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孝順摔盆子摔爛不孝摔不爛嗎

孝順摔盆子摔爛不孝摔不爛嗎

發布時間:2023-01-18 20:25:56

❶ 葬禮時,摔盆子是什麼意思

老人去世後,在出殯之前,往往由孝子先把給逝者燒紙錢的盆子摔碎,才可以抬棺出殯。

這應該是從古至今傳下來的一種儀式,相信全國各地都差不多。

剛好前不久,我老家一位親戚去世,他沒有兒子,只有兩個女兒,因此摔盆是他的侄子摔的。

在農村,孝子摔盆是由兒子來完成的,如果有幾個兒子,那麼由長子完成,如果兒子不在了,就由孫子完成,如果沒有兒子,就由侄子完成。

以前無兒子的老人去世,請血緣關系比較近的子侄來代替摔盆,是要付出很大代價的,摔盆就意味著自己變成了死者的孝子,所以死者的財產應該全部或者大部分由摔盆的子侄來繼承,現在農村應該不會這樣了,但請別人摔盆應該也會支付費用。

我這位老家親戚他的兩個女兒其實過得都不錯,但農村就是這種規矩,女兒是嫁出去的,不能摔盆。所以農村人以前千方百計要生一個兒子,不僅僅是沒有兒子在農村受人欺負,被人看不起,更重要的是農村人經常說的一句話:死了連個摔盆子的都沒有。如果家族沒有後人,那麼就沒人給死者摔盆,而死者就會淪為不得善終之列,這在農村是非常忌諱和不吉利的。

為什麼會有這種習俗呢?或許現在的年輕人對喪葬禮儀了解的不多了,隨著現代喪葬禮儀的簡化,很多禮儀已經被當成繁文縟節被去掉了。

但實際上喪葬作為中國幾千年傳承下來的一種儀式,它體現了一種對故去先人的緬懷和思念,是幾千年來中華文化的一種體現和凝結,也是我們歷代所一直在提倡的忠孝節義。

喪盆也叫"陰陽盆"或者"吉祥盆",按照傳統的說法,這盆是死者的鍋,摔得越碎越方便死者攜帶。

死者為大,這是對逝者的一種尊重。

另外喪盆不能亂摔,其中頗有講究。比方,父死用左手摔,母死用右手摔,而且摔得越碎越好,預示「碎碎(歲歲)平安」。如果頭一下沒摔碎,切忌再摔二次,要由抬棺者用腳將之踩碎。

喪盆一摔,杠夫起杠,正式出殯,送葬隊伍隨行,代表著這個人徹底與陽間脫離,進入陰間。

其實生和死在古代同等重要,人們認為只不過是一個在陽間,一個在陰間,只是換種生活的地方罷了。

俗話說,生老病死,人生大事,不可隨意。 歷史 上,在各個民族農村的土葬儀式中,喪禮摔盆子這個活動廣泛存在並且持續到現在。

由於地域性差異,名稱各有不同,另外有摔瓦,摔火盆,摔喪盆,摔屍盆,摔紙盆,摔老盆,香灰碗等不同稱謂。摔火盆是死者起靈出殯之後,入土之前在家裡的最後一道儀式。 什麼是火盆呢?根據地區不同,可能是罐子盆子,也有可能是瓦片。就是喪禮期間燒掉的香火盆,在棺木起靈時由親屬在門口摔破,有的地方需要把紙灰收集起來,和棺材一同入土。不同的地方不同人摔,有的是長子長孫,有的是舅舅外甥,有的是兒媳婦或女婿,略有差異。

如果火盆一次性摔不破,是不能丟掉的,有的地方認為這是聚寶盆,拿回家裡裝糧食,因此也叫吉祥盆。也有一些地方認為,摔不碎是兒女不孝導致,那就多次摔碎,解釋有所不同。

在不少地區,那些閱歷深、聲望高的長者,作為村落喪葬儀式大總管,還有摔火盆效果監督功能。這是喪葬儀式對傳統農村孝道文化的隱形折射和制約,具有強烈的象徵意義。 一些村落的管事人認為,火盆有符號意義,生人吃飯用碗,死者用火盆乘裝香火,這是死者的吃飯用品。而且,由孝子摔碎的一瞬間,表現了陰陽相隔,生命斷裂以及無法挽回的意義,還有人說摔盆表明了即使傾家盪產,也要給父母過好葬禮。因此,民俗學家稱其為陰陽盆。

其實,摔火盆也有承認誰是第一繼承人的意思。一般來說,誰來摔火盆,誰就是繼承人,農村中大多由長子來摔火盆,在棺木起靈期間,頂在頭上,到家裡門一下子摔破,不能遲疑。有的村落,火盆底必須有眼,沒眼的不能用。據說是逝世的人要用這個盆接孟婆湯,孟婆湯漏了一點,死者就忘不掉親人朋友,來世投胎還可以找到親人,很有意思。

而且,火盆往往是和長明燈擺在一起,表明了香火鼎盛,子孫綿延的意義。村落里喪禮的管事者,根據以前的經驗和程序,指揮著喪禮的進行。有的地方要求必須摔碎,而且聲音盡量要大,顯示出靈魂的徹底遠去。 可以看出,傳統村落中很多儀式中的智慧,具有非常現實的價值和秩序的塑造作用,是真正的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我們一代代傳承和保護,也是每個人心靈寄託的文化內涵。

可惜的是,這些農村生動的民俗畫卷和村落生活,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人們生活模式的改變下,逐步消逝,慢慢地成為一個 歷史 記憶。 簡單總結一下,這 一篇是和之前起靈之前為何要摔火盆問題文章的姊妹篇。希望大家多關注民間文化,我對於這方面比較熟悉,也做過一定研究,可以多交流,互相學習。

家裡長輩去世以後,摔盆儀式一般是由長子長孫來完成, 如果沒有兒子,就由血緣關系最近的子侄來完成。當然,如果是請侄子摔盆也是有代價的,摔盆意味著自己成為了死者的孝子,所以死者的遺產應該是由摔盆者來繼承。

如果一個人死了,沒有人摔盆,就意味著:死者不是善終或者沒有子嗣,這在古代是非常忌諱的事情。

中國古代平民百姓最注重的就是「喪禮」,在《禮記》中記載,喪禮的時候,親人必須要做出「毀」的行為。 什麼是「毀」?首先是自我傷害,當然這種傷害除了肉體上的,更有精神上的,比如守靈、穿破爛的孝衣、不能吃肉等等,以這樣的方式守孝三年,完全是一種苦行僧的生活方式。

除了自我的「毀」之外,還有對器物的「毀」,死者的生命已經逝去了,為了表示哀痛,還要將家裡最重要的陶器打碎,以哀悼死者。 這也是對死者的尊重,打破的瓷器越貴重,代表死者生前越受到人的敬重。

為什麼呢? 中國古代是農耕國家,普通百姓的生活很簡單,一個家庭的財富水平與付出的勞力高度相關,打破的陶瓷越貴重,代表這個人為家裡面的貢獻越大。

這個習俗大約起源於1萬年前,也就是人類剛剛進入農耕時期,那時候的陶器比現在要貴重得多,可以說一個陶器完全可以代表一個人的貢獻。 這個習俗漸漸地演變到後來,就從原來的摔陶器變成了摔盆,其實道理是一樣的。摔盆的含義就是以破壞家庭財產來哀悼逝者,來顯示對逝者的尊重。

