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皇上給賀知章寫過哪首詩
送賀知章歸四明
唐•明皇帝
遺榮期入道,辭老竟抽簪。
豈不惜賢達,其如高尚心。
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
獨有青門餞,群僚悵別深。
明皇帝 唐帝諱隆基,睿宗第三子,始封楚王,後為臨淄群王。景雲元年,進封平王,立為皇太子,英武多能。開元之際,勵精政事,海內殷盛,旁求宏碩,講道藝文。貞觀之風,一朝復振。在位四十七年。謚曰明。詩一卷。
② 鵲橋仙陸游詞的結尾借用了賀知章的故事,這有什麼用意
用賀知章的典故和自己的經力形成對比,賀知章退隱尚且能得到皇帝的賞賜,盡管是多此一舉,但畢竟皇帝還是看重賀知章的,而自己有衷心報國的願望和才能,卻得不到皇上的重視,心中充滿不滿和憤懣。
③ 李白知遇賀知章的故事
李白與賀知章的友情唐代的李白與賀知章,是一對令人稱羨的 「忘年交」。他們兩人是在長安相識的,時間 是在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當時,李白 奉詔入京,賀知章在長安紫極宮見到李白,贊 賞李白的詩才,稱呼他為「謫仙人」,熱情地 邀請他到酒肆中去飲權充酒資,這就是歷史上 有名的「金龜換酒」。兩人邊飲邊談,志同道 合,相酒。由於忘帶銀兩,賀知章取下皇帝賜 給他的金龜,聚甚歡,成為摯友。事後,身為 太子賓客、秘書監的賀知章,在唐玄宗(李隆 基)面前推薦李白,唐玄宗在金鑾殿召見李白, 授李白翰林供奉。 李白與賀知章之所以成為摯友,一個重要原 因,是他們志同道合,都愛好詩文。賀知章(公 元659年~公元744年),字季真,「少以 文詞知名。擢進士,累遷太常博士」。開元中, 因麗正殿修書使張說奏請,賀知章入書院,同撰 六典及文纂。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遷 禮部侍郎,後為太子賓客、秘書監。他為人曠達, 不拘禮法,晚年自號「四明狂客」;他善談笑, 工書法(善草隸),其詩寫得清新自然,為時人 所稱道。作為晚輩的李白,由衷地敬重賀知章的 為人,欣賞他的詩文。李白(公元701年~公 元762年),字太白,自幼勤奮好學,具有詩 歌的天賦,他才華橫溢,志向高遠,詩文並茂, 其詩如天馬行空、大鵬展翅,氣勢磅礴,自然奔 放。在賀知章的眼裡,李白是一個從天上降下來 的奇才,因而十分器重,稱他為「謫仙人」。 李白與賀知章之所以成為摯友,還有 一個原因,是他們兩人都豪爽善飲,愛好 「杯中物」。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 對他們兩人的醉態有著生動的描繪:「知 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李 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 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在《飲中 八仙歌》中,賀知章名列第一,李白名列 第六。大概是因為李白是唐代最負盛名的 大詩人的緣故,後人把李白稱為「酒仙」, 酒家還請人題寫「太白遺風」的扁額和酒 旗,以招徠顧客。 朋友交往,有聚有散。天寶三年,賀知章因病告老還鄉,舍宅為觀,請 為道士,得到唐玄宗的准許。「少小離家老大 回」的賀知章,在離開長安時,受到唐玄宗非 同尋常的禮遇,不僅詔宅名「千秋觀」和賜鏡 湖「剡川一曲」,而且親自贈詩餞行,還令太 子與在朝百官賦詩送別。賀知章之所以受到如 此禮遇,是因為他是一個富有才華而受人敬重 的風流人物。