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很多老人喜歡撿垃圾
心理咨詢師認為,老人出現這種「怪癖」很多時候是因為出現了心理危機,把撿拾垃圾作為精神寄託,排解獨居所帶來的失落感、孤獨感、焦慮感。
從某種程度上說,老人拾荒,拾的正是「心荒」。用囤積廢品來獲得相對的安全感,通過撿拾垃圾的過程釋放自己的情感,充實自己的生活。要徹底治癒「囤積症」,需要家人子女給予更多的愛心和耐心,同時引導老人走出家門參與文體活動,建立新的社交圈,讓晚年生活變得豐富而充實。
(1)有多少父母撿廢品擴展閱讀:
另外,如果家裡的老人突然出現了愛囤積、愛撿破爛、愛攢東西的情況,首先要考慮他們是不是罹患了老年痴呆。一般來說,判定老人的撿垃圾行為是否為病理性,主要觀察其撿垃圾的目的:如果不會分類和整理,也不出售廢品,病態的可能性比較大。
如果老人囤垃圾的行為不是病理性的,子女要對他們這種行為多些理解。漢陽醫院精神科袁梅副主任醫師認為,有些老人愛囤垃圾是因為曾經的苦日子讓他們缺乏安全感,需要滿滿一屋子東西給自己帶來充實感,滿足他們的心理需要,對他們來說是某種精神寄託。
如果子女硬要改變他們這種不好的習慣,也要講究方法。袁梅副主任醫師建議,可以讓老人上老年大學,或者幫忙帶帶孫子、孫女,讓他們的晚年生活變得更豐富,將注意力從囤積行為轉移到其他方面。
Ⅱ 城市裡為什麼有老年人在撿垃圾是什麼原因造成老年人要這樣
城市裡有不少老年人在撿垃圾,而且人數似乎還在不斷增長。每每看到老年人腳部蹣跚、動作緩慢的從垃圾箱里掏撿垃圾,心裡總有說不出來的心酸。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這么多老年人撿垃圾呢?
一、貧困所致。城市裡有很多城市貧民,他們生活在 社會 底層,收入低微,雖有政府和 社會 幫扶,但也只能解一時之難。這些人大致來自於:
(一)下崗失業人員
1、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企業改制,造成大批企業工人下崗,這些人活到現在,大約是七、八十歲。
2、隨著 科技 進步、經濟發展被淘汰行業的職工。這些人主要來自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職工,包括紡織廠、印染廠、小作坊等,網店沖擊也令一些零售企業、實體店鋪人員失業。
3、產業政策變化使部分產能過剩行業、污染企業進行企業轉型、精簡人員或倒閉破產。
(二)因病致貧。一場大病就可能導致家境殷實之家轉眼間陷入貧困。我所居住的小區就有鄰居,因為治療患癌症的老人,賣掉了房子,還欠下一屁股債。
(三)投資、理財失敗。為了多掙錢,許多普通人投資了股票、非法集資、 社會 理財等,因為股市不振、經濟下滑、受騙等原因,致使好多人的投資血本無歸。河北省石家莊卓達集團以高額回報為誘餌非法集資,不久前卓達集團實際掌控人楊卓舒投案自首,將40多萬貪心的投資者置於絕境。
(四)進城生活的農民。許多進城務工的農民積聚了一些財富後,在城市或購或租房定居下來,但是農民工因為受 社會 根基淺、技能單一等局限影響,還不能說完全在城市紮根立足,其財富來源極不穩定。而且,這些農村來的老年人不像城市老人有養老金保障。
這些城市貧困人員包括老年人自己和他們的家庭,為了貼補家用,為了減輕兒女負擔,一些老人就選擇了撿拾垃圾這種不用投資、不需技能、時間靈活的營生。畢竟,多一分錢就多一分生活保障。
二、老人一生勤儉,看不得浪費現象。一些小時候受過窮、吃過苦的老人,養成了節儉的習慣,就像不許家裡人剩碗底、倒剩菜一樣,看見路邊的礦泉水瓶、垃圾箱里好端端的物品,就忍不住要撿起來。這些勤儉的老人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是窮怕了、怕再窮。
三、一些老人環保意識強。有的老人不但環保意識強,而且還要付諸行動。對於可再回收利用的垃圾,他們會分門別類的進行整理。他們認為撿拾、分類整理垃圾是發揮余熱、為 社會 做貢獻的一種形式。
撿垃圾的老人還有一些是因為閑不住想找事情做、性情變化行為古怪等原因。
總體而言,生活貧困是導致老年人撿垃圾的主要原因,為了能增加一些收入而撿垃圾的老人佔了絕大多數。
老年人撿垃圾順應環保理念、節約資源,他們本可頤養天年,卻為生活所迫,以老弱之軀行利國、利民之事,理應得到我們每個人的尊重。想想那些 汽車 碰瓷、摔倒訛人、公交車耍賴的老人,再對比一下撿垃圾的老人,我們的眼睛要不要變得溫柔一些?我們的內心要不要變得敬重幾分呢?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重老人、關愛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以後,我希望再投放垃圾時我們最好將可回收的物品事先進行分類,方便老人撿拾,喝完水的瓶子,碰見路邊有撿廢品的老人請友好的遞送過去。
舉手之勞,成就積善行德之舉。何樂而不為?!
