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扮演哪些角色
在教育中即扮演父母又扮演朋友和啟蒙老師。
B. 家長在孩子教育過程中應承擔的三個角色
這次老師讓我來講一講教育孩子的經驗,我感到誠惶誠恐。原因眾所周知:每個孩子的情況都是不一樣的,適用於我們家孩子的教育方式,未必適用於別的孩子,我們每個家長只能根據自己家孩子的實際情況來決定選用什麼樣的教育方式。
因此我想,如果實在非講不可的話,我就講一些大的原則吧。也就是作為家長,我們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應當充當什麼樣的角色。當然,我沒怎麼讀過教育學方面的書,以下說的都是我個人的一些想法,歡迎老師和各位家長進行批評和指正。
我認為作為家長,我們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主要應當充當以下三個角色:觀察者、陪伴者和引導者。
首先是觀察者。
前面我說到了一個眾所周知的現象,就是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有著不同的天資、性格、身體條件和興趣愛好。就拿人的智力來說吧,我想很多家長應該都知道,人的智力大致分為七種,下面我簡單介紹一下:
一是語言智力。這種智力表現為:對模式、樣式問題敏感,做事情有條理、有系統,大多有比較強的推理能力,喜歡聽人說話、喜歡讀書,能寫愛寫,能夠輕松拼寫,喜愛文字類游戲。那麼這種孩子將來適合做的工作有:小說家、詩人、劇作家、演說家、政治領袖、編輯記者、廣告員等等。
二是邏輯數學智力。這種智力表現為:喜歡抽象思維,講求准確,喜歡計算和組織工作,能較好地運用邏輯結構,喜歡電腦,解決問題常常愛用邏輯的方式,有條理,愛做筆記。將來適合做的工作有:數學家、科學家、工程師、偵探、律師、會計,工程策劃,規化或組織工作等。
三是視覺空間智力。這種智力表現為:圖形圖像思維敏感准確,能創造出內心意象,喜愛藝術氛圍,能運用圖形圖像來記憶事物,對色彩感覺好,有充分的想像力。將來適合做的工作有:建築師、畫家、雕刻家、航海家、棋手、博物學家、理論物理學家、軍事戰略學家、設計師等等。
四是音樂智力。這種智力表現為:對音質音調音色有特殊的感覺,對高音很喜歡而且能帶動情緒,對唱歌和學習唱歌有很好的能力,可能很有靈性。將來適合做的工作有:演奏者、作曲家、音樂指揮、錄音師、樂器製作人、調音師、鋼琴家、歌手等。
五是身體能覺智力。這種智力表現為:對身體有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對外界有較強的反應能力,喜歡觸摸和體育運動,擅長手上作業,對物質環境敏感,邊聽邊玩,不能長時間坐在一個地方。將來適合做的工作有:舞蹈家、演員、運動員、發明家、外科醫生、空手道教練、賽車手、戶外工作者、登山運動員等等。
六是人際交往智力。這種智力表現為:喜歡談判,善於交往和跟人相處,能很好地觀察出別人的意圖,喜歡與人在一起,有許多朋友,善於交流思想,常常和多人一起生活相處和娛樂,是做和事佬的高手。將來適合做的工作有:政治家、老師、宗教領袖、律師、推銷員、管理者、公關人員、公眾人物等。
七是進入內心的智力。這種智力表現為:有自知之明,對自己的知覺情感比較敏感,能了解別人的內心,對別人的目的敏感,辦事有很好的直覺能力,自我激勵的方法多,知道和了解自己的能力,非常個體化,想和主流不同。將來適合做的工作有:小說家、律師、哲學家等。
