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名人孝順父母的故事
古代有很多孝順的典故,其中包括:郭巨埋兒奉母、曾參嚙指痛心、仲由百里負米、郯子鹿乳奉親、姜詩湧泉躍鯉,愛敬天下之人﹑順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名人孝順父母的故事如下:
1.嚙指痛心。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
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2.百里負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
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3.鹿乳奉親。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4.埋兒奉母。郭巨,晉代隆慮(今河南林縣)人,一說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對母極孝。
後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壇黃金,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並得以兼養孩子。
5.湧泉躍鯉。姜詩,東漢四川廣漢人,娶龐氏為妻。夫妻孝順,其家距長江六七里之遙,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喝的長江水。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婆婆不願意獨自吃,他們又請來鄰居老婆婆一起吃。
一次因風大,龐氏取水晚歸,姜詩懷疑她怠慢母親,將她逐出家門。龐氏寄居在鄰居家中,晝夜辛勤紡紗織布,將積蓄所得托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
其後,婆婆知道了龐氏被逐之事,令姜詩將其請回。龐氏回家這天,院中忽然噴湧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
2. 「90後」和「00後」的群體特徵有什麼不同
00後的價值觀有什麼樣的變化,有什麼樣的特徵?
特徵一:更追求親情和友情
該課題組對年來少年兒童幸福觀的變化進行縱向比較發現,對溫暖的家的渴求、對友情的需要是少年兒童不變的選擇。
3次調查得到的數據中,「有溫暖的家」始終排在第一位,並呈現出增長趨勢,2015年(59.4%)、2010年(59.4%)與2005年(55.2%)相比,均增長了4.2%;「有知心朋友」始終位居第二位,增長趨勢更顯著,2015年(46.9%)比2010年(44.2%)增長2.7%,比2005年(39.9%)增長7.0%。
由此可見,親情、友情在少年兒童心目中不是變淡了,而是越來越重要了,尤其是友情的分量呈明顯上升趨勢,這也彰顯了現代社會人際支持、朋友交往的重要意義。
3次大調查中,「為社會作貢獻」佔比呈現明顯下降趨勢。其中,2015年(14.6%)比2010年(24.5%)下降近10%,比2005年下降14.1%。而且,2005年、2010年這一項均位居第三,但是2015年此項降為第五位,落在「健康」「快樂」之後。
其次是「事業成功」佔比也有所下降,2015年(6.4%)比2010年(8.4%)下降2%,比2005年下降近6.6%,而且在排序上也降到「自由自在」「受到尊重」之後。這說明和90後相比,00後一代更注重個人的發展與感受,個體幸福變得更加重要,對社會價值的追求逐漸下降。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孫宏艷認為,90後一代生活在20世紀末期,價值觀更多受到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沖擊,對人生幸福的認識也更多元與實用,更傾向於追逐事業有成、為社會作貢獻。但是,00後一代生活在市場經濟更成熟、改革開放成果更豐厚的時代,從市場經濟時代到文明、法制社會的發展,使人們意識到個人價值的滿足才是人生幸福。
