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重陽節風俗
編輯詞條重陽節
目錄
重陽節簡介
重陽節起源
重陽節菊花酒與重陽糕
重陽節傳說
重陽節習俗
各地重陽節
重陽節詩篇
重陽節知識
重陽節散文
重陽節雜談
重陽節散文
重陽節雜談
重陽節(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編輯本段重陽節簡介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重陽節又稱為"雙九節""老人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義,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而形成的漢族傳統節日。
重陽節是一個歲時節日。在中國歲時節令中有7個重復月日數字,如正月正(春節)、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端午)、六月六、七月七(七夕)和九月九,先後成了習俗節日。九月九日,日月並陽,所以它在歲時中佔有重要位置,是信仰中最崇拜的神秘數字。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聯系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以後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葯,可制酒養身祛病。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在民俗觀念中,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重陽節又多了一層新含意。
編輯本段重陽節起源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名稱見於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鍾徭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重陽節是個歷史悠久的節日,由於年代久遠,節日的形成不易考察明確。因此,關於重陽節的起源,有種種不同的說法:
其一: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葯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雲:「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倍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可見當時節俗已定型了。重陽節主題,是求長壽、戴茱萸、釀菊酒、賞菊、釀酒及祭把酒業神等。在流傳至今後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更具有意義,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動及各種游戲等。
其二:
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
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東冬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我們還是可以從後世的重陽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
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於一般歷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城,雖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釋。
重陽在民眾生活中成為夏冬交接的時間界標。如果說上巳、寒食是人們渡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游的春節,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重陽節俗就圍繞著人們的這一時季感受展開。
編輯本段重陽節菊花酒與重陽糕
重陽雖然是登高和祭祖的傳統節日,據史料記載,重陽節要吃重陽糕,這種糕點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但到了現代,重陽糕沒有固定的做法,一般人會以松糕、白糖糕代替,主要取其「吃糕」相當於「登高」之意頭。
秋天菊花盛開,邊賞菊邊飲菊花酒的雅興起源於晉朝詩人陶淵明。現代人很少能喝到真正的菊花酒,多以糯米甜酒代替,但可以在晚飯時小酌一下,觀賞家中栽植的菊花,也別有一番情趣。
菊花酒 製作方法
▲配方一
【處方】
菊花(一斤)、杜仲(一斤);防風、附子、黃蓍、乾薑、桂心、當歸、石斛,各四兩;紫英石、肉蓯蓉,各五兩;萆薢、獨活、鍾乳粉,各八兩;茯苓(三兩)。
【製法】
以酒七斗,浸五日。
【功能與主治】
治男女風虛寒冷,腰背痛,食少羸瘦,無顏色,噓吸少氣,去風冷,補不足。
【用法與用量】
一服二合,稍稍加至五合,日三。
【摘錄】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配方二
[配方]
菊花 生地黃、構杞根各2500克,糯米35千克,酒麴 適量。
[製法]
前3味加水50千克煮至減半.備用;糯米浸泡,瀝干,蒸飯,待溫,同酒麴(先壓細),葯汁同拌令勻,入瓮密封,候熟澄清備用。
[功用]
壯筋骨、補精髓、清虛熱。
