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孔子孝順名言

孔子孝順名言

發布時間:2023-05-28 14:30:00

⑴ 百善孝為先孔子名言名句

一、欲速則不達。

賞析:這句話出自春秋·魯·孔子《論語》。只是想要速度,卻往往達不到目的地。急功近利,往往會出差錯,反而適得其反。

二、禮之用,和為貴。

賞析:這句話出自春秋·魯·孔子《論語·學而》。禮儀的作用是要與人們和平相處。就是告訴我們人為設置這些禮儀是為了達到人和人之間和諧的狀態,並不是把人約束起來。

孔子十大經典語錄,深刻又內涵,看後受益匪淺(深度好文)
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賞析:這句話出自春秋·魯·孔子《論語》。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其他人。這句話是孔子所主張的處世原則。

四、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賞析:這句話出自春秋·魯·孔子《論語·里仁》。君子在言語上遲鈍,但做事情卻能十分敏捷。

孔子十大經典語錄,深刻又內涵,看後受益匪淺(深度好文)
五、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賞析:這句話出自春秋·魯·孔子《論語·為政》。通曉就是通曉,不懂得就是不懂得,這便是智慧。不懂裝懂就是無知,學到的知識越多,越應當學會虛懷若谷。

六、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賞析:這句話出自春秋·魯·孔子《論語》。已經完成的事情就不要再說了。已經做過的事情就不要再去議論,過往的事情不要再去追究。孔子這句話告訴我們不要被那些過去的事情所困擾。

孔子十大經典語錄,深刻又內涵,看後受益匪淺(深度好文)
七、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人,知者利仁。

賞析:這句話出自春秋·魯·孔子《論語》。沒有仁德之心的人,不會長久的處於困境,也不會長久的身處按了。有仁義之心的君子會安守仁道,有智慧的人會通曉仁道的利處。

八、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放於利而行,多怨。

賞析:這句話出自春秋·魯·孔子《論語、里仁》。孔子認為,君子之間的交往,與利益無涉,而是出於道義。如果牽涉到利益,往往就產生很多糾葛。

⑵ 孔子關於孝的名言名句精選

孔子的名言涉及面廣,那關於孔子的孝道名言有哪些?下面我分享了孔子關於孝的名言精選,供你參考。

孔子關於孝的名言【最新版】
1、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2、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3、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4、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5、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6、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7、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8、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9、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10、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11、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12、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13、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14、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15、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孔子關於孝的名言【經典版】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幹盟,兵不逼好。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苟正其身,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君子之行也,度於禮。

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

君於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孔子關於孝的名言【熱門版】
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而已。”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4、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5、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6、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7、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8、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10、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11、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12、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13、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 天下 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14、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15、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猜你喜歡:

1. 孔子道德名言名句

2. 關於孝的名言警句大全

3. 孔子關於孝道的名言

4. 孔子孝道名言

5. 孝敬老人的名言名句摘抄

6. 孝心的名人名言

⑶ 孔子孝的名言

孔子關於孝的名言合集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名言吧,名言易於留傳,是濃縮的精華。還在苦苦尋找優秀經典的名言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孔子關於孝的名言合集,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孔子孝的名言1

1、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2、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3、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4、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5、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6、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釋義:

1、有子說:「做人,孝順父母,尊敬兄長,而喜好冒犯長輩和上級,是很少見的;不喜好冒犯長輩和上級,而喜好造反作亂的人,是沒有的.。君子要致力於根本,根本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就產生了。所謂「孝」「悌」,可為「仁」的根本吧。」

2、孔子說:「後生小子(弟子在這里指的是年紀幼小的人),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離開自己的房子(《禮記·內則》:「由命士以上,父子皆異宮」。這里的弟子指命士以上的人物而言。入是入父宮,出是出己宮)便敬愛兄弟。寡言少語,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有剩餘精力,再去學習文獻。

3、孔子說:「當他父親活著(父在,無權獨立行動)要觀察他的志向;他父親死了,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對於父之道長期地不加以改變,可以說做到孝了。

4、孟懿子(魯國大夫,姓仲孫名何忌,懿為謚號)向孔子問孝道。孔子說:不要違背禮節。不久,樊遲(孔子學生,姓樊名須,字子遲)替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孫向我問孝道,我答復說,不要違背禮節。」樊遲問:「什麼意思?」孔子道:「父母活著,依規定的禮節侍奉他們,死了,依照規定的禮節埋葬他們,祭祀他們。」

5、孟武伯(仲孫彘,孟懿子的兒子)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回答說:「做父母的只是為孝子的疾病發愁(意在做孝子的應該體諒父母,保重健康,不要讓父母擔憂)。」

6、子游(孔子學生,姓言名偃,字子游)問孝道,孔子說:「現在的所謂孝,就是說能夠養活父母便行了,至於狗和馬都能夠得到飼養,若不存心嚴肅的孝順父母,那養活父母和飼養狗馬怎麼去區別呢?」

孔子孝的名言2

1、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2、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3、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4、施諸已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5、巧言亂德。

6、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7、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8、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9、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10、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11、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12、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3、道不同,不相為謀。

14、不學詩,無以言。

15、君於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16、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17、苟正其身,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18、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19、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己,不亦遠乎?

