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雙減政策下,父母如何正確對待「雙減」
有以下三點:
一、與老師攜手,共同為孩子成長助力。
「雙減」政策落地後,共青團中央也專門發布回應:「一個真正對孩子負責的家長,一定要真正參與到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中來。「老師和家長就像兩把槳,只有雙方同心同向,孩子才能朝著我們期待的方向航行,順利到達成功的彼岸,擁有更加美好的人生。」在教育的道路上,教師是傳道授業解惑的人,家長是孩子一生的榜樣。一個優秀孩子的背後,是老師和家長奮力托舉的身影。「雙減」之下,家長要配合和支持老師,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少一些關心和責備,相互信任。家長和老師之間保持默契配合是良好教育的起點。
我們相信,家長和老師的合作越好,孩子的教育就越成功。
二、用愛滋養,用心陪伴,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
家庭教育家杜威曾說:「一切教育的最高目的都是形成品格。在每個人的人生成長中,沒有比父母更重要的老師了,最好的導師就是夫妻之愛。」孩子們可能不需要好的物質條件,但一定想要一個溫暖的家。父母相親相愛的家庭,是孩子獲得愛和溫暖的最佳場所。在有愛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可以延緩滿足,情緒穩定,內心有安全感和幸福感,積極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忙碌的生活中,別忘了用愛滋養愛人,也要滋養孩子。陪伴是孩子成長最好的禮物,也是孩子最需要的教育。好孩子是管出來的,優秀孩子是陪出來的。陪伴,不僅是給孩子成長最好的禮物,更是孩子最需要的教育。在父母的陪伴下,孩子才能像一棵小樹苗一樣不畏風雨、茁壯成長,不僅學業越來越好,整個人也會變得越來越自信。有了家長的陪伴,孩子才能像樹苗一樣茁壯成長,不僅學習越來越好,也越來越自信。教育不能重來,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工作再忙也要陪伴。尤其是在「雙減」下,要真正用有限的時間和注意力陪伴孩子。用心傾聽,用心交流,用心幫助。
記住孩子和父母一起度過童年,這是健全人格的最佳課程。
三、以身作則,引導孩子養成好習慣。
學習成績好的孩子,大多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而良好的學習習慣又與優秀的生活習慣息息相關。例如: 擁有良好的閱讀習慣能有效促進思維的發展,而好的運動習慣則能有效促進注意力和專注力的提高。又如優秀的勞動習慣能幫助孩子確立正確的三觀,培養責任感,提升獨立能力,而參與家庭生活的習慣有助於培養孩子的公民意識以及對家庭的責任感。好習慣的養成離不開外力的推動, 最終達到從他律到自律的轉變。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⑵ 雙減政策下家長該怎麼做
①「雙減」之下,父母的責任不減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你前半生最重要的事業。父母的認知要提高。雙減,是為了減輕孩子過重的學業負擔,而不是減輕做家長的責任。無論老師承擔多少責任,家長也絕不能當甩手掌櫃,所以父母的教育要全面。教育孩子不能只有簡單的經濟投入,還需要大量的時間、精力、情感、智力、陪伴、學習、溝通的投入。
②「雙減」之下,父母要優化孩子的學習方法
生活中,家長總是更為積極地為孩子搜刮來更多的試卷、習題、練習冊,在孩子看來任務量的繁重只會挫敗對學習的興趣,對學習來說,孩子發自內心地覺得做事快做得好才會對學習更積極。要想學得快、理解快,記憶牢,可以學習諸如「精英特速讀記憶」的快速閱讀方法,能有效提高孩子的閱讀速度、快速理解和重點記憶,一兩千字每分鍾的閱讀速度是非常容易的,其次對注意力、閱讀理解思維、記憶力也也有具體的訓練,有興趣可以看看。
