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退休年齡為何被延遲被延遲後有何利弊
退休年齡之所以被延遲,那是因為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加重。必須要減輕養老的壓力和負擔,壞處就是就業壓力更加大。
Ⅱ 談談你對國家提出延長退休年齡的看法
實施延遲退休制度的國家已不是一個倆個,他們的依據就是人類平均壽命的延長,老齡化人群的加大,國家財政壓力遞增,這樣的理據應該接底氣,道理上也說猜戚的通,既考慮的國家也考慮了個人,而且都是大家開看到的真實情況。可是持不同意見的個人也不在少數,他們的理由也充分真實,我們作為普通民眾,只能談一下個人看法或建議,如果國家財政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我們還是維持現狀,如果經濟實力不允許 ,那就最好就像中央社保部門領穗飢陵導所說的,根據我國國情實際情況,實行小步慢肢襲走,循序漸進的政策逐步實現,這樣個人國家都照顧一下,豈不更好。我們做為個人在個人和國家利益上,能做到兼顧雙方,是容易接受的最佳選擇。
另外,365行,每一行的工作性質不同,崗位體力消耗,對人體的要求也不盡相同,那麼在退休年齡安排上是否也應該考慮到呢?有些重體力勞動的崗位,可能年過半百就會吃力,但有些對體力要求不高的崗位,可能到了80歲仍然可以勝任。
延遲退休是一個非常考驗智慧的復雜問題,年齡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參考因素,但並非唯一的核心因素,它還需要考慮綜合因素。
Ⅲ 執行的強制性退休年齡 作文200字
對於年齡,民眾自然是反對的,辛辛苦苦工作一輩子,即將要退休享幾年清福的時候,被告知一則退休年齡最新規定2014的消息,恐怕一時還接受不了。
一邊是民眾發對,一邊是專家學者的理論,兩者孰輕孰重,小編不敢斷言,大眾心裡有桿秤。11月12日,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研究制定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
延遲退休最新消息:漸進式延遲退休無疑為延遲退休年齡找到了一個較好的出路,對民眾的反對聲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明確了頂層設計,下面就要看怎麼來具體實施了。
關於延退,不同人有著不同的看法。身居要職、油水豐厚之人必然是舉雙手贊成,辛苦勞作、期待退休之眾大部分表示反對。小編認為,延遲退休政策可以實施,但是應該區別對待,嚴控官員退休年齡,這樣才能維護社會公平。
退休年齡最新規定2014,關於2014年是否開始施行延退政策,眾專家有不同的觀點,民眾更是有不同的吐槽,「延遲退休沖擊5成就業,延退就是讓該工作的人無工作可干,讓該退休的人被逼工作。」一位網友這樣吐槽道。
前段時間,網上瘋傳著一個段子「假如延遲退休年齡到65歲」,大致是這樣講的。六十幾歲的老爺爺被迫早起去上班,老奶奶在家做飯,二十幾歲的孫子早上起來去公園晨練、然後提著鳥籠悠哉閑逛……看似可笑的段子,裡面蘊藏著無限的嘲諷。
漸進式延遲退休的過渡期尚不確定,但從延遲退休年齡最新規定2014中,我們可以看出,延退正在走入我們的生活。
退休年齡推遲的影響
人社部對退休年齡推遲的政策做出了正面的回應,其負責人表退休年齡推遲是政策發展的必然趨勢。那麼關於該政策我們該如何對待呢?這一政策又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接下來華律網小編就為您收集了這方面的知識,希望對您有幫助。
一、退休年齡推遲到多少歲
對於這一問題的思考就要從現如今我們還在計劃執行中的退休年齡來看,當時在規定男60周歲、女55周歲的時候我國的平均壽命為50歲左右,而根據調查顯示現如今我國的人口平均年齡能達到73歲左右。從這一角度而言也可以看出退休年齡推遲似乎有其必然的理由,也能說退休年齡在其延長的歲數限額也一定會與平均壽命的歲數相近。
二、退休年齡推遲的影響
(一)反對方的觀點
退休年齡推遲就會延長老員工的工作年限,一定情況下就不可能有相應的更多崗位空缺。對於現如今的嚴峻就業形勢而言無疑就會雪上加霜,讓就業率更低。如果就企業而言也會得不到更多的新鮮血液的注入,從而降低企業的創新力和更好的發展。