您的問題回答完畢,「王庶文講壇」致力於文化領域的創作,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都願意去了解、學習和闡述,如果您感興趣,歡迎關注

老人去世後, 摔盆的一般是由死者的長子長孫來完成,如果死者沒兒子,那麼就由血緣關系比較近的子侄來代替,當然請子侄摔盆也是要付出很大代價的,摔盆就意味著自己變成了死者的孝子,所以死者的財產應該全部或者大部分由摔盆的子侄來繼承,如果家族沒有後人,那麼就沒人給死者摔盆,而死者就會淪為不得善終之列。這在古代是非常忌諱的。

在中國古代,對親人的死去是非常重視的,其程度遠遠甚於現在。在《禮記》中有記載,在喪禮中,親人會做出「毀」的行為。什麼是毀,就是自我傷害,自我虐待,要打傷自己,甚至有人自毀到失去生命。想想看,連身體和生命都可毀,家裡的財產當然也能毀,甚至也必須毀。所以,必須把家裡的最重要的財產陶器打碎,以哀悼死者。這種喪葬風俗也見於澳洲的原始部落。 現在喪禮中摔的盆一定是最簡單和原始的陶盆,不會用瓷器,也不會在陶盆上雕刻任何的花紋,這說明這一習俗一定產生在中國陶器業的初始階段,那時還不會在陶器上進行修飾和裝飾,其時間至少應該早一萬年以前。 在現在,一個陶罐是對一個家庭而言,是最不值錢的東西;而在一萬年以前,一個陶罐是一個家庭的核心財產。 所以,摔盆的初始意義應該是以毀滅全部家庭財產的態度來哀悼逝者,來顯示對逝者的尊重。當時摔一個盆相比在現在摔一套房損失還要大。

❷ 出殯時老盆摔不壞好嗎

摔盆的取義 這個摔盆取義『歲歲(碎碎)平安』。當然是摔得越碎越好。 摔盆的規則 摔盆得在起棺(亦即要抬棺材去埋)時摔; 摔盆是家中長子摔,長子不在則長子長孫摔,無長子、長子長孫則次子,若無次子以其它各子長幼輪序、嫡庶倫序 無子由同姓親族中血緣最近的堂侄子摔,但條件是要其人未婚。若其已婚,則由未婚親族堂侄摔,以此長幼輪序(當然親生兒子不論已婚未婚,堂侄要論是因為已婚者是要承繼本家宗佻的)。 婿不可摔! 摔者謂之『孝子』,按舊例,可以承繼死者的大部份家產,這也就是為何已婚堂侄不可摔盆的主要原因----繼承別人遺產的同時也是要盡做別人「兒子」的義務的。 無子無侄不屬善終...不摔。亦即所謂的無人送終也。 盆兒,又叫「吉祥盆」、「陰陽盆」「老盆」等,直徑4寸左右,深1寸有餘,正中有一圓孔,瓦質。 據說陰間有位王媽媽,要強迫死者喝一碗迷魂湯使其昏迷,以至不能超生。喪家兒要准備有眼兒瓦盆,有眼兒的瓦盆可將迷魂湯漏掉,打碎瓦盆以免死者誤飲。盆兒在起杠時由長子摔碎,父死用左手,母死用右手,如果盆兒沒摔碎忌摔二次(由抬扛者踩碎)。

❸ 葬禮的時候,要把盆子摔碎,這是一種什麼習俗

山東人通常把親人去世稱為「老了」,所以摔盆子就變成了摔老盆,突出強調的是一個老字。通常認為,親人去世後「三天不離家「,三天後出殯時,老盆摔得越碎越好,聲音足夠大,就是提醒親人該上路了。

為防有的人力氣小一摔不碎的尷尬,所以會事先找塊大點的石頭放在盆邊,照著石頭摜。山東部分地區還有在老盆下墊三塊石頭的習慣,把盆支起來如同過去架鍋燒飯。所以,老盆摔掉後意味著死去親人也要去陰間生火做飯了。沒有子嗣的,就由過繼之子摔老盆。古代帝王駕崩,由皇子摔老盆,誰摔,江山就是誰的。

❹ 農村喪禮習俗中,起棺前「摔盆」有何講究「摔盆」有什麼寓意

中華歷史悠久,五千年歷史長河流淌下來,沉澱了太多的東西。這些東西集中體現就是「講究」,小到一個字的組成,再到婚喪嫁娶,大到宗廟祭祀,都有成套的禮儀規范,這些禮儀與規范無疑是千百年來沉澱的結果,也是老祖宗留下的無形的財產。

傳統文化其實不僅僅表達在這些事情之上,它潛移默化之間已經深入到我們的生活裡面。舉個例子,比如吃飯時候,擺幾個菜,筷子幾雙都是有講究的,之後我們慢慢分享。

❺ 農村流行出殯前「摔盆」,這是為什麼呢

在農村是道家最盛行的地方,不管在農村哪個地區,只要是葬禮上都少不了一些儀式,而每次儀式上請的人都是道家的,這些儀式很緊湊,大家在農村生活的,應該都看見過一些葬禮上的儀式環節吧,接下來我們要講的也是這些儀式中的一個:出殯前要“摔盆”,這是什麼意思呢?

其中一項就是出殯前的“摔盆”了,一般就是在死者靈堂前用來燒紙錢的那個火盆,這盆一般四寸多大,底部有一個通風的小孔,這個要摔的盆也有一個好聽的名字,人們管它叫做陰陽盆或者吉祥盆。摔盆也有講究,一般是先有長子,再次子,再嫡親,而且一人只能摔一次,父親用右手摔,母親用左手摔,這樣他就和人間再無瓜葛。而摔盆則是表示碎碎平安,摔得越碎,表示越吉祥,而沒摔碎或者摔得不夠碎,顯然就表示不吉利,很多人也對此很忌諱,摔盆時也囑咐盡量去用力摔。雖然這都是民間流傳的習俗,暫時還不能用科學道理解釋,但這也是中國的一種傳統文化,我們應該尊重和理解,現在大家都應該了解為什麼出殯前要摔盆了吧。對此,你們怎麼看?

❻ 現在民間葬禮的時候都會摔盆子,寓意是什麼

民間葬禮中摔盆子的寓意,是表示對逝去老人的看重,因為在過去陶盆是家裡很重要的財產,把這種貴重財產摔碎代表對老人的去世非常痛心,也說明子孫非常孝順;而且盆子摔得越碎越好,老人就更容易帶走,老人在下面也就有飯吃了,不會餓肚子,也有人認為不好的事情會被死者一起帶走,後面跟隨來的都是好事,所以葬禮上摔的陶盆常被說成是“吉祥盆”。

陶盆代表死者的飯碗

民間也有老人說過,葬禮上摔的盆子代表著死者的飯碗,孝子把它摔得越碎,死者就更容易把飯碗帶到下面,死者在下面就會生活無憂了。在南方很多地區的風俗里,這個陶盆並不是用來盛紙灰的,紙灰一般是用廢舊的鐵鍋裝著,裡面燒的紙灰太多了就用袋子裝起來放在一邊,而這個陶盆則是用來盛子孫孝敬給死者的飯菜的。在棺材前面會擺有子孫供奉給死者的飯菜水果,葬禮進行到一定的環節,子孫們就會排著隊每人用筷子扒一點飯菜到陶盆裡面,口裡說著請逝去老人享用的話,這個陶盆到後來也是要摔碎的。