[主治] 耐老、延年益壽。
[用法] 口服。每次溫服10毫升,日服3次。
[附記] 引自《太平聖惠方》。《集驗良方》菊花酒,即本方去枸杞根,加地骨皮,余同上。
▲配方三
[配方]
Ⅱ 重陽節是什麼節啊怎麼過啊要干什麼啊
重陽節
目錄·簡介
·重陽節的起源
·重陽節的傳說
·重陽節的習俗
·重陽詩篇
·大院里的重陽節
重陽節(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簡介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今天的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全國各機關、團體、街道,往往都在此時組織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老人們秋遊賞景,或臨水玩樂,或登山健體,讓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著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或為老人准備一些可口的飲食。
重陽節的起源
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辭》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游》里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里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重陽節的傳說
和大多數傳統節日一樣,重陽節也有古老的傳說。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恆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病癒之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恆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於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恆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於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終於收留了恆景,並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恆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恆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恆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恆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備。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恆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梁人吳均在他的《續齊諧記》一書里曾有此記載,附原文如下:
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曰,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曰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
後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另外,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所以後來重陽節被立為才老人節。
重陽節的習俗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歷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各地過重陽節的風俗
除了以上較為普遍的習俗外,各地還有些獨特的過節形式。
重陽節在陝北正式收割的季節,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陽,收呀么收秋忙。穀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場」。陝北過重陽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場。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享用蕎面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後,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火光,談天說地,待雞叫才回家。夜裡登山,許多人都摘幾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兒的頭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們沿襲舊俗,要蒸九層的重陽米果,我國古代就有重陽「食餌」之俗,「餌」即今之糕點、米果之類。宋代《玉燭寶典》雲:「九日食餌,飲菊花酒者,其時黍、秫並收,以因粘米嘉味觸類嘗新,遂成積習」。清初莆仙詩人宋祖謙《閩酒麴》曰:「驚聞佳節近重陽,纖手攜籃拾野香。玉杵搗成綠粉濕,明珠顆顆喚郎嘗」。近代以來,人們又把米果改制為一種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將優質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時,撈出瀝干,摻水磨成稀漿,加入明礬(用水溶解)攪拌,加紅板糖(摻水熬成糖濃液),而後置於蒸籠於鍋上,鋪上潔凈炊布,然後分九次,舀入米果漿,蒸若干時即熟出籠,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層重疊,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四邊層次分明,呈半透明體,食之甜軟適口,又不粘牙,堪稱重陽敬老的最佳禮饌。