20、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21、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22、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23、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24、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25、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26、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27、禮之用,和為貴。

28、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29、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0、過,則匆憚改。

31、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32、不學禮,無以立。

33、君子坦盪盪,小人常戚戚。

34、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35、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36、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37、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38、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39、巧言令色,鮮矣仁。

40、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

41、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42、君於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43、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44、聽其言而觀其行。

45、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46、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47、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48、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49、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50、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51、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

52、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3、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54、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55、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

56、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57、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58、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59、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60、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61、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62、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6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64、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65、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盪;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

66、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67、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6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69、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70、蓋有不知而作者,我無是也。

71、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72、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73、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74、君子有諸已,而後求諸人。

75、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76、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77、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78、不遷怒,不二過。

79、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

80、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

81、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82、君子之行也,度於禮。

83、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84、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85、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86、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87、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88、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89、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9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91、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92、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93、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94、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乎。

95、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9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97、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蒞之,則民不敬。

98、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

99、放於利而行,多怨。

100、君於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101、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102、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103、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104、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105、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106、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

107、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幹盟,兵不逼好。

108、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109、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110、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111、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矣。

112、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113、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114、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

115、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116、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117、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118、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孔子孝的名言3

1、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2、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3、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4、見得思義。

5、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6、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7、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8、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9、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10、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11、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12、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1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4、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15、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16、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17、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提手與之言,能無說。

18、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19、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

⑷ 孔子關於孝道的名言_孔子孝道名言有哪些

孔子在論語中提出了關於孝道的論述,那你知道孔子的孝道名言有哪些嗎?下面我分享沒睜好了孔子關於孝道的名言,供你參考。

孔子關於孝道的名言【最新版】
1 孟子曰:「親親,仁也;敬長,義也。」 孟子說:「親愛父母親,便是仁;尊敬兄長便是義。」出自春秋《孟子·盡心上》。

2 孟子曰:「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孟子說:「只要人人各自親愛自己的雙親,各自尊敬自己的長輩,那麼,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出自春秋《孟子·離婁上》。

3 14 .勞苦莫教爹娘受,憂愁莫教爹娘耽。 意思是:不要讓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讓父母分擔你的憂愁。出自《勸報親恩篇》。

4 出入扶持須謹慎,朝夕伺候莫厭煩。 意思是:父母出入門要小心攙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厭煩。出自《勸報親恩篇》。

5 爹娘面前能盡孝,一孝就是好兒男;翁婆身上能盡孝,又落孝來又落賢。 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兒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個既孝敬又賢惠的名聲。出自《勸報親恩篇》。

6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裡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兄長。出自春秋《論語·學而第一》。

7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意思是:父母呼喚,要趕快答應;父母有命令,應趕快去做。出自清李毓秀《弟早亮子規》。

8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 意思是:孝是天經地義的。出自《孝經》。意,面帶歡笑。出自《勸報親恩篇》。

9 呼喚應聲不敢慢,誠心誠意麵帶歡。 意思是:父母召喚,應馬上答應,不能怠慢,要誠心誠意,面帶歡笑。出自《勸報親恩篇》。

10 好飯先盡爹娘用,好衣先盡爹娘穿。 意思是:好飯先給父母吃,好衣先給父母穿。出自《勸報親恩篇》。
孔子關於孝道的名言【經典版】
1 家貧知孝子,國亂識忠臣。 意思是:在家庭貧困的時候,才能發現真正的孝子,在國家危難的時候,才能識別真正的忠臣。出自《名賢集》。

2 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 意思是:不尊敬別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會敬重自己的父母。出自《三國志·魏書》。

3 孟子曰:「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孟子說:「在舜的眼中看來兒子與父母親的關系相處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兒子不能事事順從父母親的心意,便不成其為兒子。」出自春秋.《孟子·離婁上》。

4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說:「尊敬自家的長輩,推廣開去也尊敬別人家的長輩;愛撫自家的孩子,推廣開去也愛撫別人家的孩子。」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5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意思是:父母喜好的東西,子女要盡力為他們准備;父母厭惡的東西,要謹慎地為他們去掉。殘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6 親有過,諫使更。恬吾色,柔吾聲。 意思是:父母有過錯,勸他們更改。要面帶笑容,語調柔和。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7 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 意思是:父母疼愛我,做到孝有什麼困難呢;父母討厭我,仍盡孝,才為賢德。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8 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 意思是:妻子賢惠,她的丈夫災禍就少,子女孝順,父母就心情舒暢。出自明《增廣賢文》。

9 千萬經典,孝義為先。 意思是:成千上萬部經典上都說,孝和義是人首先應當做到的。出自清《增廣賢文》

10 時時體貼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掛牽。 意思是:要時刻體貼、理解父母,不要讓父母操心。出自《勸報親恩篇》。

11 首孝弟,次謹信。 意思是:首先要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其次要謹慎,守信用。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12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意思是:身上受傷,父母憂慮;道德敗壞,父母蒙羞。出自請李毓秀《弟子規》。

13 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 意思是:做人子的,做到孝順父母;做人父的,做到慈愛兒子。出自《大學》

