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自由職業者:買社保和商業保險哪個劃算
要根據自己的情況而定。
區別如下:
1、存在性質不同:社會保險不以盈利為目的;商業保險則有經營性,以盈利為目的。
2、投保方式不同:社會保險是在勞動關系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只要形成了勞動關系,用人單位就必須為職工辦理社會保險;商業保險則是自願購買的,以合同契約方式確立雙方關系。
3、管理部門不同:社會保險由政府職能部門管理;商業保險由企 業性質的保險公司運營管理。
4、投保對象不同:參加社會保險的對象是勞動者,其范圍由法律規定,受資格條件的限制;商業保險的對象是任何人,投保人只要自願投保並願意履行合同約定即可。
5、保障范圍不同:社會保險能為絕大多數勞動者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商業保險只為部分投保人提供保障。
6、資金來源不同:社會保險的資金由國家、企業、個人三方面 共同承擔;商業保險的資金個人單獨承擔。
7、賠付待遇不同:社會保險待遇一般採取按月支付形式,並隨社會平均工資增長每年調整;商業保險則按「多投多保,少投少保,不投不保 」的原則賠付。
8、時間性質不同:社會保險是穩定的、連續性的;商業保險是一次性、短期的。
9、法律規范不同:社會保險由勞動法及其配套法規來規范,商 業保險則由經濟法、商業保險法和配套法規來規范。
⑵ 養老保險領取金額的計算方法!
養老金的計算方法比較復雜,與繳費基數相關,主要由這兩部分組成:養老金=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
個人賬戶養老金=個人賬戶儲存額÷計發月數(計發月數根據退休年齡和當時的人口平均壽命來確定。計發月數略等於(人口平均壽命-退休年齡)X12,50歲為195、55歲為170、60歲為139,不再統一是120。
基礎養老金=(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2×繳費年限×1%=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1+本人平均繳費指數)÷2×繳費年限×1%。
(2)養老金投資渠道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養老保險必須繳費滿15年(含視同繳費),到退休年齡(男職工60周歲、女職工50周歲、女幹部55周歲)就可以享受養老金待遇。
如果到退休年齡交養老保險不滿15年,那等到你退休的時候國家會把個人帳戶上存的8%的養老金全部退給用戶。
影響養老金高低的因素主要有退休上年度當地社會平均工資、繳費基數的高低、繳費年限的長短等,繳費基數越高、年限越長,退休時領取養老金也越多。
⑶ 企業年金個人繳費比例
根據《職業年金辦法》:職業年金=單位繳納+個人繳費。其中繳納比例為:本單位工資總額的8%;本人繳費工資的4%,由單位代扣。
同時,為保證在特定時期(如CPI超高)職業年金收益可能面臨通脹帶來的縮水情況,辦法還提到,可以「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國家適時調整單位和個人職業年金繳費的比例」。
對於財政全額供款單位:單位繳費部分由財政支出,採取記賬方式,每年按照國家統一公布的記賬利率計算利息,工作人員退休前,本人職業年金賬戶的累計儲存額由同級財政撥付資金記實。
非全額供款單位:單位繳費由單位實際承擔,採取實賬積累。由此形成的職業年金基金實行市場化投資運營,按實際收益計息。
(3)養老金投資渠道擴展閱讀:
企業年金是指企業及其職工在依法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基礎上,自願建立的補充養老保險制度。
企業年金是對國家基本養老保險的重要補充,是我國正在完善的城鎮職工養老保險體系(由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年金和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三個部分組成)的「第二支柱」。
在實行現代社會保險制度的國家中,企業年金已經成為一種較為普遍實行的企業補充養老金計劃,又稱為"企業退休金計劃"或"職業養老金計劃",並且成為所在國養老保險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功能
企業年金不僅是勞動者退休生活保障的重要補充形式,也是企業調動職工積極性,吸引高素質人才,穩定職工隊伍,增強企業競爭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手段。它的主要作用和功能至少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
分配功能
企業年金既具有國民收入初次分配性質,也具有國民收入再分配性質。因此,企業年金形式的補充養老金計劃又被視為對職工的一種延遲支付的工資收入分配。
激勵功能
企業年金計劃根據企業的盈利和職工的績效為職工年金個人帳戶供款,對於企業吸引高素質人才,穩定職工隊伍,保障職工利益,最大限度地調動職工的勞動積極性和創造力,
提高職工為企業服務的自豪感和責任感,從而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和市場競爭力,獲取最大經濟效益,又是一種積極而有效的手段。
保障功能
建立企業年金可以在相當程度上提高職工退休後的養老金待遇水平,解決由於基本養老金替代率逐年下降而造成的職工退休前後的較大收入差距,彌補基本養老金保障水平的不足,滿足退休人員享受較高生活質量的客觀需求,發揮其補充和保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