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古代皇家對父母的稱呼有哪些

古代皇家對父母的稱呼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7-24 11:05:08

⑴ 在古代皇室中,兒女對父母的稱呼有哪些 (最好每個朝代都寫到,謝謝!)

其實,古代皇室成員彼此間的稱呼並不一定很強調皇家身份,很多時候就跟平民用的沒多大區別,「父皇」、「母後」等一般只用在書面語中或在正式場合提及時,起碼在宋朝是這樣。以下就此話題寫點我所知的內容,如有錯誤請讀者指正。

一、父親

宋代皇子皇女對父親的口語稱呼不是「父皇」,而與尋常百姓一樣,是「爹爹」。
例:
上(高宗趙構)至,奉卮,白太後(韋氏)以「燭頗愜聖意否」?太後謂上曰:「你爹爹每夜常設數百枝,諸人閣分亦然。」上因太後起更衣,微謂憲聖(吳後)曰:「如何比得爹爹富貴?」
——《四朝聞見錄·宣政宮燭》

二、母親

在平時口語中,宋代皇子皇女稱嫡母(皇後)為「娘娘」或「娘娘」。
例:
……上(仁宗)由是怨章獻(劉太後),而親章惠(楊太後),謂章獻為大娘,謂章惠為小娘。
——《涑水紀聞》
章獻既沒,或疑章懿之喪。仁宗遣李用和發其喪,視之容貌如生,使者馳入奏,仁皇於章獻御前焚香泣告曰:「自今大娘娘平生分明矣。」仁宗謂劉氏為大娘娘,楊氏為小娘娘。
——《龍川別志》
治平時,英宗疾既愈,猶不得近嬪御。慈聖(曹太後)一日使親近密以情諭之曰:『官家即位已久,今聖躬又痊平,豈得左右無一侍御者耶?』宣仁(高皇後)不樂曰:『奏知娘娘,新婦嫁十三團練耳,即不曾嫁他官家。』
——《鐵圍山叢談》
至謂母後亦同臣庶家,曰「娘娘」。
——《鐵圍山叢談》

皇子皇女稱身份為妃嬪的生母為「姐姐」。
例:
太母(朱太妃)語哲宗:「只十二哥是姐姐肚皮里出來,你立取十二哥即穩便。」(當時哲宗病危,朱太妃在他病榻前要求他傳位於自己所生的十二哥簡王似。結果引起向太後強烈不滿,不顧宰相章敦的反對堅持立了端王趙佶。)
——《曾公遺錄》
上(高宗)嘗語憲聖曰:「極知汝相同勞苦,反與後進者齒,朕甚有愧。俟姐姐歸(原註:謂太後),爾其選已。」憲聖再拜,對曰:「大姐姐遠處北方,臣妾缺於定省。每遇天日清美,侍上宴集,才一思之,肚裡淚下。臣妾誠夢不到此。」
——《四朝聞見錄·憲聖不妒忌之行》

三、祖父

曾祖父為「公公」,祖父為「翁翁」或「大爹爹」。
例:
憲聖叱王立侍,因責王以「我見你公公,又見你大爹爹,見你爺,今又卻見你。」言訖,泣數行下。
——《四朝聞見錄·寧皇即位》
光宗,孝宗第三子。初庄文既薨,孝廟白德壽(高宗)立光宗。宣瑣之夕,德壽故召魏王燕宿於禁內。次日歸邸,則儲冊已行。魏邸復入見高廟曰:「翁翁留愷,欲使三哥越次做太子。」帝漫撫之曰:「兒謂官家好做?做時煩惱去。」(魏王愷是孝宗次子,庄文太子薨,愷次當立,但孝宗以三子恭王「英武類己」,竟立之。故魏王向高宗抱怨說爺爺留他是「欲使三哥越次做太子」。)
——《西湖志余》

四、祖母

曾祖母為「大媽媽」。
例:
嘉王連稱:「告大媽媽(原註:憲聖),臣做不得,做不得。」憲聖命侂胄:「取黃袍來,我自與他著。」王遂掣侂胄肘環殿柱。(嘉王是光宗之子,憲聖吳後的曾孫。)
——《四朝聞見錄·寧皇即位》

