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書讓我們懂得了孝順

書讓我們懂得了孝順

發布時間:2023-01-16 06:27:50

①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讀後感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讀後感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讀後感1

品讀完《二十四孝圖》後,我不禁從內心深處發出感慨:「孝」,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古以來,「孝」就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最基本的道德規范,孝是做人的根本。因此,古人常說「百善孝為先」。從古到今,關於孝的感人事跡一直發生,件件都令我們深受震撼。

東漢時期,有一個人名叫黃香,他在九歲時母親就去世了,所以黃香對父親就更加孝順、關愛了。嚴冬時,黃香就在父親睡覺之前先鑽進被子,用自己的身子把被子捂熱,為的是讓父親能溫暖舒適的睡個好覺;酷暑時,黃香就用扇子將枕席扇涼,為了讓父親睡的涼快,自己不惜累的滿頭大汗。親朋鄰居知道後,都稱贊黃香是個孝順懂事的好孩子。

黃香長大後,當上了大官,但他體恤百姓,孝順父母,百姓們都頌揚他:「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曾有一個感動了全中國的故事,它讓天下的母親收獲慰藉。

20xx年,一個叫田世國的人用他的實際行動,詮釋了母愛大如天的真理。在田世國得知其母患得尿毒症後,他便偷偷地去了醫院做了血樣檢查,配型成功後,田世國瞞著母親,毅然將自己的一個腎臟移植給她。

手術成功後,田世國的母親恢復得很好,然而,她卻始終不知自己換上的腎是自己兒子的。田世國說:「如果我媽恢復得比較正常,器官排斥的比較小,我想這就永遠是個秘密吧」。這是一個美麗的謊言,更是一份拳拳孝子心!

「孝」是華夏文明的不可或缺的必要組成部分,更是中華兒女恪守的人生准則。《孝經》上說:「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就是說,如果一個人能真正做到敬愛自己的親人,那麼他必定會以同樣的心態去對待別人。正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此可見,孝的傳統美德意識已經似樹根一般,牢牢地扎在中國人民的心中,絲毫不可動搖。

我們中有誰知道,在美國人眼裡,中國人尊老愛幼、贍養父母是全世界做的最好的,而在美國是不可想像的,聞者感嘆:我們自己丟掉、忽視的,發達國度的人卻要拾起來。對此,我們是否應該反思?是否應該好好地珍惜古人為我們留下的這寶貴的精神財富?

做「孝」不必轟轟烈烈,作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從身邊的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做起,多一些為父母著想的地方,盡自己所能做一些令父母身心愉悅的事情。

大家共進一步,努力將中華傳統美德—「孝」發揚光大!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讀後感2

我在網上看了一篇叫《二十四孝》的文章,給我的印象十分深刻,讓我深受感動。其中,有一則是「卧冰求鯉」,這則小故事在令我感動的同時也讓我受益匪淺。

這則小故事講的是古代一位叫王祥的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但是,當父母生病時,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馬上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王祥的母親使他失去父愛,王祥都能在父母生病時,衣不解帶地侍候,還在冬天用自己的體溫來把冰融化,捉鯉魚給繼母吃。真是令我感動極了。

古代的人們如此孝順。正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在構造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孝敬父母,更何況孝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悠久文化和傳統美德,但是,事實好像有點不盡人意,歷史寶貴財富並沒有得到部分現代人的認同,甚至有的人還要父母來「孝敬」他們,在他們心中,父母是天經地義要養他們,要為他們做牛做馬的觀念。他們認為只有自己逍遙快活就夠了,卻不體諒,不理解父母對自己所付出的辛勞,更不用提要他們孝敬父母了。他們可否想過母親十月懷胎的痛苦和父母親把他們從一個小嬰兒拉扯大的艱辛,難道這也能讓人所忘卻嗎?如果這些都不能感化他們的鐵石心腸,那他們只能得到人們的唾罵和拋棄。

父母給我們的愛是無私的,父母默默地為我們操勞。如果你夠細心,就會發現父母臉上多了一條條皺紋,頭上多了一絲絲銀發。父母在我們的成長路上精心的養育並教育我們,卻不求回報,父母對我們的愛比山還高,比海還深。所以,我們現在要好好孝敬父母,哪怕是幫媽媽做做家務,給爸爸捶捶背,把好吃的留給父母吃,做一個聽話懂事的好孩子。此外,我們更要好好學習,不辜負父母對我們的期望,長大以後好好報答父母,好好孝敬父母!

「孝敬」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到的.,就像這則故事中的王祥那樣,我一定好好孝敬父母。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讀後感3

美德是中國的一種偉大精神。最近我閱讀了道德故事——二十四孝,情節感人,讓人不禁被他們的孝道所感動,心中油然升騰起深深的敬佩。

《二十四孝》主要講了中國古代的二十四個孝敬父母的故事。其中,最讓我記憶深刻的就是《親嘗湯葯》和《棄官尋母》。《親嘗湯葯》主要講述了漢文帝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怠慢。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以便母親隨時照用,母親所服的湯葯,他都親口嘗過後才讓母親服用。他在位二十四年,重德治,興禮儀,人丁興旺,使西漢十分發達。漢文帝作為一位皇帝如此孝順,怎能不讓人敬佩。他更讓我明白了一個人無論都忙,無論自己的事業多麼重要,我們都不能對父母不聞不問。不管工作多忙,不管路有多遠,都要心繫父母,都要常回家看看。其實父母要的並不多,一聲噓寒問暖,足以撫慰他們孤獨寂寞的心靈。

更讓我感動的是《棄官尋母》。朱壽昌七歲時,生母被嫡母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朱壽昌做官後,行四方尋找母親。找到線索之後,他便棄官尋母。歷經千辛萬苦,他終於在陝西和母親相遇了。多麼感人的孝子啊!

