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患有長期精神疾病的家庭長大是什麼體驗
在一個有長期精神病,使得患者家裡成長的確是一個非常不幸的事情,因為隨時隨地都要面臨著精神病人的怪異行為,甚至有的時候會有傷害的行為,但是往往這樣不幸的家庭里生長出來的孩子非常的有愛心,懂道理,並且有責任感,他們對生活的渴望比一般人都會更為強烈
⑵ 有一個神經病的媽媽,我感覺快崩潰了-
精神病在我們的生活中是常見指鄭段的一種疾病,這種病對人的行為和活動影響非常唯譽大。一般需要到專業的精神病醫院進行治療。每叢脊一個患上精神病的人在我們大多數看來都是不不幸的,是需要我們理性對待給與關懷的,尤其是一些沒有人照顧的精神病患者,是非常需要得到社會的關愛的。
如果自己的媽媽患有精神病,想要和她好好兒相處。首先需要有一個好的心態。與精神病人相處是非常難受和無奈的,需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備,更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要把持冷靜和寬容,要體諒她的處境;其次,要順從和鼓勵媽媽。精神患者其實更像是一個小孩子,他們無憂無慮,不考慮任何事情,所以對於他們的行為要給與贊賞和鼓勵,要順著她們的意思來;最後,要有耐心。在與精神病的人相處的時候,耐心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精神病人的各種心理和行為與正常人不同,所以需要有耐心去開導和陪伴。
由於精神病人在行為和思想上與我們正常人不同,他們更需要我們有耐心去和他們相處,不論遇到任何的事情,都不能急躁,要心平氣和的與他們溝通交流,用自己的真心去感動他們,這樣更有助於他們的恢復。
你覺得精神病人最需要的是什麼?
⑶ 婆家有個精神病人是什麼感受
這個問題,我覺得我特別有立場來回答,因為自己有過這樣的親身經歷。老公的姐姐雖然不是精神病人,但是屬於智力殘障人士,大概只有三四歲孩子的智商,我曾經在家裡跟公婆和姐姐侄子一起生活過一年,真的覺得很痛苦。
其實還有很多方面都會有影響,比如日常的生活飲食,你時刻都要考慮對方的不同,就連和對方對話,你也要用不一樣的語氣和態度。在那一年裡,我經歷的,足以讓之後的十年都膽戰心驚。而平時要負責照顧這種人的一切日常的那個人,不知道要比我累多少倍。
⑷ 家裡有精神分裂或者雙向情感障礙等精神病的家屬,生活過的怎麼樣
我的母親就是雙向 情感 障礙,她是從年輕的時候就間歇性的有一些症狀,發作的時候,不想動,老想睡覺,不想吃東西,也去醫院看過,他們給的答案也各不相同,也吃過葯,住過院,因為當時也不算嚴重,而且是間歇性的,再加上家人也都不懂是怎麼一回事,所以一直也沒有重視(應該早點重視起來)。後來大學畢業,從山東來到上海工作,而且在上海成家,她的病情好像加重了,嚴重的時候,她會打人,懷疑有人跟蹤她,她自己跟我說也有想過自殺……當時,真的是很擔心,在縣城醫院、市區醫院都看過,但都沒有根治,過一段時間,當碰到什麼煩心事,她又會發作。直到2016年,第二次來上海診斷的時候,醫生確診拆段說是雙向 情感 障礙,拆飢(之前有說是癔症,有說是精神分裂,)並建議長期吃葯治療,所以從那時起,一直堅持吃葯,先是在上海這邊配葯,後來是在老家當地拿葯,應該說效果還是很明顯的,這兩年,尤其是這一年多來特別穩定,碰到什麼急事也都能平靜,我們過年回老家的時候也不焦躁了,可以說完全恢復正常吧,當然葯還是一直吃著,雖然吃葯有一定副作用,但還是希望鞏固住以後再停葯。
