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2024养老金制度并轨是什么意思呀
养老金“并轨”:指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和企业职工一样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其目的在转机制,而非降待遇,改革可能需要财政的大力支持,适当调整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水平,弥补因个人缴费而增加的支出,维持改革前后职工的基本生活水平。
双轨制——企业养老金和事业养老金采取不同的退休养老金制度(现在的事业养老金比企业养老金高出3倍左右,人们的呼声很高一致要双轨制并轨)。

最新动态。
2015年10月27日,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在2015年第三季度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全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的备案工作已完成。
自国务院的《决定》发布之后,四川、山东、上海、江苏、福建、吉林、湖南等地陆续出台了养老金并轨方案。进入10月后,各地进程明显加快,云南、甘肃、陕西、湖北、天津、黑龙江等地相继公布了养老金并轨实施意见和办法。截至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向社会公布了养老金并轨方案的省份至少已达13个。
各省的实施办法大体与国务院改革方案保持一致,即从2014年10月1日起,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单位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为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纳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的8%,由单位代扣。
⑵ 2024年养老保险并轨政策
我国对于退休老人之后的退休生活一直以来都非常关注,自从推出养老金制度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社会养老保险的缴纳。大家都知道,在缴纳社保这方面,私企的职工跟事业单位的员工缴纳比例是有一些不一样的。
而在领取养老金时,事业单位的职工往往还可以额外领取一份职业年金,私企员工往往是没有的。而最近有不少人都在聊养老金并轨的事情,养老金并轨是什么意思?并轨后80后养老金怎么算?
一、2024年公务员养老金并轨是什么意思?1、双轨大家都知道,机关单位和企业工作单位的退休机制是有一些不同的。正常来说,公务员在缴纳养老保险的时候,缴纳比例要么很高,要么干脆不交,反正是一定会有养老金的。而企业
退休人员则需要按时缴纳社保,才能在退休之后领取一定的养老金,这就是养老金双轨机制。
2、并轨根据相关机构的消息显示,从2024年10月份开始,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的十年过渡期将会结束。
也就是说,从2024年的下半年开始,机关单位的退休人员在计算养老金的时候,计算方式将会更新。它采用的是累计缴费年限平均缴费指数,和社会平均工资来计算养老金的待遇。
也就是说,在并轨之后,机关单位的工作人员是否能够领取到养老金,需要按照缴费年限、缴费基数、工龄等来挂钩,跟普通企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没有什么区别了。
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其实也有一定的区别。
因为在现实中,很多企业,没有严格的按照本人的实际工资基数,来建立社保的缴费基数。从而降低了最终的平均缴费指数,那么自然企业单位的养老金还是很低。
而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缴费基数往往很高,所以退休后的养老金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高的。
二、并轨后80后养老金怎么算?养老金并轨后,社保养老金计算就跟城镇职工一样了,按照这个公式:月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基础养老金=(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
总的来说,参加工作的时间越晚,越接近2014年10月这个时间点,年限就越短,过渡性养老金越少。
其实养老金制度早就开始并轨了,在2024年之后,养老金并轨的实际情况不会有明显变化。这也是为什么每年的公务员大军如此庞大的原因之一。
⑶ 2023年退休养老金将迎来4个全国统一,哪4个
所谓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指的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以全国范围内统一制度规定、统一调度使用基金、统一经办管理、统一信息系统为主线,实现全国基本养老保险事业的统筹协调发展。
根据公开报道,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自2022年1月起启动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主要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自上世纪90年代建立以来,从县级统筹起步,逐步提高统筹层次。
第二个阶段,截至2020年底,各省份都实现了基金省级统收统支,解决了省内地区间基金负担不均衡的问题。
第三个阶段,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2022年1月起启动实施 养老金及时足额发放有保障。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0.3亿人,其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4.2亿人。
