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你認為農村60歲以上的老人,該不該每月向兒女要一筆養老錢
農村60歲以上老人,該不該每月向兒女要一筆養老錢?對提出這一問題的人,我認為他既了解農村情況,又不完全知道農村實情。為什麼單提農村老人,而不提城市老人?他可能知道城市老人,一般每月都有大幾千或上萬的退休養老金。他們不僅不需要向兒女要錢,相反他們的錢花不了,還要補貼給兒孫們花費。而農村農民與他們截然不同、無法相比。農村老人干到臨死,都沒有退休養老金發放。每月只有國家發放一百多元的基礎養老補助金,艱難地維持日常基本生活。
㈡ 農村養老到底是兒子的事,還是社會的事你怎麼看
農村養老,不僅是兒子的事,更是社會的事,只有當農村養老這個問題被好好的安置,才會讓更多的人對現在的生活滿意。
最後,養老問題雖然已經變成了一個社會難題,但是小編相信總會有辦法解決,然後讓老年人都過上更好的生活。
㈢ 農村老人子女多,養老費用怎麼分擔
農村老人子女多,養老費用怎麼分擔?對於這個問題其實大家應該都有可能會遇到,畢竟大家如果有子女的話,就能夠明顯的看到,在實際的發展之中,如果等到大家年老以後,沒有孩子照顧自己的話,其實還是非常的不好的一件事情的。另外,如果是在農村地區,子女比較多的情況下,大家可以讓這幾個孩子共同來養育父母親,這樣的話,大家共同承擔的話,父母的壓力也會小一點。當然了,我們大家應該也能夠看到的是,在農村的這些子女多的老人眼裡,其實孩子都應該付出自己的一份力的,這樣的話,才能夠真正的保證自己的父母的養育。
㈣ 如何看待傳統觀念「養老問題需家中兒子承擔」
現在的社會慢慢步入了老齡化,隨之帶來的問題有很多。我們人類之所以要生育,其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想要在老的時候靠兒女來撫養我們,不然以後就只能孤身一人。人到中年過後,自己的父母自然變老了,我們承擔的責任重大,因為接下來的日子裡就得由我們來照顧我們自己的父母。在傳統的觀念里,都是認為家中的養老問題都是需要兒子來承擔的,其實在我的觀點看來,這是不妥的,女兒也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接下來讓我來和大家詳細說一下我的觀點~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其他小夥伴有什麼看法嗎?
㈤ 在農村人眼裡老了就靠自己的兒子養老,靠譜嗎
子女養老的問題是共同養老,共同分擔義務,條件好的子女在經濟上要大度遷就經濟差的子女,守老人進的要遷就離老人遠的子女,總之親情不是法庭,不要計較多少得失,老人才會幸福。
㈥ 農村老人養老應由子女共同分擔嗎你的看法是什麼
這個確實是的,農村老人養老是由子女共同分擔的。農村的子女其實也是由農村的老人結婚以後生育而來,農村的子女出生以後,是由農村的老人將他們撫養長大。在撫養的過程當中,從呱呱墜地什麼都不會,再到會翻身會爬會走,在這成長的過程當中,難免會有生病,難免需要寸步不離的照顧,有時候還要精心護養,甚至在生病的時候還得要帶他們去看醫生,花錢花精力花時間,付出了很多的愛,才能夠將孩子撫養長大。
如果有子女的,那麼肯定是子女共同分擔,如果只有一個女兒或者只有一個兒子,那麼就只能說是他們一個人承擔。有子女,兩個孩子為了公平公正起見,他們都會共同分擔,這也是人與人之間的一個默契。
㈦ 「我養你小,你養我老」年邁父母強迫兒子給生活費,最終釀悲劇,為什麼
隨著現在社會的發展,這個問題逐漸顯露出來了。年輕人慢慢想在極端自私的道上越走越遠,他們很自然地拿這件事和西方的文化相提並論。