(二)贊成方的觀點
隨著我們現如今平均人口年齡的提升,對於許多達到退休年齡的人而言有時候過早的退休似乎會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也會在一定的程度上為許多人造成一定的經濟負擔。推遲退休年齡會讓更多的人領到更多地高薪工資和相對更多的養老金
Ⅳ 對於延遲退休大家怎麼看
一:這會增加就業壓力,在騰訊網相關新聞的回帖中,絕大部分的網友都表示反對,而他們提到最多的就是就業問題。
二:這對中低收入勞動者不公平,在熱門回帖中有一條是這樣的,「其實如今人的壓力很大,中低層工作者的工資往往除了扣除社保金及所納稅金,拿到手中的實際工資,所剩不多,這所剩不多的工資還要用來生活、還房貸、供養老人以及教育子女等等,其實真的應該考慮把人員的退休年齡提前10年,女性45歲,男性50歲,這是最好的抉擇」。而另外,還有為數不少的下崗職工,他們都四五十歲,因為種種原因,很難再就業,就盼著能夠到法定退休年齡可以拿退休金,政策一旦調整,他們無疑將會遭到巨大的打擊。
Ⅳ 延遲退休的看法
關於目前延遲退休,我談談自己的想法。延遲退休是現在人們現實生活的熱議話題。
從社會及國家發展的角度來看延遲退休,緩解了目前我國老齡化進程,更進一步提高了人們對社會及國家所做的貢獻。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贊同延遲退休的群體,大都是那些從事腦力勞動的國家公務,白領及事業人員,延遲退休,可以使他們享受更多更好的高薪及福利待遇。而不贊成延遲退休的群體,當然是那些從事體力勞動群體的人們。他們在從事體力勞動的同時,沒有高薪和優厚的福利待遇,退休後也沒有優厚的經濟物質支撐能力。
說白了前者有著豐富物質生活及經濟保障,後者有經濟物質生活帶來的無限壓力。從而產生了現實生活層面中的強勢群體和弱勢群體,甚至在樓盤銷售中還出現了"富人區"這個代名詞?有點感觸讓人發笑!所謂的"富人",應該是為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人們,而現在社會上流出的"富人",應該是不為人所知的吧……
隨著我們國家老齡化的逐步增長,國家經濟體制的改革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所遺留的問題逐步顯現的越來越多。延遲退休關乎民生及國家未來的發展,相對而言,如果能夠合理解決在職、退休/腦力和體力勞動人員的工作生活待遇問題,應該是當務之急,相比延遲退休這個問題更顯現猶為重要。解決了這一問題所在,延遲退休應該不是什麼難題。
Ⅵ 論述題:請你談談對延遲退休的看法
從中國的現實情況來看,延遲退休並不是解決人口老齡化的好辦法。延時退休會在專一定時期內帶來就屬業配置領域范疇的不協調和不匹配,因此年齡確定問題應該將我國特有的人口就業情況和特殊結構作為主要的考慮因素來把握。 盡管各地、各階層的群眾反響較大,但是不爭的事實是,適度延時退休肯定會給社會帶來新的問題,諸如影響應屆畢業大學生的就業選擇取向等等,也會為相關部門的配套措施的提出與貫徹實施帶來不可操控的許多因素,若是解決不好,將會引起新一輪的連鎖反應。但是,畢竟各個階層所要面對的實際情形不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且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才是我們始終追求的。延時退休其本質目的還是在於應對日益顯著的人口老齡化問題。然而此舉也並非能夠有效緩解老齡化問題。 和一些西方國家相比,中國的退休年齡算是早的,尤其是和發達國家相比較。延遲退休可以解決就業領域專業人才短缺的現象,也能緩解社保領域的養老保險基金空賬嚴重難以適應養老金標准不斷增長的現實,因為每延遲一年退休,國家的養老金賬戶不但不會減少,反而會因為延遲退休的人群繼續繳納養老金而增多。但從中國的現實情況來看,延遲退休並不是解決人口老齡化的好辦法。
Ⅶ 我國准備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你如何看待這件事