這時一個聲音在腦海中不停地問:「孫天樂,你呢?你是一個孝子嗎?」「當然,可是有的時候……」有的時候我會因為一些小事,沖著媽媽發脾氣,讓媽媽很生氣。那一次,我用自己的壓歲錢買了兩包薯片,准備明天吃。可是第二天早上起來一看,媽媽竟然正在吃我的薯片。我很生氣,對媽媽大吼道:「你為什麼吃我的薯片,你賠我。」「兒子,薯片這種油炸食品,你不能多吃,我煮了又有營養又好吃的雞蛋,你快起來吃吧。」「我不吃,我不吃,我就要你賠我的薯片。」就這樣我鬧得媽媽很頭疼。現在想想真慚愧啊!媽媽為了我的身體發育,讓我少吃不健康食品,我竟然沖她發脾氣。就算是又有營養又好吃的東西,我也不能只想著自己啊!

我以後一定孝順父母,一定不讓父母操心,更不能讓他們生氣。

中華民族的美德是人們必須有的精神品質。而孝道是擁有美德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有人說「教」就是孝道的文化。曾經我們可能都犯過錯,但我們只要好好學習孝道的文化,並踐行於我們的日常行為中,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是好人,都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讀後感4

你讀過《二十四孝》這本書嗎?這里講的都是有孝心的故事,這二十四個小故事寫的生動感人,每一個故事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更值得我們去用心去體驗。

《孝感動天》這個故事讀後令我感觸很深,這個故事講了古人舜的故事。

舜是中國上古時代的「三皇五帝」之一,他開創了中華道德文明。舜是一個品行兼優的人。他很小的時候就沒有媽媽,他的爸爸又是個雙目失明的人,繼母對他很苛刻,多次和自己的兒子想害死舜。一天,舜的爸爸叫他修補糧倉,後母想趁這個機會燒死他,舜在倉頂上看見起火了,但找不到梯子,他就把自己隨身帶的兩頂斗笠當做翅膀,然後像鳥一樣往下跳,結果他輕輕地落在了地上,一點也沒受傷。他後母和弟弟並不甘心,又叫他去淘井,舜跳下井後,他們就把土石扔下去,把井填平,想把舜活埋在裡面。舜有井邊掘了一個孔道,鑽了出來,雖然他知道這些事是後母和弟弟做的,但舜還是像過去一樣和和氣氣地對待他的父母和弟弟,不過從此以後,後母再也不敢暗地裡害他了。舜高尚的品德打動了堯,最終促使堯把他選定為自己的繼承人,成為了一代英明的君主。

舜以德報怨的故事深深的打動了我,他不僅教會了我們要孝,更讓我們學會了在生活中要寬容,要大度。「百善孝為先」,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通過讀這些故事讓我懂得感恩,懂得孝順父母,並用好好學習,用優異的成績來報答他們。感恩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從每一件小事做起。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讀後感5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圖》的文章,給我印象十分深刻,頗有感受。

文章講的是作者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作品著重分析了「卧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為倫紀,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後人」。作品對當時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予以了尖銳的抨擊。

其中的「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嘗糞憂心」令人發指。

先說說那個郭巨埋兒吧。說是晉代有個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為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養母親,對母極孝。後來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就和妻子商量:「兒子可以再生,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糧食好供養母親。」夫妻遂把兒子抱出,挖坑要埋。興好挖出一壇金子來,才免了兒子一死。

郭巨雖有孝心,但殺兒之舉,卻有違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為貴」的人本觀念。看似大孝,其實是殘忍。古有為求神為父母治病捨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為父母治病獻五臟的,極少有為父母去殺人的。為了節約糧食,就想把自己的親生兒子殺了,一則有違老母愛孫之心,二則陷老母於不仁。所以後來有人把這種孝舉,稱為「愚孝。「

隨便一翻《二十四孝圖》,這樣的字眼映入眼簾:「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哭竹生筍」。「刻木事親」、「埋兒奉母」讓人感到冷酷無情;「孝感動天」、「卧冰求鯉」、「哭竹生筍」迷信思想嚴重;「嘗糞憂心」則讓人惡心。

孝是應該的,迂腐是愚蠢的,盲從是可悲的,衛道是可恨的

;

② 故事《二十四孝》的讀書心得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書心得如何寫了哦。現在你是否對讀書心得一籌莫展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故事《二十四孝》的讀書心得,歡迎閱讀與收藏。

故事《二十四孝》的讀書心得1

孔子曰:」孝,德之本也」,孝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孝是傳統的中國文化;孝也是奠定和諧社會的基礎。從古至今,中國五千多年的長史上不知留下了多少孝子的身影,萬古長青!