③「雙減」之下,習慣的培養不要放鬆
學業優秀的背後,到底是什麼?是一種「自覺性」,是孩子自主學習的習慣與能力。清華大學教授謝維和經過多年研究發現,學業成績與道德品質優秀的孩子,指向了一個共同的特點:自覺性,即那些學習成績和各方面發展都比較好的學生,他們學習的自覺性程度都比較高。這種「自覺性」可以表現為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自律性、有理想、自我管理、專注、良好的學習習慣、有比較清楚的學習目標,等等。
⑶ 「雙減」之後,如何做一個更好的父母
在過去的2021年,「雙減」是引發許多父母共鳴的熱詞。以往密集型的養育、教育方式,已經不適合時代發展,而且在嚴管之下,也沒有培訓機構讓您去「雞娃」「內卷」了,許多父母又有了新的焦慮。來到2022年,如何逃離焦慮,重新回歸教育的常識和本質,是父母們需要進一步冷靜思考的問題。新的一年,如何做一個更好的父母?這篇文章從家長的自我學習、家校配合等六個方面談起,希望能給各絕擾世位父母提供良好的參照。01 沒有家庭配合 教師的努力會大打折扣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離不開學校教育,但學校教育沒有家長的支持,也難以成功,因此說學校和家庭是一對不可分離的教育者。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而老師同樣也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重任,老師和家長是同一出發點上的隊友,每句話、一顆心都是為了孩子能夠健康成長、學業有成。父母的養育滋養了孩子的心靈,老師的教育發展了孩子的學識,有著共同的責任與使命:讓孩子成才。家長和老師這對隊友,需要信任與配合,在孩子成長的這條路,肩並肩,一起走。老師通常是站在中立和客觀的角度在看待學生,而家長偶爾會帶有親情的因素。當家長對老師產生不信任,也會導致孩子不信任老師,即使才能再出眾的老師對孩子的教育也是無效的,這無疑對孩子的成長是一種傷害。如果教育是一棵大樹,父母的愛和教育就是根基,而學校和老師的教育就是枝幹,雙方配合才能開出賞心悅目的花朵。信任老師應該是每一位家長的必修課,家長和老師一條心,這是我們教育好孩子的基礎。希望所有家長都能明白,家長和老師配合得越好,孩子的教育就越成功。02 正確對待孩子犯錯 很重要教育學者尹建莉說:一個缺少嘗試、不犯錯誤的並肢童年是恐怖的。每一個錯誤都可以成為生命的轉折點。世事無常,我們無法替孩子安排完美的人生,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讓他們懂得從自己的錯誤中找到出口,開創新局面,而不是畏懼哭泣。孩子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對待孩子犯錯的錯誤方式,那將是生命中隱伏的悲傷。如果孩子犯錯後,得不到包容與接納,只有批評與指責,他們在未來更難以坦誠地面對自己的過錯,更傾向於隱瞞過錯。這會讓孩子一直處在恐慌中,逐漸變得膽怯而自卑,戰戰兢兢,看父母臉色行事。同樣,當孩子犯錯時,家長過度的嬌慣、放縱更是會害了孩子。不要以年齡、偶然等借口幫孩子逃避錯誤,孩子除了需要正確引導,也需要在錯誤中成長。縱容孩子的小錯,日積月累,慢慢就會凝積成明天的大錯,甚至也許會造成無法挽回的局面。掙扎坐起的嬰兒,蹣跚學步的孩童,都是在不斷犯錯、經歷過無數次失敗後,才最李配終學會了奔跑,這是孩子人生中必經的歷程。03 平時不聞不問 考差了大發雷霆是最大的誤區學習的主體雖是孩子,但是家長卻是孩子學習路上最好的幫手。孩子學習過程中,家長的陪伴尤為重要,在這個時期,請家長千萬不要再說「沒時間,要工作」,再忙也請抽出一點時間來,關心一下孩子的學習進度。面對他們的壓力,陪他聊聊天,談談心,幫助孩子放鬆一下緊綳的神經。