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簡短一點的現代孝心故事
我國現代數學家,科學家。1910年11月12日,華羅庚生於江蘇省金壇縣。他家境貧窮,決心努力學習。上中學時,在一次數學課上,老師給同學們出了一道著名的難題:「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餘二,五五數之餘三,七七數之餘二,問物幾何?」大家正在思考時,華羅庚站起來說:「23」他的回答使老師驚喜不已,並得到老師的表揚。從此,他喜歡上了數學。 華羅庚上完初中一年級後,因家境貧困而失學了,只好替父母站櫃台,但他仍然堅持自學數學。經過自己不懈的努力,他的《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論文,被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教授發現,邀請他來清華大學;華羅庚被聘為大學教師,這在清華大學的歷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 1936年夏,已經是傑出數學家的華羅庚,作為訪問學者在英國劍橋大學工作兩年。而此時抗日的消息傳遍英國,他懷著強烈的愛國熱忱,風塵僕僕地回到祖國,為西南聯合大學講課。 華羅庚十分注意數學方法在工農業生產中的直接應用。他經常深入工廠進行指導,進行數學應用普及工作,並編寫了科普讀物。 華羅庚也為青年樹立了自學成才的光輝榜樣,他是一位自學成才、沒有大學畢業文憑的數學家。他說:「不怕困難,刻苦學習,是我學好數學最主要的經驗」,「所謂天才就是靠堅持不斷的努力。」 華羅庚還是一位數學教育家,他培養了像王元、陳景潤、陸啟鏗、楊樂、張廣厚等一大批卓越數學家。為了培養青年一代,他為中學生編寫了一些課外讀物。
『貳』 現代孝敬父母的故事
現代孝敬父母的故事
張九精,河南新蔡縣韓集鄉天廟村人,自幼家境貧寒,5歲時便隨打工的父母遷到遼寧省葫蘆島市。初中三年級時,張九精的母親在一次火車事故中不幸遇難,使他對生活的苦難有了真正的理解。受此打擊,一開始,張九精的成績直線下降。在父親的鼓勵下,他又慢慢地緩過勁來,堅定了信心,考取了海南師范大學。大一下學期,那是他父親糖尿病病發最嚴重的時候。打電話時,他父親在電話那頭什麼也聽不見,無論張九精怎麼大聲地喊。在和父親的電話聯系中,張九精強烈地感覺到:無論從精神上還是身體上,父親的情況都非常糟糕,張九精心疼地落淚了。從那時起,張九精就在心裡暗下決心,一定要靠自己的雙手,通過自己的努力,盡力改善生活條件,得到經濟上的支撐,把父親接過來一起過,讓他生活得好一些。
從大一開始,張九精就踏上艱辛的勤工儉學之路,先後做過電器促銷、床上用品促銷、文具促銷和建築防水工程、家教等勤工儉學工作,靠勤勞改變生活處境,以早一點把父親接到身邊照料。2003年8月,拿到暑假做家教掙來的2000元後,張九精說服了患病的父親,並把他接到海南。一到海南,等父親休息兩天後,張九精放棄了所有家教的時間,叫上幾個最要好的朋友,陪父親到海邊散心、游泳,細心照顧。
看到兒子求學這么辛苦,父親張玉美心裡十分過意不去。到海南的第七天,張玉美就決定「找點事做」——撿破爛。因為擔心會給兒子丟臉,張玉美最初收破爛是「偷偷摸摸」的,晚上才出來撿。張九精察覺到父親的顧慮後,於是抽空陪父親一起撿破爛。他對父親說:「咱們用雙手勞動掙錢,有什麼丟人的?!」在撿破爛的路上,張九精遇上同學也不躲避,父親彎不下腰時他就幫著撿。父親從此也終於敢光明正大撿破爛了。在兩年多的時間里,張九精經常給父親沏壺苦丁茶,因為聽說苦丁茶對治糖尿病很有好處;他天天陪父親吃飯,陪他老人家說說話,解解悶,聽父親發發牢騷;他會在天冷時,把學校發的厚被子給父親,讓父親睡得暖和,並抽空去給父親洗衣服,捶捶背......就這樣,他邊求學,邊打工,邊悉心照料父親,用超乎尋常的堅韌毅力承擔起了贍養、照顧父親的責任。盡管無錢就醫,但在張九精的精心照料下,父親的狀態開始好轉,體重也開始增加了。這些也許在別人眼裡並不起眼,但張九精覺得很幸福,很值得回味。他說:「能為自己所愛的人做一點事,讓他不那麼勞累,讓他開心,這不就是我們所想要的日子嗎?」他對父親說:「爸,雖然在物質上沒幫上我什麼,但您給了我很多,都在我心裡,那就是質朴、真誠和自信,您教會了我怎樣去做一個有價值的人。不是正如你您說的嗎:世上沒有過不去的坎兒,您看,我們一路風雨兼程,不是這樣走過來了嗎?」——是的,就是這樣,雖然生活貧困,面對父親的拖累,他不怨天憂人,不抱怨命運的不公,而是伴著父愛,與父親同甘苦、共患難,憑著堅強、勇氣、自信,一路走過來,走出了不平凡的足跡,走出了不一樣的精彩。而他臉上依然是樂觀、燦爛如陽光般的笑容。
摘自網路
『叄』 感人的現代孝心故事
你可以去搜索一下每年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評選裡面都有很多類似於
『肆』 現代孝心故事(簡短的)
一個教導主任救了一個班的學生,可惜自己死了.
