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孩子不孝順,是家長的錯嗎
我覺得大部分是來源於父母的錯,而只要小部分是孩子個人品質的問題。
在我們生活的社會,其實有很多這樣的情況,父母對待孩子是出門怕她摔著,走路怕她把腿走疼了,生病了比自己生病還要難受,帶他看 最好的醫生,孩子說什麼要求都答應她,真的是寵愛有加。但孩子好像一點都不領情,嫌棄父母啰嗦,嫌棄父母多管閑事。同樣還會有鮮 明的對比:父母生病對於他來就如沒事一樣,照樣自己過得很快樂,可能還會嫌棄父母身體體質這么差勁。父母遇到傷心的事情,如果向 他訴說,可能不孝順的孩子會嫌棄父母,這么一點芝麻的小事情,沒必要哭哭滴滴的。
其實這些孩子有這樣的反應,以及不孝順的行為大 部分還是父母對他太愛的,以至於沒有教會他去如何愛父母,愛別人,體諒父母的不容易。我親戚中就有一個,他的父母從小對於他是只要他要天上的星星,都可以給他造出來,更別說罵過他,只要他有不滿意的地方,父母就會 主動道歉,真的不知道誰是父母,誰是孩子。所以為了把所謂最好的都給他,從來都是依著她的想法,不會教會他分享,不會教他尊重父 母,愛都是相互付出的,孩子長大了一點,真真正正就變成了霸王,什麼父母做不到就和他們發脾氣,別人有的,自己也一定就要有,而 且有一段時間,他們家發生很大的變故,他真的一點都不懂事,只知道自己的需求,我想就算是他父母親賣血給他換來了他想要的東西, 他依然用得心安理得吧。
不孝順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對孩子缺少教育的父母,不教會他們去愛父母,他們怎麼懂得父母也是需要愛的呢?不教會他們去心疼父母的 難處,他們怎麼懂得這已經是父母最後的財富了呢?不去教會他們孝順,他們怎麼知道這是生他養他的父母最欣慰的事情。
㈡ 孩子孝順不孝順,關鍵在於父母,尤其是受母親的影響,您認同嗎
我覺得有一定影響,但是不能說完全取決於父母的影響,一個人的成長受到影響的因素很多,有外在因素也有內在因素,父母雖說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但不一定是起決定性因素的人。
認同。每個孩子從出生到懂事前都是一張白紙,怎麼寫怎麼畫那就看家長的了,言傳身教,以身作則不是瞎說的。家庭裡面母親對孩子的影響很重要的。
我不太認同。孩子孝順不孝順雖然受父母影響,但還受環境影響,還與受教育有關。有些孩子從小嬌生慣養習慣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從來不體諒父母的苦,認為這是應該的,久而久知,養成了好吃懶做的習慣,更別提孝順父母了。而有些孩子的父母不孝順老人,但孩子很孝順,是因為在學校或者受環境中的影響,認識到不孝順父母是不對的,所以,父母不孝順,孩子很孝順的也有。
雖然說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但是也受教育和環境的影響。孩子的認知決定了孩子孝順不孝順,並不是說父母孝順,孩子就一定孝順,父母不孝順,孩子就一定不孝順。孩子在學校受的教育和 社會 環境 的影響也很重要。
這是我個人的觀點,友友們,你們認為我說的對嗎?在評論區發表一下你的意見。
認同,因為孩子來到這個世上,陪伴他最多的是父母,尤其是母親,隨著孩子慢慢的長大,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孩子都看在眼裡,潛移默化在心裡,所以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要樹立好的榜樣,那以後孩子長大成人了也會學著父母的樣,孝順老人,孝順父母。
認同,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們最好的老師
