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跟家長說孩子的情況
一、 真誠交往,密切聯系
教師要想與家長取得聯系,主動熱情地與家長相交,在心理雙方架起彼此信任的橋梁,以爭取家長的有效合作,例如:我通過家園雙方互相訪問,電話聯系;召開家長會;家長開放日;親子運動會等,通過這些活動拉近家長與老師的距離,密切孩子與父母的關系。還可定期開展家長個別咨詢活動,幫助家長解決實際問題。比如說:班上的嘉睿、戎騰、樂添、鄭佳等小朋友的生活獨立性較薄弱。那如何培養幼兒良好的獨立性呢?是這些家長們所關注的。因此在於家長的溝通中,我建議家長平時多給孩子一些處理事情的機會:如洗自己的手絹、襪子,自己洗漱,自己收拾玩具、作業本、小畫書等。隨著孩子常時間的鍛練和培養,相信孩子們會逐漸增強獨立生活、獨立思考、獨立做事的能力。以上這些都是教師可以利用的與家長溝通的途徑。
二、 尊重家長,增進理解
在教育實踐中,教師和家長存在許多不合作現象,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教師對家長尊重不夠或雙方不理解而造成的,因此,在教師與家長的交往中,一是要尊重家長,尊重他們的感情,尊重他們的意見,尊重他們的人格。教師不可擺出一付教育權威的架子,或明或暗地對家長進行旁敲側擊,使家長不願接近。二是要理解家長,並讓家長也理解教師,作為家長,一般都期盼孩子成才,對孩子的成長十分關心,孩子在學校表現不好,就會覺得臉上無光,教師在與家長接觸,不宜總是向家長指出孩子的缺點、短處,向家長「告狀」,不要用刻薄的語言指責,挖苦學生,應從有利於學生發展的角度客觀地交換意見,研究互相配合教育,培養孩子的對策與辦法。
三、激勵幫助,搞好配合
為了使家長與教師更好地配合,教師應激勵家長樹立教育信心,幫助家長提高教育素養,教師應多方面了解學生家長,根據學
生家長的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措施。對於後進學生家長來說,應幫助家長指定教育計劃,明確教育方向。例如:我班的宇烽、雲逸、兆豐等常有發現在與小朋友交往中存在侵犯性行為。事後會推卸責任或接受批評表示以後不敢了,但大都不久就又犯了。針對這種情況,我與家長進行反饋和溝通,希望家園共同為幼兒提供一個健康向上的生活空間,不要在孩子面前講有攻擊色彩的話語。並建議家長採用「轉移注意」法,給幼兒予較多的關注,比方說:消耗能量,在孩子情緒緊張或怒氣沖沖時,可以帶他去跑步打球或進行棋類活動;引導幼兒經常從事這類活動有助於恢復他們的心理平衡,逐漸轉移侵犯性行為。
四、以誠相待,摒棄功利
教師與家長之間的交往,是教育學生,培養學生成長的需要,不是處於功利目的,例如:有的家長把孩子送進幼兒園就是希望獲得老師對孩子多一些照顧和偏愛。因此,百般討好老師,尋找哪一位是班裡的「主管」,哪一位比較好說話,就想辦法或利用節日給老師:「意思意思」。倘若事後沒有對他的孩子照顧好或存在誤解,家長便開始論頭品足,與其他家長結起伴來,言談中表示出不滿足或是做「最後發難」,使家長和老師不和諧的影子在童心中罩上陰影,本來很快樂的學習生活,隨著成人的議論紛紛而留下傷痕。對於這種情況,我們應堅決反對和杜絕利和交往直接或變相收學生家長的好處的行為,以維護人民教師的形象。
2. 家長遇到老師告狀時作為家長怎樣向孩子傳達呢
