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退休保障 > 清朝官员退休金

清朝官员退休金

发布时间:2020-12-18 15:26:32

⑴ 清代的文官退休后可以享受怎样的福利待遇

不仅仅是文官,清代所有官员退休后的福利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特别是一些功绩卓著的官员,退休后所得到的好处是非常大的。

总的来说就有以上三种福利,相比于现代人来说,这种福利真的让人看着眼红了。

⑵ 清朝一官员退休后,向乾隆皇帝上了两道奏折,为何会被乾隆绞杀了

乾隆在历史上也是一位有名的皇帝,官员退休为什么会被下令“绞立决”呢?

那么话又说回来了,为什么尹嘉铨明明第一次皇帝已经拒绝他了,他为什么还要再写一次呢?这样一想,他就是在皇帝面前找自己的存在感。乾隆作为一国之君自然不能随随便便答应他,并且尹嘉铨确实有错在先,他在自己的论著里写了太多不好的言论目的就是想名留青史自然是不可能的,况且当时皇权思想那么严重。

⑶ 清朝官员什么时候可以正式退休

清代的退休制度比较人性化,规定官员到了60岁就可以退休了,这和前代比起版来已经是官员们的福利了权,清代官员要想退休,总得找出个理由,否则虽然到了退休的年纪,没理由一样得给国家干活,实在不想干了,无缘无故消失是不行的,被抓回来皇帝会以为国家很亏待你,严重的会让你永远退休,所以清代的官员退休的时候会给皇帝上奏折说明情况,一般会用“乞致仕”的字眼。
在退休奏折中官员们必定要将皇帝天花乱坠的猛夸一顿,说什么皇帝很牛,盖过尧天舜日,自己无能,想要回家抱孩子等等,总之不能让皇帝看出来你不想伺候他了,另外还要找几种借口,比如:因老退休,因病退休,为养亲退休等等。当然很多人实际上是因为自己在官场上实在是混不下去了,或者不想混了,想回家享受天伦之乐。

⑷ 从休致制度来看,清代文官退休后的待遇究竟怎么样

三品以上的官员退休待遇很不错,他们如果主动退休的话,他们可以得到全俸,而且他们的品衔也会有所保留,所以他们告老还乡后,他们仍然拥有着很大的权势地位。但是三品以下的官员就没有这么幸福了,他们虽然也可以保留品衔,但是他们只能得到半俸。

我国古代的休致制度,就是古代官员已经年老了无法继续胜任工作了,这时他们会选择辞官回家。在清代的时候,官员们可以保留原有的品衔,同时他们还可以得到朝廷的一笔不菲的退休金但是,如果官员们退休以后又犯了大错,那他们就没有这么好过了,他们不但没有退休福利,他们还会受到处分。

封赠可能很多人都不了解,封赠是朝廷给予文官的特殊福利。但是封赠不是所有文官都有,主要看文官的品衔,三品以上拿全俸的文官,才可以得到朝廷的赠俸,其余的文官只有对朝廷的贡献特别突出,才可以获得赠俸。

⑸ 清朝官员什么时候可以正式退休都有什么待遇

退休制度自古有之,从周代开始就开始推行退休制度,查阅有关历史典籍,我们发现从周代到明代,官员的退休年纪一直是70岁,在今天看来70岁退休已经够晚的了,可以说是给国家干了一辈子的活,回家抱孙子享受天伦之乐的时间微乎其微,但是对于古代官员来说,70岁退休是个啥概念呢?相当于从入仕开始一直干到死,除非有个别身子骨硬朗的,还能熬到退休,大多数官员都死在任上了。

当然除非犯了大罪的官员,平时有些小过失的官员都会在退休之后享受到朝廷的礼遇,清朝的《光绪会典》中对退休官员的待遇就有明确规定:凡官年老告休者,则令致仕,大臣予告者或加衔,或食俸皆出特恩。如果皇帝平时和这位大臣的关系特别好,还会额外赏赐,不仅吃全俸,而且还会给个虚职或黄马褂啥的,但是退休了就是退休了,千万别出来嘚瑟,否则皇帝一不高兴,逮回来杀头也是有的。

⑹ 清朝为什么会不信任曾国藩,让他节制四省军务

虽然现在对曾国藩的评价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是稳定国家统一的功臣,他对中国近代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是最早主持翻译西方书籍,进行工业建设的官员,这对后来的一些青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国藩是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参加科举,中试后步入仕途,后来拜入军机大臣穆彰阿门下,一路平步青云,从翰林院庶吉士一路升到了兵部右侍郎(从二品),他最初参加科举时殿试三甲第四十二名,同进士出身,如果按照这个成绩,大多数人混到退休顶多也就正四品,所以曾国藩的升迁速度是非常快的。

真正让曾国藩青史留名的事件是太平天国运动,咸丰二年(1852年)曾国藩因为丧母回家守孝,一年前洪秀全在金田村组织起事,太平天国运动轰轰烈烈的开始了,咸丰二年(1852年)时太平天国已经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咸丰皇帝虽然在全国各地抽调八旗兵,绿营兵来平叛,但是荒于训练的清军根本不是太平军的对手。

