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道家關於孝的思想
道家孝道的承順天道思想
談論道家的孝道比較困難,這是因為有著大量的文字記載可以證明,道家思想具有親自然、遠人倫、與親情決裂的特徵。例如秦失吊老聃、莊周鼓盆而歌、子桑戶死、阮籍母喪,等等。因此,如果以儒家孝道倫理的角度來看,道家應該是反孝道的。
探討道家的「孝道」,首先就應該對道家主張的「玄牝」思想進行一定的了解。在老子的《道德經》中,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概念,認為「大道」是生養萬物的母親,正所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認為一切萬物,都是大道所生,都是自然規律的產物。因此,大道自然和萬物之間的關系才是根本上的親子關系;而通常意義上的父母,不過是物與物之間平等的手足關系,而非真正意義上的親子關系。這種獨特的見解,可以通過「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的表述去理解和認識。
基於上述思想,道家同樣具有孝道的觀念,而與儒家把通常意義上的父母作為盡孝對象不同的是,道家則把孕育造化萬物並掌握萬物生殺大權的「大道」作為盡孝的對象。道家認為,對天父地母最大的孝道,就是應該順變節哀,以承順的態度安然去面對生死,這就是孝順。而通常人在自然生死面前表現出來的悲痛和貪懼心理,以及對生命挽留的訴求,在道家看來,都是對天父地母不孝的忤逆行為,非但不應該提倡,反而應予以譴責。道家主張在生死面前應該不喜不懼,視生如死,視死如生,指出生和死都非出於自願,而是天父地母的安排,只有順變才是對天地父母的孝道。正如,《莊子•養生主》中所說:老聃死,秦失吊之,三號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則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會之,必有不蘄言而言,不蘄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帝者,天也)之懸解。
無獨有偶,道家還艷羨天葬的豁達灑脫,反對亡者入殮厚葬的鄙俗不禁。據《莊子•列禦寇》中記載:莊子將死,弟子欲厚葬之。莊子曰:「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齎送。吾葬具豈不備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烏鳶之食夫子也。」莊子曰:「在上為烏鳶食,在下為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 充分表達了道家視天地自然為父母、視死亡如歸家的高深境界。
由此可見,道家的孝道是以天地自然作為盡孝對象,以順變不驚、視死如歸為至孝的方式。毋庸置疑,這種另類的孝道思想也只有建立在另類的世界觀基礎上,這是一種只有那些完全追求精神釋放、以天人合一為人生最高境界的玄學者們才能達到的孝道孝行。縱觀他們一反常理的另類言論和怪誕行為,無不有著絕對的典型性,但卻絕對不可能具有普遍性。在這里,我還是用《道德經》的一句話來評價一下道家的孝道吧,那就是「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B. 以孝順為主題的演講稿五篇
以孝順為主題的 演講稿 讓我們帶著一顆感恩的心,一生一世牢記父母的恩情,願普天下的孩子愛自己的父母,感恩自己的父母。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以孝順為主題的演講稿,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以孝順為主題的演講稿1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世界無處不充滿“孝”。孝順父母是我們每個人的事情,從小開始,從點點滴滴做起,這樣才能將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發揚下去。百善孝為先,這是民族歷史的佳話。對於青年來說,孝可能不能那麼完美的表現出來,但是我們要盡我們最大努力去詮釋它,讓他變得更具意義,而不是徒有虛名。
孝,是父母幹完活回到家後我們送上的那一杯熱茶;孝,是父母累的時候我們一句安慰的話;孝,是父母晚上回家後我們端上的洗腳水;孝,是讓父母看到我們成績進步,孝。是父母從犯仿塌=我們嘴裡得到那一句讓人感動得話;孝,是我們能夠健康的成長,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對於他們來說也已是對他們的孝。
父母,不奢求我們能夠給他們買多少東西,不奢求我們有多有錢,而是我們能夠在傷心的時候給他們打一個電話,是我們在外上學對他們報的那一句平安,使我們期中,末考試成績單上的前幾名,即使沒考好,父母還是會鼓勵我們,讓我們努力,讓我們有出息。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我們。
想想父母在家拚命地掙錢,為的是什麼?為的是能夠讓我們過上好日子,能夠有個好的學習壞境,能夠讓我們有出息,能夠讓我們健康的成長。
為了父母,為了我們這個家。作為高中生的我們,應該付出多倍的努力去孝順我們的父母。不要求物大攜我們給他們買多少東西,就只請我們,在學習上努力地進步,努力地向前;大休你回到家後,給父母洗上一次腳,給他們捶捶背,說說這段時間的進步,聊聊這星期發生的事。這些對於他們來說就已經是孝了。
百善孝為先,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是民族歷史的佳話。讓我們用實際行動去感化父母,孝順父母:端上一杯熱茶,對父母噓寒問暖,洗洗腳,捶捶背,報上一句平安,學習上的進步。
雖然我們不能夠把孝表現的淋漓盡致,但是我們一定要努力地去詮釋它,不要讓它從我們這里不再是佳話。
孝,是我們永不會忘記的傳統美德,是感化心靈的名詞。