一些地方的群眾也有利用重陽登山的機會,祭掃祖墓,紀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陽祭祖者比清明為多,故俗有以三月為小清明,重九為大清明之說。由於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升天的忌日,鄉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里的天後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國成立後,重陽節的活動充實了新的內容。1989年,我國重陽節定為老人節。第到這一日,各地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培養人們回歸自然,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重陽詩篇
採桑子 重陽
毛澤東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九日作
(唐)王縉
莫將邊地比京都,八月嚴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無。
九日
(唐)楊衡
黃花紫菊傍籬落,摘菊泛酒愛芳新。
不堪今日望鄉意,強插茱萸隨眾人。
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得枝字
韋安石
重九開秋節,得一動宸儀。
金風飄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覽八紘外,天文七曜披。
臨深應在即,居高豈忘危。
醉花蔭
(宋)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於長安還揚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賦韻
(南朝 陳)江總
心逐南雲逝,形隨北雁來。
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沉醉東風 重九
(元)關漢卿
題紅葉清流御溝,賞黃花人醉歌樓。
天長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時候,衰柳寒蟬一片愁,
誰肯教白衣送酒。
九日
(明)文森
三載重陽菊,開時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對故園花。
野曠雲連樹,天寒雁聚沙。
登臨無限意,何處望京華。文字
過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謝新恩
李煜
冉冉秋光留不住,滿階紅葉暮。
又是過重陽,台榭登臨處。
茱萸香墮,紫菊氣,
飄庭戶,晚煙籠細雨。
雍雍新雁咽寒聲,愁恨年年長相似。
詳解重陽的花糕與登高
郭慶瑞
【花糕】
重陽的來歷是根據我國五經之一的《易經》,把「九」定為陽數,農歷九月九日,月、日都是陽數,兩「九」相重,故稱重陽。又因「九」在個位數中是最大的數字,古人以「九」為最高,如老北京形容前門樓子最高「九丈九」,李白詩「疑是銀河落九天」。古人認為「九」是象徵吉祥長久的「至數」,兩九相重,即是至數相遇,「至而又至」,又是兩陽相疊、「陽上加陽」,這樣,就被認為這一天是非同一般難得相遇的吉日良辰,於是就把這一天定為「重陽節」。
據史書記載,重陽節吃糕早在漢代《西京雜記》就有記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食人長壽。」食蓬餌就是吃蓬糕。至於在這一天吃蓬糕的原因還有一段傳說:「在古代一座高山下住著一戶勤勞善良又善於做善事幫助人的農民,憑著辛勤勞動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有一天,這家主人收工回來,天色已晚,路上遇到一位投宿的老者,他二話沒說,就把老者讓到自己家好吃好喝好招待。第二天老者臨走時,對這位主人說:「九月九日你家中要有災,必須往高處搬家,越高越好,還要搬到草木稀少的地方,這樣可以免災。善良的農民聽了這位老者的話,就搬到山上居住了。九月九日這一天,善良的農民從山上往下一看,果然見自己原來住的房子著火了,而且火勢向山上蔓延,但因農民聽了老者的話,選擇了草木稀少的地方,所以火勢沒燒上來。從此登山避災的事就傳開了。但年年搬家,實非易事,況且有的地方盡是平原,無山可登。於是有聰明人想出了吃糕,代替登高搬家的辦法。因「糕」與「高」諧音,從此,重陽吃糕可以避災的習俗就傳下來了。
京城重陽吃花糕,習俗久遠,隨著製作花糕日漸成熟,品種齊全、花樣繁多,據早年著名賣傳統風味小吃的南來順面點大師周玉華介紹說:「重陽花糕是用江米粉加水用屜布包起蒸熟,然後揉均勻,分成4塊,取面一塊揉光滑,拍成2厘米的片放在案板上,抹一層豆沙餡,再鋪一層江米面,用這種方法鋪四層面、三層餡後,上面放煮熟的栗子、桃仁、瓜仁,要碼嚴實,撒上金糕絲、青梅等即成。也有兩層或三層的,中間夾桃仁、松子仁、溫朴及青梅等果料。早年南來順的花糕是用黍子面黃色(黃米面)、江米面白色,一層黑色的豆沙餡,一共六層,看上去層次分明,顏色鮮艷,上面中間撒果料:葡萄乾、瓜子仁、金糕丁,四周邊放金糕條。據稻香村食品廠廠長池向東說:「糕點鋪每年重陽節都做花糕,實際是富強粉烤制的兩層酥皮點心,中間夾棗泥餡,有桂圓餡。」重陽節還是「老人節」,今年他們將為京城200多位百歲老人送上花糕。
