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重陽節潮汕話怎麼讀

重陽節潮汕話怎麼讀

發布時間:2023-06-17 22:17:06

1. 潮汕重陽節的歷史傳說

作為一個古老的漢族民俗文化,在漢代,重陽登高、插菊、佩茱萸的風俗已經流行。喜歡接近大自然的晉代人,更把這一天當成放鬆自己身心的好日子,不讓它靜悄悄溜過。孟嘉龍山落帽,陶潛東籬採菊——這些風流倜儻、讓後來的騷人累客羨慕不已的重陽故事,都在晉代演出。唐代,人們將重陽登高視為一種有益於衛生保健的活動。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他的醫學名著《千金方》里就說:
重陽之日,必以餚酒登高眺遠,為時宴之游賞,以暢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歸。
因而,重陽郊野遊宴之風更盛,登高、賞菊花、佩茱萸的風俗,屢屢見於詩人吟唱。到唐德宗貞元元年(785),有詔令把重陽正式定為節日。
在潮汕,至遲到南宋初年,就有重陽登高宴集的風俗。潮陽東山方廣洞側,有一處紀游的摩崖石刻,文曰:
泉南楊壽翁,福唐梁允成,玉牒趙安民,天台王商老,溫陵吳信行、王文中,莆田劉仲宣,紹興戊午重陽,同集於高明亭。新泉題。
摩崖處為高明亭舊址。這里石崖嵯峨,眺望山下,林野蒼茫,遠接溟海,正是登高的絕好去處。
明代本地重陽登高的風氣仍很熱烈。文人們在這一天登高宴遊,賦詩言志,作品被選入順治《潮州府志》的,就有六首。這幾首詩,繪出了一幅明代文人重陽節日風俗圖。節日活動仍不外乎登高,「重陽不負登高興」 (鄭良璧《九日東山新廟落成》),「躡屏登臨逸興生」(郭廷序《九日登韓山》);飲酒,「且攜杯酒對流川」(同上鄭詩),「遍插茱萸酩酊歸」(陳天資《九日游普陀岩》);插菊,「只應共盡登,臨興,醉插菊花弄舞衣」(賀一弘《九日壁墩和杜》)。
清代潮汕的重陽:節日風俗,各縣志書的記載也基本相同。其中澄海、普寧兩縣志,講述較為詳細。《澄海縣志》載:
九日為「重陽節」。登高燕飲,簪菊泛萸,猶古人遺俗也。諺雲:「九月重九,登高飲酒。」是月竟放風箏。
《普寧縣志》則說:
重陽登高,各選勝地眺賞。文人墨客或攜酒入山寺遊玩為樂,小兒咸於高處競放風箏。
與前代的重陽節日習俗相比,「登高燕飲、簪菊泛萸」等舊俗之外,清代又有「競放風箏」的新時尚。

