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從精神層面孝順父母
陪父母聊天、不頂撞父母、父母下班噓寒問暖,給倒杯水,晚上給父母洗腳 、父母教育耐心傾聽、微笑面對父母、管理好自己的生活,不讓父母操心等
② 如何看待子女不孝順老人知乎
我覺得子女如果不孝順老人的話,就說明子女是沒有孝心的,而且是沒有一個基本的道德觀的。
③ 啥是孝順 知乎
多陪陪長輩,長輩有需要,耐心地滿足他,不要覺得煩,自己得了什麼好處,能分享就盡量給他們分享下
④ 西方講究孝嗎 知乎
西方人當然也是孝順父母的,他們同樣會給父母贍養費。只不過西方人和東方人區別在於。
西方人相對獨立。不僅孩子獨立老人也獨立。
所以一般孩子18歲以後就不會再用父母的錢了。而老人往往也不用孩子的錢。但並不是說他們就不給父母贍養費。中西方孝敬父母之差異 一個天經地義一個可有可無
⑤ 男人到了多大才能孝順父母 知乎
一般男人三十而立:自已有能力了:結婚成家了:這時候就是報答父母養育之恩時候:父母是這個世界上最愛我們的人:給了我們無私的愛:無微不至關懷:所以我們要好好孝敬他們:讓他們安享晚年:
⑥ 談談對孝道的認識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兩大基本傳統道德行為准則之一,另一個基本傳統道德行為准則是忠。幾千年來,人們把忠孝視為天性,甚至作為區別人與禽獸的標志。忠孝是聖人提出來的,卻不是聖人想出來的。它是我國古代長期社會實踐的歷史產物。
從秦漢開始,我國就建立了多民族統一的大國,建成它並維護它要有兩條保證。第一條,要保證對廣土眾民的大國高度集權的有效統治;第二條,要使生活在最基層的個體農民,安居樂業,從事生產。高度集中的政權與極端分散的農民雙方要互相配合,減少對立,在統一的國家協調下,才能從事大規模跨地區的工業建設、文化建設,防止內戰,抵禦外患,救災防災。個體農民從中受到實惠,則天下太平。
農業生產是中國古代社會根據自然環境的合理選擇。家庭是中國古代一家一戶的基層生產組織,從而構成社會的基本細胞。小農生產的家庭對國家有納稅的義務,國家有保護小農的責任,
「國」與「家」的關系協調的好,則天下治,反之則亂。保證實現國家、君主有效統治的最高原則是「忠」;鞏固基層社會秩序,增加鄉黨鄰里和睦,父慈子孝的最高原則是「孝」。中國古代社會最基本細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較,孝比忠更基本。
《十三經》中的《孝經》把孝當作天經地義的最高准則。後來北宋的張載作《西銘》,在《孝經》的基礎上,融忠孝為一體,從哲學本體論的高度,把倫理學、政治學、心性論、本體論組成一個完整的孝的體系。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增強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價值觀的共識,起了積極作用,功不可沒。
「五四」以來,有些學者沒有歷史地對待孝這一社會現象和行為,出於反對封建思想的目的,把孝說成罪惡之源,是不對的,因為它不符合歷史實際。
孝道是古代社會歷史的產物,不能看作是古代聖人想出來專門限制家庭子女的桎梏。
古代農業社會,政府重道德倫理,體恤天下為人父母之心懷,所以有「父母在不遠游」的古訓;孝道貫穿始終,父母在世時要孝順,亡故後常思念父母的養育恩德,為子女做榜樣固有「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的訓條。子女剛出生時父母日夜守護,任勞任怨,真心切切,子女懂事後對父母要「晨昏定省」。設身處地,將心比心,體恤父母的用心良苦,所以有「天下無不是父母」。
進入現代社會,我國社會結構正在轉型過程中,社會老齡化現象對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課題。我國推行計劃生育政策,出現大量獨生子女。子女有贍養父母的義務。新型家庭一對夫婦要照顧兩對父母,傳統觀念規定的某些孝道行為規范,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難以照辦。當前社會保障制度尚不完善,無論父母或者子女,家庭仍然起著安全港灣的作用。
今天對孝道的理解和詮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新形勢,幾千年來以家庭為基礎培育起來的、深入到千家萬戶的傳統觀念,需要從理論到實踐進行再認識。這一課題關系社會長治久安,更關繫到民族興衰。只要群策群力,假以時日,深入研究,必有豐厚的成績。
⑦ 孝順到底是孝重要還是順重要
孝順這個詞被我們經常提及,而且我們也覺得孝順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確實,父母生育了我們,並且養育了我們,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去照顧父母,同時也有義務去為了家庭成員的生活而努力。
有些人會覺得孝順的含義是要順從父母,父母說什麼話自己都要聽取,雖然父母說的不一定對,但是因為父母生了我們,所以我們就要這樣做,但是在另外一些人看來,這樣的行為只是一種愚孝。
近日,孝順這個話題登上微博熱議,你覺得孝順,到底是孝重要還是順重要?