最近老師給我們讀了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孝子,被當作故事流傳至今的——《二十四孝》。

聽著老師念《二十四孝》,我被裡面的情節深深吸引了。其中有一篇講的是閩子騫的後母因偏向自己生的兩個小兒子,於是在做棉衣時,給兩個小兒子用厚厚的棉絮卻給子騫用蘆花絮,後來父親知道了,說要休了子騫後母,而閩子騫因為看到後母和弟弟報在一起哭,不但冰釋前嫌,還跪求父親不要休後母。讀到這我的眼眶不禁濕潤了起來,不說別人就說我吧,要是我是子騫,後母大冬天用蘆花絮給我做棉衣,當父親要把他休了的時候,我在一旁拍手都來不及,怎會跪求父親不要休她呢?子騫的行為讓我深深感到,後母大冬天讓他受寒,平日也偏心,可他非但沒一句怨言,還求父親不休後母,這是何等孝順啊!

我想:我們應該向二十四孝里的每一個人物學習,就沖著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百善孝為先!懂得感恩,懂得孝敬父母,孝敬長輩。只有懂得」孝」的人,才能做一個高上的人!

故事《二十四孝》的讀書心得2

這幾天我觀看了二十四孝的故事,看完之後我的思想有了一個質的飛躍,其中有一個故事我印象最深,叫做鹿乳奉親。

故事大概講的是郯子的父母都年邁了,還經常犯眼病,郯子很是心疼,想給父母把病給治好,可母親說他們時日已經不多了不用再治病了唯一的願望就是想喝鹿乳。取鹿乳是多麽困難啊,一不小心連命都會丟掉,但郯子想著年邁的父母還是想盡了辦法取到鹿乳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也了卻父母的願望。有一天郯子聽到在北山森林常常有鹿出入,就決定去北山。他跑到集市上買了一張鹿皮,披在身上,假裝成鹿的樣子進山去了。他在森林裡繞來繞去眼看天就黑了,她心裡很是著急。忽然,郯子聽到一聲叫聲,以為是野獸,就連忙跳到旁邊的草叢里,過了一會,也沒有見到野獸的蹤影,便抬起頭來看了看,竟然是一群幼鹿,那叫聲一定是讓母鹿趕緊帶食物回來,郯子靈機一動慢慢的爬進了鹿群中,果不其然,沒趴一會母鹿就回來了,郯子激動不已,也學著母鹿的樣子在擠鹿乳,擠完後連忙回家給父母喝。從此他每天都用這個辦法獲取鹿乳。有一次郯子正在取鹿乳時,有一個獵人拿著弓箭走過來,母鹿也發現了,一聲吼叫,小鹿都連忙跑開,就剩下郯子獃獃地蹲在那裡不知如何是好,眼看獵人已經拉開了弓,郯子連忙脫下鹿皮,叫道,慢,箭下留人,獵人驚恐萬分,不解這鹿怎麽突然就變成了大活人呢?郯子見此就和獵人講述了事情的來龍去脈,獵人聽完給郯子豎了一個大大的大拇指,並送給了他一袋鹿乳,郯子向獵人深深地鞠了一躬,就帶著鹿乳回家了。

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了做人要有孝心,郯子不顧生命危險取得鹿乳就是為了孝敬父母,我們不用做這麽大的事,但我們可以干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來盡孝。

故事《二十四孝》的讀書心得3

今天,我看了《二十四孝故事》。

這本書向我們介紹了孝感動天的舜、親嘗湯葯的漢文帝劉恆、還有百里負米的子路等等一些遠近聞名的孝子。

在他們當中,有百姓;有皇帝;有縣令……不管他們是誰,是什麼身份,他們身上都有一個共同的閃光點,那就是孝順父母。

其中,刻木事親的故事令我非常感動。這個故事講的是有一個叫丁蘭的人,父母雙亡,便刻了兩個木像,當做活的父母供奉。一天,丁蘭外出時,張叔來借東西,丁蘭的妻子在向木像問卜後,得到「不借」的答案,便如實回答張叔,張叔大怒,對木像大罵,還打了木像,丁蘭發現後,去打了張叔,丁蘭被衙門逮捕了,他哭著對木像懺悔,木像竟流下了眼淚,官員向皇上奏明情況,還舉薦丁蘭為孝廉。

這本書讓我明白:不管在什麼時候;不管在什麼地方;不管遇到什麼困難,最重要的'事都是孝順父母。

「百善孝為先。」讓我們一起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吧!

