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續寫重陽節那天,唐代詩人王維登上山頂……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作者:王維 (唐)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Ⅱ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作者是唐代詩人王維,農歷九月九日是_____,這一天有_______的習俗
重陽節,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的習俗。
Ⅲ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本詩的作者是()代詩人(),記敘的是詩人在()這一天看到()想起了(),表達了
王維,唐代,重陽節,該詩以直抒思鄉之情起筆,而後筆峰一轉,將思緒拉向故鄉的親人,遙想親人按重陽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想念詩人自己。詩意反復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詩中的「每逢佳節倍思親」是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的名句,打動了無數遊子離人的思鄉之心。
詩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王維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濟】,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寫這首詩時他大概正在長安謀取功名。繁華的帝都對當時熱衷仕進的年輕士子雖有很大吸引力,但對一個少年遊子來說,畢竟是舉目無親的「異鄉」;而且越是繁華熱鬧,在茫茫人海中的遊子就越顯得孤獨無親。
王維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濟),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寫這首詩時他正在長安謀取功名。繁華的帝都對當時熱衷仕進的年輕士子雖有很大吸引力,但對一個少年遊子來說,畢竟是舉目無親的「異鄉」;而且越是繁華熱鬧,在茫茫人海中的遊子就越顯得孤獨無親。[3] 詩的第一句用了「獨」、「異」兩個字,分量下得很足。詩人對親人的思念,對他自己孤孑處境的感受,都凝聚在這個「獨」字裡面。「異鄉為異客」,不過是說在他鄉作客,但兩個「異」字所造成的藝術效果,卻比一般地敘說他鄉作客要強烈得多。在自然經濟佔主要地位的封建時代,不同地域之間的風土、人情、語言、生活習慣差別很大,詩人離開多年生活的故鄉到異地去,會感到一切都陌生、不習慣,感到他自己是漂浮在異地生活中的一葉浮萍。「異鄉」、「異客」,正是朴質而真切地道出了這種感受。作客他鄉者的思鄉懷親之情,在平日也是存在的,不過有時不一定是顯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種觸媒——最常見的是「佳節」——就很容易爆發出來,甚至一發而不可抑止。這就是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佳節,往往是家人團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對家鄉風物的許多美好記憶聯結在一起,所以「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描寫就顯得十分自然。這種體驗人人都有,但在王維之前,卻沒有任何詩人用這樣樸素無華而又高度概括的詩句成功地表現過。而一經詩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現客中思鄉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兩句用的是藝術創作的「直接法」,幾乎不經任何迂迴,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現警句。但這種寫法往往使後兩句難以為繼,造成後勁不足。這首詩的後兩句,如果順著「佳節倍思親」作直線式的延伸,就會顯得蛇足;轉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難辦到。詩人採取另一種方式:緊接著感情的激流,出現一泓微波盪漾的湖面,看似平靜,實則更加深沉。 三四兩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遙想兄弟如何在重陽日登高,佩帶茱萸,而詩人自己獨在異鄉,不能參與,雖然也寫出了佳節思親之情,就會顯得平直,缺乏新意與深情。詩人遙想的卻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說,遠在故鄉的兄弟們重陽節登高時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卻發現少了一位兄弟——他自己不在內。好像遺憾的不是他未能和故鄉的兄弟共度佳節,反倒是兄弟們佳節未能完全團聚;似乎他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處境並不值得訴說,反倒是兄弟們的缺憾更須體貼。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這種出乎常情之處,正是它的深厚處、新警處。杜甫的《月夜》中有「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的句子,和這兩句異曲同工,而王維的詩似乎更不著力。 這首詩中,「獨在異鄉」,暗寫了孤獨寂寞的環境,對於初次離家的少年來說,對這種環境特別敏感。「異客」則更強調了遊子在異鄉舉目無親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獨」和兩個「異」字組在一句詩里,大大加深了主觀感受的程度。第二句「每逢佳節倍思親」是前面情緒的合理發展,說明平常已有思親之苦,而到節日,這思念就愈加轉深和增強了。「倍」字用得極妙,是聯繫上下兩句情緒之間的關鍵。這兩句構成全詩的一個層次,是從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觀感受來表現思親之情的。 清代沈德潛認為詩的後兩句「即陟岵詩意」(《唐詩別裁集》卷十九),二者在表現方法上頗有相似之處。《詩經·魏風·陟岵》末章里說:「陟彼高岡,瞻彼兄兮。兄日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夢想親人,轉而擬托親人也想念作者自己。王維詩中也用了這種表現方法,以「遙知」使詩意的發展來個急轉,轉到從親人的角度來加深表現兩地相念之情。「遙知」以下全是想像,揣想這重陽佳節到來之時,親人們定同往年一樣登高飲酒。這緊扣了詩題,也點明了第二句提到的「佳節」的具體所指了。詩人料定,當親人團聚在一起歡度重陽節而「遍插茱萸」之時,會記起他這客處異鄉的遊子的。結句將全詩的情感推向高潮,未再直言思親,而其情自見,給人留下想像的餘地,最後兩句運用對寫法寫詩人自己的想像,更突出他的思念。[1]
Ⅳ 詩人王維在重陽節這天客居他鄉,感到很孤獨中獨的意思是什麼
這個獨的意蘊比較豐富,有,離開親人單獨住在京城的意思,也有倍感孤獨的意思。
Ⅳ 這首詩的題目是《九月九曰憶山東兄弟》,本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王維代詩人關於
唐代詩人王維,在重陽節這一天看到長安的繁華熱鬧想起了家鄉的親人,表達詩人獨處他鄉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Ⅵ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王維在重陽節寫下的詩句人們通常會用什麼的方式來慶祝這
主要就是登高,插茱萸,喝雄黃酒,重陽節。慶祝。
Ⅶ 詩人王維在這一天思緒萬千,更加(),『()』想像了重陽節親人登高遠眺的情景
大概是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Ⅷ 王維重陽節的詩
1.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九月九日時,菊花空滿手。中心竊自思,儻有人送否。——王維《偶然作六首》
3.芍葯和金鼎,茱萸插玳筵。——王維《奉和聖制重陽節宰臣及群官上壽應制》
Ⅸ 為什麼王維在重陽節這天如此思念親人
王維15歲那年,他就離開家鄉,來到京城長安,不覺已經兩年了。一年一度的重回陽節又到了答。一大早,大街上便熱鬧起來,人們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地去登高遊玩。王維看著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王維想,以前在家鄉時,每逢重陽節,總要和兄弟們頭插茱萸,手挽著手去城外登高遠眺。大家歡聚在一起,是多麼讓人高興啊!如今我們卻天各一方,15歲那年,他就離開家鄉,來到京城長安,不覺已經兩年了。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熱鬧起來。人們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地去登高遊玩。王維看著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王維想,以前在家鄉時,每逢重陽節,總要和兄弟們頭插茱萸,手挽著手去城外登高遠眺。大家歡聚在一起,是多麼讓人高興啊!如今我們卻天各一方,不能相會......此時此刻,兄弟們一定也在登高聚會,西望長安,思念著我呢。王維思緒萬千,提起筆來寫下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供參考。
Ⅹ 王維在重陽節這天看到了什麼想起了什麼
寫這首詩時王維大概正在長安謀取功名。繁華的帝都對當時熱中仕進的年輕士子雖有很大吸引力,但對一個少年遊子來說,畢竟是舉目無親的\「異鄉」;而且越是繁華熱鬧,在茫茫人海中的遊子就越顯得孤孑無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