14 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參中夫四德者也。 意思是:孝敬父母是道德的開始,敬愛哥哥是道德的枯鉛次序,信用是道德的深度,忠誠是道德的方向。曾參是恰恰具有這四種道德的人。』出自《家語·弟子行》。

15 孝子親則子孝,欽於人則眾欽。 意思是:你對父母孝順,你的子女對你也孝順;你敬重別人,別人也敬重你。出自宋林逋《省心錄》。

16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意思是:小羊跪著吃奶,小烏鴉能反過來喂養老烏鴉,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出自明《增廣賢文》。

17 要問如何把親孝,孝親不止在吃穿;孝親不教親生氣,愛親敬親孝乃全。 意思是:如何孝敬父母,孝敬父母不只是給他們吃飽穿暖;孝敬父母還不要叫父母生氣,熱愛、尊敬父母才是全孝。出自《動報親恩篇》。

18 要知親恩,看你兒郎;要求子順,先孝爹娘。 意思是:養育子女才能了解父母的養育之恩;要求子女孝順你,你就必須首先孝順你自己的父母。出自《四言》。

19 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曾子說:「孝有三點,大孝是尊重父母,其次是不使自己的言行給父母帶來恥辱,再次是能養活父母。」出自春秋《禮記》。

20 出入扶持須謹慎,朝夕伺候莫厭煩。 意思是:父母出入門要小心攙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厭煩。出自《勸報親恩篇》。
孔子關於孝道的名言【熱門版】
1 首孝弟,次謹信。 意思是:首先要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其次要謹慎,守信用。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2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意思是:身上受傷,父母憂慮;道德敗壞,父母蒙羞。出自請李毓秀《弟子規》。

3 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 意思是:做人子的,做到孝順父母;做人父的,做到慈愛兒子。出自《大學》

4 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參中夫四德者也。 意思是:孝敬父母是道德的開始,敬愛哥哥是道德的次序,信用是道德的深度,忠誠是道德的方向。曾參是恰恰具有這四種道德的人。』出自《家語·弟子行》。

5 孝子親則子孝,欽於人則眾欽。 意思是:你對父母孝順,你的子女對你也孝順;你敬重別人,別人也敬重你。出自宋林逋《省心錄》。

6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意思是:小羊跪著吃奶,小烏鴉能反過來喂養老烏鴉,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出自明《增廣賢文》。

7 要問如何把親孝,孝親不止在吃穿;孝親不教親生氣,愛親敬親孝乃全。 意思是:如何孝敬父母,孝敬父母不只是給他們吃飽穿暖;孝敬父母還不要叫父母生氣,熱愛、尊敬父母才是全孝。出自《動報親恩篇》。

8 要知親恩,看你兒郎;要求子順,先孝爹娘。 意思是:養育子女才能了解父母的養育之恩;要求子女孝順你,你就必須首先孝順你自己的父母。出自《四言》。

9 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曾子說:「孝有三點,大孝是尊重父母,其次是不使自己的言行給父母帶來恥辱,再次是能養活父母。」出自春秋《禮記》。

10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孔子說;「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為他們長壽而高興,一方面為他們衰老而擔憂。」出自春秋《論語·里仁第四》。

11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有子-論語學而

12 有才徳的人,講求立身為人的根本,根本穩固了,人生一切的事理、法則,就從這里推展開來,而孝順父母和尊敬兄長這兩件事,就是做人的根本啊!

13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孔子-論語學而

14 做晚輩的,在家裡要孝順父母,在外則要以敬愛兄長之心待人。

15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曾子-論語學而

16 當父母壽終時,能敬慎地盡哀完成喪禮;對歷代的祖先,能誠敬地追念、祭祀,那麼社會風氣自然會趨向淳厚了。

17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孔子-論語為政

18 父母活著的時候,要依禮去侍奉他們;父母過世了,要依禮去安葬他們,往後也要依禮去祭祀他們。

19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孔子-論語為政

20 現在所謂孝順的人,只能說是做到奉養父母的地步。至於狗和馬,也都有人豢養它們;如果不用恭敬的心去供養父母,那和養狗、養馬又有什麼區別呢!

21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孔子-論語里仁

22 父母的年齡,做子女的不能不牢記在心裡;一方面因父母的高壽而歡喜,另一方面則又憂懼他們日漸衰老。

23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24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25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26 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27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⑸ 關於孝道的孔子名言警句

一、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禮記》
二、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禮記》
三、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
四、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五、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六、長幼有序。孟子
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孟子
八、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孟子
九、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孟子
十、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孟子
十一、 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十二、 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孟子
十三、 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孟子
十四、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孟子
十五、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十六、 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
十七、 賢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惡之不可移。《呂氏春秋》
十八、 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莊子
十九、 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莊子
二十、 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二十一、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二十二、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二十三、 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二十四、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二十五、 父母唯其疾之憂
二十六、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二十七、 三年無改於父道,可謂孝矣.

