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形容弥勒佛的佛偈
老拙穿破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有人唾老拙,随他自乾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
㈡ 念弥勒佛咒都有什么功德
生坚固信心吧,我觉得咒子大多是调心用的,心归一了,不起分别妄想,就是咒子的大功德,神通什么的是附加产物,可以有,但别得少为足,不过有神通也是坚固信念的一个帮助,可惜我没有。针对一楼的,我觉得咒子不解意反而是好的,否则就是在用第六意识起分别,比如南无阿弥陀佛,可以翻译成意思,但所有的先贤都没翻过来,你问,可以知道意义,但没让你念那个,还比如菩萨,佛,等等,都有意义,但你年年观世音觉悟有情看看,脑子容易跟着跑了。
㈢ 为什么弥勒佛是“未来之佛”
《弥勒下生经》上说,弥勒菩萨将在70万亿年之后下世成佛,所以被称为“未来佛"。
弥勒佛意译为慈氏,音译为梅呾利耶,在大乘佛教经典中,常被称为阿逸多菩萨摩诃萨,是世尊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未来将在娑婆世界降生修道,成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也叫未来佛),即贤劫千佛中第五尊佛,常被称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这也就是弥勒被称为未来佛的原因。
弥勒佛被唯识学派奉为鼻祖,其庞大思想体系由无著菩萨、世亲菩萨阐释弘扬,深受中国大乘佛教大师支谦、道安和玄奘的推崇。
(3)弥勒佛长寿偈扩展阅读
弥勒佛未成佛前名叫阿逸多,佛经记载叫“无能胜”,阿逸多出生在古印度波罗奈国,跟释迦牟尼类似。
阿逸多佛性很深,慧根很好,很快的参透了佛陀传授的奥义,佛陀想把自己圆寂后的一切事务都交给阿逸多,但是阿逸多却在佛陀之前去世了。阿逸多死后,释迦牟尼佛预言阿逸多离开时间去了兜率天宫成为弥勒佛,将在那里给重神仙讲课说法。
直到释迦牟尼圆寂后五十六亿六千万年之后,会从天宫降世人间,再次经历重生、出家、成佛、说法的过程,就像这一世的释迦牟尼佛一样,他将会在未来普度众生。并在几十亿年之后顶替现在的佛陀释迦牟尼。
㈣ 无量寿经说诸佛如来无量亿劫难值难遇 开经偈说 百千万劫难遭遇 请问这夸张吗 如果不夸张那么弥勒佛
首先,武则天用“百千万劫”是一个虚数,就好像我们说“千言万语”一样,不是说了一千句话。无量亿劫也是个虚数。
其次,“难遭遇”是指难以遇到佛法,信受佛法并依教修行,不是指诸佛出世的时间间隔是无量劫。就像释迦牟尼佛在世时,王舍城有1/3的人见过,有1/3的听说过佛的名字,还剩1/3的人连佛的名字都不知道,对于这部分人来说,佛出世和不出世对他们没有任何区别。所以对他们来说,佛法就“是百千万劫难遭遇”。
㈤ 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这句话是说弥勒佛的什么呢
弥勒菩萨化身为布袋和尚,世人都不识,弥勒菩萨自报家门吐露身份,说出了这一首偈
㈥ 家里只请了一尊弥勒佛,有人说不能只请弥勒佛对么每天的水都要换么
用透明玻璃杯供清水即可
不要听有人说,那听佛经和祖师大德怎么说,你可以单一供弥勒佛,恭敬诚心供奉就好,没有任何忌讳,也可以专一供养阿弥陀佛,或者再请尊阿弥陀佛,因为修净土法门是要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被阿弥陀佛接引,而你又没有修弥勒净土。
学佛要看佛经和祖师大德的讲经说法,不要自己乱看一些不知道出处的学佛资料,很多错误或不圆满,坏了自己法身慧命。
你可修净土法门。网路上很好找到净空法师讲经的“认识佛教”,无量寿经,十善业道经,等,
问: 说晚上不吃饭,只供一杯水行吗?
净空法师答:供水是不能间断的,不是说到晚上才供。供水是每天最好都要换,在什么时候?早晨,每天早晨烧香的时候换水,中午不要换,晚上也不要换。水是表清净心的,也不是佛菩萨、鬼神喝的,不是的。佛菩萨面前供那个水是给自己看的,看到这杯水想到我的心要像水一样平,一样干净。这什么意思?《无量寿经》经题上「清净平等」,就这个意思。所以供水的杯子最好是用玻璃杯,你看得见,现在也有考究的,水晶的杯子,很好,你能看得到。看到这个水就想到我今天一天生活、工作、待人接物心平气和,它在说法,说法怎么可以中断?怎么可以常常换?