不要把孩子不聽話的原因歸結於母親,孩子的好壞和家庭的成長環境有直接責任。父母的一言一行都都是孩子的榜樣,也就是說,種什麼因得什麼果。
當然認同了,孩子在幼年時期相對依賴母親是天性,一直到初中前,收到母親的影響都大於父親。
這不能一概而論吧,關鍵要看孩子從小受誰的影響比較多。如果爺爺奶奶帶的孩子,或者單親家庭跟爹長大的孩子,跟母親關系不大。當然,古話說得好,娶妻娶賢,有個賢惠的老婆才能有個和美的家庭。
還是比較認同的。耳儒目染,言傳身教時間一長,孩子不管是思想還是行為都會跟著學。我的父母非常孝順爺爺奶奶,還有外公外婆,我們幾個子女長大了,也非常孝順,村裡人都非常羨慕,說我父母有福氣。
孩子孝順受母親影響比較大,這是潛易默化的,如母親對自已的老人好,孩子從小會看到,也會學到的,所以做夂母的應給孩子做榜樣,做個孝順老人的父母。
㈢ 有人說「很多子女不孝順,都是父母逼出來的」,對此你怎麼看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每個人都要做到的,而且是必須要做到的。
㈣ 孩子不孝,全都因為父母犯了「原罪」
父母撫養孩子,衣、食、住、行、玩的供奉無微不至;孩子因此黏著父母,父母心花怒放——這類「封閉」式「依賴」需求的滿足,不是感情。
當孩子對吃穿用度有了價值判斷:衣服漏洞,感覺穿出去丟人;沒錢買零食、玩具,感覺沒面子;羨慕別人家住大房子;不樂意父母騎自行車接送自己……他才剛剛萌發「成人」的苗頭。
父母傾其所有,供奉生活所需,是受物質財富價值取向主導的心理需求驅使。孩子日常享用,以此得到別人的認同及贊賞,獲得「歸屬」與「自尊」,其以同一價值取向為主導的心理需求滿足,就此朝「成人」的方向慣性發展。
價值取向都以物質財富為主導,父母供奉,孩子享用,對內有「里子」,對外有「面子」。雙方的「歸屬」與「自尊」需求相互滿足,辯證互動,自然上升至彼此「同情」並「共情」——同喜樂,共哀怒——感情才發生並發展。
但父母與孩子少不了針鋒相對。孩子為了讓同伴羨慕,想玩樂高、穿耐克、吃必勝客……父母不肯——這是雙方的價值標准與評判不一致。爭執厲害了,孩子哭,父母叫,總有一方屈從或折中才罷休。
更重的價值標準是父母無償供奉,孩子按需索要,全人類都認為天經地義,而且定了個18歲成人的分界線。
可是,待到孩子18歲,父母已養成了無償供奉的心理慣性,孩子則養成按需索要的心理慣性,雙方都心安理得,並堅定不移地將之貫徹到下下一代。
感情由物質財富澆灌,被吃穿用度的需求對象「編碼」,因需求對象的更迭而刷新。
接下來,另三條價值標准開始主導孩子的 情感 :一是戀愛對象要名牌;二是房、車是生活必需品;三是別人家的父母給了孩子名牌和房、車。據此,孩子得出的價值評判,對接父母的無償供奉。
父母隨即感到壓迫並慚愧,因為他無力承擔,還沒盡全天經地義的供奉責任——即使再有錢,也敵不過買不起的物質財富要求,和別人家的父母。
價值標准與評判不一致,「同情」與「共情」碎一地;黏連物質財富的感情,因物質財富需求對象的更迭而刷新。於是,父母驚覺,他們無償供奉二三十年培養的感情,不值一個名牌包包,四個車輪子,或半個衛生間。
誰能對接「成人」的價值標准與評判,誰就是「新爸媽」。只有相應「面子」需求得到滿足了,「成人」的心理才恢復平衡。
念及「舊父母」多年無償供奉,「成人」或許回報些貴衣服、貴補品、貴器物略表孝心。
得不到滿足,「成人」向父母埋怨不止、索要無休,碎一地的感情繼而被砸成屑、唾成粉,再也粘合不起來。孝與不孝的爭執失去意義,一起流入溝渠。
孩子有什麼錯?小時候什麼都不懂,便被父母如此「編碼」,漸成心理定勢。
父母感覺比竇娥還冤:天下父母從來都這樣啊!可是,為啥不多長點心,學會正確引導孩子成長——從來如此,便對嗎?
㈤ 孩子與父母不親,一定是父母的責任嗎
我們看到很多親子關系是不良的,比如疏離、劍拔弩張還有病態。
不少人都控訴自己在幼年時遭到父母的各種「傷害」,導致現在關系很惡劣。
那麼,親子關系出現問題,一定是父母的責任嗎?