我國城市化進城遠未結束,必然會有越來越多的農村老人進入城市生活,他們和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離開了土地,他們中的很多人就失去了收入來源,而城市能提供給他們謀生的機會卻越來越少,如何讓這些老人以及其他貧困的老人有尊嚴有保障的安度晚年,希望 社會 各界能對此給予更多的關注和幫助。希望如此!理應如此!
我們家的小區在我們當地可以算說是一個高檔小區,物業費都是全市標准最高的。按理說,住在這樣的小區,大家的收入都應該不錯,但是我們小區里,還是能經常看到兩位老太太在撿拾垃圾。她們倆人每天拎著一個編織袋,翻著小區里臭氣熏天的垃圾桶,而且是早晚各一遍,看著讓人心酸。
隨著我們國家經濟實力的發展,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不斷提升,特別是老人都有養老金和退休金,按說向她們這樣的老人日子過的太好,但最起碼也達不到要考靠撿拾垃圾來維持生活吧?時間長了又都是鄰里,我跟兩位老太太熟悉以後,曾經問過她們為什麼要撿垃圾。老太太告訴我,自己是從農村出來的,兒女在外地工作,為了讓她過的好點就在市裡給她買了一套房子。可是老太太在城裡沒有什麼親戚,小區里有沒有認識人,特別是我們這個小區年輕人居多,整天無所事事的。出來撿垃圾不是想掙多少錢,就是為了能有個事情做,還能遛遛彎,比在家裡呆著強多了。老太太還告訴我,剛搬到市裡時,身體一直都不好,後來出來撿垃圾身體比以前強多了,還認識了一個同樣來自農村的老太太,現在她們倆人結伴出來撿垃圾,每天都過得很愉快。
當然,也有一些老人是出於幫助孩子減輕家裡經濟負擔的目的,出來撿垃圾。現在年輕人都需要買套房子,而買套房子最少也要百萬,付了首付還要還房貸,付全款的更是讓家裡家裡生活水平直線下降。於是,一些老人就開始通過撿垃圾,來補貼家用減輕家裡負擔。
老年人撿垃圾,說明現在子女們陪老人時間越來越少。 多些時間陪伴在他們身邊吧,就像他們以前怎樣耐心陪護你。
別人反正我不知道,我媽在去世前四年裡突然開始撿圾垃,不說我們兄妹三人條件都不錯,我媽在同齡的老人里也是算有錢的,在上海內環一人一套二房一廳,手上有幾十萬存款,退休工資也不少,三兄妹都孝,每星期都去我媽那,一人包一周菜,我媽最多平時買點素的就可,經濟一定沒問題,我父母就是在國家最困難時,也沒缺過錢,因為他的公資都不低,我們也從小沒吃過苦,給了我們良好教育和生活,等我媽去世後,還有遺產留下,所以沒法理解,為什麼要撿垃圾,可能老了性格變了,只能這樣想,(我們也不敢說她,只要母親高興即可)快青明了,我們會來看你們的,下輩子還想做你們的子女,愛你們
城裡為什麼這么多老年人在撿垃圾?是什麼原因造成老年人要這樣?
我認為有兩點原因:
一:子女不作為,沒盡到贍養老人的義務或者無兒無女。
1:子不孝,父之過,現在 社會 上很多家庭的子女一天忙於工作,對父母得照顧就存在疏忽,為什麼會有這么多老人被送去養老院,這就是原因,他們沒時間照顧,乾脆拿錢讓別人管,甚至不問不管,常年不回家一次。
2:沒有子女的老人也很多,他們沒有固定的收入,一天只能靠撿拾垃圾為生。
二:老人常年養成的習慣。
我婆婆在世的時候也是這樣,每天不是種菜就是撿垃圾,我爸爸就經常說她,吃好點,現在推注工資這么高,把身體保養好,爭取父母活幾年,我婆婆不聽,很固執,一意孤行,拿她一點辦法沒有。
有一次我在我們那街上看見一個老太婆在翻垃圾桶,當時我第一反應就是想到了我婆婆,心急挺難過的,這么大歲數,還出來撿垃圾,不是我們子女,當孫的不孝,而且老人已經養成了這個習慣,平時也比較節約,盡吃剩菜剩飯,在外人看來好像還是我們虧待他們一樣。
有很多老人很倔,頑固不化,你說什麼都沒用,有時候啊,看到自己親人撿垃圾真的心痛,但有時候換個角度想想也是,他們一天在家裡能幹嘛,什麼也幹不了,出去走走,動動就當鍛煉身體吧。
我特意觀測了一番,坐標包頭,大多數拾垃圾者均有兩千以上的養老金,年齡在70歲以上舉多,它們多數在出門時帶口罩和圍巾帽子,一般你是認不出的。有一老太太77歲,4個兒女,她退休金四千多,老伴已去世自己獨居,問其原因她如是說:大兒子投資失敗,孫子上大學由她供養,該孫子花銷大又處了對象,二兒子家要買第二套房也需要她幫襯,姑娘們也都給她錢,可是她為了不引起兄弟間的紛爭,她對兩個兒子均給予了金錢方面的支持,可輪到自己幾乎所剩無幾,反正也閑的,撿點垃圾換點錢自己可以改善一下生活.....我含淚聽完了她的述說,可她是樂呵呵講的啊,這大概就是多數拾垃圾的的原因吧.....