面對他們的拖延,家長更要及時鞭策他,適當地催促一下,讓他有點緊迫感。家長的有效陪伴,就是對孩子學習最大的支持。家長也不能只享受孩子優秀的果實,卻不給予付出,這種付出不僅僅指的是家長為孩子創造的良好環境,為孩子進行的學業投資,更多的是指家長在孩子成長中的陪伴和鼓勵。同樣,一次考試分數的高低是偶然的。孩子取得高分,高興慶祝時,家長也要避免孩子沾沾自喜,在孩子偶然失利時,陪他接受成績,一起查缺補漏,此時的教訓、怒火都只會增加孩子的壓力,讓你和孩子變得越來越遠。家長是孩子永遠的避風港,不要讓考試成績成為親子關系的試金石,只需要一點鼓勵、一點耐心,你和孩子之間的距離近了,溝通也會變得更加順暢。04 教育是征服而不是降服孩子成長過程中,對自我的認知絕大多數來自最親密的人,尤其是家長的評價。家庭教育更重要的是對話、理解,利用家長「權威」對孩子進行指揮,只會讓孩子逐漸遠離你。當父母和孩子在某件事上發生爭執時,父母總是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甚至會用威脅的手段來強迫孩子改變主意。「我這都是為你好」「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聽我的錯不了」「我生了你,你就得聽我的」??這些看似很有道理但又不太講理的說辭是最令孩子反感的。父母應該徹底拋棄高高在上、板起面孔說教的父母架子,變居高臨下為與孩子平等相處,這樣,孩子才能變得願意向父母吐露心聲,從和父母「對著干」變為愉快合作。05 除了學習 還有很多素質值得家長們注意孩子第一要務是學習,在學習中尋找到自己理想,用知識鋪墊自己去往未來的路。但有些比分數更重要的,家長們不要忘記。第一,身心健康,處在青春期,特別是到了高中以後的孩子是非常情緒化的,負面情緒也非常多。家長要及時幫助孩子處理負面情緒,積極朝著好的方向進行引導。同時也要記得鼓勵孩子參加運動,散步、打球、舞蹈... ...都能讓孩子紓解壓力的同時,還能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第二,正直勤勉,孩子可以成績低,但絕對不能做一個撒謊、作惡的人,成績不能代表一切,而優秀的品行才是讓孩子受益終生的。不思進取,將會永遠原地踏步,井底之蛙註定無法理解鴻鵠之志,培養孩子做一個勤勞的人,讓每一步走得踏實,走得有意義。第三,獨立的能力,獨立,才是孩子一生最強大的軟實力。孩子不應該是躲在溫室里的花朵,他們應該像野外的植物一樣,去經歷與病蟲、風雨的殊死搏鬥。只有經歷過嚴寒酷暑的考驗,才能長成參天的大樹。只有父母放手,孩子才會長出獨立的翅膀,漫步雲端。06 這世上不存在完美的父母 所以你不必苛責自己可愛的家庭,並不是聚集了一群完美的人,而好的父母,也是有缺點的人。孩子身上展現出的舒展個性、積極態度,就可以證明不完美,一點都沒耽誤成為好父母。請你相信自己的獨特之處自有它的價值,你散發出來能量讓家裡每個人都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要試圖成為一個完美的父母,你應該給孩子塑造的榜樣是:面對人生中的不完美的那種優雅從容坦盪的風范。我們追尋的不應該是完美,而應該是完美的愛!也許你想做完美父母的初衷是為了愛孩子,然而實際上追求完美卻是「無條件的愛」的敵人,會讓你與愛漸行漸遠。沒有完美的父母,只有不斷成長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其實也是家長學習做父母的過程,不要責怪自己,對於孩子而言,你就是最棒的父母。
⑷ 在如今「雙減」背景下,該如何做智慧家長呢
「雙減」就是減少課堂作業和課外授課。並不是說要減少監護人的責任,所以「雙減」並不是減少監護人所需要的責任,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監護人的責任應該增加了。那麼,在「雙重減」的背景下,怎樣才能成為知性的父母呢。為了不成為擔負父母責任、焦慮的父母,從小養成孩子的好習慣。特級教師會把這三隻手教給父母,所以想讓父母好好做!