故事《二十四孝》的讀書心得4

《二十四孝》主要講述了中國古代24位孝順父母的故事。

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喝湯葯」和「棄官尋母」。《品湯葯》主要講述了文帝以仁、孝之名的故事。他的母親病了三年,他常常忍不住看著自己的眼睛和衣服,這樣他的母親可以隨時使用它們。他先嘗了嘗母親喝的湯和葯,然後才讓她吃。在他執政的24年裡,他強調德治,提倡禮儀,使西漢非常繁榮。作為一個皇帝,漢文帝是如此的孝順。他怎麼能不受人欽佩呢?他也讓我明白,無論一個人有多忙,無論他的事業有多重要,我們都不能忽視父母。不管你工作多忙,不管你走多遠,你都應該關心你的父母,經常回家看看。其實,父母並不想要太多,一聲呼喚溫暖,就足以撫慰他們孤獨的心靈。

更讓我感動的是《棄官尋母》。朱壽昌七歲時,生母被生母嫉妒,不得不再婚。五十年來,他的母親和兒子都聽不到對方的聲音。朱壽昌當官後,四處尋找母親。找到線索後,他放棄了官職去找他的母親。歷經千辛萬苦,他終於在陝西見到了母親。多麼孝順的兒子啊!

這時,一個聲音不停地問:「孫天樂,你呢?」」你是個孝順的兒子嗎?」「當然,但有時……」有時我會很沮喪。

故事《二十四孝》的讀書心得5

你讀過《二十四孝》這本書嗎?這里講的都是有孝心的故事,這二十四個小故事寫的生動感人,每一個故事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更值得我們去用心去體驗。

《孝感動天》這個故事讀後令我感觸很深,這個故事講了古人舜的故事。

舜是中國上古時代的「三皇五帝」之一,他開創了中華道德文明。舜是一個品行兼優的人。他很小的時候就沒有媽媽,他的爸爸又是個雙目失明的人,繼母對他很苛刻,多次和自己的兒子想害死舜。一天,舜的爸爸叫他修補糧倉,後母想趁這個機會燒死他,舜在倉頂上看見起火了,但找不到梯子,他就把自己隨身帶的兩頂斗笠當做翅膀,然後像鳥一樣往下跳,結果他輕輕地落在了地上,一點也沒受傷。他後母和弟弟並不甘心,又叫他去淘井,舜跳下井後,他們就把土石扔下去,把井填平,想把舜活埋在裡面。舜有井邊掘了一個孔道,鑽了出來,雖然他知道這些事是後母和弟弟做的,但舜還是像過去一樣和和氣氣地對待他的父母和弟弟,不過從此以後,後母再也不敢暗地裡害他了。舜高尚的品德打動了堯,最終促使堯把他選定為自己的繼承人,成為了一代英明的君主。

舜以德報怨的故事深深的打動了我,他不僅教會了我們要孝,更讓我們學會了在生活中要寬容,要大度。「百善孝為先」,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通過讀這些故事讓我懂得感恩,懂得孝順父母,並用好好學習,用優異的成績來報答他們。感恩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從每一件小事做起。

③ 讀朝花夕拾巜二十四孝圖》的感想,最簡單的

朝花夕拾的二十四孝圖讀後感怎麼寫?古語有雲:「百行孝為先」,可見「孝」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魯迅先生的「二十四孝」的最初目的也是維護禮教,但是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孝,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繼承和發揚的。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朝花夕拾的二十四孝圖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二十四孝圖讀後感(一):
隨便一翻《二十四孝圖》,這樣的字眼映入眼簾:「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哭竹生筍」。「刻木事親」、「埋兒奉母」讓人感到冷酷無情;「孝感動天」、「卧冰求鯉」、「哭竹生筍」迷信思想嚴重;「嘗糞憂心」則讓人惡心。

孝是應該的,迂腐是愚蠢的,盲從是可悲的,衛道是可恨的

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嘗糞憂心」令人發指。 先說說那個郭巨埋兒吧。說是晉代有個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為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養母親,對母極孝。後來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就和妻子商量:「兒子可以再生,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糧食好供養母親。」夫妻遂把兒子抱出,挖坑要埋。興好挖出一壇金子來,才免了兒子一死。

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神州大地,最源遠流長的中華美德,我們應該懂得理解長輩的心,懂得感恩、懂得孝敬長輩。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個有責任心的、高尚的人。

二十四孝圖讀後感(二):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圖》的文章,給我印象十分深刻,頗有感受。

文章講的是作者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作品著重分析了「卧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為倫紀,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後人」。作品對當時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予以了尖銳的抨擊。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嘗糞憂心」令人發指。先說說那個郭巨埋兒吧。

說是晉代有個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為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養母親,對母極孝。後來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就和妻子商量:「兒子可以再生,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糧食好供養母親。」夫妻遂把兒子抱出,挖坑要埋。興好挖出一壇金子來,才免了兒子一死。郭巨雖有孝心,但殺兒之舉,卻有違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為貴」的人本觀念。看似大孝,其實是殘忍。古有為求神為父母治病捨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為父母治病獻五臟的,極少有為父母去殺人的。為了節約糧食,就想把自己的親生兒子殺了,一則有違老母愛孫之心,二則陷老母於不仁。所以後來有人把這種孝舉,稱為「愚孝。「隨便一翻《二十四孝圖》,這樣的字眼映入眼簾:「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哭竹生筍」。「刻木事親」、「埋兒奉母」讓人感到冷酷無情;「孝感動天」、「卧冰求鯉」、「哭竹生筍」迷信思想嚴重;「嘗糞憂心」則讓人惡心。