孝道名言警句


1、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就是母親的呼喚。——但丁

2、堯舜之道,孝悌而已。——李綱

3、讓自己的兒女們光宗耀祖是父親們的主要缺點。——伯羅索

4、母親的心是兒女的天堂。

5、父慮後母虐,鸞膠不再續。母慮孤兒苦,孀幃忍寂寞。——《勸孝歌》

6、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親就是上帝。——薩克雷

7、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

8、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孟子

9、孝是流水,上代截流,下代乾涸。——字嚴

10、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11、苗好米好,娘好女好。

12、祭而豐不如養之厚;悔之晚何若謹於前。——《格言聯璧》

13、永言孝思,思孝惟則。——《孟子》

14、我們體貼老人,要像對待孩子一樣。——歌德

15、母愛最高尚。

16、勿以不孝口,枉食人間谷。天地雖廣大,難容忤逆族。——《勸孝歌》

17、孝子事親,不可使其親有冷淡心,煩惱心,驚怖心,愁悶心,難言心,愧恨心。——袁采

18、勿以不孝身,枉著人子皮。——《勸孝歌》

1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0、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增廣賢文》

21、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22、母愛只有做母親的才知道。——沃蒙塔古

23、不孝的人是世界最可惡的人。——魯訊

24、河裡孩子岸上娘。

25、要想贏得女兒的歡心,必須先從她母親著手。

26、孝敬父母經常可以代替最高貴的感情。——孟軻

27、青山悲吟聲聲淚,聲聲呼嚴父;碧水苦訴字字血,字字哭慈母。——《對聯集錦》

28、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高爾基

29、母親的擊打決不會使孩子殘廢。

30、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孟子

31、動天之德莫大於孝,感物之道莫過於誠。——何鑄

32、大孝終身慕父母。唯孝順父母可以解憂。——孟軻

33、慈烏尚反哺,羔羊猶跪足。人不孝其親,不如草與木。——《勸孝歌》

34、打在兒身,疼在娘心。

35、愛國主義深深紮根於人的本能和感情之中。愛國主義則是放大了的孝心。——戴達菲爾德

36、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

37、家貧出孝子,國亂識忠臣。——《名賢集》

38、一個天生自然的人愛他的孩子,一個有教養的人定愛他的父母。——林語堂

39、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禮記》

40、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莊子

41、郭巨思供給,埋兒願母存。黃金天所賜,光彩照寒門。——《二十四孝·為母埋兒》

42、生前厚養實為孝道;歸後薄葬真乃賢兒。——《格言集錦》

43、娘痛兒,路樣長;兒痛娘,線樣長。娘想兒,長江水;兒想娘,哭一場。娘想兒,長如江;兒想娘,扁擔長。

44、重情輕物,厚養薄葬。——字嚴

45、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經》

46、走遍天下娘好,吃遍天下鹽好。

47、母愛勝於萬愛。——莎士比亞

48、沒有母親,何謂家庭?——艾霍桑

49、父母的愛,為諸德之基。

50、寧死做官的爹,不死討飯的娘。

51、母愛之愛,春天常在。

52、十朵菊花九朵黃,十個女兒九個像娘。

53、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孝經》

54、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55、女是娘的羅裙帶。

56、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57、慈母淚,有化學分析不了的高貴而深沉的愛存在其中。

58、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59、母親的低語總是甜蜜的。

60、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孟子

61、子孝父心寬。——陳元靚

62、父母惟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63、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64、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65、在所有的青年人眼裡,父親是多麼嚴厲的法官啊!——忒壬斯

66、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孟子

67、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

68、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孟子

69、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70、詩書立業,孝悌做人。——王永彬

71、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72、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73、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孟子

74、長幼有序。——孟子

75、母勤女懶。

76、孝順還生孝順子,忤逆還生忤逆兒。——《增廣賢文》

77、父母,唯其疾之憂。

78、做為一個人,對父母要尊敬,對子女要慈愛,對窮親戚要慷慨,對一切人要有禮貌。——羅素

79、娘掛閨女,記在心裡,閨女掛娘,急斷肝腸。

80、你希望子女怎樣對待你,你就怎樣對待你的父母。——伊索克拉底

81、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82、忤逆不孝矣,三世果報然。——《勸孝歌》

8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孟子

84、孩子是母親的生命之錨。——縈福克勒斯

85、我們幾乎是在不知不覺地愛自己的父母,因為這種愛像人的活著一樣自然,只有到了最後分別的時刻才能看到這種感情的根扎得多深。——莫泊桑

86、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孔丘

87、甜不過蜂蜜,親不過母女。

88、賢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惡之不可移。——《呂氏春秋》

89、夫孝者,百行之冠,眾善之始也。——《後漢書》

90、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莊子

91、首孝弟,次謹信。——李毓秀《弟子規》

92、十月胎恩重,三生報答輕。——《勸孝歌》

93、深恩未報慚為子,淺薄不消羞作人。——《格言集錦》

94、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95、大孝終身慕父母。——孟軻

96、有其母,必有其女。

97、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禮記》

98、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王永彬

孝道名言警句集萃


1、弟子入則孝,出則弟。——出自(春秋)《論語·學而第一》
【注釋】少年弟子回到家裡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兄長。

2、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注釋】父母疼愛我,做到孝有什麼困難呢;父母討厭我,仍盡孝,才為賢德。

3、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出自《孝經》
【注釋】孝是天經地義的。

4、首孝弟,次謹信。——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注釋】首先要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其次要謹慎,守信用。

