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父母也有一定的標准線,在你心裡最完美的父母是怎樣的
小的時候可能很多人都會羨慕別人家的父母。父母的性格觀念,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我們可以看到,其實如果說一個家庭的教養是非常好的,這樣孩子未來的發展也會比較好,為什麼會出現這樣一個現象呢?
其實一個好的父母通過言傳身教,能夠給孩子一生帶來非常多的影響,在我心目當中呢,好的父母應該是這樣的。
重視孩子的教育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量給孩子更好的教育,有一些父母可能不太知道教育的重要性,就想著讓孩子快點讀完書,讀完書之後在社會上找一些工作然後掙錢。
他們就忽視了孩子在啟蒙的階段學習是非常重要的,這不管對未來找工作,還是未來人際交往圈影響都是非常大的。
創造更好的物質條件,給孩子更廣的視野
優秀的父母,應該是自己在事業上更加拚命和奮斗,賺更多錢,努力讓孩子擁有更好的生活。讓孩子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到底是什麼樣的?外面的世界到底有多少精彩?讓孩子看一下真正好的學校,好的工作到底是什麼樣的人,讓孩子擁有奮斗的目標。
B. 完美型父母特徵:失敗與瑕疵,成為不給孩子愛與關懷的借口(下)
完美型父母不僅要求子女的外貌和表現要返銀辯完美,就連情緒也得「完美」才行,像是難過、懷疑、悲傷、氣憤或恐懼等「不完美」的感受是不被容忍的。對於孩子的「不完美」,有時候,父母無言的否定比嚴厲的批評更傷人。許多完美型父母對秩序和整潔很偏執。此外,完美型父母可能會把孩子的失敗與「瑕疵」,當成不給愛與關懷的借口,如此一來,他們就能迴避掉人與人相愛必然的難題和痛處。
許多完美型父母崇尚美貌、地位、權勢或金錢,幾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
布蘭達是一位五十四歲的家庭主婦。小時候她在洛杉磯長大,是個有著一頭毛燥紅發的女孩。她父親經營一家小店,母親負搏岩責記帳。她的父母是一對俊男美女。她還記得自己甚至只有十歲大,就意識到他們對「好萊塢明星般的臉孔」很痴迷。但布蘭達生來就和她的義大利移民第二代父母長得截然不同:「我有一副愛爾蘭人的面孔。雖然有些親戚說我的紅發、短鼻、雀斑臉很可愛,甚至寵愛地叫我『紅毛丫頭』、『紅發姑娘』,但在我父母眼裡,我覺得自己很醜、一文不值。」
布蘭達記得自己發自內心開懷大笑時,她父親總會厭煩地說:「你就沒有別種笑法了嗎?」
完美型家庭最大的代價,在於他們不僅要求子女的外貌和表現要完美,就連情緒也得「完美」才行。像是難過、懷疑、悲傷、氣憤或恐懼等「不完美」的感受是不被容忍的。完美型家庭的氣氛總是凝重嚴肅。在布蘭達的印象中,她不曾聽她的完美型兼剝奪型父母笑過一次。現在的布蘭達很難放鬆大笑或率性而為,她說:「當漏缺你的笑聲被人奪走,你的靈魂也就跟著被奪走了。」
布蘭達的父親常常罵她「 *** 」和「爛貨」。十六歲時,有一次她在電影院外面等父親來接,一群小混混跑來騷擾她。她逃進電影院大廳,結果她父親開車經過好幾次,布蘭達才看到他。他氣得火冒三丈,她把剛剛發生的事告訴他,他聽了呼她一巴掌,吼道:「你知道為什麼吧?你看起來就是個 *** 。我看都不想看你一眼。」
鄙視任何的瑕疵或失誤
對於孩子的「不完美」,有時候,父母無言的否定比嚴厲的批評更傷人。
C. 完美型父母特徵:人生任何不完美都是重大的失敗(上)
完美型父母的特徵在於,他們深信人生是一場表演,任何不完美的演出都是重大的失敗。多數父母都希望好事發生在孩子身上,完美型父母則堅持孩子必須自己讓好事發生。完美型父母常在孩子最需要支持時,施加最大的壓力,例如在體育競賽、藝文表演和課業表現上。他們重視結果,更甚於孩子努力的過程。