這是我們人的七種智力,當然,這七種智力在我們人進行任何活動的時候都是協調發生作用的。不過,我們也要認識到,我們每個人在這七種智力的表現上都會各有千秋,比如有些孩子的語言和邏輯數學智力比較強,有些孩子的人際交往智力比較強,還有些孩子是在視覺空間智力或音樂智力上有超乎一般人的天賦。
我想大家可能都聽過一種說法,說每個孩子都是一張白紙,我們可以在上面畫最新最美的圖畫。這種說法似是而非,我並不認為孩子是可以由我們大人隨意塑造的。我更傾向於認為孩子是一顆種子,孩子生下來就象是種子種到了土裡,我們看著他發芽、長大。但他究竟會長成什麼,是由種子本身決定的,我們大人的責任是為孩子的成長創造盡可能好的條件,保障他有足夠他生長的土壤、水份和陽光,讓孩子的天賦能夠得到充分的生長。而不是強行讓孩子長成我們希望他成為的樣子。
這其實也就是我們孔老夫子所說的因材施教的道理。既然是因材施教,那麼首要的任務當然是要認清孩子是什麼樣的材料。或者換句話說,在以上的七種智力中,孩子的天賦究竟是哪種智力、或哪幾種智力比較強?這就需要我們家長付出時間、精力和耐心對孩子進行觀察,也就是體現我們作為觀察者的身份了。
可能有些家長會認為:因材施教不是學校的事嗎?應當說,本來是學校的事,尤其是在孔子的那個時代,「禮樂射御書數」都是老師要傳授給學生的技能,而每個學生在每個科目上達到的程度會不一樣,所以孔子有些學生善於治理國家,在各國輔助君王,有些學生善於寫文辭漂亮的文章,還有些學生善於做生意,他們在孔子那裡都得到了同樣的肯定。但我們現代的教育體制變得很不一樣了,我們都知道現在的課程有主課和副課之分,語數外受到重視,體美勞和音樂受到輕視,一個孩子哪怕歌唱得再好,畫畫得再美,如果主課不行,在學校還是會被邊緣化。換句話說,我們現行的教育體制主要適合於那些在語言和邏輯數學智力方面比較強的孩子。而那些在其它智力方面有天賦的孩子,在學校反而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壓抑。
我們只要想一下我們整個教育系統的選拔機制就知道了,孩子從小學、中學、大學一路讀下去,然後讀碩士、博士,最後在這條流水線上被挑選出來的最優質的產品是什麼呢?就是那些善於做學問的大學教授。那麼作為我們家長來說,如果我們的目標不是要培養一個大學教授的話,讓孩子持續不斷地參與到這條流水線的生產當中,是不是合適呢?
針對教育體制的這種弊端,國外通常的做法是及早進行分流。比如說德國的小學是讀四年,四年以後學生就分流了。目前我們國家的教育體制改革走的也是這條分流的路子,前一陣剛出的政策,說把全國600多所本科高校轉向職業教育。但是,到孩子上大學才分流,是不是太晚了些?我自己就在一所高職學校任教,可以說,孩子到大學階段還能堅持學習的已經是極少數了。大部分學生在經過多年為高考而學習的摧殘之後,都已經非常厭學了。等上了大學基本上就是一種非常放鬆的狀態,打打游戲、談談戀愛,幾年就混過去了。而這種情況不只是存在於一般的高職院校,甚至於在很多本科院校中也是如此,六十分萬歲嘛。孩子到了真正該發力學習的時候,卻已經學不動了,他們的精力在讀小學和中學時都耗盡了。
這就是我們國家目前的教育狀態,所以我們如果指望學校來因材施教已經不可能了,學校也是一種工業化流水線式的生產方式,沒辦法為每個孩子單獨開小灶。那麼,為了應對目前的這種局面,只有靠我們家長自己來糾偏。我們要通過自己細心的觀察,來了解我們的孩子到底是一棵什麼樣的種子,孩子的天賦如果能夠在童年時代受到鼓勵而不是壓抑的話,將來很有可能會展現出超乎常人的能力。我們家長又何必因為自己家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不一樣而去壓抑孩子的天賦呢?