對於賀知章的告老還鄉,時任翰 林供奉的李白不免因摯友的離別而感到惆悵, 但天性樂觀的李白在《送賀賓客歸越》的詩中 卻還是以愉快的心情表達了對賀公的良好祝願: 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 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 在賀知章告老還鄉不久,李白因得 罪權貴而被玄宗「賜金還山」,浪跡江 湖。天寶六年, 李白至越中探訪賀知章,驚聞賀老已於 告老回鄉的當年在家中病逝,他懷著悲 痛的心情,賦詩《對酒憶賀監二首並 序》。 在《對酒憶賀監二首並序》中,李白 既回憶了與賀知章相識相聚時的那種驚 喜與歡樂的情景,又回憶了賀知章告老 回鄉、榮歸故里時的情景,並且深切地 表達了對賀老逝世的悲痛心情。從《對 酒憶賀監二首並序》中,我們可以了解 到,在李白心目中的賀知章,是一個富 有才華的風流人物,是一個難得的知己, 是一個豪爽善飲的忘年詩友。 李白這次重遊越中,是乘興而來, 本想與賀老歡聚,舉杯暢飲的,但聞賀 老已死,他不免悲痛落淚,敗興而歸。 賀知章與李白這兩位唐代著名詩人,早已與世長辭, 化為塵埃。但他們的真摯友情,卻因李 白的上述詩篇而得以千古流傳,長久地 留存在人們的記憶里。
④ 賀知章離開京城,要回鄉時,李白給他送別時的作文,必須要細致描寫
《送賀賓客歸越》-(唐-李白)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鶴。
李白寫這首詩的時候,正值賀知章退休回鄉。詩中所寫「鏡湖」是賀知章故鄉越地名勝,而且賀知章這次退休回鄉,是以道士的身份,當時皇帝還賞賜了「鏡湖剡傳一曲」,可以說李白的這首送行詩寫得十分應景。
⑤ 賀知章是一位低調的「人生贏家」,他有過哪些故事
賀知章與張若虛、張旭、包融並稱「吳中四士」;與李白、李適之等謂「飲中八仙」;又與陳子昂、盧藏用、宋之問、王適、畢構、李白、孟浩然、王維、司馬承禎等稱為「仙宗十友」。
他為人曠達不羈,好酒,有「清談風流」之譽,晚年尤縱。天寶初,請為道士還鄉里,詔賜鏡湖剡川一曲,御制詩以贈行,皇太子以下咸就執別。建千秋觀以隱居其內,未幾卒,年八十六。肅宗贈禮部尚書。
賀知章36歲中中乙未科狀元,然後一路做到宰相,可以說是一路升遷,左右逢源,活到86歲,在古代算是絕對的高壽。他能得到如此境遇,謙遜低調是非常關鍵的性格,為人豁達豪放更是為他賺了不少好名聲。
退休時皇帝贈詩,太子率百官相送,在二千多年漫長的封建社會,怕是前無先例,後無來人
⑥ 蜀道難 賀知章和李白解金龜換酒的故事
「金龜換酒」故事:
唐朝,公元742年,李白來到京城長安,獨自一人住在客房。而當時太子的賓客賀知章聽說李白來到了京城,高興壞了,因為早就讀過李白的詩,非常喜歡李白詩中浪漫高貴的情調,可是卻沒有見過李白本人。所以賀知章不顧自己年紀大地位高,親自去旅店拜訪李白。
賀知章與李白見面之後,迫不及待地對李白說:「李先生這次壯游之後,一定有新詩吧,何不讓我先睹為快呢?」李白送上了詩作《蜀道難》。賀知章讀到一半時,忍不住拍著桌子叫好,大聲說道:「這詩真是鬼斧神工,只有天上的謫仙才能寫得出來呀!」
賀知章看後十分佩服,黃昏時分,賀知章邀請李白去飲酒,在酒店剛坐下,才想起身邊沒有帶錢。於是從身上解下了一個亮閃閃的小金龜,對大家說:「銀子沒有了,我們不是還有金子嗎?就用它付酒帳好了!」
唐代的男人都時興在腰間掛小金龜,賀知章的金龜更是名貴,付酒錢是足夠的。賀知章真的解下金龜,充當了給李白接風的酒錢。從那以後,京城裡就有了賀知章金龜換酒為李白的故事。
(6)皇帝贈哪個湖給賀知章養老擴展閱讀:
賀知章去世以後,李白寫下了《對酒憶賀監二首》紀念賀知章當初的禮遇之情。
《對酒憶賀監二首》其一
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
長安一相見,呼我謫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為松下塵。