2. 潮州重陽節習俗是什麼

重陽節,潮州人除保持中國傳統的風俗,如高人雅士登高游賞,飲酒賦詩外,還有放風箏,食「九皇齋」等習俗。
一、祭祖
潮俗在重陽節祭祖的都是家境比較清貧者,他們無力在每個祖先的忌辰都祭拜,便在這一天做個總的祭拜,求得祖宗諒解。
在潮屬地區,用「油麻團」作為祭品,也有一定的來歷。因為「油麻團」的「團」,潮人在這里不讀「妥彎」,而是讀為「緣」,「團」正好與「緣」的讀音相同,因而古時候的潮人,便有了在重陽節「結緣」的重要習俗,其意是結個良緣。是日,左鄰右舍之間互相探訪,互贈「油麻團」。這是潮人重禮儀,講團結友愛的具體表現。又因潮人對此節日的傳說,與全國各地有所不同,主要的:一說是日是太陽公公生日;另一說是「九皇誕」。相傳「九皇誕」是以紀念「九皇爺」來紀念漢族封建政權最後一個皇帝崇禎的隱語。故自古以來,潮人便有以「油麻團」和應時水果祭祀太陽公公或「九皇爺」,並有持素一天之俗。由於「油麻團」的製作不僅要把握好用白糖煮成糖漿的火候,還要合理配比好糖漿與油麻等原料,並在糖漿與原料粘結後,不停地將其搓成小團塊;若是錯過了最佳的時間,糖漿與原料凝固了,就不可能將其搓成如梭狀小團塊。因此,一般的家庭是不可能也極少自己動手製作此祭品的,只有專門做此買賣的攤檔或餅食店才有可能製作「油麻團」。別說「油麻團」是用白糖和油麻、花生等為主要原料製成的,吃起來會有香甜酥脆之口感而令人垂涎,就是單純的地豆(即花生)也很是惹人喜愛的,在民間便有「地豆香(讀為蜂),嘴頭熱」之說法。但是,「油麻團」吃多了是易於「上火」,故平時很少見到有人做此買賣,只有到了重陽節的前幾天,市面上才有出現做此買賣的攤檔,餅食店也才擺出「油麻團」來。這是到了重陽節才能見到「油麻團」的緣故吧。
二、登高
在潮汕,至遲到南宋初年,就有重陽登高宴集的風俗。潮陽東山方廣洞側,有一處紀游的
摩崖石刻,文曰:「泉南楊壽翁,福唐梁允成,玉牒趙安民,天台王商老,溫陵吳信行、王文中,莆田劉仲宣,紹興戊午重陽,同集於高明亭。新泉題。」摩崖處為高明亭舊址。這里石崖嵯峨,眺望山下,林野蒼茫,遠接溟海,正是登高的絕好去處。明代本地重陽登高的風氣仍很熱烈。文人們在這一天登高宴遊,賦詩言志,作品被選入順治《潮州府志》的,就有六首。這幾首詩,繪出了一幅明代文人重陽節日風俗圖。節日活動仍不外乎登高,「重陽不負登高興」 (鄭良璧《九日東山新廟落成》),「躡屏登臨逸興生」(郭廷序《九日登韓山》);飲酒,「且攜杯酒對流川」(同上鄭詩),「遍插茱萸酩酊歸」(陳天資《九日游普陀岩》);插菊,「只應共盡登,臨興,醉插菊花弄舞衣」(賀一弘《九日壁墩和杜》)。 清代潮汕的重陽:節日風俗,各縣志書的記載也基本相同。其中澄海、普寧兩縣志,講述較為詳細。《澄海縣志》載:九日為「重陽節」。登高燕飲,簪菊泛萸,猶古人遺俗也。諺雲:「九月重九,登高飲酒。」是月竟放風箏。《普寧縣志》則說:重陽登高,各選勝地眺賞。文人墨客或攜酒入
山寺遊玩為樂,小兒咸於高處競放風箏。與前代的重陽節日習俗相比,「登高燕飲、簪菊泛萸」等舊俗之外,清代又有「競放風箏」的新時尚。
三、放風箏
放風箏,潮州人叫做「放風禽」或「放風琴」。這是因為風箏都是以飛禽或相似飛禽的形狀製作而成的,所以有此稱謂。又因潮語的「禽」與「琴」諧音,故又稱之為「放風琴」。潮俗的重陽節放風箏之所以盛行,是因為此時節,天高氣爽,正是放風箏的最佳時期;再說潮州的韓江每到此季節,又有大片的沙灘露出江面,更是放風箏的難得場所啊!因此,放風箏便成為潮人過重陽節的特色活動,有「九月九,風禽仔,四散走。」和「九月九,風琴斷線半天走。」的俗諺可為之佐證。
四、食「九皇齋」
舊時潮劇班每年九月初一至初九晚上,各班全體人員吃素,俗叫食「九皇齋」。在這九天里,潮州的梨園公所里供設祭壇,祭拜九皇菩薩和斗姥天尊。祭祀儀式很特異:用一米斗插一木柱,木柱上面置九個小環,每個小環吊上一盞豆油燈,在此期間日夜點燃,並焚香、供花果、表演潮劇來拜祀九皇菩薩、斗姥天尊等神。這時,班眾食齋十分嚴格,食具要全部新置,有的童伶還散發穿素,像居喪般。若有人誤吃葷腥,或罵人、打破器具,便違反禁忌,應到神前叩首懺悔,求神寬恕。童伶們對這個齋戒日子倒是很歡迎,因為這時的齋菜比往常的飯菜更覺好吃,加上這期間不會挨打挨罵,心情頓覺舒暢。