特徵二:更看重謙虛品質
從2005年到2015年,善良、誠實、謙虛、勇敢、守信均是少年兒童推崇的重要品質。
「10年來少年兒童在道德價值認同的取向上沒有明顯變化,總體取向趨於一致。」孫宏艷認為。
值得注意的是,90後少年兒童更看重「孝敬」品質,00後少年兒童更看重「謙虛」品質。在2005年「孝敬」位列第5位,2010年位列第3位,而在2015年「孝敬」降為第6位。相反,「謙虛」品質在2005年位列第6位,2010年位列第7位,2015年一躍升為第3位。
00後更認識到當代社會必須是與人合作、共圖發展的時代,因此,正確認識自我、客觀評價自我與他人、不驕傲自大或自以為是才能更好地適應當代社會的發展。同時,「孝敬」品質排序下降,或許也說明在00後心目中,長輩的權威地位在下降,個人發展在少年兒童的心目中更重要。
孫宏艷認為,00後少年兒童對勇敢、勤勞等傳統道德品質的認可呈現下降趨勢,而對責任、合作等新時代的道德品質的認可呈現上升趨勢。
特徵三:西部少年兒童的環保意識最強
調查發現,超過七成的00後少年兒童具有環境保護意識。
「一個村子計劃建一座化工廠,許多村民可以到廠里做工掙錢,但是化工廠可能對村裡的河水造成污染。你認為應該怎麼辦?」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72.2%的受訪少年兒童選擇「不建化工廠,以免污染河水」,也有25.8%選擇「先把廠子建起來,富起來再治理污染」,選擇「為了賺錢建廠」或「有污染沒關系的」比例均不足1%。
該報告指出一個現象:00後農村少年兒童的環保意識比城市少年兒童略強。選擇「不建化工廠,以免污染河水」的比例,農村少年兒童的比例為73.7%,城市少年兒童的比例為71.8%。選擇「先把廠子建起來,富起來再治理污染」的比例,農村少年兒童為23.5%,城市少年兒童為25.7%。
孫宏艷分析說:「農村少年兒童的環保意識更強,在面對經濟與環保的權衡上,農村少年兒童更傾向於環保,而城市少年兒童更傾向於優先發展經濟。」
地區分組發現,西部少年兒童的環保意識最強。數據統計顯示,選擇「不建化工廠,以免污染河水」的比例,西部少年兒童的比例為73.6%,中部少年兒童為71.6%,東部少年兒童為72.8%,西部少年兒童的比例最高。
對3次大調查的數據進行梳理發現,00後和90後相比,環保優先的意識更強,而經濟優先的意識在減退。數據顯示,選擇「不建化工廠,以免污染河水」的比例,2015年比2005年高近6%,選擇「先把廠子建起來,富起來再治理污染」的比例,2015年比2005年低近5%。
特徵四:富裕家庭孩子更看重社會價值與集體利益
85.0%的00後認為「對國家、人民有益的事我會像對自己的事那樣去做好」,其中選擇「比較符合」的為35.3%,選擇「非常符合」的為49.7%。而選擇「不太符合」的比例為10.6%,選擇「很不符合」的比例為4.4%,合計15.0%。由此項數據可以看出,多數少年兒童能把國家、人民的利益放在重要位置。
但是,對於「我會為班級或學校的榮譽放棄個人願望」的選擇,44.2%表示贊同。其中,「非常符合」的比例為16.2%,「比較符合」的比例為28.0%。而表示不願意放棄個人利益的比例合計佔比55.8%,超過半數。少年兒童的群己觀呈現出社會性與個體性並重的特點。
富裕家庭的少年兒童更看重社會價值與集體利益。「對國家、人民有益的事我會像對自己的事那樣去做好」選項中,家庭經濟富裕的少年兒童選擇「比較符合」與「非常符合」的比例為合計86.1%,條件一般的少年兒童二者合計佔比85.2%,經濟困難的少年兒童二者合計佔比80.7%,富裕家庭少年兒童的選擇比例高出困難家庭少年兒童5%。