其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基金收入由单位和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利息收入、委托投资收益、财政补贴和其他收入等构成。
截至2021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约4.4万亿元,基金支出约4.1万亿元,基金运行总体平稳。
根据公开报道,实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主要原因和目的包含三个方面:
一是,由于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年龄结构等存在差异,各省之间养老保险基金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一些省份基金结余比较多,但是一些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重的省份,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压力较大。
二是,中央调剂制度已经建立。作为实现全国统筹的第一步,我国于2018年启动实施了基金中央调剂制度。2018至2021年,中央调剂制度实施4年间,共跨省调剂资金6000多亿元,其中2021年跨省调剂的规模达到2100多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困难省份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三是,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已经建成。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已于2019年正式上线,为参保人员提供社保查询、参保登记、转移接续、申领失业金等服务,办理社保业务更加方便快捷。
最近有部分退休人员反馈,2023年,养老金或迎来4个“统一”,延迟退休或继续“后延”,是真的吗?根据退休人员反馈,养老金或将迎来4个统一,该消息主要包含四个方面:
一是,养老待遇的核定方式和规则将进行统一。
二是,全国养老基金将实现统收统支统一规划。
三是,全国养老金发放将统一使用社会保障卡。
四是,全国所有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时间统一。
首先,关于养老待遇的核定方式和规则将进行统一,根据公开报道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自2014年起开始实施,并设置了养老金并轨十年过渡期,旨在实现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和企业职工一样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虽然说目前仍有部分地区养老待遇的核定方式和规则有所差异,但是已经逐步在向全国统一的养老金核定方式过渡,其中包括广东和江苏等地区。
截至2020年底,我国各省份都实现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解决了省内地区间基金负担不均衡的问题,基本解决了同一省份不同城市养老待遇不同的核定方式和规则的情形。
其中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发布的《关于2022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明确,未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批准,不得自行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不得通过设立最低养老金标准等方式变相提高待遇水平。
因此,全国各地区养老待遇的核定方式和规则将逐步统一,但是具体的实施时间尚未明确,具体以当地政策发布为准。
其次,关于全国养老基金将实现统收统支统一规划,由于我国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年龄结构等存在差异,各省之间养老保险基金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一些省份基金结余比较多,但是一些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重的省份,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压力比较大。
截至2020年底,我国各省份都实现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解决了省内地区间基金负担不均衡的问题。
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将在全国范围内对地区间养老保险基金当期余缺进行调剂,用于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这就在制度上解决了基金的结构性矛盾问题,困难地区的养老金发放更有保障。
另外根据2023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强化养老托幼服务和社会保障方面,明确提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等制度改革,统筹提高养老金、医保、低保等社保待遇标准。
按照上述情况来看,2023年全国各地区预计将继续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等制度改革,但全国养老基金何时实现统收统支统一规划,尚未确定,具体以政策发布为准。
再次,关于全国养老金发放将统一使用社会保障卡,根据公开报道,截至2021年末,全国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为13.5亿人,覆盖95.7%人口。
2022年11月,人社部发布2022年三季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主要进展情况。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13.65亿人,电子社保卡领用超过6.4亿人,应用范围持续拓展。
