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百善孝為先,原心不原跡,原跡貧家無孝子的意思是
百善孝為先,原心不原跡,原跡貧家無孝子。意思是:
天下的善事,以孝順為最善。一個人有沒有做到孝順,要看他內心是不是想孝順,而不是看他怎麼做的。否則的話,如果非要讓父母吃好穿好,才算孝子,那窮的揭不開鍋的人家就沒有孝子了。
緊接下來還有一句是:萬惡淫為首,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少完人。
天下的惡事,以淫亂為最惡.一個人是不是惡,要看他做的事情,而不是看他內心怎麼想。如果心裡產生過邪念的人就算壞人,而不管他做沒做壞事,那這世上就沒有好人了。
原心不原跡,原跡貧家無孝出自於南懷瑾先生所編寫的《論語別裁》。
南懷瑾(1918年-2012.9.29),學大師,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傳播者。精通儒、釋、道等多種典籍。
他的人生觀點是「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
南懷瑾的著述是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捷徑,對無法直接了解典籍的人作了一個重要引導,南懷瑾的言談生動有趣、通俗易懂、博大精深,可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忠實代言人,對中國傳統文化復興與普及的作用功不可沒。
⑵ 子日:「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現實及歷史意義
以下是 南懷瑾《論語別裁》關於這一段的解讀,希望對你有幫助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講到這里,我們要向前輩的某些儒者、理學家、讀書人告個罪了,他們的解釋,又是錯誤的。他們說看一個人,他父母還在的時候看他的志向,父母死了的時候看他的行為,三年當中,沒有改變他父母所走的路線,這個人就叫作孝子了。問題來了,假使父母行為不端,以竊盜為生,兒子不想當小偷,有反感,可是為了孝道,就不能不當三年小偷去。這樣,問題不就來了?如果遇到壞人的話,明明知道錯,可推說:「孔子說的呀!聖人說的呀!為了作孝子,也只好做錯三年呀!」這叫聖人嗎?照這樣講,我就叫它是老鼠生兒的孝道哲學。為什麼呢?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打地洞。」通嗎?不通!這些問題,都出在過去的誤解。當然,宋儒並不一定完全錯,但像這種錯的地方,我們要注意。所以古人說,讀書要頂門上另有一隻眼。中國宗教里有的神像,多一隻眼睛,名為智慧眼。我們要用宗教家所謂的智慧之眼去看,就很容易了解了。
「父在觀其志」的這個「志」,古人的文字「志」為「意志」之意,它包括了思想、態度。我們都曾經作過兒子,都有這樣的經驗:當父親、師長的面前,聽到教訓吩咐,口口聲聲稱「是」,但背過身來,卻對著同學、朋友,做一個鬼臉,表示不聽。所以「父在觀其志」這話,是說當父母在面前的時候,要言行一致。就是父母不在面前,背著父母的時候,乃至於父母死了,都要言行一致,誠誠懇懇,非常老實,說不接受就是不接受;如果作好人,就要作到底,父母死了,於三年之內,無改於父之道,說得到做得到,經過三年這么久的時間,感情沒有淡薄,言行一致,一貫作法,這就是孝子。
⑶ 讀南懷瑾先生《論語別裁》—孝悌
我們該孝,因為「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是這樣嗎?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著,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首先就講到孝悌,是人的根本,仁孝是孔子學問的基本。但是,「孝弟」就是孔家店要被人打倒的「罪狀」之一。