5、好飯先盡爹娘用,好衣先盡爹娘穿。——出自《勸報親恩篇》
【注釋】好飯先給父母吃,好衣先給父母穿。

6、呼喚應聲不敢慢,誠心誠意麵帶歡。——出自《勸報親恩篇》
【注釋】父母召喚,應馬上答應,不能怠慢,要誠心誠意,面帶歡笑。

7、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出自《大學》
【注釋】做人子的,做到孝順父母;做人父的,做到慈愛兒子。

8、勞苦莫教爹娘受,憂愁莫教爹娘耽。——出自《勸報親恩篇》
【注釋】不要讓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讓父母分擔你的憂愁。

9、時時體貼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掛牽。——出自《勸報親恩篇》
【注釋】要時刻體貼、理解父母,不要讓父母操心。

10、慎,朝夕伺候莫厭煩。——出自《勸報親恩篇》
【注釋】父母出入(門)要小心攙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厭煩。

11、家貧知孝子,國亂識忠臣。——出自《名賢集》
【注釋】在家庭貧困的時候,才能發現真正的孝子,在國家危難的時候,才能識別真正的忠臣。

12、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出自《三國志·魏書》
【注釋】不尊敬別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會敬重自己的父母。

13、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出自(春秋)《論語·里仁第四》。
【注釋】孔子說;」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如果要出遠門,必須有明確的去處。「

14、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注釋】孟子說:」尊敬自家的長輩,推廣開去也尊敬別人家的長輩;愛撫自家的孩子,推廣開去也愛撫別人家的孩子。「

15、孟子曰:」親親,仁也;敬長,義也。「——出自(春秋)《孟子·盡心上》
【注釋】孟子說:」親愛父母親,便是仁;尊敬兄長便是義。「

16、孟子曰:」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出自(春秋)《孟子·離婁上》
【注釋】孟子說:」只要人人各自親愛自己的雙親,各自尊敬自己的長輩,那麼,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

17、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出自(明)《增廣賢文》
【注釋】妻子賢惠,她的丈夫災禍就少,子女孝順,父母就心情舒暢。

18、千萬經典,孝義為先。——出自(清)《增廣賢文》
【注釋】成千上萬部經典上都說,孝和義是人首先應當做到的。

19、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出自(春秋)《論語·為政第二》
【注釋】孔子說:「當今的孝子,只是說能夠供養父母就行了。就是狗馬,都能得到飼養。若對父母不孝敬。那供養父母和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呢?」

20、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殘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注釋】父母喜好的東西,子女要盡力為他們准備;父母厭惡的東西,要謹慎地為他們去掉。

21、親有過,諫使更。恬吾色,柔吾聲。——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注釋】父母有過錯,勸他們更改。要面帶笑容,語調柔和。

22、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出自(請)李毓秀《弟子規》
【注釋】身上受傷,父母憂慮;道德敗壞,父母蒙羞。

23、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參中夫四德者也。——出自《家語·弟子行》
【注釋】孝敬父母是道德的開始,敬愛哥哥是道德的次序,信用是道德的深度,忠誠是道德的方向。曾參是恰恰具有這四種道德的人。『

24、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注釋】父母呼喚,要趕快答應;父母有命令,應趕快去做。

25、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出自(春秋)《論語·里仁第四》。
【注釋】孔子說;」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為他們長壽而高興,一方面為他們衰老而擔憂。「

26、爹娘面前能盡孝,一孝就是好兒男;翁婆身上能盡孝,又落孝來又落賢。——出自《勸報親恩篇》
【注釋】孝敬父母就是好兒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個既孝敬 愛的名言 又賢惠的名聲。

27、孟子曰:」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出自《孟子·離婁上》
【注釋】孟子說:」(在舜的眼中看來)兒子與父母親的關系相處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兒子不能事事順從父母親的心意,便不成其為兒子。「

28、孝子親則子孝,欽於人則眾欽。——出自(宋)林逋《省心錄》
【注釋】你對父母孝順,你的子女對你也孝順;你敬重別人,別人也敬重你。

29、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出自(明)《增廣賢文》
【注釋】小羊跪著吃奶,小烏鴉能反過來喂養老烏鴉,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30、要問如何把親孝,孝親不止在吃穿;孝親不教親生氣,愛親敬親孝乃全。——出自《動報親恩篇》
【注釋】如何孝敬父母,孝敬父母不只是給他們吃飽穿暖;孝敬父母還不要叫父母生氣,熱愛、尊敬父母才是全孝。

31、要知親恩,看你兒郎;要求子順,先孝爹娘。——出自《四言》
【注釋】養育子女才能了解父母的養育之恩;要求子女孝順你,你就必須首先孝順你自己的父母。

32、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出自(春秋)《禮記》
【注釋】曾子說:」孝有三點,大孝是尊重父母,其次是不使自己的言行給父母帶來恥辱,再次是能養活父母。「

名言警句孔子_孔子語錄


名言警句孔子_孔子語錄_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見《論語雍也》)。

☆譯文⊙

孔子說:質朴超過了文采,就顯得粗鄙;文采超過了質朴,就顯得虛誇。只有文采與質朴和諧地配合在一起,這才成為君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見《論語雍也》)。