「一定」這種詞彙顯然是犯了絕對化的錯誤的,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東西是絕對的,就算看起來是絕對的,也是相對的,在特定的一些條件下。所以,孩子與父母不親,不一定是父母的責任。
舉個極端一點的例子,在心理學上,是有一些反社會人格障礙的,也稱無情型人格障礙,這類人往往情感膚淺冷酷,脾氣暴躁,具有很高的攻擊性。而動物和人體實驗提示,這個攻擊性就與中樞五羥色胺功能不足有關。也就是說,這種人格是具有生理基礎的。如果本身這種生理上的缺陷非常嚴重,那麼極有可能父母再怎麼好好養育,這個孩子和父母都不會親,親子關系都不會是良性的。
還有學校、社會因素,它們自然也是有影響的。這是不可否認的。
那我想我們這里探討的還是大多數正常人格的孩子,那麼這些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系不好,可以說大部分是父母的責任,就算有一些外在因素,主要的責任依然在於養育者。
因為親子關系的演化是一個長期、動態的過程,不是說在某一節點,親子關系是好的,下一個節點就不好了。通常來說,養育者的養育風格是相對恆定的。孩子在幼年的時候,是需要依賴養育者的,無論是生存還是情感上,他只能被動地接受。你打他、罵他、侮辱他,他還會哭著求你抱抱,因為小孩子沒有獨立生存的能力,他只知道不能失去養育者的「愛」,不管那愛是正常的愛還是病態的愛,失去很可能就意味著他沒法生存下去,意味著「死亡」。
所以,很多父母覺得自己的孩子越大越難搞,小時候我也是這么對你的呀,不是一直都挺好的嗎?怎麼大了就不行了,就控訴我了。實際上呢,這部分父母完全意識不到孩子從小到大所受的心靈上的傷害,幼年時他們無力反抗,積攢了這么多年,等到他們成年時,已經傷痕累累、滿目瘡痍,而此刻他們至少已經具備了獨立生存的能力,並不是沒有養育者就活不下去了,所以他們才敢把內心對父母的憤怒表達出來。
父母為什麼這樣對待孩子還渾然不覺有什麼問題?因為很多的父母是「中毒的父母」,蘇珊·福沃德有一本《中毒的父母》講的就是這個,他們自身也受不良的養育而成長,並且把這種不良的模式持續地影響到下一代的身上,代代相傳。
那麼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他們無法去識別父母的話和行為是否是正確的,只會把它們當作信條化為自己的內在信念。比如,我的一位朋友,長得很漂亮,小時候小女孩愛美喜歡穿裙子是很正常的,但是只要她每次穿裙子,她的母親就會用一系列不堪的話罵她,罵她不知廉恥,穿成這樣是要去做什麼,還罵她像個特殊服務人員。此後,她就一直把自己打扮得醜醜的,因為母親的行為給她的信念就是美是令人羞恥的。
其實,作為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我們大概可以想到她的母親本身必然是存在一些創傷的,她的創傷沒有得到療愈,然後又以向外攻擊的方式把傷害給了她的女兒。年幼的孩子,就會覺得父母說的是對的,自己就是這樣的。於是這種傷害以及帶來的影響就會一直持續。而成年後,也許從理性上來講能知道當年母親說的話是不對的,但是從最深的內在,一些內在信念上改變起來卻沒有那麼容易。於是孩子對自己的母親會憤怒,但又不知不覺認同母親的行為,這樣的親子關系怎麼可能是健康的呢?