二十八歲的威爾是位老師。十三歲時,為了游泳速度而把一頭黃棕色頭發理成平頭的他,可是擁有絕對足以加入學校游泳二隊的實力。但父親卻堅持要威爾跳過二隊的選拔,比正常年齡提早兩年參加一隊的選拔。選拔日當天,父親載他去學校,一路上連珠炮般對他不斷施壓。選拔結果揭曉,威爾沒被選上。事後,他回憶道:「我聽了兩個小時的訓話。我一邊流著眼淚,一邊被拷問為什麼會讓這種事發生。」
第二年,威爾終於成功加入一隊,甚至成為游泳冠軍。但當他以低空飛過的成績取得進軍全國比賽的資格時,父親並不認可他的成就,反倒痛斥他的缺失。
威爾的父親具有完美型父母的特徵:深信人生是一場表演,任何不完美的演出都是重大的失敗。多數父母都希望好事發生在孩子身上,完美型父母則堅持孩子必須自己讓好事發生。威爾認為:「我父親的人生充滿後悔。他覺得自己沒有充分發揮,所以他試圖透過我來打贏人生的賽局。」
小時候,威爾全心投入父親的賽局。「每一學年開始,我都會對自己說:『我要做到最好,一天付出二十六小時,讓他們以我為榮。』」到了青少年時期,威爾只覺得麻木無感。「我沒有傾訴的對象。我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或自己的感覺是什麼。我還記得自己站在鏡子前面,覺得鏡子里的這個人沒有靈魂。」
長大成人之後,威爾有面對威權人物的問題,沉重緊綳的情緒也幾乎阻礙了他所有的親密關系。十二階段的療程再加上勤練武術,幫助他開始找回鏡中的靈魂。
就是要讓孩子覺得自己的表現很差
完美型父母常在孩子最需要支持時,施加最大的壓力,例如在體育競賽、藝文表演和課業表現上。
三十一歲的旅行社職員伊莉莎白,始終無法忘懷十歲時的一場賽事。那是一場體操競賽,她穿著黑色緊身衣站在平衡木上。這時,她聽到母親彷彿故意要讓大家聽見似地對父親說:「天啊,她的動作好僵硬。」伊莉莎白一下子就從平衡木上掉下來了。
D. 怎樣才算是合格的父母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對孩子以後人生的影響最關鍵。人類行為與家庭環境研究中表明,家庭環境決定孩子性格,社會環境影響對性格的影響次於家庭環境。
父母的素質極大的影響孩子的人生,因此做合格的父母極為重要,如何做一個合格的父母:
首先,建立一個公平自由的家庭環境,與孩子成為朋友。在家庭里要做到人人平等,父母不要試圖掌控孩子,要尊重孩子,多聽取孩子的意見。事關家庭的重要事情也要聽取孩子的意見,孩子自己的事情讓孩子自己決定,家長可以提意見,這樣可以增加家庭成員的互動,從小鍛煉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提升家庭凝聚力。
其次,說好話,做好事,做孩子的道德典範。孩子是天生的模仿者,孩子最初的學習對象一定是他們的父母。比如到了一定年齡喜歡偷偷穿媽媽高跟鞋的小女孩,比如小時候偷針大了偷金的孩子。有一句話說:聽過很多道理,卻仍然過不好這終身。因此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不是跟在後面說,而是走在前面。父母善良孩子就會善良。父母的所作所為對孩子的品格有很大的影響,所以為了讓孩子擁有良好的品格,父母首先要做好孩子的典範。
大學時曾經學到,家庭教育方式分三種。一種是父母專制型教育,這種家庭成長的孩子性格唯唯諾諾,對家庭過分依賴,不能自己做決定。一種是民主型教育,這種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獨立自主,活潑大方。一種是放任式,一般對孩子過分溺愛,那些少年失足的孩子大多出身於這種教育方式。
因此,優秀善良的人背後一定有優秀善良的父母,一定有一個溫馨的家庭環境,做一個合格的父母對孩子的成長十分重要。
E. 孩子心中的完美父母應該是什麼樣子