我們小區天天早上八點多鍾,就會看到一個八十歲左右的老太太在拉圾桶里翻拉圾,我每天都從窗戶上看到她,,心疼極了,只要我想扔掉的油桶,紙箱,易拉罐等能賣錢的我都給她留著,喊她過來,我把這些東西從窗口扔給她,看到她實在背不動了,我迅速跑下樓,給她二百元錢說,你背不動,咱不要了,這也賣不幾個錢。 誰知道這老太大哭起來了,直說: 閨女,你真是好人,我回家跟我兒子說過你經常給我留拉圾」 ,其實我有的是錢,我是一個大學教授,八十三了,我共有倆孩子,一兒一女,女兒五十多歲了,前年被煤氣泄漏熏死了,我整哭,眼快哭瞎了,兒子沒辦法,讓我不要呆在家裡,出去撿破爛賣錢捐給需要的人,我聽了淚流滿面,是啊,咱有一點能力也幫幫需要幫助的人,也不枉在世上走一遭
吉林市是老工業基地,上世紀九十年代,大批國有企業倒閉,破產,重組。買斷了工齡,有些下崗職工,用這筆錢白手起家,幹了一番洪洪烈烈的事業,大多數人生活現陷入困境,用這筆錢應急,錢沒了,單位也沒了,只得四處打工。南方我不知道,吉林市的企業,別說五險了,三險也少。三十多歲下崗的,沒看那麼遠,到老了,沒交社保,沒退休金,年紀大了,干不動了,只能拾些破爛,到收購站賣了,換些錢維持生計。現在拾荒,層年輕化趨勢,四十多歲,歲數偏大,幹活沒人要。為了面子,大多晚上去撿。去年七月份,空中下著大雨,我撐著年等公交。一位上了年紀的老太太,肩上背著一個編織袋,沒穿雨衣,也沒打傘,全身濕透。站樁旁,垃圾桶旁邊有兩個喝完的礦泉水瓶。她步履蹣跚,走了過去,俯身拾起,放入袋中。我走過去郝她撐傘,道:「下這么大雨,雨停了再撿,淋感冒了,多遭罪啊?」她回過頭看我,目光呆滯,對我笑了笑,生活的壓力,讓她變得麻木了。我說:「這么大年紀了,讓子女出些錢,在家享福多好啊!」她又笑了笑,忽然開口道:「我餓了。」我忙掏兜,忘帶錢了。我身旁有位大哥,從包中拿了十塊錢,交給她,老太太接過,鞠了一躬,大哥忙去扶她,道:「使不得,這不折我壽嗎?」雨未停,老太太消逝在雨中。我的一個朋友,也是下崗工人,末交勞保。一次喝酒,我道:「咱們有個約定,老了,我和你撿破爛。」他說:「一定。」
什麼原因?沒有原因,人們常說,老了以後有三怪,(財迷、怕死、不瞌睡),這就是老財迷思想在作怪,我以前住在省府大院宿舍,我樓下的二位老人均已退休,男的是處級幹部,女的是中學老師,二人每月的退休金在五千元以上,(20年以前),三個孩子都是大學畢業,且工作都很不錯,但二位老人退休後最大的愛好和工作就是撿垃圾,開始還好,只是在院里看看有啥別人扔的垃圾能夠撿回家賣錢,後來乾脆發展到去大街上翻垃圾桶,每禮拜賣一次,賣以前的幾天里就堆在了樓道里,時間一長,臭氣熏天,鄰居們叫苦不迭,大家說說他們到底是什麼心態,真是不能夠理解,這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這也體現不出 社會 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國家幹部的高素質呀!
我家對門的老太太都已70歲多了,就是撿垃圾高手。她是跟著大兒子從農村搬到城裡來的,據她說是因為這兩年查環保,農村冬天燒不了煤和柴。冬天冷不好熬,加上還有小孫子。兒子就在這個小區租了房子,起碼冬天有暖氣。剛搬來時,我就看她挺能乾的,是個干凈利落的老太太。沒幾天就把門口幾乎長滿了野草的花壇收拾出來,種了青菜和小蔥。小區里有倆口子是專門收廢品的,因為這個小區離學校近,住戶流動頻繁。搬出搬進的都有很多不要的物品。那倆口子在這小區收廢品都近十年了,可以說是壟斷生意了,掙了不少錢。老太太搬來沒多久,就看到這倆口子買了倆8萬的新車。很是眼紅,跟小區幾個剛認識的鄰居聊天,就說「看看人家,收廢品都發財了」。
於是沒多久,單元門口就堆放著她撿來的廢品,紙箱啊、飲料瓶、衣物等等。大有跟那倆口子搶生意的架勢。起初,我知道她兒子兒媳都不願意她撿垃圾,後來犟不過她,就由著她了。畢竟城裡不像農村活多,她是一個忙慣的人閑不住。小區每天收垃圾的車是7點過來,我聽到她每天六點多過一點就開門下樓去垃圾桶里翻撿,上下班都可以看見她蹲在門口收拾撿來的東西,把紙箱子一個個壓平捆綁起來、把飲料瓶倒干凈、把衣物分類疊好。幹得井井有條,一點也不雜亂,撿來的花盆裡種了花,擺在門口。冬天天黑的早,小區燈也昏暗,有時下班回來遠遠的看到她在單元門口忙碌的身影,心裡覺得很踏實。
其實,憑她這樣撿垃圾的,是掙不了多少錢的,但每天她這樣忙忙碌碌的,不會覺得自己已老到沒用了。正如她兒媳跟我說的,起碼她有件事去干去忙,精神狀態也好,不像剛搬到城裡成天急著在家亂轉了。
確實,城市裡有不少老人在撿垃圾,我們經常能看到。
是什麼原因造成老年人要這樣的呢?