国家和省统一推广社保卡应用的要求,推进使用社保卡发放养老待遇,目的是逐步规范通过社保卡发放养老金以提高待遇存取安全性。
虽然说全国各地区都在推进使用社保卡领取养老待遇或者是其他社保待遇,但是仍旧存在不少地区为了照顾一些特殊需求的
老年人,可以保留原有的养老金领取方式,也就是说可以不更换社保卡,通过原有渠道发放养老金,其中就包括
80岁以上的退休人员,丧失行动能力,完全没有自理能力的退休人员,以及退休后长期居住境外或者是国外的退休人员。
按照上述情况来看,全国养老金发放将统一使用社会保障卡,是一种趋势,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社会保险待遇发放的安全性,和退休人员使用的便利性。
最后,关于全国所有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时间统一,根据公开报道,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旨在从制度上解决了基金的结构性矛盾问题,困难地区的养老金发放更有保障。
进而解决由于我国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年龄结构等存在差异,各省之间养老保险基金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的问题。全国统筹制度实施后,将在全国范围内对地区间养老保险基金当期余缺进行调剂,进而保证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
按照上述情况来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并未提及全国所有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时间统一。
因此综合上述情况来看,2023年,养老金或迎来4个“统一”,这样的消息并不准确,具体以当地政策发布为准。
另外,虽然说延迟退休已经被多次提及,但是关于延迟退休是否实施,什么时候具体实施,哪些地区率先开始实施,截至2023年1月全国各地区尚未发布具体实施政策及办法。
因此2023年延迟退休或继续“后延”,这样的消息并不具备参考意义,关于延迟退休的消息,具体以当地政策发布为准。
综合上述情况来看,2023年,养老金或迎来4个“统一”,延迟退休或继续“后延”,这样的消息并不正确,退休人员还需认真甄别相关信息,避免上当。
⑷ 养老金调整方案公布有那几个省
截至目前,已有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江苏、安徽、河南、湖南、广西、云南、陕西、宁夏宣布上调养老金。2022年的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要在7月底以前完成。从6月底开始,到现在已经有13个省份,公布了2022年的基本养老金调整方案。
养老金调整主要分为三部分。
今年的养老金调整,按照国务院养老金调整通知的要求,主要分为定额调整、挂钩调整、适当倾斜三部分。定额调整体现的是公平原则,人人增加相同的钱数。挂钩调整主要体现长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激励机制,应当与缴费年限和本人的养老金水平相挂钩。倾斜调整主要是对高龄老人和艰苦边远地区退休人员,实施倾斜照顾,可以额外提升其养老金调整水平。
(一)定额调整部分。目前来看已经公布调整方案的13个省份,定额调整钱数是普遍在30元到50元之间。但是也有过高和过低的地区。目前,定额调整标准最低的是云南省,只有20元;标准最高的是宁夏自治区,定额调整标准是60元。定额标准的多少,跟当地的养老金水平无关的,主要还是看当地的政策倾斜程度。像江苏省的定额标准只有27元,但是其挂钩调整标准相对较高。
(二)挂钩调整部分,又分为按缴费年限挂钩和按养老金水平挂钩。
1.按缴费年限挂钩,主要是每年缴费年限增加一定额度的基本养老金。大多数地方都在1~1.5元之间。比如说广西自治区是1元,湖南省是1.2元、河南省是1.3元。
有一些地区对于缴费年限15年以下的人员是统一按照15年标准或者一定额度增加。比如说宁夏自治区是15元,陕西省是16元,天津市是22.5元,安徽省是32元。这种相当于定额调整的一定延伸了。
现在比较流行的是缴费年限超过15年的部分,给予更高的标准,以鼓励人们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比如说吉林省缴费年限25年以下,每年缴费年限增加基本养老金一元。26~30年、31~35年、36年及以上每年缴费年限增加基本养老金二元、三元和四元。
按缴费年限挂钩标准最高的,实际上还是江苏省。缴费年限15年以下16~25年、26年及以上,每年缴费年限分别增加基本养老金1.4元、2.2元和3.8元。如果说缴费年限40年的话,江苏省可以增加100元,但其他地区普遍没有这样高的标准。另外,如果缴费年限短的话,安徽省的标准相对较高。缴费年限15年及以下可以增加32元,15年以上的部分每年缴费年限增加2.2元。安徽省缴费年限25年就可以增加54元,而江苏省只能增加43元。
2.按养老金比例调整,主要是根据退休前本人基本养老金的一定比例增加养老金。目前最低的省份是安徽省只有0.5%,最高的省份是广西自治区,高达1.8%。实际上今年养老金调整的总体水平只有4%,大部分地区的养老金水平挂钩调整并没有变化,甚至比例有所提升。只有安徽省出现了下降的特殊情况。
(三)倾斜调整部分,主要也是分为高龄老人倾斜调整和艰苦边远地区倾斜调整两类。
1.高龄老人倾斜调整,主要是针对2021年12月31日前年满70周岁以上的老人。
河南省非常特殊,对于年满65周岁以上的老人就有倾斜照顾了。过去的时候还有北京、上海和浙江省的女性,目前这几个地方的养老金调整方案暂时还没有公布。河南省倾斜增加的标准并不高,跟去年一样还是20元。但是对于90岁以上的老人倾斜增加60元。
高龄倾斜调整标准最高的地区是辽宁省,70~79周岁、80周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额外增加基本养老金40元和80元。
2.艰苦边远地区倾斜照顾。已经公布调整方案的地区,河北、山西、辽宁、吉林、湖南、广西、云南和宁夏都有相应的地区,不过一般倾斜标准不高,多数在5~10元之间调整标准,标准最高的地区是云南省和河北省最高30元。
