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現在這孩子為什麼跟父母不親

現在這孩子為什麼跟父母不親

發布時間:2023-03-23 23:34:50

A. 孩子和父母不親,原因在哪裡

我感覺孩子和父母不親這主要在父母身上!自古就有生母不如養母親的說法,可見和孩子的相處多麼重要!所以第一,做父母的要盡量多陪伴孩子成長。第二,把你的愛給他們,要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感覺到你的愛,你都是冷若冰霜的樣子,他怎麼敢和你親近?不知有認同的的么?







感覺你很渴望跟孩子親近些,不知是什麼讓你跟孩子不親的?可能是跟你的扶養孩子的方式有關,建議你找個心理老師一起探討下如何跟孩子更親近些,讓自己過得輕松自在些。

原因在於父母沒做好!

1.因為從小沒有培養好親子關系 。現在很多留守兒童,父母因為生存的壓力,離開家鄉,到城市打工,把孩子留在家鄉給老人帶,這樣長大的孩子,從小就缺乏父母的關愛。

尤其是孩子在三歲之前,在最需要親子鏈接的時候,父母卻不在身邊。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很難和父母再培養起親密的關系。

俗話說:「孩子是誰帶大的就跟誰親」我老家就有很多這樣的孩子,就說我堂哥家的孩子吧,從小就被扔給我大娘帶,他們夫妻倆就在無錫打工,一年回去個兩三次吧,現在因為疫情回去的就更少了。

孩子初二正處於青春期,對他們的管教從來不聽,爺爺奶奶的話倒是能聽一點,但是畢竟是老人,精力有限,對孩子的教育懂得也不多。

上次聽我媽媽講,那個孩子前段時間和同學打架,把人家的頭打出血了,人家孩子的父母找上門來,我大爺大娘給人家賠禮道歉,後來還賠了1000塊錢。

我堂哥夫妻倆知道後,打電話回去,不問青紅皂白就把孩子罵了一通。事情過去有兩個月了,現在我堂哥打電話回家,孩子都不接的,對他們只管要錢,其他的說什麼都不聽,這樣長大的孩子怎麼能和父母親?

對於那些把源慧滑孩子留在家裡,外出打工的父母們雹臘來說,條件允許的話 ,能把孩子帶在身邊還是帶在身邊吧,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陪伴。都說感情是處出來的,哪怕是自己的孩子,長久的不在身邊,感情也會變淡的。


2.父母的教育不當。有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沒有得到來自父母的肯定和理解,也沒得到父母的關愛,父母對孩子總是打壓,批評,限制,不聽從孩子的想法,專治武斷,這樣的父母很難讓孩子產生親密感。

鄰居家一個妹妹,人很善良,老實,也很孝順,但是就是不叫她母親「媽媽」。她出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她的父母生了四個孩子,最小的是弟弟,她在家排行老二,從小就是弟弟的小保姆,為了幫父母幹活,減輕家庭負擔,小學畢業就輟學了。

其實這個妹妹成績很好,人也聰明,但是就因為是女孩,父母不重視,要留著錢給弟弟。有一次她弟弟調皮,碧慧把腿摔破了。

結果她媽媽幹活回來,把她脫光了衣服打了一頓,那時她已經十多歲了,她的媽媽就這樣不顧她的哀求,扒光了她的衣服,不光打還羞辱她,各種難聽的話,可恨的是她的媽媽還把家裡的大門栓上,不讓鄰居勸架。

打完之後,她的媽媽還到處宣揚,怎麼把她脫光了打,把女孩的尊嚴打得稀巴碎,從那以後女孩再也沒有叫過」媽媽「。

女孩現在已經出嫁了,但是仍然不會再叫」媽媽「當初的一頓打,成了女孩的噩夢,母女間的親密就這樣被打碎了,這樣怎麼可能再和她的母親親?