祖母為「娘娘」。
例:
神廟一日被金甲詣慈壽宮,見太皇太後曰:「娘娘,臣著此好否?」曹後迎笑曰:「汝被甲甚好,雖然,使汝衣此等物,則國家何堪矣。」神廟默然,遂卸金甲。
——《鐵圍山叢談》

另,既然神宗稱曹太皇太後為娘娘,高太後稱其為娘娘,想來皇子皇女稱嫡母為「娘娘」的幾率應該比「娘娘」大。
在兩宋民間,對祖母的稱呼除娘娘外,還有婆婆、太婆、媽媽等。「媽媽」也可以用來稱呼母親。

五、兄弟姐妹

宋皇子之間皆以「哥」稱呼,無論長幼,按排行區分,如「大哥」、「三哥」、「九哥」,神宗趙頊比岐王顥大,但他也是稱顥為「二哥」而不是「二弟」。
皇帝也同樣如此稱皇子,如趙佶稱趙構為九哥,趙構稱趙瑗為大哥。
公主之間稱「姐」或「姊」,也按排行分。

六、子女對父輩的自稱

皇帝和宗室在身為帝後的父母、祖父母面前自稱為「臣」,而不是「兒臣」。
公主平時沒很多限制,口語可以稱「我」,但正式上表章時要稱「妾」。在神宗朝之前,長公主本來有表章不稱妾的特權,但後來禮院議謂:「男子、婦人,凡於所尊稱臣若妾,義實相對。今宗室伯叔近臣悉皆稱臣,即公主理宜稱妾。況家人之禮,難施於朝廷。請自大長公主而下,凡上箋表,各據國封稱妾。」神宗從所請。

七、嬪妃自稱

嬪妃對帝後自稱為「臣妾」或「妾」。也有稱「奴家」或「奴奴」者,但那似乎是在其品階不高的情況下。皇後在皇帝面前也自稱為「臣妾」。
嬪妃平時自稱也可稱「本位」,但不是「本宮」,因為在宋代,嬪妃居處不能稱宮,只稱閣、閣分或位。
例:
奏曲罷,婉容(高宗大劉妃)進茶訖,遂奏太後雲:「本位近教得二女童,名瓊華、綠華,並能琴阮、下棋、寫字、畫竹、背誦古文,欲得就納與官家則劇。」遂令各呈伎藝,並自進自製阮譜三十曲。
——《武林舊事》

八、太後自稱

皇太後、太皇太後自稱為「老身」。
例:
皇太後向氏哭謂宰臣曰:「國家不幸,大行皇帝無嗣,事須早定。」章敦厲聲曰:「當立母弟簡王似。」太後曰:「老身無子,諸王皆神宗庶子。」
太皇太後(高氏)諭曰:「今病勢有加,與公等必不相見,且善輔佐官家。」又曰:「老身歿後,必多有調戲官家者,宜勿聽之。」乃呼左右賜社飯,曰:「明年社飯,當思老身也。」
——《續資治通鑒》

九、皇帝自稱

朕。這個大家都知道,但可以稍加留意,其實皇帝並不是在任何時候都這樣自稱,用「朕」是在朝堂之上、與大臣議事,或在較正式的場合對宮眷談正事時。平時回到宮里與家人輕松閑談,大多時候還是用最簡單的字自稱——我。

十、對皇帝的稱呼

除皇子皇女外,無論是太後、皇後、妃嬪、大臣、宦官、宮女還是平民,平時都稱皇帝為「官家」,也可稱「大家」,禁中人私下議及時也稱「官里」。但在朝堂上或上奏章時,要稱之為「陛下」。大臣與皇帝議事時一般也是稱陛下。
總之,相較於「官家」,「陛下」是種更正式、慎重的稱謂。皇後一般稱皇帝官家,但若在正式場合或談很嚴肅的事時也會稱其陛下。

⑵ 古代對父母的尊稱 古代對父母的稱呼

1、父母同稱高堂、椿萱、雙親、膝下。

2、父母單稱家父、家嚴;家母、家慈。

3、父去世稱先父、先嚴、先考。

4、母去世稱先母、先慈、先妣。

5、對對方母親稱令堂、太君,對對方的妻子稱令正,對對方妻父稱泰山、冰翁,對對方兄弟稱昆仲、昆玉、令兄(弟),對對方的兒子稱令郎、令嗣、哲嗣、少君、公子,對對方的女兒稱千金、玉女、令愛等等,因多見於口語。