作為一個病人家屬,想跟你分享幾點個人的感受:
1、好好的理解病人
作為病患本人應該是很痛苦的,吃葯、住院是其次,關鍵是他們內心的痛苦,不被人理解,不被人接受。所以,做為家人一定要多多理解他,多跟他交流,多關心他,多鼓勵他,多給他支持,多給他信心,這種支持與理解,對他戰勝疾病很重要。
2、病人家屬要有樂觀積極的心態
我能體會到自己親人生這種病的那種負面的感受,前幾年的時候,我一想到母親的病痛就想流旅御返淚,感到自責,還有一股莫名的消極,感覺像有股大石頭壓在心頭。但是後來,我覺得自己不能這樣,這樣還是自己內心不接受母親的病情,對於母親,對於自己,對於家庭都不好。所以,慢慢調整自己的心態,去正視母親的病情,不管它有多麼頑固,去多多理解接受母親,她的痛苦,她的苦痛。只有身邊的人樂觀起來,勇敢的面對疾病,病人自己才有信心去面對,而且得到支持,而這種家人的理解和支持甚至比醫生和葯物更有價值。
3、醫生葯物和心理疏導相結合
我個人感覺這個疾病的根本解決還是靠病人內在的心理成長,是要她自己在內心真的放下一些原來放不下的東西,接受一些原來接受不了的東西,唯有如此,這個病才有可能真正根治,所以,還是關鍵還是要打開病人的心鎖。醫生和葯物所起的作用是什麼呢?也要相信專業,相信科學,如果病人真的處於發作狀態,處於危險狀態,我們也必須對他進行干涉。葯物的干涉,雖然不會讓她根除病根,但可以先管住病人,先控制住病人,心理疏導必須是在相對穩定的基礎上才可以做,如果她始終是狂躁的狀態,什麼疏導都不可能發生。
4、接受
接受病人,接受疾病,接受一切可能的現實,抱著一顆接受的心去面對,相信一定會好起來的。
心累,卻不敢死。
有時候實在想不明白,自己為什麼要過這樣的與眾不同的人生,時間長了就把這歸結成命運,或許只有前世欠的孽債能讓自己的心理得到救贖。
如果說能用錢改變孩子的精神病狀況,我想很多父母親願意為了孩子一輩子償還債務,然而事實是無論你付出了什麼,都改變不了孩子是精神病這個事實。
這個事實也會像石頭一樣壓在心頭,始終沒法透氣一樣壓抑鬱悶,有時候讓人覺得窒息。
其實我女兒到現在我也不知道究竟是精神分裂症還是雙相 情感 障礙,國家級的教授也看了,專業系統治療做了好幾次,我分不清哪個醫生說的是對的,有的醫生說是分裂,有的醫生說是雙相,而針對性的治療都各做了兩次,孩子狀態也沒有好太多。
也有醫生說我的孩子是精神病類型的雙相 情感 障礙,可是我卻沒有力氣去判斷辨別了,用葯都差不多,針對性治療都沒有很好療效,所以還有必要知道答案嗎?
每次把孩子送去醫院都耗心費力百般算計,要不然送不進去精神病院。我也有病恥感,孩子身上的失敗是父母最大的失敗,所以我的生活圈子開始越來越小,最後辭職。
我永遠記得孩子第一次出院不久回家犯病時發脾氣之後,我丈夫跟我婆婆哭著說的一句話:媽,孩子這樣我這輩子不是完了嗎。之後是婆婆在一旁流淚,我在一旁痛哭。
有四年時間我們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救治的,直到醫生說:只能這樣控制了,以後只能看病情發展變化了。
為了方便就醫,家裡搬到了有專科醫院的三線城市,而且離醫院不遠。
孩子沒走到意識不清的程度,她甚至說自己是一個一無是處的寄生蟲,說自己不敢看以前的同學,因為人家都上大學了。我也為此一度欣喜:這不是和正常人沒區別嗎?