本人進行了歸納總結了一下
一、生活確實艱難,確實缺錢
1. 扒垃圾桶撿垃圾的有的老人真的是自己缺錢 。
他們甚至都沒有自己的退休金,要靠兒女資助才能生活。我以前就遇到過一位老奶奶就是,她是我高中同學的奶奶,沒有退休金,就是靠自己幾個兒女每月給母親的錢生活著。因為生活比較艱難,所以,有時,只能靠扒垃圾桶,賣廢品維持生活。
而且,歲數大的老人身上會有這病那病的,有時,可能自己的退休金都不足以支撐自己的買葯錢和治療費用,所以,只能靠扒垃圾桶賣廢品維持生活。
2.自己生活不一定艱難,但是兒女或者自己的兄弟姐妹生活艱難,需要自己幫助的。
有的老人可能自己的退休金完全夠花,甚至綽綽有餘,但是,可能自己的子女出現了各種問題,比如疾病,殘疾等情況,需要大筆費用治療照顧,甚至有的子女啃老,或者老人其它的親戚也需要幫助。面對這種情況,老人作為父母也不能隨意拋棄他們,只能養著。
而歲數大的老人如果自己靠退休金生活養老人是沒問題的,但是,如果養他們,明顯自己的養老金又不夠了,所以,有時只能靠扒垃圾桶,賣廢品維持這種開銷。
二、自己不缺錢,生活不困難,習慣使然,甚至是心理疾病
1.扒垃圾桶撿垃圾的老人有的不缺錢,甚至是生活富足,但是仍然有這種習慣,那是因為他們經歷過我國的困難時期,生活習慣使然。
我爺爺當年就是,他是離休幹部。是離休,待遇很不錯,2011年去世,去世前他住院五次,只是自己掏了600多塊錢。去世前沒事兒就和我奶奶去收集舊報紙和廢紙盒賣。那時倆人都80多歲了,互相攙扶著,走路顫顫巍巍地,拎著這些東西去收購站賣。之所以不賣給沿街叫賣的是因為賣給他們太便宜,吃虧了。
說實在的,我爺爺和奶奶倆人根本不缺錢。我爺爺那時退休金一個月6000多,奶奶少點兒,但是一個月也是2000,倆人加起來7000。可能不少人覺得這錢不多。可是,問題是我爺爺省錢是省到「骨子」里的。
給大家舉幾個例子
上廁所用的衛生紙人家從來不買,都是用舊報紙撕整齊用,因為這樣省錢,而且,最早的時候農村就那麼干過,也沒什麼事;
水使用時不準開得太大,因為浪費;
電和煤氣也要省著點兒用;
買吃的一定要貨比三家,要買便宜的;
下館子吃飯?那是從來沒有過的事,除非自己不掏錢;
賣廢品,只要按斤賣的,都在家裡稱好,只要重量對不上,馬上抗議不賣了,防止錢少,防止自己的利益受損;
這樣生活中省錢的例子我爺爺還做了不少。
我認為,他之所以這樣省錢很可能是生活慣性使然。他那個年代經歷了我國貧窮的年代,生活艱難,過慣了艱苦的生活。所以,即使現在生活富裕了,依然沒適應,仍然採取那種艱苦的生活方式,這是多年的生活習慣使然。
2.扒垃圾桶撿垃圾的老人還有一種是一種病態心理,他們同樣不缺錢,生活富裕,也沒有其它的生活負擔,但是,在同樣經歷過那個生活困難的年代後,發展出了比我爺爺這種對待生活的還嚴重的病態心理,成了「戀物癖」,「收集癖」。
在某些新聞中我們會看到某些老人把自己住的地方塞滿各種東西,自己住的地方儼然成了垃圾場,滋生了蚊蠅,蟑螂滿地爬,耗子胡亂竄。這種環境搞得街坊四鄰非常不滿。可是,老人卻不以為然。當街道來收拾時他還阻止,認為這些東西都有用,不能扔了。
這種老人其實生活也同樣富裕,不缺錢,也沒有任何家庭負擔。但是,在同樣經歷過那種生活艱難的時代後,他們產生了病態,發展成了「戀物癖」這樣的心理疾病。
這種情況最好是去看心理醫生。
當然了,不得不說,其實有這種行為的老人很可能也是空巢老人,他們只能通過收集去排解自己內心的空虛和孤獨寂寞。對於這種老人,我們應該多關心。