⑶ 唐朝人是如何稱呼父母的

唐代兒女當面呼喚母親的用詞,以「娘」的衍生稱呼「阿娘」「娘娘(不是用來專門稱呼後妃的,只是普通的兒女叫自己母親)」等為主。在母親面前需要規矩嚴肅,那麼就叫「母親」或者——注意——稱呼父母的專用名詞「大人」。

跟叫母親的「娘」系列相比,唐代對父親的稱呼,最流行的稱呼是「耶(爺)」的各種衍生,如「耶耶(爺爺)」「阿耶(阿爺)」。父母合稱「耶(爺)娘」很常見,如老杜《兵車行》:「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在唐代,「大人」是稱呼父母的專用名詞。

(3)古代皇家對父母的稱呼有哪些擴展閱讀

先從皇室講起,所有的唐代歷史劇中皇子都稱呼自己的父母為「父皇」、「母後」,聽起來很是高端大氣上檔次。

但是!真正的史實是,「父皇」「母後」這種稱呼只不過是編劇們的杜撰,唐朝的皇子們絕不會當面這樣稱呼父母。

唐朝皇子稱呼皇後,正式一點的可以尊稱為「皇後殿下」,如果是關系非常親密的親生母子,那麼就和普通百姓家的稱呼是一樣的,叫「阿娘」或者「娘娘」。這里的「娘娘」並不是後宮劇里那種對後妃的特定稱呼,而是「母親」的意思。

皇子對皇帝的稱呼語,也並不是「父皇」,而是「父親」或者「阿耶」、「耶耶」。唐太宗李世民在給自己的愛子李治的信中就曾自稱為「耶耶」。

那麼,除了身份尊貴的皇室子弟,普通人家的孩子又是怎麼稱呼自己的父母呢?稱呼母親我們剛才已經說過了,平民與皇室無異,都叫「阿娘」。

對於父親,則有所不同。

唐朝人稱呼自己的父親,除了「父親」之外,還有一種稱呼叫「大人」。

沒錯,在唐朝「大人」這個詞只能用來稱呼自己的父親,是個特定稱呼。

三族血親:

父親:爸爸,又叫爹、爹爹、爹親、爹地、大大、老爸、爸比、爸、老爺子。

母親:媽媽,又叫娘、娘娘、娘親、娘妮、老媽、媽咪、媽、老娘。

親屬稱謂(QīnShǔ ChēngWèi):對血親、姻親的稱呼,或具有血親關系、姻親關系者的互稱。

古代將凡血緣相近的同姓本族和異姓外族都稱作親屬,通常指五代以內的任何血親或姻親

⑷ 古代對家人的稱呼都有哪些

1、父母的稱呼:

父母同稱高堂、椿萱、雙親、膝下。

父母單稱家父、家嚴;家母、家慈。

父去世稱:先父、先嚴、先考。

母去世稱:先母、先慈、先妣。

2、兄弟姐妹的稱呼:

兄弟姐妹稱家兄、家弟、舍姐、舍妹。

兄弟代稱昆仲、手足。

3、夫妻的稱呼:

夫妻稱伉儷、配偶、伴侶。

4、同輩的稱呼:

同輩去世稱:亡兄、亡弟、亡妹、亡妻。

5、對別人父母的稱呼:

別人父母稱:令尊、令堂。

稱人兄妹稱:令兄、令妹。

6、對別人女兒的稱呼:

稱人兒女稱:令郎、令媛。

妻父稱:丈人、岳父、泰山。

7、對別人家庭的稱呼:

別人家庭稱:府上、尊府。

自己家庭稱:寒舍、舍下、草堂。

(4)古代皇家對父母的稱呼有哪些擴展閱讀:

古代社會對他人的代稱,一般包括對家人、親屬、朋友的稱謂以及其他稱謂。對親屬的稱呼,尊稱自己的父母為「家嚴」、「慈母」、「堂上」、「膝下」等。

若是姻親關系則加一「姻」字,如「姻伯」、「姻兄」、「姻翁」等。若有世誼關系的加一「世」字,如「世伯」、「世兄」等。若是姻世關系的加「姻世」二字,如「姻世伯」。

對家人的稱呼,妻子稱丈夫為「夫君」、「良人」、「相公」、「官人」、「外子」等,丈夫稱妻子為「荊人」、「賤荊」、「拙荊」、「糟糠」、「中饋」、「大嫂」、「大姐」等。

