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社会养老保险出现缺口的原因是什么
养老保险出现缺口的主要原因,是怎么造成的呢?我们的养老保险确实出现了收不抵支的情形,而且很多地区很多省份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其主要原因主要是因为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而且适龄劳动力的人口不断减小,导致人口红利的消失,最终造成了养老金出现缺口这样的一个现象,也就是说收支不平衡的一种现象。
改革的第1步应该就在于延迟退休,除了延迟退休之外,我认为还有一系列的措施能够保证我们养老金的收支平衡,比如说加大划转国有企业单位的经营利润的,各个方面都是可以促进养老基金的平衡,并且能够保证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的待遇者,对于我们退休老人来说,对于自己每一个人的未来都是有一个最基本的保证。
❷ 养老金的缺口如何补
怎么补?
中国目前出现的养老金缺口将由政府补齐。
“国家已成立一个养老基金,由专门的部门来负责。国家拿出钱来作为战略储备,以备将来到老龄化人口高峰的时候,如果资金不能平衡,就拿这部分钱作为战略补充。”
现在每年筹集的三千多亿元的养老保险基金,只能保证现有的近4100万退休人员养老金的发放,养老保险金部分积累很困难,因此养老金短缺的问题在短时间内是不会消除的。
❸ 养老金的缺口有多大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高峰和现代化进程正好是逆向的。因为根据十九大报告,到2035年,中国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但那时正是中国开始步入人口老龄化的高峰,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约为25%~30%。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2050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将达到顶峰。如果养老问题无法解决,必将成为制约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养老保险是管城镇退休职工基本生活的,基本生活都没有解决,如何实现现代化?
所以现在《方案》的出台是中央着眼长远,为推进现代化扫除障碍的一个重大的民生措施,是新一代领导集体以负责任的态度,对待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因为5年内中国养老保险出现赤字,或者全面出现赤字的可能性很小,此举是从长远着眼,解决潜在的老龄化危机和养老危机。
其次,将现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和行政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的“个人账户”基金变为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成为养老保障“第二支柱”。缴费率从8%增加到10%,单位(企业)和个人缴费比例各为工资总额的5%。
最后,积极支持商业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促进养老保障“第三支柱”的形成与发展。
❹ 养老保险缺口这么大,今后我们如何打算
近日,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在博鳌论坛上坦陈养老金确有缺口,一石激起千层浪,关于社保的话题成为热点。到底养老金缺口是如何造成的?这样的缺口又该如何填补呢?这代社保养上代人虽然现在都在说养老金缺口问题,但是,这个概念太宏观了,于普通的百姓来说,养老金缺口到底是什么呢?今年61岁的杨女士2006年退休,目前她的退休金在同龄人中算是中等偏上,"在还没退休的时候,单位的人力部门就私下给我算过一笔账,我退休之后的十几年里拿的退休金都是自己缴纳的保险,而十几年之后我的保险用光之后就要动用儿女那一辈人的保险了。"根据杨女士所说,她的父辈是从来没有缴纳过养老保险的,之前退休金完全由工厂负担,但是随着养老保险的推行,父辈的退休金转由社会养老部门负责。由于没有那么多的财政补贴,因此杨女士个人养老账户里的钱就被用来支付父辈的退休金,而当杨女士退休之后她个人账户里的钱只剩下能支付10年左右的退休金了。这样,她就要动用其他在职人员的个人养老账户。"我的社保在养活上一代人,而我不久以后可能也要由下一代人的社保来养活,可是我的女儿是独生子女,按照比较笨的计算方法,她的社保要能养活父母和她自己才算是平衡,这样她的负担多重啊。"杨女士对未来的养老忧心重重。这是普通的退休人员的担心,而从宏观上来说,杨女士的担心也正是养老金缺口的困扰。在中长期内,人口老龄化是导致养老金收支缺口的主要因素。人口老龄化将直接改变中国养老金缴费群体和负担群体的规模和比例,进而对养老金收支产生重要影响。现有模式显示,目前在城镇养老金体系内,大约是3个劳动力赡养1个老人;到了2050年,将变为约1个劳动力赡养1个老人。由于赡养率的大幅提高,而替代率又难以下降,就会导致很大的养老金缺口。根据测算,在未来38年内,人口因素带来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累计缺口相当于2011年GDP的57%,人口因素带来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累计缺口相当于2011年GDP的14%。