對於「我會為班級或學校的榮譽放棄個人願望」這一情況,家庭經濟富裕的少年兒童選擇「比較符合」與「非常符合」的比例合計為44.8%,條件一般的少年兒童二者合計佔比44.4%,條件困難的少年兒童二者合計佔比39.8%,富裕家庭和一般家庭少年兒童的比例高出困難家庭少年兒童近5%。
孫宏艷分析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富裕家庭的少年兒童生活條件優越,更能感受到國家發展給家庭生活帶來的好處,也可能是因為他們生活沒有後顧之憂。而家庭經濟困難的少年兒童,可能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在面對國家、集體與個人關系時,往往更看重個人的利益與發展。他們還可能因為生活困頓而無心去關心與自己無關的事情。
特徵五:困難家庭孩子對社會不公平現象感知更深刻
數據統計發現,92.7%的00後對自己是中國人感到自豪,90.2%的00後對自己生活在中國感到滿意,可見,當代少年兒童有著高度的國家認同感。不過,數據也顯示,有72.8%的少年兒童認為社會上存在很多不公平的現象。雖然社會存在不公平現象,但是並不影響他們對國家的認同。
對「社會上存在很多不公平現象」的描述,城市少年兒童選擇「比較符合」與「非常符合」的比例合計為74.6%,農村少年兒童合計佔比71.1%,城市少年兒童比農村少年兒童高近3.5%。可見,城市少年兒童對社會不公平現象感受更深刻。
對「社會上存在很多不公平現象」的描述,富裕家庭少年兒童的比例為72.0%,一般家庭少年兒童的比例為72.6%,困難家庭少年兒童的比例為77.9%。
孫宏艷指出:「不同經濟條件家庭的少年兒童對社會不公平現象的看法差異較大,其中困難家庭的孩子對社會不公平現象感知更深刻,比富裕和一般兩類家庭少年兒童比例均多出5%。」
認為「我對自己生活在中國感到滿意」 這一描述「符合自己實際情況」的比例,東部少年兒童合計佔比91.3%,中部少年兒童合計佔比90.1%,西部少年兒童合計佔比89.9%,相差均不足1%。這說明東部、中部和西部少年兒童對國家認同的態度基本是一致的,地區因素對少年兒童影響較小。
3. 和的群體特徵有什麼不同
00後的價值觀有什麼樣的變化,有什麼樣的特徵?
特徵一:更追求親情和友情
該課題組對10年來少年兒童幸福觀的變化進行縱向比較發現,對溫暖的家的渴求、對友情的需要是少年兒童不變的選擇。
3次調查得到的數據中,「有溫暖的家」始終排在第一位,並呈現出增長趨勢,2015年(59.4%)、2010年(59.4%)與2005年(55.2%)相比,均增長了4.2%;「有知心朋友」始終位居第二位,增長趨勢更顯著,2015年(46.9%)比2010年(44.2%)增長2.7%,比2005年(39.9%)增長7.0%。
由此可見,親情、友情在少年兒童心目中不是變淡了,而是越來越重要了,尤其是友情的分量呈明顯上升趨勢,這也彰顯了現代社會人際支持、朋友交往的重要意義。
3次大調查中,「為社會作貢獻」佔比呈現明顯下降趨勢。其中,2015年(14.6%)比2010年(24.5%)下降近10%,比2005年下降14.1%。而且,2005年、2010年這一項均位居第三,但是2015年此項降為第五位,落在「健康」「快樂」之後。
其次是「事業成功」佔比也有所下降,2015年(6.4%)比2010年(8.4%)下降2%,比2005年下降近6.6%,而且在排序上也降到「自由自在」「受到尊重」之後。這說明和90後相比,00後一代更注重個人的發展與感受,個體幸福變得更加重要,對社會價值的追求逐漸下降。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孫宏艷認為,90後一代生活在20世紀末期,價值觀更多受到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沖擊,對人生幸福的認識也更多元與實用,更傾向於追逐事業有成、為社會作貢獻。但是,00後一代生活在市場經濟更成熟、改革開放成果更豐厚的時代,從市場經濟時代到文明、法制社會的發展,使人們意識到個人價值的滿足才是人生幸福。