一、我心目中的理想父母,應該是把孩子的人格健全、道德完善放在首位,努力培養孩子追求卓越、獨立自主、持之以恆、勤儉節約等個性品德和良好習慣的父母。 古今中外的許多教育家都認為,對孩子發展來說,人格和道德是第一位的,人格發展和道德完善的意義遠遠勝過智力的開發。 良好的個性品德是現代人的基本要求,家庭教育中對子女良好個性的培養應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1、追求卓越。理想是決定一個人能走多遠的標志。一個人行為的背後肯定會有多種因素在推動著他,但毫無疑問,最高境界的肯定是理想。只有培養卓越,不斷向著更高境界去攀登的人,才能達到輝煌的頂點。理想對孩子來說,是最神聖的,讓孩子自覺地追求神聖是最完美的家庭教育。實際上,父母可以什麼都不做,只要讓孩子能夠知道永不停止的追求,那麼他們至少就成功一大半了。 2、獨立自主。獨立是人的天性。父母不能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附庸,不能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動,不能根據自己設想的模樣來塑造孩子、約束孩子。父母主要職責在於去發現孩子身上獨特的東西,然後加以培養、壯大並完善。尊重孩子、放手成長、培養獨立自主意識是對每個父母的基本要求。 3、持之以恆。父母應教育孩子認識到把握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是否堅持。「行百里者半九十」,這說明很多人經過努力的拼搏已經到成功的邊緣了,但就是缺乏最後一點耐心,結果無功而返。有所成就的人和普通人最大的區別不僅在於他們付出了更多的勞動,更重要的是他們能憑著堅強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難,從而到達成功的彼岸。 5、良好習慣。葉聖陶曾說,教育歸根到底是培養習慣。好習慣來自於平時的點滴培養。對父母來說,從小養成孩子良好的習慣,那麼習慣就會成自然,習慣成定式,孩子以後自然而然就會從事某種格式化的行為了。培養孩子的習慣可以從生活習慣、學習習慣、思維習慣三方面加以塑造。其中,生活習慣是基礎,它對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養成有很大的作用。 二、我心目中的理想父母,應該是永遠保持年輕心境,懂得把童年、童心還給孩子,讓孩子輕松、自由、愉快成長的父母。 明朝哲學家李贄的「童心說」認為,兒童的天真、率性是最寶貴的。童心沒有偽善,沒有爾虞我詐,沒有勾心鬥角,孩子的笑最天真、最自然和最燦爛。孩子的天真是人生不可能再得的財富,是至真至美人性的花朵,也是人類未來的最純、最凈的溫床。充分享受天真樂趣的兒童才能有健全的心性、完善的人格和發達的思維。做父母的要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孩子的天真。童心是童年生活最真實的鏡子,天真無邪、純潔無瑕、未受污染的。只有童心,才能敞開胸懷接受;只有童心,才能滿懷興趣探索;只有童心,才能袒露內心世界;只有童心,才能毫無掩飾的外露。育人的關鍵是育心。父母不要把世俗的、庸俗的東西教給孩子,父母教孩子善於偽裝、掩飾、討好,無疑是在扼殺孩子純潔的天性。 父母在教育孩子時,自身要保持年輕的心境。父母要像回到自己的童年時代一樣,努力和孩子一起玩耍,一起成長,成為他們當中的一員。父母應盡可能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讓孩子按照自己選擇的路走下去,並適當地加以引導,真正做到\"把童年還給孩子\"。現在的孩子,特別是城裡的孩子,已經沒有什麼童年的歡樂了,舊時的游戲已消失殆盡,因此挖掘傳統游戲,幫助孩子找回真正屬於他們自己的童年已成為刻不容緩的使命。 