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孩子不愛跟父母交流
前幾天收到很多家長的留言,不約而同地反映了同一個問題:孩子不喜歡、不願意跟家人交流。
「孩子上高中,瞞著我自己存錢買了部手機。」
「孩子在同學面前有說有笑,回家卻什麼都不跟我們說。」
「我知道和孩子溝通的重要性,可是不知道怎麼做。」
這些家長的苦惱,讓我不由得想起韓劇《請回答1988》里,正煥和媽媽之間的關系。
從小一起在小巷子里長大的正煥和善宇,跟媽媽的關系卻大相徑庭。
善宇和媽媽幾乎無話不說,學校里的日常、自己的各方面,都會經常性地和媽媽提及。媽媽也常在朋友面前得意地炫耀:「正宇和我之間沒有秘密。」
而正煥卻相反,和媽媽幾乎沒有什麼交流。
新買的運動鞋被高年級孩子搶走了、考試得了第一名,開心的不開心的事都不會和父母講。對比善宇的體貼和親密,正煥媽媽倍感失落和傷心。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孩子也非常多,不報喜也不報憂,不管是學校發生的事情還是跟自己有關的事情,都閉口不談,不樂意跟父母交流。尤其是到了青春期,表現更為明顯。
歸根結底,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童年時期父母與孩子間的親密關系出現了問題。
1
很多父母,輸在了不會好好說話
在家庭教育中,親子關系的好壞和質量高低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育的成敗。凡是親子關系不好的,其教育往往事倍功半。
很多父母,明明都是為孩子好,想幫助孩子成為更好的人,可經常話一說出口,就變了味。
本意是提醒孩子把房間枯此差燈關一下,話一出口,變成問責:「說了多少遍了,又不關燈!」
看到孩子臉上有傷,本是關心孩子,卻不去了解事實,妄加主觀評判:「跟人打架了是吧?」
孩子考得不好,本來是想激勵孩子奮進,卻變成打擊式教育,直接否定孩子:「我怎麼生了你這么笨的孩子。」
語言是最直接的溝通方式。心理學告訴我們,孩子在1歲之後,就能分辨大人的語氣,並會受到父母情緒的很大影響。
問責、嘮叨、命令、主觀評判、直接否定,這些帶著情緒的「破壞性溝通方式」,只會讓孩子逐漸緊閉心門,和父母的話越來越少,溝通也越來越困難。
過於強調權威和缺乏耐心,讓很多家長在溝通時總是急於表達自己的觀點,導致孩子的想法和情緒被無視。
其實,不管在面對什麼事時,重視和處理孩子的情緒永遠是第一步。父母要多問問孩子的想法,聽聽孩子的心聲,不要讓不經意說出的話,傷了孩子的心。
好好說話的父母,孩子幸福感更強。
2
注重和孩子的有效溝通
大學時一個室友不喜歡和父母打電話,原因是他經常跟父母講一些自己很開心的事情時,父母不會同他一起開心,還反過來教育他應該如何如何,沉迷於說教。
「你能明白那種感覺嗎?就像一個鼓鼓的氣球,一下子被人拿一根針戳破,癟了下去,一點開心的感覺都沒了。」
很多父母和孩子表面上是在交流對話,其實是一種「無效的溝通」。
《媽媽是超人》節目中,被熱議的黃聖依和兒子安迪的相處狀態就充滿了尷尬。
母子第一次見面,安迪不小心刮到了手,一直盯著自己的手看,跟媽媽說手痛,可是黃聖依好像沒聽到的樣子,也沒注意到,反而一直在問孩子「冷不冷,累不累」。
進屋後,孩扒正子一直喊熱,她也沒在聽;在黃聖依做早餐時,安迪頭上頂著一個小布偶,一臉開心地讓媽媽看他,結果黃聖依又是充耳不聞,只顧做自己的事······
父母這些無效的陪伴,很多時候冷落了孩子卻不自知,孩子的內心缺少安全感。
一旦父母的反應讓他失望,逐漸地,他不知道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和父母分享、交流的熱情也被慢慢澆滅。