特徵二:更看重謙虛品質
從2005年到2015年,善良、誠實、謙虛、勇敢、守信均是少年兒童推崇的重要品質。
「10年來少年兒童在道德價值認同的取向上沒有明顯變化,總體取向趨於一致。」孫宏艷認為。
值得注意的是,90後少年兒童更看重「孝敬」品質,00後少年兒童更看重「謙虛」品質。在2005年「孝敬」位列第5位,2010年位列第3位,而在2015年「孝敬」降為第6位。相反,「謙虛」品質在2005年位列第6位,2010年位列第7位,2015年一躍升為第3位。
00後更認識到當代社會必須是與人合作、共圖發展的時代,因此,正確認識自我、客觀評價自我與他人、不驕傲自大或自以為是才能更好地適應當代社會的發展。同時,「孝敬」品質排序下降,或許也說明在00後心目中,長輩的權威地位在下降,個人發展在少年兒童的心目中更重要。
孫宏艷認為,00後少年兒童對勇敢、勤勞等傳統道德品質的認可呈現下降趨勢,而對責任、合作等新時代的道德品質的認可呈現上升趨勢。
特徵三:西部少年兒童的環保意識最強
調查發現,超過七成的00後少年兒童具有環境保護意識。
「一個村子計劃建一座化工廠,許多村民可以到廠里做工掙錢,但是化工廠可能對村裡的河水造成污染。你認為應該怎麼辦?」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72.2%的受訪少年兒童選擇「不建化工廠,以免污染河水」,也有25.8%選擇「先把廠子建起來,富起來再治理污染」,選擇「為了賺錢建廠」或「有污染沒關系的」比例均不足1%。
該報告指出一個現象:00後農村少年兒童的環保意識比城市少年兒童略強。選擇「不建化工廠,以免污染河水」的比例,農村少年兒童的比例為73.7%,城市少年兒童的比例為71.8%。選擇「先把廠子建起來,富起來再治理污染」的比例,農村少年兒童為23.5%,城市少年兒童為25.7%。
孫宏艷分析說:「農村少年兒童的環保意識更強,在面對經濟與環保的權衡上,農村少年兒童更傾向於環保,而城市少年兒童更傾向於優先發展經濟。」
地區分組發現,西部少年兒童的環保意識最強。數據統計顯示,選擇「不建化工廠,以免污染河水」的比例,西部少年兒童的比例為73.6%,中部少年兒童為71.6%,東部少年兒童為72.8%,西部少年兒童的比例最高。
對3次大調查的數據進行梳理發現,00後和90後相比,環保優先的意識更強,而經濟優先的意識在減退。數據顯示,選擇「不建化工廠,以免污染河水」的比例,2015年比2005年高近6%,選擇「先把廠子建起來,富起來再治理污染」的比例,2015年比2005年低近5%。
特徵四:富裕家庭孩子更看重社會價值與集體利益
85.0%的00後認為「對國家、人民有益的事我會像對自己的事那樣去做好」,其中選擇「比較符合」的為35.3%,選擇「非常符合」的為49.7%。而選擇「不太符合」的比例為10.6%,選擇「很不符合」的比例為4.4%,合計15.0%。由此項數據可以看出,多數少年兒童能把國家、人民的利益放在重要位置。
但是,對於「我會為班級或學校的榮譽放棄個人願望」的選擇,44.2%表示贊同。其中,「非常符合」的比例為16.2%,「比較符合」的比例為28.0%。而表示不願意放棄個人利益的比例合計佔比55.8%,超過半數。少年兒童的群己觀呈現出社會性與個體性並重的特點。
富裕家庭的少年兒童更看重社會價值與集體利益。「對國家、人民有益的事我會像對自己的事那樣去做好」選項中,家庭經濟富裕的少年兒童選擇「比較符合」與「非常符合」的比例為合計86.1%,條件一般的少年兒童二者合計佔比85.2%,經濟困難的少年兒童二者合計佔比80.7%,富裕家庭少年兒童的選擇比例高出困難家庭少年兒童5%。
對於「我會為班級或學校的榮譽放棄個人願望」這一情況,家庭經濟富裕的少年兒童選擇「比較符合」與「非常符合」的比例合計為44.8%,條件一般的少年兒童二者合計佔比44.4%,條件困難的少年兒童二者合計佔比39.8%,富裕家庭和一般家庭少年兒童的比例高出困難家庭少年兒童近5%。
