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养老金缺口
养老金缺口是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不足而形成的养老基金缺口,收支不平衡。养老金缺口也体现了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对于形成的养老基金缺口的解决,多政策推进。开放二胎政策、延迟退休、对于不足的由政府给予补贴。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十三条规定: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前,视同缴费年限期间应当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由政府承担。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出现支付不足时,政府给予补贴。
⑵ 社会养老保险出现缺口的原因是什么
养老保险出现缺口的主要原因,是怎么造成的呢?我们的养老保险确实出现了收不抵支的情形,而且很多地区很多省份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其主要原因主要是因为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而且适龄劳动力的人口不断减小,导致人口红利的消失,最终造成了养老金出现缺口这样的一个现象,也就是说收支不平衡的一种现象。
改革的第1步应该就在于延迟退休,除了延迟退休之外,我认为还有一系列的措施能够保证我们养老金的收支平衡,比如说加大划转国有企业单位的经营利润的,各个方面都是可以促进养老基金的平衡,并且能够保证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的待遇者,对于我们退休老人来说,对于自己每一个人的未来都是有一个最基本的保证。
⑶ 面对部分地方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分析造成缺口的主要直接原因是什么
养老金缺口是国际共同难题。但通常来说,对于现收现付养老金制度而言,人口老龄化是造成养老金缺口出现的根本原因。相较而言,我国养老保险出现缺口有其特殊原因:一是历史转轨成本。由于在1997年新旧养老保险制度转轨过程中,“老人”没有养老金积累、“中人”养老金积累不足,实质上构成了养老金个人账户的空账,制度本身遗留了较大的养老金隐性缺口。
二是老龄化和少子化的人口结构。从2000年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201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已达到11.9%,当期老年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大致为1:4,再过15年相当于每2个劳动力养1位老人,进一步加剧了基金支出压力。加之通货膨胀等影响,养老金缺乏有效的保值增值渠道。
在我们很多人的印象之中,每个人只要进了单位后,单位就给你交纳社保、购买养老金,但实际数据是,不参加社保的人要比参加的人多。按照人社部公布的《2018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8年全国就业人员有7.76亿人,而参保职工只有3.01亿人,参保职工约占全部就业人员的38%。
与此同时,参保人员中也有很多人处于停保状态,实际参保职工中缴费率也只有80%。如果按照这一比例计算,2018年底的缴费职工只有2.41亿,实际参保缴率只有31%。这样的数据告诉我们两个问题:一是,参保职工占比只有38%,说明我国的社保、养老金未来参保人数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二是,社保和养老金方面可以通过改善,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交纳五险一金中来。
⑷ 如何填补中国的养老金缺口
近年来,中国养老金缺口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对于中国养老之困的讨论由来已久,如今形势更加严峻,改革更加迫切。本文通过对中国养老金缺口的分析,指出当前中国养老金缺口主要来自人口老龄化和转轨成本两方面因素,并结合中国养老保险的基本情况分析进行了国际比较,提出了如何在缴存比例、单一支柱、国资划拨、退休年龄这四个方面深化改革的政策建议。
中国养老:已非远虑,而是近忧
“老龄化”是现在进行时。根据中国统计局数据,中国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已经在2013年见顶。2015年中国老年人(65岁以上)抚养比为13%,之后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和老年人抚养比将陡峭化上升,2035年中国老年人抚养比将达到33%,超过当前西欧的水平,2040年中国老年人抚养比将超过同期的美国。考虑到中国当前的就业和退休年龄,2050年时中国退休年龄人口占就业年龄人口比例将达到103%,而目前这一比例为35%,也就是说目前三个就业年龄人口抚养一个退休年龄老人将转变为一个就业年龄人口抚养一个退休年龄老人,形势十分严峻。
仅从人口年龄中值比较来看,中国目前人口37岁的年龄中值已经超过了发展中国家和中高收入国家,向发达国家和高收入国家靠近,但从人均收入来看,却远远达不到这一水平。目前中国人口年龄中值已经大幅高于同处发展中国家和金砖四国行列的巴西和印度。根据联合国数据,2015年中国人口年龄的中值已经37岁。2035年时中国人口年龄中值将升至46岁,相当于现在年龄最大的日本、德国和意大利。2050年时这一数值将达到50岁。
中国养老之困已是摆在眼前的“近忧”。中国社保制度历经多年改革,确已取得长足的进展,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存逐年增加,1989年以来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8.5%,参保人数也快速提升,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率从1989年的5%提升至2014年的62%。今年《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以及《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的先后颁布,标志着我国养老金双轨制改革和投资运营改革的重大突破。但是,截至2014年年底,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3.18万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0.38万亿元,合计约3.56万亿元,仅占2014年GDP的5.6%。不考虑财政补贴,2014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已经收不抵支,收支缺口为1300亿元,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显示,2015年的收支缺口将扩大至3000亿元。这样的结存和收支现状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以及过去改革没有补缴的历史成本呢?