3. 九月九是重陽節又稱什麼

農歷復九月初九,二九相逢制,稱為「重九」。又因為在我國古代,六為陰數九為陽數,因此,重九就叫「重陽」。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推到漢代初年。傳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後慘害後,宮女賈某也被驅逐出宮,將這一習俗傳入民間。這就是重陽節的來歷。

九九重陽,因為「九九」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之意,而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所以,「九九重陽」就被認為是祝福老人長壽的好日子。

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一些地方把農歷九月初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自古重陽節就被人們重視,如今這個節日被賦予了新的含義,成為中國的「老人節」。

4. 潮汕節日習俗

潮汕人過年
農歷年的最末一天稱歲除,這天晚上稱除夕,潮汕習俗謂之「過年」。
除夕前人們便忙碌張羅備辦各式年貨了:買雞、鵝、鴨、魚、肉;添制新衣飾;新購傢具、器皿;選購年畫、春聯等。尤其要買柑桔、青橄欖等水果作象徵吉祥如意和迎送親友的佳果。舊俗過年前,男必新理發,女必「挽面」,現女子多為燙發整容。
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職」之時。是日起,家家戶戶大掃除,用物和被帳都行清洗,謂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戶戶製作各式品,以備過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趕回家團聚。除夕夜全家圍爐吃團圓飯。飯後大人們給孩童、子女給父母上輩,分發「壓歲錢」。是晚農家水缸要貯滿水,米缸要填滿米,燈火不能熄滅,以象徵「歲歲有餘」、「年年不斷炊」的好兆頭。
過年夜守歲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來臨,新年鍾聲敲響,家家戶戶鳴放鞭炮。春節農歷正月初一日稱元日,為新歲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曉喜炮聲聲,家家戶戶廳中大桌上,紅盤盛滿大吉(即柑,柑大於桔,故稱大吉)、青橄欖及各式精美糖果,門前張燈結綵,晚輩向上輩敬茶祝福。這天多數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葷。早餐後大人攜小孩帶上大吉到親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賀發財添福等吉利話;主人請客以大吉、檳榔(古俗敬檳榔,今以青橄欖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贈上大吉賀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贈,俗謂轉敬或換吉,意在回敬美好祝願。
初一早,不少舞獅班及英歌隊敲鑼打鼓到各村各戶參拜賀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還有手搖萬年青葉(俗謂搖錢樹)或手執書有「招財進寶」等吉利句小紅紙貼於人家門上的;或是吹嗩吶、敲竹板、唱歌謠、做四句、說吉利話挨家賀年的,都趁著討點賞錢。初二、初三日很多鄉村圩鎮組織慶新春文娛活動,除搭戲棚演潮劇、山歌劇、做皮影戲外,還有大鑼鼓隊、虎獅隊、英歌隊、舞龍隊等沿街挨村寨遊行表演。今還有映電影、賽球、書畫展、猜謎等。白天夜晚人們成群結隊盡興游賞觀看,一片迎春的熱鬧喜樂氣氛。

端午賽龍舟
端午賽龍舟是中華民族的一項古老習俗,而在潮汕地區,這一傳統習俗被保存得最為完美,也發揮得最酣暢淋漓。在汕頭市金平區,有一個地方就因為龍舟而聞名遐邇,她就是素有「龍舟村」美稱的 鮀江街道橋頭社區。
130年初衷不改
橋頭以「龍舟村」享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代。當時的橋頭村還是一片汪洋,村民世世代代討海為生,大風大浪的洗禮,把村民們個個鍛煉成「浪里白條」,男孩子長到八九歲,就都識得好水性。
為了增強村民們抗擊風浪的能力,同時增進村民之間的團結,大家合力造出龍舟,並於每年端午節舉行龍舟大賽,至今已有130年的歷史了。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潮汕民俗稱為五月節。五月初夏,金鳳花開,驕陽似火,萬物欣欣向榮,這時節,天氣、地氣、人氣,三氣貫通,氣旺乾坤。這時節,老百姓好歡喜,賽龍舟,顯威風;插艾花,驅瘟毒;吃大粽,消疳積。節為時而設,人為節而歡。過端午節,最令人激動的,還是賽龍舟。