很显然,如果不改革,养老金体系将不可持续。延迟退休因小失大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企业包办劳保制。转制之前,职工不用缴纳养老保险,这就造成当下的一种局面:以前没交钱的人只得挪用后来者缴纳的养老金。于是正在缴纳养老保险者必然担忧:我们的钱被用来支付别人的养老金,今后我们的养老金缺口该如何解决?尽管国家财政补贴可以填补个人账户的亏空,但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财政补贴不可能无限地"填空",于是延迟退休年龄便提上日程。戴相龙明确表示,可延长退休年龄和养老金缴纳年限等措施,达到收支平衡,他指出:"现在60岁退休了,将来可能63岁退休。"但是,我国养老金缺口问题决不能依靠延迟退休年龄来解决,起码相当时期内不能。面对13亿人口的养老问题,凭延长退休年龄解决养老金缺口问题弊远大于利。有专家计算称,我国每年离退休人员最少在600万人左右。若延迟退休,每年将吃掉600万适龄就业人口的就业岗位。加之我国经济增速可能从10%左右下降到7%以下。而GDP每下降1个百分点,减少就业大约在100万人口。以此计算,每年将减少就业300万人左右。两项因素每年就吃掉900万人口的就业岗位。更严峻的现实是,每年我国有1400万人找不到工作。促就业是经济发展首要任务。在我国就业形势如此严峻情况下,为了所谓的养老金缺口就贸然延迟退休年龄是得不偿失的,以牺牲年轻人的就业岗位为代价甚至不顾社会稳定,完全是取小失大之策。社保基金也应开源节流在博鳌论坛上,戴相龙建议,国家应加大国有资产划拨力度,扩大全国社会保障储备基金。虽然北京大学中国公共财政研究中心主任、财政学系主任林双林教授反对利用国有企业分红来补充养老金缺口,他认为动用国有资产和发放国债实质上是一样的,一个是资产少了,一个是债务多了,两种做法的后果都是国有净资产减少,是“坐吃山空”。但是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白重恩认为,政府应当增加国有企业分红补充社保缺口。“目前国有企业分红主要还是在国资系统里面来运行,大部分还是用来作为投资,如果这一部分分红能够拿出一部分来补充社保基金,那么社保的负担也就会相应的减少。”白重恩表示国有企业向政府分红是国际上一种普遍的做法,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整体经营状况进一步改善,利润总额大,增速快,增加国有企业分红比例既可以有效地解决社保资金的缺口,又可以控制国有企业投资规模,有利于资本收益与劳动收入的合理分配。另外,林双林教授还提出其他养老保障体系应该尽快改革,保证社会公平和可持续。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退休金由国家财政负担,替代率高达90%以上,与职工养老替代率相差悬殊。我国除收入分配差距大外,养老金的差距也很大。目前,老百姓在养老问题上主要是“患不均”。因此,养老金制度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则是“双轨制”。行政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应该尽快纳入全国职工养老保险。公务员和相当一部分事业单位人员在职时不用缴纳养老保险,退休后却能领取高于企业人员的养老金,他们的退休金多数由国家财政支付,而普通退休工人则只能依靠自己的账户,显然,这种制度设置本身也是缺口原因之一。而当“双轨制”依然存在,推迟退休年龄便很容易制造第二次社会不公,遇到反弹也是在所难免。叫喊多年的“双轨制”改革迟滞不前,延迟退休年龄又是欲语还休,养老制度如何改革这是全国人民关注的大事,应有个长足的考虑,不能总是拉警报、闯红灯。如何打消公众对公平的担忧?如何让改革的成果惠及百姓?解决养老金是直接、最根本、最实际的体现。若百姓老而有忧,则一切皆为空谈。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❺ 养老金发的最少的是2000出头,养老金的缺口在哪
如果养老金都控制在3000元以内,还会有缺口吗?这个问题我认为你的想法是好的,但是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每一个人的养老金都控制在3000以内,那么在今天来看3000元的养老金并不是一个很低的水平,这个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平均养老金的待遇标准它就是2900元左右,所以说有相当一部分的人群甚至来说一大半的人群可能他都不足3000元,所以说大家都是可以接受的。
我认为未来解决,养老金缺口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延迟退休。因为通过延迟退休,他可以直接将退休老龄人口转变成为适龄劳动力人口,从而减少了退休老龄人口,领取养老金的总数,提高了适龄劳动力参保基本养老保险的总数,所以说是能够有效缓解,养老金缺口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得以让我们的养老保险制度长期稳定的发展,也能够保证我们每一名,退休人员可以按时足额地领取基本养老金的待遇。
❻ 养老金将迎来11连涨,养老金缺口那么大,为什么退休金还在涨
养老金将迎来11连涨,养老金缺口那么大,为什么退休金还在涨?
这个问题是我们国人最关心的问题,可以说牵动每个人的心!