❼ 古人送殯時要讓長子摔瓦盆,並一直沿用至今,背後有何寓意

據史料記載,摔瓦盆源於2300年前的周未。莊子 ″見田氏已死,解將下來,…把瓦盆為樂器,鼓之成韻,倚棺而作歌:"…敲碎瓦盆不再鼓,伊是何人我是誰!"…庄生歌罷,又吟詩四句…。大笑一聲,將瓦盆打碎。…庄生遨遊四方,終身不娶。或雲遇老子於函谷關,相隨而去,已得大道成仙矣。詩雲:"…請看庄生鼓盆事,逍遙無礙是吾師"。

莊子也是古代之聖人,雖不與孔孟齊名,但決非凡人。他妻死鼓盆碎盆而慶成仙的故事,一直流傳下來;沿用至今,長子摔瓦盆便源於此。

筆者老家出殯不是摔瓦盆,而是摔瓦。這項儀式至少有 4 層寓意:

一是節哀。 盡快從悲痛的陰影里走出來。人死如燈滅,有死才有生,新陳代謝,由此世界萬物不斷由低級向高級進化,推動人類的發展。否則,光生不死,人類永遠停留在起點上,世界也容不下。由生到死,這是一個自然淘汰的過程。"紅白喜事",一語道破了生與死的辯證關系。莊子是聖人,早就看透了凡間之事,所以老婆死了才鼓瓦盆為樂,摔瓦盆慶賀。

二是禱祈。 希望逝者到陰曹地府以後歲歲(碎碎)平安,長眠安息。

三是期冀。 逝者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瓦碎為玉,高尊一級,到陰間做一個剛直不阿,高尚磊落之鬼雄。

四是決別。 做一了斷。生者也要學莊子,把不舍悲哀化為力量,繼承遺願,延續香火,振奮精神,繼續前行。


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民間送殯時,要讓長子摔瓦盆的習俗,通常來說是我國大部分地區的習俗,不管在農村還是城鎮,至今依然沿用。

只不過這種民間習俗在農村保存得更加完整,城鎮因為殯葬方式的改變,這種民間習俗大多已消失,或被其他的儀式所取代。 然而,我國民間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摔瓦盆這種儀式。比如說長江以南的一些地區,就沒有這種習俗。

長江以南一些地區,民間也有摔陶瓷用具之類的習俗,但是,那也是比較少的現象,其指向性非常明確。也就是去世老人在去世前久病在床,經常有用葯罐熬葯,這種葯罐不同的地方,使用的陶瓷品種不同,其名稱也不同,有的用土陶罐,有的用沙罐,有的用砵罐,有的用土沙鍋等。出殯時(有的在燒床鋪草,或衣服時摔掉),由孝子把葯罐摔碎,寓意是老人走了,他們的疾病也就消除了,既不讓疾病隨老人而去,也不讓疾病留在家中。如果去世的老人無疾而終,就沒有這道程序。因此, 此類摔陶瓷罐與摔瓦盆,在民俗內涵上完全不同,其中的民俗寓意也不相同。

有摔瓦盆習俗的地方,摔瓦盆是喪事中一個很重要的環節,也是出殯時一道不可或缺的程序。 摔掉瓦盆,民間俗稱

、喪盆、老盆、孝盆等,是專為死者焚燒紙箔的瓦盆。 地方不同,瓦盆的樣式略有不同,有的地方為實心底,有的地方要在盆底留一個孔。民間以為人死後,到陰間要花錢,於是,就將紙箔打造出銀錠和銅錢的樣子,用火焚化,這樣就可以給死者送錢了。人們又擔心送去的錢被野鬼搶走,只能用瓦盆焚化,才不會被搶走。

有一些地方習俗,在瓦盆內焚化的紙箔灰,要用黃紙包起來,蓋棺前放到棺材內,有的地方則沒有這種習俗。出殯時,長子要把喪盆頂在頭上,就在啟靈之際,將喪盆摔到地上(有的地方摔了喪盆後,接著起靈),摔得越碎越好。但摔瓦盆的人只能摔一次,如果摔到地上摔不破,長子就不能再摔,而是由抬棺的人將瓦盆踩碎。畢竟有的地面的泥土是軟的,摔下去不易破碎,也就是因為民間屢屢出現過這種情況,有的地方專門預備了一塊磚頭,就解決了瓦盆摔不破的問題,同時這塊磚也被賦予了一定的民俗內涵。

這種摔瓦盆背後到底有什麼樣的寓意,各地因為摔瓦盆來源有各種版本,版本不同,其中的寓意也就有了差別。這里從中選取三種比較有代表性的版本。

1、摔瓦盆之人就是家業公認的繼承者

有這種說法的地方,傳說摔瓦盆的典故來源於春秋末的一位名人,叫范蠡。為當時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中國早期商業理論家,後來被民間商界尊稱為「商聖」,並被後世尊之為財神、商祖、制陶行業的祖師爺。

傳說范蠡因燒制陶器,發了大財。范蠡是一個能艱苦創業,又能廣散錢財救濟貧民的人。他發財致富後,在每年的三月十五和十月十五,設棚為窮人施粥飯。范蠡的善舉,得到了老百姓尊重,願意跟隨他學習制陶器的人紛至沓來,他就把製作陶器的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當地民眾。

范蠡沒有兒子,他的家業也就沒有繼承人,他想,自己的家業總得傳給一個人才好。范蠡經過長久的思考,想出了一個辦法。

范蠡把鄉鄰中那些有威望的人都請到家裡來。他拿出製作非常精美的陶瓷盆,讓大家幫忙出主意,如果他百年後該怎麼處理這個陶瓷盆。於是,人們七嘴八舌地說起來,有的人說要把陶瓷盆獻給侯王;有的人說用紅緞子包把陶瓷盆起來,收藏起來,大家想你的時候就拿出來看看。范蠡對大家的這些說法都很不滿意。

這時,坐在最前面的一個年輕人說:「人在物在,人去物去。到你百年後出殯的那天,我把陶瓷盆摔碎了,你也就可以帶走了。」范蠡非常贊同年輕人的建議,他對大夥說道:「百年後,我的這份家業就讓這個年輕人繼承吧,今天請來的高鄰都是證人,還煩請大家給做個證!」

據說,從此以後,民間有老人去世時,都要買一個瓦盆,讓去世老人的繼承人在棺材前把瓦盆摔碎。這就是民間「摔瓦盆」的來源。也因為如此,老人出殯時,誰有資格摔瓦盆,誰就請公認的家業繼承人。

直到今天,民間為孝子之中的長子摔瓦盆的講究,也就是沿襲了古代「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原則的遺風。也就是說,舊時摔瓦盆的順序是:由嫡長子摔瓦盆,沒有嫡長子,則由嫡長子的兒子中的長子摔瓦盆。如果嫡長子和嫡長孫不在了,就由嫡子中的老二,以此類推,最後才是庶子。

新中國成立後,已經消滅了一夫多妻制,因此, 現在的民間摔瓦盆的順序是:長子摔瓦盆,長子不在了,由長子長孫頂上來,沒有長子和長子長孫,就由次子頂上來,以此類推。

現在家庭中兒女少,有的人家沒有兒子,只有女兒,那通常由女兒摔瓦盆。農村家庭如果有兩個以上女兒,通常由確定留在家裡的女兒摔,或者兒女結婚後所生兒女隨母姓的女兒摔。獨生女,理所當然讓女兒來摔。