总体来看,今年养老金调整方案还是各有侧重的,一般来说在江苏等地区缴费年限长、养老金水平高的老人,增涨的钱数高。但是在安徽、宁夏等地区,缴费年限短的老人增加的养老金钱数相对更多一些,增长的比例更高。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十五条 基本养老金由统筹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基本养老金根据个人累计缴费年限、缴费工资、当地职工平均工资、个人账户金额、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等因素确定。
第十八条 国家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根据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物价上涨情况,适时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
⑸ 退休并轨什么时候开始
企事业单位养老金已实施并轨了,即将发放的冬季取暖补贴,两者的发放标准是一样的吗?从2014年10月1日开始,为了促进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的并轨,国家设置了一个10年过渡期,一直到2024年9月30日,目前也只剩下不到两年的时间——到2024年10月后,
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将会和
企业退休职工用
相同的方法
核算养老金。
但是许多人关心,过节费和冬季取暖补贴,两者是享受同样的待遇吗?许多地区近日气温已经明显下降——比如笔者所在的长沙市一天之内降了20多度,可谓一夜入冬。
国庆节后,许多地区的退休人员冬季取暖补贴也将开始陆续发放,而且多数也是随着养老金一起发的
,那么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今年发放的标准是一样的吗?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1)企、事业单位的退休金待遇,为何要推行并轨?在2014年9月30日之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还是双轨制的,那么在养老金待遇的核算方法、实际福利方面两者存在较多差距,而且在此之前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并没有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后来为了对广大企业退休职工保持一致、凸显公平性,就进行了养老金改革。
为了避免突然的变化造成待遇上的不公平,因此就采取了“缓冲”的10年过渡期,一直到2024年9月底才彻底完成养老金核算方法的转换。
期间为了保证
退休“中人”
待遇不明显降低、就采取了
“保低限高”
的办法,然后每年发放新老办法核算金额的差额一定的比例。
(2)两者今年发放取暖补贴,标准是不是一致的?冬季取暖补贴、其实如同过节费一样的,都是属于“统筹外待遇”,并不属于养老金的性质,所以自然也不在企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改革在范畴之中——
换言之,并轨的只是两者基本养老金的核算方式,而冬季取暖补贴两者的待遇也是不一样的。我们举个例子。
以山东省为例,山东各地级市企业职工冬季取暖补贴,这几年都是发1700元的标准、每年都是10月左右开始发放,但是山东省的事退人员,不同职级冬季取暖补贴也是有区别的。
比如正省级3800元、副省级3200元、高级职称1700元、中级职称1300元......可见标准有差异。下面看个重点。
即使同样是属于
企业退休职工,我们看到各省份的冬季取暖补贴的发放标准、也是不一样的,甚至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
以去年为例、部分地区的发放标准罗列如下:
基于每年福利政策的延续性和相似性,今年各地取暖补贴标准,预计也不会发生太大变化
——所以还是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的,不仅是企业退休职工之间取暖补贴标准不同、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之间,取暖费标准也是存在着差异的。
毕竟,两者发放的资金来源也不同,而且各地的寒冷周期的开始时间不同,寒冷期的持续时间长度都不同。
比如青海西宁寒冷天数一年可达209天,相当于一年之中、几乎大半年都是冷天。
所以为什么青海省取暖补贴有3900元每人每年,但是江苏徐州才480元就是这个原因——所以,企事业单位的冬季取暖补贴,今年在取暖补贴发放标准上面存在差异、也是很正常的。
⑹ 2022-2023年养老金并轨方案出炉
自从今年初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后,各省都在加快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程,10月份更是有多地密集公布养老金并轨实施意见和办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有至少13个省份公布了养老金并轨方案。在过渡性养老金发放问题上,地方对中央方案进行了细化,坚持保低限高。
进程:至少13省公布方案
10月27日,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在第三季度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全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的备案工作已完成。
自国务院的《决定》发布之后,四川、山东、上海、江苏、福建、吉林、湖南等地陆续出台了养老金并轨方案。进入10月后,各地进程明显加快,云南、甘肃、陕西、湖北、天津、黑龙江等地相继公布了养老金并轨实施意见和办法。截至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向社会公布了养老金并轨方案的省份至少已达13个。
各省的实施办法大体与国务院改革方案保持一致,即从10月1日起,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单位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为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纳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的8%,由单位代扣。