家長不要覺得孩子年齡小,他的感受不需要考慮。其實親子之間,孩子最需要的就是尊重、平等,他們感受也是值得被重視的。
當孩子想要和你交流時,即使再忙,也請停下來和他溝通,不然等到孩子什麼都不願意跟你說的時候,就為時已晚了。
每天二十分鍾的有效溝通遠遠超過一天的無心陪伴。
趁著孩子尚小,一定要多關注孩子,孩子和你分享他的事情時給出積極的回應,哪怕是無聊的小事;高興時和他一起歡呼,難過時陪他一起難過,給他鼓勵和關懷。
珍惜和孩子相處的每一刻,給予他高質量陪伴。
3
反思教育方式,愛和信任很重要
知乎上,「那些親子關系良好的家庭,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相處細節是怎樣的」話題下,一個答案讓人印象深刻:
「那種關系我想就是,我和父母,我們是彼此的驕傲和依靠。並不是因為有多優秀,而是我們讓彼此活在愛里。」
很多父母給孩子的期望很高、要求很嚴,教育方式十分沒皮嚴厲、苛刻。
不管和父母說什麼,孩子得到的大多是父母的挑剔、批評、責罵,很少有鼓勵和欣賞。
過於嚴厲的教育方式,父母不夠信任孩子,也容易使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隔閡越來越深。
曾經一個同學告訴我,小時候考了98分,開開心心告訴爸爸,爸爸的反應卻不是高興,而是讓他好好反思那2分是怎麼丟的。
「我的童年裡,從來沒有聽過哪怕一句的肯定,我即便是別人眼裡最優秀的孩子,可刻在骨子裡的永遠是自卑。」
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越少,親子關系越疏遠。
當你發現孩子經常撒謊,不愛與你交流,請首先反思是否對孩子過於嚴苛,沒能傳達給他足夠的愛。
孩子不敢說實話,不願意和父母講心裡話,或許只是出於一種本能的逃避和害怕。
父母的愛、欣賞、信任和鼓勵,是孩子成長最好的養料。
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成人、成才,但是也請給孩子一定的成長空間,相信孩子內在的潛力,不要抓得過緊,讓孩子喘不過氣,與你的距離越來越遠。
曾經刷爆外網的九張圖,簡單到只有九句話,告訴了父母應該如何與孩子溝通:
我愛你
我為你驕傲
我一直在你左右
我相信你
謝謝你幫我
一切都會好的
你今天過得怎麼樣
你的夢想是什麼
你很強大,不要放棄
與大家共勉。
㈡ 為什麼很多孩子不願意跟爸爸親近
如果把家庭比作京劇舞台的話,那麼爸爸在家庭中往往扮演的是白臉的角色,懲罰孩子的都是爸爸,爸爸的形象也比較威嚴,所以孩子會比較怕爸爸,因此不願意和父親接觸。而且在家庭生活中,一般媽媽陪伴孩子的時間更多,因此孩子更願意和媽媽親近,不願意和爸爸親近。不願意和爸爸親近,可能存在男女之間的差異,就像女孩子更喜歡和爸爸親近,而男孩子更願意和媽媽親親了,不願意和爸爸親近。那遇到孩子不願意親近爸爸的情況,我們該怎麼處理呢?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這種問題,一般是誰想問的?提出這個問題的人,可能是一個對孩子不夠親近自己而感到困惑的父親。也有可能是孩子自身孩子長大以後會思考,為什麼自己不願意親近爸爸。或者是旁觀者,看到了這類現象,因此提出了這樣的疑問。分析完問題的提出者,就能更好的解決問題了。
想要讓孩子親近爸爸,首先爸爸得親近孩子。我們可以採用以下的方法來親近孩子。
以上就是我的分析和觀點了,希望能有所幫助吧。
㈢ 孩子不願意和父母親近如何處理
1、孩子能夠在你面前,表現自己情緒