孫宏艷分析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富裕家庭的少年兒童生活條件優越,更能感受到國家發展給家庭生活帶來的好處,也可能是因為他們生活沒有後顧之憂。而家庭經濟困難的少年兒童,可能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在面對國家、集體與個人關系時,往往更看重個人的利益與發展。他們還可能因為生活困頓而無心去關心與自己無關的事情。
特徵五:困難家庭孩子對社會不公平現象感知更深刻
數據統計發現,92.7%的00後對自己是中國人感到自豪,90.2%的00後對自己生活在中國感到滿意,可見,當代少年兒童有著高度的國家認同感。不過,數據也顯示,有72.8%的少年兒童認為社會上存在很多不公平的現象。雖然社會存在不公平現象,但是並不影響他們對國家的認同。
對「社會上存在很多不公平現象」的描述,城市少年兒童選擇「比較符合」與「非常符合」的比例合計為74.6%,農村少年兒童合計佔比71.1%,城市少年兒童比農村少年兒童高近3.5%。可見,城市少年兒童對社會不公平現象感受更深刻。
對「社會上存在很多不公平現象」的描述,富裕家庭少年兒童的比例為72.0%,一般家庭少年兒童的比例為72.6%,困難家庭少年兒童的比例為77.9%。
孫宏艷指出:「不同經濟條件家庭的少年兒童對社會不公平現象的看法差異較大,其中困難家庭的孩子對社會不公平現象感知更深刻,比富裕和一般兩類家庭少年兒童比例均多出5%。」
認為「我對自己生活在中國感到滿意」 這一描述「符合自己實際情況」的比例,東部少年兒童合計佔比91.3%,中部少年兒童合計佔比90.1%,西部少年兒童合計佔比89.9%,相差均不足1%。這說明東部、中部和西部少年兒童對國家認同的態度基本是一致的,地區因素對少年兒童影響較小。
4. 子女為什麼要孝敬父母
我們作子女的為什麼要孝敬父母? ①父母不僅賦予我們生命,而且含辛茹苦地哺育我們成長,教我們做人, ②父母為家庭作出了貢獻,為我們付出了很多,理應得到愛的回報,受到我們的孝敬。 ③青少年應當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孝親敬長的優良傳統。 ④孝敬父母還是子女對父母應盡的道德義務和法律義務。 孝敬父母」的內容包括什麼? 孝敬父母,就是子女對父母的尊敬、侍奉和贍養。其中最重要的是敬重和愛戴父母。成年子女如果不履行贍養扶助父母的義務,不僅要受到輿論的譴責,還要受到法律的懲罰。 我們應該怎樣孝敬父母? (1)孝敬父母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而要體現在日常生活中一件件小事上。 (2)愛父母,心裡想著父母,理解、關心父母;行動上幫助父母,為父母分憂;努力學習、積極上進,讓父母高興。這樣都是孝敬父母的表現。 孝敬父母需要付出 孝敬父母要付出代價,可能付出時間,付出感情,付出體力,甚至委屈自己,但是孝敬父母收獲的是甜蜜。
5. 感恩的句子經典語錄父母
1、你給我復幸運,我永遠感制恩!感謝上蒼恩賜我智慧;感謝父母賜我生命;感謝生命中相遇你!
2、最偉大的愛莫過於父母的愛,感恩。
3、世上不存在溺愛孩子的父母,只有不知感恩的兒女。
4、我們總是習慣了向父母索取,卻以為理所應當,忘記了感恩。
5、我們永遠要感恩我們的父母親,至少他們給了我們一次和世界見面的機會。
6、你養我長大,我陪你變老。
7、小時候,你是我的依賴;長大後,我是你的靠山。
8、無論你變得多老,我都會握緊你的手,陪你慢慢走。
9、上帝給我最大的饋贈,便是教我感恩,感恩父母,感恩生活
10、感恩父母既沒讓我病痾纏身也沒讓我露宿街頭。
11、感恩父母,養育之恩,疼惜之德,終不忘。
6. 怎樣做才算孝敬父母