面對即將倒塌的危樓,一個解放軍跪著說道:"讓我再進去救一個吧."
一位母親在樓房倒塌時用身體擋住了石塊,救了還在襁褓中的嬰兒,死前還完成了最後一次哺乳.
搶救人員發現她的時候,她已經死了,是被垮塌下來的房子壓死的,透過那一堆廢墟的的間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勢,雙膝跪著,整個上身向前匍匐著,雙手扶著地支撐著身體,有些象古人行跪拜禮,只是身體被壓的變形了,看上去有些詭異。救援人員從廢墟的空隙伸手進去確認了她已經死亡,又在沖著廢墟喊了幾聲,用撬棍在在磚頭上敲了幾下,裡面沒有任何回應。
當人群走到下一個建築物的時候,救援隊長忽然往回跑,邊跑變喊「快過來」。他又來到她的屍體前,費力的把手伸進女人的身子底下摸索,他摸了幾下高聲的喊「有人,有個孩子 ,還活著」。
經過一番努力,人們小心的把擋著她的廢墟清理開,在她的身體下面躺著她的孩子,包在一個紅色帶黃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3、4個月大,因為母親身體庇護著,他毫發未傷,抱出來的時候,他還安靜的睡著,他熟睡的臉讓所有在場的人感到很溫暖。
隨行的醫生過來解開被子准備做些檢查,發現有一部手機塞在被子里,醫生下意識的看了下手機屏幕,發現屏幕上是一條已經寫好的簡訊「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著,一定要記住我愛你」,看慣了生離死別的醫生卻在這一刻落淚了,手機傳遞著,每個看到簡訊的人都落淚了。
女孩廢墟里讀書
堅強讓老師哭泣
「清清,那個美麗好學的女孩,你們看見沒有?」在救助現場,鎣華鎮中學初一一班班主任陳全紅一直關心著一個名叫鄧清清的女孩子:在她心中,這個貧困家庭里的小女孩,人窮志不窮,常在回家路上打著手電筒看書。
在亂石堆中,每看到一具學生的屍體被挖抬出來,陳全紅就會默默流淚,「他們一天前還是活蹦亂跳的,咋一下子就變成了這樣呢?」
終於,鄧清清被武警水電三中隊的搶險官兵救了出來。讓陳老師與官兵們感動的是,這個女孩被救出時,還在廢墟裡面打著手電筒看書。她說:「下面一片漆黑,我怕。我又冷又餓,只能靠看書緩解心中的害怕!」她的誠實如同她的堅強一樣,讓聽者無不動容。陳全紅一下子哭了,抱著清清連說:「好孩子,只要你能活著出來,就比什麼都好。」
與鄧清清一樣,另一名被壓在廢墟里名叫羅瑤的女孩子在手腳受傷的情況下,一遍遍地哼著樂曲,靠著頑強的「鋼琴夢想」激勵自己不要入睡,結果她贏了死神。
『伍』 求現代的關於孝順的故事,100字左右就行,要6個
歷屆中國感動人物山西女孩孟佩傑被評為2011年感動中國人物,她孝順母親的事跡不僅感動中國,也感動天下人的心。當養父走後,在她八歲的時候養母又生病癱瘓在床,伺候照料養母的重任就壓在她稚嫩的身上。而她的養母由於對生活失去信心准備自殺結束自己生命的時候,小佩傑發現了,哭喚著把媽媽從死亡的陰影中拉回,使媽媽放棄自殺念頭鼓起重新生活的勇氣與女兒相依為命。八歲的小佩傑既要給媽媽做飯洗衣端屎倒尿,又要跑步到學校上課學習,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直到考進大學山西省臨汾師院。孟佩傑上大學再把癱瘓在床的媽媽領到山西省臨汾師院附近租屋伺候照料,四千多個日日夜夜伺候照料癱瘓在床養母,感動的媽媽淚如雨下,媽媽親口說出「雖然我是養母,但是她比親生的女兒都好!」,孟佩傑12年如一日照顧養母的故事感動了中國,感動了世界,感動了天下父母,也感動了天地人。