【登高】
唐朝大詩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一首膾炙人口的詩作說明唐朝時重陽登高、插茱萸已很盛行。
北京吃重陽糕,明朝時就有記載,是宮廷食品。《燕京歲時記》中載:「京師謂重陽為九月九,每屆九月九日則都人士提壺攜榼(kē,古時盛酒的器具)出郭登高,南則天寧寺、陶然亭、龍爪槐等處,北則薊門煙樹、清凈化城等處,遠則西山八剎等處,賦詩飲酒,烤肉分糕,洵一時之快事也。」這一天要吃重陽花糕,上面插五色小旗當標志,人們買回花糕供於佛堂、祠堂或作為禮品饋贈親友。
清乾隆年間袁枚《隨園食單》中說:「煮栗極爛,以純糯粉加糖蒸上,加上瓜仁松子,此重陽小食也。」
清同治三年(1864年)甲子伴花齋所刻《都門雜詠》中有王嘉誠的詩稱:「中秋才過近重陽,又見花糕各處忙,兩夾雙層多棗栗,當筵題句傲劉郎。」《故都食物白詠》中稱:「佳果嵌來棗作泥,重陽糕宴事堪稽。登高好把新詩賦,何故劉郎不敢題。」
大院里的重陽節
李永俊
大院的重陽節有一種傳統,喜歡晚餐湊在一起吃。幾家約好,把吃食端到一桌上。夜幕降臨,燈光閃耀,人們飲著菊花酒、二鍋頭,吃著豐盛的飯菜,歡聚暢談,交流情感。一張張笑臉,一陣陣笑語沖出狹小的房間,大家互相祝福著健康長壽、事事平安,大雜院處處洋溢著祥和的氣氛。
重陽日人們有敬老的風習,各家晚輩都要給上了年紀的老人多一些體貼。除了專給他們做些可口的吃食外,分家另過的親屬須慰問老者,出了嫁的閨女一早要回娘家探望父母,以報答養育之恩。有條件的人家,還要陪老人去看看熱鬧兒逛逛公園,這樣會讓老人心胸更加開闊,便於長壽。
賞菊花是市民多年傳統風俗,戴菊花防災去病也是人們舊時一大習慣。重陽節到來各大公園將舉辦菊花展,北海、天壇、紫竹院、植物園名聲最大。
重陽節之時,北京正值秋風送爽,天高雲淡的季節。到空曠之處放風箏,不但簡便易行,也是很受人喜歡的一種娛樂活動。清代時老北京人放飛之舉極為熱鬧盛行,店鋪集市都出售各種紙鳶,花市賣的風箏種類最全質量上乘。
如今,曾經住過的大雜院早已變遷,昔日重陽節「又見花糕處處忙」的景象也已不見。但時逢佳節吉日,不由得又想起老鄰居在庭院吃著花糕,喝著清茶說笑聊天的溫馨,思念童年一起歡笑玩耍的小夥伴。
Ⅲ 重陽節的來厲
九月抄初九重陽節,又稱為「重九節」或「老人節」。重陽佳節活動極為豐富,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放風箏、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重陽節,起源於戰國時代,原是一個歡樂的日子。古人將天地萬物歸為陰陽兩類,陰代表黑暗,陽則代表光明、活力。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九是奇數,因此屬陽,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陽相重,故稱「重陽」。
我國人民對重陽佳節歷來有著特殊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佳作。如唐代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Ⅳ 社區婦女工作者應具備哪些條件和素質
社區婦女工作
1.社區婦女思想教育工
(1)宣傳教育工作
各級婦聯組織要從講政治的高度,從大局出發,切實加強社區婦女思想教育工作。要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婦女觀和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要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和「三愛」 (愛祖國、愛北京、愛西城)、「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為主要內容,以培養「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四自」(自尊、自信、自立、自強)新女性為目標,不斷提高婦女思想道德素質;要大力發揚婦聯組織善於聯系群眾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積極主動地做好暖人心、得人心、穩人心的思想工作,針對婦女群眾的疑點、關心的熱點和不易解決的難點問題,做好引導和解釋工作;使婦聯組織真正成為社區婦女的「貼心人」,成為黨和政府聯系婦女的橋梁和紐帶;要發動組織婦女參加文化教育活動,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崇尚科學,反對迷信,講究道德,完善自我;要牢牢抓住家庭這個教育陣地,以創建「五好文明家庭」活動為主體,開展「學習型家庭」、 「綠色家庭」等婦聯特色的教育活動,發揮婦女在營造良好家風中的特殊作用,推進家庭美德建設,用家庭文明促進社區文明;要結合形勢和重大節日,利用婦女學校、婦女讀報小組和大眾讀書會等陣地,廣泛宣傳先進婦女典型和各類文明家庭典型,宣傳巾幗志願者公益服務活動。
(2)五好文明家庭評選工作
第一,評選條件
熱愛祖國,關心集體,遵紀守法好;
愛崗敬業,熱心公益,奉獻社會好;
計劃生育,保護環境,勤儉持家好;
夫妻和睦,尊老愛幼,教育子女好;
鄰里團結,移風易俗,健康生活好;
第二,評選范圍
凡轄區家庭(含解放軍、武警駐京部隊家庭),均可參加評選。包括外來人口也可參加。
第三,評選程序
宣傳發動階段:在深入宣傳的基礎上,召開評選動員會。可選擇以下幾種形式,全體居民會、居民代表會、樓門(院)小組會等。