金龜換酒處,卻憶淚沾巾。
白話譯文:
四明山中曾出現過一個狂客,他就是久負風流盛名的賀季真。
在長安頭一次相見,他就稱呼我為天上下凡的仙人。
當初是喜愛杯中美酒的酒中仙,今日卻已變成了松下塵。
每想想起用盎龜換酒的情景,不禁就悲傷地淚滴沾巾。
《對酒憶賀監二首》其二
狂客歸四明,山陰道士迎。
敕賜鏡湖水,為君台沼榮。
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
念此杳如夢,凄然傷我情。
白話譯文:
狂客賀先生回到四明,首先受到山陰道士的歡迎。
御賜一池鏡湖水,為您游賞在山光水色之中。
人已逝去僅余故居在,鏡湖裡空有朵朵荷花生。
看到這些就使人感到人生渺茫如一場大夢,使我凄然傷情。
這兩首詩為天寶六載(747)李白游會稽時悼念賀知章而作。全詩憶及二人吃酒作詩,賀知章「解金龜換酒為樂」的往事,作者睹物思人,表達對物是人非的感嘆以及對友人的深切懷念。組詩在藝術上主要採用了今昔對比的手法,隨著鏡頭的一再轉換,展現出作者撫今追昔、感慨萬千的心緒。
⑦ 後門頌是什麼朝代的
後門頌是什麼朝代的?賀知章是唐代著名詩人,為人曠達不羈,好酒,有「清談風流」之譽,晚年尤縱。86歲告老還鄉,不久去世。與張若虛、張旭、包融並稱「吳中四士」;與李白、李適之等謂「飲中八仙」;又與陳子昂、盧藏用、宋之問、王適、畢構、李白、孟浩然、王維、司馬承禎等稱為「仙宗十友」。其詩文以絕句見長,除祭神樂章、應制詩外,其寫景、抒懷之作風格獨特,清新瀟灑,其中《詠柳》《回鄉偶書》等膾炙人口,千古傳誦。作品大多散佚,《全唐詩》錄其詩19首。
年少成名
賀知章早年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少時即以詩文知名。唐武後證聖元年(695年)中進士、狀元,是浙江歷史上第一位有資料記載的狀元。
官宦之路
賀知章中狀元後,初授國子四門博士,後遷太常博士。開元十年(722年),由麗正殿修書使張說推薦入該殿書院,參與撰修《六典》《文纂》等書,未成,轉官太常少卿。
開元十三年(725年)為禮部侍郎、集賢院學士。後調任太子右庶子、侍讀、工部侍郎。
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改官太子賓客、銀青光祿大夫兼正授秘書監,因而人稱「賀監」。
晚年生活
天寶三年(744年),因病恍惚,上疏請度為道士,求還鄉里,舍本鄉家宅為道觀,求周宮湖數頃為放生池。皇帝詔令准許,賜鑒湖一曲。唐玄宗以御制詩贈之,皇太子率百官餞行。回山陰五雲門外「道士庄」,住「千秋觀」,建「一曲亭」自娛,繁紙不過數十字。
其間,寫下《回鄉偶書二首》,為人傳誦而膾炙人口,未幾病逝,年八十六。乾元元年(758年)唐肅宗以侍讀之歸,追贈禮部尚書。
2、賀知章哪個朝代詩人
賀知章是唐代著名詩人,小學課本就有他的《詠柳》詩。李白的「謫仙」的稱號就是他第一個叫出來的。
賀知章(約659年- 約744年),字季真,晚年自號四明狂客,漢族,唐代著名詩人、書法家,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人。少時就以詩文知名。
賀知章出生的朝代叫做唐朝。如果再說的詳細一點,那個時候叫做盛唐。一個朝代總有一個由盛轉衰的過程,而賀知章很幸運的生活在了那個繁盛的時候,閱盡了人間繁華。
賀知章非常幸運的一點,就是生活在了這個時代。因為從這個時代開始,人們對世家大族不是特別的看重了,所以平民百姓才有可能飛上枝頭。而賀知章,正是飛上枝頭的平民的後代。雖然不是特別高的官職,但從小也是吃喝不愁,受了很多的文化熏陶的。
這個朝代,是允許人們年少成名的。賀知章的才華,在他年紀很小的時候就顯露了出來。他被任命稱作「初唐四傑」,其中這個「唐」字,就是指他的朝代——唐朝。只有這樣的朝代才能孕育出這樣的文人,可以把自己隨身佩戴價格不菲的金龜解下來,交給店小二讓他去當了換來銀子大家一起買酒喝。這樣的隨性,這樣的不羈,這樣的狂,這樣的讓人嚮往,都是賀知章的盛唐才能擁有的
