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三字經當我不聽父母的話時,會想到那句三個經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靜聽。
原文: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
父母責,須順承。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事雖小,勿擅為。
白話譯文:
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應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應該恭敬地聆聽。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使父母親生氣、傷心。
冬天寒冷時會為父親溫暖被窩,夏天睡前會幫父親把床鋪扇涼。早晨起床之後,應該先探望父母,並向父母請安問好,下午回家之後,要將今天在外的情況告訴父母,向父母報平安,使老人家放心。
外出離家時,須告訴父母要到哪裡去,回家後還要當面稟報父母,讓父母安心。平時生活起居,要保持正常有規律,做事有常規,不要任意改變,以免父母憂慮。縱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做主,而不向父母稟告。如果任性而為,容易出錯,就有損為人子女的本分。公物雖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占為己有。
創作背景:
《三字經》,是中國的傳統啟蒙教材。在中國古代經典當中,《三字經》是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之一。《三字經》取材典範,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等。
《三字經》的成書年代和作者歷代說法不一,大多數後代學者傾向的觀點意見是「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經》,以課家塾」,即王應麟為了更好的教育本族子弟讀書,於是編寫了融會經史子集的三字歌訣。
㈡ 《弟子規》里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是什麼意思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的意思是聽到父母的叫喚,應該立即應答,不應遲緩;答應父母要做的事不可以懶惰,答應了要趕快去做;父母在教誨的時候,要恭恭敬敬的領受;父母訓斥、責罰時,要虛心接受,以反省的心來接受。
這句話告訴人們要尊敬、孝順父母,在家庭生活中,兒女對父母應該恭順體諒,悉心照顧,凡父母有所呼喚命令,必是父母有所需要或者教誨。
「子女孝順,父母心安。家存孝道,國有忠臣。」只有在家庭內部培養起了純正、善良的品行,才能在諸多的社會事務中立定腳跟,不懼不亂,做一個有責任感、有道德感的賢人君子。
(2)父母什麼須敬聽父母什麼須順承擴展閱讀
孝順的意義:
中國歷來尊崇孝道,倡導孝道的原因在於人類都是由各自的父母所生育撫養成人的,母親以自身的血液身體的精華結合來自父親的精華種子而孕育子女,在人類孕育需要十個月的時間子女方可誕生問世。兒女的成長代價是母親身體的消耗和虛弱並因此而逐漸衰老。
孝順是對人類個體夫婦生兒育女之壯舉的致敬和感恩,孝順的言行讓家庭充滿和諧的氣氛,孝順也是天道的要求,中華民族之所以人丁興旺,是受上天眷顧賜福之華夏兒女,占據上天賞賜之地,善良朴實,代代孝順,才有中國文化文明五千年之久。
㈢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的歷史故事.
父母呼 應勿緩
曾子曾經跟隨老師孔子到了遙遠的楚國。在楚國時,有一天,他忽然覺得心頭砰然一動,頓感內心非常不安,就趕緊辭別孔子回到家鄉問母親那天自己心動是怎麼回事。母親說:「那一天我非常想念你,咬了自己的手指頭。」孔子後來聽說了這件事,感嘆道:「曾參對母親的孝心,即使是在萬里之外也能感受到母親的召喚。」
㈣ 父母呼,行勿懶,父母命,須順承,父母教,應勿緩,父母責,須敬聽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釋義:在家中,父母叫喚我們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應。父母有事要我們去做,要趕快行動,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懶得去做。父母要我們學好而教導我們時,必須恭敬而不可隨便,要將話聽到心裡。我們犯錯了,父母責備我們,應當順從並且承擔過失,不可忤逆他們,讓他們傷心。
㈤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應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內去做,不可拖延或容推辭偷懶。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應該恭敬的聆聽。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使父母親生氣、傷心。
這句話出自清朝李毓秀的《弟子規》。它是依據孔子教誨編成的學童生活規范,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撰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個字。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愛。
(5)父母什麼須敬聽父母什麼須順承擴展閱讀:
賞析
賞析
《弟子規》全書以通俗的文字、三字韻的形式闡述了學習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禮貌常識等等。《弟子規》總敘中說:「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裡面有七個科目,即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學文,前六項屬於德育修養,後一項,即學文,屬於智育修養。
㈥ 父母命,行勿懶;父母責,須順承。出自《弟子規》還是《三字經》
父母命,行勿懶;父母責,須順承。出自《弟子規》
父母命,行勿懶,;父母責,須順承。
就是指要尊敬父母.父母親的叫喚,應該立即應答,不應遲緩,父母親叫你做的事情,應該執行而不該懶惰對待;父母親的責備,不能頂嘴,應該順承。
㈦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出自哪裡
出自《弟子規·入則孝》。
解釋:父母教導我們為人處事的道理 ,應恭敬聆聽。父母責備教訓時,應恭順地虛心接受。
《弟子規》是一部蒙學經典,所謂「弟子」,不是一般的意義,而是指要做聖賢弟子,而「規」則是「夫」、「見」二字的合體,意思是大丈夫的見識。「弟子規」便是說,要學習聖賢經典.做聖賢弟子,成為大丈夫。
《弟子規》就是其入門讀本。此書原名《訓蒙文》,採用《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把全書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范。後賈存仁加以改編,改名《弟子規》。
此書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遠邪小、走正道的必備讀物。
《弟子規·入則孝》節選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
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白話譯文:
如果父母呼喚自己,應該及時應答,不要故意拖延遲緩;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應該立刻動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辭偷懶。
父母教誨自己的時候,態度應該恭敬,並仔細聆聽父母的話;父母批評和責備自己的時候,不管自己認為父母批評的是對是錯,面對父母的批評都應該態度恭順,不要當面頂撞。
冬天天氣寒冷,在父母睡覺之前,應該提前為父母溫暖被窩,夏天天氣酷熱,應該提前幫父母把床鋪扇涼;早晨起床後,應該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請安問好;到了晚上,應該伺候父母就寢後,再入睡。
出門前,應該告訴父母自己的去向;回到家,應該先當面見一下父母,報個平安;雖然子女有出息,父母會高興,但是父母輩對子女最大的期望不是你多麼有出息,而是你平平安安穩穩當當,一生沒有災秧。所以,居住的地方盡量固定,不要經常搬家,謀生的工作也不要經常更換。
事情雖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動;擅自行動造成錯誤,讓父母擔憂,有失做子女的本分。
自己有什麼東西,就算很小,也不要背著父母私藏。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如果私藏東西,即使自己很謹慎,也免不了會有被父母發現的一天,那時父母會傷心。
父母喜歡的事情,應該盡力去做; 父母厭惡的事情,應該小心謹慎不要去做。
自己的身體受到傷害,必然會引起父母憂慮。所以,應該盡量愛惜自己的身體,不要讓自己受到不必要的傷害。自己的名聲德行受損,必然會令父母蒙羞受辱。所以,應該謹言慎行,不要讓自己的名聲和德行無端受損,更不要去做那種傷風敗俗,自污名聲,自賤德行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