當然,不僅要聽孩子說話,還要承擔孩子的職責,孩子能做的事情應該自己做。讓孩子參加家務勞動。在家裡,建議隔一段時間召開家庭會議,決定時間,決定作用,記錄下來。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任務,管理,分工,記錄,還有自己的幾個程序。家庭會議作為感情、興趣和尊敬的三個聯系。
其次,培養自己學習的能力。孩子學習的原動力是「興趣」,但「興趣」=「快樂」。父母只要引導興趣、成就感、方向感之類的東西就可以了。興趣自不必說,孩子感興趣的話,一半會成功。在學習的過程中,盡量激發孩子的干勁,讓孩子自己想學習吧。用錢刺激也可以,玩刺激也可以。
⑸ 「雙減政策」下家長們如何應對
加強孩子內在自驅力的培養
雙減,減去了作業量,減去了課外培訓,學習回歸課堂,在普遍性的教育模式中,不免會出現行為和成績上的差異。
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也很重要。
理清家庭、學校之間的關系和責任,孩子學科學習的事情,放心交給學校,家長則關注孩子的品德行為習慣,為孩子健康成長打下基礎。
當下社會,雙職工家庭佔大多數,996、007的工作狀態可能很難讓家長過多盯緊孩子的學業情況,但是又對孩子學習成績、未來前途的焦慮又是切實存在的。
⑹ 雙減後父母教育孩子的技巧雙減後父母應該怎樣引導孩子
1、雙減,不減質量。雙減,減去了作業的總量,減去了課外培訓,學習回歸課堂,但同一個班級的孩子各有所長,在普遍性的教育模式中,難虛辯免出現行為和成績上的差異。作為最了解孩笑液子的人,家長要更專注於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專注力和情緒管理能力,與老師攜手,共同為孩子成長助力。要知道,孩子的學習是爬坡,更要家長和學校的「雙向奔赴」。
2、雙減,不減責任。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教差升缺導,家庭的熏陶。減輕學業負擔,不代表減去父母的責任,與之相反,它更要考驗父母的擔當。優秀的父母不在於學歷的高低、文化的多少,而在於是否有責任意識。陪伴是責任,養育是責任,以身作則是責任。履行父母的責任,就是對孩子人生負責。
3、雙減,不減成長。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評價人生的方式絕不僅僅是贏在起跑線,能夠跑完馬拉松的才是高手。如今沒有了課外培訓,我們更該利用孩子多出來的時間,做好父母的陪伴,策劃合理的安排。家庭是孩子成長的主陣地,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長中最重要的教育。真正優秀的父母,不在於為孩子報了多少班,而在於是否真正參與了孩子的成長。減負減不掉孩子的成長,因為成長是父母與孩子共同完成的一場修行。
⑺ 新學期,「雙減」背景下如何做智慧家長
第一,要看懂政策的變化,看懂教育導向的轉型——教育均衡一定會到來。
第二,要看懂考試評價的改革方向——要的是新,是理解的深度,不是超前超難了。
第三,看懂教育的價值。
相關說明
首先,家長要知道「雙減」給新學期帶來了哪些新變化。
書面作業將大量減少
政策:學校要確保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家庭書面作業,可在校內適當安排鞏固練習;小學三至六年級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60分鍾,初中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90分鍾。
課後服務增多
政策:課後服務結束時間原則上不早於當地正常下班時間;對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學校應提供延時託管服務。
學生補課時間變少
政策:校外培訓機構不得佔用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組織學科類培訓。線上培訓結束時間不晚於21點。
嚴禁給家長布置或變相布置作業
政策:嚴禁給家長布置或變相布置作業,嚴禁要求家長檢查、批改作業。
加強體育鍛煉
政策:學校和家長要引導學生放學回家後完成剩餘書面作業,進行必要的課業學習,從事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開展適宜的體育鍛煉,開展閱讀和文藝活動。
有償補課將被嚴格監控
政策:依法依規嚴肅查處教師校外有償補課行為,直至撤銷教師資格。
初中生可以在校上晚自習
政策:初中學校工作日晚上可開設自習班。