孝順是對父母最大的尊重!我們要學會感恩,孝道就是感恩。感恩是一種力量,感恩是一種責任,感恩是一種義務!感恩是我們民族的美德。百善孝為先.首先要善待老人.我認為,只有精神物質兩方面都讓老人滿足,做兒女的才是真正盡到了孝心。因此,在生活中,子女要盡量順從老人,與老人交心,使老人精神得到撫慰。在物質上也要盡量滿足老人的需求,讓老人的衣食住行都得到保障.老人們都希望子女找點空閑,找點時間,帶著孩子常回家看看。老年人在子女的孝心需求方面,其精神層面的需求更勝於物質的需求,所謂精神需求就是希望子女多與自己溝通、交流,使自己的生活充滿親情。此外,老年人還需要子女的尊重和善待。在生活中,老年人都希望子女能充分尊重自己的生活選擇。所以說,做子女的要處處尊重老人,甚至是老人的一些缺點,子女也要多寬容和諒解。作為兒子,小時候一直不理解父親的愛,總覺著自己沒有享受父愛。父親老了,一輩子脾氣冷倔,我到現在都怕他。 父親啥時都是冷冰冰的,可他把對子女的愛深深埋在心裡。 記的在上小學的時候學過這樣的課文.......「樹欲靜而風不停,子欲養而親不待」,當我們因為求學離家在外,之後又因為工作,又或因為成家、養育子女種種原因,無法抽空回鄉看望父母時,卻忘了,父母已一年比一年更加衰老了。 似乎,人生總也有忙不完的事,在一推再推之後,能奉養父母的時間,也隨之流逝。丘吾子的悲傷,誰能真正體會到呢?少年離家,可至年老回來時,一踏進家門,卻再也見不到父母了!錯過了奉養父母的機會,是人生多大的遺憾,逝去後,怎麼能追得回來呢? 《論語》有雲:「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當父母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上會有越來越多的不便,此時,正是需要我們在身邊照顧的時候。記得有一位女士,因遠嫁外地很少回家,有一次她回家時,卻發現年老的母親走路一跛一跛的。一看才知道,原來,母親因為年紀大了,無法彎下腰來剪自己的腳指甲,使得指甲長得太長而嵌入肉里,造成流血、流膿。當女兒看到母親這雙受傷的腳時,不禁難過得哭了,母親多麼需要她的照顧啊!於是從此,她每周都會回來看望母親一次,為母親泡腳、剪腳指甲。 在我們小的時候,需要父母的照顧才能長大;可當父母年老需要我們照顧時,我們能否也陪在他們身邊,像當初他們照顧我們一樣,幫他們穿衣,給他們蓋被子,為他們剪指甲,挽著他們一起散步…… 時光易逝,在我們還有機會盡孝時,莫要再等待,丘吾子的遺憾警示我們:行孝不能等! 父親啥時都是冷冰冰的,可他把對子女的愛深深埋在心裡。 希望父親健健康康,父親健在,那是兒子的福氣! 世間一切有因必有果,正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做兒子的遲早也要做父親,自己早已經做了父親,只有做兒子的孝敬自己的父親,才能為自己的兒子做出榜樣,等自己老了,才可享受到兒子的孝敬。人不要以為在姊妹中,自己為父母做的多了是吃虧,其實那是佔了大便宜。不信你看,那些不孝之子老來的下場吧!你孝順父親,你的兒子將來也會孝順你!這才是真正的報應! 願天下的兒子都做個孝順兒子,願所有的父親老有所養,平安幸福........ 這就是代溝。代溝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它阻礙了代與代之間思想、感情和生活上的交流和溝通。代溝是怎麼產生的?怎樣消除或減輕兩代人之間的代溝呢?長輩與晚輩,生長的年代.所處的環境.接受的教育不同.在各自的生活圈裡活動,接觸的人和事各有不同,思想和行為形成一定的差別。如果這種差別不加以修補肆意讓它擴大,兩代人之間的那堵無形的牆將愈積愈厚,誤會也越發容易發生。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世代隔閡,套用一句現代語言,即所謂「代溝」。「代溝」是一種很正常的社會現象,是在時間上不可避免的一個歷史事件,同時它又是一個生物事件。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老一輩人和咱們這些新興人類有著不盡相同的社會經歷,歷史發展了,人們所處的社會環境、社會任務必然有所不同;一個人由青年到老年,生理上的變化也必然帶來心理上和行為上的變化。 