以孝順為主題的演講稿2
對父母尊敬,對母親敬畏,對父親感激……
這是中華上下五千年一直不變的傳統。五千年,這不是簡簡單單的任務,也不是今天這樣明天就是那樣的純粹玩樂。它,是你一直需要守護的親情和感情。
父親給你了完整的基因,他讓你得已成型,漸漸地待到你出生,又看著你長大,最後望著你成家立業走上社會罩伏。可能會與父親長的不一樣,但是不能忘記的是你的生命是他給你的,你的血液有著他的三分之一。始終不能忘記你是你父親最值得驕傲的接班人……
“母親”是個值得驕傲和與人尊敬的稱呼,她不但是給了你三分之一的血液,也是給了你一個你第一次必須住進的溫暖的房間的人。每個人的第一套“房子”都是母親含辛茹苦十個月給你“買下”的房子。這或許是你爸爸造成的,但是最後的你,還是應該懂得這樣個給了你生命的人,媽媽為了你痛苦得死去活來。你安詳的來到了這個世界,事實上剛來到這個世上的你還有一個最重要的事,不單單是成家立業、娶妻生子。最重要的是讓這兩位給了你生命的年輕人,陪伴他們的後半生,讓他們得到幸福。
特別是媽媽,她在懷胎十月中……可能你並不知道,整天吃不下,還嘔吐。睡覺睡也不踏實。每天挺著大肚子要都直不起。到最後還要受多少罪才能把你生下來。也許吧,這簡簡單單的一句話每個婦產科大夫才能明白吧……也可能等你老婆懷孕了你才會懂得吧。
一個再簡單不過的“孝”字,它承載的卻是你與你父母多少年的牽絆,是父母知道你在外給予你的多少牽掛。是在你被別人欺負的時候父親替你主持公道,是母親知道你在學校吃不好,給你送去的燒肉丸。當你享受爸爸的凱旋迴歸、咀嚼著媽媽香噴噴的小肉丸時,你就應該明白他們對你寄託著遠大的希望。
有人說“孝”不過是看到別人衣袖間別著的黑布孝。但是,這卻是要遭天譴的!他們給了你生命,不是讓你直接養老送終的,是寄予了子女會讓自己幸福,相信自己的子女都能有用成才。想一想:一到二十歲,整整3700日。父母讓子女白白吃了二十年的飯,睡了二十年的床,不是到頭來一句“替你養老送終就是了”這不是孝的含義。
“百善孝為先”我國古代思想家孔子一直以一種簡單卻並不容易的孝作為個人的勉勵。傳承了中華五千年無形的“自然遺產”。至今中國,一直視“孝”字為做人的根本。
以孝順為主題的演講稿3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你們好!
古人有雲:“羊有跪乳之義,烏鴉有反哺之恩,況乎人?”中國漢字往往形簡而意深。“孝”這一字,上部分為“老”,下部分為“子”。“子”背父母,意即子能承其親,並能順其意。自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便是恩重如山,而“孝”則是我們回報父母的最好方式。
漢文帝劉恆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雖身居帝王之位,侍奉母親卻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用的湯葯,都必須由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用。他在位共24年重德治、興禮儀,使得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發展。而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也被譽為“文景之治”。
帝王之軀,也為人子。“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很高的地位。它不僅僅是一個人行為的准則,也是衡量一個人品德的重要標志。孝子的故事在我國古代比比皆是。
朱壽昌,宋代天長人,七歲時,生母劉氏被嫡母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以往刺血書寫《金剛經》,行四方尋找生母。幾經曲折,好不容易得到線索後,他決心棄官到陝西尋找生母,並發下誓言不見到母親永不回到。最終,朱壽昌在陝西遇到了生母和兩個弟弟,母子歡聚,一齊回到,這時他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
血濃於水,時間的距離無法淡化親人的思念。眾里尋親,因為我們是這世上最割捨不下的緣分。
“百善孝為先”,“孝道”總在不停的延續,由古至今。一個平凡的女孩,孟佩傑,有著一個不幸的童年:五歲父親去世,母親重病,無奈將她送人領養。三年後養母癱瘓,養父離家出走,此後杳無音訊。八歲的孟佩傑開始為生計操勞,承擔起侍奉養母的重任。她每日悉心照料養母,為她洗漱梳頭、換洗尿布、塗抹膏葯。十幾年來,不離不棄,直到考上大學還是如此。
盡孝何難?可是是像父母照顧你一樣照顧他們,滿足一下老人們的願望,讓他們渡過一個開心幸福的晚年。
古話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我們還能等待嗎?
以孝順為主題的演講稿4
小時候,有一股濃濃的煙味,那是父親的氣息;有一陣芳香的清風,那是母親的雙手;有一片扎手的尖刺,那是父親的鬍子;有一曲清脆的音樂,那是母親的笑聲……但現在,尖刺沒了,因為父親的鬍子長了;清風沒了,因為母親的手長繭子了。因為我,爸爸的心操碎了,因為我,媽媽的淚流幹了……
我們也許一直趴在窗口盼望:如果爸爸是大老闆,那我天天去5星級飯店吃點心。如果媽媽是大老闆,我讓她天天雇幾十個保鏢陪我上學。而爸爸媽媽的心願呢?也許是希望他們下班時給他們端上一杯茶;也許是希望早上起床能看見桌子上擺著可口的飯菜;也許是希望晚上睡覺時我們能給他們多蓋上一床被子……
每次我們考試考得很好,父母總會買上一大堆東西,招呼親朋好友來吃飯;當他們得了獎金或升了官,回家只會面對我們板著的面孔和我們發泄的不滿。而他們只有安靜地聽,安靜地看,當我們問他們為什麼不朝我們發火時,他們會笑著說:樹大自然直,這樣的孩子才有個性。而我們卻不知在那副僵硬的笑臉下是多麼的辛酸……
“兒行千里母擔憂,母行萬里兒不愁。”當我們在異國他鄉生活時,是否想到在家門口久久佇立不肯離去的父母,是否想到他們頭上的銀絲又多了幾根?當父母在異國他鄉生活時,我們是否能想到他們捧著手機,等待著我們問候的簡訊,是否想到他們的眼睛已經昏花到連手機都看不清了?