為什麼孝悌會成為被打倒的罪狀之一呢?這要先知道一件事,就是司馬遷作《史記》是一件大事。他當時對漢武帝的有些做法是反感的,但又不能不服從。服從嗎?在良心上又不安,他就作《史記》,將自己的思想,容納到《史記》中去。如記帝王的事,稱為本季,而他將未做皇帝的項羽也列到本紀中去,就是暗示漢高祖與項羽,一個是成功的英雄,一個是失敗的英雄。又如《史記》中「世家」本來是記載諸侯和大臣的事,孔子不是諸侯,也列入世家,司馬遷的意思,是孔子有千秋的事業,說孔子的言行思想,影響將及於千秋後世,所以將他列入世家。
孔子思想言行表現在書本上的有多處,而孔子最大的重要著作為《春秋》。他著《春秋》後,最重要的兩句話是:「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千古以來,這兩句話各有各的解釋,都非常曖昧,到了我們這種時代搞清楚了。為什麼呢?這民主時代以來,大家都罵孔子幫助專制皇帝因為專制皇帝的思想和制度用了孔子「尊君」這一部分思想精神,後來我們打倒他,也就認為他是這樣的。現在再讀《春秋》,再研究孔子思想,不是這樣一回事了,而是另有一番道理。
第二點,我們講到孝悌,這是中國文化的精神,講到這里我要說兩個現實故事。
十多年前,有一個哈佛大學博士班的學生,跟我做中國文化的論文,他回國之前,我囑他回到美國去提倡中國文化的孝道,他說很難。我告訴他這是千秋事業,不是現世功業,告訴他孝道是什麼東西。
我說,中國人談孝字,「父慈子孝」是相對的,父親對兒子付出了慈愛,兒子回過頭來愛父親就是孝。「兄友弟恭」,哥哥對弟弟好,弟弟自然愛哥哥。我們後來講孝道:「你該孝,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說法有問題,天下的確有些「不是的父母」,怎麼沒有「不是的父母」呢?這不是孔孟的思想,是別人借用孔孟的帽子,孔家店被人打倒,這些冤枉罪受得大了。
南師接下來講,世間所有的動物,包括最初的人類,都會盡心盡力撫育後代長大,後代長大之後就各不相顧。
而人之所以能區別於世間所有其他的物種,就在於人類在世世代代的演化中,形成了人文文化。
由此可見文化的可貴,人文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西方人常自稱為十字架的文化——愛下一代。大家知道,美國是孩子的天堂,中年人的商場(等於賭場),老年人的墳場。到現在為止,西方文化的結晶就是如此,只知道愛下一代,下一代長大了,結婚了,就是夫婦。對父母、兄弟、姊妹都不管了。由男女變成夫婦,而家庭,而社會,而國家,橫著向世界發展,又下而愛孩子,就這樣循環下去。他們自認為是十字架的文化,我看這個十字架斷了,是丁字架的文化,因為沒有上半截了。……美國立國才兩百年,我們有五千多年歷史,談到人文文化,靠經驗而來,尤其中國歷史,多少失敗,多少破碎,一直到現在,才完成了這個文化系統。當然他們不承認十字架文化沒有上面,因為上面有上帝。但卻看不見,摸不著,誰相信呢?姑且承認有上帝,但是由人到達上帝的橋梁,在中國文化有孝。「孝」是什麼呢?就是他們西方文化叫的「愛」,也就是回過來還報的愛。就是說父母好比兩個朋友,照顧了你二十年,如今他們老了,動不得了,你回過來照顧他們,這就是孝。孝道的精神就在這里,假使一個人連這點感情都沒有,就不行。
那麼西方文化有沒有這個愛呢?絕對有,只是生活的方式不同而已。……外國人沒有把「孝道」在文化上培養起來的心理建設。