於是,按照她的意願去讓她學技術,做零工,鍛煉做小生意……可是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沒有一樣她能堅持下來的,做幾天就夠開始厭煩。
剛開始的時候,我以為這病靠養為主,於是帶著葯陪她 旅遊 了多少個風景區,但是事實告訴我,把治療精神分裂寄託在 旅遊 上就是一個燒錢的傳說。
葯物的關系導致孩子很胖,但是不敢私自停葯,精神分裂患者每次復發都需要加大葯量,葯量越大人越胖,對肝腎傷害也越大,所以明明知道葯物有那麼大的副作用,還是天天擔心她忘記了吃葯。
今年孩子狀態還可以吧,三年了都是她自己服葯,以前是我監督,後來她反感說是我監視她,所以近三年都是她自己服葯,春季的時候,疫情減輕了就讓她爸趕緊去醫院多買些葯備用,預防疫情發作。並且春天,甚至現在這些天疫情影響較大,她也聽話不出門了。
平常都是去海邊鍛煉減肥,現在都省了,在屋裡用呼啦圈減肥。
因為在個體機構減肥三次了都失敗,所以我鼓勵她自己減肥,減掉十斤給她一千塊錢。精神病患者減肥是相當困難的,減肥就意味著壓力,剋制飲食,一個不小心就可能犯病,兢兢戰戰減肥了三次沒有效果之後,我對孩子進行了獎勵式減肥,不限制時間,不限制飲食,減肥十斤獎勵一千,現在,孩子已經從我這里得到三千了,但是再減去三十斤,她也還是個胖子。可以想像人有多胖。
家裡的老二,被姐姐打了好幾次,卻也只敢背後跟我哭訴:媽媽,為什麼人家都有脾氣那麼好的姐姐,我姐姐脾氣這么不好?我實在太怕她了……
我的孩子啊,我也想知道,更想哭,卻早就沒有了眼淚。
謝謝平台邀請,這樣的家庭大多都很不幸,不僅僅是經濟上的,還有精神和心理上的巨大壓力。
首先是經濟上大多比較困難,因為患者本身喪失勞動能力,而且還需要家屬專門抽出至少一個人辭職護理和監護患者,其經濟狀況可想而知;
再加上由於患者患病所帶來的「病恥感」和周圍人的歧視和白眼,家屬面臨著巨大的精神負擔和心理壓力。
常常有家屬對我們說:
「自己都快要崩潰了!」
我還經歷過一個患者母親因女兒久治不愈,屢次復發,不堪重負而最後以自殺了結自己生命的悲劇。
可見其生活負擔和精神壓力何其之大!
這就需要我們國家要在醫保政策上向這些罹患精神疾病的人予以傾斜和關照,增加其報銷比例;
各級民政部門和殘聯機構也應進一步加大補助和救助力度,並力所能及地安排精神殘疾患者的就業,以減輕其家庭負擔;
各級精神衛生機構的醫護人員除給患者進行診療外,多關注患者家屬的心理 健康 問題,在這方面,北京大學第六醫院早在30年前就開始每周給家屬做「 健康 講座」,是我們業界學習的榜樣!
家裡有精神分裂或者雙向情感障礙等精神病的家屬,生活過的怎麼樣? 精神分裂症或者是雙向障礙的病人,這種病人本身就屬於特殊的群體,在家屬之間精神生活方面上都需要特殊的照顧以及支持,如果有這種病人的家屬需要做好家庭中的康復訓練,需要從以下方面。
1.照顧好病人的起居生活,同病人一起制定每日休息的時間表,每周計劃運動,防止懶散卧床,無事可做胡思亂想。
2.督促病人繼續堅持定期去醫院復查,特別是需要按葯物復查並接受醫生的心理治療以及康復治療,且不可擅自的減葯停葯,實踐證明許多病人均在減葯,停葯以後3~5個月內都會出現復發。
3.關愛病人的精神活動,常與病人談心,帶著病人參加一些 社會 活動文藝活動,培養個人興趣愛好,同時增加康復的信心,如果有復發的兆頭,需要及時的就醫,防止病情復發。
4.做好家庭康復工作,家屬要學習一些精神衛生知識,參與社區醫生舉辦的家庭衛生講座,定期康復訓練計劃與社區醫生一起,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治療最佳的康復方案。
5.爭取 社會 各方面的支持,如果病人的單位以及領導同事親友鄰居特別是居委會對康復計劃有多方面的支持,去除各方面的不良誘導,使病人緩解,以後可能多休息別幹活,有的單位讓病人在家呆著不上班,照發工資,致使病人不積極活動,這些都可能會誘發疾病的發作,嗯。
所以說家裡有這樣的病人,需要一個真正的好人來正常安排他的起居生活,如果是以上這些條件都不具備,可以到當地的養老機構或者是特殊的精神群體機構,有專業的醫生看護服葯治療,包括葯物保養,這種這種療養場所也是很多人最佳的選擇。