如果我們是海,那海里的魚就是在為我們默默奉獻人們,而那種類最多的魚,是父母;如果我們是火,那撲向我們的飛蛾是願意為我們付出一切,不求回報的人們,而那最痴迷的飛蛾,是父母;如果我們是土,那為我們鬆土的蚯蚓就是互相合作的的人們,而那一直工作不停息的蚯蚓,是父母……
父母的愛在我陷入黑暗時給予了我一縷光線;父母的愛在我陷入風雨時給予了我一把雨傘;父母的愛在我恐懼時給予了我一雙大手。父母們不是哆啦A夢,能次次幫助你,他們能幫得了你一時,幫不了你一世啊!
不要再抱怨父母了,能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日子,還有多久呢?
以孝順為主題的演講稿5
古人雲:“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父母把我們帶到這個世界上來,把我們撫養長大並教育了我們……“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父母的養育之恩兒女們永遠報答不盡。然而,如何孝敬生養我們的父母呢?等到兒女們事業有成,給父母買豪宅、買汽車才算孝敬嗎?不,不要等,孝敬父母就要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做起。
這讓我想起一個真實的故事:在一個偏遠山村裡,有一個窮苦的三口之家,父親因病失去了勞動能力,天天離不開母親的照顧,家裡就靠兒子為別人放羊維持生存。兒子到了10歲還一個字不識,他想上學。母親決定拿出全家積蓄“供給”他,孩子臨走時跪著對父母發誓,他一定學成才,將來報答父母。於是,他走出了大山。他幾十年勤奮刻苦,時刻牢記要報答父母,憑驚人的毅力出色完成學業,並且在科研方面取得傑出成果。
當他自感有能力報答父母時,他的父母早因貧窮而雙雙去世。跪在父母的墳前,苦澀悔恨的淚湧出眼眶……他全懂了,但太晚了,後來,有記者采訪他時,問他對當初的選擇是否後悔。“我十分後悔。”他說。“為什麼?您如果當初不上學,今天您可能還在放羊呢!”記者問。“因為我沒有做到人最基本的事——孝敬父母,後來的一切都是以犧牲父母為代價的。”
這位科學家把孝敬父母推遲到他事業有成之後,結果怎樣呢?多麼可惜呀!顯然,他不是不想孝敬父母,而總是感覺機會沒有成熟。正是這種等待,給他帶來了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
讓我們從中吸取教訓,孝敬父母不是一個多麼遠大的目標,萬萬不要只在心裡盤算將來如何盡孝,而眼前可以為父母做的事卻不做,將來不一定有機會啊!人世間沒有後悔葯,為了不讓悲劇重演,我們一定要從現在開始,從點滴做起,孝敬父母。
“香九齡,能溫席。”九歲的小黃香就能用自己的體溫為父親暖被窩,這並不是為父母做了一件多麼大的事,卻被人們傳頌至今。這就是孝敬父母,只要我們能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就是盡孝。
想想看,我們身邊是不是有很多可以做的呢?在家裡多幫父母做家務,多陪父母談心,讓父母在家裡多放鬆一些;在學校努力學習,把好成績帶給父母,讓他們看到自己為孩子付出心血的回報。這些難道不都是孝敬嗎?這些很難做到嗎?這些難道現在不就可以去做嗎?
朋友們,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吧,從點滴做起吧!孝敬我們親愛的爸爸媽媽,報答他們的養育之恩!
C. 儒家、佛家、道家、墨家關於孝的思想
(僅說我的理解)
孝,是儒家思想中的范疇,是由仁、義、禮等概念共同發展出的,是仁與版義、禮的具權體表現。漢初的時候有《孝經》,其中講到孝即是忠,不知孝無以言忠,後人所謂求忠臣於孝子之家,就是這個意思。
道家思想應該說不包括孝這個概念,道家講的是無為,是自然,是齊物,因此可以將孝歸於道的自然體現之中,而沒有必要象儒家那樣單獨成為一個思想理論,所謂大道廢而有仁義禮制,這些約束性的東西實際上是因為自然本性已經被忽略了所以才被人們重視而出現的,如果返本求真,一切都是自然的運化,並沒有孝與不孝這些概念的用途。
墨家的思想並不了解很多,但是兼愛、非攻這些詞卻是墨家的代表意思,因此孝的觀念和功能已經被融會在兼愛的思想之中,所以孟子等攻擊墨家說,兼愛是無父無君之說。但真正的墨家,應該是很有舍小我求大我的氣概吧。
佛法中的孝,並不明顯,也並不主要,經典中只有重視自我與他人之間如何盡責的概念。比如《佛說善生經》等,其中不僅講究對父母應該如何做,還講到對妻子兒女如何,對尊長如何等等。
D. 敬老孝老演講稿
演講稿是在一定的場合,面對一定的聽眾,演講人圍繞著主題講話的文稿。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中,越來越多人會去使用演講稿,那麼一般演講稿是怎麼寫的呢?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敬老孝老演講稿(通用11篇),歡迎大家分享。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孝敬老人,尊重老人,要從我們自己做起,去弘揚這種美好的品德,去讓大家都是孝敬老人,感謝老人曾經的付出。
老人,是曾經的少年,是曾經付出了很多,去為社會做貢獻的人,只是而今他們老了而不再像年輕時候那麼的有能力為社會,為家庭去付出,但是他們也是曾經奉獻過的,而我們也是要感謝他們,是他們讓我們擁有了這么美好的社會,可以不再忍受貧窮和困難,再也是沒有了戰爭,可以安靜的在學校裡面讀書,這些都是老人曾經的付出,才有了我們的現在生活,要懂得感恩。我們沒有經歷過他們的那個年代,但是我們在電視里,在電影裡面確實是知道,曾經他們付出了多少,不然也是沒有我們現在這么和平的年代。同學們,我們要懂得尊敬他們,去孝順他們,無論家中是否有老人,對於老人,我們都是要多一些的關心,平時可以多和他們聊聊天,去了解他們的過往,知道他們曾經做過了一些什麼。去感激他們的付出,給社會,給家庭創造了很多的財富。
孝敬老人,不但是一種好的品德,更是修煉我們自身,讓我們懂得感恩,明白別人的付出是多麼的不容易,其實也不是口頭說的孝敬,而是要落實到行動之中來,去多陪伴他們多和他們溝通,去幫助他們,老人的生活其實並不容易,無論是我們的爺爺奶奶,或者敬老院的老人,其實都是如此,他們更多的也是想找個人聊聊天,對於物質的需求並不大,而我們這些都是可以去做到的。老人們的生活其實也是我們未來會去經歷過的,而此刻我們做的去孝敬老人,其實也是為我們以後而著想,去把這種品德傳承下去,每個人都做好了,那麼也是對於自己未來的負責。我想當我們真的老了的時候,也是需要關心,需要去照顧的,而此刻我們做好了,去孝敬老人,也是一種好的習慣,一種傳承。