某綜藝節目中,在嘉賓程莉莎看來,孝是做人的基本要素,孝順父母更做到讓他們開心,這個是順才能給予。
而張萌則認為孝順應以孝為先,一味順從並不符合孝的要素,就像「啃老族」會順從父母,但他們並沒有能力盡孝,為父母提供更好的生活條件也是孝順應該做到的。
陳松伶則認為一味地順從會讓老人失去判斷。其實就孝順來講孝與順缺一不可。
網友們也有自己的看法
@佧佧
我認為孝重要。
孝代表著尊重,順是對年長者的順從。在有些長輩的思想里,不僅要尊重,還要順從。我生你,我養你,你就要順從我,你不順從,你就不孝。
但真是這樣嗎?別忘了還有一個詞,孝敬。孝敬,顧名思義,對長輩的尊重和尊敬,與孝順不同的是,沒有順從的意思涵蓋其中。
所以,孝敬長輩才是我們應該做的,你發自內心對他們表示尊重,尊敬,是因為他們對你的啟蒙和培養,你對他們充滿感激,自然就會尊重他們,自然就會贍養他們,而不是不論對錯一味得順從,才是孝。
@曉生
孝順孝順,孝既然在順之前,就說明在這件事中孝肯定更重要。如今,人們有了屬於自己的自主選擇權和思維方式。而父母輩由於和我們的生活時代有著巨大差異,所以在很多問題上會和我們持相悖的看法。如果在此時依然更注重順的話,反而會讓我們失去了自我。
雖然「順」能夠讓父母感到欣慰和開心,但它是用我們犧牲自我換來的,這對我們自身而言,依然是毫無意義的生活。雖然很多時候我們需要違背父母的意願做事,但我們雙方的初衷都是為了自己變得更好,達成這個最終目的,才能算作達成了父母心中所希望的「孝」。
@律師沈輝
孝順二字既組合成一個詞來表達一個意思,那麼說明「孝」與「順」同樣重要。「孝」是希望父母安度晚年的心理表現;「順」是從行為上讓父母開心,從而能安度晚年,二者相輔相成。
但孝順並不意味著絕對的完全順從,父母也會有分辨不明的時候,這時候就需要我們對父母錯誤的抉擇進行糾正,給予父母清晰正確的建議。當父母日漸年邁,思維逐漸退化至宛如懵懂稚童時,以合適的方式耐心的與父母進行溝通和傾聽,比一味的順從更為重要。
@安娜姐姐
重點是自己要對【孝順】這詞做出合符你情況的解釋定義。
概念定義的解釋來自於自己客觀的處境比較好的原因是:適用性和合理性才發揮作用。
有很多通識或共識只是提供一個基礎思路,但實際上每個人都是願意根據自身情況和所在處境決定了怎麼與他人相處,與外界接觸。
孝順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大部分的人希望回報和反饋自己所獲得的【愛與支持】。
但是,每個人【孝順】的形式和內容必定是不一樣的,因為得到什麼擁有什麼才能回報反饋什麼。
這是一個守恆定律。
孝順先是自主自願行為,再是他人反饋後需要調整內容的行為。
在我們思考怎麼孝順父母的時候,首先要明白自己想要或者可以回報反饋的事情是怎樣的,能否辦到,辦到的與期待的差不多少,父母對此的反應反饋是怎樣的。
孝順是自己和父母之間的事情,若雙方都接受起形式內容,其他人的意見和指導並不太重要。
畢竟,我們孝順的是父母,想要回報和反饋的是【愛與支持】,而不是孝與順哪個重要,哪個是首,哪個是尾這種【概念】。
(配圖來源:攝圖網)
關於這個問題,在知乎話題中,很多網友都表示要孝為先,順在後。可以孝敬父母,但是不能一味順從父母。當然也有部分網友表示這兩者都同樣重要。
很多父母想要養兒防老,他們期望孩子長大、成家,能生活在家的附近,年邁的父母就可以依靠子女。如果孩子找對象太遠,或工作在外地,父母則認為養孩子指望不上,抱怨說,「養她這么大,嫁那麼遠,有什麼用?」
父母的話並非沒有道理,畢竟父母年紀漸長,不僅行動不便,身體老化容易生病,身邊離不開人,特別是獨生子女家庭,父母不捨得孩子,孩子不敢離太遠。
孩子想要孝順父母,但是很多現實原因,想要做到「孝」很不容易,做到「順」更難,意味著你要消除自己的慾望,有所取捨,比如去一線城市,你可能有很高的薪水,孩子也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但是為了「順從」父母,你放棄去這次機會,選擇在小城市工作,薪水大打折扣,有夢想窩在內心無法實現。