所以說,孩子和父母不親,多從父母身上找原因。

我感覺最大的問題出在父母身上,不親的原因有:

1.父母不會真正愛孩子,只是以愛的名義綁架孩子,把自己的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給孩子帶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鎖,最終孩子會逃離、遠離父母。

2.得不到父母的尊重,從小到大在父母的責備甚至打罵中長大,內心對自己完全沒有自信,會以同樣的方式回報父母。



在父母身上

缺少有效的交流,周圍的環境,等等因素

可以少見

B. 為什麼孩子長大了不願意跟父母親近

其實,並不是孩子長大不願意和父母親近,而是因為隨著孩子長大,孩子與父母之間距離增加、溝通變少,同時孩子逐漸學會獨立,不想讓父母擔心等導致大多數父母錯誤的認為孩子不願意與自己親近,其實是親近的方式發生了改變。

具體原因如下:

一、距離增加與接觸事物不同導致溝通減少。孩子上小學時每天圍繞在父母的身邊,無論是開始還是難過的事情都會與父母分享,隨著孩子學業的提升、工作的調動,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距離逐漸增加,從最初的每天回家增加到每周回家一次、每月回家一次、每年回家一次、幾年回家一次,父母與孩子之間接觸的事物變得不同產生代溝,同時因為長大後學習、工作的原因導致孩子與父母的接觸溝通時間變少,從而導致孩子不像之前那樣與父母親近。



C. 為什麼現在的小孩和父母不親

很簡單,因為所處的時代環境不同。
長輩小時候所處的時代大多都是十分貧窮的,連飯都吃不飽的狀態,在那個時候能受到教育已經是十分幸運了,森銷和畢竟那個時候首要想的就是能吃飽活著,能有一個懂得教育的家長已經是很不錯。
長輩小時候所受到的教育大多都是節約糧食,努力工作,為國效力,所處的時代大多都十分貧困,吃不飽,所以也可以是因材施教了,長輩小時候可能會被父母教訓,粒粒皆辛此盯苦,正是由於吃不飽,還有粒粒皆辛苦的教育,他們才能真正的在心裡跟身體上懂得什麼叫粒粒皆辛苦,知道了,浪費糧食不對。而現在,許多的小朋友只能體會到粒粒皆辛苦的字面意思,很難體會到身體上的飢餓,因此,對於一些家長的教育,他們可能會不理解,從而導致家長的暴力教育導致出現心理上的問題。
長輩小時候的民風大多都是棍棒底下出孝子,所以他們的思想裡面對棍棒底下出孝子是比較認斗旁同的,而現在的小孩卻不太認同這一套想法,因此,他們會覺得這是不對的。會出現逆反心理與家長對抗,久而久之,他們的心裡可能會出現問題 ,由於生活的太滋潤,他們的抗壓能力也比不得長輩小時候。只能說因為時代不同,所以教育方式也在不斷改變,我們不能說長輩小時候的教育就一定是對,,只能說在對的時機出現了對的教育。

D. 為什麼有些孩子長大了跟父母不親

因為代溝吧,小的時候以為父母無所不知。父母是人生道路上的第一個老師。慢慢的你長大了,學校教你知識, 社會 教你做人。

時代在進步, 科技 在發展。父母明顯跟不上你的腳步。你在酷奇酷奇怕了怕了,父母在紅河水浪打浪。你覺得破洞褲潮的不行,父母覺得你腦袋有坑。

你們越來越聊不到一起去。你也曾想跟他們說點什麼,他們卻絲毫聽不懂。久而久之,你厭煩了。你不再什麼事都想跟父母說了。甚至他們主動問起你也三兩句帶過。父母雖然跟不上你但是不傻。他們看的出來你的不耐煩,也就不敢再找你。他們沒辦法。他們也努力的適應著你的節奏。

曾經他們一遍遍教你如何穿衣吃飯,現在請你拿出一些耐心好好陪伴。

活著的時候對愛的人好一點再好一點。千萬殲衫別給自己後悔的機會。

可能沒小時候那麼膩的親近了,但是,真的也別疏遠了。千萬千萬別子欲孝而親不待。試著去理解父母吧。

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系看起來是最為親近的,畢竟孩子是父母生命血緣的延續,所以很多父母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物,不管孩子處於什麼年齡階段,一旦超脫了自己的管控,就認為孩子不對不好,甚至怪罪於他人。

我認為,孩子與父母的關系具有階段性距離。首先,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開始有了屬於自己的圈子,自己的喜好會越來越明顯,個性越來越突出,與父母的相處與依賴性也會相對減少。從某種程度上來看,與父母的親近性上有所弱化。

其次,孩子作為獨立的個體,隨著 社會 化程度的加深,與父母之間的距離趨於合理化。在整個家庭關系中,最親近的關系是夫妻關系,然後才是親子關系,所謂孩子與父母不親正是家庭關系趨於合理化的表現。