清明舊俗不用針
清明節,舊時潮汕各地有個習俗:女人不做針活。
為什麼女人不做針活?
傳說是,如果清明節這一天,女人做針線,不但自己眼睛被針尖刺瞎,大野里各種墊蟲,如青蛙等,也會被刺害。
女人一般有善心,認為自己眼睜傷害,已是不好了,還刺害各種墊蟲,有惡。於是這一天,最勤勞的女人也不做針活。
清明這個習俗,盡管帶有迷信色彩,但反映了我們祖先很早就有保護環境、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

五穀主生日
潮州人十月十五日為五穀主生日。家家戶戶到了十五這一日,要用米粉拌紅花末和上水捏成一尊尊頭盤發暨身飾以豆麥的「五穀主「,還有扁擔、籮筐、稻穗,蒸成果品,並殺五牲,挑到自己那塊剛收割過的土地上,焚香、點燭,祭拜「五穀主」,報告五穀分手,答謝「五穀主」的慷慨賜予之恩。同時並告訴孩子們五穀為「五穀主」所賜,告誡他們平時要珍惜,不要暴食天物。
相傳「五穀主」為神農氏。有的廟宇還有「五穀主」的偶像,赤身露體,只用樹葉或獸皮扎於下身,形同原始人。正因為這樣,所以羞於見人,故祭祀時總在天亮之前進行。

童容節
九月九日重陽節(潮州話也有叫童容節,「童容」實為「重陽」音變而來)。重陽之得名,是因九屬陽數,且日與月並應,故叫重九,也就重陽。
潮汕民間在重陽節,沒有學士文人那種登高賦詩、庭園賞菊的雅興,在潮州一帶卻有結緣的習俗,就是在親朋之間互贈油麻丸。丸與緣在古潮語中同音,人們以贈油麻丸來增進親朋之間的情誼。
重陽節在潮汕,不是每家每戶都拜祖先的。在揭陽及潮州,拜重陽節的都是家境較清貧者,他們無力在祖先每個忌辰都祭拜,故在這一天,做一次總的祭拜,希望祖先應諒解,說明各自的忌辰就不再奉祀了。九月風信好,兒童也喜歡在這時候放風箏(俗稱風禽)。童謠說:「九月九,風禽線斷滿天走。」這也是兒童們的一件樂事。

5. 潮汕的節日都有什麼

要說哪裡的節日最多,我覺得應該就是潮汕了,初一十五拜伯公,隔了不知道多少代的祖先每逢祭日都會祭拜,傳統節日一個不落,道教佛教儒家還有老爺,只要你想的出的中國神仙和先賢,都有潮汕人祭拜。

讓我來看看都有那些節日吧,歡迎留言補全!

潮汕傳統節日

時年八節

潮汕地區有句話叫:「過日子,勿忘時年八節。 」潮汕地區「歲時節日」的各種活動,世代沿襲相傳,蔚然為俗。或紀念,或寓意,或祈福,富有民俗蘊義。潮汕人多於這些節日回家與親友團聚,增進彼此大鑼鼓 嵌瓷 工夫茶 燒瓷的情感和凝聚力。

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稱元日,為新歲之首,在潮汕地區,過年一般要熱鬧四、五天。春節當晚,大街小巷,家家產戶貼春聯,張燈結綵。吃團圓飯。春節一早,大人攜小孩子帶上一對或二對生柑(稱「大吉」),到親友家拜年互敬如意。春節的文娛活動有英歌舞、營大鑼鼓、擎大標、布馬舞、舞龍、獅、鯉魚等。

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古稱「上元節」。俗稱「燈節」,潮汕人叫「正月半」,歷來有「小初一,大十五」之說。當天家家戶戶門楣上都要插上榕葉、竹枝,以保平安;慶元宵的節目主要有:營老爺、賞花燈、添燈、猜燈謎、拋錢擲彌勒佛等。