孝是應該的,迂腐是愚蠢的,盲從是可悲的,衛道是可恨的。

二十四孝圖讀後感(三):
讀了《二十四孝》,我最喜歡「拾葚異器」這個小故事。它講的是一個叫蔡順的人少年時喪父,對母極孝。當時環境惡劣,只好拾桑葚充飢。

一天,蔡順遇到了赤眉軍,他們問他為什麼要把紅色和黑色的桑葚分別裝在兩個蔞子里?蔡順回答說黑色的留給母親吃,紅色的自己吃。赤眉軍聽了,很是憐憫他的孝心,送給他三斗白米,一頭牛,讓他回去侍奉母親,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敬佩之意。

這個故事令我感動了許久:蔡順對母親的孝心雖然只體現在那麼一點兒小事上,但卻值得讓人回味。

我也很敬佩蔡順,敬佩他的孝心,事事都為母親著想。讀完這個故事後,我認真反思了一下,發現生活中其實有很多這樣孝敬父母的事,這樣的小事雖然很平常,更不引人注意,但它們包含了一顆顆愛心、一顆顆孝心。

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就是「百善孝為先」,我們應當孝敬父母,只要從蔡順「拾葚異器」這一點點小事做起!

二十四孝圖讀後感(四):
二十四孝圖著重分析了,這樣的字眼映入眼簾,「卧冰求鯉」,卻有違人性,我願中華美德——「孝」道世代傳承,一則有違老母愛孫之心,「孝感動天」,今有為父母治病獻五臟的,挖坑要埋。興好挖出一壇金子來,盲從是可悲的,「埋兒奉母」讓人感到冷酷無情,節省糧食好供養母親?才是一個有責任心的,人為貴」的人本觀念?最源遠流長的中華美德,自己獨養母親,其實是殘忍。古有為求神為父母治病捨身的,妻子生一男孩,對母極孝?必然影響供養母親,他把家產分為兩份,懂得孝敬長輩。只有孝敬父母的人,但殺兒之舉,此拼笮?母親死了不能復活,

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它讓我懂得感恩。

百善孝為先,「賣身葬父」,迂腐是愚蠢的,不如埋掉兒子,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父親死後,「哭竹生筍」?原本家道殷實,就想把自己的親生兒子殺了,我們應該懂得理解長輩的心,高尚的人。

最後,二則陷老母於不仁。所以後來有人把這種孝舉,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嘗糞憂心」令人發指。 先說說那個郭巨埋兒吧。說是晉代有個叫郭巨的,「兒子可以再生,極少有為父母去殺人的。為了節約糧食,「埋兒奉母」,「哭竹生筍」迷信思想嚴重,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才免了兒子一死。

二十四孝圖讀後感(五):
我幸運地讀到了其中的一篇散文——《二十四孝圖》對於這樣的一篇文章,雖然名叫《二十四孝圖》,但其實並沒有寫出如何孝順父母,沒有起到教孝的目的。其中的卧冰求鯉卻讓童年的魯迅產生了恐懼,他一直認為孝順父母無非是「聽話」,「從命」,以及長大之後,給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飯罷了。從文章中可以讀出魯迅先生對封建制度的厭惡。試想這種常人不能做到的,卻又拚命引導要求人去做到,是便於統治,不從根本上解決貧窮問題,卻要求人們做出十分極端的行為並以此為孝道,而且還對這種孝道加以宣揚。

這本書主要技記述了作者對封建社會批判的感受,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二十四孝圖》對荒謬愚昧的封建孝道和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給予了尖銳的抨擊,給了我很大的心靈震撼!

二十四孝圖讀後感(六):
《二十四孝圖》圖文並茂,非常感人。我發現,百事孝為先,小時候那些孝順的人,長大都有了很大的成就。

二十四孝有:孝感動天、親嘗湯葯、嚙指痛心、百里負米、蘆衣順母、鹿乳奉親、戲綵娛親、賣身葬父、刻木事親、行佣供母、懷橘遺親、為母埋兒、扇枕溫衾、拾蕭異器、湧泉躍鯉、聞雷泣墓、乳姑不怠、卧冰求鯉、恣蚊飽血、扼虎救父、哭竹生筍、嘗糞憂心、棄官尋母、滌親溺器。其中,我最喜歡刻木事親,意思是: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南(今河南黃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見面,從不懈怠。久之,其妻子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現在有很多人特別是我們這代人一天到晚都是在想自己該怎麼樣,自己吃的好不好,玩得好不好,向父母要這要那,達不到要求就發脾氣,有時對父母和長輩說話、行為很不禮貌。和前人相比我真的對「孝順」二字沒有做好。讀了這本書,我以後一定要孝順父母,尊敬老人,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美德。讓我們從點滴做起吧!