不好吧,起碼大部分患者家庭的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響。畢竟精神分裂症和雙相 情感 障礙都是嚴重精神障礙,處於發病期的患者確實可能給家人或周圍人帶來很多不便,甚至是危險。但也有患者朋友精神症狀完全消失,過著完全正常的生活。這與疾病的性質有關,但也與每一名患者的個體差異密切相關。總的說積極配合治療,堅持治療的患者, 社會 適應一定是會好於不積極配合治療的患者的。
影響一定是有的,有些家庭因此分崩離析
我的患者構成中,最多的一定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我想這也是任何一個工作十年以上普通精神科醫生共性的問題。為什麼?因為精神分裂症嚴重,因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往往需要被動住院,因為有些時候家人沒有選擇。
我的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是一名50多歲的女性,她的丈夫因為她的嫉妒妄想而被她逼著在幾年前就離了婚,但即使這樣丈夫也沒有離開她,而是以自己沒有住房為借口一直和她生活在一起,也承擔起了照顧她,以及幫助她善後,向鄰居道歉的責任。因為患者存在關系妄想和被害妄想,總是認為鄰居要害自己,有時會故意將垃圾倒在鄰居門口,或者大晚上故意敲牆,最嚴重的時候在鄰居家門口燒起了黃紙,搞的整個單元都煙霧彌漫,被警察抓到了派出所。
她的丈夫雖然在法律上是前夫,但卻一直擔負著監護人的義務,清理樓道,消除影響,送她入院治療,多年來一直都是他這個前夫在做。用他的話說,就算離婚了不還有兒子(兒子在外地)嗎?也還是一家人。
所以她的家早已支離破碎,如果沒有她這個「前夫」,可能患者自己都不知道怎麼活下去。即使這樣前夫也是疲於奔命,又要工作,又要照顧她。這樣的生活,也真難為他了。
再來說一說雙相 情感 障礙的患者
雙相 情感 障礙從嚴重程度上講,還是要好於精神分裂症。因為雙相 情感 障礙本身雖然也會慢性遷延,但實際上還是發作性疾病,單次發作緩解後是可以達到完全緩解的程度的。所以雙相 情感 障礙的緩解期患者 社會 適應一般會更好。比如之前一名讓我印象深刻的女患者,在最初的幾年一直反復發作,因此丟了事業單位的工作,丟了愛情,丟了尊嚴。但畢竟發作性疾病還有緩解的時候,而一年緩解期家人給其安排了相親,兩個年輕的男女墜入了愛河,相處一段時間後就打算結婚,兩人甚至還因此特意坐火車來找我徵求意見。現在幾年過去了,這名女患者也會有明顯的 情感 波動的時候,甚至有些時候也會產生一些妄想內容。但就是這段婚姻,或者說對這段婚姻生活的執念,支撐著她挺過了一次又一次的復發傾向,4年沒有明顯的發作,4年沒有再來住過院。當然,葯物一直在堅持服用,因為她知道,葯物不是她的敵人,是幫助她正常生活的朋友。
總的來說過的有很不如意的,也有有一些不如意的,也有一些影響真的很小,能基本保持正常生活的。想要減少對生活的影響,積極治療,堅持遵醫囑服葯,幫助是最大的。
如果一個家庭有這樣的病人,家人肯定是很累的。會承受經濟和精神上的雙重壓力。一方面這種病難治癒,二來病人不配合。所以這種病一定要盡早抓緊治療,治療及時也可痊癒,免得都遭罪。如果治療不及時,發展嚴重就會有可能終身不愈,那麼一家人將永無寧日。
社會 該建立一個機構,醫院和工廠合並的那種,一些患者是有勞動力的,給他們分類,讓他們在裡面可以工作,這樣可以養活自己給家庭情況差的減輕負擔,隨著生活壓力大,得這病的太年輕化了,精神病種就是不定時炸彈,在家裡在 社會 上對周圍人群都不安全,呼籲有關部門有關單位,為這個群體開啟這扇大門。[祈禱]
我身邊就有這樣的一個人,是我妹妹的同學。因為長年吃葯的緣故,她比較肥胖。平時經常會累,貪睡,不願動。
平時人很熱情,很愛與人聊天的。假如她不說,別人不會看出她有這個病。但是,她常常會心情低落,很自卑!