中国养老金有多大缺口?
中国养老保险体系现状
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由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两大制度构成。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是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居保)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的合并,是覆盖城乡非从业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记入个人账户管理。因此理论上不存在现收现付导致的资金缺口问题。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从业人员,由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两部分构成。个人账户的收缴用于发放个人账户养老金,按照《社会保险法》的规定,由个人缴费累积,供个人支取,死后可以继承,理论上不存在现收现付导致的资金缺口问题。统筹账户的收缴用于发放基础养老金,采用现收现付制,当支出超出征缴收入后,就会产生缺口。转轨成本和人口老龄化共同导致了基础养老金的收支缺口。所谓转轨成本主要是指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时没有补缴历史债务,从而使得一部分人没有缴纳基本养老保险或者仅缴纳了部分,但是在退休后可以领取养老金,甚至还可以保持以前更高的替代率。这样的改革方式导致中国养老金存在很长时间的转轨期以及很重的历史债务包袱。
基础养老金缺口
按照上述假设,我们测算了中国城镇职工基础养老金的收支缺口,结果如下:
不考虑财政补贴,2014年的支出已经超过征缴收入,出现收支缺口。同时,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3.18万亿元的累计结存将于2019年消失殆尽。如果维持近年来的财政补贴力度(约占公共财政支出的2.2%),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累计结存将于2023年消失殆尽。
2014年至2050年间城镇职工基础养老金累计缺口的现值为41万亿元,相当于2014年GDP的60%,其中转轨成本为26%。企业职工基础养老金累计缺口相当于2014年GDP的53%,机关事业单位为7%;企业职工基础养老金的转轨成本为20%,机关事业单位是6%。
2050年征缴收入和支出的缺口将达到35万亿元,占2050年财政支出的15%,占2050年GDP的4%。对比2014年,财政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补贴仅占当年财政支出的2.3%,占当年GDP的0.6%。
分阶段看,2023年前是养老金制度改革的最佳窗口。2023年前,参保职工人数持续增加,虽然同期退休人数也在增加,但收支缺口较小,维持当前的财政补贴力度,养老金仍能有一定的结存。2023年至2040年间,参保职工人数变化不大,但退休人数还在增加,退休人员抚养比明显下降,收支缺口逐渐扩大,但所需财政补贴仍然可控。2040年后,参保职工人数开始下降,但退休人数继续增加,养老金收支情况急剧恶化。
四问中国养老之困
我们将前文养老金缺口测算中的一些关键指标做了国际比较,并结合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基本情况分析,我们认为缴存比例、单一支柱、国资划拨、退休年龄这四个方面的问题与当前的养老困局息息相关,而针对这四方面的改革也将极大的改善基础养老金的收支。我们汇总了四种假设下对养老金缺口的影响,如果四种做法并行,基础养老金缺口将从-60.1%转为正的结存1.8%。
养老金缴存比例能否下调?