2、為了讓亡者不要忘掉陽間的親人

按照舊時民間迷信的說法,人死之後,其靈魂進入陰間,要踏上黃泉路,路上要過奈何橋,過了奈何橋到達望鄉台。在這里,亡靈會最後一次回過頭來看看人間的家鄉,從此與人間之事就沒有了任何關系。然後就進入了陰曹地府的閻羅殿,由九殿閻羅根據亡靈生前在人世間所作所為,是善行還是惡舉,決定將亡靈打入地獄,還是投胎轉世為人。

被九殿閻羅打發投胎轉世為人的亡靈,從閻羅殿出來,必須要到孟婆庄報到。孟婆是陰曹地府專門負責「由陰轉陽」工作。每一位亡靈投胎之前,必須要喝一碗「孟婆湯」,也叫「迷魂湯」。據說喝了「孟婆湯」就可以把前生的事忘得一干二凈。現在如果有人記性不好,記不得前面的事情和教訓,或者有些人怎麼勸都不聽等,往往被人斥之為喝了「孟婆湯」,或者喝了「迷魂湯」,其中的來源就是民間的這種迷信傳說。

現在有一些方的瓦盆,在燒制的時候,特意做成留一個孔的盆底,據說,這是陽間之人對孟婆耍了一個心眼,其目的就是,當亡靈拿出隨身攜帶的瓦盆盛「孟婆湯」時,「孟婆湯」就可以從盆底漏掉,這樣亡靈就不用喝「孟婆湯」。因為沒有喝「孟婆湯」,他們也就忘不掉陽間的親人。

因此, 這些地方認為,出殯時摔瓦盆,就是為了讓亡靈把瓦盆及錢財帶到陰間。這雖然是一種迷信的說法,但也說明人世間的親人對亡者懷有無限思念之情,才編出這樣的一種說法。

3、摔瓦盆是為了模仿古代孝子

關於摔瓦盆來源於古代孝子的說法,民間各種版本繁多,各說各話,但是每一個故事都非常感人。主要故事情節是這樣的:

古代鄉村一戶人家,父親早亡,只有母子兩人相依為命。母親既當爸又當媽,起早貪黑下地幹活。為了不讓兒子挨餓,母親把一個瓦盆放在家裡的櫃子頂上,裡面放有食物,兒子餓了就到瓦盆里拿東西吃。日復一日,兒子習慣了到瓦盆里拿吃東西的方式,肚子餓了就到盆里去拿。後來,母親把兒子送入學堂讀書,兒子發憤讀書,中了功名,做了官。也就正當他接到任命書的那一天,她母親因操勞過度,病倒了,不久就去世了。

兒子非常傷心,日夜守著櫃子頂上那個瓦盆痛哭止。親戚鄰里怕兒子哭壞身體,就聚在一起商量,決定把那個瓦盆摔掉,但是,因為兒子一直在守著那個瓦盆,無法下手。母親出殯的那天,兒子頭上頂著那個瓦盆,跪在棺材前哭得死去活來,昏了過去。在場的人趁著這個機會,將瓦盆給摔碎了。當兒子醒來的時候,人們向兒子解釋說,摔碎瓦盆,是為了讓他母親帶走。

從此以後,民間就開始流行孝子頂瓦盆、摔瓦盆以表孝心,這也就成為一些地方摔瓦盆寓意表孝心的習俗。也因為有了這種說法,我國一些民間辦喪事時,不是有孝子摔瓦盆,這些地方通常兒子只頂瓦盆,摔瓦盆則由親朋好友完成。

摔瓦盆的習俗已經有2000多年了,我這里不是摔而是用棒子敲碎,在此之前家裡的子侄輩還要在瓦盆上鑽眼。

按照長輩的傳下來的說法是:人這一輩子有善念,也有惡念,行善事,也做惡事,而在人終老之後,所有的惡事都要接受陰司的審判,而所有惡事都會被裝在瓦盆裡面讓逝者喝下去,為了讓逝者少喝,所以需要子侄輩在瓦盆上鑽眼,讓這些惡事盡可能的漏下去。而最終摔瓦盆也是這個意思,盡可能的摔碎,讓惡事多流走,先人少受罪。這個民俗還是依據孝和恕的理念流傳下來,意味著人死之後一切善和惡都已經終結,讓逝者早日安心進入下一個輪回。所謂的長子摔瓦盆,則是體現了嫡庶和長幼的觀念,嫡長要承擔更大的責任。

「國之大事,在戎在祀」,任何一個文明對祭祀都非常看重儀式感。而從喪禮來說,作為長輩的身後事,是人生最後一個儀式。摔瓦盆是這個儀式的開始,隨著瓦盆的碎裂聲,升棺起步,哭喪一系列儀式開始,到最後入土祭祀,都有自己的規矩。一趟儀式下來,既寄託了生人的哀思,也讓逝者安息。

他薅住她的頭發,把她用力的按在地上,打了幾拳,然後惡狠狠的說道: 「你死了沒人給你摔老盆兒。」。

女人被男人死死的按住無法反抗,她漲得滿臉通紅 說不出話來,只能任由這個男人廝打,周圍的群眾聽到響聲,趕忙將其拉開。

隨後男人揚長而去,只留下女人披著凌亂的頭發蹲在地上哭泣!

這個情景是多年以前,兩個鄰居打架,男鄰居比較橫,因為他家裡有兩個兒子,這天又一點小事和女鄰居打了起來。

女人哪是男人的對手,一拳就把她打翻在地,隨後就出現了開頭的一幕。這個時候女鄰居床上除了哭泣也別無辦法,她確實只有三個女兒,沒有人摔老盆。


什麼叫摔老盆?

所謂的摔老盆,就是家裡的老人去世,出殮的時候,一般是長子會拿著類似花盆的動東西,狠狠的摔在地上。這並不是少數地方的陳規陋習,這個習俗已經經歷了2000多年之久。

摔老盆這件事一般都是由家裡的長子完成,別人也沒話說,如果長子去世,那就換長孫來完成。

如果長子長孫都去世了,那才輪得上次子。

一個家族裡的長子那是最重要的。從摔老盆中就可見一斑。

摔老盆是有講究的,這邊起棺那邊就把高高的把老盆舉起,隨後重重的摔在地上,越碎越好,取意歲歲平安。

衰老盆也和古代皇帝繼承差不多。有長子的話長子摔,沒有長子換長孫,沒有長孫,才輪到次子,三子,四子。這個長幼有序,嫡庶觀念很重。任何人不得僭越。

家裡沒有兒子只有女兒的,那就找侄子說,沒有親侄子的找堂侄子。但是摔確實有一個前提,誰摔了盆子就等於過繼必須繼承老人的部分遺產。

因此那些沒有兒子的家庭,很是肉疼,卻也沒有辦法,畢竟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在家裡是沒有話語權的。白白看著父母,操勞半輩子,掙下的家業被別人所繼承,那滋味是有多懊惱。

有的時候罵人最狠的話就是「你不得善終」這里所指的善終並不是人活著的時候風調雨順,也包括去世的時候沒有人給摔老盆。

長子無論在皇宮貴族還是普通家庭里,地位都是不可撼動的。雖然普通家庭里沒有多少遺產可繼承,但是所賦予長子的權利是別人不能比的。

特別是在古代時期,一個男人娶個三妻四妾,如果你是家中的長子又是嫡出,那個地位簡直如泰山壓頂,一般誰敢說話呀?