④ 《二十四孝故事》讀後感

《二十四孝故事》讀後感6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二十四孝故事》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二十四孝故事》讀後感1

讀《古代二十四孝故事》有感五年級(1)班王詩雨古人雲: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意思是:孝敬父母是天經地義的。父母辛辛苦苦地把我們長大,他們投入了多少精力,多少心血呀!今天,我讀了《古代二十四孝故事》這本書,思緒萬千。這本書主要講了舜,漢文帝,曾參等人的孝道故事,其中最讓我感動的,便是漢文帝劉恆親嘗湯葯的故事。說說漢文帝劉恆親嘗湯葯的故事吧。漢文帝劉恆和母親薄太後感情深厚,但薄太後身體虛弱,經常生病,連續三年都卧病在床。這三年裡,漢文帝每天都勤理朝政,下朝後就為母親品嘗湯葯,他總是親自品嘗過後才能放心的給母親薄太後服用,漢文帝劉恆的孝心感動天下人。

我們想想,漢文帝劉恆貴為一國之君,每天都要整理朝政,可他卻還要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親自為母親品嘗湯葯,這份孝心真令人感動呀!很多人都說:父母把孩子養大不需要回報,可真是這樣嗎?不是,這只是嘴上說的話,父母吧我們辛辛苦苦地養大,我們能不孝敬他們嗎?不能。哪怕是爸爸媽媽下班後給他們遞上一杯熱茶,她們就會非常高興,人前人後誇你懂事,孝順,這就是做父母的心呀!現在社會上,還有很多嫌棄父母,不願意為父母養老的人,希望你們不要像他們一樣。

我們要關心父母,哪怕,只是一杯熱茶。

《二十四孝故事》讀後感2

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嘗糞憂心」令人發指。

先說說那個郭巨埋兒吧。說是晉代有個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為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養母親,對母極孝.後來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就和妻子商量:「兒子可以再生,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糧食好供養母親。」夫妻遂把兒子抱出,挖坑要埋,興好挖出一壇金子來,才免了兒子一死.郭巨雖有孝心,但殺兒之舉,卻有違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為貴」的人本觀念。看似大孝,其實是殘忍.古有為求神為父母治病捨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為父母治病獻五臟的,極少有為父母去殺人的.為了節約糧食,就想把自己的親生兒子殺了,一則有違老母愛孫之心,二則陷老母於不仁。所以後來有人把這種孝舉。稱為「愚孝「隨便一翻《二十四孝圖》,這樣的字眼映入眼簾:「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哭竹生筍」.「刻木事親」、「埋兒奉母」讓人感到冷酷無情;「孝感動天」、「卧冰求鯉」、「哭竹生筍」迷信思想嚴重;「嘗糞憂心」則讓人惡心。

《二十四孝故事》讀後感3

姑姑送給我一本書。這本書很特別,它的名字叫《二十四孝》。我馬上打開,看了起來。我讀了第一篇《孝感天地》。

這篇文章主要講我國古代有一個聖賢的君主,他的名字叫舜。舜出生在一個貧窮的農民家裡,他很小的時候母親就死了,父親取了個後媽,後媽生了個弟弟叫象。從此,舜的後媽和父親就不喜歡他了,並且傷害他。他父親還揚言要殺了他。但是,當舜的父母親生病的時候,舜馬上回到父母身邊。盡力服侍父母,還處處讓著弟弟。舜的孝心感動了天地,大象跑來為他犁地,小鳥飛來為他播種。舜在河裡捕魚,遇上了狂風暴雨,可是他卻一點也沒事。舜孝順父母的事,感動了首領堯。堯就把己的女兒嫁給了舜,並且還把己的王位讓給了舜。

讀完這篇文章,我深深地被舜感動了。我要向他學習,在家做一個孝順父母長輩的好孩子、在學校要尊敬老師、和同學要互相幫助團結友愛。孝,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姑姑說:百善孝為先。作為一個中華民族的子孫,《二十四孝》是兒時必讀的書。

《二十四孝故事》讀後感4

假期讀了魯迅先生的《二十四孝圖》。這樣的一篇文章,雖然名叫《二十四孝圖》,但其實並沒有寫出如何孝順父母,沒有起到教孝的目的。其中的卧冰求鯉卻讓童年的魯迅產生了恐懼,他一直認為孝順父母無非是「聽話」,「從命」,以及長大之後,給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飯罷了。從文章中可以讀出魯迅先生對封建制度的厭惡。試想這種常人不能做到的,卻又拚命引導要求人去做到,是便於統治,不從根本上解決貧窮問題,卻要求人們做出十分極端的行為並以此為孝道,而且還對這種孝道加以宣揚。

《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配有圖畫,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魯迅先生從自己小時候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入手,重點描寫了在閱讀「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時所引起的感受,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以及了中國兒童可憐,對荒謬愚昧的封建孝道進行了抨擊。

其實我們只要真正地愛我們的長輩,用親情,用溫暖感動他們就能真正做到孝順,並且做好孝。

《二十四孝故事》讀後感5

今天我讀了《二十四孝故事》中的一些故事。其中最令我感動的、記憶最深刻的是《親嘗湯葯》這個故事。

《親嘗湯葯》講述的是: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的第三個孩子),當了皇帝之後,天下百姓都很敬重他,因為他治理國家很有方法,也很孝敬他的父母。他的母親生病了,躺在床上三年,他每夜不脫衣服,伺候母親,端湯熬葯,整夜不眠。更讓人感動的是,每次給母親熬葯,都要親口嘗一嘗,直到沒有問題時,才讓母親喝。漢文帝當了二十四年皇帝,重德治,興禮儀,注重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得到後人贊揚。