現代的女性多是女強人型的媽媽,也就現在流行的虎媽,走路帶風。雷厲風行,渾身散發著霸氣。這種的媽媽通常對於孩子的教育也是比較嚴格的,而孩子也都很害怕這樣的媽媽。所以,在媽媽面前經常控制自己的情緒,而不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
久之,孩子不願意和媽媽親近,也不願意和媽媽接觸。因為媽媽總是當著別人的面對自己大呼小叫,毫不留情。總是說孩子這也不對,那也不好。孩子雖然小但是自尊心卻很強,由於害怕媽媽的暴脾氣,所以,孩子就不會在家長面前表達自己的心聲。
長期下去,孩子很可能會產生自卑感和恐懼感甚至早戀。
2、孩子受傷或者遇到問題時,會想到父母
當孩子還是一個小寶寶的時候,不管幹什麼第一個都會叫媽媽或者叫爸爸來幫忙。但是,隨著孩子的長大,爸媽經常以忙為借口,或者經常訓斥孩子。所以當孩子遇到一些小問題或者麻煩時,可能第一個想到的就不是你。
文章圖片頌讓1
3、孩子願意會主動跟父母交流
無話不談的親子關系是所有的父母都想擁有的野顫局,可是大部分的家庭卻是很難做到的。親密的親子關系不是一朝一夕培養出來的,因為人都是很脆弱,洞談很敏感的。如果經常大聲呵斥孩子,當然孩子就會疏離你。
㈣ 孩子總是喜歡一個人待著,不願意和父母溝通怎麼辦
從小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很重要,家長們要重視此問題。建議大家平時多學習正確的育兒方式,在該放手的時候不要捨不得。
要知道孩子未來要走的路很遠,只有在合適的時候教會他談兄們相應的處事方法,才能讓其懂得如何自己一個人去面對風雨。
㈤ 幼入園的孩子不喜歡和父母有親昵接觸該怎麼辦
如果孩子去了幼兒園以後,回來不再和父母有過去一樣的親昵,那麼就需要從以下幾點來查找原因。
第一, 送幼兒園的過程是不是愉快的。
有很多小孩不喜歡上幼兒園,父母採用強制的手段把孩子塞進幼兒園,然後一走了之。認為孩子時間長了就可以適應。
可是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大人不喜歡自己的工作,被別人強制送到工作的地方,那麼他在工作單位會是愉快的一天嗎?如果不是的話,那麼你怎麼能指望孩子在幼兒園就能夠愉快?並且回到家之後還歡歡喜喜的和父母親昵呢?
第四、怎麼來改善
1、給孩子養成講睡前故事的習慣。這一時間帆數指不用多,只需15-20分鍾。每天都能養成這樣的習慣,就能建立起來孩子和父母之間,斷裂的溝通橋梁。
2、陪孩子一起做手工。既能一起做又能說話的手工方式,也可以起到同樣的作用。
㈥ 我家寶寶一歲半,可是喜歡和姥姥一起玩,不喜歡和爸爸媽媽玩,為什麼呀
可能是因為你們和寶寶在一起的時間比較少,大部分時間都是姥姥陪寶寶一起玩,所以寶寶比較喜歡姥姥。只要你們多抽出一些時間陪寶寶,寶寶還是會很喜歡和自己的爸爸媽媽一起玩的。
㈦ 為什麼孩子長大了不願意跟父母親近
其實,並不是孩子長大不願意和父母親近,而是因為隨著孩子長大,孩子與父母之間距離增加、溝通變少,同時孩子逐漸學會獨立,不想讓父母擔心等導致大多數父母錯誤的認為孩子不願意與自己親近,其實是親近的方式發生了改變。
具體原因如下:
一、距離增加與接觸事物不同導致溝通減少。孩子上小學時每天圍繞在父母的身邊,無論是開始還是難過的事情都會與父母分享,隨著孩子學業的提升、工作的調動,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距離逐漸增加,從最初的每天回家增加到每周回家一次、每月回家一次、每年回家一次、幾年回家一次,父母與孩子之間接觸的事物變得不同產生代溝,同時因為長大後學習、工作的原因導致孩子與父母的接觸溝通時間變少,從而導致孩子不像之前那樣與父母親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