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的养老金缴存比例排名居前。根据世界银行对近140个国家或地区基本养老保险缴存比例的统计,中国28%的缴存比例排名第九,排在中国前面的是新加坡(34.5%)、意大利(33%)、罗马尼亚(29.1%)、印度(29%)、西班牙(28.3%)等。我们曾对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进行过研究,可知这34.5%的缴存比例包含了养老、住房和医疗三大部分,如果按照同样口径对比中国的话,这一比率是64%,反而大幅高于新加坡。另外,美国基本养老金的缴存比例为12.4%,瑞典为18.9%,老龄化很严重的日本为15.4%,都低于中国。
如此高的缴存比例增加了企业的负担,不利于企业经营和投资,尤其在当前的宏观背景下负面影响更加突出。除了基本养老保险(企业缴存比例20%),企业还要为员工缴纳医疗保险(10%)、失业保险(1%)、生育保险(0.8%)、工伤保险(0.3%)和住房公积金(12%),合计缴存比例高达44.1%。强制性的社保缴存要求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成是一种税负,企业的税负压力过大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降低了企业投资和创新的意愿,这也是当前经济增长疲弱的主要原因之一。
过高的基本养老金缴存比例也限制了第二支柱企业年金的发展。中国的《企业年金试行办法》颁布已经11年了,但是截至2014年年底企业年金基金累计结存7689亿元,占中国社保养老基金总和的14%,占2014年GDP的1.2%;参加职工2293万人,仅占城镇就业人员的5.8%;并且建立企业年金的多是大型国企,绝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参与。有人将中国的企业年金类比美国的401(k),其实除了名义上的第二支柱的地位之外,其他相似之处实在太少。发展缓慢的一个原因是年金的递延税制度在2013年底才出台,且可递延的比例太低,另一个主要原因则是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的缴存比例过高,限制了企业年金的发展空间。
降低缴存比例已是当务之急。如前文所述,在转轨成本和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我国养老金的支出压力很大,这也是降低企业缴存比例的最大障碍。但是转轨成本是过去制度改革遗留的历史问题,根据我们测算,企业缴存比例下调1个百分点至19%,养老金缺口现值占2014年GDP的比例提升5个百分点。转轨成本若由国家承担,足以支撑企业缴存比例下调5个百分点至15%。
单一支柱能维持么?
城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续11年上涨10%。从2005年至2015年,城镇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基本上每年都上调了10%,这一上涨速度与同期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的涨幅基本一致,大幅跑赢了CPI。连续较大幅度调整基本养老金是由于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历史基数过低,但是连续11年大幅上调也严重增加了养老保险支付的压力。近年来基本养老金的人均支出增速明显高于人均缴存,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将加大养老金的缺口。
2013年中国基本养老金的替代率为53%。国际上提出替代率应该为55%以上比较合理,相比这一数字确实还不到。但是需要区别的是,国际上提出的替代率指的是养老金三大支柱共同提供的替代率,而我国第一支柱就提供53%的替代率,从这个角度看,基本养老金达到这样的替代率已经不低。
退休工资10%的增长率,基本养老金53%的替代率,能维持么?给定目前基本养老金的结存和收支状况,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因此,结论很明显。
其一,养老金待遇调整机制应予明确。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的标准需要进一步明确。美国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增长幅度基本与物价涨幅挂钩,2015年上调了1.7%。假设2016年之后,每年新退休人员按照当期的替代率得出退休当年的工资,之后退休工资上涨保持略高于物价涨幅,即4%,那么2014年至2050年的基础养老金累计缺口占2014年GDP的比例将从60%下降至30%。
其二,基本养老金不应成为唯一支柱,发展企业年金应与降低基本养老金缴存比例、改革递延税同时推进。根据我们对美国的社保制度做过的分析,美国已经形成了多层次的养老制度体系,为居民养老提供多重保障,对整个社会以及金融市场产生深远影响,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金的结存占比仅为10%。从美国退休人员收入来源的角度来看,第一支柱基本养老金只占总收入的35%,它提供的平均替代率约为34%。
国资划拨是否可行?
划拨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合乎情理。国有资本本应归全民所有,划拨国有资本充实社保不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1997年十五大之后,国企改革进入了改革攻坚战阶段。针对国企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中下岗职工增多的情况,中央政府做出了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即“两个确保”的重大决策,但是这部分欠账在当时并没有充实,而是采用借“新人”的钱来养“老人”,这个欠账一拖就是18年。2015年年初,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制度改革再次采用这种方式,历史成本依然没有补缴。因此,既然历史欠账跟国企息息相关,那么划拨国有资本充实社保也合情合理。
划拨国有资本充实社保这一提法由来已久,但是,划拨国有资本的进展却很缓慢。截至2014年年底,国有股减转持资金和股份给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累计2,384.11亿元,仅占国有企业净资产的1%。而央企利润上缴后调入公共预算用于社保等民生支出的部分也是微乎其微,2014年的数据显示,央企平均上缴利润的比例为8%,其中调入公共预算用于社保等民生支出的部分仅占央企上缴利润的13%,即央企利润的1%。地方国有企业在这方面的进展更是缓慢。
划拨国有资本充实养老金能有效降低养老金缺口。2013年底国有企业总资产186万亿元,净资产43万亿元(其中非金融类国有企业总资产104万亿元,净资产37万亿元,金融类国有企业资产数值是估算的)。根据我们测算,如果把国有企业股权每五年划拨10%给社保,至2030年划拨至40%后保持不变,假设1倍的市净率,3%的分红收益率,净资产按照GDP名义增长率增长,那么将分红收益折现后相当于2014年GDP的25.2%,基本可以抵消转轨成本。如果每五年划拨15%,至2030年划拨至60%后保持不变,那么将分红收益折现后相当于2014年GDP的37.9%。
为什么需要延迟退休?
