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具备坚实基础
尽管受到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仍按照4%的比例调整退休人员养老金,目前增发的养老金已发放到位。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养老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制度运行更加稳健,基金更可持续,为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积累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是当期能平衡。2021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基金收入4.4万亿元,基金支出4.1万亿元,当期收支总体平衡,略有结余,今年以来,基金仍保持平稳运行态势。
二是跨省有调剂。今年1月,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启动实施,对基金困难省份的支持力度更大,上半年已完成1240亿元的资金调拨工作,有力支持了困难省份的养老金发放。
三是累计有结余。当前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5.1万亿元,有较强的保障能力。
四是财政有补助。中央财政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补助力度持续加大,今年达到6500亿元左右,并重点向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倾斜。全国统筹实施后,还建立了地方财政的投入机制。
五是长远有储备。全国社保基金有超过2.6万亿元的战略储备,中央层面已划转国有资本1.68万亿元充实社保基金。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贰』 基本养老金上调4%,各地是如何保障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的
随着物价水平逐渐上升,养老金的数额也跟着有上涨,基本上每年都是上涨的状态,但是养老金发的越来越多钱从哪来的?全国各地采取的保障措施不一样,有的是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有的是提高缴纳年限,提高缴纳的基数,无论是下限还是上限都有提升。
最大部分地区是采用加大对养老金真实的转移支付力度,并且不断提升养老金收取的范围,让越来越多企业纳入到养老金的缴纳范围,据说几十年之后所出现的物价水平上升,然后养老金发放的数额越来越多的问题,那是几十年之后的问题。至少现有政策的保证之下,养老金基本能够正常发放。
『叁』 怎样做到养老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
据报道,国家明确2020年继续提高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水平,总体调整水平为年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5%。
聂明隽说,“总体上看,绝大部分省份保发放没有问题,个别保发放有困难的省份,在中央的帮助下也能够确保发放。”下一步将指导各地把阶段性减免政策进一步落实落细,加强对各地基金情况的监测,“确保养老金发放工作万无一失”。
因此,大家不用担心养老保险金的发放问题,只要符合要求,每一笔都会按时发放到个人上。
『肆』 退休涨工资细则
法律分析:退休工资=基础退休工资+个人账户退休工资,为了保障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需要涨工资。
法律依据:《国务院关于切实做好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 四 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加快实现管理服务的社会化。各地要通过加强基本养老保险费征缴、财政补助等措施,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目前仍实行基本养老保险费差额缴拨的地区,要在今年9月底前改为全额缴拨。各地不得实行行业间的封闭运行,对尚未完全实行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的地区,在明确保证发放责任的同时,要加大基金调剂力度,对当期发放确有困难的地区要及时实施基金调剂。对基本养老金计发标准要认真进行清理,凡属国家规定统筹项目内的基本养老金,必须保证足额发放;统筹项目外的,应由企业根据效益情况自行确定。实行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是确保按时足额发放、减轻企业负担的重要手段,也是建立独立于企业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条件。各地要制定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的工作方案和实施计划,力争在今年年底前基本实现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发放或委托银行、邮局等社会服务机构发放基本养老金的目标。要充分发挥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组织的作用,为将退休人员纳入社区管理提供服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十八条 国家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根据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物价上涨情况,适时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
『伍』 人社部:能够保证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这会给当地居民带来哪些养老保障
我觉得这会给当地的居民带来很好的保障,就能够让当地的居民在发放养老金的时候,是可以按时方法能够让居民们非常的安心,也能够让居民们有更好的生活状态。
『陆』 养老金调整方案
法律分析: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是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重要措施,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广大退休人员的亲切关怀。各地区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加强宣传解读,确保调整工作平稳进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于2020年5月31日前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备案。各地区要严格按照两部备案同意的实施方案执行,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管理,提前做好资金安排,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不得发生新的拖欠。对自行提高调整水平、突破调整政策、存在违规一次性补缴或违规办理提前退休的地区,将予以批评问责,并相应扣减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在京中央国家机关及所属事业单位的调整方案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制定并组织实施。
法律依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2020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 一、调整范围。2019年12月31日前已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并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退休人员。二、调整水平。全国总体调整比例按照2019年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5%确定。各省以全国总体调整比例为高限确定本省调整比例和水平。三、调整办法。继续采取定额调整、挂钩调整与适当倾斜相结合的办法,并实现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调整办法基本统一。定额调整要体现公平原则;挂钩调整要体现“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激励机制,可与退休人员本人缴费年限(或工作年限)、基本养老金水平等因素挂钩;对高龄退休人员、艰苦边远地区退休人员,可适当提高调整水平。继续确保企业退休军转干部基本养老金不低于当地企业退休人员平均水平。要进一步强化激励,适当加大挂钩调整所占比重。
『柒』 养老金及时足额发放有保障!全国统筹启动,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
确保养老金及时足额发放,财政部给出“定心丸”。
