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个人递延型养老保险现状
两部门:对个人养老金实施递延纳税优惠政策
打印本页正文下载
记者近日从财政部了解到,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公告称,自2022年1月1日起,对个人养老金实施递延纳税优惠政策。
公告明确,在缴费环节,个人向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的缴费,按照12000元/年的限额标准,在综合所得或经营所得中据实扣除;在投资环节,计入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的投资收益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在领取环节,个人领取的个人养老金,不并入综合所得,单独按照3%的税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其缴纳的税款计入“工资、薪金所得”项目。
“通过实施个税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居民参与其中,有利于提高百姓的自我保障意识,也有利于发展养老保险第三支柱,推动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说,根据公告,个人在缴费环节可以享受税前扣除,投资收益暂不征税,领取收入的实际税负由7.5%降为3%,国家用“真金白银”提高了百姓的受惠度。
政策实施追溯到今年1月1日,在个人养老金先行城市实施。公告称,个人养老金先行城市名单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另行发布。上海市、福建省、苏州工业园区等已实施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地区,自2022年1月1日起统一按照公告规定的税收政策执行。
B. 2020年中国养老保险的现状如何呢
根据国家人社部相关报告,2020年中国养老保险的现状是应保尽保,全国养老金结余有5万亿元,并且部分拿岀投资并获得良好收益,退休人员合计有1.3亿人,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2900元等。
C. 中国养老金缺口的现状是怎样
法律分析: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是从县级统筹起步,直到2020年底,终于实现了省级统收统支,解决了省内养老保险基金负担不均衡的问题。2021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约4.4万亿元,基金支出约4.1万亿元,基金运行总体平稳。但是,由于我国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年龄结构等存在差异,各省之间养老保险基金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一些省份基金结余比较多,但是一些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重的省份,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压力比较大。在2018年—2021年,开始实施基金中央调剂制度,由富裕省份向困难省份跨省调剂资金,以“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四年间共跨省调剂资金6000多亿元,其中2021年跨省调剂的规模达到2100多亿元,有力支持了困难省份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这是全国统筹的先导。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十条 职工应当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可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由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第十三条 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前,视同缴费年限期间应当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由政府承担。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出现支付不足时,政府给予补贴。
第十八条 国家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根据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物价上涨情况,适时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
D. 中国养老金缺口的现状
我国养老金确实存在着历史缺口,它源自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转轨,突出地体现在现行养老保险制度所提供的在旧制度中已退休的“老人”养老金待遇中扣除基础养老金的部分和参加新制度的“中人”退休者的过渡性养老金支出上,这两笔支出形成了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缺口。经过简单估算,当前退休职工养老金的替代率约为上一年社会平均工资的45%,而根据2005年确定的基础养老金的计发公式,当前基础养老金的替代率水平在35%左右(这是基于当前约35年的平均缴费年限,且结合每缴费1年获得1%的替代率的规定所进行的计算),剩下10%的替代率即是历史缺口在当前的体现。在实践中,每年都有部分历史缺口转化为当年的养老金支出,且随着逐期的转化,历史缺口逐渐化解,并将会最终消失。
一、申请退休工资的年龄条件是什么:
1、正常退休:男年满6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
2、特殊工种提前退休:从事有毒有害工种满8年,井下、高低温工种满9年,高空、特别繁重体力劳动工种满10年的,男年满55周岁,女干部年满50周岁,女工人年满45周岁。
3、因病或非因工致残提前退休:经省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
4、政策性提前退休:国家和省有特别规定可以提前退休的,按有关规定执行。
二、申请退休工资的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下同)条件。
1、缴费年限满15年的,可申请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
2、缴费年限满10年的,可申请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
3、缴费年限不满足上述1、2点条件的,可申领一次性养老保险待遇,终结养老保险关系;如属于本省户籍的,可以不申领一次性养老保险待遇,参照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的费基、费率继续缴费,至达到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为止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五十八条 用人单位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三十日内为其职工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未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的,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定其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自愿参加社会保险的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社会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应当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国家建立全国统一的个人社会保障号码。个人社会保障号码为公民身份号码。
E. 国外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险的研究现状
我国与其他国家养老保险制度比较
一、国外养老保险制度简介
由于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等,历史传统各异,不同国家之间养老保险制度存在较大差异。世界各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都比较晚,但发展却很迅速。目前世界上已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不同类型的养老保险制度,按照其覆盖范围、保障水平和基金模式,大致可分为以下类型:
(一)收入关联型养老保险。收入关联型养老保险以美、德、法等国家为代表,贯彻“选择性”原则,即并不覆盖全体国民,而是选择一部分社会成员参加,强调待遇与工资收入及缴费(税)相关联。保险对象一般为工薪劳动者,养老保险费由雇主和雇员共同负担。待遇水平适中,如美国的平均基本养老金替代率为43%左右。待遇支付方面,一般有利于低收入人群。
(二)储蓄积累型养老保险。储蓄积累型养老保险以智利、新加坡等国家为代表。这些国家的政府强制性规定公私单位的所有雇员都必须参加养老保险,政府的养老基金监管局负责规范与监督基金的管理,不具体参与实际管理事务。私营性质的养老基金管理公司作为法定的经营管理者。政府对养老基金管理公司的设立标准、财务状况、资产结构进行监管,并要求其交纳风险准备金;养老基金管理公司严格按照分散化、透明化和独立化的原则来进行管理,基金可以用于购买政府债券、企业证券和民营化的公共设施;基金所有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可以从自己选择缴费的养老基金管理公司领取养老金,或者将积累的养老金连本带利转向人寿保险公司以支取年金。
(三)福利型养老保险。福利国家型养老保险以英、澳、加、日等国家为代表,贯彻“普惠制”原则,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全体国民,强调国民皆有年金,因此称为“福利型”或“普惠制”养老保险。在这一制度下,所有退休国民,均可无条件地从政府领取一定数额的养老金。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普惠制的养老保险待遇,一般水平很低,不足以维持退休者的基本生活;退休者要维持自身的基本生活,必须同时加入到其他养老保险计划中。
(四)国家型养老保险。国家型养老保险制度曾经在大多数计划经济国家实行,以前苏联、东欧国家为代表。按照“国家统包”的原则,由用人单位缴费,国家统一组织实施,工人参与管理,待遇标准统一,保障水平较高。这种养老保险制度不利于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不利于劳动力的流动,不利于培养劳动者个人的自我保障意识。目前,正在退出国际社会保障领域。
F. 中国目前的养老现状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4亿,占总人口的18.70%,人口老龄化程度已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老年人口抚养比为19.7%,呈持续上升趋势。老龄化的到来似乎比大家预想得快很多,未来靠什么养老,如何准备自己的养老钱,成为大家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2月10日,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发布《中国养老财富储备调查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居民财富总额突破78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位居第二;但居民财富的60%为房产,占比仅40%的金融资产中还以现金、短期储蓄和理财等居多,养老财富储备面临较大挑战。面对养老困境,真正付诸行动并有完整规划的人却又寥寥无几。
国寿安保基金解析,通常来说,居民的养老保障有“三个支柱”,第一支柱是基本养老保险,一般是由政府法律强制实施,旨在给退休人员提供最基本的养老保障。第二支柱是职业养老金。第三支柱是个人自愿购买的各类养老金融产品。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逐步形成了以第一支柱为主体、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其中,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已比较健全,第二支柱逐步发展完善但人口覆盖相对有限,第三支柱还处于起步阶段。
协会对7000多名受访者进行问卷调查显示,受访者对基本养老保险的依赖度很高。约83%的受访者选择了基本养老保险作为退休后收入的来源,而选择第三支柱(保险、理财、储蓄等)的占比远低于第一支柱。可见,居民对于第三支柱的认识还处于初期,同时也说明,即使居民对第三支柱养老有一定认知,而供给端却没有足够多样的产品来承接居民的需求。
G. 什么是养老金并轨制
是指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和企业职工一样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H. 2020养老金缺口现状
报告显示,2020年当年养老保险基金盈余率断崖式下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人均累计结余也一改往年增长态势,跌至五年前水平。
在2020年免征减征政策出台之前,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下称“社保基金”)就面临着日益增大的收支压力。2018年,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当年结余0.6万亿元,其中包含财政对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补助0.53万亿元。2020年,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产生0.7万亿元收支缺口,基金收入中包含财政对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补助0.63万亿元。因此扣除财政补助,养老保险缴费收入与基金支出从全国加总数上缺口将达到1.33万亿元。
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盈余率看,2020年仅有六个省份为正值,即当年养老保险收入大于支出。其中,北京、西藏和广东养老保险抚养比低(该报告抚养比指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中退休人员与在职职工数之比较),基金盈余率显著为正,分别为9.6%、10.5%和14.1%。受老龄化问题困扰,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和辽宁)养老保险基金盈余雪上加霜。其中,辽宁养老保险盈余率为-42.9%。
人均累计结余是可以反映当前养老保险基金抗风险能力的指标,也反映了近一段时间以来养老保险基金多年累计运行情况。报告显示,基金结余额地区间差异明显,东北三省和青海、河北、河南、山东、天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人均累计结余不超过5000元/人,其中,黑龙江人均累计结余为负数。广东、北京和西藏人均累计结余超过2.5万元/人。
I. 2022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已经交好了,为什么显示差额
2022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已经交好了,为什么显示差额
2022年,城乡居民养老金存在3个方面的差距,建议2个途径提高待遇。到底存在哪3个方面的差距呢?2个途径是什么呢?
谈一下城乡居民养老金的现状,存在3个方面的差距。
据人社部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全国参保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数为5.42亿人,其中1.61亿人领取城乡居民养老金,人均养老金171元。目前城乡居民养老金的现状是待遇水平亟待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①地域之间的基础养老金差距较大,比如上海市基础养老金1200元,北京市基础养老金850元,而甘肃、贵州、辽宁、河南、山西、云南等省份基础养老金低于120元,这意味着同等缴费,在不同地域领取的养老金差距较大;
②城乡居民之间养老金存在差距,因为养老保险宗旨是多缴多得、长缴多得,同一地区差距在于个人账户养老金,其中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总额除以139;
③城乡居民与职工之间养老金差距较大,企业退休人均近3000元,而城乡居民人均171元,相差近20倍。究其原因是职工保险有企业配套缴费,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主要依靠个人缴费以及一定的政府补贴,并且个人缴费总体偏低,绝大多数按最低档次缴费
J. 中国养老金缺口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养老金缴费比例为38%,这说明有很大一批职工没有正常缴纳社保。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一些员工工作流动性较大,一旦频繁变动工作,单位缴纳的部分是不能随着地区转移的,职工本身并不能享受优惠。于是一些农民工、自由职业者就不会主动缴纳社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