从人口寿命提升的角度来看,延迟退休存在可行性。当前我国的法定退休年龄是男职工年满6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这是在1978年时确定的。根据2015年联合国人口预测,1978年释中国人口的预期寿命是65岁,而目前中国人口的预期寿命已经提升至75岁。
从国际对比来看,我国的退休年龄偏早。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亚洲地区日本的退休年龄为65岁,韩国目前为60岁,并将在2033年前提升至65岁,新加坡为62岁,印度60岁,普遍高于中国。而欧美地区的退休年龄通常在65岁左右。
假设2016年公布提高退休年龄,2020年开始正式实施,每五年提高1岁,2050年平均退休年龄从当年的56岁提升至62岁,根据我们测算,2014至2050年的基础养老金累计缺口占2014年GDP的比例将从60%下降至27%,下降33个百分点
⑸ 养老保险缺口这么大,今后我们如何打算
近日,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在博鳌论坛上坦陈养老金确有缺口,一石激起千层浪,关于社保的话题成为热点。到底养老金缺口是如何造成的?这样的缺口又该如何填补呢?这代社保养上代人虽然现在都在说养老金缺口问题,但是,这个概念太宏观了,于普通的百姓来说,养老金缺口到底是什么呢?今年61岁的杨女士2006年退休,目前她的退休金在同龄人中算是中等偏上,"在还没退休的时候,单位的人力部门就私下给我算过一笔账,我退休之后的十几年里拿的退休金都是自己缴纳的保险,而十几年之后我的保险用光之后就要动用儿女那一辈人的保险了。"根据杨女士所说,她的父辈是从来没有缴纳过养老保险的,之前退休金完全由工厂负担,但是随着养老保险的推行,父辈的退休金转由社会养老部门负责。由于没有那么多的财政补贴,因此杨女士个人养老账户里的钱就被用来支付父辈的退休金,而当杨女士退休之后她个人账户里的钱只剩下能支付10年左右的退休金了。这样,她就要动用其他在职人员的个人养老账户。"我的社保在养活上一代人,而我不久以后可能也要由下一代人的社保来养活,可是我的女儿是独生子女,按照比较笨的计算方法,她的社保要能养活父母和她自己才算是平衡,这样她的负担多重啊。"杨女士对未来的养老忧心重重。这是普通的退休人员的担心,而从宏观上来说,杨女士的担心也正是养老金缺口的困扰。在中长期内,人口老龄化是导致养老金收支缺口的主要因素。人口老龄化将直接改变中国养老金缴费群体和负担群体的规模和比例,进而对养老金收支产生重要影响。现有模式显示,目前在城镇养老金体系内,大约是3个劳动力赡养1个老人;到了2050年,将变为约1个劳动力赡养1个老人。由于赡养率的大幅提高,而替代率又难以下降,就会导致很大的养老金缺口。根据测算,在未来38年内,人口因素带来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累计缺口相当于2011年GDP的57%,人口因素带来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累计缺口相当于2011年GDP的14%。很显然,如果不改革,养老金体系将不可持续。延迟退休因小失大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企业包办劳保制。转制之前,职工不用缴纳养老保险,这就造成当下的一种局面:以前没交钱的人只得挪用后来者缴纳的养老金。于是正在缴纳养老保险者必然担忧:我们的钱被用来支付别人的养老金,今后我们的养老金缺口该如何解决?尽管国家财政补贴可以填补个人账户的亏空,但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财政补贴不可能无限地"填空",于是延迟退休年龄便提上日程。戴相龙明确表示,可延长退休年龄和养老金缴纳年限等措施,达到收支平衡,他指出:"现在60岁退休了,将来可能63岁退休。"但是,我国养老金缺口问题决不能依靠延迟退休年龄来解决,起码相当时期内不能。面对13亿人口的养老问题,凭延长退休年龄解决养老金缺口问题弊远大于利。有专家计算称,我国每年离退休人员最少在600万人左右。若延迟退休,每年将吃掉600万适龄就业人口的就业岗位。加之我国经济增速可能从10%左右下降到7%以下。而GDP每下降1个百分点,减少就业大约在100万人口。以此计算,每年将减少就业300万人左右。两项因素每年就吃掉900万人口的就业岗位。更严峻的现实是,每年我国有1400万人找不到工作。促就业是经济发展首要任务。在我国就业形势如此严峻情况下,为了所谓的养老金缺口就贸然延迟退休年龄是得不偿失的,以牺牲年轻人的就业岗位为代价甚至不顾社会稳定,完全是取小失大之策。