醞釀提名階段:自薦與民選相結合,即:家庭自行向居委會或樓門(院)長報名;召開不同范圍的居民會相互提名,集體商定候選人名單,報居委會。
審議評定階段:在群眾提名和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召開居委會、婦代會主任會,可擴大到部分樓門(院)長和居民代表參加,對候選家庭逐一進行審定。結果上報街道婦聯。
第四,表彰形式:張貼光榮榜、召開表彰會、發榮譽證書、宣傳典型事跡、給戶主所在單位發送喜報等。
第五,基礎資料:登記表、每年的活動計劃和總結、評比制度、開展活動的記錄(文字、照片及音像材料)、典型事跡材料、事跡匯編、學習宣傳材料。
2.社區婦女兒童維權工作
維護婦女合法權益是社區婦女工作的基本職能。要不斷探索社區婦女維權工作的新內容、新形式、新途徑,要在維護婦女弱勢群體、特殊群體利益,遏止家庭暴力,配合公安機關打擊黃賭毒和拐賣婦女兒童犯罪行為方面,把維護婦女權益的工作落到實處。
(1)普法宣傳
與社區普法活動結合,以《憲法》、 《婦女權益保障法》、《婚姻法》、《未成年人保護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為重點,利用「三八』』節、「六一」節、重陽節等節日契機,組織學習宣傳咨詢活動,增強社區婦女依法維權的意識和能力。
(2)信訪接待
婦聯信訪接待的主要任務是:宣傳婦女兒童的法律法規,對婦女進行婚姻家庭道德教育;提供保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政策法規、婚姻家庭問題方面的咨詢;掌握社情民意,傾聽婦女群眾意見,向黨和政府反映婦女兒童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議和要求;通過處理信訪問題,協調、緩沖、化解各種社會矛盾,配合有關部門妥善處理侵犯婦女兒童合法權益的問題。在婦聯信訪工作中,要做到熱情接待,事事有答復,件件有著落。對重點信訪問題要及時處理並向上級有關部門匯報。做好信訪登記、分析、總結和歸檔工作,堅持信訪統計季報和年報制度。
(3)幫教工作
第一,配合公安和司法部門做好失足女性幫教工作記造冊,做到底數清,情況明;
第二,建立失足女性幫教制度;
第三,配合有關部門為幫教對象解決實際困難。
3.社區兒童及家庭教育工作
婦女與兒童有著天然的聯系,做好兒童工作是婦聯組織的職責。國務院將0—14歲兒童的教育、衛生、維權及社會保障等兒童工作機構設在全國婦聯,各級政府兒少辦公室設在市、區、街婦聯。婦聯組織協助推動政府有關部門,實施《中國兒童發展綱要》和市、區兒少工作規劃。基層婦代會組織也應該圍繞實施綱要和規劃開展工作。
(1)兒少工作
第一,圍繞實施《中國兒童發展綱要》和市、區兒少工作《規劃》,利用各種形式大力宣傳兒童工作的意義,充分認識兒童工作是建設社會主義事業的基礎工作,是實現2l世紀我國經濟騰飛的保證。倡導樹立愛護兒童、教育兒童、為兒童作表率、為兒童辦實事的公民意識,宣傳有關兒童工作的法律法規,保障兒童權利。
第二,做好社區衛生等工作。配合有關部門做好地區嬰幼兒衛生保健及計劃生育工作。
第三,開展社區青少年教育活動。在「六一』』及寒暑假期間,組織地區少年兒童開展有意義的社區教育活動。
工作要求:有組織機構,有專人負責;年初有計劃,年底有總結;要有開展活動的文字材料和照片檔案。
(2)家庭教育工作
家庭教育是兒童教育的重要內容 (兒童教育包括:學前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區教育)。
第一,利用家教小報、板報、宣傳欄、閉路電視等多種形式宣傳普及家教知識,宣傳北京市家教指導行動主題。
第二,廣泛發動、普遍建立社區家教志願者隊伍。要吸納地區研究教育學心理學的專家學者、大學生、中小學教師、有實踐經驗的家長及熱心家教的積極分子參加到隊伍中來,根據家長在科學育兒中的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家教指導活動,提高地區家教水平。在開展社區家教志願服務活動中,要做到「三抓三重」,即:抓建設重管理、抓典型重宣傳、抓服務重效果,真正使家教指導活動落到實處。
第三,圍繞家教主題開展宣傳教育活動。要圍繞年度家教主題,開展豐富多彩的宣傳教育活動,將主題教育納入全年家教活動中。
第四,辦好各種家教培訓班,與家教志願者服務相結合,提高家教質量,加大指導力度。
第五,在地區散居嬰幼兒家庭中,制定學習教材,開展學報用報活動,宣傳普及科學育兒知識。
工作要求:要年初有計劃,年底有總結;加強家教志願者隊伍建設,做到基本情況清楚(兒童基本情況、志願者隊伍基本情況);家教指導要上下同步,家庭、學校、社會三結合,形成協調一致的教育氛圍;家教志願者要自覺參加各類家教培訓,加強家教理論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素質;要有開展活動的文字材料和照片檔案。
(3)幫助下崗失業婦女實現再就業工作
各級婦聯要積極參與社區服務建設,把它作為服務婦女、服務家庭的主要形式,作為安置下崗失業婦女再就業的重要渠道。要積極配合政府和有關部門,利用各種陣地為下崗失業婦女提供多門類、多層次的職業技能培訓和就業指導、,使下崗婦女端正心態,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掌握從事社區家政服務的基本內容,鼓勵下崗女工參加職業資格培訓和職業技能鑒定。
4.社區婦女工作幹部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1)堅持馬克思主義婦女觀,堅持「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帶領社區廣大婦女認真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擁護中國共產黨,擁護社會主義,擁護改革開放,在大是大非面前做到立場堅定,旗幟鮮明。
