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不孝的事例有哪些
古代的李元禮(619年-672年),唐高祖李淵的第十子。立為徐王。李元禮有3子,淮南王李茂性格酷薄,行為惡劣。父親李元禮卧病在床時,元禮寵姬趙氏貌美,李茂逼迫欲奪之。李元禮叱責李茂,李茂憤恨,屏斥李元禮的侍衛,斷絕了父親的葯膳。說:「既得五十年為王,更何煩服葯?」李元禮最終餓死,李茂後襲封父爵。上元年間,此事泄露,李茂被流放振州而死。
現代的在上海某城郊,有六十多歲的兄妹倆將七十九歲的老母親趕出家門,老人被遺棄五日後由於飢寒交迫不幸身亡。滅絕人性的行為激起民憤,當地檢察院提起公訴,人民法院以分別以《遺棄罪》判處兒子有期徒刑六年半,女兒有期徒刑一年半,緩期二年執行。人的道德缺失,法律的懲處力度如隔皮撓癢是整個社會虐待老人,婦女兒童等弱勢群體的根本原因
當張文撒下第一個謊就不得不用更多謊去圓。8月27日晚上,家人為他辦「升學宴」,張文在家人催促下回到家,面對父親要看錄取通知書的要求,再也無法圓謊的他,對父親和奶奶拔刀相向,隨後墜樓身亡。
前日,從醫院ICU轉入普通病房養傷的父親張勇,得知兒子的真實經歷後,十分鍾之內沒有說一句話。隨後,瞪大了眼睛,一字一頓地說:「我不恨我娃兒,這3年他天天圓謊過得辛苦。」說完之後,眼淚噴涌而出:「我只恨我和他媽媽做得不好,對他的關心不夠。」
每個早上的7點半左右,張勇值夜班下班的時間,正是張文去「上學」的時間。張勇說,兒子都是鬧鍾一響就起床,從不「遲到」。通常是一個進門一個出門,幾乎沒有什麼交流。 每個中午,父親下班回家吃午飯的時間會再次和兒子重合。在飯桌上,父子二人很少交流,偶爾張勇會批評兒子吃飯耍手機。有時,張文就跟爸爸主動說起學校要補課,補課費是多少。這些「像模像樣」的信息,更讓張勇對兒子無一絲懷疑。
隋煬帝弒父殺兄
604年7月,文帝卧病在床,楊廣認為自己登上皇位的時機來了,迫不及待地寫信給楊素,請教如何處理文帝後事。不料送信人誤將楊素的回信送至了文帝手上。文帝大怒,隨即宣楊廣入宮,要當面責問他。正在此時,宣華夫人陳氏衣衫不整地跑進來,哭訴楊廣在她來途中調戲她,使文帝頓悟,拍床大罵。急忙命人傳大臣柳述、元岩草擬詔書,廢黜楊廣,重立楊勇為太子。楊廣得到的密報,謀殺了文帝。楊廣又假傳文帝遺囑,要楊勇自盡,楊勇未及回答,派去的人就將楊勇拖出殺死。楊廣以弒父殺兄的手段奪取了皇位。
⑵ 你聽過哪些讓你很難受的子女不孝的故事
百善孝為先,現在不知道是年輕人真的壓力太大,還是人們越來越懶,暫且不說孝敬父母,不啃老的孩子就算好孩子了。因為網路的發達,我們得以知道這個世界上很多的奇聞怪事,其中不乏子女不孝的故事。
⑶ 古代不孝順父母的事情
李世民殺兄,囚父
從前,有一鰥夫,歷盡艱辛將一對兒子撫養成人,並給娶妻生子。不料,兒妻不賢;兒子不孝。可憐老人沿街乞討,衣食無靠,居無定所。後經一才人指點,讓其每時每刻攜其睡枕,保證其子對其友善。老人按其說而行,每晚必枕,甚至去如廁也帶之。此舉令其子媳大疑,以為枕內有巨寶,對其善之。時過數年,老人過世,其二子搶其枕,並撕之;磚塊落地,其子大悟,悔過不及。以醒後人。
古代的嗎?李元禮(619年-672年),唐高祖李淵的第十子。立為徐王。李元禮有3子,淮南王李茂性格酷薄,行為惡劣。父親李元禮卧病在床時,元禮寵姬趙氏貌美,李茂逼迫欲奪之。李元禮叱責李茂,李茂憤恨,屏斥李元禮的侍衛,斷絕了父親的葯膳。說:「既得五十年為王,更何煩服葯?」李元禮最終餓死,李茂後襲封父爵。上元年間,此事泄露,李茂被流放振州而死。
⑷ 不孝順的古代故事
周振逆子變驢
明朝正德年間,平陽有個人叫周振.他自恃有幾分才氣,狂妄驕橫,常常只為家中的小事就辱罵父親.老父性格懦弱,只好忍受.