☆譯文⊙

孔子說:(對任何有益的東西)了解它的人比 不上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比不上樂在其中的人。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見《論語雍也》)。

☆譯文⊙

孔子說:君子廣泛地學習文獻,再用禮節約束自己,也就可以不至於離經叛道了。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日: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見《論語-雍也》)。

☆譯文⊙

孔子會見南子,子路不高興。孔子對天發誓說:如果我有不對的行為,請天厭棄我!請天厭棄我!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見《黼述而》)。

☆譯文⊙

孔子說:只闡述以前的文化而不從事創作,信從並愛好古代文化我私下將自己與我那老彭相比。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見《論語述而》)。

☆譯文⊙

孔子說:默默地將(所見所聞)記在心裡,學習從不滿足,教導別人從不疲倦這些事情我做到了什麼呢?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見《論語述而》)。

☆譯文⊙

孔子說:品德不加以培養,學問不予以講求,聽到道義所在不能前往,有缺點錯誤不能改正,這是我的憂慮。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見《論語述而》)。

☆譯文⊙

孔子說:立志於道,根據於德,歸依於仁,而游娛於六藝。

子曰:自行束惰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見《論語述而》)。

☆譯文⊙

孔子說:只要是帶點薄禮來主動求見的,我從沒有不對他給予教誨的。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見《論語述而》)。

☆譯文⊙

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們想問題而想不清、想表達而說不出的時候,我不會去啟發他。教給四角中的一角,他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角,我就不再教他了。

子謂顏淵日: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日: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見《論語述而》)。

☆譯文⊙

孔子對顏淵說:任用我,就干起來;不用我,就隱起來,只有我和你能這樣吧!子路聽了說:那麼,您率領三軍打仗,找誰共事呢?孔子說:那種赤手和老虎搏鬥,赤足橫涉黃河,即使死了也不知後悔的人,我是不會找他共事的。我一定要找臨事知道恐懼謹慎,善於謀劃並能作出決定的人。

⑹ 孔子孝道的名言含解釋

孔子關於孝道的名言大全(含解釋)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名言吧,多看多背一些名言可以豐富知識水平,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什麼樣的名言才是好的名言呢?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孔子關於孝道的名言大全(含解釋),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1.出入扶持須謹慎,朝夕伺候莫厭煩。意思是:父母出入(門)要小心攙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厭煩。出自《勸報親恩篇》。

2.爹娘面前能盡孝,一孝就是好兒男;翁婆身上能盡孝,又落孝來又落賢。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兒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個既孝敬又賢惠的名聲。出自《勸報親恩篇》。

3.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裡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兄長。出自(春秋)《論語·學而第一》。

4.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父母呼喚,要趕快答應;父母有命令,應趕快去做。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5.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意思是:孝是天經地義的。出自《孝經》。意,面帶歡笑。出自《勸報親恩篇》。

6.呼喚應聲不敢慢,誠心誠意麵帶歡。意思是:父母召喚,應馬上答應,不能怠慢,要誠心誠意,面帶歡笑。出自《勸報親恩篇》。

7.好飯先盡爹娘用,好衣先盡爹娘穿。意思是:好飯先給父母吃,好衣先給父母穿。出自《勸報親恩篇》。

8.家貧知孝子,國亂識忠臣。意思是:在家庭貧困的時候,才能發現真正的孝子,在國家危難的時候,才能識別真正的忠臣。出自《名賢集》。

9.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意思是:不尊敬別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會敬重自己的父母。出自《三國志·魏書》。

10.孟子曰:「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孟子說:「(在舜的眼中看來)兒子與父母親的關系相處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兒子不能事事順從父母親的心意,便不成其為兒子。」出自(春秋).《孟子·離婁上》。

11.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說:「尊敬自家的長輩,推廣開去也尊敬別人家的長輩;愛撫自家的孩子,推廣開去也愛撫別人家的.孩子。」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12.孟子曰:「親親,仁也;敬長,義也。」孟子說:「親愛父母親,便是仁;尊敬兄長便是義。」出自(春秋)《孟子·盡心上》。

13.孟子曰:「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孟子說:「只要人人各自親愛自己的雙親,各自尊敬自己的長輩,那麼,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出自(春秋)《孟子·離婁上》。

14 .勞苦莫教爹娘受,憂愁莫教爹娘耽。意思是:不要讓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讓父母分擔你的憂愁。出自《勸報親恩篇》。

15.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意思是:父母喜好的東西,子女要盡力為他們准備;父母厭惡的東西,要謹慎地為他們去掉。殘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16.親有過,諫使更。恬吾色,柔吾聲。意思是:父母有過錯,勸他們更改。要面帶笑容,語調柔和。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17.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意思是:父母疼愛我,做到孝有什麼困難呢;父母討厭我,仍盡孝,才為賢德。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18.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意思是:妻子賢惠,她的丈夫災禍就少,子女孝順,父母就心情舒暢。出自(明)《增廣賢文》。

19.千萬經典,孝義為先。意思是:成千上萬部經典上都說,孝和義是人首先應當做到的。出自(清)《增廣賢文》

20.時時體貼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掛牽。意思是:要時刻體貼、理解父母,不要讓父母操心。出自《勸報親恩篇》。