㈦ 弥勒佛 成佛的日子是多少号阳历,阴历请说详细谢谢!~
弥勒佛圣诞在农历正月初一。
弥勒,梵名Maitreya,巴利名Metteyya,意译作慈氏。在印度,早就开始以弥勒菩萨为信奉对象。如《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五、《贤劫经》卷七,皆以弥勒为未来出现之第一佛;《阿毗昙八犍度论》卷二十七亦载当来弥勒成佛之事;又据《名僧传抄·法盛传》载,佛灭度后480年,阿利难陀罗汉上升兜率天绘弥勒之像,至尤长国东北,造牛头栴檀弥勒大像。
中国佛教信奉弥勒,始自南北朝时期,逐渐盛行;至唐代后,由于《阿弥陀经》之译出,发愿往生西方净土者亦多,故弥勒信仰不及阿弥陀佛信仰,但并未消失,影响及于中国近现代。历来,中国佛教之弥勒信仰分为二派,一派为上生信仰,信仰现今于兜率天说法之弥勒菩萨,而欲往生兜率天;另一派为下生信仰,相信弥勒将来下生此世界时,于龙华树下,三会说法,以救渡众生,而自己亦能生此世界,于龙华树下听受说法而成佛,故有龙华三会之说。上生信仰者,始有道安,据《梁高僧传·道安传》卷五载,前秦苻坚遣使西域,携回弥勒结珠像等,道安开席讲法时,常罗列尊像。继有戴颙,据《法苑珠林》卷十六记载,东晋戴颙,依据梦告造立弥勒像,后安置于会稽龙华寺。又据《名僧传抄》载,南朝刘宋元嘉九年(432),法祥建弥勒精舍。此外,上生信仰者还有道矫、僧业、慧严、道汪、道法、法盛、昙副、昙斌、玄奘、窥基等。下生信仰亦甚为普及,据《出三藏记集·法苑杂缘原始集目录序》卷十二载,刘宋明帝(465-471年在位)撰《龙华誓愿文》,周颙作《京师诸邑造弥勒三会记》,齐竟陵文宣王作《龙华会记》。南岳慧思作《立誓愿文》,叙述弥勒下生之说。唐代武则天于永昌元年(689)命法朗等伪作《大云经》,谓武后系弥勒下生。五代时之布袋和尚(契此),更被传为弥勒化身。
汉地各寺院一般以每年正月初一为弥勒菩萨诞日。之所以有此惯例,是因为相传布袋和尚的诞日是正月初一,而布袋和尚则传为弥勒化身。布袋和尚,原名“契此”,又号“长汀子”,传见《宋高僧传》卷二十一。相传他的圆寂很是奇特,这一天他来到浙江奉化岳林寺东廊,在一块磐石上端坐而说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偈毕,安然而逝。人们联系契此日常的不平凡行为,遂认定契此为弥勒化身,并按他的模样塑成“弥勒菩萨”,安放在天王殿正中。这样,弥勒菩萨也就有了自己的诞日。
㈧ 那本佛经是涉及弥勒佛的
弥勒院(龙华会)静光15130876919
收元祖师在燕南,普渡众生渡良贤。玉线穿连开玄关,婴儿出窍明心现。
三界是人的来踪,是来时的路,也是入世之法,道法自然法自然,了脱还需原路还。坐什么车来的,必须坐什么车回去,你从先天而来,修炼再返回到先天,走的是来时路。 三界分,天地人。天对应的是性,地对应的是命,人对应的是身,叫性命身。 人是有三身的,性对应的是法身,命对应的是报身,人对应的是应身。 性是纯阳的,命是纯阴的,人是阴阳的结合体。 三界的天地人,天对应的是电,地应的是磁,人对应的是力,组成电磁力三维统一场。统一场就是产生大自然的一切物质极其规则,造天造地造万物造生命,都是这个统一场制造出来的。 天是指天的宇宙统一场是一个,地是指宇宙统一场运动后产生了物质形成了星球,就产生了地,就有了天的两个事物,天的阳气和地的阴气,组合为人,所以就有天地人三界。 有了天就有了十天干,有了地就有了十二地支,有了人就有了五行、五神、六识、六尘等。 以上我们对三界有所了解,对于修炼者来说,怎么才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命要师传性要悟,修炼的秘密是修其身,修性不修命,万劫英灵难入圣。此为修行第一病。 修命不修性,一道灵光不管用。这就说明,性命双修的重要性。 