最後,隨著孩子的長大成人,在 社會 上需要獨當一面,尤其在其結婚生子建立新的家庭關系,其獨立性會更強,對父母的依賴也更小,又開始了新一輪的親子關系。

很多父母要哪褲正視與孩子的親疏關系,不要把孩子過分的依賴性當成與父母關系親近的體現;另外,父母也不要把過分的管控孩子當成與其親近的表現。

1⃣️從小到大是誰物質上哺育孩子,誰精神上陪伴孩子,親密的種子從此種下了。

2⃣️陪伴孩子分高中低的質量,高質量陪伴孩子一般不會跟你不親,除非性情使然,或者孩子處於階段性的性格發展。中等質量的陪伴,孩子也會慢熱或者親子關系不定性。低質量的陪伴換來的是孩子疏遠或者敵對或者提前進入叛逆期。當然,也不排除,如果父母活成了孩子欽佩的樣子,哪怕陪伴時間不多,孩子依然會有一天跟父母親近。

希望能幫到您,謝謝。

孩子長大了跟父母親不親,這個問題要看當父母的怎麼去教育,怎麼去理解了。父母首先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你的行為舉止都會影響孩子。父母要知道,孩子出生以後,他們只會代表他們自己,他們都是一個完整的個體,而不是父母的附屬品。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只能給予孩子們正確的引導而不是一味的干預孩子的思想。特別是孩子青春期來了,我們更要放低姿態去把孩子當成朋友去交流溝通,我們對孩子的態度在堅持原則的情況後面更多的應該是理解孩子。如果你理解不了孩子,就要學會換位思考一下問題。當家庭氛圍一直都是和諧相處,孩子在外面受到傷害以後家就是他們的氏緩腔溫暖港灣。我相信將來孩子長大了即使在天涯海角他們都會想到回家找父母。

這個情況我覺得跟小孩未成年時的成長環境有關系。試想下如果小孩兒童時期父母因為工作的原因很少陪伴在孩子的身邊,在孩子年少時最需要親人在旁照顧、關心、鼓勵,而父母卻在此時缺位了,在某種程度上說也是父母對孩子的責任缺失了。那孩子長大後,性格多少會有影響,表現出缺少責任感,任性,偏執,冷漠,沒有愛心等負面性格。這樣長大後自然不會對父母有太多的感恩之情。我希望做父母的在孩子小的時候要多點陪伴孩子一起成長。

孩子和父母不親近不代表沒有關心沒有愛。對於孩子來說,父母不是他們自己選擇的,是一生下來就註定了的。有的存在不喜歡自己父母的情形,畢竟無論什麼親屬關系,跟朋友與戀人一樣,都講究緣分,還跟孩子是不是容易表達自己的 情感 有關。但有些愛和關心是默默的,不親近,也能該怎麼樣就怎麼樣,只是表達方式不同罷了。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時候會有所改進。關系分很多種,個人以為,男孩子若跟父母不親近倒能早獨立,早成熟。

孩子大了性格就收斂了,看父母漸漸老了,心酸,只能在心裡默默地祝福。所以在父母面前就放不開啦。

我在爹媽面前都不怎麼說話,雖然我也知道這樣不好。可是我在孩子面前經常告訴他,爺爺奶奶年紀大了,要好好孝順他們。

孩子長大成人了,對父母的依賴度下降了。兩代人的代溝也會影響彼此的關系。但這並不意味著不親了,只是相處方式不同了。不再是24小時的陪伴與守護,而是根植於內心深處的掛念。不需要想起,從不會忘記的親情,是溫暖彼此的陽光。

因為叛逆期啊,等叛逆期一過,他們為人父母的時候自然也就想到你們做父母的不易啦

時代的代溝,他認識到你跟不上他們的節奏,平常溝通不好,他也分不清,誰的水平高低,他聽你說話,說多年了,也聽膩了。也許是生存的理念不一樣吧

E. 孩子疏遠父母是什麼原因 孩子與父母疏遠不親近是什麼原因

1、青春期受心理影響。很多孩子雖然從小就被父母帶在身邊,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開始萌發,孩子會有自己的秘密,有自己的思想,也有自己認為和家長溝通不了的話題。另外很大一部份孩子在叛逆期會有逆反心理,故意和父母對著干,不聽父母管教。而父母也不懂表達自己的愛,如此就讓孩子越來越叛逆。