⑻ 雙減下家長如何做好家庭教育
雙減下家告告長如何做好家庭教育:
1、更新教育觀念,正確理解「雙減」:雙減政策的落地,在促進孩子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同時,也讓廣大家長的角色回歸。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品德行為習慣的培養,督促孩子加強體育運動,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打下基礎。
2、高質量陪伴,言傳身教培養習慣:雙減之後,孩子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父母相處,父母的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對孩子起著示範作用,因此父母的言傳身教顯得尤為重要。
高質量的陪伴能夠讓孩子體會親子溫情,家長可以陪孩子運動、勞動、看電影、逛書店、參觀博物館、走進大自然。陪孩子欣賞自然之趣,感悟生活之美。父母還可以在與孩子的相處中重點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包含責任心、主動性、自製力以及時間管理能力等。
3、關注成長,尊重天賦:雙減就是督促家長除了孩子的成績,家長還應該鬧梁關注孩子的身體健康、心理狀態、行為習慣和幸福感。
雙減的意義和影響:
「雙減」直接限制了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的規模,縮減了其進行課外培訓的時長,對校外培訓機構而言可謂是影響巨大。然而,治教培機構易,治教育焦慮難。
正如許多家長所擔憂的,如果學生沒有在學校享受到高質量的教育,沒有改變現有的教育資源不均衡現狀,教育領域內的「劇場效應」就不會消解,對培訓的需求很可能還會通過其他手段滿足。
守住學校這一主陣地就是守住「雙減」的底線,只有守住底線,才能將「雙減」落實到底。
「雙減」政策的實施,讓教育行業大洗牌,大浪淘沙液友運下,不少培訓機構紛紛轉向。家長們在長出一口氣的同時,還有一部分人有點樂不起來了,那就是師范生以及剛考下教師資格證的「小白」們。
相關人士表示,近幾年「教師崗」備受推崇,以至於教資考試的熱度也不斷攀升,不少人覺得即便不去公立學校任教,在教育培訓機構當個老師也是不錯的。「雙減」政策來臨,或將使教資考試出現短暫的降溫現象。
⑼ 「雙減」政策下,家長應該怎麼做(5個方面)
“雙減”政策,是著眼於整個國家的教育現狀,考慮到教育的發展、人的發展,甚至國家科技、經濟的發展。教育去產業化、去資本化、去功利化是維護教育健康生態的關鍵。作為家長,要去適應“雙減”政策,需要更新哪些家庭教育的觀念呢?
一、改變懶惰的思想,重視對孩子的陪伴
陪伴是最好的家庭陪伴
有一部分家長把孩子送去培訓機構,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父母的工作太忙,沒時間管孩子。特別是寒暑假,學校放假,父母要工作,孩子沒有管理,送去培訓機構,既可以學知識,也可以解決孩子管理的問題。
其實,孩子的成長,父母的陪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父母在孩子成長階段,缺席了陪伴,孩子的情感和思想必然會有缺失。孩子在家期間,特別是寒暑假,父母工作再忙,也要對孩子的陪伴有明確的計劃。可以陪伴孩子閱讀、陪伴孩子旅行、參加親子類的活動等等。這樣也能讓孩子覺得,他的生活除了學習,不只是有手機。
二、改變包辦的思想,尊重孩子的心聲,讓孩子的假期生活更精彩
紅領巾志願者看望孤寡老人
孩子的假期生活,該如何安排?部分家長是很專制的,他們認為假期時間寶貴,孩子應該去補課,提升自己,新學期開學就能取得進步。要知道,孩子一個學期在學校要進行4個月的學習,寒暑假又要補課,沒有休息、緩沖和調整的時間,誰又能長期保持著有效的學習狀態呢?強制性地把孩子送到培訓機構,要麼是無效學習,要麼加劇孩子的厭學情緒。
我們應該傾聽孩子的心聲,尊重孩子的想法,幫助孩子對假期生活進行科學的規劃,讓孩子的假期生活更豐富多彩。在孩子的假期規劃中,要把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運動習慣放在首位,然後拓展孩子的興趣,讓孩子在閱讀、體育、藝術等方面去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
近年來,國家在大力倡導志願者服務和研學旅行。家輪差長可以給孩子報名,參加各種形式的志願者服務,讓孩子參與社會實踐,鍛煉孩子的能力。比如,筆者當地的文化類旅遊景點——三蘇祠,每年暑假都要招募“學生講解員”志願者,這是鍛煉孩子的很好機會。家長可以關注當地的共青團、關工委等部門發布的相關活動公告。