首先是思考國家為什麼要准備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的政策,在小編看來,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國已經從輕度老齡化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從去年頒布三胎政策就可以看出。在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中,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約有2.64億,占總人口的18.7%;65歲以上人口約有1.9億,占總人口的13.5%;“十四五”期間,我國老年人口將超過3億人。也就是說會有一半人口都將在50歲以上,老齡化社會已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
如果這項政策實施,那麼有三個群體將會受到退休新政的影響:一是小於等於50歲女性工人(1972年以及以後出生的女性);二是低於等於55歲女性幹部和男性工人,主要是從事體力勞動的工人(1967年以及以後出生的人);三是低於等於60歲男性幹部(1962年以及以後出生的男性)。
Ⅷ 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政策看法
四類人將受延遲退休影響,其中70後影響最大。按照退休年齡改革方案:從開始,女性退休年齡每3年延遲一歲,男性退休年齡每6年延遲1歲,直到2045年同時達到65歲。延遲退休方案影響較大的是70後和80後,根據人社部方案將實行「漸進式」延遲退休:每年延長幾個月退休年齡,知道經過相當長時間達到新擬定的法定退休年齡。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政策,關繫到全體公民利益,要小步慢走,穩妥推進,避免造成新的社會矛盾。一是針對不同行業、工種實施差別化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有一些工種,比如說重體力勞動者,如煤炭工人,如果非要延遲到60歲以上退休,並不現實。另一方面也要考慮各個工種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的意願,比如說醫生和教師等群體可能更傾向於延遲法定退休年齡。二是考慮實行有彈性的退休制度。即設定一個退休年齡區間段,當員工到達退休年齡的最低限時,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在這個年齡之後選擇合適的時間點辦理退休手續,到達退休年齡的最高限時,則必須辦理退休手續。實行有彈性的退休制度,一方面可以給予職工更大的自主權,體現人文關懷;另一方面使一些有精力、有能力的人員可以繼續留在工作崗位上發揮余熱,避免人力資源浪費。
一、退休的條件:
1、男年滿60周歲,女年滿50周歲,連續工齡滿10年的;
2、從事井下、高空、高溫、特別繁重體力勞動或者其他有害身體健康的工作,男年滿55周歲、女年滿45周歲,連續工齡滿10年的。本項規定也適用於工作條件與工人相同的基層幹部;
3、男年滿50周歲,女年滿45周歲,連續工齡滿10年;
二、退休的程序:
1、申報人准備好身份證、戶口本、照片及申報退休的相關材料;
2、申請人向所在單位、申報,企業存在的去企業、失業人員去轄區就業局申報;
3、企業、就業局向當地人社部門申報;
4、合格後、檔案轉入當地社保局、社保局負責核定待遇;
法律依據:
《國務院關於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 第一條 全民所有制企業、事業單位和黨政機關、群眾團體的工人,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應該退休:
(一)男年滿六十周歲,女年滿五十周歲,連續工齡滿十年的。
(二)從事井下、高空、高溫、特別繁重體力勞動或者其他有害身體健康的工作,男年滿五十五周歲、女年滿四十五周歲,連續工齡滿十年的。 本項規定也適用於工作條件與工人相同的基層幹部。
Ⅸ 談談對延遲退休的看法
