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父母什麼事情都問我

父母什麼事情都問我

發布時間:2025-10-10 09:06:35

Ⅰ 父母不管大事小事都要找我們,真是太煩了!

其實父母與孩子相處,是一門學問。應該選擇一些事情來與孩子分享。不要總覺得孩子還小,這些事和他們說沒有必要,只有你說了,慢慢的,孩子才能成長。說一些你們身邊的事情,告訴孩子,可以從中提出一些經驗教訓,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成熟起來,比你們在孩子犯錯的時候硬教育要更好一些。

Ⅱ 當你的父母家人對你明知故問你會怎麼附和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是指我們和親生父母組成的家庭。在一個健康或者正常的原生家庭長大的人,自然會獲得自尊、自愛和自信。而有些原生家庭,在本書作者蘇珊·福沃德博士看來,就是「有毒的」家庭。中國有句古話:子不教,父之過。可是,有時候父母的教育或者養育方式可能是錯誤的,而且父母如果沒有意識到自己對子女的傷害,那麼這種「有毒的」原生家庭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是持久的,可能是終身的。有些父母如果吸毒、酗酒、工作不順心,或者夫妻關系惡化,可能會經常指責、辱罵甚至毆打孩子。「有毒的」家庭帶給孩子的會是自卑、內疚、負罪感、恐懼和不懂得愛,所以「有毒的」種子會一直埋藏在孩子的內心世界裡。



蘇珊·福沃德博士是一名心理醫生,他在給患者治療的過程中,總結七種有毒家庭的模式,讓讀者了解到家庭成長環境對孩子內心和人格造成的巨大影響。本書可以概括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有毒家庭為什麼會傷人,是如何傷人的?第二部分是告訴我們原生家庭欠我們的,我們自己要找回來。

家庭決定了孩子怎麼去看待這個世界,家庭是一個孩子的全部依靠。一個孩子的人際關系、內心感受、是否有愛心和精神信仰都會深深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有毒的原生家庭會給孩子灌輸一些錯誤的認識和信仰:例如如果我將來不成功,我就在這個社會上抬不起頭;人和人之間是沒有信任的,我沒有理由相信別人;我的成功必須建立在犧牲別人的基礎上;我很無能,我不值得別人愛我等。這些錯誤的認識會錯誤的影響到我們的家庭關系、人際關系和職場變現變得不和諧,自身認識和定位扭曲。這本書主要介紹了三種類型的原生家庭:角色倒置型、操控型和虐待型。



先說角色倒置型家庭,在一些人的成長過程中,更多的不是被父母關愛,而是反過來去被要求照顧他們的父母,好像孩子才是他們的父母。這種家庭長大的孩子誤以為有責任和有義務照顧好自己的父母,但是因為他們年紀尚小,很多事情超過他們的能力范圍和心理承受能力,所以他們會常常產生挫敗感和負罪感。再說操控型家庭,當孩子長大以後,父母仍然把他們當成小孩子看待,小到吃什麼飯菜,大到選擇什麼職業和什麼樣的配偶,都要遵循自己的看法。這樣的父母就是操控型父母。有些父母是通過情感操控子女,有些父母是通過金錢操控子女,還有些父母是直接威脅強迫子女。更可怕的是有些父母並不直接表達操控子女的意圖,而是告訴你「我這樣做是為了你好」來掩蓋子女們一點都不能違背他們的意圖。



最後說說虐待型家庭,比如身體虐待、語言虐待和性虐待。在一些父母的眼裡,孩子只是個發泄的工具,只要自己不高興,就動手打罵。這樣,孩子長大以後,不安全感會一直伴隨著他們。有些父母不顧孩子的自尊,公開的嘲笑和挖苦自己的孩子。他們其實不知道語言的虐待比身體的虐待傷害性更大,言語虐待更隱蔽,傷口癒合更慢。家庭成員之間的性虐待就是我們常說的亂倫。在歐美發達國家,性虐待是相對更常見的。性虐待其實是毀滅性的,這讓孩子們產生很強的羞辱感,以後再也很難建立親密的關系。

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孩子們遭受父母們的虐待還會自責?因為他們天生把自己的父母看成最信賴的人,他們不願意看到自己最信任的人變成壞人。既然我們無法抹去過去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傷害,但是我們可以重塑自己的未來,主要有四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是釋放憤怒,首先要把自己壓抑多年的情緒釋放出來。不是說你一定要找父母理論或者以牙還牙,只要從內心裡承認父母對自己的傷害就是有幫助的,比如,你可以在朋友面前把自己的憤怒宣洩出來。

第二種方法就是學會對父母說不。我們要學會表明立場,什麼是我們必須堅持的,什麼是可以商量的。父母雖然對我們有養育之恩,但是並不代表可以主宰我們的生活,我們有能力和權利選擇自己將來的人生。我們不是為了父母活著而活著,更不是要活成他們心中的那個模樣。

第三種方法是停止自我懲罰。很多在有毒的原生家庭長大的孩子很容易自責,他們覺得父母傷害自己的原因是和自己有關系,比如,不聽父母的話,自己辜負了父母的期望,這些都是自己的錯。要想從原生家庭里走出來,首先要停止自我懲罰,把責任歸還給主要的責任方。

第四種方法是與父母對峙。在和父母對峙之前,要做好足夠的心理准備,以面對父母的否定、憤怒、責難甚至是敵對的情緒。選擇和父母對峙,可以是當面交談或者書面溝通。和父母對峙的時候,一定要明確傳遞我們要表達的內容,比如,「這就是你對我做的事情」,「這就是你對我的好嗎?」,「這是我對你以後的要求」等。



總之,斬斷原生家庭的枷鎖,擺脫原生家庭的不良影響,最需要改變的是我們自己,而不是我們的父母。

閱讀全文

與父母什麼事情都問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永久養老院 瀏覽:52
沒有檔案能領退休金嗎 瀏覽:212
關於孝順老人的新聞標題 瀏覽:695
太原做體檢建議去哪裡 瀏覽:46
狗狗剛買回來多久可以體檢 瀏覽:23
如何和親生父母斷絕撫養關系 瀏覽:521
養老認證建模失敗怎麼回事 瀏覽:1
崇州貪污殘疾養老金 瀏覽:423
老人吃肥肉怎麼辦 瀏覽:885
重陽節景畫片 瀏覽:905
辭退60歲以上員工通知書 瀏覽:897
國企繳納養老保險多少年比較好 瀏覽:700
60歲想幹嘛 瀏覽:413
50歲男人2次提出離婚 瀏覽:555
老人頭暈四肢無力應該掛什麼科 瀏覽:954
上海社保滿50歲延期 瀏覽:260
50歲血壓偏低的原因 瀏覽:208
長壽花的芽怎麼養新手必看科普 瀏覽:82
老人家用n95嗎 瀏覽:993
老人家腿腫是中風 瀏覽: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