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代有養老保險嗎
沒有「五險一金」,依賴家庭養老
在古代,不管是普通老百姓,還是政府官員,都沒有養老保險等「五險一金」,也基本上沒有退休工資,家庭養老的嚴峻性超過現代。
早在北魏時期,政府為保證老人有兒女所養,首創「存留養親」制度。其規定,如果犯人(犯罪極其嚴重的除外)的直系長輩老無所養,則國家應當對這個犯人減刑或刑罰緩期執行,即便坐牢,也一般關押在當地,不會流放到外地,以便其可以隨時回家照顧老人。有甚者,在特殊情況下,為了達到贍養老人的目的,可以赦免犯人一些不太嚴重的罪行。
「存留養親」制度從北魏開始,一直延續到清代,是中國古代重視家庭養老和保障家庭養老的一個縮影。
唐代的家庭養老做得很好。在唐代,社會上普遍形成了一種良好風氣,子女不僅要在生活起居上照顧和贍養老人,而且要在精神上保證老人的心情愉悅,當時稱之為「色養」。不管是一般家庭,還是官宦人家,唐代的老人除了在物質上老有所養,還能笑著養老。在唐代,如果兒媳婦不能「色養」公婆,那就可以成為休妻的重要理由。盛唐時期,一位叫李向秀的大臣,就因為妻子未能盡到「色養」公婆的義務而將其休掉。
⑵ 古代有沒有退休金制度古代人如何養老
養老,是每個人都關心的問題,同時也是每個時代都關心的問題。養老制度不是今天才產生的新鮮事物,而是從古至今伴隨著文明的進步在不斷地發展變化著。那麼古代人有“養老金”嗎?如果有,是什麼樣的?如果沒有,他們又靠什麼養老呢?
小編通過查閱古代文章典籍才發現,原來古代人的養老方法並不比現在遜色。而且古代以孝治天下,不孝兒女不僅受到社會的唾棄,同樣受到法律的制裁。那麼,他們到底是怎麼做的呢?
一、養兒防老
不用說,靠兒女孝敬養老一直是養老最根深蒂固的思想,尤其在古代農耕社會,人是最重要的勞動力,多生養孩子,不僅能老有所養,還能夠增添家中勞力,從而增加家庭收入。
清代延續明代制度,繼續開辦“養濟院”和“施棺局”。即便到了清末國家較為衰弱之際,對養老的支出也毫不吝嗇。
除了建養老院,政府也通過賞賜財物、減免稅負、授官賜爵等方式讓一部分高齡的或有特殊情況的老人(比如在戰爭中立過功勞的老人)安享晚年。授予老人官位開始於北魏。北魏孝文帝曾下詔,授予70歲以上的老人各種官位。而賜爵的做法在漢代就有了。
五、民間資本養老
古代民間資本養老主要出於公益而不是盈利。很多是富商大官通過捐獻自己的財物秀建養老院。例如在與南宋對峙的金國興中府,有位叫劉廂使的漢族人,遣散家中奴婢,拿出全部財產興建“孤老院”。
除了資源捐獻,有時皇帝也會下令強迫一部分富人捐贈。朱元璋時期就強制或引導,讓富人出錢,在全國各地建立公共墓地,使那些死後無錢買墳地的老者能夠落葉歸根。還有,養濟院和施棺局等救濟機構的運行資金,很多都是民間大戶人家和官宦貴族捐助的。
明清時期,在明清時期,各類養老機構大都是民辦的,養老資金得到了各地中產階層以上人家的大力捐贈。如施棺局,在清代,90%以上都是民辦的。
六、乞討養老
無可否認,社會和家庭都盡最大努力讓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養,但中國人口眾多,因為各種原因,還是有一部分老人流離漂泊,無依無靠,只能靠街頭乞討來度過餘生。
看完古代的養老制度,不禁感慨,原來他們也有這么多完善的制度,甚至有因為不贍養老人而處以死刑的法律,古人對孝文化的推從不是現代社會能夠比擬的。
⑶ 在古代代表退休的詞語有哪些
「致仕」、「致事」、「致政」、「告老還鄉」等。
我國古代也有退休制度,但僅僅限於是官吏,常見的稱謂有「致仕」、「致事」、「致政」等。《春秋公羊傳》上「退而致仕」,書中注釋說「致仕,還祿位於君」,意即交換權利於君王。
「告老還鄉」就是「老病不堪厘務者」和「老疾不能任事者」主動請辭,提前申請辭去官職,回到家鄉,提前退休的情形。古代官吏提前退休比較簡單,只要官吏提出申請,皇帝一般都會准許。
(3)養老金古稱擴展閱讀:
古代的退休制度:
我國是規定退休年齡較早的國家。《禮記·曲禮(上)》中有這樣的文字:「大夫七十而致事」,這說明早在周代便規定了退休年齡。
70歲退休,其實是約定俗成,到南北朝時期的南齊武帝永明七年(公元489年),這一人事制度才有了法律內涵。時御史中丞沈淵表奏:「百官年老七十者,皆令致仕。」
退休年齡發生變化出現於明朝。朱元璋(明太祖)當了皇帝後,對舊的人事制度作了較大調整,其中規定了新的退休年齡。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二月,朱元璋「命文武官員六十以上者,皆聽致仕」,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將退休年齡提前至60歲。
5年後,即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八月,朱元璋又出人事新政,將相當於今部隊、警察系統的中下級官員退休年齡提前至50歲。
但朱元璋規定的退休年齡在明代200多年間並沒有一直貫徹下去,朱棣(明成祖)登基後即恢復「70歲退休」古制。此後不斷反復,但明代退休年齡基本上是60歲以上。
在明代朱樘(明孝宗)當皇帝時,還出現了類似今天「內退」的規定:凡主動提出退休的官員,沒有年齡限制,即使40歲提出退休也會被批准。
⑷ 古代有沒有退休金制度古代人如何養老呢
在中國古代,除了「以孝治天下」的治國理念,更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那古代的養老制度會是什麼樣的呢?咱們今天就來了解一下。
清代,康熙、乾隆兩帝憑借國家雄厚的財力、安定的社會環境,先後幾次舉行規模宏大的「千叟宴」,為「康乾盛世」添寫了一段佳話。清朝規定,兒子再窮也必須設法贍養父母,如果因貧困導致父母自縊身亡,要按照過失殺父(母) 罪被杖責100下,流放1500公里。
《詩經·大雅·既醉》雲:「孝不匱,永不爾類。」意即孝子敬老的孝意無窮無盡,勢必經常感化影響整個家庭,乃至整個民族。古代敬老、養老習俗,相沿至今,是值得發揚光大的優良傳統。
看完這些之後,您有沒有想過要穿越到古代去養老呢?
⑸ 中國古代有養老金嗎
總體是沒有的,不過高官有他們變相的養老金,比如,宰相回家養老朝廷會賜於田宅。
⑹ 古人的養老金是怎樣發放的
由於各個朝代的制度不同,對於給老人的福利也各不相同,但是每個朝代對於上了年紀的老人都會給予一定的優待,經過核實之後或者減免稅負或者發放物品,畢竟在古代人們評論壽命都比較短,有歲數特別大的老人甚至會被認為是一種吉兆,當地官府也是非常高興的。
⑺ 古代的退休制度是怎樣的退休又被稱為什麼
古代的退休制度一般都是根據官員的等級享受不一樣的退休待遇的,官員等級不同的話,那麼退休金也會不一樣,不過六品以下的官員是沒有什麼福利的,在退休的時候,朝廷會給予一定的土地作為賠償。古代的退休一般都是被稱為告老還鄉。
古代的官員一般都是通過科舉考試進入官場的,如果在官場上混的比較好的話,那麼等到告老還鄉的時候,朝廷就會發放退休金。雖說退休金對於官員來說,是可有可無的,但是對於日常生活已經習慣大手大腳的人來說,有總比沒有好。
這些位高權重的官員即便退休了,但是在官場上的影響力和人脈還是在的,而且同樣會受到官員的尊敬。並不會因為退休了,從而輕視對方,或者是慢待對方。
⑻ 現今有退休金和養老金,那在古代社會,他們是如何養老的呢
我們現如今社會有繳納五險就可以保證我們醫療、住房、養老等方面的問題有了保障,老年人有工作退休後可以有退休金領,沒有工作的老人有繳納蠻多少年的社保就可以開始領養老補助,這對於我們來說是一種很有安全感的保障。而在古代社會老人們老了以後除了有自己子女子孫照顧外,也有其他的一些措施進行養老。
三、古代人從思想上會強化養老意識,孝順老人。
古代社會對於尊老、敬老、愛老這些是非常看重的,會從小就教小朋友要尊老要孝順父母要做個懂事的孩子,讓他們的思想意識上加強對孝順老人的這個觀念,從而做到以孝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