可他們只看到對自己有利的,卻裝作睜眼瞎,看不到對自己不利的。例如:西方供養到孩子18歲以後基本上就撒手不管了,而中國的父母們卻還要為他們結婚、買房子、有了孫子輩兒的還要幫忙照看更小的孩子,窮其一生所有,來幫助自己孩子們。
社會養老在我國現階段還沒有普及,農村的養老院只收無兒無女的孤寡老人。所以你既然是老人之後就必須養老,你死了,老人才可以進養老院。
現代社會獨生子女多,社會老齡化到來在孩子的成長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孩子帶來的歡樂和充實,教會孩子走路、吃飯,感受生命的神奇。引導孩子樹立人生目標,陪著孩子來實現,就像回到了從前奮斗的時光,生活會因此變得燦爛而充滿朝氣。
等孩子長大了,父母已經白發蒼蒼。到了該享受天倫之樂的時候,就等著兒子娶妻生子,然後照顧孫子、孫女,陪著他們長大。這就是所謂的兒孫滿堂,幸福家庭。
所以,我養你小,你養我老,其實是相互陪伴,到後來,連陪伴都算不上了。
㈧ 我是女兒,父母偏心把房子和地皮給兒子,養老錢要我跟兒子平分合理嗎
在農村,你父母按老規矩做的,似乎這樣做也屬正常。但是在今天,牽涉到養老問題,應該說你心裡不平衡,法律規定贍養老人是義務。所以,你就用農村風俗跟你父母講,父母養老問題由兒子為主解決。
㈨ 在農村父母養老送終女兒應平均出,財產歸兒子,你怎麼看
首先要明確的是贍養老人是法律義務更是道德標准,和財產繼承是兩碼事。父母辛辛苦苦把我們養育成人,作為子女在贍養老人的問題上應該是義無反顧,無論女兒還是兒子在贍養老人的法律義務和道德標准一律平等,和繼承財產無關。
現在不光是農村養老問題是兒女均攤。財產繼承歸兒子,就連城市也是如此,從直觀的感覺女兒和兒子同樣付出甚至付出更多沒有和兒子平等繼承財產有些不公平,但是要看明白作為女兒不也是認為理所當然的繼承婆家的財產嗎,以家庭為單位這是一種均衡,這種情況其實更合理公平更穩定。
在農村的養兒防老這種觀念是祖上流傳下來的。養兒防老傳宗接代不但是農村傳統,其實更應該是中國人的傳統,繼承家族財產歷來是兒子為主,不僅僅局限於農村,古往今來中國始終如此,就目前的中國富豪家族財產和事業繼承和接班依然是兒子為主。
當然男女要平等,父母的財產繼承雖然法律賦予了公平,但是父母心中會有一桿秤,大多數父母都合理分配財產的,作為兒女對父母晚年盡孝才是根本,尊重父母的財產分配意見,作為父母根據子女經濟條件及個人原因均衡分配財產才是平衡。俗話說家和萬事興,希望天下的父母能合理的處理好財產繼承問題,子女在孝順和贍養老人方面盡力盡量。讓自己的父母有個美好的晚年生活。
在農村,養老送終都是兒子的責任,所以人們才要想方設法生兒子。那不小心生了女兒怎麼辦,該你走運,女兒比兒子更孝順。
你老了,全靠女兒。兒子孝順會給你錢,但是在村裡,你基本找不到用錢的地方。女兒就不同了,錢會給你,還會三天兩頭打電話噓寒問暖,四季的衣服鞋帽給你置辦齊全。回家就是大包小包,吃穿用俱全。
如果你不幸掛了,哭的最大聲的是女兒,兒子才不會哭你。要哭也是乾嚎兩聲,女兒是真心捨不得你。以後回娘家都少了很多,女兒就失去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她是真哭。
但是,封建陋習在農村很嚴重的,如果有兒子,女兒就不能繼承父母遺產。家境好的,父母臨終前會給女兒一些值錢的東西,比如母親給女兒一些金銀玉器,父親給女兒一些存款,這些都是偷偷進行的。
家境不好,女兒什麼都得不到,甚至還要攤派喪葬費用,這也無可厚非,父母是你的父母,女兒也是父母養大的,給父母送終是應該的。
女兒再窮,也不會和娘家兄弟爭遺產,她們心裡一輩子都會向著娘家。作為娘家兄弟,我們真的不應該讓出嫁的姐妹承擔,父母已經去了,他們希望每個子女都好,不希望喪事大操大辦,沒錢就簡單點吧,要姐妹出錢辦喪事,誰都看不起你。如果姐妹有錢那就另當別論了。
世上本無公平事,
什麼樣是公平也無法說清!