社保基金也应开源节流在博鳌论坛上,戴相龙建议,国家应加大国有资产划拨力度,扩大全国社会保障储备基金。虽然北京大学中国公共财政研究中心主任、财政学系主任林双林教授反对利用国有企业分红来补充养老金缺口,他认为动用国有资产和发放国债实质上是一样的,一个是资产少了,一个是债务多了,两种做法的后果都是国有净资产减少,是“坐吃山空”。但是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白重恩认为,政府应当增加国有企业分红补充社保缺口。“目前国有企业分红主要还是在国资系统里面来运行,大部分还是用来作为投资,如果这一部分分红能够拿出一部分来补充社保基金,那么社保的负担也就会相应的减少。”白重恩表示国有企业向政府分红是国际上一种普遍的做法,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整体经营状况进一步改善,利润总额大,增速快,增加国有企业分红比例既可以有效地解决社保资金的缺口,又可以控制国有企业投资规模,有利于资本收益与劳动收入的合理分配。另外,林双林教授还提出其他养老保障体系应该尽快改革,保证社会公平和可持续。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退休金由国家财政负担,替代率高达90%以上,与职工养老替代率相差悬殊。我国除收入分配差距大外,养老金的差距也很大。目前,老百姓在养老问题上主要是“患不均”。因此,养老金制度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则是“双轨制”。行政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应该尽快纳入全国职工养老保险。公务员和相当一部分事业单位人员在职时不用缴纳养老保险,退休后却能领取高于企业人员的养老金,他们的退休金多数由国家财政支付,而普通退休工人则只能依靠自己的账户,显然,这种制度设置本身也是缺口原因之一。而当“双轨制”依然存在,推迟退休年龄便很容易制造第二次社会不公,遇到反弹也是在所难免。叫喊多年的“双轨制”改革迟滞不前,延迟退休年龄又是欲语还休,养老制度如何改革这是全国人民关注的大事,应有个长足的考虑,不能总是拉警报、闯红灯。如何打消公众对公平的担忧?如何让改革的成果惠及百姓?解决养老金是直接、最根本、最实际的体现。若百姓老而有忧,则一切皆为空谈。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⑹ 为什么会出现社会养老金缺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是由于社会对于养老金关注度不高,再加上没有发布这样的政策,所以才会导致这样的缺口。原因就是人们没有购买养老金,没有购买养老保险,没有关注这样的问题,没有关注这样的政策,没有发布这样的问题。
⑺ 社会养老保险的资金越来越紧张,出现缺口的原因是什么
社会养老保险资金出现缺口,主要原因还是源于劳动力越来越少,而需要领退休金的老人却越来越多,供给跟不上需求,所以导致缺口不断的加大。
所以在老龄化越发严重,劳动力越来越少,以及通货膨胀越来越严重的今天,养老金缺口也随着这些问题逐渐变大,未来养老金可能会成为国家严重的负担。
⑻ 养老金缺口怎么了得
近日,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在博鳌论坛上坦陈养老金确有缺口,一石激起千层浪,关于社保的话题成为热点。 到底养老金缺口是如何造成的?这样的缺口又该如何填补呢? 这代社保养上代人 虽然现在都在说养老金缺口问题,但是,这个概念太宏观了,于普通的百姓来说,养老金缺口到底是什么呢? 今年61岁的杨女士2006年退休,目前她的退休金在同龄人中算是中等偏上,"在还没退休的时候,单位的人力部门就私下给我算过一笔账,我退休之后的十几年里拿的退休金都是自己缴纳的保险,而十几年之后我的保险用光之后就要动用儿女那一辈人的保险了。" 根据杨女士所说,她的父辈是从来没有缴纳过养老保险的,之前退休金完全由工厂负担,但是随着养老保险的推行,父辈的退休金转由社会养老部门负责。由于没有那么多的财政补贴,因此杨女士个人养老账户里的钱就被用来支付父辈的退休金,而当杨女士退休之后她个人账户里的钱只剩下能支付10年左右的退休金了。这样,她就要动用其他在职人员的个人养老账户。 "我的社保在养活上一代人,而我不久以后可能也要由下一代人的社保来养活,可是我的女儿是独生子女,按照比较笨的计算方法,她的社保要能养活父母和她自己才算是平衡,这样她的负担多重啊。"杨女士对未来的养老忧心重重。 这是普通的退休人员的担心,而从宏观上来说,杨女士的担心也正是养老金缺口的困扰。 