其實,不論是哪種情況的老人扒垃圾桶賣廢品,都應該引起我們 社會 的重視。畢竟,老人應該安享晚年,而不是扒垃圾桶賣廢品。
對於生活艱難的扒垃圾桶賣廢品的老人,我們應該多進行經濟援助;
對於生活富足的扒垃圾桶賣廢品的老人,我們應該加強心理干預和疏導。
只有這樣,才會很難見到老人扒垃圾桶。
Ⅲ 為什麼有很多老年人有往家撿垃圾的習慣
也許是他們那個年代習慣了省吃儉用的優良傳統,看到有的廢品是還可以利用回收的就要回去再繼續回收站自己去賣廢品。
二是,內心空虛無助無所事事,有可能自己退休也沒什麼事可做,倒不是無法生活,有可能是閑著也是閑著,沒事收集點廢品比如誰喝飲料剩下的瓶瓶罐罐或者其他的可回收的東西拿去賣廢品。
或者是可能覺得自己生活所迫,又不想給兒女找麻煩造成經濟贍養負擔,不想讓兒女供養他們,無奈有的無生活來源的老年人此方法來給自己生活自給自足來生活把,給自己增加點收入,減輕兒女負擔。
在年輕人眼裡覺得沒有用的東西也許有些老年人會覺得還有利用價值,說不定哪天還真就撿回來寶貝來了呢也說不定呢?就把那些看似沒有用在他們眼裡卻是有用的東西撿回來收藏,沒准兒說不定哪天有的廢品回收會是個有價值的收藏品了呢也說不定呢,一些老物件老古玩老古董不都是因為它的老它的年代感懷舊古老的似乎有的是被遺忘的卻成了珍品??
或許心理偏差———拾垃圾的背後可能是內心的孤獨
對於一些老人愛撿垃圾的「奇特」行為,如果老人撿垃圾不是為了經濟上的得益,有一種情況是為了獲取安全感。每個個體情況不同,但他們肯定存在著某種缺失,通過撿垃圾這種行為來進行心理補償。有些老人經歷過國家的經濟匱乏年代,內心深處有一種焦慮和不安全感,年老時自控能力下降,可能會通過撿拾垃圾的行為表現出來。
Ⅳ 上海老人撿垃圾上癮,把千萬豪宅當垃圾場,鄰居投訴,怎麼看
按理來說,就這事兒提出投訴有點兒小題大做,不過 侯某家中堆的可是整整八卡車的「垃圾」,設身處地地想像,附近的鄰居不得生活在「垃圾堆」里,生活嚴重受損。
侯某家中有近80歲的母親,此外侯某熱衷於撿拾垃圾,如廢舊的電線、廢舊的報紙,就這些而言就造成了不小的消防隱患,更何況還有另外的一些廢棄物,衛生問題也很大。
是不是千萬豪宅我並不知道,上海靜安區嶺南路的房子怎麼也得好幾百萬吧
不知大家有沒有印象,拾荒者因存放了不少拾來的廢品、一些易燃品著火後火苗很大的類似新聞,而侯某的行為與拾荒者別無二致(在這兒沒有歧視的意味,只是確實存在了不少的隱患),且其堆放的地區是居民區,這無疑更加大了某些隱患問題。
而 一旦發生問題,我想都是無法承受之重 。
新聞報道中,鄰居單女士並不是沒有給侯某通過聲,事實上,要不是實在忍受不了惡臭難聞的氣味、衛生問題引起的蟑螂、跳蚤以及侯某的漠視不作為,我想單女士也不會動用法律捍衛自己權力, 畢竟遠親不如近鄰,萬不得已下誰會搞差鄰里關系 。
居委會曾經也前來清理過侯某家的垃圾,還被堅決拒絕過(實在是頑固),「第一次拉了兩卡車」、「第二次又拉了六卡車」。
其實,侯某撿拾垃圾無非是為了賣錢貼補家用,在這點兒上我們不能因此歧視他。不過, 這事兒鬧到如此地步也有他很大責任,侯某如果有自覺性,每兩三天或一周就出賣廢品不就問題解決,畢竟八卡車可不是兩三天的積累能夠搞定的
(不是說你情況特殊別人就必須優待你,別人的生活難道就不是生活了?)
屋內垃圾「堆成山」,鄰居無奈訴至法院獲支持。必須支持!