2、父母對孩子從小缺乏關愛。隨著生活壓力的增大,現在很多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會離家謀生,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或者燃埋外婆外公帶。而隔代教育的弊端就是「溺愛」和「親情冷漠」。孩子長期不跟父母在一起生活,兒時的親密感就會慢慢消失。等孩子再回到父母身邊,孩子的很多行為父母一心想著去改善,卻忽略了孩子為什麼會這樣,於是就直接激發了親子之間的矛盾。

3、家長沒有平等和孩子溝通。當孩子遇到問題,想和家長喚亮溝通時,家長若是沒有妥善去回答孩子的問題,這也是導致親子之間越來越遠的原因。還有,當家長與孩子的觀點不一樣時,也會讓孩子越來越懶得跟家長溝通。他們寧願和段寬和朋友一起溝通,也不願再和父母主動溝通。

F. 孩子跟爸爸不親,這是為什麼

父母那一輩人普遍不會表達,想你了也不敢聯系你,怕打擾你。先問問你是不是一個善於表達的人,如果是,經常打電話給他們!如果不是,經常打電話給他們,學會表達!不要老是覺得父母沒做什麼,先問問自己做了什麼!孩子就像動物一樣,對待親人的感情也是因近而親的。你經常陪伴他,他就對你有所信任,覺得你是他最熟悉的人,和你的關系就更親密。孩子是媽媽身上掉下的一塊肉,自己的生活全部都是孩子,也想要孩子的生活全部都是自己。這樣下去孩子也會看不到爸爸的存在。

G. 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為什麼不親了

父母與兒女之間是最親最近的關系,本應該關系親密、溝通交流和諧順暢才對。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與父母之間在進行交流時卻並不順暢,會遇到很多問題。之所以會出現如此情況,是因為年齡差距導致的生活習慣不同、閱歷不同使得彼此觀念不一致,以及彼此之間對於工作與生活的目標不同這三方面原因造成的。
1,父母與兒女之間溝通不暢,首先叢埋是因為年齡差距大、生活習慣不同導致的。造成父母與兒女之間溝通不暢的首要問題,就是彼此之間生活習慣的不同。……父母與兒女之間存在非常大的年齡差距,這造成了父母與兒女之間生活環境的不同,以及由此帶來的生活習慣方面的差異。……這種生活習慣方面的差異直接導致雙方在很多問題上存在不同的理解,這就會導致父母與兒女之間溝通不暢的問題。
2,由於父母與孩子的閱歷不同,因此觀念不一致,導致溝通困難。父母擁有多年工作、學習和生活的經歷,而兒女因為年齡小,所以租沒經歷得不如父母那麼多。這種情況就使得他們之間在觀念上存在非常大的差異,當看待同一個問題的時候,往往會形成不同的理解。因此,當父母與兒女進行交流的時候,往往會因為彼此觀念不同而難以達成一致。這種情況就會造成父母與兒女之間溝通的困難。
3,彼此之間對於工作和生活的目標不同,會導致父母與兒女之間溝通困難。之所以父母與兒女之間會出現溝通方面的困難,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彼弊鄭納此對於工作和生活的目標不同。……父母往往希望兒女能夠擁有穩定的工作和生活,而兒女一般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追求更好的生活狀態,這樣一來,父母與兒女之間就會出現不同的意見,在交流的時候就會產生困難。……這就是導致父母與兒女之間出現溝通困難的根本原因所在。

H. 孩子跟父母一點都不親近,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雖然現在物質條件越來越好,可是有許多型高裂家庭之中,孩子跟父母的關系一點都不親近,甚至經常因為念枝一些小事而吵架,一方面可能是父母不尊重孩子,有很多父母的控制欲都比較強,而且還私自去偷窺孩子的隱私,讓孩子沒有得到尊重,對於父母的行為非常的反感,於是就爆發了沖突,還有可能就是孩子正處於青春期,性格也比較叛逆,經常會和父母反著來,這也會導致雙方沖突不斷。

還有一些父母的文化水平不高,所以不知道該如何與孩子正確的相處,父母和孩子待在一起,很容易因為一些小事而產生沖突,我覺得家長卜閉一定要理解,孩子都不容易,作為孩子一定要尊重自己的父母,只要彼此為對方考慮,那麼兩個人的感情才會變得更加的緊密,同時父母也要起到榜樣的作用,要給孩子傳遞一種正確的價值觀和親情觀。