(2)熱愛社區婦女工作,勇於鑽研,勤於思考,樂於奉獻。有較高政治素質和文化素質,密切聯系廣大婦女群眾。
(3)辦事嚴謹,注重實效,講究工作方法,有創新意識。能夠傾聽、收集和及時向上級反映婦女群眾的呼聲、意見和要求,注意信息上報和反饋,以幫助或協調解決婦女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
(4)有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善於做好婦女群眾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團結多方面、多層次的婦女開展工作。
(5)嚴格要求自己,勤政為民,廉潔奉公,依法辦事,敢於同不良現象作斗爭。
5.社區婦女工作應遵循的原則
黨建核心原則是社區婦女工作的關鍵。婦聯組織作為黨和政府聯系婦女群眾的橋梁和紐帶,要緊密結合社區黨建的主體核心工作,配合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結合婦女的特點來開展社區婦女工作,使社區婦女工作有所能為,有所作為。
(1)創新原則是社區婦女工作的手段。地區婦女協會是新時期婦聯工作在組織上進行社區體制改革的探索,隨著社區建設的進一步深入,要求婦聯組織在組織設置、工作內容、工作方法上相應作出轉變,以創新的思維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不斷豐富社區婦女工作的內涵。
(2)社會化原則是社區婦女工作的保證。社區婦女工作具有突出的「社會化」特徵,社區婦女工作所需的人力、智力、財力、物力、場地等,有賴於各種社區資源的整合和社區各類女性的廣泛參與。同時,隨著婦女主體意識和參與意識的增強,為婦聯組織工作社會化發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充分整合和利用地區各種資源,才能使社區婦女工作更具發展前景。
(3)服務原則是社區婦女工作的重點。婦女工作要獲得社會女性的認同,要以服務來樹立形象,以服務來擴大影響。以人為本,面對婦女群眾的需求開展各種活動,吸引廣大婦女群眾的參與,增強社區婦女組織的凝聚力。
6.當前開展社區婦女工作應該注意的問題
第一,要發揚鑽研探索的精神。各級婦女組織要勤於鑽研,勤於探索。要注意抓試點,以點帶面,發揮典型的導向和示範作用,對群眾創造的新鮮經驗和好的做法要廣泛宣傳推廣。要加強對工作的深入研究,解決實際問題。當前,要特別加強對社區婦女思想教育工作的實效性、社區家政服務的產業化、社區婦女維權工作社會化的研究和探索。要善於對社區婦女工作中的重大問題進行理性思考,努力探索社區婦女工作的新路子。
第二,要在社區婦女工作中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婦聯要把為社區婦女服務作為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務實的精神,尊重婦女的人格和民主權利,了解婦女群眾的特長,關心婦女群眾的疾苦,積極主動反映婦女群眾的呼聲,解決婦女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滿足婦女群眾多元化需求。要一件事一件事地去做,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去解決,把每一項關系婦女切身利益的事情辦好。
第三,要在積極爭取社會力量支持,形成社會化推進上下功夫。社區婦女工作要體現群眾性、社會性的工作性質,就必須徹底改變以單一的婦代會為基礎,以家庭、老人和孩子為唯一工作對象的組織機構和工作模式,加強同地區內各方各類婦女組織的活動和聯系,把婦聯工作融人社會。要切實發揮街道婦協會的作用,建立有效的工作機制和活動方式。要充分發揮社區巾幗志願者和先進婦女典型的作用,使社區婦女工作充滿活力。
第四,要發揚開拓創新的精神。婦聯組織在開展社區婦女工作中,必須著眼於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要跟上時代的步伐,著力在工作思路上進行創新;要著眼於滿足群眾需求,體現多樣化工作的層次性,著力在工作內容上進行創新;要著眼於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在提高工作科學性和工作機制上創新。使社區婦女工作真正貼近時代、貼近基層、貼近婦女群眾,努力提高社區婦女工作水平。
Ⅳ 重陽節是什麼節,這個節日是怎麼來的
重陽節來歷的傳說:東漢時期,汝河邊一個村子裡,住著一個小夥子,名叫桓景。他家裡有父母和妻子,一家人和和睦睦,日子過得十分快樂。
天有不測風雲。有一年,汝河裡忽然出了一個瘟魔,岸邊很多村莊流行起了瘟疫,死了不少人。看到鄉親們不斷死去,非常著急,就決定求仙學藝,為民除害。桓景回到家裡告別父母和妻子,一個人上路去了。
桓景訪遍了天下名山,才尋訪到在東南方的山中有一個叫費長房的神仙。
桓景帶上一袋干糧上路了。他一路走,一路打聽,翻過了一座又一座山,蹚過了一條又一條河,磨破了一雙又一雙鞋,終於見到了費長房。費長房和藹地對他說:「我看你一心想為民除害,就收下你這個徒弟吧。」他交給桓景一把青龍劍,又教他降魔的武藝。桓景每天勤學苦練,終於把劍術練得爐火純青。
有一天,費長房把桓景叫到跟前,說:「今年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害人。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吧。「他送了桓景一包茱萸葉、一瓶菊花酒,又囑咐了幾名,先讓鄉親們登高避災,然後再去斬妖除魔。就用手招來一隻仙鶴,把桓景載回了家鄉。
九月九日那天,桓景帶著全村老小登上附近的一座山。他把茱萸葉分給大家,讓瘟魔不敢近前:又把菊花酒倒出來,讓每人喝一口。安排妥當後,他就帶著青龍劍回到村中,等著斬殺瘟魔。