千萬豪宅成了垃圾場,我有錢我任性
父母這代人或者爺爺奶奶這輩人吃過苦啊,從小是省吃儉用,他們除了平時特別節儉之外,貌似還有一個特別的愛好,就是愛收集點廢品。
家裡用過的紙箱子紙盒子,以及破舊的衣服都捨不得扔,還有甚者會在外面撿一些拿回家來攢著。等到攢夠一定數量,再去廢品收購站賣點錢,其實也賣不了多少錢,這可能是一種成就感吧。
但是如果持續拾荒,家中垃圾堆積成山,以至於被鄰居投訴,這是不是有點過分了?那麼加入你這個房子還是幾百萬的房子,你還不差錢,是不是就更看不懂了。上海這個老太太確實就幹了這么件事。
侯某的母親今年8多歲了,在上海靜安區嶺南路有一套幾百萬的房子,平時自己的老母親在那裡住,老母親可能這一輩子勞累慣了,平時就喜歡撿垃圾,廢舊的報紙,電線,紙箱子都愛往家裡撿。
可是垃圾卻越來越多,一直都沒有整理賣過,這樣就導致了整個房子裡面垃圾堆積成山,臭味也開始越飄越遠,試著想一想,假如你花幾百萬買一個這樣的大房子,自己的鄰居結果是一個垃圾場,每天都要面對惡臭與數不盡的垃圾,你會咋想?是不是很郁悶。
於是鄰居便找侯某溝通,老太太表示捨不得,最終經過溝通,侯某也賣過一次,據說當時賣出去6卡車的垃圾,我不知道是多大的卡車,但是就這6車也真是夠夠的了。
鄰居單女士本著和平友愛的方式曾經也溝通過,但是賣完那次垃圾之後,很快老太太就又將屋子用垃圾堆滿了,再次出現惡臭漫天,垃圾遍地的情況。單女士無奈,將老太太訴至法院,經過司法部門的依法審理,單女士獲得了勝訴。
老太太雖然敗訴了,但是不知道後續她會不會改一下子,畢竟她確實影響了別人的生活了。
如果侯某能給與老太太足夠的關愛,可能老太也不會那麼熱衷於撿垃圾了,她可能實在是太無聊了,幾百萬的房子對她來說真的是沒什麼意思。這也提醒廣大的兒女們,一定要給與老人足夠的關懷,避免出現類似的事情。
現在上海的房價特別的貴,已經去到10萬一平方的價格,還有人把千萬豪宅那裡放垃圾,這是最近發生在上海的真實事件。
根據數據統計上海人都喜歡上網購物,網路上的過度包裝十分嚴重,包裝大家都是丟棄掉,那麼這里就給很多的上海老人一個機會,他們發現了這裡面還有有錢賺得,就紛紛得收集一些垃圾放在自己家裡,到了一定得數量後就拿出去賣。
本來,這也是一個不錯得垃圾分類解決方案,但是有些老人確實有點過頭了,把垃圾收集當成了自己得愛好,並且收集垃圾和廢物得目的,不再為了賣,而是為了撿回來而收起來,滿足一下自己得收藏癖。
當然遇上這樣得鄰居,肯定是誰都不開心得,特別現在是進入了夏天,本來天氣悶熱,現在得樓道也不是很通風,那麼收集回來的一堆垃圾和廢物就有可能會發臭腐爛,那股異味卻是很難聞,並且最重要的是會出現登革熱還有蚊蟲等很多病,加上今年的疫情發生,大家都想讓老人清理掉垃圾,
但是很多老人卻是你怎麼根他溝通,他都會固執己見,就是不會丟掉那些心裡認為的寶貝,並且這些事情最後還惹得鄰居之間最後打官司。
最後上海這個拾荒老人最後輸掉了官司,鄰居獲得了勝利,出動了街道和居委加上垃圾清理的人員,一次過把滿山的垃圾請走,足足丟了好一車的垃圾。
但是問題又來了,很多鄰居都說,他不是第一次這樣了,每次清理完,他又開始收集,由於是他自己的家裡,所以大家都沒辦法去阻止他這樣多,加上他是老人,如果你又什麼問題,你自己還會惹上一身麻煩。
所以鄰居也很頭疼,到底如何次才能完美的解決這個問題?你身邊又沒遇上這樣的情況發生呢?說說你的故事
「怪事年年有,今天特別多」,上海老人撿垃圾上癮,把千萬豪宅當垃圾場,鄰居投訴,怎麼看?
上海一法院收到投訴,鄰居狀告同住人侯某把很多的廢舊物品往家裡搬,有一部分賣掉,沒有賣掉的就堆放在家裡或者閣樓上,給周圍鄰居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困擾。
因為當事人侯某平常就比較愛撿一些廢品,因為他沒有及時處理,這就讓樓道里味道難聞,還不時會出現很多的蟑螂和跳蚤,再者侯某家的電線老化和裸露,這些堆放的物品也很容易發生火災,給大家都帶來風險。