從我們自己做起,養成好的習慣,去照顧老人,多給予他們一些關心,同時也是要這種好的品德弘揚給身邊的人,讓更多的人來關心老人,讓更多的人知道,老人們的生活是怎麼樣的。讓我們一起去做好,孝老敬老,讓這種品德得到更多的弘揚,也是為自己而負責,去讓老人們的生活更美好。謝謝!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孝敬老人,是我們每一位後輩應該去做的事情,在我們的家庭之中,老人是我們照顧的對象;在我們的社會之中,老人是我們關懷的目標;在我們這個世界之上,老人是一個單純且美好的存在。他們經歷了眾多的磨難,走到了一生的後半段,這時候想必他們和小孩一樣,對這個世界依舊充滿著希望,也依舊回歸單純。
這是我對老人的理解,也是我對自己爺爺奶奶的一個態度。我願意花自己的時間去給他們創造快樂,只是希望他們能夠在晚年過上更加幸福的日子,將這一生填的更加圓滿。說到孝敬和尊敬老人,我對我的爺爺奶奶是存在著無比的尊敬和崇敬的。
我的爺爺是一名醫生,我的奶奶是一名裁縫。聽我爸爸說,當年奶奶靠著給別人家做衣服,爺爺靠著這一門醫術,養活了四個孩子,並且將其中兩個孩子送往了大學,兩個讀了中專。現在讀了大學的兩個孩子都有了穩定的工作,其中讀中專的成為了一名書法家,另外一個成為了一名醫生。而我就是那一名醫生的孩子。我的伯伯姑姑們都有了非常光鮮的榮耀,照耀了我們這個小小的又大大的家,也證明了我爺爺奶奶的賢惠和明智。
在我的心裡,我的爺爺奶奶就是我的一名老師,他們出生很好,讀了書,所以對我的教育一刻也沒有落下。在農村裡,很難會有和我奶奶一樣的人,她善良且溫暖,鄰居街坊對我奶奶都是非常敬重的。所以作為他們的兒孫,我依舊尊敬他們,仰望他們。
或許很多同學現在看到老人,都會覺得他們年紀大了,跟我們的世界不一樣了。但是如若你真的去了解一番的時候,你會發現老人比我們想像中要更加的不同,他們的內心有一個淵博的世界,他們的經歷也足以讓我們去學習一生。所以同學們,請大家今後對老人保持一份敬重,對自己的爺爺奶奶也保持一份孝順,沒有他們的努力,就沒有我們現在的生活。
懂得感恩,方能得到一片天地。懂得尊重,方能得到更多尊重。懂得孝順,方能讓子孫後代孝順。任何一份文明都是靠傳承而發展的,我們向前看,就會發現,人人都有老去的那一天,所以人人也應該懂得尊老、愛老、敬老,這是對自身的一種積福。也是對未來更加美好的一種憧憬啊!
尊敬的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尊師敬老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煌煌史書,有許多關於尊師重教的記載,列列青卷,更有數不清的尊師的傳說。《呂氏春秋勸學》中,在這樣一句話「疾學在於尊師」,說的是要很快學到知識,重要的是尊重教師估我們求學的道路上,老師永遠是奉獻的代名詞。老師把畢生的精力都傾注在教育事業上,教師把整顆心都掏給了學生們,他們默默的把自己的一生託付給光輝的事業——教書育人。師德昭昭恰如耿介拔俗,明月獨舉,高霞孤映,白雲誰侶,「干青雲而直上,奪白雪以高潔」,更有師恩惠惠,潤物無聲,如此偉大的老師,難道不應該得到我們的尊敬嗎?孔子學鼎三千,每一個都對老師倍加尊敬,為了感恩,他們四處奔波,傳播孔子的仁政。老子說:「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說的也是學生尊重老師的重要。
感恩父母是發自內心的。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更何況父母,親友為你付出的不僅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是否你在父母勞累後遞上一杯暖茶,在他們生日時遞上一張卡片,在他們失落時奉上一番問候與安慰,他們往往為我們傾注了心血、精力,而我們又何曾記得他們的生日,體會他們的勞累,又是否察覺到那縷縷銀絲,那一絲絲皺紋。感恩父母需要我們用心去體會,用心去報答。
盡管我們年齡還小,不能承擔起家庭的重任,但我們可以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主動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父母生病的時候,守候在他們身邊噓寒問暖,端湯送葯,讓父母從心中感受到我們對他們的關愛,對他們的感恩。
白雲奉獻給藍天,江湖奉獻給海洋,小草奉獻給大地,我們要用什麼奉獻給老師和親人呢?要用我們的愛心、勤奮、勇敢、寬宏、樂觀、謙虛編織成最美麗的花朵奉獻給我們的老師,奉獻給我們的父母!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敬老、愛老、是我國優良的傳統美德,是先輩傳承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古代思想家孔子說:做子女的能活下來,是因為有父母的養育;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要求人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老人,還要孝敬社會上所有的老人。
在我們中國有個傳統的節日,就是——重陽節。我國把重陽節定為「老人節」,每年農歷九月初九又稱為敬老、愛老的日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兒童時代,每個人也都有老的一天。古往今來,多少個春夏,多少個秋冬,一代代人由小孩到老人,不管是處於盛唐還是當今社會,有一點是相通的,那就是弘揚敬老愛幼的優良傳統。
敬老、愛老,是一項神聖的使命,它傳遞著陽光,讓溫暖撒到老人的心。隨著我國老年人口的急劇增多,維護老人,敬老愛老這一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美德更顯得重要。《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夕陽的幸福要朝陽的回報,讓我們用一顆真誠的敬老之心、感人的助老之行影響全社會,使所有的老人都「老有所樂」。
作為一名農村的孩子,我親眼目睹一幕幕敬老愛老的動人場景,隔壁的王大爺是一位五保戶,我的媽媽時常照顧他,送吃的,做穿的。一開始村裡人都說我媽傻。媽媽總是笑著說:對待自己的老人要好,對待身邊的老人也要好。慢慢的在我們村掀起一股敬老愛老的風氣。更令人可喜的是,現在村裡六十歲以上都有補助,這難道不是體現國家敬老愛老的表現嗎?