讀書時期還割腕自殺了,情緒波動很大,曾經她媽媽非常擔心她。還好,後來控制住了,而且還結婚生子了!
幸好,她家裡有錢,房子車子工人都給她准備了,生活無憂!現在,只要她定時吃葯,沒有給她家屬造成多大困擾。
我是一名精神科醫生,見過許多的精神分裂症和雙相 情感 障礙的患者家屬。每次看到他們,與他們談話,我其實內心對他們是充滿敬意的,因為能夠耐心地跟我討論病人的病情,能夠非常負責地將病人送過來治病,他們的內心其實是非常堅強的,並且他們承受的痛苦是我們看不到的。因為我對待患者和家屬的態度都比較好,因此經常有家屬在跟我談話過程中吐露內心,講著講著就哭了。患者反復復發、不吃葯、不工作、亂花錢、外跑、自殺等等。這類疾病不僅僅加重了一個家庭的經濟負擔,也加重了心理負擔。許多家庭因為有一個成員患有精神疾病而破裂。而作為精神科醫生我非常想治好每一位患者,讓他們盡早回歸 社會 ,但是不管怎麼努力,科學的進步仍然趕不上疾病的速度,現有的醫療技術仍然無法解決所有的疾病。在此,我想對這些家屬說:你們辛苦了!
我大哥和二哥都是,受他們影響,沒人願意嫁入我家,但我們都生活的很好。我堅信,只要我們有工作,有固定收入,我不會讓他們有溫飽和住宿困擾,今生能做兄弟是上輩修來的份,讓全家都過的好是我們正常人的責任。
⑸ 作為精神病患者家屬是什麼體驗
作為精神病患者家屬是什麼體驗,我想說的觀點可能有些出乎一般人的意料。從某種角度來說,排除遺傳的因素,這個精神病患者就是某個或某些家人導致的。家庭成員對於病患來說,就是病患的生活環境。
精神病患者曾經也是個孩子,在他的早期,養育者的性格和情緒特質都會對孩子造成影響,孩子的精神部分,情智部分,心理通暢度都有了一個基礎底色。這就是三歲看小,七歲看老,0-7歲是孩子處於極速生長階段,大腦神經迴路的建立,對這個世界感知的建立,人際互動模式的建立,自身情緒的調控認知,都像根一樣,深深的扎進一個人意識到土壤。這段時間的成長影響人的一生。
精神病患者的家人,如果能像對待正常人一樣對待病患,他就不會得精神病,精神病人通常是遭到非正常人的待遇,不得己才會不正常。
所以做為病患的家屬一定要對自己的行為和語言要有意識,說話做事要想想別人的感受,不要穗團凱無意傷人,特別是有的人成年以後,諸多好惡,習氣,感受,傾向,都受到童年經歷的影響,已經成了習慣,自己一點意識都沒有,又將錯誤的習慣,無意識影響著自己的孩子,從而影響著他的人生。孩子對世界,對他人的感知,是非對錯的判斷,都是來源於我們身邊的家人。家人們請好好覺察自己,看看自己有沒有傷人!