在中长期内,人口老龄化是导致养老金收支缺口的主要因素。人口老龄化将直接改变中国养老金缴费群体和负担群体的规模和比例,进而对养老金收支产生重要影响。现有模式显示,目前在城镇养老金体系内,大约是3个劳动力赡养1个老人;到了2050年,将变为约1个劳动力赡养1个老人。由于赡养率的大幅提高,而替代率又难以下降,就会导致很大的养老金缺口。根据测算,在未来38年内,人口因素带来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累计缺口相当于2011年GDP的57%,人口因素带来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累计缺口相当于2011年GDP的14%。 很显然,如果不改革,养老金体系将不可持续。 延迟退休因小失大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企业包办劳保制。转制之前,职工不用缴纳养老保险,这就造成当下的一种局面:以前没交钱的人只得挪用后来者缴纳的养老金。于是正在缴纳养老保险者必然担忧:我们的钱被用来支付别人的养老金,今后我们的养老金缺口该如何解决? 尽管国家财政补贴可以填补个人账户的亏空,但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财政补贴不可能无限地"填空",于是延迟退休年龄便提上日程。戴相龙明确表示,可延长退休年龄和养老金缴纳年限等措施,达到收支平衡,他指出:"现在60岁退休了,将来可能63岁退休。" 但是,我国养老金缺口问题决不能依靠延迟退休年龄来解决,起码相当时期内不能。面对13亿人口的养老问题,凭延长退休年龄解决养老金缺口问题弊远大于利。 有专家计算称,我国每年离退休人员最少在600万人左右。若延迟退休,每年将吃掉600万适龄就业人口的就业岗位。加之我国经济增速可能从10%左右下降到7%以下。而GDP每下降1个百分点,减少就业大约在100万人口。以此计算,每年将减少就业300万人左右。两项因素每年就吃掉900万人口的就业岗位。更严峻的现实是,每年我国有1400万人找不到工作。促就业是经济发展首要任务。在我国就业形势如此严峻情况下,为了所谓的养老金缺口就贸然延迟退休年龄是得不偿失的,以牺牲年轻人的就业岗位为代价甚至不顾社会稳定,完全是取小失大之策。社保基金也应开源节流 在博鳌论坛上,戴相龙建议,国家应加大国有资产划拨力度,扩大全国社会保障储备基金。 虽然北京大学中国公共财政研究中心主任、财政学系主任林双林教授反对利用国有企业分红来补充养老金缺口,他认为动用国有资产和发放国债实质上是一样的,一个是资产少了,一个是债务多了,两种做法的后果都是国有净资产减少,是“坐吃山空”。但是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白重恩认为,政府应当增加国有企业分红补充社保缺口。“目前国有企业分红主要还是在国资系统里面来运行,大部分还是用来作为投资,如果这一部分分红能够拿出一部分来补充社保基金,那么社保的负担也就会相应的减少。” 白重恩表示国有企业向政府分红是国际上一种普遍的做法,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整体经营状况进一步改善,利润总额大,增速快,增加国有企业分红比例既可以有效地解决社保资金的缺口,又可以控制国有企业投资规模,有利于资本收益与劳动收入的合理分配。 另外,林双林教授还提出其他养老保障体系应该尽快改革,保证社会公平和可持续。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退休金由国家财政负担,替代率高达90%以上,与职工养老替代率相差悬殊。我国除收入分配差距大外,养老金的差距也很大。目前,老百姓在养老问题上主要是“患不均”。 因此,养老金制度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则是“双轨制”。行政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应该尽快纳入全国职工养老保险。公务员和相当一部分事业单位人员在职时不用缴纳养老保险,退休后却能领取高于企业人员的养老金,他们的退休金多数由国家财政支付,而普通退休工人则只能依靠自己的账户,显然,这种制度设置本身也是缺口原因之一。而当“双轨制”依然存在,推迟退休年龄便很容易制造第二次社会不公,遇到反弹也是在所难免。 叫喊多年的“双轨制”改革迟滞不前,延迟退休年龄又是欲语还休,养老制度如何改革这是全国人民关注的大事,应有个长足的考虑,不能总是拉警报、闯红灯。如何打消公众对公平的担忧?如何让改革的成果惠及百姓?解决养老金是直接、最根本、最实际的体现。若百姓老而有忧,则一切皆为空谈。