同學們,我們是炎黃子孫,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含有敬老、愛老、助老的傳統美德。所以讓我們現在開始愛護老人、孝敬老人吧!敬老愛老我們現在最能夠做到的是用心學習,用優秀的成績換取長輩們那滄桑的臉上欣慰的笑容,請允許我代表全體師生祝普天下的老人健康長壽,平平安安!我們衷心的希望「敬老、愛老、助老」的中華傳統美德世代相傳,永放光彩!
所以,尊老、愛老、敬老的美德是黑夜裡的一盞燈;是寒冬里的一把火;是沙漠中的一泓泉;是久旱時的一場甘霖。讓我們大家一起行動起來,做到尊老、愛老、敬老。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尊老愛老敬老,就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從現在做起!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是xxx,今天我在這里演講的題目是《孝親敬老》。
「孝」是我們中華的傳統美德,是我們身為人子的義務,是至純的道德。孝順父母長輩,敬重長輩,是我們晚輩應該做的。父母孕育我們長大,從來不曾虧欠我們分毫,那作為子女,我們有孝順父母的義務和責任。我們能夠有今天這樣的生活,是父母他們努力的成果,他們辛苦勞作換得我們安逸順遂的生活,我們難道不應該去孝敬父母這些長輩嗎?我們要做的是有孝義之人,而不是忘恩負義之人。生而為人,就要有做人的領悟。
「敬老」是要尊敬老人,對他們要回饋我們的尊敬、尊重和關愛。我們大家應該都知道現在時代因為不斷發展,在進步的同時,老齡化越來越嚴重,我們作為新時代的學生,我們必須要學會敬老,愛護這些老人,他們也曾經為這個社會付出過很多的努力,社會的建設從來都不是一個人,或幾個人能建設起來的,是融合了眾多人,不同的年齡,不同的身份構成,所以老人他們已經貢獻了他們一生,我們也是在他們的努力下成長起來的,那我們就不能忘恩。
孝親敬老很簡單,在平時對於父母,我們盡孝道的方式就有多種,首先就是不要總是惹爸媽生氣,在家裡幫父母分擔一些家務是最好的,或許我們還不能像他們一樣,做很多的事情,但是能分擔一分的辛苦,就盡量去分擔,這樣也能夠讓他們輕松一些,這也是一種盡孝。其次,父母賺錢供我們學習,那我們努力學習,獲得優秀的成績就會對父母的一種回報,至少我們沒有辜負他們的期盼,不是嗎?第三就是不管未來我們走向哪裡,都要記得回家陪伴爸媽,時常打一通電話,讓他們放心,這也是一種孝順。對於老人,不管是自己的爺爺奶奶,還是他人的爺爺奶奶,他們都是我們的長輩,我們本身就應該要尊敬他們。在外遇到需要幫助的老人,我們勇敢的伸出雙手去提供幫助,在公交車上讓座,提供便利給他們,讓他們老有所依。
孝道主義從古至今都一直有,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一直傳承,從我們自己開始做起,我們去給別人做出榜樣來。當今的社會和時代,這種孝親敬老正是所需的,那麼大家就一起做到孝親敬老吧。
謝謝大家,演講到此結束。
尊敬的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天地間有一朵奇葩,春天倚著她幻想;夏天倚著她繁茂;秋天倚著她成熟;冬天倚著她沉思;然這株奇葩就是我們的父母,我們的恩師。從小到大,我們從他們的身上汲取了太多太多的陽光和雨露,雖說大恩不言謝,然對於這沒齒之恩,我還是想由衷的說一聲:「謝謝!」你們的哺育之恩;謝謝你們的教育之情,謝謝你們二十年來無私的奉獻,謝謝你們對我們的心酸勞瘁。
教育子女被父母認作是世間最偉大之任務,但亦是最艱辛使命。母親在兒女三、四歲之前與兒女寸步不離,讓其聽聞、曉其理性,感觸到自己對父母的孝順、友悌兄弟姐妹,相親相愛;同時讓子女看到自己的父母怎麼對待長輩、晚輩,不讓孩子有負面的影響。孩子天天閱之,自然效法。此為古人所雲,「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所以嬰兒從小就學會孝敬,並養成一生的習慣,德行就自然間流露。這個德行記載就出自《弟—子規》,此為正確之觀念、縝密之思惟、強大之價值觀,是家庭生活之規矩,人競遵守,這是中國教育之特色。
父母所授為人生教育之最初階段,孩童七歲入學,老師著手教其孝悌忠信。貴在言傳,重在身教,深入淺出引導孩童,講解為什麼要孝順父母、孝順公婆、友愛弟兄。真正做到「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孩童方可懂得做人的道理。孩童學習之內容,也定會在日常生活當中去落實。在校事奉老師,灑掃應對,學習生活,接受教育。在校奉事老師,回家奉事父母。遂家國和睦,天下太平,人丁興旺,盛世空前。學校教育也是建立在家庭教育的基礎上,是家庭教育的延續。二者相互依存,互為表裡,老師會把學生孝敬的根保護好,不讓根變質,不讓行為越軌,後教其學生詩書禮儀。塑其苗,後成其材,所以老師是護持孩子成就之使者,遂得社會大眾之尊敬。
縱觀古今,中國古代的王侯將相,讓其子女在學堂里念書,對聖哲孔子的神位、畫像,頂禮膜拜,對老師則要施行跪拜禮數,這就是古人對孝親尊師的最初詮釋。帝王帶頭做,教人孝順父母、奉事師長、孝親尊師,上行下效才養成社會上良好的風氣。人人知道尊重老師,人人知道尊重學術、德行,則社會安定、世界太平。