養育一個孩子,其實就像養育一盆植物。只是,當植物長得不好,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會去反思是不是自己哪裡做得不對,不符合它的特性呀?該曬太陽的我沒給它曬太陽?該多澆水的沒澆夠水?我們會去研究它的特性,去找到適合它的養育方式,來調整我們自己的行為。然而,當我們面對一個孩子的時候,我們卻往往少了這樣的耐心,很多父母就會覺得「這孩子怎麼這么難弄?」「怎麼這么不聽話」,然後依舊用自己固有的方式去對待孩子,出問題了就是孩子不聽話。
我想這是作為父母、作為養育者的角度,需要反思的部分,的確,親子關系出了問題,父母是要負主要責任的。
那接下來再從子女的角度來看一看,我們不否認有些父母是「中毒」的,他們本身的創傷,他們的行為給子女帶來很嚴重的創傷。對此,我們無需去原諒,也無需期待他們有朝一日能改變,也許能做的就是發展自己的能力,盡量遠離,獨立出去,少受影響。
除此之外呢,大部分的父母總體來說還是「正常」的,但是正常並不意味著他們不會犯錯,沒有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一點錯都不犯,父母是人,不是神,所以可以說,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帶著一些「傷」成長。《誰不是帶著傷長大:與內心的父母和解》這本書就講了大多數人都帶有一些原生家庭的創傷,那麼如何去面對如何去療愈自我,把那些傷痛化作讓自己人生更幸福的動力。
作為這部分成年子女,親子關系不好,那麼自己也是需要承擔起責任的。原生家庭的傷害是一個因素,但不是理由。我們同樣不否認父母帶來的傷害,你甚至可以不用原諒,但如果一直抱持「因為你們當年這么對我,我現在才這么糟糕」的信念,恐怕就不是一個成年人的心態。我們要為自己往後的人生幸福負起責任。
因為當你持續抱怨下去,也許你就會成為那個「中毒」的父母,然後把傷害再傳給你的孩子。因為,你是你孩子的原生家庭。
㈥ 兒女不孝,父母有責
絕大多數的父母都是為兒女操碎了心,付出了終生的努力,盡到了作為父母能夠做到的一切。但是也有一些父母,只顧生,而沒有做到盡職為人父母的責任與義務,這樣的缺憾,從小就一直影響著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系。
只持有結婚證的一些父母,並不適合生兒育女。由於一些父母自身的素質和能力不足,並不能很好地承擔起養育子女的重任。許多父母的教育方式從小不是貫穿在非打即罵的粗陋中,就是不時地拿自己的不如意在孩子的身上泄憤撒氣。
一些子女多的家庭,源於父母長期行為習慣的不公平,或因為重男輕女導致的女子不滿,武斷專橫的以管代教子女形式,只能使父母與子女的向心力漸行漸遠。特別是出嫁後的女孩子,很多人始終難以釋懷父母的偏心偏愛。
在現實生活中,子女不孝,有父母的錯。除了子女自身原因導致的 情感 關系變化以外,大多對父母不孝的孩子,根源都有出自父母自身的過錯原因,相信每一個子女,如果不是因為父母的一些過失所致,誰都會主動為父母盡孝。
有因才有果,如果父母能夠從小就做好榜樣,培養和建立孩子的 健康 人格,言傳身教地引導孩子的感恩之心,悉心教育子女身心 健康 快樂的成長等,怎麼可能會養出不孝父母的子女呢??因此,讀到此篇文章的父母,一定要切記因果相連的關系。
對於有些子女的不孝態度,也要嚴格區分和判斷父母的過錯本質。即使父母有錯,也要分清引起的原因,千萬不能把子女超出父母承受能力的要求失敗,而歸於父母有錯的范疇。即使再偉大的父母,也難以做到讓每個孩子,在各個方面,都始終滿意。
有些父母長期對子女不管不顧,或為了自身利益而犧牲子女的幸福,對於子女的反抗或意見,不是謾罵壓制,就是嫌棄不夠聽話和爭氣。這些影響親情的不和諧因素,通過長時間的聚集發酵,都可能成為日後矛盾集中的爆發點。
父母是偉大的,但是不能掩蓋和取代偉大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作為子女,不但要學習父母優秀的一面,也要有拒絕和延續父母自身缺憾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一代代地變得越來越優秀,否則,繼承了父母不足缺憾的孩子是走不出痛苦的。
是的,人老了的確都很可憐,但是被父母虐待和傷害過的孩子心裡留下的傷疤,也不是誰幾句安慰的話就可以徹底消除的。一些父母年輕的時候做著傷害子女身心的事,年老的時候卻要求子女為他們贍養盡孝。
俗話說,可憐之人必與可恨之處,雖然用於一些父母身上聽似殘忍,但也並不是因為他們是父母的身份,就可以用其他好聽的語言遮蓋或美化他們對子女曾經的無情傷害的事實,如果這樣的話,永遠對那些子女不公平。
盡孝是每個子女的責任,主動積極的盡孝程度取決於父母和子女之間的感情融合度。存在著相互之間 情感 裂痕的盡孝,既沒有主動的真心,也缺少長期的悉心照顧,在很多子女看來,只不過是一種奈何糾結的應付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