清明節

清明節在潮汕各地上墳掃墓的習俗十分盛行,掃墓俗「過紙」。舊時要到祖宗墓地上填土整墳,掃除沙塵雜草,用紅漆油出新石碑號,並在墓碑及墓堆上掛黃白兩色紙條,舉行祭禮。

端午節

潮汕人稱端午節為「五月節」,潮汕賽龍舟分「真龍」和「假龍」兩種。在包粽方面則有「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的氣象諺語,潮汕人家,端午要在門楣、門環以至屋檐下,懸掛一束束用「紅頭繩」系扎著的艾草、菖蒲、榴花、蒜頭、龍船花共合為五種稱「五瑞」。

中元節

農歷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俗稱「七月半」、「施孤」、「鬼節」,也叫「盂蘭勝會」。「施姑」當天,潮州人或以村為單位搭台「施孤」,或在自家門口擺上祭品、錢紙,祭畢燒錢紙、撒白米於地上,焚香禱祝,並把香插在房前屋後的地上。

中秋節

俗稱「八月半」,主要節目有:1.芋頭祭祖。潮汕有句俗諺:「河溪對嘴,芋食到畏。」;2.拜月娘,多數人家會在中秋前一個月精心製作工藝品用以拜月,拜月當晚必不可少的物品還有如八仙桌、「(八仙)寶仔」、大香、各類水果、餡餅等,拜月者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所以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3.燒塔。這些節目的每一個元素幾乎與潮汕人的抗元歷史有關(傳遞信息)

冬節

冬節即是二十四節候中的冬至,時逢農事空隙,一年將盡,因此也稱小過年。舊俗冬節要祭祀神明和祖先,全家大小吃甜糯米圓,以表示大團圓。另冬至有祭祖先、吃甜丸(吃上「冬節丸」便長一歲)、上墳掃墓等(清明行「過春紙」,冬至行「過冬紙」)

除夕

潮汕人稱之為「年夜」或「大年三十」。年夜節日活動是從祭祀祖先開始的,下午,一家老少理發沐浴換新衣,然後開始祭祖。祭品和儀式,祭過祖先,把大門、廳門、房門的舊對聯都撕下來,貼上新春聯。而後有「圍爐」吃團年飯、給壓歲錢(又叫「壓腰」)。和守歲諸環節。

除此之外,還有…

七月七出花園

出花園是傳統的成人節。少男少女在虛歲15歲舉行的成人儀式,具體儀式各地略有不同。在揭陽澄海一帶,父母采來12種不同鮮花,浸在水裡給孩子沐浴,母親給孩子紮上自己親手縫制的新腰兜,兜里一般放著12顆桂圓和兩枚「順治」銅錢。出花園之日,成禮的少年有許拘束和講究要遵守。現在,許多儀式內容有所簡化。

九月九重陽節

重陽又稱重九,潮汕重陽節是廣東潮汕傳統民俗及民間祭祀的重要節日。這天在潮汕,有各種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民俗活動。因為它的節期就在農歷九月初九。古人以九為陽數,故又稱之為"重陽"。潮汕民間,只直接稱它做"九月九"。重陽節習俗。潮俗在重陽節祭祖的都是家境比較清貧者,他們無力在每個祖先的忌辰都祭拜,便在這一天做個總的祭拜,求得祖宗諒解。

立冬過小年

閱讀全文

與重陽節潮汕話怎麼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養生鍋裡面放哪些葯材 瀏覽:747
養兒不易孝敬父母 瀏覽:501
廣州市政府老年痴呆老人專項服務 瀏覽:242
個人帳戶養老金基數包括哪些 瀏覽:938
省廳退休金 瀏覽:147
有退休證還要交社保嗎 瀏覽:914
換證色弱體檢沒過可以看多少次 瀏覽:471
孝敬父母英語名言警句 瀏覽:585
海螺敬老院 瀏覽:389
北京幸福之家老年公寓 瀏覽:348
孝順高中電話號碼 瀏覽:528
米家養生壺為什麼水溢出 瀏覽:633
寧波養老保險怎麼轉移 瀏覽:555
70歲內地男演員照片 瀏覽:343
你這輩子為什麼能長壽 瀏覽:221
山西大鼓孝敬 瀏覽:451
財務體檢需要什麼手續 瀏覽:997
老年痴呆新葯何時上市 瀏覽:219
大亞灣澳頭敬老院聯系電話 瀏覽:140
80歲老人港澳通行證 瀏覽: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