佛道讲,性命双修,打坐手掐子午诀,左手代表性五行(精神魂魄意),右手代表命五行(金木水火土),也代表性命合一,人体内部十方合一的体现。 一要化性,二要修命,三要修身,人生是载道之具,成道之器,修行的资量。没有健康的身体,就没有修炼的资粮。 佛道讲的性命双修,道德二字就是性命的体现,无德不足以养道,就是这个意思。 在当今的时代,修性的师父,遍地都是,因为他们不懂得生命,宇宙法则。修命的师父,可是万里挑一。 现在的一切修炼者,只是传播修心化性,但是没有修心的方法,更没有修身的方法,所以不能很快的,修出大智慧来,更不能圆满。 人们空修百年,没有成就者。 很多气功大师们,喊着修命,但还是在外求,采宇宙的声光电能。 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一切都是具足的,自身是采之不尽,用之不绝,根本不用外界摄取。你若是找到正确方法,开发出来,就成就了,成佛必须皈依三宝,求明师点开玄关窍,性命双修,(点放舍利),才能顿悟,圆满成佛。 性子圆了,您就是福星;心好了,命就好,您就是禄星;身体健康并长寿了,您就是寿星。福禄寿三星具足就一性圆明了。 天上三宝(日月星);地上三宝(水火风);人身三宝(精炁神)。日月和合九转还丹,天地人三宝合为一体,三宝圆满天地通,这个时候丹就形成了,炼出金丹舍利! 所谓三界,就是要把人的心频封闭在各种可以操控的范围内,跳不出三界(性命身),就不会获得了自在,世人把金钱名利看的重,不知是有三身所在,迷于世俗中,把性命都丢了,人要来的明,走的白,明明白白一切真理所在!不枉在人间走一回呀!所以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佛道修炼走的是,道法自然、明心见性之路,是遵循宇宙大自然规则,人体的自然规则和运动规律,就是宇宙的自然规则和运行规律,是人天同体,天人合一之路。 【佛家】讲修性,标名、挂号,安身立命,三性归一,明心见性。 【道家】讲修命,安炉立鼎,取离补坎,点放舍利,道法自然的规律。 【儒家】讲仁、义(真诚慈悲)、礼、智、信。心经三大纲领: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收元祖奉天差渡化原人,花世界迷众生不肯回心,午会上三真考若赶不上,再等到花阳来才能翻身,永不修,等到那黑阳世界,受不尽苦中苦,永坠沉轮。三期劫续不上佛家宝号,道无理妄称师瞎修无门,早进步归三宝题名挂号。 奔三元有道规金玉之言,尊师父如尊佛古来真传,师不指玄关窍无有门路,指一步进一步胜坐十年,自高大有妄想自哄自已,大道理无规矩不能方圆,三元会传的是无价之宝,替佛祖开大道不图银钱,不尊法无良心枉来一世,回家来师不认难过玄关,众弟子细思想佛法难遇,五部经三教法一概包含,从鸡叫到午会傍门归正,有接脉生莲花结果收元。 弥勒院宗旨: 与圣上接脉,与宇宙同归, 与国家同行,与弟子同修, 以善为本 , 救度众生。 请各位众生慎重识别人生来脉,宇宙真法!!! 弥勒院地址:中国河北安平
㈨ 弥勒佛会在何时降生降生是的世间是什么样子的越详细越好
【阿逸多。当知疑惑於诸菩萨为大损害。为失大利。是故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
到这里是一段。这几句话是释迦牟尼佛对弥勒菩萨讲的,『阿逸多』就是弥勒菩萨。在无量寿法会里面有两位当机者,前半部的当机是阿难尊者,后半部的当机是弥勒菩萨,这个意义非常的深远,阿难是传承佛教的人,而弥勒菩萨是下面一尊佛。现在这个社会非常混乱,我们曾经听到传言,说弥勒菩萨已经下凡,已经到我们世间来了,这是决定不能够相信的。而实在讲,诸佛菩萨慈悲心切,众生在遇到灾难的时候,哪有不感应的道理?可是我们晓得,我们凡夫有感,佛菩萨就有应。
…………………………..