「孝」的問題解決了。什麼叫做「弟」呢?「弟」就是兄弟姊妹的友愛。中國的五倫有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這五倫中四倫都講得通,為什麼加朋友這一倫?這就是中國文化的特點。朋友在五倫的思想上也佔一席,為什麼呢?有時候有許多話,許多心情和苦痛,上不可以對父母,下不可以對妻兒講,只有找朋友講,所以朋友為五倫之一。朋友是一種感情的結合,這是中國文化的特殊處,這個「弟」就包括了對兄弟、姊妹,一直到朋友,伸展到社會的友情。
接下來南師又講到《大學》里的思想——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齊家」即是社會思想。中國「齊家」的家,是大家庭制度的家,是帶有宗族、血統內涵的家, 「齊家」的「家」就是社會。
有子說一個人有沒有學問,就看這個人能否對父母盡孝,對兄弟、姊妹、朋友是否友愛。
「而好犯上者,鮮矣」,犯上就是搗亂——「孝弟」的人有深厚的感情,這種人是不好搗亂的。
這一點我們要注意,有人是反對問溫情主義的。他們為什麼要反對孔孟思想,因為他們不相信世間這種感情力量,中國文化中的「感情力量」是巨大的,尤其是宗族的力量最大。……
所以有子說,一個人有真性情就不會犯上作亂,不好犯上而好作亂的,這是不可能的,因為這種人有分寸、有限度。
因此,大家要知道學問的根本是什麼呢?「君子務本」。文學好,知識淵博,那是枝節的,學問之道在自己做人的根本上,人生的建立,內心的修養。所以「本立而道生」,學問的根本,在培養這個孝悌,孝悌不是教條。換句話說,培養人性光輝的愛,「至愛」「至情」的這一面,所謂「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他說這個是「人」的本。至於什麼是「仁」,下面有一專篇,我們暫且不去討論它。
這個「仁」,就是孔子做學問的最高目的。
關於孝——
羊羔跪乳,烏鴉反哺。
您養我小,我養您老。
上行而孝,理所當然。
⑷ 南懷瑾語錄:什麼是佛教的大孝
1 我們學了佛,有幸遇到凈土法門,我們依教奉行,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只有樂沒有苦,只有自在沒有憂愁。我們拿這個法門勸家人,他們聽了不相信,不相信不奇怪,不相信我們也不要煩惱,為什麼?他沒有那麼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緣。
2 我們要想幫他忙也幫不上,不但我們幫不上忙,一切諸佛菩薩都幫不上。善根要靠自己修,福德也要靠自己修,別人幫不上!佛只能把方法教給我們,至於做還得要自己去做,佛菩薩不能代我們做,這一點總是要知道。
3 福德不夠,他沒這個福份,我們要生憐憫心;有福的人,我們要幫助他、成就他,實際狀況,我們總要了解清楚,才不會受動搖。我們勸父母,他不相信,他不肯聽、不肯學,我們也沒有法子!只要我們盡到自己心力,就圓滿了。
4 父母這一生不能得度不要怕,自己要往生。自己往生了之後,你的父母不管在哪一道,你看得到;他什麼時候能夠接受,你馬上化身來度,這叫真正孝順! 你現在為了度你父母,一天到晚心裡煩得不得了,好了,父母沒去得了,自己也去不了,這個可惜,這是愚痴到了極處!
5 所以,只要自己成了佛,你的家親眷屬,可以說早晚的事情,沒有不成佛的。因為他過去跟你有這個緣分,緣分很深,「佛不度無緣之人」,他跟你緣分很深,到他回心轉意的時候,智慧現前,業障少一點的時候,你一說他就會聽、就會接受。
6 念佛往生也不完全是這一生的事情,來生來世還可以,問題就是我們家人要有一個人真的往生。只要有一個人往生,我們都有救,早晚都有救;一個人都沒有,這就很困難!我們墮在六道里頭,誰來度我們?
7 所以,緣分很重要!跟我們沒有這個關系的人,也就是說,跟我們沒有緣分的人,你跟他講,他不相信,他不接受;有緣的人,你一說,他就聽、就相信,我相信每一位同修都有這個經驗。
8 我在最初接觸佛法,很多法師跟我講佛經,我不相信,我不能接受;我的老師方東美先生,我跟他學哲學,他跟我講佛法,我一聽就相信——他講一句我信一句;講兩句我信兩句,緣分不一樣!