⑧ 唐朝皇帝都很風雅,記得有個皇帝一高興,就給鑒湖水賜給了哪個大臣。。。哪個大蝦給詳細解釋下。。。
說的應該是唐玄宗李隆基和賀知章,賀知章告老還鄉的時候,唐玄宗問他有什麼要求,他說,自己信道,家鄉的宅子可以為觀,只缺一處放生池,願乞一角湖水。他的《回鄉偶書(其二)》中「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說的大概就是這一角湖水。
⑨ 求問李白和賀知章是什麼關系
李白與賀知章的友情唐代的李白與賀知章,是一對令人稱羨的 「忘年交」。他們兩人是在長安相識的,時間 是在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當時,李白 奉詔入京,賀知章在長安紫極宮見到李白,贊 賞李白的詩才,稱呼他為「謫仙人」,熱情地 邀請他到酒肆中去飲權充酒資,這就是歷史上 有名的「金龜換酒」。兩人邊飲邊談,志同道 合,相酒。由於忘帶銀兩,賀知章取下皇帝賜 給他的金龜,聚甚歡,成為摯友。事後,身為 太子賓客、秘書監的賀知章,在唐玄宗(李隆 基)面前推薦李白,唐玄宗在金鑾殿召見李白, 授李白翰林供奉。 李白與賀知章之所以成為摯友,一個重要原 因,是他們志同道合,都愛好詩文。賀知章(公 元659年~公元744年),字季真,「少以 文詞知名。擢進士,累遷太常博士」。開元中, 因麗正殿修書使張說奏請,賀知章入書院,同撰 六典及文纂。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遷 禮部侍郎,後為太子賓客、秘書監。他為人曠達, 不拘禮法,晚年自號「四明狂客」;他善談笑, 工書法(善草隸),其詩寫得清新自然,為時人 所稱道。作為晚輩的李白,由衷地敬重賀知章的 為人,欣賞他的詩文。李白(公元701年~公 元762年),字太白,自幼勤奮好學,具有詩 歌的天賦,他才華橫溢,志向高遠,詩文並茂, 其詩如天馬行空、大鵬展翅,氣勢磅礴,自然奔 放。在賀知章的眼裡,李白是一個從天上降下來 的奇才,因而十分器重,稱他為「謫仙人」。 李白與賀知章之所以成為摯友,還有 一個原因,是他們兩人都豪爽善飲,愛好 「杯中物」。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 對他們兩人的醉態有著生動的描繪:「知 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李 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 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在《飲中 八仙歌》中,賀知章名列第一,李白名列 第六。大概是因為李白是唐代最負盛名的 大詩人的緣故,後人把李白稱為「酒仙」, 酒家還請人題寫「太白遺風」的扁額和酒 旗,以招徠顧客。 朋友交往,有聚有散。天寶三年,賀知章因病告老還鄉,舍宅為觀,請 為道士,得到唐玄宗的准許。「少小離家老大 回」的賀知章,在離開長安時,受到唐玄宗非 同尋常的禮遇,不僅詔宅名「千秋觀」和賜鏡 湖「剡川一曲」,而且親自贈詩餞行,還令太 子與在朝百官賦詩送別。賀知章之所以受到如 此禮遇,是因為他是一個富有才華而受人敬重 的風流人物。對於賀知章的告老還鄉,時任翰 林供奉的李白不免因摯友的離別而感到惆悵, 但天性樂觀的李白在《送賀賓客歸越》的詩中 卻還是以愉快的心情表達了對賀公的良好祝願: 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 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 在賀知章告老還鄉不久,李白因得 罪權貴而被玄宗「賜金還山」,浪跡江 湖。