『陸』 關於孝的現代故事
感動中國的 田世國。話說聽說此人最近威脅情婦來著,可是~這種主流媒體沒報道的玩意我們可以無視。。。
我們都說世上最偉大、最無私的愛是母愛,在頌揚母愛的詩句
中,唐朝詩人孟郊的《遊子吟》非常有名。其中的原因可能不僅是因為這首詩用非常樸素的語言把母愛表達得生動傳神,淋漓盡致,而且它提出了一個非常耐人尋味的問題,「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最近,對這個已經被問了千百年的問題,一個兒子用行動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田世國:這一天對我和全家來說是非常難受的,有一種天塌下來的感覺,無法想像我媽會得這種病。 施永仿(山東棗庄礦業集團公司中心醫院醫生):當時已經診斷為晚期尿毒症了。 聽到母親患病的消息,在廣州做律師的田世國匆匆趕回了山東老家。 記者:當時你第一眼看到你母親的時候,心裡什麼感覺? 田世國:真不想再想了。我現在想起來那一刻都受不了,真的,原來沒病以前,回家歸心似箭,坐飛機都嫌慢,這一次回來看我媽的病情,在飛機上想飛機慢一點,不要太早到家,怕看到那一刻。 田世國的父親已經年近七旬,當時妹妹正處於臨產期,所以田世國與弟弟毅然承擔起了家庭的重任。他倆商量暫時先瞞著妹妹,同時也不能對母親說實話。 田世國:我們子女對我媽太了解,到老了,不想給我們背上這個負擔,她情願放棄。所以我跟我弟弟講,千萬不要告訴她真實的情況。 在兄弟倆想方設法竭力對母親編織謊言的時候,其實母親對自己田世國
的病情已經一清二楚了。原來,鄰居有一位老太太得的就是尿毒症,已經在透析了六年之後去世了。 田世國的母親:隔門的鄰居在一塊幾年了,在一塊說這個事,知道這個病的重要性,嚴重性,我一看透析中心的診斷,完了,尿毒症 。為了別給兒女心裡造成壓力,再大的痛苦我自己受,表面上讓他們看不出來,實際內心很痛苦。 就這樣,母子之間互相欺騙著對方,互相安慰著對方。經過三十多個提心吊膽的日日夜夜,母親終於度過了危險期。 第一個難關度過了,田世國的心卻絲毫也沒有放下來。由於腎功能衰竭,體內的水分排不出來,所以尿毒症患者幾乎不能喝水。喝水就意味著生命的危險。 田世國:這個痛苦是常人無法想像的,饞的時候,黃瓜片切一片貼在嘴唇上,實在渴了,用礦泉水瓶的蓋,倒一點點,潤潤嗓子。 田世國的弟弟:當時我問她,媽,您這病好了以後最想乾的是什麼,她說我最想喝稀飯。 為了維持生命,尿毒症患者必須定期做血液透析,田世國的母親每周做兩次,每次要五個小時。 田世國的弟弟:她的血管環境非常差,非常脆,整個胳膊都扎爛了。每次做完透析以後,針頭的孔大概要壓幾個小時,正常的人就幾分鍾,她要幾個小時。 田世國:人簡直是沒法看了,全身完全是烏黑色的皮膚,瘦的皮包骨。 母親的痛苦,兒子看在眼裡,疼在心裡。可是對母親來說,最痛心的卻不是這個,而是透析要花大筆的錢,一個月就要五千多。 田世國的母親:這個病要花錢,不怕你掙錢多,有座金山也給花完了。我躺在那裡就考慮了,我沒有給孩子留下東西,這一生,反而有這個病連累孩子,花那麼多錢。 由於心疼錢,有一次到了透析的時間,母親堅持不肯去。 田世國的爸爸:10號那一天就不行了,她就憋得沒氣了。 田世國:憋的汗有綠豆那麼大。你想想她長時間不喝水,還能憋出汗來,當時我們就打了120。 