21.首孝弟,次謹信。意思是:首先要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其次要謹慎,守信用。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22.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意思是:身上受傷,父母憂慮;道德敗壞,父母蒙羞。出自(請)李毓秀《弟子規》。

23.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意思是:做人子的,做到孝順父母;做人父的,做到慈愛兒子。出自《大學》

24.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參中夫四德者也。意思是:孝敬父母是道德的開始,敬愛哥哥是道德的次序,信用是道德的深度,忠誠是道德的方向。曾參是恰恰具有這四種道德的人。』出自《家語·弟子行》。

25.孝子親則子孝,欽於人則眾欽。意思是:你對父母孝順,你的子女對你也孝順;你敬重別人,別人也敬重你。出自(宋)林逋《省心錄》。

26.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意思是:小羊跪著吃奶,小烏鴉能反過來喂養老烏鴉,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出自(明)《增廣賢文》。

27.要問如何把親孝,孝親不止在吃穿;孝親不教親生氣,愛親敬親孝乃全。意思是:如何孝敬父母,孝敬父母不只是給他們吃飽穿暖;孝敬父母還不要叫父母生氣,熱愛、尊敬父母才是全孝。出自《動報親恩篇》。

28.要知親恩,看你兒郎;要求子順,先孝爹娘。意思是:養育子女才能了解父母的養育之恩;要求子女孝順你,你就必須首先孝順你自己的父母。出自《四言》。

29.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曾子說:「孝有三點,大孝是尊重父母,其次是不使自己的言行給父母帶來恥辱,再次是能養活父母。」出自(春秋)《禮記》。

30.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孔子說;「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為他們長壽而高興,一方面為他們衰老而擔憂。」出自(春秋)《論語·里仁第四》。

;

⑺ 孔子說的孝道名言

一、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翻譯:有子說:「那種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人,卻喜歡觸犯上級,是很少見的;不喜歡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的人,更是從來沒有的。有德行的人總是力求抓住這個根本。根本建立了便產生了仁道。孝敬父母、敬愛兄長,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二、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翻譯:孟懿子問什麼是孝道。孔子說:「不要違背禮節。」不久,樊遲替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孟孫問我什麼是孝道,我對他說,不要違背禮節。」樊遲說:「這是什麼意思?孔子說:「父母活著的時候,依規定的禮節侍奉他們;死的時候,依規定的禮節安葬他們,祭祀他們。」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三、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翻譯:孔子說:「如果能夠長時間地不改變父親生前所堅持的准則,就可說做到了孝。」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四、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翻譯:子游請教孝道,孔子說:「現在所說的孝,指的是養活父母便行了。即使狗和馬,也都有人飼養。對父母如果不恭敬順從,那和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呢?」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五、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翻譯:孟武伯問什麼是孝道,孔子說:「父母只為孩子的疾病擔憂(而不擔憂別的)。」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⑻ 關於孝順的孔子名言有哪些

關於孝順的孔子名言有:

  1.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2.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3.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4.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5. 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⑼ 求所有的孔子關於孝順的名言!

1、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譯文:年輕人應該孝順父母,尊敬師長,認真誠信,廣施愛心,親近仁人志士。能輕松做到這些,才可以從事理論研究。

2、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譯文:現在的所謂孝,就是說能夠養活父母便行了,至於狗和馬都能夠得到飼養,若不存心嚴肅的孝順父母,那養活父母和飼養狗馬怎麼去區別呢?

3、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譯文:父母的年齡不能不知道,一邊替他們高興,一邊擔憂

4、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譯文:當他父親活著(父在,無權獨立行動)要觀察他的志向;他父親死了,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對於父之道長期地不加以改變,可以說做到孝了。

5、父母,唯其疾之憂。

譯文:做父母的只是為孝子的疾病發愁(意在做孝子的應該體諒父母,保重健康,不要讓父母擔憂)

註: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兩大基本傳統道德行為准則之一。

⑽ 孔子孟子關於孝順的名言警句大全

孔子孟子關於孝順的名言警句大全 1、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2、長幼有序。孟子

3、你要聽從生你的父親;你母親老了,也不可藐視她。《箴言》

4、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永遠需要報答最美好的人,這就是母親。(前蘇聯)奧斯特洛夫斯基

5、賢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惡之不可移。《呂氏春秋》

6、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

7. 侍於親長,聲容易肅,勿因瑣事,大聲呼叱。周秉清

8. 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於隱藏他們的一切快樂、煩惱和恐懼。(英)培根

9. 母親,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前蘇聯)高爾基

10、父慮後母虐,鸞膠不再續。母慮孤兒苦,孀幃忍寂寞。《勸孝歌》

11、十月胎恩重,三生報答輕。《勸孝歌》

12、大孝終身慕父母。孟軻

13、子孝父心寬。陳元靚

14. 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高爾基

15、我們體貼老人,要像對待孩子一樣。(德)歌德

16、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孟子

17、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孝經聖至章》

18、就是在我們母親的膝上,我們獲得了我們的最高尚、最真誠和最遠大的理想,但是裡面很少有任何金錢。馬克吐溫59、共產主義不僅表現在田地里和汗水橫流的工廠,它也表現在家庭里、飯桌旁,在親戚之間,在相互的關繫上。馬雅可夫斯基

