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老人去世後的祭拜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嗎
1、擺香案,神佛菩薩像居中(如果逝者有相片,就擺在佛菩薩像前面,把佛菩薩像墊高,要比遺像高一個頭),前面擺五供(香爐1具居中,插三枝香;左右2花瓶,插鮮花三枝或五枝,以單數為宜;左右燭台一對,插紅蠟燭。合稱「五供」)。
2、五供前面擺五穀(五種顏色的穀物,如大米、黑豆、綠豆、黃豆、花生等)、五果(五色水果如蘋果、橘子、香蕉、葡萄、梨子等),三杯清茶等,切記不可以放葷腥,否則有損神佛福德(因為成神則「不食人間煙火之物」)、也損害自己的福報。
3、供桌擺好後就可以按照①上香(上完香以後可以緊接著磕頭);②獻花③獻果;④敬茶;⑤寄語追思(這個時候有些什麼話可以趕緊念叨出來)的秩序祭拜逝者了。
B. 老人去世百日怎麼祭奠
老人去世百日怎麼祭奠
老人去世百日怎麼祭奠,人類生老病死是自然的規律,前人去世之後後人就會舉行各種紀念儀式,漢族百日祭奠的風俗是人死後或安葬 100天後,作為「百日」特別祭祀日,這一天是十分重要的一天,講究和禁忌也很多,下面一起來看看老人去世百日怎麼祭奠。
老人去世一百天怎樣祭奠
親人去世一百天要燒百日來紀念。
① 燒百日,指在親人死亡滿百天時的祭奠,以此類推,燒周年,指滿一年的燒祭,第二、三周年也有相同的活動。百日祭哭後,易素服,遍謝鄰里、親友吊賻者,稍遠者則寫信致謝。
這以後,男剃發,女除首絰。百日祭後,喪主要踵謝於戚友之門。但如果停柩暫厝至百日後還未入土,則百日祭時, 在家中柩前祭祀。
② 現在由於環境保護,城區里內的墓地都不允許燒紙點蠟,所以人們開始用鮮花代替紙臘。上墳的鮮花一般採用白色或者黃色的鮮花,如黃菊,白菊,黃玫瑰,白玫瑰,白百合等等。
不過也有一些不用黃白二色,而是選擇淺色系鮮花,如香檳玫瑰,粉玫瑰等。切記在上墳的時候不要選擇鮮艷的鮮花,鮮艷的衣服等,以免給人一種不尊重死者的印象。
親人去世百日禁忌
1)親人去世百日忌穿紅戴綠
守孝期間,古代的子女講究披麻戴孝,百日之後,穿黑色、藍色等暗色的衣服來守孝,忌諱穿紅戴綠,濃妝艷抹。現代社會,雖然因為工作生活等原因,很多朋友不穿那麼長時間的孝服。但是,還是不可穿紅帶綠。
2)親人去世百日忌走親訪友
直系親屬去世一百天內,最好在家守孝,除非必須,不要外出旅遊、探親訪友等,以免將自身的悲傷氣息帶給他人。尤其是婚禮、開業、慶賀小寶寶出生等喜事,最好不要參加。
3)親人去世百日忌參加娛樂活動
古時候父母去世,子女要一般要守孝三年,在這三年守孝期間,不可以舉行婚嫁之事,也不得舉行吉慶之事。現代社會,很多人們將守孝時間縮短,為一年甚至更短,但是都忌諱子女尋歡作樂。
人去世百天怎麼祭奠?有什麼說法?
人去世百天祭奠又稱燒百日,這天需要攜帶食物、紙錢祭拜。
百日上墳時,人們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修整墳墓,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然後叩頭行禮祭拜。
上墳的的通常程序是:修正墓地、上香、上祭品、敬酒、燒紙錢拜祭、放炮送別。另外,傳統習俗認為,祭祀必須要上香,因為燒香的裊裊清煙不僅是祭拜者和先人的溝通橋梁,香也是供養三界(佛、神、鬼)的佛寶。
人死後為何要停屍三天?