施永仿(山東棗庄礦業集團公司中心醫院醫生):因為他母親當時已經不能睡倒了,透析時只能坐著透,所以他(田世國)坐在他媽媽的後面,給他媽媽當墊子,靠墊。 田世國:搶救了幾個小時,天快亮的時候,心跳、血壓才恢復正常。 田世國的爸爸:再晚十分鍾她就完了,就搶救不過來了。 經過這次搶救,田世國和他的母親分別暗暗地下定了自己的決心。 田世國的母親:就是想了斷,了斷的時候想,要上樓上最高點,一下子就了斷,別弄的腿斷胳膊折的,給孩子造成麻煩。 田世國:我就決定開始起動第二步,給我媽換腎。 看出母親心思的田世國一邊加強看護,發動親戚朋友來勸慰母親,一邊向醫生咨詢換腎的問題。沒想到,他們的談話卻被母親無意間聽到了。 母親:我說你想給媽換腎啊,他說我就是問問。我說你要給我換腎,我就跳樓自殺。那時候聽人家說換一個腎得二、三十萬。 打這以後,深知母親脾氣的田世國不敢再提換腎這兩個字了,他開始轉入秘密行動:查詢資料,咨詢專家,然而結果讓他幾乎感到了絕望。 田世國:我媽是O型血,O型血在我們國家非常難配,幾田世國的借款記錄
乎是不可能的。我媽等不起,透析一天受一天罪,太受罪了。如果要她等半年、一年,連醫生都沒有把握,我媽能不能活到那一天。 怎麼辦?面對擺在面前的嚴峻的現實,田世國萌生了一個想法。 田世國:我當時就想把我的腎給她。 決定把自己的一個腎移植給母親後,田世國首先把這個想法告訴了妻子。 記者:你第一個告訴的是太太,為什麼? 田世國:這個不是說你家裡買什麼東西,干點什麼事,她同意好,不同意可以商量。這個無法商量的。 田世國妻子:心理上已經接受了,但是沒有立即表態,還在觀望,觀望這件事。希望我婆婆也能夠平安好轉,也不需要我老公去捐這個腎,存在這種僥幸心理吧。 田世國的弟弟:當時我就反對,他是我們家的頂樑柱,雖然說摘除一個腎從理論上說沒什麼問題,如果萬一出問題,我們家怎麼辦? 田世國:他(弟弟)說你不能捐,一大家子都看著你呢,負擔這么重,還是換他的。我妹妹打電話,她當時在電話里哭了。 就這樣,瞞著年邁的父母,兄妹三人爭著搶著都要把自己的一個腎移植給母親。同時,他們共同設立了一個賬戶。 田世國:我們家所有的錢集中在一起,除了滿足基本的生活需要之外,一切用在換腎上,專門給我媽開了一個賬戶。 記者:你的投入應該是最多的? 田世國:應該是這樣的。但只要我媽活著,這就是我們賺錢的動力。 在兄妹三人想方設法湊手術費期間,經過大家的勸導,母親也逐漸接受了換腎的想法。 9月22號,做好一切准備的田世國決定前往上海中山醫院配型。 田世國的妻子:他從廣州走的頭一天晚上,我就說你去配,這是我唯一的一次口頭上的承諾,就是我支持他。你就先去配吧,如果你配型不成功的話,那我就去配。一定要盡我們最大的能力,我們實在沒辦法那就沒辦法了,在我們能力范圍之內我們就要去就她,救我婆婆。 田世國的妻子:等他走了,去上海以後,他那個房間窗戶也關了,沒有讓任何一個人進去,保持他走時候的樣子。按道理來說,那個時候應該洗床單,洗被罩,洗枕套,我都沒洗,他的氣味都殘留在整個屋子裡面。 得知哥哥要配型後,妹妹把自己的血樣和母親的血樣一起送到了上海。 田世國妹妹:我說看看咱們兄妹倆誰的血型更接近媽不更好嘛,萬一我的更接近媽呢,那媽就少受點罪啊。 田世國:下午五點多了,上海天氣有點黑了,天色都黑色了,我到化驗室問結果,化驗室沒告訴我,他就笑了,他說你去找朱教授。 朱同玉,上海中山醫院教授,一直從事泌尿外科和腎臟移植的臨床和研究工作。已經成功完成了數百例腎臟移植手術。 記者:在這幾百例中間,子女給父母捐腎的原來有過嗎? 朱同玉:沒有,田世國是唯一的一例,是第一例。多數都是父母給子女腎臟。因為捐腎畢竟對他來說是一個比較重大的決定,我還是有一點點疑慮,到底捐不捐。 田世國:他就問了,多次問我們,你們一定要商田世國