鄰居們多次前來溝通,物業和居委會都在溝通過,但是侯某隻是口頭答應卻從來都沒有落到實處,所以大家沒辦法才將他和他母親告上了法庭。
法院對於這件事也做出了相應的判決,因為老人對於之前居委會和物業的整改並不接受,也不去改變自己現有的生活方式,這就給一起居住的鄰居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老人需要在限定的期限內,處理好存儲的這些廢品,讓大家的生活不受影響。
對待老人的拾荒,如果只是興趣那麼,他收藏物品的數量會有限,對買大家的建議和居委會的整改也知道改變,但是他一直都沒有改變,就是因為他需要這份收購廢品的工作來生活,所以想要徹底的解決這件事情,還是要想辦法為老人找到一份工作。
如果他有了經濟來源,那麼他也不必再從事受過廢品這么辛苦的工作。每個人的生活都不容易,但是考慮到自己的同時,也不能影響到別人。
題中說的豪宅是誇張的說法,被告人侯某的家是在上海靜安區嶺南路某個平常的小區,而且從報道中的圖片來看侯某的家很破舊,應該是在一個舊的小區里,只是上海的房價很高,侯某的家能值幾百萬以上,單從房子價值來說它確實也算是「豪宅」。
按照侯某鄰居的說法,侯某平日里會從車站等地方撿垃圾回來堆放在家裡,隨著時間的推移侯某家裡的垃圾多到連房門都關不上了,家裡堆不下了就佔用樓道樓梯等公共場所堆放垃圾。垃圾堆放在那裡會讓很容易滋生蟲害,還會散發難聞的氣味,嚴重影響居住環境,而且侯某家的電線也存在脫皮老化現象,存在火情隱患。
鄰居早已受不了侯某的做法,曾多次與侯某溝通過,均未果。社區居委會接到群眾反映後,曾兩次從侯某家清理垃圾,兩次共計從侯某家運出8車垃圾。但是此後侯某仍然撿垃圾堆放在家裡,過去的情形再次上演。鄰居忍無可忍把侯某告到了靜安區法院,法院判決侯某5日內清理堆放的垃圾。
應該說鄰居的做法並不過分,侯某堆放的垃圾確實已經嚴重影響小區的居住環境,鄰居將侯某告到法院是在維護自己的權益。所以這事也沒有太多可講的,更多的還是希望大家以此案為鑒,共同維護好居住環境,構建和諧的鄰里關系。
我認為這是一個習慣問題不影響別人就好。
這樣的老人是在新中國時代里走過來的,每一分都來之不易,是中國傳統勤儉節約的美德。
他們翻找垃圾把賣錢的都收集起來其實表面上為了錢,從另外一種角度上是環保。沒有垃圾分類之前這些可回收資源有可能就被垃圾場隨意焚燒或破壞了。
正是老人的收集習慣讓紙板集中到了回收站再重新有實用價值。
但物極必反,垃圾里有太多的病毒和習慣,再加上老人身體弱抵抗力差很容易傳染和得病。特別是這些成堆的垃圾。
所以我覺得這個事情要引導老人注意安全和衛生而不是責罵嫌棄禁止老人。
老人喜歡撿東西我可以理解,我奶奶就喜歡撿些有用的東西回家。然而這位老人就過分了,誰攤上他這樣個鄰居,算是倒了八輩子霉。
上海一位老人平時喜歡撿垃圾,廢舊電線、廢舊紙箱、廢舊塑料等統統往家搬,其中一部分會賣掉,但是還有一部分賣不掉,他就堆在家裡。日積月累下,他的家已經成了一座「垃圾山」。
而且他的行為已經嚴重影響樓棟里其他人的正常生活,據鄰居反映,樓道里惡臭難聞,過道里經常能看到蟑螂、跳蚤,這場景光想想就要吐了。而且由於他屋裡電線裸露老化嚴重,紙箱、塑料堆積。一旦出現電線短路等情況,極易造成火災。
鄰居們跟侯某溝通過多次,也曾找過物業、居委會等,老人每次口頭上答應,接著就沒有下文了。無奈之下,鄰居們只得去法院起訴了老人。
對於老人的行為,我雖然理解,但是我是全力反對的。家裡臭氣熏天他受得了?家裡老鼠、蟑螂到處爬他受得了?最關鍵的是,很多東西根本賣不出去,那還留著幹嘛?老人撿垃圾不就是為了賣錢嗎?而且你自己屋裡放不下,放樓道里算什麼?樓道是公共空間,如果鄰居不在意還好,鄰居都提意見了,你還我行我素,這就是倚老賣老。
老人家過慣了苦日子,勤儉節約我們都可以理解。但是這件事中的老人,其行為已經嚴重影響起鄰居的生活和安全了。鄰居和社區多次勸告無果,說明他十分自私。對於如此自私之人,講情面都是白搭,只能來硬的。不能因為他是老人就抹不下臉,你越抹不下臉,他越倚老賣老不把你當回事的。
我的看法不知各位贊同嗎?