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爬上了河岸,趾高氣揚地走進村裡。他發現村裡一個人也沒有,就四處張望,最後發現村民們都躲在山上,便狂叫著向山上沖去。剛到山腳下,突然一陣濃郁的茱萸葉香和菊花酒氣迎面撲來,瘟魔頓時頭暈眼花,哼哼呀呀地在原地打轉。
桓景手持寶劍從山上直沖下來,和瘟魔展開了搏鬥。瘟魔見勢不妙,轉身就逃。桓景對准他的後背嗖地擲出寶劍,哧的一聲就把他扎死了
從此,汝河兩岸再也不鬧瘟疫了,這一天是農歷九月初九。此後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要舉行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活動,來紀念桓景鏟除瘟魔、為民除害。因為九月初九又是重陽日,所以人們就把這一天叫做「重陽節」。
Ⅵ 重陽節的習俗是什麼
九月初九重陽節,又稱為「重九節」或「老人節」。這一天,重陽佳節活動極為豐富,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放風箏、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重陽節,起源於戰國時代,原是一個歡樂的日子。古人將天地萬物歸為陰陽兩類,陰代表黑暗,陽則代表光明、活力。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九是奇數,因此屬陽,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陽相重,故稱「重陽」。
此時,正值仲秋季節,金秋送爽,丹桂飄香,是登高遠眺,舒暢胸懷的好時光。中國歷代許多文人雅士,每當此時,登上高處,一面飲菊花酒,一面吟詩取樂,留下無數詩篇。
重陽節又是「老人節」,老人們在這一天或賞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鍛煉體魄,給桑榆晚景增添了無限樂趣。
九月,嚴寒的冬關即將降臨,人們開始添置冬裝,他們也不忘在拜祭先人時燒紙衣,讓先人在陰間過冬。這一來,重陽節便演變為掃墓及為先人焚化冬衣的節日。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歷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各地過重陽節的風俗
除了以上較為普遍的習俗外,各地還有些獨特的過節形式。
重陽節在陝北正式收割的季節,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陽,收呀么收秋忙。穀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場」。陝北過重陽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場。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享用蕎面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後,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火光,談天說地,待雞叫才回家。夜裡登山,許多人都摘幾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兒的頭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們沿襲舊俗,要蒸九層的重陽米果,我國古代就有重陽「食餌」之俗,「餌」即今之糕點、米果之類。宋代《玉燭寶典》雲:「九日食餌,飲菊花酒者,其時黍、秫並收,以因粘米嘉味觸類嘗新,遂成積習」。清初莆仙詩人宋祖謙《閩酒麴》曰:「驚聞佳節近重陽,纖手攜籃拾野香。玉杵搗成綠粉濕,明珠顆顆喚郎嘗」。近代以來,人們又把米果改制為一種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將優質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時,撈出瀝干,摻水磨成稀漿,加入明礬(用水溶解)攪拌,加紅板糖(摻水熬成糖濃液),而後置於蒸籠於鍋上,鋪上潔凈炊布,然後分九次,舀入米果漿,蒸若干時即熟出籠,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層重疊,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四邊層次分明,呈半透明體,食之甜軟適口,又不粘牙,堪稱重陽敬老的最佳禮饌。
一些地方的群眾也有利用重陽登山的機會,祭掃祖墓,紀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陽祭祖者比清明為多,故俗有以三月為小清明,重九為大清明之說。由於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升天的忌日,鄉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里的天後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國成立後,重陽節的活動充實了新的內容。1989年,我國重陽節定為老人節。第到這一日,各地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培養人們回歸自然,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Ⅶ 重陽節是怎麼來的啊
重陽節的來歷,說法其一:
九為陽數,九月初九即為重陽之意。所以把九月初九定為重陽節,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一些地方把夏歷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中國政府在1989年將每年的這一天定為「老人節」、「敬老節」。