首先纠正你的问题一些错误之处,一是养老金不是11连涨,而是到今年已经是16连涨了,连续16年上涨了。
总之我们养老体系,做什么事情都会考虑方方面面的问题。有一个科学的团队,做过很多深入的调查的。至所以每年都讲养老金有缺口,完全是公知们的别有用心和上智下愚。
喜欢的朋友点个关注我与你一起探讨,谢谢你!
❼ 中国养老金缺口的现状
法律分析: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是从县级统筹起步,直到2020年底,终于实现了省级统收统支,解决了省内养老保险基金负担不均衡的问题。2021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约4.4万亿元,基金支出约4.1万亿元,基金运行总体平稳。但是,由于我国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年龄结构等存在差异,各省之间养老保险基金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一些省份基金结余比较多,但是一些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重的省份,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压力比较大。在2018年—2021年,开始实施基金中央调剂制度,由富裕省份向困难省份跨省调剂资金,以“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四年间共跨省调剂资金6000多亿元,其中2021年跨省调剂的规模达到2100多亿元,有力支持了困难省份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这是全国统筹的先导。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十条 职工应当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可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由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第十三条 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前,视同缴费年限期间应当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由政府承担。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出现支付不足时,政府给予补贴。
第十八条 国家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根据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物价上涨情况,适时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
❽ 为什么会有养老金缺口
养老金的缺口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是制度设计本身,一是人口老龄化。
纠缠于养老金到底有无缺口、缺口究竟是多大,并不是公众的无理要求,实是基于养老金的现实追问。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企业包办劳保制,转制之前,职工不用缴纳养老保险,这就造成当下的一种局面:以前没交钱的人只得挪用后来者缴纳的养老金。于是正在缴纳养老保险者必然担忧:我们的钱被用来支付别人的养老金,今后我们的养老金缺口该如何解决?
尽管国家财政补贴可以填补个人账户的亏空,但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财政补贴不可能无限地“填空”,于是延迟退休年龄便提上日程。像昨天有新闻说,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何平提出,应逐步延长退休年龄,建议到2045年不论男女,退休年龄均为65岁。然而,问题在于,当公众对养老金缺口都不知情,又有什么理由强推延迟退休以填补缺口呢?
养老金制度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则是双轨制。公务员和相当一部分事业单位人员在职时不用缴纳养老保险,退休后却能领取高于企业人员的养老金,他们的退休金多数由国家财政支付,而个人则只能依靠自己的账户,显然,这种制度设置本身也是缺口原因之一。而当双轨制依然存在,推迟退休年龄便很容易制造第二次社会不公,遇到反弹也是在所难免。
❾ 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现在大概有多少缺口
从目前公布的数字来看,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应该是没有缺口的。
一、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体上是没有缺口的。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包括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根据《2019 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数据:
全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52919亿元,基金支出49228亿元。年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54623亿元。
从这里可以看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是收入大于支出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结余。结余数(5.46万亿元)足够一年的保险基金支出。
综合以上情况,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应该是没有缺口的,对支付养老金是有足够的保证的。如果要说有缺口的话,可能就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有一定的缺口,因为该养老保险制度刚建立不久,以前都没有缴费,有一定的缺口还是正常的。但是,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没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前的养老金也是财政资金保障的,有缺口也是有财政资金保障的,从有财政资金保障这一点来看,基金支付也是没有压力的。随着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其基金支出是有保障的。
以上是个人的见解,如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❿ 养老保险金的缺口原因
养老金的缺口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是制度设计本身,一是人口老龄化。
纠缠于养老金到底有无缺口、缺口究竟是多大,并不是公众的无理要求,实是基于养老金的现实追问。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企业包办劳保制,转制之前,职工不用缴纳养老保险,这就造成当下的一种局面:以前没交钱的人只得挪用后来者缴纳的养老金。于是正在缴纳养老保险者必然担忧:我们的钱被用来支付别人的养老金,今后我们的养老金缺口该如何解决?
尽管国家财政补贴可以填补个人账户的亏空,但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财政补贴不可能无限地“填空”,于是延迟退休年龄便提上日程。像昨天有新闻说,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何平提出,应逐步延长退休年龄,建议到2045年不论男女,退休年龄均为65岁。然而,问题在于,当公众对养老金缺口都不知情,又有什么理由强推延迟退休以填补缺口呢?
养老金制度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则是双轨制。公务员和相当一部分事业单位人员在职时不用缴纳养老保险,退休后却能领取高于企业人员的养老金,他们的退休金多数由国家财政支付,而个人则只能依靠自己的账户,显然,这种制度设置本身也是缺口原因之一。而当双轨制依然存在,推迟退休年龄便很容易制造第二次社会不公,遇到反弹也是在所难免。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