有一天,周振無緣無故打罵兒子.他父親看不過意,就來勸阻.他竟然發怒說:"我打我的兒子,關你什麼事?他又不是你生的!"氣的老父親含淚無語.
這天晚上,周振在夢中被抓到陰間,閻王罰他變毛驢.周振急急忙忙申辯無罪.閻王斥責說:"你常常辱罵父親,忤逆不孝,應該墜入畜生道;而且由於你狂妄自大,旁若無人,所以還要蒙上你的眼睛,使你推磨挨鞭打."
周振醒來後,自己說要作驢去就死了.
⑸ 你身邊發生過哪些子女不孝的事情
我知道的有兩件,一件是把媽攆到牛棚住,一件是把父母辛苦種的糧食倒進大河。常言道:“百善孝為先”,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我們一輩子都還不完的恩情,所以我們即便是長大了,離開了父母,也要時常掛念他們,時常回去看他們,努力讓他們過上最好的生活。但是有的子女,卻忘恩負義,父母養他們小,他們卻棄父母老,對於這種子女,我嗤之以鼻,在我身邊就發生過這樣的事。
後來這老兩口實在是受不了他兒子這種行為了,就買了三把鎖電動車那種大鎖把糧倉鎖地死死的,結果等他兒子回來一看糧倉給鎖死了,就去拿了一把斧頭,把糧倉門給劈了,然後把糧倉里的糧食拿出來推到河裡去倒,剛倒了兩推車老兩口上完街就回來了,看到這一幕嬸嬸一下就暈了,叔叔拿著斧頭就去追,他年輕跑得快,一下就跑得沒影了,然後他爸又去河裡撈糧食。而他直到現在四十好幾了還是成天做了發財夢,父母依舊在為他服務,為他做後勤。
⑹ 請舉一些不孝順的事例,謝謝了!!!
民倪九,從小與母親都相安煞事,自從娶了老婆後,受老婆盅惑,認為母親原來是婢女侍妾出身,就再不尊敬。兩□子讓老母親成天在廚房忙活,如同老媽子,自己卻逍遙自在。
這天剛收完稻穀,他叫老母殺雞煮飯。忽然狂圓暴雨驟起,山上滾下一塊大石頭,正好砸在倪九夫婦房間里,兩□子都被壓死。老母親在廚房煮飯,安然無恙。
鄰居們都說,倪九夫妻忤逆,才遭受這樣的報應。
有個忤逆子遭報應的事:
這逆子的母親年紀老了,仍然被當作佣婦指使,煮飯燒菜,勞累不堪。
有一天朋友來家,逆子叫母親煮麵條,因為柴禾較濕,火燒不旺,一時不能煮好,逆子一邊不停催促,一邊罵罵咧咧,老母心慌忙亂,剛煮熟就端了出來,卻忘了放鹽,逆子大發脾氣!把滾燙的面條向母親潑去,燙傷了老人的腳。老母親又痛又傷心,不由得大哭起來,連鄰居們都憤憤不平。
隔不幾天,這逆子在熬桐油時,被桐油燙傷了腳,皮破肉爛,怎麼也醫不好,以至於痛死。天道報應,就是如此快捷
新會有個女人,從小就好吃懶做,性格又乖張驕橫,父母怎麼教她都不聽。長大後嫁到趙家做二媳婦,也只知道有丈夫一人,其餘上下左右,全不放在眼裡。丈夫與兄長在外地做生意,每年只回家一兩次,平日就和公公婆婆與兩妯娌在家過日子。有一次,婆婆生病了。大嫂殷勤侍奉湯葯,這二媳婦卻找個借□溜回娘家,對婆婆的病不聞不問。娘家父母只輕微地說她幾句,她竟然懷恨在心,從此再不回娘家,連老父親病重,叫人喚她也不回去。隔了一天,這忤逆女人正在廚房煮飯,突然牆壁倒下,把她壓死。人們都說是不孝順父母的報應。
杭州人陳子岳,生有兩個兒子,老大叫陳桐闕。因為父母年紀漸大,眼看著就只能吃飯不能幹活了,老大對老二說:「我們不如分了家好。」老二說:「我早就想分了。」於是兩兄弟分開產業,各自開伙,誰都不管老父母的飢餓寒冷。鄰居們看不過,但怎麼勸說都不管用。老父母生活無著,只得乞討度日。
不久,老大生了個兒子,沒耳朵沒鼻子,真丑無比老二也生下個兒子,渾身是毛,象是猴子。兄弟倆還不知悔改,怨天怨地,認為自己沒做壞事,怎麼生的兒子會這樣?怨恨的話還沒說完,晴天一聲霹靂,把老大打死在地。又過幾天,老二上山砍柴,被兩只老虎分屍,血骨遍地。遠近的人都說,這是不孝養父母的惡報
沈老太太是一位慈祥的老婦人,雖已雞皮鶴發,可是精神很健旺,常常喜歡與人講述她生平所見所聞的故事。講起來總是娓娓動人,每使聽者樂而忘倦。最難得的就是,她講的故事,常含有勸善懲惡的因果意義,不僅使人聽了精神快樂,還能發生很大的感化作用。下面一件就是沈老太太常常向人津津樂道的故事:
很久以前,高川地方有一個乞丐,原來在鄉間有一簡陋的茅屋,自從某年高川發生水災以後,他那一所聊蔽風雨的茅屋給無情的洪水沖走了。從此他才成為無家可歸的乞丐,只得帶著七十多歲的老母,不到三十歲的嬌妻,在一座破廟中住下來。
這是一座供奉土地神的神廟,地方很小。由於連年天災,當地的民眾,衣食也很難維持,誰也沒有餘錢捐款修廟,原來住的廟祝,早因無法生活而離開。在乞丐一家沒有住進去以前,久已空無一人,屋內到處結滿蛛網,屋頂上處處都是漏洞。可是在乞丐一家看來,災後找到容身的歸宿,也覺得之不易,雖然說不上滿足,倒也並沒有什麼怨尤。
周拔,是明代正德年間浙江省平陽縣人。自幼讀書,過目不忘,七歲能文,還擅吟詩,有小神童之稱。到十六歲的時候,詩文更有不平凡的造詣,名噪一時,在當地獲得『平陽才子』的美譽了。可是很可惜的,因為他天才很高,大家都稱贊他,父母更溺愛他,養成他狂妄驕傲的性格,目中無人;暴躁如雷的脾氣,動輒發怒。鄰居的伯叔們,家中的兄弟們,都為了愛他的天才,於他的壞脾氣,處處容忍、時時讓步。就是他的父母親,也對他千依百順,深恐他發怒,對於他的壞脾氣,從來不敢加以訓斥。哪知這樣不僅不能造就他的天才,反而害了他的終身。周拔的狂焰,一天比一天的高漲;周拔的脾氣,一年比一年的暴躁了。
有一年,周拔准備赴京應考。他的父母千方百計,東借西湊,替他籌劃赴京的旅費。延請裁縫,裁製赴京的新衣。在他父母來說,為他赴京應考的准備,已盡了最大的努力。可是從來不知滿足的周拔,還是百不稱心。他嫌旅費太少,又嫌新衣不稱身,袍子太寬,褲子太長,帽子的式樣太舊,鞋子的顏色太深。總之,這樣不對,那樣不是,父母費了很多的心計,反而招致他滿口的牢騷,滿腹的怨恨。他的父親實在忍不住了,才教訓他說:『拔兒!你不要嫌旅費不夠多,也不要嫌新衣不漂亮,要知父母為你准備赴京,籌劃旅費,縫制新裝,已經傷盡了腦筋,添了多少的白發,像你這樣的不知滿足,我是沒有辦法的了。』周拔聽了父親的話,不僅沒有感動,反而咆哮著大言不慚的說:『我是天上下凡的文昌星,我是一個大貴子,像你這樣一個草包的土老兒,還有資格做我父親嗎?我不是你生的,你沒有資格做我的父親。』他那素來容忍的父親,受了兒子這樣的侮辱,竟也氣得當場昏暈過去,經延醫急救,才把他的父親救醒過來。
這天夜裡,周拔被攝至冥府。冥王對他說:『你現在雖具人形,可是你平日太忤逆父母,因此阿賴耶識中種下了很多畜生的種子,徒有人的軀殼,卻是畜生的心,日後心田中畜生的種子結出果來,你就要失去人身,墮落為畜生。』
周拔聽了冥王的話,很不服氣,居然侃侃答辯說:『我平日對待父母,只是據理直言,怎能算是忤逆不孝呢?況且我是一個絕頂聰明的才子,怎麼會墮落為愚蠢的畜生呢?冥王!你的一番話,還不能使我折服。』
這一位冥王,並不似一般世人想像中面目極為凶惡的閻羅王。聽了周拔傲慢的答辯,並沒有發怒,還是很和善的繼續解釋說:『你現生聰明,是人所共知的事實,這是因為你前生有善行,所以今生聰明。可惜你今生沒有好好地保持善良的種子,反而恣意的狂妄、驕慢、暴躁、忤逆等種種惡劣的現行,薰習成染污的畜生種子,把原來善良的種子,摧殘殆盡,你將要失去人身,墮落畜生,勢所必然。你狂妄到旁若無人,目空一切,那麼你的報應,將墮落為驢,給人遮除兩目,推磨受鞭。』
周拔聽了冥王以上進一步的說明,頗覺大有道理,深知惡報難逃,大起恐慌,驚惶而醒。當天就得了急病,牙關緊閉,喉間發出驢鳴,延請名醫會診,都不能斷定是什麼病,發病不到兩天,就在嗚嗚的驢鳴聲中一命嗚呼。(取材自暗室燈)
⑺ 古代名人不孝順父母的有哪些
漢高祖劉邦,其父親太公被項羽所俘,劉邦說可以殺死他,分給我一杯羹。後來當了皇帝不給父親以帝王的封號,還嘲諷他過去偏向大兒子。三國時的馬超,自己一反被曹操控制的漢廷,父親被殺,後來自己無謀,又導致妻兒全數被害,自己落荒而逃先至張魯後歸蜀漢。中國歷史上最不孝的公主:唐朝安樂公主,專一弄權,殺害父親唐中宗。商代紂王之子武庚,國破人亡,自己卻不吸取教訓,反周,自取滅亡,親屬一系根除。唐代武三思,他的姑母武則天當了皇帝,自己想繼位卻沒成功,有幸保持了高官厚祿,卻妄想奪權,最後禍滅三族,不得善終。