⑼ 中国农民养老保险缺口到底有多大
[财经动态]研究发现,在中国养老金缺口问题上,可以说存在较大的数据性偏差,财经机构研究数据与国家人社部数据的巨大反差显示,中国养老金问题的确是社会较为关注的.由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牵头的中银研究团队,加上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牵头的复旦大学为主的研究团体共同撰写的《《化解国家资产负债中长期风险》预测,到2013年,中国养老金的缺口将达到18.3万亿元。报告指出,人口老龄化冲击下我国养老金的统筹账户将给财政造成巨大负担。而根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统计,截至2011年年末,我国企业职工养老金目前结余1.9万亿元,所以从全国层面看,不存在养老金缺口的问题。未来全国养老保险基金能够做到长期收支平衡。一个是18万亿的资金缺口,一个是不存在养老金缺口,作为居民应该相信谁?中国养老金缺口莫须有还是无底洞呢[财经观察分析]研究发现,如果养老金不存在缺口,为什么近期人社部提出延迟退休年龄?笔者分析认为,人口老龄化已经到来,中国养老金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笔者认为研究机构的研究方式与数据具有可信度。比如报告研究结果和政策建议,是利用推测法和估算法,基于国家统计局往年已发表的数据作为存量基础,加上每年的流量变化,逐年累计而成。以此方法测算,到2013年,中国养老金的缺口将达到18.3万亿元,在目前养老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往后的年份缺口逐年放大,假设GDP年增长率为6%,到2033年时养老金缺口将达到68.2万亿元,占当年GDP的38.7%,可以说存在一定和科学性与可靠性,那么人社部数据是否可靠呢?这个我们研究认为,其静态标准与数据透明度不足无法给以充分解释。总体来看,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影响,退休人员数量越来越多,退休人员领取退休金的时间越来越长,导致国家的养老保险支出越来越庞大。近期上海财经大学与清华大学研究报告均指出中国财政透明度不及格者为众,因此社保数据的透明度也很难令笔者完全相信。研究认为,中国不仅存在养老金缺口,未来或可能陆续加大,缺口不断增加,否则有什么必要提出延迟退休时间呢?财经研究机构与人社保数据巨大差异存在,至少说明这个问题相当严重,莫须有还是无底洞我们拭目以待。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⑽ 养老保险金的缺口原因
养老金的缺口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是制度设计本身,一是人口老龄化。
纠缠于养老金到底有无缺口、缺口究竟是多大,并不是公众的无理要求,实是基于养老金的现实追问。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企业包办劳保制,转制之前,职工不用缴纳养老保险,这就造成当下的一种局面:以前没交钱的人只得挪用后来者缴纳的养老金。于是正在缴纳养老保险者必然担忧:我们的钱被用来支付别人的养老金,今后我们的养老金缺口该如何解决?
尽管国家财政补贴可以填补个人账户的亏空,但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财政补贴不可能无限地“填空”,于是延迟退休年龄便提上日程。像昨天有新闻说,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何平提出,应逐步延长退休年龄,建议到2045年不论男女,退休年龄均为65岁。然而,问题在于,当公众对养老金缺口都不知情,又有什么理由强推延迟退休以填补缺口呢?
养老金制度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则是双轨制。公务员和相当一部分事业单位人员在职时不用缴纳养老保险,退休后却能领取高于企业人员的养老金,他们的退休金多数由国家财政支付,而个人则只能依靠自己的账户,显然,这种制度设置本身也是缺口原因之一。而当双轨制依然存在,推迟退休年龄便很容易制造第二次社会不公,遇到反弹也是在所难免。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