大家可參考《紅樓夢》中的賈寶玉和賈環兄弟,賈寶玉雖然不是長子,但是他的長兄已經去世,他是又家裡的嫡出,既然大哥沒了,那他就是老大。

而賈環就不同了,不但是個庶出,自己平時也不爭氣,做事唯唯諾諾,整個賈府里沒有人喜歡他,甚至連嚇人都不會拿他當主子。

賈環雖然出生大活人家,但是他的日子很不好過,還不如普通人家的孩子快樂。

大約十幾年前吧,附近有個50多歲的男人去世,去海上作業,結果掉海里死了,連個屍首都沒找著,這個男人有4個女兒,他的大女兒已婚已育,他最小的女兒也讀了高中,除了三個女兒以外他還有一個三歲的兒子。

他三歲的兒子由於是家裡唯一的男孩子,那肯定是長子,入殮的時候,就在起棺那一刻,他的叔叔抱起來這個孩子,拿著他的手摔老盆,第一次由於孩子太小沒有拿穩,老盆穩穩的掉在地上,只是裂了一條縫。

這個時候人,有一個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抬起腳,迅速將老盆踩了個稀巴爛……

這個摔是有講究的,不能夠摔第二次,如果摔不壞的話就會有人給踩爛,祈求一個歲歲平安。

「摔老盆」在古代很多作品中都有記載,比如:

摔瓦盆的寓意有好幾種說法,有一種說法是,人在有生之年所吃的的食物,浪費了的都會在十殿閻王審罪時讓你喝下,有的孝子怕父母受罪,都會把瓦盆底部鑽上好多小孔,這樣食物端到手就漏完了所以就可以少喝點。

摔盆是給死去的人送碗,要不然閻王就會讓你趴在你有生之年浪費的食物池中喝完。所以說現在提出光碟行動,食物千萬別浪費,要不然十殿閻王可不饒你。

有的地方也叫摔老(lao)盆!都是長子摔。就是說父母老去,從此長子擔起全家的責任。這一聲盆碎的聲音,就是是兒女心碎的聲音,隨著這一聲盆碎,與父母陰陽相隔。從此永遠告別父母,不再奢望去父母那裡吃飯了。

還有的地方習俗是誰摔老盆子,誰繼承家產。我們這有一家老人去世了,讓兒子摔盆子扛幡,兒子說老人把財產都給了女兒,說什麼也不肯摔盆子,扛靈幡。實在沒有辦法,女兒給摔的瓦盆,打著靈幡。

摔瓦盆,又名「摔老盆」,有開枝散葉,延綿後人之意,瓦盆越碎,後代越茂盛

生離死別,陰陽兩隔,雖然骨肉情深,無奈世道險惡!今日出了門,從此不是一個世界,摔鍋砸盆,家中再無你一日三餐,冷暖自知,一路走好!莫回頭!

我們沒有這個規矩,摔葯罐子倒是有的,但是摔葯罐子也要看什麼情況,通常都是父母或死者生前長期病患纏身,摔葯罐子是圖一個吉利的傳統風俗,代表這病災隨著葯罐子的打破而消失不再。

摔葯罐子在死人出殯儀式上,當棺材已經縛好將要出殯之時,棺材上面放著一熬中葯的瓦罐,裡面還象徵性放點中葯或者真的葯渣,死者的遺霜或是家中長子把葯罐端起狠狠摔在地上,旁邊一長者隨著說:所有災疾隨死者一起消失,從今後平安無事也。

本地的喪事還有另一個習俗要用上瓦盆,這個我們稱之為「買水砵」,本地的一個傳統習俗叫「買水」,孝子孫和眾小輩親戚排列成行,在吹班的引領下到溪邊或河邊汲取一盆清水,杵工用盆中清水為死者梳洗頭面,然後才能穿戴壽衣入殮。

不過這個瓦盆也不能摔,它擺在死者靈前直至百日才終,孝家媳婦每日酒飯敬拜時還要倒換瓦盆中清水,此瓦盆在百日期滿才隨靈桌一同撒去,並把這些擺設丟到某個山邊有竹林的山腳下。

整個送殯流程是在道家思想指導下進行的,道家視死如生,道家相信生死輪回,那麼摔盆就要到道家找源頭。

《莊子·至樂》記載「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意思是「莊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表示弔唁,莊子卻正在分開雙腿像簸箕一樣坐著,一邊敲打著瓦盆一邊唱歌。」這里可以看出來,送殯時靈堂擺放瓦盆的風俗已經存在。

至於莊子最終悟透生死,鼓盆成大道,一高興,敲碎瓦盆,成為了南華老仙,飄然而去。

所以送殯時摔瓦盆,並不一定是長子,丈夫也可以,瓦盆原本是用來配樂,寄託哀思的。

我們關中西部寶雞鄉下,出嬪時,把在靈堂燒了七天的陰紙灰陶盆,由長子或長孫,頭頂著走出村子,在出村的第一個十字路口,用力摔碎。講究是盡量第一次摔碎,復摔不吉利!

❽ 人死後出殯時,孝子為什麼一定要摔盆

摔盆其實還是表達對親人去世的悲痛和思念。

摔盆這道程序也有很多講究,不能亂摔,要根據各種因素加以區分,比如父親去世了,兒子要用左手摔盆,而母親去世了,兒子則要用右手摔盆,摔的越碎越好,意思是歲歲平安,當然如果喪盆的質量非常好,一次沒摔碎,也不要再去摔第二次,這在家裡老人看來是非常不吉利的。所以在家裡有人過世後常常會舉行摔盆禮,爭取一次成功。

封建思想要不得,所以對於古人傳下來的規矩,我們要有思考性的去選擇是否遵守。

❾ 農村辦喪事出殯前為什麼要摔瓦盆為什麼必須要摔碎

這是一種風俗,寄託著子女對已失去的父母的美好祝願。

在農村,老人去世後,都會在家裡停放三天,在他們遺體的正前方會擺放一隻瓦盆;後輩守孝時會不斷地在瓦盆里燒紙,每當有人前來弔孝,也會在瓦盆燒紙,這些燒紙代表了紙錢,會隨著老人到另一個世界去,因此,瓦盆里的燒紙燒的越多意味著給老人帶走的錢越多,在另外的一個世界,會過得越富裕。

摔瓦盆,叫摔老盆,不是隨便哪一個人都可以摔的,必須是長子長孫才可以 ;長子在時,由長子摔;長子若不幸早逝,則必須由長子的大兒子代替;逝者的二兒子,三兒子們及他們的兒子,是沒有權利摔瓦盆的。

出殯的那天,棺槨停放在路中間,長子跪在棺槨前面,雙手高舉瓦盆過頂,用力摔碎瓦盆,意思讓離家的老人把這些錢帶走,到另一個世界過富裕的日子;瓦盆摔過以後,就由杠夫抬起棺槨把老人送到墳地。

當然,還有另外一種情況,如果瓦盆沒有摔碎,長子家裡就會把瓦盆珍藏起來,因為這是老人把福氣留給了子孫。將會保佑後代興旺發達 。

這種習俗看似很陳舊,卻滿盈著人性中的美好,值得肯定。

摔老盆,是農村喪事在家裡活動的最後一個環節,摔老盆後,便起靈抬柩把老人送向墓地下葬。

摔老盆,是要有身份資格的,那就是長子長孫。它意味著長者去世後家法執掌和財產繼承人選的肯定。有長子長子摔,沒長子,長孫摔。按與去世者血親的親疏遠近,依次派選。

親人去世,痛哭欲絕。老盆摔後,親人下葬。一堆黃土,陰陽永隔。想起老人的勞苦,想起老人的恩德,往日的音容笑貌,歷歷湧向心頭,可這一摔之後,便永無再見的機會,老娘再不為我立黃昏,無人再問粥可溫,悲從心來,恨從怨生,怨造化之短暫,恨老天之不公,高高地舉起老盆,狠狠地摔向地面,瓦片迸飛,兒子的心痛苦到了極點,哪還管他家法和財產的繼承。

盆碎平安歲,老娘天國無悲愁。盆碎子歲安,兒承懿範傳千秋!