量好了,這個不是兒戲。 朱同玉:他說他母親養他這么大,應該享福的時候沒有享到福反而生病了。他捐一個腎臟是應該的。他的態度非常堅決。 從上海回到山東,田世國告訴母親,估計快要有腎源了。 田世國:當時我媽坐在沙發上,我在給她說的一瞬間,她那個眼神,一抬頭看著你,那種對生命渴望的眼神,真的。誰都想不到,那種對生命渴求的眼神,我當時看到我媽的眼神。我在心裡想,媽我一定要救你,一定要堅持住,就這幾天了。 手術初步安排在9月30號進行。從27號,田世國就陪著母親開始了連續三天的復雜的術前檢查。 對這個特殊的病例,上海中山醫院開通了一條綠色通道,全院醫務人員都在幫著田世國維護這個美麗的謊言。 然而,檢查中突然發現了問題。 朱同玉:拍胸片的時候,發現他媽媽肺上有個陰影,當時懷疑是肺癌,如果是肺癌那麼手術就要停止了,不能做了。我們馬上請到放射科的主任一起給他做CT,排除是肺腫瘤,說肺上有液體,這樣就把他媽媽送出門去,剛剛出門,我們發現往下掃的時候,發現在她腹腔里邊有一個腫塊,並且不是一個,當時我們心一下子沉下來了。 進一步檢查要做增強CT,這需要病人喝1000毫升的水。 田世國的母親:喝的那個礦泉水,那個甜啊,倒一杯我喝一杯,就這么高一下子我都喝光了,我說這半年我就過了癮了。 朱同玉:田世國眼淚刷拉刷拉就下來了。 田世國:我最後放心是在29號7點左右晚上,護士把手術單放在我床上的時候,我才放心。 記者:看到手術單的時候,你不害怕? 田世國:我不害怕,我當時沒想到害怕,反而放心了,但是我雖然對自己的手術放心了,我對我媽的更是擔心了,當時我跟我弟弟講,我說12小時,千千萬萬不能離開媽一刻,千千萬萬盯死了,就在這一刻。 記者:那一夜晚你睡的好嗎? 田世國:沒睡,一夜沒睡。 記者:都想些什麼呢? 田世國:想我媽對我們的點點滴滴。我們家沒有什麼轟轟烈烈的,就是很普普通通的家庭母愛,普通的家庭,點點滴滴能想起來的都想了。以前我媽從來不看天氣預報,在我沒到廣州以前,不看的,就喜歡看連續劇,說相聲,我後來聽我父親講,從我五年前離開家裡,當天我媽就開始看天氣預報,就等著看廣州。 記者:看廣州的天氣預報。 田世國:對,從那以後再也沒落過。 記者:你懸著那麼久的心,什麼時候終於完成落下了? 田世國:上手術室的護士差五分七點來接我的時候。 田世國:後來聽朱醫生說,我的腎給我媽裝上不到一分鍾就排出尿液了,很快,很開心。 田世國的母親:我說(傷口)割一道口子,抓上一把辣椒面子,我都能承受得了,為什麼?因為陽光再現了,我已經活過來了,有盼頭了,有奔頭了。 手術後的第二十二天,田世國就離開了家,他要去給一個新受理的案子進行辯護。 田世國:抓緊時間工作,多賺一點錢給我母親,錢不能斷的,因為她吃這種葯,所以要多賺一點錢准備在那裡,只能這樣,必須這樣。沒有退路了。真的,我覺得我希望有尿毒症的(患者的)子女站出來,這沒什麼,看看母親,想想為我們操勞一生,我覺得真值,太值了。
『柒』 現代關於孝順的故事50-80字
3、孝順從心靈做起
「每月給父母寄點錢花花,就敬到孝心了」。這是一些人的「常規做法」。其實,這也是對「孝心」的曲解。孔子在論孝道時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意思是說,如果只注重物的供養,那和養狗養馬有什麼區別?