這就是我所說觀察者的角色。
第二個角色是陪伴者。
孩子來到世間,是上天給我們的一份禮物,他帶給了我們很多快樂。而我們都知道,我們能夠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其實很短。通常情況下,孩子十八歲就會離開我們獨自去上學了。所以孩子能夠完完全全在我們身邊的日子沒有多少年。在這有限的時間里,我們再減去孩子每天上學和睡覺的時間,就會發現我們每天真正跟孩子相處的時間只有幾個小時而已,而這幾個小時,我們作為家長可能還有很多雜事要做,比如說家務、或者一些工作上的事。我自己就深有體會,有時候雜事一忙,我甚至連跟孩子聊幾句天的時間都沒有,一天就過去了。所以,在有限的陪伴孩子的時間里,我總是希望能跟他一起做一些讓他快樂的事,比如去散個步,讓他在大自然里盡情地奔跑,或是陪他玩一會兒玩具,又或者跟他聊一聊在學校里發生的新鮮事等等。這樣,當他將來離開我們獨自在外闖盪的時候,我希望當他回想起我們在一起相伴的日子,總是充滿快樂的。
所以,我希望自己能夠做到盡量不打罵孩子,當然,這一點我做得並不太好,我有時候脾氣急,容易對孩子發火,將來我盡量改正。相信在座有很多家長都做得比我好,花了大量的時間和耐心來陪伴孩子,我要向你們多多學習。
第三個角色是引導者。
這個星期孩子請假跟他爸爸回老家去了。在孩子臨走之前,我問他說,老師讓我來說說教育你的經驗,你覺得我們在哪方面教育你你覺得是比較好的呢?他就用抱怨的口氣說:「你們哪裡教了我了?都是我自己學的!」好吧,他說得很對,我確實很少教他具體的知識,但我從小就教會了他自學。
記得孩子才幾個月大的時候,我就把他抱在手上就給他背三字經,這些音節不斷地重復,他就聽得很熟了,等到一兩歲的時候就自己拿著注了音的三字經的卡片一個字一個字地對,這樣就認識了很多字,也順便認識了拼音,因為會了拼音,於是又認識了更多的字,這樣,他到四五歲的時候就能象大人一樣看書了,整個學習的過程非常自然,不是刻意地一個個字教出來的。要說經驗的話,我的經驗就是通過激發孩子的興趣,讓孩子自然地去獲取他真正想學的知識。有時候我們有些家長覺得孩子怎麼不愛學習呢,我覺得有可能是我們家長沒有通過一些方法去激發出孩子的學習興趣,這是我們家長可以努力的地方。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有求知慾的孩子就相當於裝上了一台發動機,他會不停地學下去。而沒有求知慾,只是被動學了很多知識的孩子很容易就厭學了,他的發展很難持續。
那麼我到目前也是這樣,只要不是孩子自己真正感興趣、想學的知識,我一般不主動教他。我告訴他知識不是你坐在那裡等著別人來告訴你的東西。而是當你有了疑問時,你需要自己去尋找的東西。尋找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說查字典、查資料、或是向別人請教,也可以自己到網上去搜。總之,我教他的是獲得知識的方法,而不是具體的知識。這樣孩子可以舉一反三,自主學習,大人也就比較省心了。
另外,和學習相比,我更傾向於認為家長應當在孩子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方面起到引導者的作用。這方面的教育,可能也是現行教育體制比較薄弱的部分,需要我們家長多花一些心思。
打個比方說,孩子的攀比心理。可能目前我們的孩子還小,這方面的問題還不突出,但孩子會慢慢長大,如果我們不在目前這個階段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的話,將來等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大體成形了,再教他就比較難了。
舉個例子吧,有一次我帶孩子回老家,然後陪我姐姐去給我外甥買衣服,因為我姐姐家條件比較好,也捨得給孩子花錢,所以給孩子買一身衣服就花了好幾千塊錢。當時我就跟孩子說:「如果我們有這幾千塊錢的話,就能出門玩一趟了,你覺得你願意把這幾千塊錢花在給你買衣服上,還是花在出門旅行上呢?」孩子說:「當然是出門旅行。但是為什麼你們不能多賺點錢呢?這樣我們就又能買衣服,又能出門旅行了啊?」我說:「我們當然可以去多賺點錢,但賺錢是需要花時間和精力的,如果爸媽把時間和精力花在賺錢上,那就沒有那麼多時間陪你玩了。那麼你是希望我們去賺錢還是希望我們多陪陪你呢?」孩子想了一下,說:「那還是多陪陪我吧。」這只是一段簡單的對話,但通過這樣的對話,孩子經過自己的思考,明白了價值是多元的,衣服等物品是有價值,但新鮮的體驗和父母的陪伴也許更有價值。也學會了不只看到別人有的東西,也能看到自己所擁有的。他就不會盲目地去和別人攀比,而是有自己的一個價值判斷了。
以上就是我所認為的家長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應當充當的三個角色:觀察者、陪伴者和引導者。
最後,我想說一下我對孩子的期望,我希望把孩子培養成一個精神自由、能夠獨立思考、不人雲亦雲,能夠自食其力的快樂的人。至於他將來讀書讀到什麼程度、從事什麼樣的職業都由他自己決定,我絲毫不打算干涉。因為我相信,只要孩子從小就學會通過自己獨立的思考,對自己的行為做出負責任的選擇,那麼孩子的未來也不會差到哪裡去。我對孩子的一切教育的細節,都是圍繞著這個培養目標來的。所以如果其它家長的目標跟我不一致的話,可能我的經驗對你就沒有多少參考價值。今天就簡單說到這兒,請各位家長和老師多多批評指正。謝謝!