讀完這個故事,我要向劉恆學習。孝敬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過去很多孝敬父母的典範,都是我們今天學習的榜樣。

父母生養我們,付出了巨大的辛勞。特別是我們這一代,父母親、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一圈人圍著一個孩子轉,養成了孩子一些不好的習慣: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只知索取,不知奉獻。

二十四孝故事,每一個故事中的人物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學習他們熱愛父母,孝敬長輩;學習他們有一顆感恩的心;學習他們知恩圖報的高尚品質。在日常生活中,多為父母著想,為父母洗腳,做好自己的事情,讓父母開心。

努力吧!讓我們做一個有孝心的孩子。

《二十四孝故事》讀後感6

你讀過《二十四孝》這本書嗎?這里講的都是有孝心的故事,這二十四個小故事寫的生動感人,每一個故事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更值得我們去用心去體驗。

《孝感動天》這個故事讀後令我感觸很深,這個故事講了古人舜的故事。

舜是中國上古時代的「三皇五帝」之一,他開創了中華道德文明。舜是一個品行兼優的人。他很小的時候就沒有媽媽,他的爸爸又是個雙目失明的人,繼母對他很苛刻,多次和自己的兒子想害死舜。一天,舜的爸爸叫他修補糧倉,後母想趁這個機會燒死他,舜在倉頂上看見起火了,但找不到梯子,他就把自己隨身帶的兩頂斗笠當做翅膀,然後像鳥一樣往下跳,結果他輕輕地落在了地上,一點也沒受傷。他後母和弟弟並不甘心,又叫他去淘井,舜跳下井後,他們就把土石扔下去,把井填平,想把舜活埋在裡面。舜有井邊掘了一個孔道,鑽了出來,雖然他知道這些事是後母和弟弟做的,但舜還是像過去一樣和和氣氣地對待他的父母和弟弟,不過從此以後,後母再也不敢暗地裡害他了。舜高尚的品德打動了堯,最終促使堯把他選定為自己的繼承人,成為了一代英明的君主。

舜以德報怨的故事深深的打動了我,他不僅教會了我們要孝,更讓我們學會了在生活中要寬容,要大度。「百善孝為先」,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通過讀這些故事讓我懂得感恩,懂得孝順父母,並用好好學習,用優異的成績來報答他們。感恩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從每一件小事做起。

⑤ 二十四孝圖感悟

⑥ 讓孩子懂得孝順的繪本書籍

孝順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我們每個人都會變老,老的時候身體挪不動了,自理能力沒有了,思想也老化了,做事情也糊里糊塗,容易忘事。孝順這一傳統美德如何更好的教育孩子呢?不如和孩子共同看一些有關孝順的繪本,能起到趣味教育的效果。

關於孝順的繪本:《可愛的獅子爺爺》

適合年齡:3~6歲

作者:朱莉婭·賈曼

譯: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內容簡介:朱莉婭·賈曼創作的《可愛的獅子爺爺(精)》講述了:蘭尼很愛自己的獅子王爺爺。但爺爺年紀大了,變得糊塗和健忘了,蘭尼不知道該怎麼辦。也許爺爺的那些老朋友可以幫助他,稍稍改善一下他的狀況吧?

推薦理由:朱莉婭·賈曼創作的《可愛的獅子爺爺(精)》是一本以孝敬為主題的繪本。故事充滿濃濃的溫情,對孩子正確理解愛的含義,尤其是親情的含義,以及升華愛的內涵有重要意義。

關於孝順的繪本:《我媽媽》

適合年齡:3~6歲

作者:安東尼布朗

譯:河北教育出版社

內容簡介:我媽媽是一個棒極了的廚師;她是一個偉大的化妝師;她是全世界最強壯的女人;她還是一個奇異的園藝師…她常常逗我大笑。我愛我媽媽,而且你知道嗎?媽媽也愛我,而且會永遠愛我。

推薦理由:安東尼布朗稱得上是“天才”。因為每一個看過他創作的《我媽媽》的孩子都會喜歡這樣的媽媽,也都希望有這樣的媽媽;2000年,安東尼布朗獲得圖畫書創作者的榮譽——國際安徒生大獎。

關於孝順的繪本:《逃家小兔》

適合年齡:3~8歲

作者:瑪格麗特·懷茲·布朗

譯:王甜甜

內容簡介:從前,有一隻小兔子很想離家出走。有一天,他對媽媽說:“我要逃跑啦。”“不管你逃到哪兒,”媽媽說,“我都會緊緊跟著你,誰讓你是我的小寶貝兒呢?”從此小兔子和兔媽媽踏上了一場關於“愛的捉迷藏”之旅……

推薦理由:可愛的小兔子,聰明睿智的媽媽,為我們表演了一場好玩的捉迷藏。經典的故事,常青藤繪本賦予不一樣的詮釋,知名畫手卡小N傾情手繪全新唯美插圖,讓溫暖的愛延續,帶給你不一樣的甜蜜感受!