敬老尊賢,孝親尊師,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國古老的祖先們以這個理念代代相傳,教導下一代至少已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中國歷來倡導以孝治國,上至肉食之仕,下至匹夫之民,無不推舉孝廉之仕,無不主張養父母、恩師之志然而在浮躁的當今社會,教育比過去困難很多,五倫失掉沒有人教,疏於教育,忙於賺錢,家庭教育沒有了,而後代的孝根沒又紮好,學校教育又有了嚴重問題。遂子女不懂得孝順父母、奉事師長、友愛兄弟,自私自利。然當今社會信息化水平高度發達,知見超過父母、老師,卻沒有智慧判斷是非利害,必定隨順煩惱習氣,胡作妄為,危害社會,所以子女背叛父母、學生背叛老師,在今天到處都可見,孝親尊師的埋沒,也是整個社會動—亂的根源!今天人與人的往來都是利害,然而利害所維持的關系不能長久。所以不教怎麼行?家庭如何維持,社會安寧從何談起呢?對孝親尊師的培養,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們如果不再加緊努力認真去做,就會完全喪失了,我們是文化的最後一道防線,全心全力去做,不為自己,只為拯救快要被邪—惡吞噬的優秀文化,為把已死的人心慢慢復甦醒過來,重視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全心全力做好這件好事,以大愛來愛護社會,愛護一切大眾;照顧好老人,教育好孩子。
有人說,我們90後是垮掉的一代。我不敢苟同。再稚嫩的臂膀,也將承擔國家的重任;一時的迷茫,絕不代表一世的沉淪;一兩個人的失敗,更不可能代表一代人的墮落。讓我們從細微處體味真情,從偉大的中華傳統中汲取養分,從孝親尊師中學會成長。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我是來自x年級x班的xx,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孝親敬老》。
為人子女,就要孝順父母,孝順長輩。孝順自古以來就是社會對我們所有人的一個要求,不管是多大年紀的人,都要孝順父母。我們國家是一個禮儀之邦,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里,有很多的傳統美德,孝親敬老就是其中的一個。我們作為新一代的學生,祖國新一代的未來,應該要發揚和傳承我們的傳統美德。這是我們應該做的,也是我們必須做的。
父母為了我們,做了很多,也犧牲了很多。因為我愛踢被子,每天晚上,媽媽都會來幫我蓋被子。生病的時候,也是爸爸媽媽照顧我們。小時候我們的臟衣服都是爸爸媽媽洗的,他們從來沒有嫌棄過我們。可能有的時候父母對我們很嚴厲,對我們的要求也很高,可能會讓你去做很多你不想做的事,但其實他們都是為了我們好,希望我們以後可以過得更好。我們應該理解他們,而不是對他們有一些怨言。爸爸媽媽他們已經吃了很多生活的苦,就希望我們以後能夠少吃一點苦。他們全心全意的對我們好,也從來都沒有想過要我們給多少回報。父母的愛是無私的,雖然他們不求回報,但我們也應該對他們好一點。
其實孝親敬老是很簡單的事,我們可以從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入手。在爸爸媽媽下班之後,可以為他們按摩;也可以分擔一些自己能做的家務事;認真努力的學習,考取好的成績,當爸爸媽媽看到成績單的時候,就會很開心;少跟父母頂嘴,聽他們的話;自己懂事一點,不要讓爸爸媽媽為我們操心太多。這些事做起來很難嗎?其實並不難。可能有的同學們會覺得,我們現在還沒有能力對父母好。給父母買東西雖然是孝順父母,但不是只有買東西才算孝順父母。
「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是一句古話。所以我們更應該要在現在還有機會的時候,抓緊對我們的父母好。孝親敬老是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應該擁有的基本素質。我們作為學生,不應該讓我們的傳統美德遺失,而是應該弘揚我們的傳統美德。我們要對我們的父母好,這樣能夠讓他們覺得自己的付出是有回報的,才會感到欣慰。我們要經常關心他們,而不是回家就跟他們吵架。孝親敬老是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身為子女的.責任。
謝謝大家!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你們好!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備中排第一位的。從古至今我們中華民族一直以孝敬父母為先,歷史上也涌現出一批有孝心的官人。
你還記得「卧冰求鯉」嗎?王祥是古代的官員,從小就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因看不順眼,就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不是,使他失去唯一的父愛。可惡有惡報,那一年災禍降落在繼母上得下了疾病,但他以德報怨夜以繼日衣不解帶的侍候,就在那時繼母開出了一個異想天開的要求——想吃鯉魚,可適值天寒地凍,於是他解開衣裳用自己的體溫卧在冰面上,忽然冰自行融化,從那冰涼的水中躍出兩條肥大的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了。難道這樣的「孝心」不值得我們去學習嗎?