對別人的晚輩稱「令郎」、「令嗣」、「令愛」、「令婿」等,對自己的晚輩稱「弱息」、「犬子」、「小犬」、「息子」、「息女」、「息婦」、「東床」等。對朋友的稱呼,一般的互稱則加一個「仁」字,如「仁兄」。

根據具體的關系不同,又劃分為同學、同事等。同學之間的稱謂為「同窗」、「同科」、「窗友」、「硯友」等,同事之間的稱謂為「同仁」、「同察」、「同人」、「同僚」、「同年」、「同寅」等。

⑸ 古代父母的雅稱

古代對於父母的雅稱有雙親、高堂、嚴君、尊親、本親、慈親、慈膝、嚴親、親闈、親庭、椿萱、椿庭萱室、恩慈、二尊、怙恃、極尊、具慶等,其中嚴君、嚴親也可用來單獨稱呼父親。

古代父母的雅稱

在古代,尊為常見的敬稱用語,稱自己的父親可稱為「家尊」,稱呼對方的父親可稱為「令尊」。

古代父親的雅稱有太公、椿堂、椿庭、椿舍、尊君、尊府、府丈、家尊、嚴親、家君、家嚴、家翁、家公等,如果在稱呼前加上一個先字,代表已經逝去的父親。

古代母親的雅稱有尊慈、尊堂、尊萱、仙萱、壽堂、家慈、北堂、堂萱、萱室、萱親、萱闈、堂前、慈闈等。

⑹ 生活清朝的百姓,他們對自己父母的稱呼是什麼

皇家:子女對父母:皇阿瑪,皇額娘(有時候也用漢稱,稱父皇或太後;家庭私密性聚會時也用漢稱母親為「娘」)父母稱呼兒女:皇兒或直呼其名(一般不叫封號,叫名字或排行,比如康熙叫雍正,稱為允禛或老四,小四(排行),而不叫雍親王)下人:皇上(偶爾特殊情況下也稱陛下),皇後娘娘(或娘娘)八旗官宦家庭:子女對父母:阿瑪,額娘(有時候也用漢稱父親、母親或爹、娘)漢族官宦家庭:爹、娘或父親、母親。

清初的幾個著名旗主王公,擁有世襲罔替的權利。他們的主爵位(入八分的爵位)不必世襲遞降,但是除了主爵位外,還跟其他王公一樣,世襲遞降,並且進行考封。

世襲罔替的王爵(即鐵帽子王)共十二個,分別為禮親王、睿親王、豫親王、肅親王、鄭親王、庄親王、克勤郡王、順承郡王、怡親王、恭親王、醇親王、慶親王。除此之外,還有幾家清初立過軍功的入八分公後來世襲罔替,如褚英後人的奉恩鎮國公,就是世襲罔替的。

閱讀全文

與古代皇家對父母的稱呼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重陽節三清 瀏覽:926
孝順的品質的詞語 瀏覽:583
社保關系轉移退休前多久 瀏覽:20
岳飛孝敬母親的故事 瀏覽:236
老人肺心衰竭腳底發紫還能活多久 瀏覽:6
雲和縣老年大學畫圖班 瀏覽:533
安徽潁上建潁鄉孝敬父母勞動模範 瀏覽:867
養生館如何做外賣 瀏覽:179
水利部老年大學電話6 瀏覽:450
台灣安心養老院 瀏覽:666
貴州交3000農村養老保險領多少 瀏覽:449
70歲以上老人日本 瀏覽:692
欽州市老年大學電話地址 瀏覽:46
有多少父母對孩子很不好的 瀏覽:637
80歲癱瘓老人政府有補貼嗎 瀏覽:522
冬至在養生方面注意什麼 瀏覽:968
離婚後如何處理父母的關系 瀏覽:395
太平養老保險公司待遇節假日獎金 瀏覽:823
孝文帝孝順的故事 瀏覽:188
養老院意見箱內容怎麼填 瀏覽: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