井岡山研學
同時,正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寒暑假,通過正規的研學機構,為孩子計劃一次研學旅行是很有必要的。如今年是 建黨 100周年,為孩子計劃一次紅色研臘隱皮學旅行,讓孩子到延安、井岡山等紅色教育基地參觀學習,去感受共產黨的偉大,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攜基
三、去除“唯分數論”,重視對孩子學習習慣的培養
好習慣受益終身
有部分家長對孩子的學習關注點並不正確,過分看重孩子的分數,以分數來評判孩子學習的好壞。分數高,皆大歡喜;分數低,就認為孩子的學習出現了重大問題,需要補課。
筆者認為,家長對孩子學習關注,應該把重點放在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上。特別是小學和初中,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決定孩子學習成績的關鍵。將來,孩子上高中,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是決定孩子能走多遠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哪些呢?包括靜心學習的習慣、預習復習的習慣、歸納總結的習慣、整理錯題的習慣、鑽研探究的習慣等等。
如果一遇到孩子分數低就補課,只會讓孩子形成學習的依賴,而無法真正養成自己的學習習慣,從而形成自己的學習能力。
四、去除“教育焦慮”,促使孩子形成學習的內驅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很多家長都要教育焦慮,這種焦慮更多來自外部。被資本裹挾的教培行業,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通過各種廣告宣揚的就是教育焦慮。什麼“教育起跑線”論、“超前學習”論、“學習分水嶺”論等等。
如有一些孩子即將上初二的家長,會收到很多“教育焦慮”的信息:初二是初中學習的分水嶺;初二沒有學好,孩子上初三後,成績就不可能提高;初二新增加的物理是非常重要的學科;物理能不能學好,決定了孩子的中考成績,甚至高中的文理分科等等。在這些信息下,大多家長的選擇是,利用初一下冊的暑假,送孩子去補課,提前學習物理。
這種提前學習,會透支孩子的學習興趣。要知道,任何新學科的學習,都是循序漸進的過程。首先從興趣入門,逐漸培養學科思維,然後再培養探究能力,只有這樣,孩子在這門學科上才能有長遠的發展。孩子在培訓機構學習新學科,在功利化的促使下,培訓機構大多側重於提高應試做題能力,頻繁刷題將會扼殺孩子對新學科的興趣。
五、更新職教觀念,正確認識職業教育
家長對教育的焦慮,還有一方面是來自於中考的分流。在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背景下,中考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被大大控制,有一部分學生會升入職業高中。
在大多數家長的觀念里,職業高中是落後,被淘汰的象徵。上職業高中的學生,都是成績差、品行差的學生。所以,如果自己孩子初中成績差,父母更是拚命想通過補課來提升孩子的成績。如果孩子中考成績沒有上普高線,父母更是千方百計想辦法(花錢、找關系)把孩子塞進普通高中。
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為了應對國家經濟發展現狀。如中國很多地方非常缺技術工人。往後,甚至很長一段時間,國家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將會不斷增大,職業教育也會不斷規范。所以,家長應該對職業教育的發展有更大的信心。孩子走向職業高中,學習國家產業發展急需的技術,將來就業未必會比讀普高的同學差。而且,現在職業教育很多都採用了五年制大專的形式,既能拿大專文憑,又能學一門技術,將來的職業競爭力並不弱。那些中考成績上不了普通高中,而強行讀普高的孩子,並不能很好地適應普高的學習,將來高考絕大多數也只是考一個大專。
總而言之,面對“雙減”政策,家長應該從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孩子興趣、職業規劃等方面綜合為孩子考慮和規劃,才能為自己的孩子找到一條真正適應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