作為贍養父母和送終!
男女姐弟均是父母養,
平均分攤也合情!
至於父母遺產傳給誰?
遺產本是父母掙,
他們給誰都是公!
古語曰:好兒不吃分家飯,
好女不穿嫁娶衣!
1.從傳統層面來看家產繼承問題。農村對農村,這個問題沒毛病,因為每個人都有兒子,財產都留給自己兒子都是公平的,因為女兒是嫁給別人的兒子,他老公也繼承他自己家老子的,這個就是香火延傳。
2.從當今 社會 來看家產繼承。農村除了繼承宅基地和父母平時省吃節用攢下的點點存款,還有一畝三分地和幾個山頭就沒東西了,如果有更多的財產還需要兒子女兒平攤嗎?再就是那宅基地給了女兒也沒用,因為老家是按姓氏分宗族的,非族人不能長存,也就是女婿家的人在那個地方過的也窩囊,那就何必自討沒趣分女兒點家產(宅基地)呢?
所以農村的財產留給兒子就是這么約定所成了。
再分析養老:
1.農村的老人除非是躺在床上不能動的那種,一般老人都還是自己搞飯吃,兒子提供點米和菜就行,條件更差的就國家有補助,也勉強能過活。但如果癱瘓在床上了,是個大問題,如果一家人沒一個兒子混的有模有樣的,老人最後那幾年是不好過。通常是做兒子的看不過去也無能為力了,才請自己的姐或者妹出手幫忙,分擔壓力。也有不通人氣的人不答應的,我見得多了。
2.一般兒子女兒有平攤照顧老人養老,都是女兒女婿自己提出來的,就是他不願意自己的一碗米放飯鍋底給吃了,這個就是農村的話,意思就是我幫了我兄弟,我幫了我父母,我要上所有的親戚都知道,哪怕巴不得全村的人都知道,他們是有能力的人,他們是有良心的人。其實你真出了一半,你自己不吭聲,給自己兄弟留點臉面有那麼困難嗎?如果你家裡也實在困難,就申請國家作為特困戶要國家安排啊,反正要麼就是真窮,要麼就是真不要臉了。
對於這個問題,我是通過調查了解以後得出的。也就是說,這個標題的答案,是我們這個農村產生的結果。受到地區的局限性。
我看到這個標題以後,在我居住的這個村子裡進行了走訪調查。調查對象就是這個村的中老年人。也就是說,他們這些人都經過了在農村贍養父母,養老送終。我了解的總體情況是這樣的。我們這個地方已經嫁出的女兒。一般不參加父母養老送終。也不參與財產分配。一般情況下,女兒逢年過節,父母有特殊情況的時候。她們也會盡自己的努力。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也就是說,我們這個地方養老送終的責任。都在兒子們身上了。家裡有一個兒子那好說。就是一個人負責了。如果有兩個以上的兒子呢?我了解的結果是這樣的。
上面幾個家庭的情況。表明了 社會 上的各種人群。對於父母的養老送終。整體上還是好的。這也是我用具體事例回答了「你怎麼看?」歡迎大家討論。作者原創
按法律精神上說,子女有贍養老人的責任和義務,意思是說男女平等,對老人有養老送終、財產共同分配的權力和義務。
而在實際生活中,還真不都是這樣的,且「十里不同俗」,各地具體情況又有所不同。
受傳統封建意識影響,一般的認為,男孩是家族香煙的繼承人,女孩大了就要出嫁,「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就成了「外人」。因而形成了,男孩以贍養老人、養老送終為主。女兒一般不參與養老費用的平攤、老人遺產、房產等的分割。尤其是表現在農村,不過,也有子女平攤平分的,畢竟是極少數的。
