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中应遵循哪些原则
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是一项难度大、很复杂的工作。国家公务员、依法执行公务,有明确的权利、义务,实行严格的考录制度,执行统一的工资标准,经费主要来源于各级财政,有一套特定的管理制度。事业单位大致有三类,一类是全额拔款的,一类是差额拔款的,一类是自收自支的,但也有各自的特点。从这些实际情况出发,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总要求,逐步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各项人事制度改革相衔接,既体现机关事业单位特点和规律,又与企业、农村社会保险相协调的社会保险制度。从而增强机关事业单位的活动,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减轻国家财政负担,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事制度改革。按照这样的要求,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改革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权利、义务与强制性相结合的原则。我国长期实行一切由国家、单位统包的办法,人们的风险意识比较淡薄。搞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必须强调权利、义务与强制性相结合。这是相辅相成的。享受社会保险待遇,是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应有的权利,这在《宪法》、《劳动法》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中都有明确的规定,国家和社会要给予保证,维护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同时,工作人员个人要树立自我保障意识,积极参与社会保险,尽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义务。要做到两者和谐统一,就必须建立起相应的法规、规章制度,执行上又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以保证单位和个人都参加社会保险,履行应尽的义务,享受应有的权利。
二是保险费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我国过去吃“大锅饭”,没有把社会保险放在重要位置,国家和单位包揽了工作人员的养老、医疗、工伤等保险费用,特别是养老保险费用,没有形成基金积累,不符合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薄弱的国情。因此,党的十四大以后对保险费的缴纳提出了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合理负担的原则。要按照机关事业单位的不同性质,根据经费来源渠道,分别由财政、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拓宽基金渠道,实行部分积累的办法,逐步建立起社会保险的基金储备。
三是行政管理与基金运营要分开的原则。正事分开,是行政管理的要求,也是历次机构改革中一直强调的。立法、收缴、发放、处罚都是一家,容易出漏洞,要分开来办,互相配合,互相监督。制定政策是行政职能,必须由政府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别的部门替代不了,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机构,属非盈利性的事业单位,按有关政策法规负责社会保险费的征缴、支付、管理和运营等工作。
根据上述原则,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要逐步形成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具有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待遇给付机制,基本保险待遇与工资、物价适当挂钩的调节机制,保险基金管理与离退休人员管理相统一的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⑵ 为企业设计一个养老保险方案
首先,如果是给企业买保险,买团体养老保险是肯定的。低成本,高保障,是企业为员工创造的福利之一(享受税收优惠哦~),并且因为使用一张团体保单,所以便于保管。但是团体保险有一些明确的资格限制,所以要求企业的负责人对企业投保的资格和员工的资格、人数都必须清楚明确,投保时也不能自主选择保险金额,所以前期的工作还是比较繁琐的,但是一劳永逸。
我不明白您的问题这么问是要写一篇关于养老保险方案的论文还是要给您自己的企业买保险。如果是写论文的话,可能一两句话就说不清楚了。如果是给您自己的企业买保险的话,企业直接去社保中心办理团体养老保险就可以了,统一模式,不存在需要你设计的情况。在中国,不买社保的企业应该会被正式员工投诉吧。。。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⑶ 养老保险的设计原则
基本养老保险的四项基本原则:
(一)保障基本生活。基本养老保险的目的是对劳动者退出劳动领域后的基本生活予以保障。这一原则更多地强调社会公平,有利于低收入阶层。一般而言,低收入人群基本养老金替代率(指养老金相当于在职时工资收入的比例)较高,而高收入人群的替代率则相对较低。劳动者还可以通过参加补充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获得更高的养老收入。
(二)公平与效率相结合。养老保险待遇水平既要体现社会公平,又要体现个体之间的差别,在维护社会公平的同时,强调养老保险对于促进效率的作用。
(三)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目前大多数国家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都实行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原则,即要求参保人员只有履行规定的义务,才能享受规定的养老保险待遇。这些义务主要包括: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依法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并达到规定的最低缴费年限。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以养老保险缴费为条件,并与缴费的时间长短和数额多少直接相关。
(四)管理服务社会化。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政府委托或设立社会机构管理养老保险事务和基金。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