古人還說過:老吾老,以及從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就如那夏日嬌陽。
一天,我從嘉樂福超市裡出來。看見一個老奶奶顫顫地拄著拐杖,提著一籃雞蛋在過馬路。老奶奶有著一頭銀發,一張老臉布滿了皺紋,手上爬了蚯蚓,牙齒也掉了一些,看樣子大概八十多歲了。老奶奶每走一步腳就顫一下,一個個雞蛋彷彿在推擠就要掉下來了,一位小學生模樣的小妹妹,見了急忙跑過去對老奶奶說:「奶奶,我扶您過馬路吧!」她笑了笑,點點頭。於是小妹妹一手提著裝雞蛋的籃子,一手攙扶著老奶奶的腰,看準了紅綠燈,慢慢地把奶奶一步步扶到了馬路那邊。奶奶眯著眼睛誇道:「小朋友,真是個好孩了了!」那時你是不是覺得這位小妹妹真懂事呢?
烏鴉長大了,反哺自己的母親,也啟示我們要孝敬長輩,報答哺育之恩。還有,蜜蜂整天為大家釀造蜂蜜,自己卻留下一丁點兒維持生命,何況我們呢?
所以我們要學會孝敬父母,真誠地體會父母的一片愛心,盡力為父母做一些事。當父母勞累時,我們要主動幫助他們,當父母外時時,我們要提醒他們注意安全。當父母生病時,我們要細心照顧,當父母來校看望的時候,我們要對父母說:「你們辛苦了」雖然都是小事、但表現我們的孝心,我們對父母的愛。
讓我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更加努力學習,來報答家和社會。
謝謝大家!
尊敬的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關愛今天的老人,就是關愛明天的自己》。記得有人說過,童年是一幅畫;少年是一個夢;青年是一首詩;中年是一篇散文;而老年人則是一部歷史、一面旗幟,也是一道風景。在他們年輕的日子裡,有過美好的願望與崇高的理想。他們嘔心瀝血,任勞任怨,灑下了辛勤的汗水。做出了無私的奉獻,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落紅不是無情物,化做春泥更護花」,這種勤奮向上,只求奉獻,不圖回報的精神是他們一生的寫照,我們為有這樣的老人而感到自豪。
古人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翻開我國的古籍經典,其中不乏尊老敬老之篇章。由此可見,在我華夏五千載的文明史潮里,敬老文化一直源遠流長、閃耀。那麼,作為中學生的我們,作為二十一世紀的新主人的我們,是否更應該肩負傳承歷史和開創未來之重任呢?是否應該意識到尊敬老人是我們的義務呢?
有的人認為:「只要讓父母吃飽、穿暖、居安、行便」就是盡孝了,其實,也不盡然。老年人更需要感情上的溫暖。孝心不是一桌山珍海味的盛宴,也不是一身花團錦簇的衣冠。是一個平常的電話:報聲平安;是一次心境的交流;無所不談;是一次舉步之勞;常回家看看。無論是什麼,只要是發自內心的,在「孝」的天枰上,它們都相等,都讓父母感到無比溫暖。有這么一句話:一個人懂得尊敬老人的人是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懂得尊敬老人的家庭是幸福的家庭;一個懂得尊敬老人的社會將是一個和諧的社會。那麼,就讓我們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用心關愛父母、老人,不要說還來得及,也許今天的錯過,就成為了明天的終身遺憾。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是四(二)中隊的朱黃山,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孝親敬老。」
大家都知道,農歷九月初九是我國傳統節日重陽節,這些年國家大力宏揚中國的傳統文化。正所謂「百善孝為先」,孝親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先輩們傳承下來的精神財富。
老人是我們的長輩,沒有他們辛勤勞動,就沒有我們幸福的今天,如今,當年的勞動者己年老體衰,但他們曾為社會做過的貢獻,值得我們尊敬和愛戴。他們有豐富的閱歷和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和繼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生活中,我們不僅要孝敬愛戴自己的爺爺奶奶,更要尊敬其他的老人。
當然,父母也是我們的長輩,一個人如連生養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那麼他又怎麼可能做到尊老敬老呢?
孝親敬老不只是一句口號,關鍵在於行動,我們要以身作則在家中做孝親敬老的先鋒,在社會做孝親敬老的模範。
鮮花可以枯萎,滄海可變桑田。但我們感恩的心不能改變,讓我們從一點一滴做起,感恩父母,孝親敬老!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是六(4)班的王洪宇,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孝親敬老,讓世界更美好》。
同學們,是誰把我們帶到了這個世界上呢?答案肯定是父母。在我們感慨父母之偉大時,更不能夠忘記其他的長輩,因為他們對我們的成長與生活一樣提供了莫大的影響。
孝親敬老是幾千年華夏的文明,是文化的傳承與核心。試想看:如果一個人失去了這種孝親敬老的美德,那他還配得上稱為一個「文明」人嗎?古人創造「孝」字,簡直就是定下了一個規矩。
望眼中華幾千年的歷史,卧冰求鯉、棄官尋母、親嘗湯葯的故事縈繞在我們的耳畔,畫面出現在我們的眸前。人們都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難道這些榜樣還不夠嗎?還不夠直觸人心嗎?
我的家庭里有爺爺、奶奶,我在對待老人上時,常常把孝字掛在嘴邊,把敬字放在心間,扶他們過馬路,和他們在一起聊天都是些平常的舉動,但是卻可以溫暖爺爺奶奶,這就叫做「孝」。為父母端一碗熱騰騰的湯,幫他們捶捶背也是盡到了「孝」。
孝親敬老並非必須遇到些大事情,從平常的小事中如果都無法盡到孝,那麼真正出現大事的時候又怎會捨得孝敬呢?