《論語·里仁》。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孔夫子給出建議,父母尚健在,孩子就不能自由外出了,需要做到照顧父母的義務;若父母身體沒有問題,孩子想要外出,事先請示父母,告知要去的地方及目的,避免讓父母擔心,以此做到「孝」和「順」的平衡。
張萌提出對孝順的理解,如果孩子
⑧ 一個人是否孝順及孝順程度會受哪些因素影響
2.1 地區年齡與性別
這幾個是很常見的人口學變數,所以拿在第一條來說。張坤(2004)的對青少年傳統孝道的態度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對於傳統孝道的四個因素中,對於隨侍奉養贊同程度最高,其次是敬愛祭念、抑己順親、以及榮親留後。同時青少年的傳統孝道態度存在著顯著的地區和年齡差異,即農村青少年對抑己順親、榮親留後的贊同程度顯著或極其顯著的高於城市青少年,初三青少年對榮親留後、抑己順親的贊同程度顯著高於高中階段的青少年。父母對傳統孝道的贊同程度顯著高於青少年, 特別表現在榮親留後、抑己順親、敬愛祭念三個方面, 而青少年對隨侍奉養的贊同程度顯著地高於其父母。金燦燦(2011)年的研究顯示,在中學生群體中,男生的權威性孝道顯著高於女高中生,初中生的互惠性孝道和權威性孝道均顯著高於高中生,這表明了在孝道態度上,存在著一定的性別差異。
總結一下,以上的結果有以下幾個核心內容:
(1)青少年對於孝道的不同核心內容贊同程度不一樣;
(2)不同地區(城鄉/農村)的青少年對於孝道的贊同不一樣;
(3)父母與孩子(不同年齡)的人對於孝道的內容贊同程度不一樣;
(4)男性女性對於孝道的不同內容贊同程度不一樣。
2.2 老年人孝順期待
老年人孝順期待是指相對於成年子女向老年父母給予幫助或提供照料,並把父母的需要置於自身需要智商的責任感,即為孝順的另一面,老年父母對於子女孝順行為的期待。陳傳峰(2006)的研究顯示,老年人對家人或親友最大的願望前三是:親情交流、醫療保險和旅遊幫助。而在王大華(2003)的研究中發現,老年人的孝順期待與居住地之間存在著顯著的關系,城鎮老人的孝順期待水平顯著高於農村老年人,而且在孝順期待的類型上也有著不同,城鎮老年人的孝順期待主要與服務支持與情感支持呈顯著正相關,而農村老人的孝順期待與服務支持呈顯著正相關。同時在研究中,研究者的另一個結論,即老年人的孝順期待與老年人接受子女社會支持的各個維度普遍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回歸分析結果表明,孝順期待與老年人接受的子女社會支持有顯著的關系,但與老年人給予子女的社會支持沒有明顯關系。
簡而言之,即是說老年人對於孩子們的孝順的期待不一樣,孩子們的孝順行為就不一樣。打個比方,小李爸媽希望我常回家看看,而隔壁家老王則希望他能早早結婚,老人家的不同的期待影響著孩子們的行為。
2.3 家庭教養
孩子在成長中孝道觀念的形成,會受到家庭教養影響,李啟明(2013)的研究顯示,父母的關愛性教養方式與互惠性孝道,父母控制性教養方式與權威性孝道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權威性孝道在父母控制性教養方式和普遍尊老之間起中介作用,父母關愛性教養方式對互惠性孝道和普遍尊老具有直接顯著性正向預測作用;父母的情感溫暖對普遍尊老具有直接顯著正向預測作用,互惠性孝道在母親的情感溫暖與普遍尊老之間起中介作用,權威性孝道分別在父親的懲罰和眼裡、母親的懲罰和嚴厲與普遍尊老之間存在著中介作用。
作者:苟代
來源: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