⑸ 《少年南懷瑾》讀後感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領悟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我整理的《少年南懷瑾》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這周看了一本書——《少年南懷瑾》。我剛看到第三章,就覺得有點意思,便一口氣將他讀完了。主人公南懷瑾是個熱愛讀書的人,他在學校上課非常認真,一遇到不懂的就問。不像我,很多時候看書都是囫圇吞棗的勉強理解。
南懷瑾身上最讓我敬佩的是從玩中摸索得到知識。也就是「玩索而有得」,這種事實我們難以做到的。而南懷瑾就做到了。而且南懷瑾的「玩索」並不是字面上的玩游戲,他是從書中去摸索。南懷瑾的父親周先生對他比較嚴厲,而正是這種嚴厲讓南懷瑾懂得了玩書本也可以學到非常多的知識。
周先生在看到南懷瑾打哈欠的時候就會說:「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南懷瑾一聽到父親念這首詩,頭腦立刻清醒,挺直腰板讀起來。想想我自己讀書的時候,是不想讀就不讀。就是爸爸媽媽催我、罵我,我也是隨隨便雖,一點都不情願的看著書本,其實是一點內容都沒有看進去。現在想想,這樣的學習態度很不好,就是看再多的書,也是學不到任何東西的。南懷瑾讀書時,把作者的心裡想法和寫這本書的意義非讀出來,我們則讀起來沒有感情,很隨意,覺得只要讀完就行了,是為了完成任務。結果就是過了兩三天就全忘光了。在讀書上,我們必須向南懷瑾學習。
從這本書中我還知道了讀書有很多種方法,每個人必須要選擇正確的方式。錯誤的方式去讀書,不僅浪費時間,而且肯定會後悔的。我現在是一個五年級的學生了,在知道了自己錯的地方後,我需要及時改正自己的一些學習方法。我想只要願意改,那什麼時候都不晚。
幾天前,我把《少年南懷瑾》這本書讀了一遍,悟出了一些道理,感受頗深。
小時候的南懷謹十分嬌弱,少年時期的南懷瑾則是沉著穩重、有思想、有抱負的。他在杭州上學時,晚上睡覺前都會把當天所學的功課復習一遍,他不但把每天老師要求的課程完成,還自己有一個日程表,每天都排得滿滿的,每天嚴格按日程表執行,晚上只能睡四五個小時,經常警示自己「人非有品,不能閑」。
南懷瑾還非常孝順父母。他在家的時候,父親對他非常嚴厲,如果他做錯了什麼事,父親就會教訓他,對於父親的教訓,南懷瑾從來也不會頂嘴,總是認真虛心聆聽著,聽完之後就會認真的改正。
南懷瑾也是非常善良的人。他經常會去幫助別人,有一次因為太好心幫助了跟本不需要幫助的人,後來他知道是被騙了,可是他從來都沒有因為怕被騙而減少對別人的幫助。
南懷瑾最後成為了一代宗師,是因為他早早確定了自己的目標,並且朝著這個目標不斷努力,無論碰到多大的困難,他都沒有放棄自己的目標,他的孝順、善良、沉著、穩重都是因為他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標。
讀了這本書,我有如下感受:我現在還是一名小學生,從目前來看,我是一點也不如小時候的南懷瑾,首先跟父母不頂嘴我就做不到,不管對錯,父母如果批評我幾句,我首先做的.肯定是辯解。做事沉著冷靜,我還不行,每次遇到事情總是很著急,匆匆應付所以做得是毛毛糙糙,不是很好。雖然我們不一定都能成為一代宗師,但是我們凡事都要有計劃有目標,小到一天的學習,一個學期學習,整個小學時期的學習,大到長大了我們想幹些什麼,都應該制定相應的目標,並且根據這些目標制定相應的計劃,一步一步朝著目標前進。
記得起初,《少年南懷瑾》這本書我不太喜歡,聽書名就不咋地,估計很無聊,只想應付應付的看看,可後來,我發現,並不是我所想的。
這本《少年南懷瑾》主要所講的,是南家少年(少爺)「南懷瑾」一生中,由一個體弱多病又有點調皮的小娃娃成長為一個武功優秀也十分善良的大人的故事。
在他成長的過程里,父母對他的教導,是少年南懷瑾在成長之路上的一個個關鍵點所在。在我看來,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南懷瑾父親仰周先生所用的「功過格里記功過」這個教育方式了。
仰周先生要求南懷瑾每天都要自我反省,想想自己有沒有過錯,如果有,就要在格里點上一個黑點,如果自己在一天里做過了好事,就可以在格里點上一個紅點。仰周先生會根據南懷瑾的紅黑多少來對南懷瑾進行獎勵與懲罰。
古人雲:「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仰周先生對兒子南懷瑾嚴格要求,但不一味的打罵、批評,他對南懷瑾心平氣和的講道理,告訴他知錯就改,讓南懷瑾在下次做事時會想一想,自己做的對不對。
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做人,要懂得自我反省,發現自己做得好、對的地方,改掉自己做得不好、不對的地方,你就會有進步。就算每天只進步一點點,但又有誰知道,會有那個人慧眼識出千里馬呢?當然,千里馬必須要是千里馬,才能被識中!