孝親敬老並不是一種口號,而是一種行為,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將孝親敬老的美德,深深種在社會上每個人的心中吧!
E. 誰能告訴我有關於孝敬父母,自尊自愛,誠實守信,勤奮學習的詩詞嗎
耐心看看這兩個故事,也許對你會有所幫助:
孝感動天
舜歷來與堯並稱,是傳說中的聖王。相傳舜的遭遇很不幸,父親瞽叟是個盲人,母親很早去世。瞽叟續娶,繼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頑、母囂、象傲」的家庭環境里,父親繼母弟弟幾個人串通一氣,必欲置舜於死地而後快;然而舜對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順,與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沒有絲毫懈怠。舜因為能對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堅守孝道,故在青年時代即為人稱揚。堯征詢繼任人選,大家就推薦了舜。堯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舜在各方面都表現出卓越的才乾和高尚的人格力量,舜性格謙和,為人厚道,道德高尚,只要是他勞作的地方,便興起禮讓的風尚;他到了哪裡人們都願意追隨,相傳他耕作的地方,山裡的大象都來替他耕地,天上的禽鳥替他撒種。因而荒涼的歷山中他居住耕作的地方一年就變成了村落,二年變成了郡縣,,三年變成了人丁興旺的都市。堯得知這些情況很高興,賜予舜許多禮物。
舜得到了這些賞賜,瞽叟和象很眼熱,他們又想殺掉舜,霸佔這些財物。瞽叟讓舜修補倉房的屋頂,卻在下面縱火焚燒倉房。舜靠兩只斗笠作翼,從房上跳下倖免於難。後來瞽叟又讓舜掘井,井挖得很深了,瞽叟和象卻在上面填土,要把井堵上,將舜活埋在裡面。幸虧舜事先有所警覺,在井筒旁邊挖了一條通道,從通道穿出,躲了一段時間。瞽叟和象以為陰謀得逞,自鳴得意,後來舜回到家,父弟老大不高興,舜也不放在心上,一如既往,孝順父母,友於兄弟;而且比以前更加誠懇謹慎。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舜與堯一樣,同是先秦時期儒墨兩家推崇的古昔聖王。儒家的學說重視孝道,舜的傳說也是以孝著稱,所以他的人格形象正好作為儒家倫理學說的典範。孟子極力推崇舜的孝行,倡導人們努力向舜看齊,做舜那樣的孝子。」他甚至設想舜為天子,而瞽叟殺人被捕,舜雖不會利用權力破壞刑律而將其赦免,但一定到監獄里偷偷地把父親背出來,一起逃到海濱,過無憂無慮的日子,為了共享天倫之樂而忘掉天子的地位。《二十四孝》中贊詩:隊隊春耕象,紛紛耘草禽。 嗣堯登寶位,孝感動天心。
單衣順母
孔子的學生閔子騫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回並稱,他為人所稱道主要是他的孝,孔子稱贊說:「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閔子騫年少時生母早喪,父親續娶,閔子騫為後母虐待,兩個弟弟也對他嗤之以鼻。冬天後母用不能擋寒的蘆花絮棉衣給他穿,用棉絮給自己親生的兩個兒子做棉衣。一天,父親出門,中途馬匹受傷,閔氏兄弟輪流拉車,閔損拉車時因寒冷打顫,將韁繩掉落地上,其父不知情,批評他嬌氣懶惰,用馬鞭打他 ,打破棉衣蘆花飛出,又查清後母之子都穿棉絮衣服,慚愧憤怒之極就想把後妻休了。子騫跪求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閔父十分感動才饒恕了後妻。從此以後,繼母對待子騫如同己子,全家和睦。後人把這一故事稱為「單衣順親」和「鞭打蘆花」。《二十四孝》有詩贊曰: 閔氏有賢郎,何曾怨後娘; 車前留母在,三子免風霜。孔子也高度評價他,贊揚說:「閔損(子騫是他的字)平時不亂說,講出話來就非常正確。」如果你喜歡曲藝的話,可以去聽聽已故老藝術家關學增的北京琴書《鞭打蘆花》,歷史典故經過藝術加工後更有感染力。
這兩位都是我國歷史上以道德聞名於世的先賢,都受到過父母的虐待、兄弟的排斥,可是他們待以廣大的寬容之心,並沒有憑借血氣之勇破壞再組合家庭的和睦,都是以自己的忍讓恭謹來維系骨肉親情,不失孝悌之義。從而能夠名垂千古。我們偉大的華夏民族歷來推崇道德高尚的人,雖然秦漢唐宋都是鼓吹忠君的封建王朝,可是歷朝歷代都是自譽「以仁孝治天下的」。民間也流傳著「百善孝為先」的諺語,希望你以寬容忍讓為懷,克盡子道,關愛兄弟。在鄰里朋友間博得一份美名,日後必然有益。我們去看《西遊記》中孫悟空剛剛出世四海訪道時遇到靈台方寸山的樵夫,得知他終日斫柴養母後,也高度稱贊他「是個行孝的君子,向後必有好處」,可見神仙也敬佩贊賞人類社會中的具有高尚精神的凡人。更何況父母是你的監護人,兄弟姐妹是你後半生世上的至親骨肉。想到這種關系,你的怨氣是否減輕了一點呢?
當然忍讓也有一定的限度,如果父母兄弟的逼迫虐待窮凶極惡,你還是要請求法律幫助的。
教給你一招,不妨把上述兩則故事以你自己私人日記的形式表現出來,故意使你的父母兄弟看到,我想鐵石心腸的人也會觸動靈魂的。
愚直之言,言語唐突,若有冒犯,望乞海涵。但是誠意全君孝節,拳拳之心,希望兄弟能夠明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