19、丑惡的海怪也比不上忘恩的兒女那樣可怕。莎士比亞

20、親人不睦家必敗。林肯

21、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增廣賢文》

22、全世界的母親多麼相像!她們的心始終一樣。瓦普察洛夫

23、仁愛和打人都先自家中開始。鮑蒙特和弗萊徹

2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25、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孟子

26、要知親恩,看你兒郎;要求子順,先孝爹娘。出自《四言》

27、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孟子

28、凡為父母的,莫不愛其子。陳宏謀

29.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孟子

30. 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31. 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孟子

32、爹娘面前能盡孝,一孝就是好兒男;翁婆身上能盡孝,又落孝來又落賢。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兒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個既孝敬又賢惠的名聲。《勸報親恩篇》

33、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孟子

34、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35、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孟子

36、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孟子

孟子的名言警句 孟子的名言警句大全

1、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2、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心,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4、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5、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

6、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瘦哉。

7、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8、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

9、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10、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11、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12、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

13、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

14、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5、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1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17、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

18、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19、士無事而食,不可也。

20、人有恆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21、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

22、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23、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

24、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者,鸇也。

25、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26、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27、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28、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29、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30、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31、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32、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

33、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

34、體有貴賤,有大小。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養其大者為小人,養其大者為大人。

35、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於死。

36、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37、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38、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39、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40、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的名言,關於孟子的名言警句,孟子語錄

1、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2、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3、盡信書,不如無書。
4、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心,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孟子的名言
6、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語錄
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孟子名言
8、仁者無敵。孟子名言
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0、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11、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12、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
13、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14、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15、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16、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17、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於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18、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19、仁之勝不仁也,猶水勝火。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不熄,則謂之水不勝火,此又與於不仁之甚者也,亦終必亡而已矣。
20、五穀者,種之美者也,苟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21、其進銳者,其退速。
22、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23、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24、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25、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26、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27、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2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
2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30、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
3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
32、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
33、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
34、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35、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36、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37、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38、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39、尊賢使能,後傑在位。
40、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41、人皆可以為堯舜。
42、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
43、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
44、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45、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飢而死也。
46、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47、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也;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
48、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49、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50、養心莫善於寡慾。
51、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52、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
53、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54、如欲賓士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55、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6、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57、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58、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聖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59、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60、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
61、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62、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關於孟子名言警句

1、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於死。

2、如欲賓士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3、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心,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5、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6、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

7、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8、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9、富歲,子弟多賴;凶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10、仁者無敵。

11、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12、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13、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14、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15、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免者往焉。與民同之,民以為小,不亦宜乎

16、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17、臣聞郊關之內,有囿方四十里,殺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

1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9、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20、五穀者,種之美者也,苟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21、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22、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23、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

24、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

25、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瘦哉?

26、不以規距,不能成方員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27、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28、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

29、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

30、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

31、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32、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33、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34、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35、權,然後和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36、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37、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38、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與跖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

39、窮困便獨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40、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

41、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

42、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3、不仁而得國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44、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45、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園。

46、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47、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捨生而取義者也。

4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0、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51、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

52、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5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54、民事不可緩也。

55、尊賢使能,俊傑在位。

56、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57、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58、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5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60、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1、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62、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63、仁則榮,不仁則辱。

64、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65、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66、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67、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68、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69、仁義禮智,非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

70、富歲,子弟多賴;凶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71、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

72、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

73、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未聞弒君也。

74、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75、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76、養心莫善於寡慾。

77、惟有賢者然後乃得樂此耳。謂修堯舜之道,國家安寧,故得有此以為樂也。不賢之人,亡國破家,雖有此,亦為人所奪,故不得以為樂也。

78、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79、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80、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81、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

82、仁之勝不仁也,猶水勝火。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不熄,則謂之水不勝火,此又與於不仁之甚者也,亦終必亡而已矣。

83、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84、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聖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85、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86、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87、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88、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89、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

名句作為警示自己的句子,希望以上《孔子孟子關於孝順的名言警句大全》內容對您有所幫助,如果還想獲取更多名句內容可以點擊 心寒的名言警句 專題。

閱讀全文

與孔子孝順名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懷孕怎麼躲過內職體檢 瀏覽:10
老年體協活動經費方案 瀏覽:745
上海法官退休年齡 瀏覽:83
164歲長壽老人 瀏覽:542
重陽節江西廟會 瀏覽:671
老年人微信名男 瀏覽:750
關於重陽節的古詩書法字 瀏覽:945
老人躺不平如何做ct 瀏覽:633
孝順父母的背景照 瀏覽:494
養老保險和醫療不一樣 瀏覽:514
北京康語軒孫河老年公寓電話 瀏覽:469
普通農村老人過世要花多少錢 瀏覽:9
端午節跟父母說什麼 瀏覽:183
老年人焦慮症的治療該如何進行 瀏覽:284
重陽節的人物及來歷 瀏覽:107
重慶長壽區元祖 瀏覽:526
長壽花水泡不生根怎麼辦 瀏覽:179
女兵體檢怎麼體檢 瀏覽:275
體檢表的職務怎麼填 瀏覽:128
退休了還扣社保 瀏覽: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