北京 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趙*輝所做的一項研究表明,如果中國不提高 退休年齡 ,到2050年,年輕一代必須拿出自己收入的41%用來供養老年人。在當前現收現付的制度之下, 養老保險 成為兩代人之間「蹺蹺板」的游戲。隨著制度 贍養 比的惡化,如果老年人不願意多做一些貢獻,比如降低 養老金 或是 延遲退休 ,那麼年輕人將不得不承擔更高的養老「稅率」。延遲退休對緩解老齡化的沖擊、減輕年輕勞動者的經濟負擔非常關鍵。 關於延遲退休的爭論 養老這事兒,假如不能自己養,這意味著要讓別人來承擔相應的養老成本,而這成本即便是以養老金的模式支付,在當前現收現付的養老金制度之下,也仍然意味著年輕人不得不承受轉嫁而來的養老成本。從這個意義上說,無論是否情願,承認與否,年輕人要承擔養老「稅率」,的確是不爭的事實。至於說不降低養老金或延遲退休,年輕人將不得不承擔越來越高的「養老稅」,也絕非悚然聽聞,而不過是將人們耳熟能詳的「老年 撫養 比」換了一種表述方式罷了。 老年人撫養比從2010年4.9下降到2050年的1.4,越來越頭重腳輕的撫養比,被折算為壓在年輕人肩頭越來越重的「養老稅」,其實一點也不意外。只不過,相比略顯遙遠的撫養比,折算成「養老稅」之後,的確更容易讓人感同身受。畢竟,但凡是稅,拔起來都會有痛感。當維持養老金或是退休年齡不變,意味著年輕人要為此而承擔越來越重的「養老稅」時,也就必然對支持延遲退休的洶涌民意形成分化。當年輕人們掐指一算,延遲退休可能減輕自身的壓力,沒准會轉而力挺延遲退休。「養老稅」概念的提出,也就有望為延遲退休之類的養老政策變革爭取到更多的支持者,從而讓延遲退休顯得更加合理,並減少阻力。 對於「延遲退休減輕年輕人負擔」的言論,應該承認,對於任何老齡化社會而言,如何實現撫養比的平衡,的確都是個相當棘手的難題,而延遲退休年齡恐怕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在這方面,最典型的莫過於日本,老齡化的日本,大量的服務業崗位早已不是俊男靚女們的專屬,而早已是由爺爺奶奶輩在堅守。假如這些老年人都准點退休,回家含飴弄孫,不再繼續為人民服務的話,對於日本經濟社會的沖擊,自然可想而知。日本年輕一代恐怕不僅要承受難堪重負的「伍蔽培養老稅」,更將不得不面對勞動力銳減所加劇的經濟衰退,稱之為雪上加霜絕不為過。 不過,延遲退休的好處,固然不難歷數,除了減輕年輕人的負擔,減少人口紅利消退的影響之外,甚至有證據表明老驥伏櫪,繼續工作甚至有利於緩解衰老、保持健康。但是,這些其實都不能成為延遲退休的理由,且不說想找出反面論據並非難事,更加不容迴避的問題則是,延遲退休本身是對退休制度契約關系的違背,當初的退休年齡承諾,即便是因為各種客觀因素難以為繼,也不應毫無違約責任,延遲退休也必須要有可接受的補償機制,而絕無因為增加了年輕人的「養老稅」負擔,便可單方面違約。 對於「延遲退休減輕年輕人負擔」,在事實上,任何政策的調整,其實都應當有對受損方的補償意識,這不僅是政策方契約精神的體現,更攸關政策乃至政府的公信力。誰更應當承擔「養老稅」,其實並沒有窮途末路到非「延遲退休」不可,與其不合時宜的表達護犢之心,倒不如探討以國企紅利坐實養老金賬戶,填補過往虧空,讓「養老稅」不再代際轉移,實現自負其責等更多可能。
近日,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發布消息稱,由於養老保險金缺口巨大,中國擬逐步將法定退休年齡提高到65歲——退休年齡每延遲一年,養老統籌基金可增長40億元,減緩基金缺口200億元。因此,然而「延遲退休」這劑緩解養老金收支平衡「猛葯」不僅不能葯到病除,甚至會帶來不可腔唯避免的副作用。1997年,中國政府制定了《關於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開始在全國建立統一的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金制度。然而,1998年我國就有半數省市養老金收不抵支。根據勞動與社會保障部童工數據顯示,2005年底,中國養老基金空帳已達到8000億元,且每年以1000多億元的規模擴大。截止到2010年,國家養老金個人賬戶本應有資產19596億元人民幣,但實際上卻只有2039億元人民幣,導致17557億元人民幣的缺口將要由政府來償還。據世界銀行的一項估算,從2001年到2075年,中並渣國養老金缺口可能達到9萬億元人民幣,目前對中國養老金缺口的估算,最樂觀的也認為缺口將達到三萬億人民幣。