I. 為什麼孩子進入青春期那麼難相處,連親媽都不親了

孩子進入青春期那麼難相處,連親媽都不親了的原因:因為家長與孩子相互關系是這個世界上最親密的關系,不容置疑,爸爸媽媽的愛這是最無私的,可是他們還是不善表達出去,常常把這種情意都深深埋在心裡。而作為子女在無法得到溫馨的話語時物枝,還會忽視了爸媽的情感,他們其實不知道在父母心裡的位置,因而就可能會誤解了爸媽的念頭而走了彎道。在孩子的青春期環節,家長應注重自己的表達形式,不給孩子表達出來,他一定也不知道,在不知道的情形下自然也就很難做到父母自己想要的那類懂事的孩子了。

J. 孩子和父母不親,這是哪些原因導致的

孩子和父母不親,這是很多雙職工家庭曾經經歷過或者正在經歷的問題,我們家也不例外。

我們家出現這種情況,是在閨女16個月的時候。有一天晚上,她突然開始要奶奶,非得到爺爺奶奶家裡,不願意單獨和爸爸媽媽在一起。

從孩子不要爸爸媽媽,再到現在即便孩子天天和奶奶在一起,我也絲毫不擔心閨女會再次不要我,我們用了至少3個月。站在現在往回看,我發現孩子和爸爸媽媽不親,主要是這3個原因:

1.陪孩子的時間太少了。

有段時間,每天早晨閨女睜開眼的時候,我已經上班走了;晚上回來的時候,她已經睡覺了。連著兩天,閨女都沒有見到媽媽。

而整天陪著女兒的是奶奶,因此孩子對陪著她更久、照顧她更用心的奶奶產生心理依賴是很正常的。

-

2.孩子可能正好遇到了「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指的是嬰幼兒需要依賴照顧者獲得生存感和安全感,會很自然和照顧者形成緊密的依附關系,從這依附關系獲得生活和情感需求的滿足。

當他和所依附的父母或重要他人分離時,往往出現焦慮的情緒和行為反應,如沮喪、悲傷、害怕、孤單等感受,以及大聲哭鬧、害怕陌生、對外界事物失去興趣等行為。

因此,在她還不能正確面對「分離」的時候,每天晚上都要「強迫」她離開平時熟悉的環境,對她而言是痛苦且殘忍的。

-

3.陪孩子時,沒有做到真正陪孩子。

每天陪閨女的時間,本就少得可憐,可就在這少得可憐的時間里,我也並沒有做到全身心投入地陪孩子。相反,有時候不知道怎麼陪她,會在她自己玩兒的時候,自己看手機。

-

其實只要老人講理,不是會在背後詆毀孩子父母的,孩子喜歡奶奶陪,也從側面說明孩子奶奶平時沒有虧待孩子,作為父母應該放心。

-

要改善親子關系,讓父母與孩子的關系成為親子關系的首位,可以嘗試以下6個方法:

1.無論多難,堅持陪伴。

「孩子和主要照顧者親密」,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如果無法成為孩子的主要照顧者,面對「孩子不要媽媽」這件事,不妨放下自己的驕傲,放低姿態,再難也堅持陪伴。

要知道,為娘的要再得到孩子的心,只需要真誠有愛的陪伴,和有方法的堅持。

用更加成熟的心態面對孩子哭著喊著「不要媽媽」這件事,堅持陪在孩子的身邊,真的可以改善你們的親子關系。

最開始,小二胖晚上睡覺不要媽媽哄,只要奶奶哄睡,即便失落到想哭,也堅持躺在她的身邊,看著她的背影。想辦法給自己加點兒戲,她躺在奶奶懷里的時候,我就給她讀繪本,有時候繪本上的內容吸引了她,她就會把身子轉向我,就這樣堅持了將近一個月,慢慢地她開始接受晚上繼續由我摟著睡了。

2.看見你的孩子。

《請回答1988》中,德善因為總是和姐姐一起過生日而委屈離家出走時,德善爸爸的一句「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時,令人破防。

德善不過是想要有一個專屬於自己的生日蛋糕,享受一下全家單獨為她過生日的喜悅,但她的這點真實需求卻一直被有意無意的忽略。

在看了很多本育兒書後,我慢慢發現:育兒技巧或許會省很多事兒,但養育孩子,最大的技巧或許就是看見孩子。

當孩子不要媽媽時,我們是否有看到孩子傳達的真實信號是什麼?