C. 親子教育中,父母應扮演怎樣的角色
應該扮演這四類角色
1.守護者——照顧好孩子但是不能插手過多
作為孩子的守護者,大人首先要做的就是照顧好孩子,在這里說的照顧並不是事事代勞。很多家長看到孩子遇到了一點困難就忍不住插手,這樣其實是讓孩子錯失了很多鍛煉自己的機會。這里並不要父母撒手不管,在管之前先對這件事情的難度有一個簡單的評估,如果確實是孩子自己無法完成的,父母可以做一些指導。
2.伯樂——發現孩子身上的潛能
當今社會孩子成績優秀並不算的什麼優勢,還要讓孩子有特長。每個孩子身上都有獨一無二的的特質,家長一定要認真觀察孩子發現他們身上的特質,並且把這個變成孩子的優勢。家長可以每天都表揚自己的孩子,讓孩子有自信,這樣孩子們會變得更加優秀,但是表揚孩子的時候一定是發自內心的,不能讓孩子覺得大人表揚只是一種敷衍。
3.導師—— 給孩子生活的建議
父母是孩子最親密的人,也是孩子的生活導師,是孩子成長過程的榜樣和引路燈。在做孩子的導師之前,家長一定要和孩子建立起相互信任的關系,讓孩子知道,父母完全是為了自己好。做孩子的導師不能過於武斷,不要覺得自己有百分百的權威,就給孩子立規矩、定條件,我們就是給孩子提供建議的,和孩子是平等的,這樣孩子才能聽進去大人的建議。
4.夥伴——和孩子一起面對成長路上的煩惱
大人也有小時候,回想一下我們自己是不是也在成長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問題呢?孩子也需要一個成長的夥伴和他一起分擔成長中的煩惱。父母一定要扮演好孩子的夥伴,在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和孩子一起面對,共同商討應對策略。
D. 教育離不開家長,作為重要影響者,家長在教育中充當了哪些角色
孩子一生中遇到最重要的三個影響他的人物,一個是父母,一個是老師,一個是朋友。這三者的所作所為,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到孩子的舉動。家長是孩子在出生以來最先接觸的人。那我們今天來談一談家長在教育中充當了哪些角色?
E.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角色定位是什麼
一、照顧者
這個身份主要在孩子0至6歲的時候出現,在孩子剛出生的時候,他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同時不會說話,不會走路,更多的是需要父母的照顧與呵護,讓孩子能夠在這一階段當中好好成長,慢慢學會與人交流,並接受這個世界。
二、規范者
當孩子從上一階段成長過來以後,他接納了這個世界,也就需要學會適應這個世界的生活方式。這個身份主要針對6至12歲的孩子,此時的他學會了交流,學會了走路等等行為方式,但對孩子來說許多事情仍舊是一知半解,這個時候的他更多隻知道自己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但他並不知道什麼是能做,什麼是不能做的,因此這個時候就需要父母在孩子身邊,對他進行規范教育與指導。
三、戰士兼保護者
主要是處於12至18歲的孩子,這個階段孩子已經不再天天窩在家裡,他開始外出玩耍,開始要各種讀書補習,也會有自己的好友。這個階段也是孩子的青春桐余期,他會有自己的不同想法,偶爾也會叛逆,同時也在逐漸向大人靠近著。因此這個時候的家長更多的會是孩子的戰士兼保護者,父母需要陪伴著孩子,讓孩子知道你一直站在他身邊,在保護孩子面對外界危險的同時,也和孩子並肩作戰,一起迎接當下各方面的困難和難題。
四、精神導師
這個時候孩子已經成年,有時局慧滾甚至孩子已經能夠站在你的前面幫助你,父母可以作為孩子的精神導師,和孩子分享自己過去的成功、失敗經驗,與孩子傾訴生活難題,同時也去多傾聽傾聽孩子的困惱,也許父母有時候沒辦法給到實質性的幫助,但可以給予孩子一定的精神支持。
當然,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扮演的角色絕對不止這幾個,你會是孩子成長的陪伴者、引導者、教育者等等,都說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師,也許你現在的一言一行,已經碧蘆在影響著孩子的成長。
F.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應該承擔著什麼樣的角色
在教育中,教師是我們人生道路上不可缺少的角色,而人生的第一位教師反而是爸爸媽媽,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應該承擔著什麼樣的角色?