從2000至2008年間,中國CPI平均2.2%,面對同樣是2.2%的通脹率,養老錢實際上已經處於貶值狀態。而當前,社保五險基金的投資渠道只有存銀行和買國債,不足2%的名義收益率恐怕是世界上收益率最低。目前中國男女退休年齡的時間分別是60歲、55歲,如果從今年起實施65歲的退休年齡,以每3年提高一歲,則可以使得中國的人口紅利延長到2027年。15年的時間,即便排除通貨膨脹、人口老齡化等增加養老金支出的因素,空帳規模也已經達到27200億元。以不足2%的收益率,又該如何填補這個空帳?中國養老金制度面臨的很大問題,還在於城鄉之間、地區之間、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之間、不同群體之間社會保障待遇的差距很大,甚至一部分人沒有任何保障。2010年初,美世咨詢公司(Mercer)發布全球養老金指數,該指數覆蓋五個大陸、十一個國家的私人和公共養老金體系,在對三大類、40多個指標進行分析比對後,中國的指數排在倒數第二位,僅優於日本。美世公司認為:「一個較好的養老體系中,社會養老保險應能覆蓋到80%以上的人口,而中國目前只有25%左右,即使在覆蓋率較高的北京、上海等城市,也只有50%左右。」下一代人負擔上一代人的養老不僅是自古皆然,也是世界各國的通例,我們需要做的只是對因為人口老齡化造成的下一代人負擔的加重部分進行化解。如同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稱:「只要實現全國統籌制度全覆蓋,未來30年左右完全能夠實現制度自身的收支平衡,有能力避免養老金支付危機。」目前,中國已經有25個省市實現了省級統籌,但這僅僅只是賬面意義上的統籌,而非實質性的統籌。2010年,國家就已計劃在320個縣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但由於新農保、城居保與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銜接轉換通道未徹底打通,農民工的參保率依舊沒有顯著的提高。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延遲退休,勢必使得擴大基本養老保險覆蓋面的工作受到很大沖擊。延遲退休年齡可能使得許多原本未被制度所覆蓋的人拒絕參保。養老保險覆蓋面低,自然也減少了養老保險的收入。國家財政是社會保障指出主要的負責人,但在「十二五」之前,財政用於社會保障的支出多年持續低於10%,同期的行政經費卻高達1/5。與日本、加拿大這樣同期社保支出超過公共財政30%的國家相比,明顯過低。因而壓縮「三公消費」,增加「社保支出」,理當成為緩解社保資金問題的首要出路。更何況,早期國有企業普遍以「低工資無社保」為代價,國家承諾的政府養老沒有兌現,現在一古腦兒要社保基金承擔養老支付,必然使得社保基金壓力持續增大。而全國各地社保案層出不窮也使得公共權力不斷受到質疑。從1993年開始,廣州8.9億元養老保險金被挪用,無法完全追回;2003年6月,太原市財政局科員挪用社保基金8609萬元;2006年,上海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原局長祝均一違規拆借32億元社保基金相較而言,全國參保人退休年齡延遲一年,也僅僅只能使養老統籌基金增長的40億元而已。目前我國實行的「退休金雙軌制」,有兩套並行的養老金體系,一套是政府部門、事業單位的退休制度,個人無須繳納社保,由財政統一支付的養老金;另一套是社會企業單位的「繳費型」統籌制度,單位和職工本人按照整個工齡以總的工資的20%比例來繳納。這種不平等導致了政府替公務員退休金買單日益變得不可持續。政府2010年向退休公務員的財政轉移支付為218億元人民幣,達GDP的5.4%。人近幾年退休福利巨大的不平等導致了民眾普遍的不滿。20110年時,廣州市人大代表黃瑞麟就爆料:處級公務員退休金能拿到7000—8000元/月,企業的經理們每月自己繳納養老金1000多元,但退休時封頂也就是1700元/月。不解決體制內外社保的公平正義問題,社保虧空問題無解。體制內沒有繳費的個人賬戶本身沒有積累,卻要按照有積累的形式來發放養老金,沒有人來買單,本身就是一個缺口。