雖說現在農村的葬禮禁止大操大辦,一些習俗也比以前有所簡化,但是在出殯前由摔盆子的風俗還在延續著。

這個盆子是置於亡者靈前的老式瓦質盆子,一般直徑4寸在右,深1寸有餘,是燒紙錢用的,也叫紙盆。有的地方還叫「陰陽盆」、「吉祥盆」。

盆子在出殯前要頂在頭頂的。頂盆的人是長子或長孫,如果死者沒有兒子就由血緣比較近的子侄來代替;如果死者無兒無女,就不得不由別人來代代替。當起棺時,抬棺領頭者喊道:「本家大爺,請盆子」,這時頂盆人必須一次性將盆子摔碎。

之所以要 摔碎盆子, 是因為表示摔盆者與死者的關系由此變得親近,甚至確立了財產繼承的關系。

為什麼必須把盆子摔得粉碎? 一,按地方習俗的說法,這個盆子,就是死者生前用過的鍋,摔得越碎越便於死者攜帶而上路,到了「那邊」繼續用這口鍋做飯;二,這個盆子是死者收取家人燒送的紙錢、衣物的物件。只要摔得粉碎,死者日後才會「香火」不斷,活著的家人也不至於惹禍上身;三,與傳說中的孟婆湯有很大關系。只有將盆子摔碎,死去的人才不會誤喝孟婆湯,才會將今生今世的親人忘得一干二凈,了斷「前世」恩恩怨怨。

其實這些都是傳統思想及儀式的流傳,也只不過是大家圖一時心理上的安慰和說法,也許是為了減輕失去親人的悲傷。不必當真,「信則有之,不信則無」的。

農村辦喪事出殯前為什麼要摔瓦盆?為什麼必須要摔碎?

在我們膠東農村,當人死後,在出殯的時候就有摔灰盆的風俗。也有的地方將摔灰盆叫摔「老盆」,這種習俗相傳是制陶業祖師范蠡死後,由他衣缽傳人的徒弟,將范蠡製作的老盆摔碎,來傳承他的衣缽。後來,當家裡的老人死後,人們就將提前准備好的瓦盆,讓死者的長子在棺材起靈准備下葬前,在靈前摔碎,這就叫「摔灰盆」。在農村,誰頂了「灰盆」,誰就是家業的繼承人。

在我們當地農村,老人去世後,都在家中停屍三天,第三天出殯,我們叫排三殯。一般都在靈前放有一個青色的瓦盆,前來弔唁的人點上三柱香後,就在這個瓦盆里再燒上一些紙錢。這停屍的三天間,香火不斷、焚紙不斷,據說這些紙錢就是去那邊的路費等。

等到出殯的當天,由長子頂著瓦盆出門,在路口由管事人端著瓦盆在孝子頭頂轉一圈後,用力摔碎,便於死者一同將紙錢「帶走 」 。

隨著灰盆的破碎,這死者也就像這灰盆中的紙灰一般,灰飛煙滅了,算是人生劃上了句號。而他身後的事情,就移交到了下一代的身上。在過去農村,大多是長子頂灰盆,如果長子提前故去,則由次子等依次擔當。沒有兒子的由本家的侄子來作為「孝子」完成這個儀式,所以那個時候,有的人家出現多個侄子爭當「孝子」的情況,說白了,就是為了繼承死者的遺產。

我們那裡,還有一個與摔灰盆有關的現象,那就是墊在地上摔灰盆的石頭一般是找一塊三棱青石,這樣灰盆摔在上面就會破碎。如果沒有摔碎,是不可以摔第二次的,人們必須從上面走過去,用腳踩碎,當然,灰盆是越碎越好。而等下葬歸來的時候, 這塊石頭會被 孝子撿回家,放在糧缸後面的角落裡存放起來。據老人們說,此石可鎮宅辟邪,也有的稱此石為「借壽石」,說是能借來死者的福壽,能護佑子孫後代 健康 長壽

摔灰盆,是漢族人死後出殯時特有的風俗,是死者告別這個世界的一種儀式,也是後人對死者的一種尊重。而且這灰盆必須要摔碎,也是為了去世的人便於帶走那些焚燒的紙錢。

其實,農村人在去世後,摔碎灰盆是農村千百年來的一種喪葬習俗。讓去世的人帶走盆內已經焚燒成紙灰的「紙錢」,也是對於活著人的一種心理上的安慰。作為地方喪葬文化及習俗,我認為隨著 社會 的發展,也將慢慢改變,去其糟粕最好。你認為是不是這樣?

農村辦喪事出殯前為什麼要摔瓦盆?為什麼必須要摔碎?

半年以前我曾經回答過一個類似的問題,獲得過1554萬閱讀,6492個贊,不知道是否創下全網之最,雖然當時此題沒有收益,但也讓我驕傲了一些日子,說明我的回答引起了很多人的認同。

現在有人變了角度重新提這個問題,那我也以三十多年的民俗研究者身份,試著變個角度來回答一下吧。

農村出大殯為什麼要摔灰盆?

摔灰盆,也叫「摔喪」。因為忌諱「死」這個字眼,農村人會把人死了稱為人老了,所以有時候也叫摔老盆,當然也有的說摔死盆或者摔屍盆。

摔灰盆的風俗來歷有一個傳說,說是陶業的祖師爺范蠡臨死前想選擇一個繼承人,就把一干徒弟鄉鄰請來商量,他取出一個做的最得意的陶盆,說這做陶盆就是我的飯碗,我死後這飯碗傳給誰呢?大家七嘴八啥,議論紛紛。這時一個徒弟說,人在盆在,人去盆去,你老人家死後,你這飯碗還是帶到陰間吧,我替你摔了就是了。范蠡同意了,並把手藝和遺產悉數傳給這個徒弟。就這樣,打范蠡那兒,產生了這個規矩,誰替死者摔盆,便可繼承死著的產業。

其實,這個摔盆是否從范蠡那兒而來,不得而知,傳說而已。而我們知道,盆與人的生死,有著不解之緣,莊子在妻子死後為她鼓盆而歌,便說明自古人們將這盆與死有著一定的關聯。而真正的灰盆,並不是普通的陶盆,盆中有一個大大的圓孔,類似我們的花盆要留個孔漏水,這個盆被稱作陰陽盆,就是界入陰陽之間, 為了避免「死」這樣的說法,有些地方也稱為吉祥盆。

