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九月九日重陽節老人節電子屏

九月九日重陽節老人節電子屏

發布時間:2023-06-18 12:35:54

重陽節是幾月幾號

農歷九月九日。
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在每年農歷的九月九日,是漢族的傳統節日,因《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② 九月九日重陽節的來歷介紹

九月九日重陽節的來歷介紹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在這一天,人們登高望遠,思念親人。正如詩中所說:「每逢佳節 倍思親。」那麼重陽節是怎麼來的呢?以下是九月九日重陽節的來歷介紹,歡迎閱讀。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在民俗觀念中,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所以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1989年,我國把重陽節定為「老人節」,取九月九日「久久」長壽之意。2006年國務院又將「重陽節」確定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日」。

據史料考證,重陽節始於遠古,形成於春秋戰國,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游》里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節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重陽正式被定為節日是始於唐代。也許這就是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的原因。詠唱重陽節的詩章中,最為膾炙人口的是唐代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其一,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的活動。這是遠古時期,重陽節作為一種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漢代《西京雜記》就有記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求壽的習俗。這是受古代巫師追求長生、採集葯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的宴會發展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宴」。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本內容。

其二,重陽節的原型是古代的祭祀「大火」星的儀式。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志的「大火」星,在九月隱退。「大火」星的退隱,讓一直以「大火」星為季節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同時也讓把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恐懼。因此,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季節有了新的認識,九月祭火星的儀式逐步衰落,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承。如果說上巳(清明節)是人們度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游的節日,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間有清明節「踏青」,重陽節「辭青」的風俗。

其三,重陽節的起源。據說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後,宮女賈某被逐出宮,從而將飲宴、賞菊等風尚傳入民間。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葯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雲: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詩《與楊府山塗村眾老人宴會代祝詞》:重九江村午宴開,奉觴祝壽菊花醅。明年更比今年健,共把青春倒挽回。鋪敘了老人節宴會、飲菊花酒、祝健等活動場景。

其二: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志的大火,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重陽節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我們還是可以從後世的重陽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於一般歷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城,雖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釋。重陽在民眾生活中成為夏冬交接的時間界標。如果說上巳、寒食是人們渡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游的春節,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重陽節俗就圍繞著人們的這一時季感受展開。

演變過程

重陽節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重陽節名稱見於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魏晉時期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

唐朝時,重陽節才被定為正式節日。從此以後,宮廷、民間一起慶祝重陽節,並且在節日期間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

到了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慶祝,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

到了清代,這種風俗依舊盛行。

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一些地方把夏歷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中國政府在1989年將每年的這一天定為老人節、敬老節。


;

③ 重陽節是幾月幾日 重陽是農歷幾月初幾

重陽節是幾月幾日 重陽是農歷幾月初幾

重陽節是農歷九月九日

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又稱重九節、茱萸節。近些年又被許多地方定為「老人節」、「敬老節」。我國古代以九為陽數,又是數中的最大者,九月九日兩陽相重,具有特殊的意義,所以被選為節日,名為重陽。三國時魏文帝曹丕在給太傅鍾繇的信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民間認為,重陽節這天,人們都要出門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吃重陽糕,這樣可免除災害。這種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關於重陽節的來歷,歷來眾說紛紜。據吳均《續齊諧記>稱,東漢年間,汝南有個叫桓景的人,拜道士費隱乎長房學道。一天,費長房告訴桓景,二九相逢的這一天,將有災難降臨你的家鄉汝南,要想消災避難,九月九日這一天你們全家人都要身背紅布袋,內裝茱萸,外出登高躲避。桓景依照師傅的話一一去辦,一家人在高山上過了一天,黃昏下山回到家裡一看,家中養的雞、狗、牛、羊全都暴死。桓景告訴師傅後,費長房說,這些家禽家畜代你的全家遭難了。從此,重陽登高避難的風俗就興起來了。

重陽節的習俗登高

重九登高,明代羅欣《物原》稱始自齊景公。《荊楚歲時記》注中引用《續齊寬巧諧記》中的重陽節的習俗記述:「汝南植景隨費長房游學,長房謂之曰:『九月九日,汝南當有大災厄,急令家人縫囊,盛茱萸,系臂上,登山,飲菊花酒,此禍可消。』景如言,舉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據說世人九九重陽登高飲酒,女子佩帶茱萸囊,就是由此開始。這個說法當然十分荒誕,不足以令人相信。