有人作過調查,假如有100塊錢,美國人會花99元買保健品,1塊錢買葯;我們則相反。
不要把孝順父母當作一種責任,「孝敬父母是兒女的福氣」。——孝順父母是我們一生的作業。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這篇文章之後眼圈是紅紅的……這是一個真看過實的發生在德國感人故事。9歲的孤兒德比為了尋找母親,為了表達對母親的愛,他每幫助一個人,就請求他去幫助另外的10個人。他想以這種愛心傳遞的方式,總有一天自己的母親也會成為被幫助的對象。他對母親深沉的愛感動了整個德國,人們掀起了「十件好事」的行動,德比成了德國的小名人。然而不幸的是,德比卻遇刺身亡。在他彌留之際,無數的德國母親假扮德比的母親來陪伴他。愛如潮水,涌動在每個人的心房……
1994年2月,德國北部城市科部侖茲還是一片冰天雪地。伊特洛孤兒院就坐落在萊茵河畔,高大的院落肅立在風雪中顯得格外寂靜。這天早晨,孤兒院50歲的特麗婭修女外出辦事,走到大門口時突然隱約聽到了嬰兒的啼哭聲。她循聲找去,在門口的樹叢中找到了一個有著金色頭發的男嬰。修女將他留下了,並給他取名德比。
轉眼7年過去,德比在孤兒院里健康長大,他心地善良,但性格卻有些憂郁。天氣晴朗的時候,修女們帶著孩子們,穿過樹林,到河邊的青草地上散步。樹林邊鎮子里的人們指著他們對自己孩子說:「這些孩子都是被父母拋棄的,如果你不聽話,也把你送進孤兒院!」
聽了這些話,德比非常傷心,他忍不住問修女:「嬤嬤,我的父母為什麼不要我,他們是不是不愛我?」德比的聲音里充滿了一種與年齡不相稱的迷惘。修女吃驚地問:「你怎麼會這么想呢?」
「大家都這么說,我們都是被父母拋棄的孩子。」德比答道。修女安慰他:「雖然我沒有見過你的媽媽,但我相信她一定是愛你的,世界上沒有不愛孩子的母親。當年你母親之所以拋棄你,一定是很無奈的。」德比沒有說話,但是從此他彷彿突然長大了許多,經常獨自站在孤兒院的窗口,眺望窗外的萊茵河,靜靜流淌的河水帶走了德比對母親的思念之情。
2003年母親節,節日的溫馨氣氛再次燃起了德比對母親的強烈渴望。那天每個電視台都在熱播慶賀母親節的節目,他們拍攝了孩子們在母親節里為媽媽奉獻愛心的鏡頭。有一個6歲的小男孩在汗流浹背地幫父母修剪草坪,他的母親在一旁看著兒子,激動得熱淚盈眶。德比對修女說:「我也想幫我父母幹活!你知道他們在哪裡嗎?」
修女沉默了,幾年來,沒有任何關於德比父母的消息。德比傷心地跑到街上,街上有那麼多母親,可沒有一個母親是他的。望著熙熙攘攘的人流,德比哭了。
幾個月後,9歲的德比離開孤兒院,到附近一所小學讀書。一次課上,老師給學生們講了一個故事:「古時有個皇帝,愛上圍棋游戲,決定嘉獎游戲的發明者。結果發明者的願望是讓皇帝賞他幾粒米,在棋盤上的第一格放上一粒米,在第二格上放上兩粒米,在第三格上加倍至四粒……依此類推,直到放滿棋盤。結果最後是18000萬億粒米,總數相當於全世界米粒總數的10倍。」
『捌』 現代孝道小故事50字
田世國換腎救母:山東漢子田世國在瞞著母親的情況下,將自己的一個腎臟移植給身患尿毒症的母親。手術很成功,但老母親至今不知道捐腎的「大善人」正是自己的親生兒子。上海中山醫院接受的幾百例捐腎手術中,子女給父母捐腎的這是唯一一例,多數都是父母給子女腎臟。
『玖』 孝敬父母現代故事200字
我叫巴飛翔,今年6歲了,在育才學校一年級七班上學。在家裡,我是媽媽的好孩子,在學校,我是老師的好幫手。
從小,我就學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每天早上醒來第一件事就是疊被子然後吃飯穿衣也是自己做, 吃完飯我還會把吃飯剩下的菜渣掃一下。 如果還有時間,我還會幫助爸爸媽媽掃掃地,擦擦桌。放學回家如果看見爸媽在做飯,我就會幫媽媽摘菜。 上幼兒園我就知道使用禮貌用語,向長輩問好,鄰里街坊都很喜歡我。每次有好吃的也都是先想到長輩。這學期,我決定用功學習,因為我知道優異的成績才是對爸爸媽媽最好的回報!