G. 孩子成長中,父母應扮演好的四個角色是什麼
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應扮演好的四個角色分別是:
1、守護者:父母是孩子的監護人,有責任和義務守護好孩子,但是父母又不能過度保護,不要過多地代替孩子做本應孩子自己做的事情,這樣反而會讓孩子缺乏鍛煉的機會。守護除了讓孩子安全健康成長之外,還有一種責任是守護孩子學習好將來走向社會的自主能力和技能,所以,守護的同時又要學會放手。
4、朋友:人與人是平等的,雖然是兒女,父母與孩子不是從屬關系,要和孩子建立更好的親子關系,父母要放下架子,學會和孩子成為朋友。當父母把自己當作孩子的朋友時,拉近了孩子之間的距離,孩子更願意和父母分享自己學習和生活中的感想和體會。當孩子在碰到各種問題時,才願意和父母在平等的基礎上溝通和商量。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自己認為是什麼角色,要在互相理解和包容的角度上,讓孩子感受到平等和尊重,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和溫暖,這些是孩子最需要的。
H. 在孩子的教育中,父母承擔了哪些角色
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的發展,在現實生活之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尤其是針對在孩子的教育之中父母承擔了哪些角色,也是讓很多朋友對此表示非常疑惑的,實際上我們要知道,在孩子的教育之中父母承擔的角色是非常多的,不僅是作為父母,還作為老師甚至是朋友來去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明顯的知道,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之中,父母承擔的角色是非常多的,而這一角色都能夠幫助我們孩子更好的成長,所以我們的父母必須要明白這些相映的問題,一定要去很好的幫助自己的孩子,只有這樣子才能夠讓自己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I. 你認為父親在家庭教育中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主題男人要修責任心
今天很短,但今天很重要,漂亮的陪含今天不僅可以把昨天的輝煌變成明天的輝煌,更可以把昨天的失敗變成明天的成功。
️不負責任的做事情,就像用籃子挑水,可能你會一路輕松,但你也不會一無所獲
️男人要做蘆者笑個負責任的人,做點負責人的事兒,女人要有顆慈悲的心,說點暖心的話。
思考:您認為家庭當中男人最重要的品質是什麼?
思考您認為一個女人在家庭當中最重要的品質是什麼?
️
男人三塊責任田,事業、家庭、孩子
沒有事業就是對家庭不負責任。
沒有家庭就沒有幸福感。
任何事業上的成功,都彌補不了教育孩子的失敗帶來的缺憾。
️
男人的三重角色:丈夫,兒子,爸爸
因為身嫌灶上有擔子,所以才能證明你的責任,你的角色的存在。
結婚以後,感情回歸平淡,依然對女人好,這是責任,做女人的靈魂知己。
結婚代表一個男人的責任。
愛一個人不是嘴上說說而已,要付出行動,要知道自己的責任。
讓一個家庭變得幸福美滿,是一個男人最基本的能力。
男人除了經濟條件,懂得掌控情緒,理解對方的辛苦,感恩對方的付出,相互扶持,彼此信賴。
男人的責任必須把孩子引領在一個方向,知道家應該朝哪個方向走。
兒子的角色:贍養老人是兒子的基本責任。
現在的好父親,是曾經的好兒子。
父親的家庭責任
1賺錢;
媽媽是感性的,爸爸是理性的,有很多的思維媽媽是給不了的,尤其兒子12歲以後,她是不願聽媽媽的話的,媽媽是感性的,高興的是一出,不高興的時候又是一出,這就是陰陽的配合。
2.引領好方向;
3.交給孩子責任;
家庭教育是潛移默化的。
年輕時追求物質的東西是第一位的,中年後對物質的追求會越來越少。
爸爸一定要留給時間給家庭
4.幫助孩子設立清晰的目標;
爸爸就像漆黑夜裡沙漠里的一束光。當孩子迷路的時候,他能夠找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