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什麼意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孟子說的,記述在《孟子離婁上》中,全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原文出處
《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注意:這里的「後」的繁體字寫法是「後」,在古代這是兩個語義根本不同的字。
譯文:孟子說:「不孝順的事有三種,其中以不能盡到後輩的責任最為嚴重的。舜不先稟告父母就娶妻,就因為擔心沒有子孫,因此君子認為他沒有稟告如同稟告過了一樣。」
(1)孝順有三無後為大擴展閱讀
觀點爭議
觀點一:「無後」是「不盡後輩的本分」
把「無後」解釋為「不盡後輩的本分」,最早的說法大概出自李守力在2007年1月21號發表的博文:李守力《孟子》新得:「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
博文寫:【我們分析原文不難發現,孟子的本意並非是我們平常了解到的含義。我認為更中肯的解釋應該是:不孝的表現很多,但以不盡後輩的本分為最。舜在取妻的時候沒有稟告健在的父母,是沒有盡後輩的本分。
但君子認為舜做到了稟告的本分(因為舜取妻是在堯考察了舜的德行後決定把女兒嫁給他的,而此時,舜的父母對舜還有偏見和敵意,所以不便稟告。況且堯作為帝王是天下人民的父母,完全可以代替舜的父母)。」】
此後幾年,李守力這種看法被有的報紙的小文章轉述,但沒提到觀點的來源。再後來,江蘇衛視著名節目「非誠勿擾」知名主持人孟非也轉述(也沒提及觀點的來源),導致網上議論。
觀點二:「無後」通假於無後,是目無尊長
中國倫理學會會刊、天津市社會科學院主辦的中國倫理學最高刊物《道德與文明》2020年第5期發表了劉霖映的論文《「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之「後」當釋為尊者》 。內容摘要:【孟子名言「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帶有事例式定義,「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即,不稟告家長而娶妻是「無後」的做法。
東漢以來學者們釋「後」為「子」或「後人」,並對舜例的「無後」增加否定詞「懼」,反向式改變原文以讀通句意。這破壞了原文和孟子的解釋,顛覆了儒家三孝觀的取向,曾子和孟子都視三級孝序的首位為對家長的尊敬問題。
其實,周代「後」和「後」可通假,周朝禮制里「後子」在諸子里地位獨尊,一般是嫡長子;夏商國王稱後,而周朝禮制稱王為天子,尊稱其妃為後,這會導致避諱。古「後」字是司之反寫,基本語義是主、君,擴指尊者,它和君字都象形著發號施令,《爾雅》訓曰「後者君也」,《說文解字》釋曰「君者尊也」。
孟子之「無」有時指目無,如「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因此,「無後」應該通假於「無後」,指無主(無君,無尊),即目無尊長,在家事語境中是目無家主(家君,家尊)。這種訓義可聯系三孝觀而圓通地解釋舜例及「為大」,並旁通《詩經》和《孟子》它處所談的相關話題。】
劉霖映論文對各種舊說法進行了清理,第一部分末尾對「無後」釋為「不盡後人的義務」的說法提出過簡單而明確的否定:【有的網路文章說「無後」是「不盡後人的義務」,可是不孝就是不盡後人的義務,「為大」在邏輯上無解。】
論文第五部分提出了不孝章的全文新譯是:【孟子說:不孝有三級,目無尊長居首。舜不稟告家長就娶妻,(在禮節上或行為現象上)是目無尊長。(但是,了解舜的一貫孝性及其家庭關系當時形勢高度惡劣的)君子認為(舜在特殊情況下不告而娶)猶如(人們在正常情況下)稟告(而娶一樣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