正如歌曲《有人》中所說,在這個大千世界裡可謂是無奇不有,「有人嫌貧愛富,有人唯利是圖」,還有人的愛好極為特殊,他們竟然會愛好撿垃圾。 當然,在現代化進程的 社會 中,雖然也存在著撿垃圾的群體,他們大多數是為了果腹,這並不奇怪。 但是今天要說的主人公的撿垃圾行為卻是讓人瞠目結舌。
這位上海的獨居老人,雖然家中有著千萬豪宅,還有著固定的退休工資,家中兒女供養,卻仍保持著自己的特殊愛好——撿垃圾,並為此上癮。 老人家中完全被垃圾堆滿,差點就沒有下腳的地方,但是老人並不為此動容,反而稱之為收藏,這些收藏包括了瓶瓶罐罐,塑料紙張。
雖然這是老人的愛好和房子,但是垃圾堆積,儼然成了個垃圾場,而且房子中散發的惡臭讓人難以忍受,房子裡面還有不少易燃物品,如果長期放置不理肯定會給周圍環境帶來傷害。 所以周圍鄰居經常對老人的行為發出投訴,盡管如此,老人還是依舊「快樂」地撿著垃圾。
後來物業受到諸多壓力,只能上門向老人說明問題,老人也表示這個撿垃圾的「癮」並不好抑制,只能自己慢慢改變。 其實這也不是第一次獨居老人撿垃圾上癮受到投訴的事件了。
雖然現代化建設越來越完善,很多老人退休後物質生活得到保障,卻丟失了最重要的東西,那就是親情和陪伴。 很多老人雖然兒女雙全卻很難經常見到子女,更不用提什麼闔家團圓了,所以只能通過撿垃圾來阻斷憂愁。 還有一些老人習慣了節儉,看到垃圾就覺得心疼,只能將他們撿回家,或是將這種行為當成了鍛煉。
還有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撿垃圾是老人老年痴呆的並發症。 當然老人的撿垃圾行為和後果並不能讓鄰居承擔,無論是哪種愛好都不能影響別人。 而且無論出於哪種原因,老人能夠將家變成垃圾場並受到鄰居投訴,而兒女卻沒有及時發現並阻止就是一種失職。
做為兒女的更應該在工作和老人中間做好平衡關系,不能忽略老人的異常行為,做到及時止損,還要經常探望老人,與鄰居做好協調,共建和諧社區環境。
2020年5月7日,上海市靜安區人民法院在當地社區法庭開庭審理了一起鄰居關系糾紛案。從案件信息中我們可以得知,被告人侯某每天都會從車站等地方撿垃圾回來,有些垃圾被侯某便賣掉了,而那些賣不掉的垃圾侯某統統把它們堆在了閣樓里,這使得樓道里滋生了很多的蚊蟲、蟑螂、跳蚤等,非常影響其他鄰居的日常生活。除此之外,侯某有時候還會在凌晨時整理垃圾製造噪音,也很影響其他人的休息。
也許你以為侯某絲毫不在意衛生情況,垃圾亂丟,肯定是一個人過日子毫無奔頭吧。事實上,侯某家裡還有一位年近80的老母親。侯某的母親大概兩三個月就會出門一次,而樓道堆滿的垃圾也很影響她的出行,每次出門侯某都會把入口處的垃圾整理一下,方便母親出門。
老實說,我現在在上海工作,小區內撿垃圾的人還是有一些的,不過要比垃圾分類前少多了。我住的小區樓下就有一個撿垃圾的婆婆,她一個人生活,平常除了撿垃圾就是賣點小菜,也沒看到她有子女來照顧她,她一個人跟我們這些外來務工人員一樣,也活得很孤獨。
相比較上面的侯某,這位婆婆撿的都是能賣的垃圾,也不會把垃圾堆在門口,有時候我有紙盒子類的快遞件時,也會把紙盒子給她,我覺得她還是很善良的。其實從侯某照顧母親這件事來看,我覺得他應該不算太壞,不過他把沒用的垃圾堆得到處都是就不對了,我估計他平時比較懶吧,賣不掉的垃圾也懶得處理了。經過鄰居投訴後,法院也下達了指示要求侯某把垃圾清除,相信他會做好這一點的。
侯某能在上海市靜安區有棟房子,其實只要勤快一點,好好打理自己的生活,就能擁有衣食無憂的人生,比起我們這些外出務工的人條件要好的多。希望他能變得正向起來,收拾好自己的生活,給自己和別人創造一個干凈的生活環境。
一位孤寡老人撿垃圾上癮,把石頭、木棍、塑料袋等各種垃圾都往家裡裝,塞滿了一棟2層樓民房。清理的時候竟然拉了28車,這全是老人家的「收藏」。有一點需要強調,老人家的樓房市值千萬。
事情背後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
第一、孤寡老人的凄苦,無依無靠、無兒無女,整天無所事事,,很容易對一件事情「上癮」,他唯有靠著拾荒,才能打發每日孤苦的生活。雖然有價值千萬的樓房,孤獨卻是金錢彌補不了的。
第二、這個老人靠拾荒度日,是否有別的同樣孤苦的老人,靠的是「呆坐」、「閑逛」等等度日呢?怎樣能讓這些無依無靠的老人,不再去「拾荒」,值得深思。
第三、如此「收藏」垃圾,雖然是堆在自己家裡,但垃圾帶來的,對鄰居環境衛生的影響是很大的。想想鄰居天天捂著鼻子過日子,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第四、為何要到忍無可忍才去起訴,為何所起訴,而不是友好協商。如果鄰居協商不了,為何不請居委會,當然派出所協商解決。
你對這位「拾荒」老人的事情怎麼看.?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
Ⅳ 很多老人家裡不窮卻還在到處撿瓶子,這是為什麼
主角:我們老了,我們老了,我們年輕了,我們年輕了。每個人都會變老。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敬老不僅包括物質上的貢獻,還包括心理上的關懷。有些老年人因為特殊的愛好而感到無助。比如一些生活條件好,對孩子明顯孝順的老人,特別節儉,甚至喜歡上街撿飲料瓶賣。而且大部分都不聽孩子勸阻,各奔東西。老人的孩子和外人都很難理解他們的行為,甚至認為這是一種類似阿爾茨海默病的怪癖。
白爺爺,吳爺爺,胡爺爺都是人品高尚的人。都是有崇高追求的人。都是大寫的人。他們真的把一生的余熱都奉獻給了社會,值得我們所有人的贊美!
以上三個例子分別說明了三種老人的心理。不管他們的目的是什麼,他們都希望年輕人能夠更加理解和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