『拾』 現代,孝的故事。
孝道能充實自己的生命的立足點,導引生命之旅的方向,涵養著無限人生境界的價值意義。當今之世大談孝道看似過時,但卻是最合乎人性潛能發展的秘訣,也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基本品德。
夫孝者,天之經,地之義,人之行,德之基也。
生育之恩,浹乎宇宙,顧復之德,等同昊天。
人生的理想是終極關懷。我們伴隨父母走過老年,看著他們肩膀不再堅實,頭發日漸花白,甚至不時病痛,但是,他們的心靈經過歲月的洗鍊,自然發出一種光明,可以燭照煩囂的世事與人情。老人是人類的寶藏,越有傳統的文明越重視老人。國人常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實在是深富智慧之語。一個不敢正視衰老、病痛與死亡的人,顯然是不夠成熟的。尤其在陪伴至親的父母面臨這些困境時,我們自然會對生命作一整體而深刻的反省,由此確立自己更真實的人生信念。
家是一個人的根,是一個延續傳統理念的基地,我們的生命意涵從中得到滋養、成長、成熟,人生的價值與意義也從中得到啟發與實現。因此,體會愛自親始,甚至推己及人,這其實正是每一個人內心所嚮往與渴望去完成的,也是彰顯人性與真正的自我實現。
耶穌基督曾說:「就世人來看,是我被釘在十字架上,依我看來,是世人被釘在十字架上。」
也許,我們真的把自己釘死在外化不覺的意念上,把人性本具的良知良能釘死在競爭無情的物化生命里,讓蘊含永恆價值的真實自我深陷於生滅不實的妄求空想旋渦中。
現代人很少能如此覺醒,今生如此,生生世世如此。心靈若是不能覺醒,就無力省察體驗,充滿內在生機的價值生命就無從發展,只剩下僅由外來移植未經消化的知識所拼湊而成的自然短暫存在生命,這時生命意涵就會因人格外化而萎縮成為「我就是我所有的一切」,當別人問我「是」誰?所得得答案可能卻只是我「有」什麼。人性本心(內在自我)如果消融於外在的名利權位,人生理想終必完全落空,人生幸福也將毫無保障,因為人所擁有得一切都只是暫時借用得,等到時移勢易,甚至垂危臨終時,我還真的「有」些什麼?覺醒著如此匱乏不堪的存在意涵,這簡直是個痛苦的束縛!
任何人若不能從個體的自然生命活出群體的價值生命,若不能超越個體存在的孤立,覺醒人性共通的存在價值總體,人性本質最深切的要求——終極關懷(道德實踐),將無力實現,人性的價值潛能也將因缺少心靈的互動啟發而無法成長顯現。人在成長之初,由於得到了父母親情的特殊關懷,使心性潛能發展了特殊的力量。萬物之靈的人類有得天獨厚較長的幼兒依賴期,身心和父母有長期的依賴,家庭像是一個人的根,我們從中得到休養生息,也得到成長與成熟。家庭滿足了人性的要求,使我們從人性相通的原始情感中,對父母有最深切的關懷,而後漸進推及他人。這個人性相通的真實心靈,即是由內而發的道德實踐,父慈子孝的人倫基底。孝順的內涵即是回歸心靈深處的那點情愫,要對人類世界,宇宙人生表達真誠的關懷。
長遠以來,歷史教曉我們:長遠來看,我們在家庭中最容易流露真性情,真純的品德是在家裡培養出來的,品德修養的基礎當以孝為首要。唯有從家庭開始,先和諧根本的人際關系,才能建立正常的生活秩序,融合於更廣泛的群體社會。孔子和孟子對孝道體驗特別深,所以也都清楚強調:人生須以孝德為本,才能有真正的成就和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