曾国藩混迹官场二十多年,朝廷下旨让他督办四省军务,表面上看无比风光,实际上危机四伏,清朝的年羹尧就是个例子,这一道圣旨实际上就是烫手的山芋,能推当然得推掉,否则难免日后将会引火烧身,最后曾国藩还是接了旨,但在太平天国灭亡后,曾国藩很快就主动提出解散湘军,目的就是为了让朝廷放心,明哲保身罢了。

⑺ 清朝官员退休有工资吗

清朝给退休官员的待遇是全方位的。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官员退休,最不适应的就是“人走茶凉”,门可罗雀。因此,清廷采取了四类措施,给予“安全着陆”的官员一定的政治待遇,维持他们的荣誉和体面。
一是存品加衔。就是退休后交出现职,保留品衔。相当于今天免去领导职务,保留级别待遇。有些官员在职时政绩卓著,退休后还可以加衔晋级。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陈元龙,被雍正帝评价为“老成练达,学问优长,奉职多年,宣劳中外”,退休时不仅保留级别待遇,而且增加了太傅头衔。
二是恩荫子孙。就是官员自己退休后,子孙可以取得做官资格。类似今天老国企的“接班”。康熙四年(1665年),都统刘之源退休,朝廷就把他腾出的位子转给他儿子刘光代接掌。当然,刘光代并非零起点,彼时已是副都统,这次是以“荫袭”的方式实现了“转正”。不可否认,“恩荫”是官僚特权,但对笼络人心,稳定官僚队伍起到积极作用。
三是参与朝政。就是退休官员依然可以发挥“余热”,参加朝政决策,报告地方政务。光绪五年(1879年),驻法公使郭嵩焘卸任回国,托病辞官,开始了退休生活。不过,他依然关心国家大事。中俄伊犁交涉时,他提出六条建议,得到朝廷采纳。中法战争期间,他多次致信李鸿章等重臣,发表对战事看法和军事部署建议。郭嵩焘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的驻外使节,对于皇帝来说,他的丰富阅历和外事经验,既能在关键时刻帮朝廷解决难题,又能帮助现任官员提高决策能力。当然,参政不等于干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仍是清代官场通行的“潜规则”。
四是告老还乡。官员们退休后,除了个别会留在京城给皇帝当顾问外,大多数会选择回原籍养老。他们带着原有的官衔回去,不但地方官要以礼相待,嘘寒问暖,朝廷也不会对他们放任不管。退休返乡的官员里,文官归口吏部,军官归口兵部。如果退休官员去世,皇帝还要赐给荣誉头衔、谥号和封赠,派人致祭,有的生前表现不错,深得皇帝欣赏,死后还能入祀贤良祠。
清廷给退休官员的政治待遇,周到实惠,为的就是体现朝廷对这些干部辛勤效力的充分肯定。鼓励年轻干部像这些前辈一样,干好本职,光宗耀祖。

最美夕阳红
比起政治待遇,级别较低的官员更关心经济待遇,也就是退休金。
清朝入关后“圈地”盛行,朝廷控制了大量土地,但物资奇缺,通货紧缩,因而退休金的发放形式主要是发给土地和豁免纳粮当差。“督、抚、布、按、总兵各给园地三十六亩,道员、副将、参将各给园地二十四亩,府、州、县、游、守等官各给园地十八亩”。在职官员都拥有豁免赋税徭役的一定额度,比如五品官(相当于正厅级)可以豁免14石粮和14个人丁。如果退休,豁免额是在职的70%。
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白银大量流入国内货币市场,在职官员的俸禄从实物形式逐渐向货币形式转化,官俸和养廉银制度逐步完善。同时,八旗人口大量膨胀,他们的生计朝廷必须全包,导致政府控制的土地逐渐减少,不敷分配。于是,官员退休金发放形式就改为“赏食俸禄制”,分为“食全俸”、“食半俸”和“不食俸”三种。
按照乾隆三年(1738年)的规定,到退休年龄,主动申请退休,获准退休后级别不变的官员,可以“食全俸”,拿100%工资;没到退休年龄,但在考核中发现年老有病,朝廷可以特批退休,但即便获准级别不变,也只能“食半俸”,拿50%工资;被朝廷勒令退休的官员,就不能享受任何食禄了。
到了嘉庆、道光年间,朝廷又对退休官员做了细分。一些不满退休年龄,但曾经征战立功的官员,能否在“食半俸”、“不食俸”的原有标准上,提升一格,分别变成“食全俸”和“食半俸”,由皇帝定夺。这样,除了职务、级别和政绩之外,军功和年龄也成了退休金给付标准的加分项。而这些加分项,皇帝的好恶要发挥决定性作用。
必须明确的是,无论退休金额度多少,都纳入国家财政,由户部拨付,州府支给,旱涝保收。只要朝廷不垮,退休金一分不会少。
不管怎样,退休就意味着不再担责任。吃得香,睡得着,还能享受不错的政治和经济待遇。表面看来,清廷官员的退休生活还是很体面的。