最近,我閱讀了《少年南懷瑾》。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南懷瑾成長的故事。南懷瑾小時也如我們一樣,調皮好動,可他能靜能動,一讀起書,就特別安靜,但他並不是發呆的靜,而是專心致志的,讀過的內容,能滾瓜爛熟的背下來,他還十分好學,不懂就問。南懷瑾從小體弱,他就努力練功,使自己漸漸強壯。年年過去,南懷瑾雖然已經讀過了很多書,武功也十分厲害了,可他並沒有中斷他的學習生涯,而是對自己的要求更加高,看更多的書。他也從不驕傲,四處拜訪名師,鍛煉自己的武功。南懷瑾的長輩也總是教育他,指引他,讓他從小就受到良好的啟蒙教育。最後,經過自己不斷學習,和許多高人對他的指點,成為了一代國學大師。
讀完書,我咽了一口唾沫,陷入了沉思:
南懷瑾的成功原因是什麼?除了他有父母長輩的教育和高人對他的指點,剩下的一樣是什麼?正是南懷瑾始終在學習,從不驕傲的品質。
想到這里,我再一次思考反思自己:
南懷瑾和我有什麼不同呢?我們同是一樣學習,一樣吃飯,一樣用兩只腿走路。是啊,我們沒什麼不同,甚至我現在學習的環境比他那時候好得多,他身體比我虛弱,我有什麼資格比他落後呢?他能做到的我又怎麼不能做到?
我又回過頭想了想我和他的差距:
我擁有一丁點優勢就高傲自滿,而南懷瑾獲得比我大的多的成就卻從未驕傲過,始終是「活到老,學到老」。我想起曾經看過的一個故事中的一句話:別跌倒在自己的優勢上。我就是因為自己的優勢驕傲自滿,而南懷瑾他總是尋找著自己的缺陷,查漏補缺。
南懷瑾的故事讓我深有體會,我要想書中所說的一樣:「痛苦、煩惱、得意統統從心裡丟出去。」
南懷瑾是個怎麼樣的人,怎麼上書了,帶著這個疑問,也引發了我的好奇心,便迫不及待地打開書看了起來。
文中的南懷瑾,從小出生在商人家中。他家在地團葉,那裡有很多練南拳的人。他爸爸希望他成為商人。可他卻非常喜歡武術,立志要成為一個武術大師。有一次他為了練武術從棟樑上摔了下來,摔得眼冒金星。他一心想成為劍仙,救助國家,於是,他便出鄉到杭州國術館學武術,經過不懈努力,他終於獲得了拳類冠軍。
南懷瑾正是因為從小立志,並為此付出了不懈地努力,才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我想起了少年周恩來,從小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後來他堅定地守著這志向,從一個懵懂的少年成了為一個開創新中國,改變中國命運的偉人之一。
我其實從小也有個夢想,就是當一位小提琴手,像在電視上那些人一樣能夠深情地演藝,站在台上,小提琴靠在肩上,一隻手在小提琴上上下下滑動,另一隻手拿著弓在琴弦上優雅地拉動,悠揚樂曲聲在飄盪。於是,我的練琴之旅開始了。但並不如自己想像的那麼簡單。每天要枯燥地拿著弓,拉動著,琴弦發出難聽的嗚嗚聲。我厭煩了。可老師說:「急於求成,大事不成。練小提琴就要一步一步地來,不然做不好。」就這樣我把老師說得話記在了心中。每當想馬馬虎虎想過關時,就會再去多拉幾遍,直到沒有一點勉強,發出優美的旋律為止。
雖然立志後,要想實現很不容易,但我相信,別人能夠做到的,我也肯定可以做到。我堅信少年不立志就會一事無成。
活到老,學到老
⑹ 十條論語中關於孝的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為政第二》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學而第一》
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先進第十》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子張第十九》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就是說父母健在的時候,觀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觀察他的行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為人之道,那麼他的行為就能算是孝了。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則以喜,一則以憂。」就是說父母的年紀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們一來對他們的壽命感到喜悅,一來又時時刻刻為他們的衰老而擔憂。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就是說父母在的時候,不要出門遠游,如果非得要遠游在話,就要有一定的方向。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以為孝乎。」是說,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孝之難就在於孝敬父母的時候的臉色一定要和顏悅色。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來孝敬父母。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是說不要違背父母的意願。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是說對於父母最擔心是他們的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