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誰知道關於大足石刻的傳說故事
大足縣,建於公元758年(唐乾元元年),隸屬昌州。公元885年(唐光啟元年),昌州由靜南縣遷治大足。至公元1279年(南宋末年),大足一直是昌州州治所在地。大足石刻中的"五山"摩崖造像即在這近400年間完成。
現存大足石刻作品中,最早的為鑿於公元650年(初唐永徽元年)的尖山子摩崖造像,其後200多年間僅新開鑿聖水寺摩崖造像一處。這兩處初、中唐造像總共不過20龕。直到公元885年昌州遷治大足後,摩崖造像方漸大興。
公元892年(唐景福元年),昌州刺史,充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揮,靜南軍節度使韋君靖,在縣城北龍崗山(今北山)營建"糧貯10年,兵屯數萬"的永昌寨的同時,首先在北山鑿造佛像。
此後,州、縣官吏和當地仕紳、平民、僧尼等相繼效法,直到公元907~965年間(時為五代十國時期。四川為蜀國,史稱前蜀、後蜀)營造佛像不斷,形成大足石刻史上第一個造像高潮。
(1)大足石刻孝敬父母的故事擴展閱讀:
文化價值-世界遺產
1999年12月1日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
因為滿足世界文化遺產下列評定標准而登錄:
(i)代表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一種創造性的天才傑作;
(ii)能在一定時期內或世界某一文化區域內,對建築藝術、紀念物藝術、城鎮規劃或景觀設計方面的發展產生過大影響;
(iii)能為一種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一種獨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見證。
1999年12月1日根據世界文化遺產遴選標准C(Ⅰ)(Ⅱ)(Ⅵ) 在摩洛哥歷史文化名城馬拉喀什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3屆會議上表決通過,將我國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五處摩崖造像,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中國申報的世界遺產只有一項獲得批准,那就是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這也是我國的洞窟石刻類遺產在1987年莫高窟之後的第二次入選。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大足地區的險峻山崖上保存著絕無僅有的系列石刻,時間跨度從9世紀到13世紀。這些石刻以其藝術品質極高、題材豐富多變而聞名遐邇,從世俗到宗教,鮮明地反映了中國這一時期的日常社會生活,並充分證明了這一時期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和諧相處局面。
⑵ 大足石刻中其中有一個人挑著兩個人的石刻是什麼部分的
寶頂山·大方佛報恩經變相·阿難
光頭大腦、憨厚忠實的阿難聽了六師外道之言,半信半疑,神情尷尬地返回山中問老師:佛家可有孝乎?釋迦道:此話非爾等之言,該從何而來?阿難道:為六師外道之言。於是,釋迦牟尼召集三千大千世界諸佛菩薩,大放五色光明,為說《大方便佛報恩經》,以正視聽。工匠師們在釋迦佛像的左右兩邊分別刻出了釋迦孝養父母的十二個本生和本行故事。
⑶ 重慶大足石刻的傳說
在大足石刻北山數珠手觀音石像,稱是「媚態觀音」。她身高不過三回尺,頭戴寶冠,腳踏蓮花答,體態輕盈彷彿隨風欲動,眼角嘴角含顰欲笑而又略略帶羞。給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有關於這一尊石刻,有一個非常美麗的的故事,讓後世為之動情。
據說,宋代有位老石匠想在北山雕一尊數珠手觀音的女神像。可他設計了許多小樣,都感到不滿意。一天傍晚,他收工回來,悶悶不樂地坐到小溪邊洗腳,忽然身後傳來一陣少女的笑聲:「瞧您的褲角都濕了。」他回頭一看,原來是一位十三四歲的牧羊小姑娘。小姑娘見老石匠不無謝意地瞧著自己,不由得抿嘴含羞一笑。她那善良的心地和嫵媚的樣子,一下子激發了老石匠的靈感。老石匠忘卻了勞累,重返山上,披星戴月,鬼斧神工,照小姑娘的神態將這尊人情味極濃的女神石像一氣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