在民間風俗里,為逝者舉辦喪事,是一件相當重要的事情,作為告別儀式,所以要舉辦的非常的'慎重。而在民間對於死者也有一些習俗,那就是在人死了之後要先停屍三天,之後才可以進行安葬。
一、人去世後要頭七過了才能下葬。這是因為在去世後的第七天,去世的人的靈魂就要回來看看,才能安心的走。而有些地方也縮短成了三天。
二、在人死以後,這個人就會從這個世界上徹底的被抹去,而除了那些回憶可以拿來懷念之外,從此以後就再也不能看到這個人了。
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總是會有著諸多的牽絆,而通過這三天時間,也就可以把這些事情料理妥當,走得也就安心,也就是真正的入土為安了。所以停屍這一習俗,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迷信,還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的。
人死了一百天叫百日 墳。
這是除了去世後的三日墳,三七墳,五七墳之後的又一個大墳。
百日墳這天,要去燒紙擺供品,有女兒的還要扎個樹,說是「搖錢樹」。不同地區不同的祭法,南方那邊的還有在這天放鞭炮的
北方沒那麼多講法,一般就是燒燒紙燒燒香,擺擺供品,磕磕頭,獻獻花,戴孝的可以把那個黑色的袖章燒了(戴到100天已經是很有孝心了,其實1個月就差不多),出了這天也可以理發了,有的地方還要請親戚朋友吃飯。
親人離世100天的忌諱
一、忌諱去世時身邊沒有親人
舊時代的來人們非常重視傳宗接代這一舊俗,而且還認為在老師去世的時候,身邊必須要有自己家的後輩兒孫在場為其送終,為的就是讓老人走的時候能不覺得孤單,而且這樣一來當老人在陰間的時候不要對陽間有太多的.牽掛,靈魂也得以安放。
那還有人說,在老人去世時所有的親人都在場的情況下去世,那她一定是有大福氣的人,到了陰間這日子也會過得很好,相傳在古代,白族人認為老人死在兒孫的懷里,是兒孫在報答他們的養育之恩,也被俗稱為「接氣」。
二、忌諱死者死後光身而去
在北方對於這方面真的是很有講究的,那在死者斷氣前就要為其穿好受益,不可以讓死者光著身子走,所以在以前舊年代裡,家中老人到了一定年齡之後,家中兒孫們都會在潤玉年的時候為其准備好收益,讓老人們看著放心。
而且這關於壽衣方面也是非常有講究的,比如件數要用單數,忌雙數,因為禍不單行,所以為了防止凶禍發生所以壽衣都是使用單數來計件,還有就是材質方面忌用緞子,因為緞子的諧音是「斷子」,所以常用的壽衣材料是綢子,因為綢子和「稠子」是同音,寓意後代多子多孫的意思,還有就是壽衣不可用皮毛來製作,防止投胎轉世成為獸類。
三、入殮的忌諱
首先在入殮的時候是不可以淚灑濕身的,在進棺材的時候所有親人要暫時忍住悲傷控制住眼淚;其次就是和棺前不可以讓貓狗這些動物接近屍體,因為傳言這樣會引起死者變成僵屍,那看過林振英的鬼片大家都應該有所了解的。
最後這點就是再選棺材木的時候不可以用柳木,棺材以松柏木材料最好,因為松柏寓意長壽,而柳樹不結籽所以寓意絕後,還有就是棺材在沒有下葬前不能直接放在地上。
四、下葬後的禁忌
在死者下葬後,送葬的人要在墳墓前繞三圈,在回家的路上也不可以回頭看,以免逝者的鬼魂會隨著活人回家。
五、在服喪期間不可走親訪友
在子女身上還處在效期是不可走親訪友,尤其是不能去到病患家中,以免給對方帶來不幸。
六、守孝期間禁止身穿艷色服裝
在父母去世後,子女因為要為自己的父母守孝,那在古代一般家庭的守孝期是三年,那在現代時間被縮短成為最低不能少於一年,也就是要守孝一年以上,在這段期間子女忌諱身穿鮮艷服飾,不可濃妝艷抹,也不可花天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