重陽節的來歷,說法其二: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葯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雲:「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重陽節的來歷,說法其三:
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
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還是可以從後世的重陽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
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於一般歷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城,雖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釋。
重陽在民眾生活中成為夏冬交接的時間界標。如果說上巳、寒食是人們渡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游的春節,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重陽節俗就圍繞著人們的這一時季感受展開。
重陽節歷史演變:
重陽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戰國時期。戰國時代,重陽已受到人們重視,但只是在帝宮中進行的活動。
漢代,過重陽節的習俗漸漸流行。相傳漢高祖劉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呂後的謀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賈氏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氏便把重陽的活動帶到了民間。賈氏對人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從此重陽的風俗便在民間傳開了。
「重陽節」名稱見於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魏晉時期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
唐朝時,重陽節才被定為正式節日。從此以後,宮廷、民間一起慶祝重陽節,並且在節日期間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
宋代,重陽節更為熱鬧,《東京夢華錄》曾記載了北宋時重陽節的盛況。《武林舊事》也記載南宋宮廷「於八日作重九排當」,以待翌日隆重遊樂一番。
明代,皇宮中宦官宮妃從初一時就開始一起吃花糕慶祝。九日重陽,皇帝還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覽勝,以暢秋志。
清代,明代的風俗依舊盛行。
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一些地方把夏歷九月初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1989年,中國政府將農歷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敬老節」。
2012年12月28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新修改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法律明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Ⅷ 留守婦女是指
留守婦女,也稱留守妻子,指丈夫外出後單獨或與其他家庭成員居住在戶籍地的婦女。
隨著改革開放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中國人口的流動性不斷提高。在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過程中,由於外出勞動力的主體是男性,老人、婦女和孩子留在戶籍地,於是農村出現了留守婦女群體。她們忍受著與丈夫長年兩地分居的孤寂,守著家中的一畝三分地,贍養老人,照顧孩子,一肩挑起全家的重擔,她們被稱為「留守婦女」。
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的農村現實生產生活中,千千萬萬的農村留守婦女承受著難以言盡的困苦和責任,主要表現是:一、勞動強度高。男人外出打工,農村只留下「三八」、「六一」、「九九」部隊(分別由「三八」婦女節、「六一」兒童節和「九九」重陽節引申而來),家中所有粗活、重活、忙活、閑活幾乎都壓在了「留守婦女」肩上。二、精神負擔重。丈夫長年不在身邊,「留守婦女」們忍受著身體和心理的雙重負擔。一整年沒有性生活,過日子像「守活寡」;家裡冷冷清清,嗅不到一絲男人味,夜晚只有孤獨寂寞和蟲鳴蛙聲相伴;白天不敢和村裡的男人多說話,怕遭人閑言碎語;城裡是個花花世界,老公在外幹活能不能經受誘惑,萬一拋妻棄子,自己什麼都沒有了,提心吊膽也是常態。三、缺乏安全感由於丈夫不在,農村治安狀況又不好,「留守婦女」們普遍沒有安全感。
Ⅸ 重陽節都有什麼活動
賞菊抄花,爬山,祭拜祖襲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