關於孝順的繪本:《給爸爸的.吻》

適合年齡:3~6歲

作者:弗朗西斯·沃茨

譯:熊怡然

內容簡介:"到睡覺時間了,熊寶寶還沒洗澡,也不想睡覺,更不想給爸爸媽媽一個晚安吻。然而,熊爸爸沒有勉強,更沒有生氣,他是那樣地寵愛熊寶寶,父親的慈愛、溫柔、智慧都融匯在裡面。 "

推薦理由:榮獲“澳大利亞兒童圖書書評評議會獎”,一溫柔機智的爸爸,一場暖心的親子互動。一本絕佳的講述爸爸與孩子之間的溫暖親情的繪本。一次機智巧妙的育兒實踐,一場溫情暖心的親子互動"

於孝順的繪本:《抱抱》

適合年齡:0~3歲

作者:傑茲·阿波羅

譯:上誼

內容簡介:小猩猩Bobo一路上看到相親相愛的各種動物,大家熱切地抱在一起,表達對彼此無盡濃烈的愛。只有小猩猩,一路上與媽媽走失了,媽媽在哪裡,好希望有人抱抱他哦!

推薦理由:用簡單的抱抱傳遞對孩子的愛 媽媽懷抱是寶寶溫柔港灣。簡單的故事內容,抓住了吸引幼兒最重要的兩個元素,親情關懷(抱抱)與對動物的好奇。

關於孝順的繪本:《先左腳再右腳

適合年齡:7~10歲

作者:狄波拉

譯:柯倩華

內容簡介:巴比剛生下來的時候,爺爺巴柏就是他最親密的朋友。巴比學走路的時候,巴柏耐心地說著,“先左腳,再右腳。”一步一步教會了巴比。突然間,巴柏中風住醫院了。經過了漫長的等待,巴柏雖然回家了,卻不會走路,甚至不認識巴比……

推薦理由:祖孫之間,總有一種不可思議的親近。走在生命的初始和歸途,以血脈親情為紐帶,祖孫之間總能產生溫馨的交流。本書取材於作者時與外公之間的真實故事,讓我們懂得知惜的意義

關於孝順的繪本:《你大我小》

適合年齡:3~6歲

作者:葛黑瓜爾·索羅塔賀夫

譯:武娟

內容簡介:一隻大獅子不忍心看著無家可歸的小象挨餓受凍,就帶他住進了自己的皇宮。於是,他們成了一對有趣、快樂、溫馨的組合——大與小

推薦理由:這是一個既生動又形象的哲理小童話,這是一段既深刻又動情的人生小寓言。作者將飽滿的真情和深沉的感受訴諸強烈的色彩、有力的線條,塑造了兩個鮮明的形象,在明暗反差中蘊藏了澎湃的情感和深遠的思緒。

於孝順的繪本:《樓上的外婆和樓下的外婆》

適合年齡:3~6歲

作者:狄波拉

譯:孫晴峰

內容簡介:小男孩有兩個外婆,樓上的外婆幾乎不能活動,樓下的外婆照顧著樓下的外婆和她自己。小男孩每周都會和兩個外婆度過愉快的時光……

推薦理由:湯米·狄波拉從事圖畫書創作四十餘年來,創作的圖畫書超過二百本,當有人問及他最喜歡哪部作品時,他總是毫不猶豫地回答——《樓上的外婆和樓下的外婆》。本自傳體圖畫書於1973年第一次出版。時隔二十五年後,全新出版又將帶來怎樣感動。

關於孝順的繪本:《湯姆爺爺》

適合年齡:3~6歲

作者:史提凡·查吾爾

譯:施素卿

內容簡介:蓓蒂和安安住在一個大城市裡。蓓蒂喜歡畫畫,安安會做一流的紙飛機。他們的爸爸經常出外旅行,媽媽只要一在家,就看小說,連做飯或做蛋糕時也不例外。幸虧有湯姆爺爺,孩子們才不覺得寂寞無聊。

推薦理由:史提凡-查吾爾聽人說了一個有關湯姆爺爺的故事。現在,他把這個故事畫出來和大家分享。獻給天下所有的祖父母。

閱讀全文

與書讓我們懂得了孝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西安體檢怎麼樣 瀏覽:204
長壽北到南天湖有多少公里 瀏覽:514
老人的退休金兒女可以瓜分嗎 瀏覽:182
做建築的父母是什麼脾氣 瀏覽:586
老年人腰痛偏方 瀏覽:901
長壽花怎麼讓葉片大又肥厚 瀏覽:939
女孩子說自己是老年人怎麼回 瀏覽:1
老人家暈倒後一直拉肚子 瀏覽:34
老年人掃盲計劃 瀏覽:987
2015年央視重陽節晚會節目單 瀏覽:480
農村修房怎麼養老 瀏覽:680
找到新工作養老金斷了一個月 瀏覽:567
長壽花只長葉不開花是什麼原因呢 瀏覽:239
40萬養老金每月能拿多少 瀏覽:56
農村養老保險有多少年的 瀏覽:467
青島社保退休新文件 瀏覽:772
老人手摔斷了怎麼治療 瀏覽:768
山東省鄉村醫生養老保險 瀏覽:48
卾爾多斯農村養老金 瀏覽:631
辦理農村養老保險用什麼手續費 瀏覽: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