這個盆子在死者停靈後就一直放在靈前,要不斷的在裡面燒紙錢,這時候死者初終,界入陰陽之間,家人親戚們為他燒上很多送路錢。等到起靈時這盆在長子頭上一頂,然後摔碎,隨著灰飛煙滅,正式宣布死者離開陽世,進入陰世,盆碎了,死者在陽間的飯碗打了,一切都隨紙灰面去。

這摔灰盆有很多講究,最大的講究就是摔盆人的選擇,其實在我們這里是選擇頂盆人,誰為死者頂灰盆,誰就是死者的繼承人,摔的時候是管事的把頭,將灰盆在頂盆著的頭上一頂,狠狠地摔碎。而這頂灰盆者,必定要是逝者的長子。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摔盆是一種家庭權力的交接和遺產繼承的確立。頂灰盆者將繼承逝者的大部分家產,也從死者那裡接過其生前擁有的家庭權力,成為家裡的掌門人。一般的來說,在重視長幼有序的時代,這頂盆者必定是家中的長孫長孫,其他人是沒有資格的。由於這也是一種繼承關系的確立,所以無子女者,要從侄子中選擇頂盆者,誰來頂盆,誰給去世者頂支繼嗣,確定繼承關系和承嗣義務,繼承逝者所有財產,同時也要承擔逝者殯葬費用和以後祭祀義務。

為什麼灰盆必須摔碎?

前面我們也說了,這灰盆是死者在陰間的飯碗,正像紙錢要焚燒了才能帶到陰間一樣,這盆子必須摔碎才能帶到陰間,並且是越碎越好。只有摔碎,死者才能帶著飯碗安心上路,不再留戀陽世;只有摔碎陰陽盆,才能證明死者的魂魄隨著那一聲碎響而正式上路。並且,碎碎平安,摔得越碎,後人越平安。所以,為了把灰盆摔的更碎,必須在要摔盆的路口提前放置一塊磚,因為磚的硬度比泥土的硬度大,以確保陶盆摔上去能夠粉碎。而陶盆在守靈的這段時間,一直受火紙燒烤,基本上也已經酥了,一般來說是一摔即碎。

因為灰盆摔碎了證明逝者的陽世已盡,民間便把這摔盆的磚視為寶物,稱做借壽磚,常常放至門前,意為可以借來逝者未享完的福壽。放到門口,也可以避邪鎮宅,吉星高照。同時,這摔碎的灰盆,還有一個用處,就是農村婦女如果坐月子時落下月子病,走路腳後跟疼,便可以這摔碎的瓦塊上走一走,這月子病便可治好了。所以這摔碎的灰盆,通常沒人去掃去收拾,除了板磚會被人拿走外,這些碎瓦塊就那麼放著,一直讓人們踩車輛壓,直到最後沒有了。

當然,一個地方一個習俗,摔喪雖然是漢族人普遍的習俗,但來歷和用意卻有著不同的說法,有的地方灰盆底部的一個大孔變成多個孔,都有其說法。但不管說法有多少,這一摔,便是宣布起靈,棺材被高高抬起,紙錢也會高高揚起,逝者隨著鞭炮聲、嗩吶者,被正式送入墓地,這一隆重的儀式,是一種悲壯的送行,極大地觸動著送行人的心靈。

摔盆是漢人殯禮的習俗,一般是在出殯當天(起靈時)摔瓦盆。青島這邊不管是家裡去世還是醫院去世的人,多數是遺體上靈車後就摔盆。

瓦盆是個泥盆,這個盆叫「陰陽盆」,也稱「喪盆」,是人去世後,家屬給亡者燒紙錢用的。人去世後第一次燒的紙錢也就叫頭紙錢,要燒三斤六兩。(第一次燒紙也有叫暖盆的)

瓦盆通常是在起靈後摔盆,一般是男性為主,亡者長子或者長孫來摔。那麼很多家屬會問為什麼要摔盆,不摔行不行?

因為要符合現在 社會 的現狀,跟家屬講的最多的說法是,舊時摔盆是確立跟亡者的親疏關系,也就是說誰摔盆誰就具有亡者財產的繼承人。但是到了現在 社會 ,大都以家庭為單位,很多家庭只有一個女孩子,又不能不摔,所以又得從民俗里去找說法。

在民間習俗里,瓦盆的形式有多種,其說法也不一。主要的有,一是說這代表亡者的鍋,摔得越碎亡者越容易攜帶,瓦盆摔碎了,跟亡者說一路走好,也是跟亡者說你現在是去另一個世界了,除非瓦盆重聚,不然到了陰間繼續用鍋開火生活,好好的去投胎。 還有種是,瓦盆底有個洞,流傳的說法是:陰間有位強迫死者喝一「迷魂湯」的婆婆,使其神智迷糊,喝了以後忘記陽世的親人,兒子准備這一有孔的瓦盆, 可使「迷魂湯」漏掉,並打碎瓦盆,以免死者誤飲。還有的人說,人活著的時候浪費很多水,到了陰間要被罰喝臟水,喝不完不能投胎,那麼多水怎麼喝的完,就用這個帶孔的瓦盆去舀,可使臟水漏掉。

殯葬禮儀的任何一種形式都是表達對亡者的尊重、不舍、緬懷,是一種形式,更是一種寄託。生活要有儀式感不該只是個口號,更應該是種態度。說「祖先崇拜」「鬼神觀念」是迷信的人,為什麼不說佛祖耶穌是迷信,起碼你的先人你還見過不是嗎?

看到這個題目,讓人有點酸楚的感覺。的確,在農村家裡老人去世後,出殯前,都會讓長子摔盆,而且要摔碎。現在的年輕人對喪葬禮儀的這個風俗都不知道,今天山村梅花來與大家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出殯前燒紙用的盆,應叫「陰陽盆」,俗稱「喪盆子」。但人們習慣於反面話正面說,謂之「吉祥盆」 。那摔盆的的目的:一是將孝家的喪氣晦氣摔出去;二是將眾人燒給去世者的紙錢通過接觸到大地而送入「 地府」,使去世者到了陰曹地府有足夠的錢花;三是摔碎孝盆預示孝家從此不再使用,更不再發喪, 而亡者一定來生轉世順利。

為什麼必須要摔盆?在農村,出殯前摔盆的一般是由死者的長子長孫來完成,如果死者沒兒子,那麼就由上門女婿(養老女婿)來代替,如果女婿不能代替,那就只能讓血緣關系比較近的子侄來代替 。當然請子侄摔盆也是要付出很大代價的,摔盆就意味著自己變成了死者的孝子,所以死者的財產應該全部或者大部分由摔盆的子侄來繼承,如果家族沒有後人,那麼就沒人給死者摔盆,而死者就會淪為不得善終之列。這在古代是非常忌諱的。

以上是山村梅花對問題的解釋,盡管說應該提倡移風易俗,但是,對過去老輩留下的風俗,是難以改變的,人們以這種方式來寄託對死者的哀思。

農村辦喪事出殯前為什麼要摔瓦盆?為什麼必須要摔碎?

生總有一天都會生老病死非常正常的事,誰都會離開這個世界。在農村辦喪事特別的講究,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也很重視這喪事。你有沒有發現在一些農村辦喪事很奇怪,出殯半個小時之前要把盆子給摔破,那如果盆子沒摔破怎麼辦?