弥勒菩萨是底下一尊佛,什么时候到这个世间来成佛?《弥勒下生经》里面,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得很清楚,这个年代其实我们可以计算得出来。弥勒菩萨现在在兜率内院,兜率天。佛给我们说,兜率天跟我们有很大的时差,兜率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四百年,一年也是三百六十日。诸位要晓得,它的一天是我们人间四百年,那个地方人的寿命多长?人的寿命一般都是四千岁。你看四千岁,都是算三百六十天这个算法的,一天是四百年,大概是五十六亿七千万,才会到这个世间来,哪有现在就来的道理?现在他也来,决定不用示现成佛的身分来,那就是楞严会上所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我们求弥勒菩萨,弥勒菩萨以菩萨身分来,真的,这是等觉菩萨,菩萨身分来。我们所见到的不一定是什么样的形相,在中国历史上记载,一个是傅大士,是在家居士,弥勒菩萨来的,另外一个是布袋和尚,诸位晓得,中国佛教造弥勒菩萨像,都是造布袋和尚相。布袋和尚出现在宋朝,跟岳飞同一个时代,出现在浙江奉化,所以奉化有他的道场。他真正的姓名没有人知道,生死没有记载,在《高僧传》里有他的传记,《神僧传》里头有他,他确实显示一些神通。怎么知道他是弥勒菩萨?他是自己向大家宣布的,临走的时候跟大家宣布,他是弥勒菩萨,说完就走了,真的就往生了,这是真的;如果说了不走,那是假的,那就是招摇撞骗。我们佛门就是身分暴露立刻就走,确实有不少佛菩萨身分暴露了就走,像永明延寿,这是阿弥陀佛再来的,说了就走的,被人发现他就走了,就不住世。
他是未来的一尊佛,释迦牟尼佛在经上付嘱菩萨将来成佛肯定讲这部经,《无量寿经》,肯定是以这个法门做为教化众生的第一法门。这是什么?娑婆世界众生与这个法门相应,这个法门最容易接受,也容易成就。所以,中国净土宗第二代的祖师善导大师,善导大师也是阿弥陀佛化身再来的,那么善导的话就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他曾经说过,「诸佛所以兴出世」,这是讲一切诸佛以示现佛的身到这个世间来,以佛身示现的,「唯说弥陀本愿海」,他说过这么两句话;换句话说,讲《无量寿经》,传净土法门,这是主要的,其他的是随顺众生说的。众生有不同的根性,特殊的情形,不同的根性,给他说与他相应的法门。这是什么?过去生中他生生世世曾经学过,所以再以这个法门教他,他很容易接受,他也很容易学习。能不能成就那是另外一桩事情,肯定帮助他提升,成就是实在不容易。如果是转到净土来的,那就没有一个不成就,这是净土法门无比的殊胜。不但是释迦牟尼佛在宣扬,我们在净土经,《弥陀经》上看到,十方佛赞叹,罗什大师翻译的《弥陀经》是六方佛,玄奘大师翻译的是十方佛。玄奘大师译的是直译,依照经文直接翻的,罗什大师翻的是意译,没有依照梵文,依照梵文的意思写出来的。我们在《无量寿经》上也看到十方佛,一切诸佛没有一个不赞叹,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
无量寿经菁华(第二集)
㈩ 弥勒佛以后谁成佛啊
次弥勒成佛的-贤劫第六佛-婆须蜜多菩萨
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序
婆须蜜菩萨大士。次继弥勒作佛。名师子如来也。
从释迦文降生鞞提国。为大婆罗门梵摩渝子。厥名郁多罗。
父命观佛。寻侍四月具睹相表威变容止。还白所见。
父得不还。已出家学。改字婆须蜜。
佛般涅槃后。游教周妒国槃奈园。高才盖世。奔逸绝尘。撰集斯经焉。别七品为一揵度。尽十二揵度。其所集也。后四品一揵度。训释佛偈也。
凡十一品十四揵度也。该罗深广。与阿毗昙并兴外国。傍通大乘。持明尽漏博涉十法百行之能事毕矣。寻之[漭-廾+卉]然。犹沧海之无崖。可不谓之广乎。陟之瞠尔。犹昆岳之无顶。可不谓之高乎。宝渚极目。厌夜光之珍。岩岫举睫。厌天智之玉。懿乎富也。何过此经。外国升高座者。未坠于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