重陽節的習俗插茱萸

茱萸性辛溫,氣味芳香,頗為辛烈。能溫肝降逆,開郁化滯,下氣止痛;祛除濕熱,逐辟風邪;開膝理,利五臟。醫家常用作驅風、發汗的葯物。

茱萸有吳茱萸、食茱萸兩種。食茱萸宜供食用,人葯功效與吳茱萸相同,只是效力略差。吳茱萸三月開花,紅紫色,七八月結實。嫩時微黃,到成熟的時候則為深紫。古時稱九月九日為慎攜鍵上九。茱萸到此時,氣味濃烈,顏色赤紅,可以帶果實折下插戴在頭上。因此古人都在此時采茱萸,把它當做重九消災之物。《歲時雜記》記載,盧公范每到重陽節時,都上五色糕、菊花枝、茱萸樹。《淮南萬畢術》載:「井上宜種茱萸,茱萸葉落井中,飲此水者,無瘟病,懸茱萸於屋內,鬼畏不人。」陝西西鄉重陽節當天,婦女用口采茱萸,據說可治心痛。

重陽節習俗-賞菊飲菊酒

重陽節賞菊,是重陽節的習俗,堪稱國人一大雅興。菊花凌霜不枯,傲雪而開,其千姿百態的艷容,傲然挺立的氣質,使人傾慕,堪稱國花。據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載:「九月重陽,都下賞菊,有數種:其黃白色蕊若蓮房,日『萬齡菊』;粉紅色日『桃花菊』;白而檀心日『木香菊』;黃色而圓者日『金鈴菊』,純而大者日『喜容菊』,無處無之。酒家皆以菊花縛成洞戶。」文中描述的是北宋時代,開封「九月重陽,都下賞菊」的品種和情景。可以推想,宋代以後,歷代的菊展品種一定會更加繁復,菊花大會一定會更加熱鬧。

重陽節習俗-吃重陽糕

重陽節吃重陽糕的習俗源於魏晉時代,初日面餅,唐代叫菊花糕,宋代叫重陽糕,明清時則稱花糕。重陽糕由粉面蒸制而成,輔料有棗、栗、肉等。到了宋代,重陽糕已基本形成定製。據《東京夢華錄》載:「都人重九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更相饋送,上插剪綵小旗,摻訂果實,如石榴籽、栗黃、銀杏、松子肉之類。」可見製作已相當考究。明代蒸花糕,「如大盆鋪棗二三層。有女者迎歸,共食之。」到清代,花糕製作更精美,成為親朋好友互相饋送的節令禮品,如同中秋送月餅一樣。《帝京歲時紀勝》曰:「京師重陽花糕極盛,市人爭買,供家堂,饋親友。」製作考究者把花糕做成寶塔樣的九層,上面精心做兩只羊,象徵重陽(羊)。

在制糕、食糕、贈糕的過程中,人們往往還賦予重陽糕以文化內涵。重陽糕的「糕」字與「高」同音,重陽節登高之時吃糕,象徵步步登高,寓意「步步高升」。這樣,重陽糕就成了吉祥物,成了吉祥食品。在北京,重陽時節,「市上賣糕人,頭戴吉祥字」,一看即知。

④ 九九重陽節 老人節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今天的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全國各機關、團體、街道,往往都在此時組織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老人們秋遊賞景,或臨水玩樂,或登山健體,讓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著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或為老人准備一些可口的飲食。

由此可見,樓主的判斷是正確的~~~

那家網站的節日有誤,,其實還有個國際老人節,就在10月1日(我們的國慶節),他說10月6日國際老人節應該是他記錯了國際老人節。

總之,九月初九是我國重陽節,也是尊敬老人的節日,這是毫無置疑的:)

閱讀全文

與九月九日重陽節老人節電子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養兒不易孝敬父母 瀏覽:501
廣州市政府老年痴呆老人專項服務 瀏覽:242
個人帳戶養老金基數包括哪些 瀏覽:938
省廳退休金 瀏覽:147
有退休證還要交社保嗎 瀏覽:914
換證色弱體檢沒過可以看多少次 瀏覽:471
孝敬父母英語名言警句 瀏覽:585
海螺敬老院 瀏覽:389
北京幸福之家老年公寓 瀏覽:348
孝順高中電話號碼 瀏覽:528
米家養生壺為什麼水溢出 瀏覽:633
寧波養老保險怎麼轉移 瀏覽:555
70歲內地男演員照片 瀏覽:343
你這輩子為什麼能長壽 瀏覽:221
山西大鼓孝敬 瀏覽:451
財務體檢需要什麼手續 瀏覽:997
老年痴呆新葯何時上市 瀏覽:219
大亞灣澳頭敬老院聯系電話 瀏覽:140
80歲老人港澳通行證 瀏覽:54
老年人檢查心衰怎麼回事 瀏覽: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