在辦喪事的時候有很多規矩都必須遵守照辦。這是農村的一種風俗和對死者的尊重。其中給死者燒紙紙幣之類的,還有些就是摔盆子的環節。一般農村人們都會拿一般的瓦罐子在做瓦盆,而且有些地方把這種盆子叫做孝盆。

不過不管它怎麼叫法都有,什麼名字都有,反正是孝盆的含義。其實,它是專門為老人去世的時候定製的,大小一般是四寸左右,盆底還留有圓孔。在農村流傳著很多這種摔孝盆的說法和做法。有些人認為這是死者生前用過的東西,摔破後就是對家裡沒牽掛,可以安心的離開。

其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摔這個孝盆的,有指定人員,一般都是長子,如果沒有長子,那就讓次子摔,按順序推下去。要是家裡沒子女,可以讓最親的親戚來執行這個任務,反正盆子要一次性摔碎就可以了。摔碎之後,後面抬棺材的人才可以出殯。如果看到沒有摔碎的話,後面的人就會踩上去,踩碎為止,這樣人們才覺得吉利。最後就可以進行出殯活動。

在農村,老人去世後,都會在家裡停放三天,在他們遺體的正前方會擺放一隻瓦盆;後輩守孝時會不斷地在瓦盆里燒紙,每當有人前來弔孝,也會在瓦盆燒紙,這些燒紙代表了紙錢,會隨著老人到另一個世界去,因此,瓦盆里的燒紙燒的越多意味著給老人帶走的錢越多,在另外的一個世界,會過得越富裕。

盆子在出殯前要頂在頭頂的。頂盆的人是長子或長孫,如果死者沒有兒子就由血緣比較近的子侄來代替;如果死者無兒無女,就不得不由別人來代代替。當起棺時,抬棺領頭者喊道:「本家大爺,請盆子」,這時頂盆人必須一次性將盆子摔碎。

摔灰盆,也叫「摔喪」。因為忌諱「死」這個字眼,農村人會把人死了稱為人老了,所以有時候也叫摔老盆,當然也有的說摔死盆或者摔屍盆。

摔灰盆的風俗來歷有一個傳說,說是陶業的祖師爺范蠡臨死前想選擇一個繼承人,就把一干徒弟鄉鄰請來商量,他取出一個做的最得意的陶盆,說這做陶盆就是我的飯碗,我死後這飯碗傳給誰呢?大家七嘴八啥,議論紛紛。這時一個徒弟說,人在盆在,人去盆去,你老人家死後,你這飯碗還是帶到陰間吧,我替你摔了就是了。范蠡同意了,並把手藝和遺產悉數傳給這個徒弟。就這樣,打范蠡那兒,產生了這個規矩,誰替死者摔盆,便可繼承死著的產業。

出殯前燒紙用的盆,應叫「陰陽盆」,俗稱「喪盆子」。但人們習慣於反面話正面說,謂之「吉祥盆」。那摔盆的的目的:一是將孝家的喪氣晦氣摔出去;二是將眾人燒給去世者的紙錢通過接觸到大地而送入「 地府」,使去世者到了陰曹地府有足夠的錢花;三是摔碎孝盆預示孝家從此不再使用,更不再發喪, 而亡者一定來生轉世順利。

摔完盆之後,孝子孝孫孝女們跪地痛哭一陣,然後女性返回家中,而所有男性要繼續趕到墳場下葬。

為什麼說要摔碎才算好呢?這其實也是一種傳統的習俗和認知,如果摔不碎,則對後人不利,家人的身體和事業都會受影響,如果摔的越碎則後人越旺。我們那裡如果看到摔完沒碎時,不會再摔第二次,而是其它人幫助趕緊用腳踩碎。

摔盆的習俗,在城市已經幾乎絕跡,也只有在農村還保留這一習慣。

在我們老家,摔瓦盤被稱為「摔老盆」,這個盆子摔下去破碎的那一刻起,意味著自己的親人正式升天,離開了人間。為什麼叫老盤呢?因為長者死了,不叫死而叫老了。

親人去世的那一刻起,就由負責喪事的總管,安排人去買泥瓦盆,擺在靈堂的正中間,這個老盆的作用,就是盛放燒紙的,因為守靈時孝子孝孫要不間斷的燒紙續紙,而老盆就是盛放燒紙的器物,在老盆內燒過的紙灰,不能倒掉,要將其用燒紙包好,等出殯時和親人的棺材骨灰盒一起下葬。

在出殯的時候,通常在去墳場的路上某一處,設置一個專門摔盆的場地,這個場地在每個村子一般都是固定的場所,會放置一塊石頭,用來摔盆的。當孝子孝孫在吹吹打打和鞭炮聲中到達這個摔盆地點時,由長子負責摔盆,長子不在的由次子,以此類推,沒有直系兒子的,就找旁系侄子,還有找干兒子的,但摔盆的差事,是不會讓女性乾的。

摔完盆之後,孝子孝孫孝女們跪地痛哭一陣,然後女性返回家中,而所有男性要繼續趕到墳場下葬。

為什麼說要摔碎才算好呢?這其實也是一種傳統的習俗和認知,如果摔不碎,則對後人不利,家人的身體和事業都會受影響,如果摔的越碎則後人越旺。我們那裡如果看到摔完沒碎時,不會再摔第二次,而是其它人幫助趕緊用腳踩碎。

摔盆的習俗,在城市已經幾乎絕跡,也只有在農村還保留這一習慣。

❿ 在葬禮時,為何要摔盆子有什麼說法

在農村,尤其是在北方,死者在葬禮上「扔盆」是一種普遍的習俗。 顧名思義「摔盆」就是在埋葬死者的途中砸鍋。 這種陶罐一般是用來燒喪葬用的紙的,有的地方用喪杖打碎。 不同地方掉落的花盆也不一樣。 有的地方用花盆,有的地方用砂鍋,有的地方踩著瓷磚。 通常花盆比較常見,一般會選擇較大的花盆。 花盆底部有孔,方便燃燒。 這種瓦鍋俗稱「老鍋」,各地叫法不同。 有的地方稱為「吉祥壺」、「陰陽壺」、「晨壺」。

隨著當今法制社會的發展和火葬制度的發展,遺產的繼承有了法律的規定,而不是道德的約束,「扔鍋」的習俗相信會逐漸消失。

閱讀全文

與孝順摔盆子摔爛不孝摔不爛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人的退休金兒女可以瓜分嗎 瀏覽:182
做建築的父母是什麼脾氣 瀏覽:586
老年人腰痛偏方 瀏覽:901
長壽花怎麼讓葉片大又肥厚 瀏覽:939
女孩子說自己是老年人怎麼回 瀏覽:1
老人家暈倒後一直拉肚子 瀏覽:34
老年人掃盲計劃 瀏覽:987
2015年央視重陽節晚會節目單 瀏覽:480
農村修房怎麼養老 瀏覽:680
找到新工作養老金斷了一個月 瀏覽:567
長壽花只長葉不開花是什麼原因呢 瀏覽:239
40萬養老金每月能拿多少 瀏覽:56
農村養老保險有多少年的 瀏覽:467
青島社保退休新文件 瀏覽:772
老人手摔斷了怎麼治療 瀏覽:768
山東省鄉村醫生養老保險 瀏覽:48
卾爾多斯農村養老金 瀏覽:631
辦理農村養老保險用什麼手續費 瀏覽:358
老人病危不治療能活多久 瀏覽:511
世上有哪些沒有父母的名人 瀏覽: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