面對代溝,不要迴避,要迎刃而上。生活中的代溝,其實可以不必計較,所謂青菜蘿卜,各有所愛。而思想上的代溝,需要在溝通中進行碰撞,在碰撞中取得個性的共振。兩代之間不能傷感情,不然,不但無法溝通,而且會加深隔閡。 及時溝通:交談是最好、最直接的溝通方式,父母應主動創設談話情境、營造交流氛圍,多與子女「以心換心」。這種交談必須建立在雙方平等的基礎上,父母最好是以朋友的身份參與其中,切忌用封建家長式的態度,居高臨下地訓斥孩子,否則會使彼此間的距離感增強。你也不要太計較父親的責怪。妻室那也是以種關心。只是方法不對罷了。如果不是愛,他怎麼不去斥責鄰家的孩子。多體諒,多理解。作為兒子,小時候一直不理解父親的愛,總覺著自己沒有享受父愛。父親老了,一輩子脾氣冷倔,我到現在都怕他。 父親啥時都是冷冰冰的,可他把對子女的愛深深埋在心裡。 記的在上小學的時候學過這樣的課文.......「樹欲靜而風不停,子欲養而親不待」,當我們因為求學離家在外,之後又因為工作,又或因為成家、養育子女種種原因,無法抽空回鄉看望父母時,卻忘了,父母已一年比一年更加衰老了。 似乎,人生總也有忙不完的事,在一推再推之後,能奉養父母的時間,也隨之流逝。丘吾子的悲傷,誰能真正體會到呢?少年離家,可至年老回來時,一踏進家門,卻再也見不到父母了!錯過了奉養父母的機會,是人生多大的遺憾,逝去後,怎麼能追得回來呢? 《論語》有雲:「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當父母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上會有越來越多的不便,此時,正是需要我們在身邊照顧的時候。記得有一位女士,因遠嫁外地很少回家,有一次她回家時,卻發現年老的母親走路一跛一跛的。一看才知道,原來,母親因為年紀大了,無法彎下腰來剪自己的腳指甲,使得指甲長得太長而嵌入肉里,造成流血、流膿。當女兒看到母親這雙受傷的腳時,不禁難過得哭了,母親多麼需要她的照顧啊!於是從此,她每周都會回來看望母親一次,為母親泡腳、剪腳指甲。 在我們小的時候,需要父母的照顧才能長大;可當父母年老需要我們照顧時,我們能否也陪在他們身邊,像當初他們照顧我們一樣,幫他們穿衣,給他們蓋被子,為他們剪指甲,挽著他們一起散步…… 時光易逝,在我們還有機會盡孝時,莫要再等待,丘吾子的遺憾警示我們:行孝不能等! 父親啥時都是冷冰冰的,可他把對子女的愛深深埋在心裡。 希望父親健健康康,父親健在,那是兒子的福氣! 世間一切有因必有果,正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做兒子的遲早也要做父親,自己早已經做了父親,只有做兒子的孝敬自己的父親,才能為自己的兒子做出榜樣,等自己老了,才可享受到兒子的孝敬。人不要以為在姊妹中,自己為父母做的多了是吃虧,其實那是佔了大便宜。不信你看,那些不孝之子老來的下場吧!你孝順父親,你的兒子將來也會孝順你!這才是真正的報應! 願天下的兒子都做個孝順兒子,願所有的父親老有所養,平安幸福........
7. 為什麼最美孝心少年都來自農村小鎮
我覺得農村小鎮的民風比較純朴,村民也比較熱情,比較問候,比較適合孩子心靈的餃子。
8. 為什麼很多孩子很自私,從來不會考慮別人的感受,如何教他學會分享
現在的不少孩子,特別是的獨生子女,因為平時他們在家時,都是備受關心,很少為別人付出,所以不少孩子很自私,從來不會考慮別人的感受,也不知道和他人分享。那麼,如何教他
還有,要及時表揚孩子的良好表現。
孩子和別人分享了,或者能夠體會別人的感受了,就要可以及獎勵和表揚。這樣,孩子就會記住這些高興的時刻,從而自己也愛上分享。
父母的教育,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慢慢愛上分享,喜歡上考慮別人的感受,逐漸成為一個情商很高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