天寶六年, 李白至越中探訪賀知章,驚聞賀老已於 告老回鄉的當年在家中病逝,他懷著悲 痛的心情,賦詩《對酒憶賀監二首並 序》。 在《對酒憶賀監二首並序》中,李白 既回憶了與賀知章相識相聚時的那種驚 喜與歡樂的情景,又回憶了賀知章告老 回鄉、榮歸故里時的情景,並且深切地 表達了對賀老逝世的悲痛心情。從《對 酒憶賀監二首並序》中,我們可以了解 到,在李白心目中的賀知章,是一個富 有才華的風流人物,是一個難得的知己, 是一個豪爽善飲的忘年詩友。 李白這次重遊越中,是乘興而來, 本想與賀老歡聚,舉杯暢飲的,但聞賀 老已死,他不免悲痛落淚,敗興而歸。 賀知章與李白這兩位唐代著名詩人,早已與世長辭, 化為塵埃。但他們的真摯友情,卻因李 白的上述詩篇而得以千古流傳,長久地 留存在人們的記憶里。]
⑩ 賀知章的生平簡介以及成就
生平
賀知章早年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少時即以詩文知名。唐武後證聖元年(695年)中進士、狀元,是浙江歷史上第一位有資料記載的狀元。
賀知章中狀元後,初授國子四門博士,後遷太常博士。開元十年(722年),由麗正殿修書使張說推薦入該殿書院,參與撰修《六典》《文纂》等書,未成,轉官太常少卿。開元十三年(725年)為禮部侍郎、集賢院學士。後調任太子右庶子、侍讀、工部侍郎。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改官太子賓客、銀青光祿大夫兼正授秘書監,因而人稱「賀監」。
天寶三年(744年),因病恍惚,上疏請度為道士,求還鄉里,舍本鄉家宅為道觀,求周宮湖數頃為放生池。皇帝詔令准許,賜鑒湖一曲。唐玄宗以御制詩贈之,皇太子率百官餞行。回山陰五雲門外「道士庄」,住「千秋觀」,建「一曲亭」自娛,繁紙不過數十字。
其間,寫下《回鄉偶書二首》,為人傳誦而膾炙人口,未幾病逝,年八十六。乾元元年(758年)唐肅宗以侍讀之歸,追贈禮部尚書。
成就
賀知章詩歌以絕句見長,除祭神樂章、應制詩外,其寫景、抒懷之作風格獨特,從容不迫,淡而有味。其詩最大的成功之處,在於反映和表現 了社會生活中最本質的東西,即人情人性,寫出了人類所共 有且具有特定指向的一種情感,如《回鄉偶書二首》。
賀知章繼承和發揚了陳子昂標舉「魏晉風骨」、追求「比興寄託」和 高揚「人情人性」的精神,對由初唐李嶠所倡導、躬行的詠物詩範式實即樊籬予以大膽的突破,寫出了膾炙人口的不朽詩篇《詠柳》。
由於生逢盛世、仕途順利的人生際遇和曠達灑脫的個性,賀知章在詩歌中沒有憤世嫉俗,身世悲涼的哀 嘆,即使有惆悵,基調也是樂觀豁達的,風格氣度雍容,清新瀟灑。賀知章的詩歌感情自然、逼真,語言朴實無華,毫不雕琢,源於生活,發於心底,意境深遠。
《詠柳》詩意
先寫對柳樹的總體印象,再寫到柳條,最後寫柳葉,由總到分,條序井然。在語言的運用上,既曉暢,又華美。
賀知章
賀知章(約659年— 約744年),唐代詩人、書法家。字季真,晚年自號「四明狂客」「秘書外監」,越州永興(今浙江杭州蕭山區)人。少時以詩文知名。武則天證聖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狀元,授予國子四門博士,遷太常博士。後歷任禮部侍郎、秘書監、太子賓客等職。
賀知章的晚年
天寶三年(744年),因病恍惚,上疏請度為道士,求還鄉里,舍本鄉家宅為道觀,求周宮湖數頃為放生池。皇帝詔令准許,賜鑒湖一曲。唐玄宗以御制詩贈之,皇太子率百官餞行。回山陰五雲門外「道士庄」,住「千秋觀」,建「一曲亭」自娛,繁紙不過數十字。
其間,寫下《回鄉偶書二首》,為人傳誦而膾炙人口,未幾病逝,年八十六。乾元元年(758年)唐肅宗以侍讀之歸,追贈禮部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