如果,如題目所說,老人伺候、贍養、養老送終,子女平攤,老人的財產遺產都歸兒子,這顯然與法、與情、與理都是行不通的,太不公平公道了,女孩們必定不願意接受。
做女兒的出於親情,在老人伺候贍養、或平日、或老人患病等情況下,主動伺候、眊看、或給老人錢花、或買點什麼吃喝穿用的等,這是當女兒的情分。或娘家兄弟條件不好,當姐妹的主動幫助支援,是又一碼事。不能要求出嫁女兒平攤老人贍養,養老送終的消費。
各地習俗不同,其它地區怎樣就不得而知了,我們這邊就是這樣的。現在子女都少,比如就一兒一女的,子女共同負責老人的伺候贍養問題也是個不錯的辦法。但是,最後老人的財產遺產都歸兒子,沒有女兒的分,這樣的情況,女兒能接受?別人也沒意見!估計是不可能的!
從法理上論, 兒女具有同等的養老義務,女兒如果因為家庭財產問題而不贍養父母,便是違法,也不符合傳統道德規范 。法院雖然會給予調解,但不會支持。至於財產方面,父母為其所有人,在世時 他們有支配自己財產的自由權利 ,雖然法院支持義務與權益掛鉤,但也是以調解為主,一般不會強制一個家庭的父母如何對自己的財產進行分配。
盡管如此,如果作為老人的父母在兒女的義務和權利上過分偏離,壞處還是非常多的,尤其對自己的晚年養老,相當於埋下了一顆「雷」,一旦引爆就難以收拾,所謂安詳晚年可能就會化為泡影。
首先,父母把財產悉數給了兒子,養老義務上又要求兒女平攤,完全是一種傳統思想在作怪。 而現代 社會 已經今非昔比,外用傳統方式處理現代家庭問題,肯定不會公平合理,更不會和諧。
其次,父母把財產悉數給了兒子,養老義務上又要求兒女平攤,會引起女兒的極度不滿和傷心,短期看會造成家庭矛盾,長期看則將淡化親情或親情不再 。矛盾也會錯綜復雜:女兒和父母的矛盾;女兒和兄嫂或弟媳的矛盾等等。
再次,雖然女兒迫於壓力會拿錢贍養老人,但那種沒有親情或親情扭曲的贍養還有多大意義? 要知道,人到晚年離不開錢,更離不開人,尤其離不開親情。
還有,在這種情況下,做兒子的也未必會盡心養老,還有可能相反。 一方面他們認為女兒養老理所當然,養老時就會推諉給姐妹;另一方面他們認為父母的錢財都是他的,他可能會因為心疼花費而放棄給父母提供好的養老條件或者醫治,這對養老都是不利的。
所以, 做父母的,千萬不要在財產分配上走極端,要學會「中庸」、「平衡」、「適可」,尤其要學會把權利和義務結合起來,最好要以理服人。不止一個兒女的家庭在兒女們長大以後,他們便不再是一個家庭里的孩子,而是兩個家庭的親戚,在這種狀態下,只有以理行事,才能行得通做得順結果好,而親情也不會被損害。
希望我的觀點對做父母的有所參考,不當之處願和朋友們交流探討。
在農村父母養老送終兒女平均出,最後財產歸兒子是普遍的現象。
農村這種現象也是隨著 社會 的變化而變化的。二十年前農村是:父母生老病死都是兒孑的,那時還是以小農經濟為主,也就是說土地給誰了,誰負責老人的一切。而隨著種地沒有多少產出,紛紛以務工為主,這樣就產生了盼比,也就同生同養。我們村就有兩家現在是四兒一女共養母親的現實。