由於上世紀末大批國企由於經營不善宣布破產,從1998年至2001年三年間,國企職工從286萬下降到233萬,下降率達到24.4%,離退休人口卻由115萬升到119萬。大部分國企員工想方設法提前退休,提早享受養老金待遇。1999年至2003年的五年中,提前退休人數達到當期退休人數的20%。而是個主要城市的新增退休人員中,提前退休的已近1/3。部分提前退休的人員是非常健康的,卻往往以喪失勞動能力為由辦理了病退;還有部分行政管理人員以特殊工種名義提前退休。而對於那些已經內退或提前退休等需要自己繳納養老金的人群而言,延遲退休則是個不折不扣的噩耗。他們需要繳納更多的費用,所獲卻相應減少。多數學者在論證我國延遲退休年齡合理性的時候,都以預期壽命在延長為主要依據之一。但從數據上看,我國老年人口60歲以上各年齡組老人的平均余壽在1980至2000年間雖然在提高,但目前仍遠低於一般發達國家。而如果將退休年齡推至到65歲,按中國人平均壽命72歲來算,退休後只能拿到7年的養老保障金。假定他25歲參加工作,按40年的參保標准來算,平均參保款3000元/年*40年=120000元,退休後保障工資為6000元/年*7年=42000元,憑空損失78000元。基於美國相關制度的實踐,2010年9月6日,上海市出台了《關於本市企業各類人才柔性延遲辦理申領基本養老金手續的試行意見》,試行「彈性退休」政策,以此對不同行業的勞動者區別對待。使得一些工作勞累、收入又低的體力勞動者,提前退休得到解脫和享受。然而對於目前的中國而言,這項政策只會涉及到一個很小的范圍。因為民營企業用人,本來就極少年齡限制,只要對企業有用,七老八十也照樣可以上班。因此,這項政策很大程度上涉及到的就是國有企業等很少一部分人。在公務員、事業單位、國企及壟斷行業的隊伍中,目前工作在一線的多以合同制工人為主,但往往也還有一部分「正式職工」退居二線卻享受特權。缺乏必要的行業監管與考核制度,延遲退休為這些特權職工以及其他有背景者,提供了繼續享受特權5年的便利條件。更為領導者提供了「戀官」「戀職」的絕佳理由。盡管從2012年開始,中國的人口紅利已逐漸消失,但老齡化並不等於中國勞動力不足。目前中國市場依舊需要由已經繳納社保的人群不斷增加繳納年限、減少領取年限,來填補無底洞似的社保虧空。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數據顯示,2011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221萬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553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18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1%。假設我國平均退休年齡延長5年,每年可能會涉及上千萬人。一方面巨量崗位無法騰出,另一方面又很難通過新開發崗位等方式來化解。這不僅意味著人力資源的極大浪費,而且也意味著今後養老金積累的困難,其結果是當年輕的勞動力人口進入老年後,其養老問題將會成為一個更難解決的社會問題。與多數已施行彈性延遲退休制度的國家不同,中國目前許多單位招工用人,年齡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門檻,「4050」群體普遍遭遇就業難現象。對此,中國目前並沒有專門的《反就業歧視法》,而現有法律對就業其實的界定也過於狹窄——《勞動法》關於就業歧視的規定主要包括性別、宗教、種族、民族四類,甚至沒有關於年齡歧視的條文。經濟的全面市場化,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就業狀態和觀念,許多人都難以終老於一個職業,失業、更換職業的情形越來越多,而延遲退休年齡,則使得高齡就業者的公平就業權利無從保障。與「先富後老」的發達國家不同,還沒富裕起來的中國已快步進入了老齡化社會。辛苦半輩子的工薪族對雖然微薄但幾乎是全部生活來源的養老金需求更為迫切,也對公平問題更加敏感。在與之相關的社保、勞動關系尚未理順前,冒然延遲退休很可能是壓倒希望的最後一根稻草。(來源:華聲在線作者:作者:澤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