在2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财政改革与发展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部长刘昆表示,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不管是在什么地方,在哪个省,在哪个市县,都能确保及时足额发放,都有保障。
财政部副部长余蔚平表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资金在全国范围内互济余缺,有利于发挥基金的规模效应,这项工作已于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目前,财政部正在抓紧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文件,测算资金调拨规模,合理调剂地区间基金余缺,加强对地方实施工作的跟踪指导,及时调整完善政策举措。
什么是全国统筹
人社部养老保险司副司长亓涛在2月22日人社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上世纪90年代建立以来,从县级统筹起步,逐步提高统筹层次。2018年7月,建立实施了基金中央调剂制度,适度均衡了省际之间养老保险基金负担,迈出了全国统筹的第一步。2020年底,各省份都实现了基金省级统筹统支,解决了省内地区间基金负担不均衡的问题。2018-2021年,中央调剂制度实施四年间,共跨省调剂资金6000多亿元,其中2021年跨省调剂的规模达到2100多亿元,有力支持了困难省份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今年1月开始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工作,应该说开启了一个过渡期。
他指出,全国统筹工作的终极目标主要有三个标志,第一是参保人的缴费基数上限和下限全国统一,第二全国所有参保人退休金的计算公式中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也应该是全国统一的,第三个标志是,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全国大一统,以及中央政府统收统支。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勇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全国统筹,确保全国特别是老工业基地养老金发放,对于全国劳动力统一市场的发展也有帮助。
“目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仍然分散在各省,全国的资金池还没有完全构建起来,由地方政府掌管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还不能形成投资管理的规模效应。将来实现了全国统筹,由中央政府统收统支,整个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就会形成一个全国的大水池进行统筹管理,发挥应有的规模效应,来提高养老金的管理效率,降低养老金的管理成本。”董登新说。
为何要全国统筹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金融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钟辉勇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尽管长期来说,随着老龄化比例的增加,养老金缺口或会逐渐增加,但短期来说全国范围并不存在养老金缺口。
“目前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养老金区域间的不平衡,但这和城市化进程中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有关。”钟辉勇说。
西南证券研究发展中心宏观首席分析师叶凡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我国的中度老龄时代即将来临,社会化养老已是大势所趋。未来十年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将持续加速,2030年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或将达到25%左右,2055-206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峰值。现阶段生育政策调整短期作用有限,“未富先老”和地区的不均衡性加大了应对老龄化的难度。
叶凡表示,通过对比美国、日本、荷兰的养老金制度及资金运作经验,可以发现目前我国养老金体系存在结构、统筹、账户管理等问题。同时,养老金投资范围过窄,资金高额沉淀,整体投资收益率偏低等也无法很好实现养老金的增值诉求。
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近日发布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提出,尽快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前不久,江苏省人社厅印发《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施办法的通知》,创新规定了推迟退休政策,其中提到,经本人申请、用人单位同意,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备案,参保人员可推迟退休,推迟退休的时间最短不少于一年。此办法自2022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
中国社科院政府管理学院教授、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在过去几十年里,有些发达国家在对养老金制度进行改革或建立改革委员会时常常使用“拯救社会保障制度”的口号,而且在这些国家的改革政策组合中,使用最普遍的一个做法就是提高退休年龄。
他表示,我国男女平均法定退休年龄原本已经很低,只有55岁左右,但由于种种原因,包括道德风险在内,每年男女平均实际退休年龄仅为54岁左右。
“退休年龄太低对参保人本人不是很有利,它将降低养老金的金额或说降低替代率,例如,如果男女平均退休年龄提高到62.5岁,增加的8.5年缴费可提高每月统筹养老金好几百元(各地平均水平不一样,提高额度也不尽相同),账户养老金也有很大提高,二者合计每年可增加好几千元。”郑秉文说,另一方面,退休年龄太低对养老保险财务可持续性也很不利,并且退休年龄越低,对养老保险财务可持续性的影响越大。
杨志勇也表示,要适当延长退休年龄,进一步增加全国社保储备基金。
郑秉文指出,实施延迟退休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延迟退休是缩小赤字缺口乃至未来维持收支精算平衡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改革措施。
提高养老金管理效率
除了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提高养老金的管理效率也很重要。
董登新指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现在已经步入市场化管理的阶段,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这三大基金,都已经步入市场进行入市投资。一方面,希望通过进入资本市场来实现保值增值的目的,另外一方面,也将为资本市场提供稳定的长期资金来源,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叶凡表示,2022年,养老金制度改革将着重调整三大支柱比例,提高二、三支柱占比,从制度建设、金融产品供给、养老金账户管理、人员建设四个方面综合推进。
“我国养老金融产品主要包括保险机构养老金融产品、公募基金养老金融产品、银行养老金融产品以及信托养老金融产品。目前存在发展经验尚不足、供给较为有限,产品较为同质化等问题。全球比较来看,未来国内养老金融产品需要加大权益资产配置比例、完善税收激励机制、科技赋能开发满足不同客户需求的养老金融产品以及提供综合性养老金融服务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打造不同金融机构的养老金融产品互联互通的平台。”叶凡说。
郑秉文提出,要发挥精准预测的科学性,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到21世纪末,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收支压力必将逐年加大,这就需要尽快建立精算报告制度。
此外,他还表示,改革路径选择要具有前瞻性。“延迟退休年龄是世界各国在养老金制度下‘人为创造人口红利’的手段,但是退休年龄的延迟终究是有生理极限的,毕竟受制于一定社会环境的约束。长远看,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的百年之虑,从2050年到21世纪末,建立起一个资产型养老保险体系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百年大计,应尽快将其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扎扎实实落实中央提出的‘夯实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财富储备’,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预期下,‘投资红利’和‘资本红利’将是最佳的替代性改革方案。”郑秉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