-孩子是否是處於分離焦慮,無法認清暫時的分開和永遠的分離是什麼。

-評估一下,最近是否長時間與孩子分離,卻未提前告訴孩子,讓孩子產生了被拋棄感和害怕被再次拋棄的恐懼感。

-是否是因為和媽媽在一起時,媽媽只是人在心不在,沒有和奶奶或者是其他依賴者在一起時玩兒的有趣?

-又或者是因為孩子和我們在一起時,經常被吼,有畏懼心理

一切需要我們自己用心去發現,唯有發現孩子的真實需求,才是解決問題之道。

3.高質量陪伴。

如果拉長不了陪伴的時間長度,不妨提高一下陪伴濃度,做到及時回應和積極互動。

我理解的高質量陪伴,是父母和孩子有一段愉悅的親子時光,雙方可以共同投入一件事中,哪怕只是互相做一個鬼臉,然後傻笑。

和老人相比,我們有很多優勢,可以帶孩子接觸很多新奇的事物,長此以往,不難贏得孩子的心。

4.不吝惜表達對孩子的愛。

前兩天聽樊登的《可復制的領導力》,裡面提到了「知識的詛咒」,講了一個例子,說是父母認為愛孩子天經地義,從不表達愛,反而經常挑孩子的缺點,久而久之,孩子反倒以為父母不愛TA,對父母產生了恨意。

不表達的愛,靠猜測很難體會到。

所以,不妨對孩子多說幾遍:

-媽媽好愛你啊

-媽媽一天沒有看到寶寶了,好想寶寶呀

-媽媽現在有些生氣,但媽媽依然愛你

-呀,媽媽真的好喜歡好喜歡你啊

對於羞於表達愛的媽媽,推薦一本繪本《媽媽,你會永遠愛我嗎》,裡面羅列了各種場景下,媽媽對孩子的愛的表達~

5.再難也堅持每晚陪睡。

無論孩子再怎麼抵觸媽媽陪睡,也要堅持在晚上孩子睡覺時,陪在孩子的身邊。因為睡前的這段時光,任何的良性互動,都可以成為改善親子關系的關鍵點。

如果一開始孩子拒絕媽媽哄睡,可以讓孩子選擇由誰哄睡,媽媽陪在身邊就好。當孩子習慣睡覺時,有媽媽陪在身邊後,慢慢地將哄睡的責任過渡到媽媽身上。

當然了,這部分需要有家人的配合和理解,也可能需要很長的過渡時間,但堅持下去,總有一天會看到成效的。

6.請家人留出專屬於你和孩子的親子時間和空間。

上班族寶媽,每天能和孩子單獨相處的時間少的可憐。我們家是這樣的情況:每天孩子起床的時候,我已經上班走了,下班回到家基本上7點了,孩子9點睡覺,每天能夠相處的時間也就只有不到2個小時。

因此,單獨相處時間對於親子關系的改善很重要。

晚上與孩子相處時,可以請孩子的主要照顧者借故離開一會兒;周末遛娃時,也堅持和孩子爸爸單獨帶娃兒出去,享受單獨的親子時光。

-

希望對你的問題有所幫助~

閱讀全文

與現在這孩子為什麼跟父母不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河南汝州80歲老人每月多少錢 瀏覽:198
老年人糖足如何治療 瀏覽:22
60歲女人帶什麼首飾 瀏覽:18
老人家適合什麼參 瀏覽:175
中學關於重陽節活動方案 瀏覽:473
孝順父母的作文一年級 瀏覽:393
廈門失地養老保險金多少 瀏覽:9
見姐姐父母買什麼禮物 瀏覽:299
60歲的女人騷 瀏覽:134
四川2013退休人員漲工資 瀏覽:944
重陽節孝親作文 瀏覽:617
x教授得了老年痴呆 瀏覽:278
去做入職體檢需要什麼 瀏覽:90
北碚區石壩敬老院圖片 瀏覽:943
50歲中年編織短袖 瀏覽:171
老年人缺愛如何補救 瀏覽:531
農村養老保險補繳哪個檔合算 瀏覽:66
養老保險59還能交嗎 瀏覽:50
什麼事兒都父母優先 瀏覽:165
80老年人飯怎麼做 瀏覽: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