作為家屬真的可以說:太難了。生活中除了面對自身的生存和工作壓力,家裡多了一位需要更多耐心和毅力來照顧的人。確實很不容易。要陪患者經常復查,拿葯,要看護好安全,照顧好飲食起居,保持良好的心情,不能激惹不能吵,凡事都得忍著、哄著。所以,家屬也需要更多 社會 各界的關心和幫助。同時,心理問題早發現早預防早治療。其實多數精神疾病患者在青少年兒童時期已經暴露出了問題,只是沒有得到及時的重視和專業的治療,耽誤了最佳康復期。在隨後的人生幾大轉折點(升學、婚姻、換工作、換環境、失戀、出國、意外、喪親......)就容易出現嚴重問題。
除了痛苦還是痛苦。
簡單說一說吧。家中有一個精神疾病患者,首先你得給他治療,這就出現了經濟負擔,而且精神疾病容易復發,且復發一次或者加重一次,治療難度就增加一層,所以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大多會越治越窮。
不僅負擔治療費用,還需要有人看護,這就減少了家庭收入,變相加重的家庭負擔。
再就是精神疾病患者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在精神病性症狀的控制下很容易出現沖動、傷人、毀物、外走、自傷、自殺等行為,家屬需要時刻提防,擔驚受怕,會損耗極大的精力。
擔心遺傳給後代,精神疾病多有遺傳傾向。
精神疾病患者精神疾病的反復發作,會讓家屬在希望—失望,猜喚中不斷的循環,精神上折磨極大。
那是比精神病人更崩潰的人群,長期的焦慮壓抑使他們也處在神經病的邊緣,精神病患者的家屬,其實比精神病患者更可憐,他們更需要周圍人的理解、關懷和支持,他們是精神病患者,能否康復的關鍵所在,如果他們放棄了,那精神病患者肯定是沒治了,所以他們是最煎熬的人群,也是最值得關心的人群。
真的,清醒的那個更加痛苦。
我家孩子三歲到11歲左右,一直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所以孩子12歲那年冬天得病以後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在檢討自己:是不是對孩子以前的監督和陪伴太少了,才會導致孩子出現問題。
孩子有點早熟,十二歲的時候,已經很懂得自律了,我一度懷疑是不是父母不在身邊導致孩子沒有正常的自信,才會和現實生活產生矛盾?
得病之後的孩子,和我們幾乎是不交流的,那時候只有吃零食是她的興趣。可能也是葯物影響,兩年的時間她胖了六十斤,簡直讓人崩潰的現實。
但沒有辦法,除了購物、看電腦、吃零食,她沒有別的興趣,什麼都依著她還總是念叨:活著沒意思。
頭幾年她是用什麼葯效果都不好,甚至第二次出院的時候,醫生直接告訴我們:有百分之十或者百分之二十的患者是或寬用葯也改善不了多少的。
我被這個消息震驚到幾乎崩潰,然而每天還得監督她吃葯:明知道葯效不明顯,明知道用葯以後導致身體迅速發胖,但還是不得不為之。
那時候。我們已經試過兩次中葯調理了,但是效果甚微,不得不改用西葯。
那時候的我,學會了打麻將,好像只有在麻將桌上面,注意力才能把所有的焦慮情緒掩蓋住。
我從最開始的不願意相信,變成了希望用葯堅持治療有效果,哪怕是一點點。
頭四年的時間,共送孩子住院六次,兩次是騙去的,兩次是強制綁去的。把孩子送進精神病院以後,每一次都是帶著希望的,直到最後一次送去,禁不住淚如雨下,但想想還是這樣安慰自己:說不定這次就成功了呢?
很多時候,被折磨得沒了耐性,開始用佛家的「因果輪回」來安慰自己:或許,這是自己前世欠下的債。如此佛系地勸慰自己,心情果然沒有那麼難過了。
人在困境的時候,需要一種信仰,這種理念,會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你渡劫!