⑻ 历史清朝官员什么时候可以正式退休

1、清代官员退休抄称为袭“致仕”
2、清代文官一般是延续明代“七十致仕”的标准,武官另有标准。
3、清代武官规定副将以下,年满六十,概予罢斥。;参将五十四岁为限;游击五十一岁为限;都司、守备四十八岁为限;千总、把总四十五岁为限。一句话,愈是低级武官,退休愈早。
4、同时清制又规定:官员凡年老或年老患病,即需办理退休手续;新中举人,若其年龄已满70,不许铨选任官;官员年老有病,恋职不愿去者,需勒令其退休。因此,官员一般还是以七十岁为致仕年龄,但之前也可以“老”为由乞休。

⑼ 清朝以前的干部有没有退休

,《礼记?王制》载:“五十不从力政,六十不与服戎,七十不与宾客之事,八十齐丧之事弗及也。”,也就是说,五十岁开始不干体力活,六十岁不当兵打仗,七十岁不搞接待工作,八十岁那些婚丧嫁娶的事情就不要参加了。而孟子也设想给老年人一些优待:“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但这些设想基本没有上升成为制度,因此很多人就要像卖炭翁一样,辛劳终身。
细民百姓的退休和养老都没有保障,但古代的公务员队伍在退休和养老问题上则是另外一番景象。古代把官员退休称为“致仕”(有一位余姓文化大师把“致仕”解释为做官,引发了小小的围观,此处按下不表),从周朝开始,就对致仕有了明确的制度性规定,《周礼.曲礼》就有记载:“大夫七十而致仕”。到了汉代,这一制度已经相当完备,规定官员七十岁退休,并且明确了退休官员的待遇。
西汉平帝元始元年下诏规定:“天下吏比二千石以上年老致仕者,三分故禄,以一与之,终其身。”也就说,官员退休后,可以终身享用原来俸禄的三分之一。但汉代,军功豪强势力强盛,因此也影响了退休制度的实施。汉末乃至魏晋南北朝,士族门阀势力兴盛,政治资源被士族世袭垄断,在这种情况下,退休制度的实施更是打折扣了。
到唐代,退休制度就比较正规,仍然规定“七十而致仕”,但待遇已经大大提高了:“大唐令,诸事官年七十,五品以上致仕者各给半禄”,对五品以上退休官员给原俸禄的一半,比起汉代的三分之一大幅度提高。而那些有特殊贡献的官员,在退休后则能享受在职的全额工资,比如名相宋璟。而六品以下官员,一开始待遇并不好,原薪水一半的待遇,只能享受四年。后来到了唐玄宗时期,也改为终身享受了。
除了享受退休工资外,退休官员还有其他令人羡慕的待遇,比如皇帝经常性的赏赐,部分官员的孩子可以沾光,在其父退休后入朝做官,甚至还有这样的政策:官员退休前可以突击提拔以享受更好的退休待遇。官员去世后,其家属还可以得到一笔丰厚的丧葬费。总之做了公务员,就等于有了终身饭票,一辈子不用发愁啦。

⑽ 清朝的武官都是多少岁退休的,退休以后的福利待遇怎么样

在清朝的时候官员不出意外的话退休年龄是在60岁,但是对于武官而言的话那么退休的年龄会比别的官员早一点儿,大概在55岁左右。对于副将来说的话退休年龄最迟是60岁,武官的官职越低,那么他们退休的年龄也越早。所以大约来说的话,武将的退休年龄应该是不会超过60岁,而俸禄方面就和你自己的创造的战绩有很大的关系了。你创造的战绩越好,退休的待遇就越高了。


而且一般来说的话,那些武将都是为国家出生入死的人,他们日夜征战还是十分的疲劳的,所以他们的寿命相对而言也比一般的人要短一点。于是国家也考虑到这一点,会让他们退休的比其他人早一点。而俸禄方面来说的话和文官是一样的,继承之前一半的俸禄,根据之前所立战功大小给予嘉奖。

阅读全文

与清朝官员退休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不想养老了该怎么办 浏览:688
老人家椎体后移 浏览:677
广州社保养老金月交多少 浏览:269
买卖二手房房主年龄大于70岁 浏览:242
结婚后怎么对待女方父母 浏览:702
南宁个人交养老保险多少钱 浏览:149
老人家中风吃什么补品 浏览:867
老年人睡衣用什么面料好 浏览:241
孝顺感人瞬间 浏览:408
新沂市健康体检站是做什么 浏览:834
临时工养老保险有什么政策 浏览:281
体检前尿液应该什么颜色 浏览:520
什么昵称适合老人 浏览:779
调整基本养老金完成 浏览:238
公婆回农村养老 浏览:248
呼市高档养老院 浏览:252
2020农村养老截止日期 浏览:277
老年公寓推广方案 浏览:784
征兵体检血压正常证明怎么开 浏览:6
老年人饭后腹部痛吃什么药 浏览: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