⑻ 古人不孝的故事
倪九是浙江省青田縣人,雖出身貧寒,但由於經商得法,薄有積蓄,漸漸成為當地的小財主了。他自幼喪父,早年母親為生活重擔的逼迫,曾在富戶人家充當奴僕,才茹苦含辛的把他養大成人。照道理講,倪九現在生活寬裕,應該知道如何孝養白發蒼蒼的老母,報答天高地厚的深恩。
可是倪九娶了一位如花似玉的妻子,對於老母很瞧不起,認為老太婆是奴僕出身,極為低賤。倪九聽了妻子的枕邊絮語,竟把老母深恩拋在九霄雲外,視母親像眼中釘一樣。
夫婦二人的想法,老母本來是做奴僕的材料,索性就把老太婆當作下女看侍,一切家庭的打掃,廚房的烹飪,廁所的整潔等大大小小雜事,都要視茫茫而發蒼蒼的老太太獨負責任,倪九夫婦卻享受著安樂的生活。
有一天倪九家中准備宴客,早晨天色剛亮,倪九夫婦醒在床上,還不起身。倪九卻在床上,高聲大叫,呼喚隔房的老母說:「快起身!快起身!今天要宴客,怎麼還不起身!」從大叫的聲音中,可聽出倪九對老母頗有怒意。
可憐的老太太正在好夢方酣的時候,給兒子大聲叫醒,只好揉著昏昏沉沈的睡眼,拖著疲乏的身子,起身到廚房去烹雞煮飯。忽然一霎那間,天空中狂風怒吼,接著疾雨傾盆,附近山上的大石。
在狂風暴雨中裂開,飛落在倪九寢室的屋上,頓時屋樑倒塌,倪九夫婦都被巨石壓死。他母親因為在廚中燒飯,幸而安然無恙,鄰居的人,都認為這是倪九夫婦不孝的報應,證明因果的可畏。
(8)不孝順的事件擴展閱讀: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誤傳
中國自西周開始就開始有孝道。影響最廣的,是以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而最讓人熟悉的就是——《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原文是「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把孟子的話翻譯成現代漢語,意思是:「不孝有三種,以不守後代之責為大。舜沒有告知父母就結婚了,這就是無後,但君子以為,和告知了差不多(因為舜出家在外,而且是堯要把女兒嫁給他)。」
也就是說,孟子的原話里,並不是大眾所謬傳的——不生孩子就是不孝。而是認為最不孝的,是對長輩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孟子原話中並沒有說其它的兩種不孝是什麼。
後來漢代趙岐寫了《十三經注》。闡述了他個人對於孟子這段話的理解:「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翻譯成現代文:
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即最大的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
可見趙歧把」無後為大「曲解成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為第三種不孝。於是開始了二千多年的誤傳。
有人誤以為這是孟子說的話,並且大罵孟子泯滅人性,說孟子沒人情。實質上是漢代人趙歧的個人理解。而孟子為趙歧無端地背上了黑鍋。
正因為這種誤傳,而使得封建社會中識字不多的老百姓都信以為真,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都曲解為「沒有傳宗接代是最大的不孝」。在「忠孝」為主題的封建時代,這句話就有了無上的魔力。老百姓為了不斷後,無論世家還是貧民,都無所不用其極。隨之產生的便有過繼等一系列特殊的社會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