的難關吧。
㈥ 70歲兒子給96歲母親喂飯20年,背後有什麼故事
70歲兒子給96歲母親喂飯20年,背後的故事也是因為母親年紀大了,所以自己也是一直都在照顧母親。因為母親愛吃青菜所以這位70歲的兒子也是變著樣式做給自己的母親吃,因為自己也是希望自己的母親可以開心。因為自己母親腿腳不方便,所以自己也是害怕父母的腳冷,自己也是給母親洗腳,其實當我們大家都看到這樣一幕的時候,我們也都是已經被感動了,因為我們也是可以看出來,這位兒子也是非常愛自己的母親,他也是希望自己的母親也是好,可以快樂。
因此,綜上所述,70歲兒子給96歲母親喂飯20年,背後也是因為母親年紀大了,所以也是需要去照顧。
㈦ 為什麼大多數人無法接受將父母送至養老院養老
一、是因為傳統抄的養襲老觀念根深蒂固,送養老院會招來別人的議論;
二、是中國的養老院在硬體設施還有服務配套方面都做的不是很好,在大家的心目中,送去養老院就等同於等死,所以,很多人並不是排斥養老,而是排斥養老院。
三、是中國的養老觀念還處於發展中的階段,對於養老的認識僅僅處於居家養老和養老院養老,其實還有一些養老社區,在環境品質和服務方面都做的很好,比如說央企太平打造的梧桐人家高端養老社區,大多數人一方面由於不了解,覺得就是個單純的房產,或者一聽名字,在沒有了解的前提下就覺得很貴,這些都屬於養老觀念認知的誤區。
四、是沒有親身體驗過真正的社區養老生活。可能老人了解完之後,就會形成爭先恐後去養老社區養老的潮流。
㈧ 兒女給父母養老,在以前根本不是問題,為何現在是個問題了
隨著發達城市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於生活的追求也越來越高,很多人希望能夠走向更加廣闊,更加有發展的地方,不願意待著農村,待在小縣城。現在很多農村的年輕人都選擇到一線城市打工賺錢,這雖然對於他們地發展是一件好事,但同時也面臨著另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那就是農村老人的養老問題越來越嚴重。為什麼這個問題會越來越嚴重呢?接下來就給大家講解一下。
㈨ 退休卻成兒子家帶工資的保姆,心裡不想又擔心兒子不開心,咋辦
有書君覺得幫幫孩子沒什麼不行的,可以接受,許多老人覺得自己能幫上孩子們會比較心安。給兒女做家務、帶孩子,接送孫子上下學,是目前中國家庭生活中最普遍的事情。
要舍才有得。
錢財上不要太過計較,錢多多花,少就少花,都用在自家人身上,沒有了就跟孩子們支一聲。過於計較的話,容易自生煩惱,還傷感情,何必呢?
孩子正是用錢的時候,你要把錢用在刀刃上,幫襯幫襯,孩子們也就不用為錢發愁。剛退休的人,也可能想出去走走,只能調整一下時間,等孫輩大些再出去玩也行。
兒孫滿堂,享受天倫之樂。老人幫兒子帶孫子,享受著天倫之樂,這是老人有福氣,如果兒子家不給自己機會,有錢也不一定買得到。
能幫就幫,一家人和和美美,幸福快樂多好啊。
2.家人之間需要相互幫助
孩子是自己的,當父母的都會心疼。
其實許多媽媽心理不平衡,主要是心疼兒子,但沒把兒媳婦當自己家人。
兒子是自己帶大的,比較了解,他偷個懶覺得沒什麼,要多站在兒媳婦的角度想問題,不要總把兒媳婦當外人。
她是娘家養大的,得重新適應這個老少三代一起生活的家庭,身為老人更要會心疼她,她才會沒有生分,有認同感,感覺嫁對了人家,心理上會接受成為自家人。
自己多付出一點,兒媳婦就輕松一點。孩子們不用為家事爭吵,他們不爭吵,孫子孫女就有一個好的家庭環境,一家人和和美美、其樂融融,自己也就不覺得心累。
人要學會珍惜身邊的人,能夠忍耐,不抱怨。
好家風要前人給後人做榜樣。做好自己的角色、完成自己的責任,能培養出懂事,為他人著想的孩子,這樣和睦的家庭生活方式,能家和萬事興。
做“帶工資的保姆”能緩解兒女的經濟負擔,又能促進家庭和睦,這可是你的付出換來的,光有錢可買不來。
有些家庭因為成員之間關系疏離,沒有多少幸福感。家人之間需要相互關心,相互關心的家庭幸福感強。
3.每個成員都需要與家庭共享幸福
雖說老人已經完成了自己的養育任務,但家庭的傳承不能停。
“幫是情份,不幫是本分”,但幫了對大家都好。
你愛兒子,為他們付出,也不見得能換來好,人家會覺得你是應該的,但是如果自己覺得不該幫而不去幫孩子,後果又會如何呢?
過日子需要言傳身教,老人的付出孩子們會感恩,老人有大的經濟支出時,兒子兒媳婦會主動出錢支援,自己心裡肯定也會很高興。
家靠傳承,有付出才會有回報。其實你的付出孩子們看在眼裡,記在心裡。老人的付出不就是圖個心順、事順、家庭和睦嗎?
沒人逼著自己去,不願意去可以選擇拒絕。但是要考慮以後的相處,孩子們需要幫助時袖手旁觀的老人,以後不愉快的可能還是自己。
開開心心、快快樂樂地接受任務。
做婆婆都有體驗過當別人兒媳婦的時候,自己的婆婆什麼也不管,自己也受過委屈,自己是孩子的媽,自己受過的苦,不想讓兒媳婦再受,就會幫助孩子們。
自己盡力而為,能做多少做多少。有多愛兒子就要多愛兒媳婦,只要他們過得幸福,也會想到老人的好。
感覺自己活成了“帶工資的保姆”,心不甘,情不願,兒子兒媳婦兒會怎樣看?多幫幫孩子們,在這個壓力山大的時代減輕點他們的負擔,自己心裡也會有所安慰。
成為被人需要的人證明自己還有價值,兒子兒媳利用了這個價值,你也可以收獲更多的親情,就為兒孫多發揮余熱吧。
有書君也要提醒:父母在兒子家幫忙要掌握好一個度,不該管的事情不管,不該說的話不說,不要因為自己說了不該說的,到最後落得個出力不討好。
孩子的家畢竟是孩子的家,不是自己的,真的就當自己是帶工資的保姆,不要把自己當主人,做什麼事不清楚時,要多問少評價。
另外,要掌握好工作的力度、強度,注意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況,不要忙沒幫上還添上了亂,自己遭罪不說,兒子兒媳也跟著擔心。
差不多他們能忙過來了,見好就收,體體面面地及時退出,開開心心回老家頤養天年,高高興興地脫崗休養,這個時候再給自己攢點養老錢就行。
說起給兒女們看孩子,並不是老人天經地義的義務,但是和自己的孫子、孫女在一起生活,陪著他們學習、游戲,也是一種天倫之樂,這種順理成章的事情何樂而不為呢!
祝願天下所有的家庭都和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