精神病的出現在生活中是多見的,例如受到了巨大的刺激都易導致精神病的發作。所以不管是什麼原因引起的精神病,作為患者家屬都要用心呵護精神病患者。了解、熟知精神病的復發的相關因素,如生活不規律、家庭不和、不良的情緒刺激、葯物濫用等等,精神病患者應注意及時做好預防准備工作。這是屬於精神病的護理方式之一。精神病的護理需要家屬做到及時發現精神病患者病情的復發,及時治療。細心照顧精神病患者的衣食住行,關注其心理變化及季節性的情緒反應。這也是主要的對於精神病的護理措施。及時提醒精神病患者服葯,定期帶病人去復查和治療;切忌迷信和隨意吃葯、斷葯,請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接受治療。
作為家屬的你應該及時的了解患者的疾病,比如什麼么是精神疾病、精神疾病發生、發展的規律、各類精神疾病的主要症狀等等,各種葯物的治療特點以及不良反應、照顧患者的注意事項、治癒後怎麼防止復發、怎麼與患者進行心理疏導、等等知識,這些點對於患者的康復有這很重要的作用。
是正常家庭無法理解,因為無法與她溝通,所以感到非常孤獨,我有時就想乾脆就把她當動物養,我並非不尊重她,事實就是如此,得了這個病她自己已經不知道什麼是尊嚴了,自知能力下降。
在中國,很多家屬都病恥感,不想讓別人知道家裡有這樣一個病人。要麼偷偷三更半夜送住院,要麼與人說去 旅遊 了。
與患者家屬接觸多了,其中一位讓人印象深刻,也可以稱為家屬中的典範。他稱:家裡有這種病人,太折磨人了,癌症也比得這病好,都跟鄰里親戚講過患者的情況,讓他們理解,多擔待一些。有積極尋求專業治療,仍時有反復。
個人覺得這是較為正確的處理方式,尋求專業幫助,且讓鄰里知道這情況,多包容,最大限度減少對患者的刺激,也可做好自身的防範。因為此患者時有暴力行為。
還有些家屬是放棄希望了,不管不顧,讓其到處流浪。病情遷延反復,常使家屬失去治療的信心,經濟負擔也重。發展到最後,只能公安協助送去治療。
痛苦。你就看著眼前這個人肢體完整,看起來沒有什麼毛病,但是他有精神病,安靜時還好。等到犯病鬧騰時那是說不出的痛心,你想讓他清醒一下,但是他根本不知道你在說什麼,反而跟你對著干,鬧騰的更凶了。你打又打不得,罵不得,只能看著眼前這個熟悉的人做一些讓人無語的舉動自己心裡難受。如果在醫院里,有時大夫護士出於治療的需求會打病人,綁病人,你心疼吧,他鬧騰得太厲害除了強制治療你沒有其他方法,你放任不管由著大夫護士吧,又覺得那是自己的人,被打被綁心有不忍。你想讓他清醒一下吧,又喚不醒他,即使是葯物治療也只是讓他興奮的神經變得慢下來遲緩了所以不會出大亂子。他似乎就沒有個清醒的時候。所以作為精神病患者家屬,是很難受的一件事。
⑹ 家裡有個精神病的父親,我真的很煩,這樣的家有時候想死的心都有了。
精神病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是比較常見的一種精神疾病,通常是一個人由於受到外部的強烈刺激而導致精神失常產生的一種疾病。有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和完全精神病人。對於正常人來說與精神病人相處是非常不容易的,相比言語上的無法溝通,心理上的痛苦是最讓人感到難受的。
如果家中有一個精神病的父親讓自己倍感壓力。想要排解情緒首先要調整自己的心態。要知道不論父親是不是精神病,他都是自己最親的人,患病的父親是最需要子女來關心和疼愛的;其次,可以通過運動發泄情緒。如果感到心裡壓力非常大,內心痛苦,那麼可以通過跑步或者其他的運動來發泄自己的情緒,比如說跑到山頂或者空曠的地方將自己心中的情緒呼喊出去;最後,可以找朋友訴說。可以找幾個自己最好的朋友一起聊聊天,將自己心中的苦悶講出來,這樣既可以發泄自己的情緒,又可以得到朋友的安慰。
在情緒非常不好的時候,可以找幾個自己最好的朋友,一起來傾訴和發泄一下,與朋友在一起總能讓我們感覺到放鬆和自在,在釋放情緒的同時,朋友的安慰和支持也會讓我們倍感安慰。
你能忍受得了一個有精神病的父親嗎?
⑺ 精神病患者會給家人帶來多大的痛苦
其實精神病患者在這個世界上最痛苦,家屬承擔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同時也遭受人們的歧視,很多人虛飢閉對於精神病患者非但不同情,反而諷刺嘲差裂笑。現在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不管父母患了精神病,還是孩子患了精神病,平時對精神病看管非常重要,所以很多人辭去了工作,每月靠失業金、最低保障度日,肢羨日子過的實在艱苦,他們希望社會更多關懷,民政部門的幫扶,讓他們度過一個又一個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