現在,很多父母在孩子剛出生甚至還沒出生前,就為他們設想了未來,期望他們成為音樂大師、繪畫大師等某方面的專家。過早讓孩子被動的學習,掌握各種技能,其實這並不是一種妥當、合理的做法。許多父母認為,游戲僅僅是游戲,玩耍僅僅是玩耍,游戲和玩耍只是在浪費時間,耗費精力。這種觀點其實是完全錯誤的。父母應該認識到,游戲、玩耍是孩子認知世界、創造世界非常重要的源泉。在游戲中,孩子的想像力、創造力得到充分的發展,他們會自覺創造規則、遵循規則、學會做人、信守諾言、體驗社會上的各種角色。因此,游戲是孩子的精神世界,是孩子的王國,孩子很多能力的培養、習慣的養成,都可以從游戲中找到影子。 讓孩子有一個快樂的童年生活,父母必須理解孩子的心理,尊重他們的童年。「童言無忌」,孩子率真的天性在生活中往往會給父母帶來很多尷尬,這時候,父母要更多地尊重孩子。孩子幼小的心靈正如稚嫩的幼芽,很容易受到傷害。說錯了一句話,做錯了一件事,受到了批評,以後就再也不敢說、不敢做了,這些都妨礙了他們輕松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做他們想做的事。父母不要害怕孩子出錯,要讓孩子學會在錯誤中成長。如孩子從小寫日記,父母就不應過多地忙於糾正他的錯別字,而忽略了對整個文章意境的培養。孩子的錯別字以後可以慢慢地改,但意境是誰也無法幫他創造的。過多的干涉、批評孩子會讓他無所適從、縮手縮腳,導致最後無所作為。 三、我心目中的理想父母,應該是善於發現孩子天賦,善於挖掘孩子潛能,善於培養孩子特長的父母。 「天下沒有不是的孩子,只有不是的父母。」父母經常埋怨、批評孩子,但他們往往不知道真正應該受埋怨的是他們自己。我常說,我們的教育扼殺了很多的天才,但在\"劊子手\"的隊伍中,真正開始傳接力棒的人恰恰是孩子的父母。許多父母在孩子的啟蒙教育中,就已開始扼殺兒童特有的天賦與潛能。 父母發現並培養孩子的天賦與潛能,最重要的一條是要鼓勵孩子的表現,善於觀察孩子在各種表現中展露出來的風采。父母強迫孩子沿著自己預先設定的方向前進,往往造成「有心栽花花不開」。父母為孩子選擇的領域往往不是孩子的天賦和潛能里最優秀的。 父母發現並培養孩子的天賦與潛能,父母就應該堅定不移地相信孩子。每一個孩子都有他的天賦和潛能,他來到這個世界必然有他存在的價值和無限發展的可能性。人生的道路看似很漫長,但真正起決定作用,允許人選擇的緊要關頭一生只有那麼幾次,為人父母若說對自己的孩子負責,最大的盡責就在於當你的孩子面臨困難時,充滿信心地對孩子說聲:「你行!」。這激情澎湃的聲音無疑是推動孩子克服困難繼續前進的強大動力,這往往能創造出意想不到的奇跡。 四、我心目中的理想父母,應該是以大朋友的平等身份來對待孩子,而不是以長輩的身份來壓制孩子和以棍棒的方式教訓孩子的父母。 我們經常埋怨社會上的等級高低、貴賤之分,其實這根源還在於學校和家庭。在學校里,老師和學生之間是不平等的,普遍形成了老師說學生聽的慣例,學生反對老師就是對老師的不尊重。在家庭里,父母和孩子之間也是不平等的,父母是至高無上的權威,孩子要逆來順受,無條件的服從。如果我們不用平等的眼光對待孩子,那麼他們永遠不可能形成獨立的人格。 在國外,父母非常注重平等的對待孩子,進入孩子的房間前,通常都要敲門,並問「MayIcomein?」而在中國,父母往往會毫無顧忌地闖進孩子的世界,毫無顧忌地把孩子的秘密公諸於世。孩子沒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和選擇的自由。當然,強調平等地對待孩子,並不意味著父母不要給孩子任何幫助、批評和建議。問題的關鍵是父母要以比較民主的方式教給他,給他選擇的機會和解釋的權利,當孩子覺得父母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