共進孝道也是對兒女的體現人都有老的時侯,伺候老人,第一讓你在晚輩面前樹立一下形象,也不要有什麼怨氣,再者說女兒在婆家也有姑嫂,都一樣,至於老人的財產,到老了以後也就是兩間破房子,幾畝地也沒有什麼大錢,不是大城市的房子,動轍幾百萬,幾十萬的也沒什麼家財,況且同樣你家的財產,你丈夫的姐姝也不去分,這樣 社會 不還是一個平衡。
兄弟姐姝情為重。作為一母同生的親人,更不能為財產傷了和氣。常言說:姑舅親,輩輩親,打斷骨頭連著筋。下輩的孩子就是姑舅的後代,他們關系處好後,在過去都互相幫助往來幾輩人,在現在也要二,三輩不斷往來,又要為一點小財而失幾輩的和氣。
這就是鄉愁。一但老人去世後,姐姝兄弟間的延續就靠自己了,為財而斷情的有,為情而延續幾:代人的還有。就看你自己走那條路。保持姐姝兄弟情,讓下輩人共同團結,互幫互助過曰子,才是中國幾千年們文明延續,才是鄉情的綿綿延續,才是中華文明的具體體現,才是中華民族的具體鄉愁。
對於題主的這個問題,在我們農村普遍存在。
一,八九十年代,女兒出嫁,父母與兒子一起生活。如果有幾個兒子的話,只能與其中一個兒子生活,那時候,農村老人靠做莊稼,養牛等省吃儉用,積攢一些錢,但數量不多,一防自己有病,少拖累兒女們。老人百年後,留給兒子的大多是土坯房幾間,能值幾個錢呢?
二,二零年後,農村人開始重視教育,支持供養兒女們讀書上大學。有的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即種地,有閑空時間又出門打工,大多乾的是建築工地的活,拚命掙錢,只要孩子們讀書上進,不論兒子還是女兒,都願意供養,不能耽誤了兒女們的前程。兒子娶媳婦是大事,農村人此事看的重,父母肯定捨得添錢。要說積攢財產,必定是很有限了!
三,目前,老人願意生活在農村,必定習慣了,主要靠兒子養老送終。農村房子寬敞,院子大,出進方便,自己房前屋後種些菜,生活費用小一些,與兒子生活在一起,遇上大病小病的,行動不便,是兒女們共同照管。
農村老人百年後,安葬老人,事情辦的大小,兒子說了算。只於開資劃消,兒子出,女兒按自己的情況,大到萬元、五千、小到一千隨禮。也有AA制的,很少很少! 至於題主所說的,財產歸了兒子,養老送終兒女們平均出的問題,沒有決對的公平。養兒防老,是中國千百來的傳統,兒女們給老人養老送終,從法理、道德上,是每個兒女應盡的義務,與財產分配是沒有關系的。但實際中,大多是兄弟姊妹們,相互容讓,著情妥善處理的,是復合實際情況的。在農村的父母大多數沒有退休工資的,生活的養老問題顯然就得靠兒女贍養和自己掙了,身體硬朗的還不錯,自己還可解決很多自身問題,如兒女照顧了,兒女是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兄妹之間贍養父母有那麼認真攤平均嗎?各有所能,量力而為不好嗎?我們的老爸老媽能吃多少呢,還是能玩多少啊,她們用錢比較多的地方也許是醫院,生活不能自理需要照顧的時候,也就困難較大的時候,兄妹之間可能需要打點商量......
至於老後的財產問題,兄妹之間都贍養了那就都有權參與財產的分配,一般的情況下兒子佔主權,傳統以來,兒子為繼承人.除非兒子不孝,父母留了遺書的或交代了的財產的歸屬權,那也沒辦法的,總之兄妹之間的感情是靠自己呵護好的[玫瑰][玫瑰][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