差异:缴费基数有不同
虽然各地都按照国务院的《决定》,统一规定了单位与个人缴纳基本养老金的比例,但是对于个人缴费工资基数的确定,各地的规定却有所差异。
例如,黑龙江、天津、湖南、甘肃、福建、吉林、云南等省市明确规定,机关单位个人缴费工资基数包括:本人上年度工资收入中的基本工资、国家统一的津贴补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警衔津贴、海关津贴等)、规范后的津贴补贴(地区附加津贴)、年终一次性奖金。而上海则在实施办法中明确,个人缴费基数按本人上年度月平均收入确定。
个人缴费工资基数如何确定是各省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非常关心的问题,陕西省某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周女士表示,这次改革中,自己最关心的事情就是缴费基数是多少。周女士任职18年,月收入5020元,其中基本工资只有1700元。“要是按照1700元的工资缴费,那可就亏了。”周女士说。
关于各省个人缴费工资基数计算方案不同的原因,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分析说,“两个办法各有千秋,其中,分项合计的办法要简单一些,个人也没有什么意见。如果依据本人上年度月平均收入来确定,那么,如果今年涨工资了就会出现一个缺口,就是说基数缩小了,这样,就也许有人会有意见。”
“中人”:多地设立10年过渡期
各省落实养老金并轨方案的过程中,养老金待遇会不会下降成为各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普遍担心的问题。对此多省都提出设立10年过渡期,过渡期内实行新老待遇计发办法对比,保低限高。
对于10月1日改革前退休的“老人”及改革后参加工作的“新人”来说,此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养老待遇的影响不是很大。但是,“对于10月1日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中人’,尤其是改革后10—20年内退休的人员来说,其养老金待遇可能会出现一个‘洼地’。”郑秉文说,“设立10年过渡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样的‘洼地’。”
此前,国务院在相关《决定》中已经明确,对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员,实行过渡性措施。
多地在养老金并轨实施意见和办法中都对中央的决定做出了细化,黑龙江、陕西、山东、福建、吉林、甘肃、天津、云南均明确提出设立10年过渡期,过渡期内实行新老待遇计发办法对比,保低限高。
⑺ 几几年养老金双轨制合并
2014年12月养老金双轨制合并。2013年12月,人社部确定养老金双轨制并轨方案。2014年12月,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通过。随着机关事业单位全面完成基本工资标准的调整,养老金并轨也正式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
⑻ 养老金什么时候并轨
最近看到一些博主在高喊2024年以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和企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要并轨了。中间很多没说清楚的地方,容易让人被误导,我在这里捡重点说明一下。
从2024年10月份开始,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的十年过渡期将会结束。那么作为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将会采用全新的计算办法,来计算他们的养老金。而这种新的计算办法,其实就是和企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的计算办法完全一致。它采用的是累计缴费年限平均缴费指数,和社会平均工资来计算养老金的待遇。
而在2014年10月之前,我国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是不同的。企业职工实行的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由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养老保险费,到龄办理退休后就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养老金主要来源于社保基金。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参加的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不需要缴纳费用,到龄退休后按月领取退休费,退休费由国家财政负担。
其实从2014年10月开始,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和企业养老保险就已经初步并轨了。只是国家实行了过渡性措施,即从2014年10月到2024年9月的十年过渡期。而在过渡期结束后,也就是2024年10月后退休的人员, 就完全按照新办法计发养老金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养老金和企业退休人员完全一样。
因为毕竟养老金的计算,完全是根据自身的累计缴费年限和平均缴费指数来决定的。企业单位这边普遍养老金待遇偏低,一方面是没有企业年金,另外一方面有很多企业,没有严格的按照本人的实际工资基数,来建立社保的缴费基数。从而降低了最终的平均缴费指数,那么自然企业单位的养老金还是很低,而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缴费基数往往很高,所以退休后的养老金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高的。
总结:其实养老金制度早就开始并轨了,在2024年之后,养老金并轨的实际情况不会有明显变化。这也是为什么每年的公务员大军如此庞大的原因之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