成都全搜索新聞網(記者 陳然 雷濤)5月26日報道 對很多學生來說,「請家長」是一件可怕的事,這基本上意味著老師要向家長告狀了。老師告狀並非只是學生的困擾,很多家長在面對老師告狀時也不知所措。 「老師告狀是伴隨孩子成長出現的正常現象」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副秘書長儲朝暉研究教育問題多年,在接受成都全搜索新聞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如何對待老師告狀,首先要釐清的,是教師應如何處理孩子和家長關系的問題。 在儲朝暉看來,不同的學段,教師、家長以及孩子之間的關系是有區別的。 入學前,父母對孩子影響最大。孩子進入幼兒園後,老師的影響力開始超過父母,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常會聽到這個階段的小孩將「老師說」掛在嘴邊。進入小學,孩子開始逐漸有了自己的想法,直到初中,這種自我意識越來越強烈,尤其是初二以後。在這個階段,很多老師開始感覺駕馭不住孩子,需要尋求多方渠道來解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於是將問題越來越多地告訴家長,成為一種辦法。 儲朝暉認為,老師在教育上有這個需求是很正常的,但是孩子也有平等的人格,也有自尊,尤其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個人隱私的意識也在增長。他開始有自己的判斷,什麼事情別人需要知道,什麼事情自己並不希望朋友這個家長知道。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老師只是一味的把孩子的事情告訴家長,孩子就會覺得很不被尊重,很丟面子,甚至覺得在家長面前抬不起頭來。 「孩子對老師打小報告是最為敏感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老師要綜合考量孩子家長的情況,判斷哪些情況應該給家長說,考慮家長在聽說了這樣的情況下會採取怎樣的措施,這些措施又會起到什麼樣的效果。換言之,老師需要先了解,家長是否具備用正確的方式教育孩子的能力,如果不具備,則最好慎重。 儲朝暉表示,一個專業的老師,應全面了解孩子在不同成長階段和大人之間的關系,並且在解決孩子問題的時候,掌握一個基本的理念,即把孩子當成自己的主人,尊重其個人人格,在這樣一個大前提下,很多事情就會變得好辦。如果只是把孩子當成是一個家庭的抑或一個國家的,那麼肯定會出問題。 老師在處理孩子和家長關系時,要遵循一個原則,就是盡量大家一起交流,而非背著孩子。 比如,有些學校會採取學生和家長一起開家長會,或者大家定期坐下來一起談心等形式。當交流變得常態化後,不僅信息能夠互通,而且孩子也會感覺不那麼排斥。長此以往,學生會漸漸學會傾聽老師的意見,認為老師說的也有道理,然後從自身檢討進行改正。 儲朝暉告訴成都全搜索新聞網記者,他曾參與過很多調研,發現在農村或城鄉結合部,很多家長都不願意參加家長會。因為在他們看來,老師在會上往往都帶著批評教育的口吻,這使得很多家長覺得沒面子。這就是沒有良好溝通機制的結果。 儲朝暉強調,打小報告這件事情,孩子是非常敏感的,甚至會防備。在與學生家長的溝通中,老師應該多一些技巧,不要只是只講孩子的不好,也多講一些正面的情況,讓孩子不會產生「老師只會說我壞話」的想法。 如果真有突發狀況,老師需要告知家長,孩子也應盡量在場,或者事後採用其它渠道,讓孩子覺得自己不是處於被動。 如非必要,不要告訴孩子老師告了狀 如果老師將孩子的問題悄悄地告訴了家長,家長又應該如何應對呢? 儲朝暉認為,是否能解決得好,和家長自身的素養有很大的關系,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對孩子有過多的苛責,盡量做到以身作則,在潛移默化中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其中,最忌諱的一點就是在孩子面前發火或者不斷嘮叨。儲朝暉認為,如果家長只是將老師的觀點轉述給孩子,起到的作用並不大,相反還會造成孩子無所謂的狀態甚至產生叛逆心。最好的方法,就是家長身體力行,以身作則。 儲朝暉表示,孩子很多習慣的形成與家長都有很大的關系。在家庭成長環境中,存在短板理論一說,即孩子的表現不是和家庭中表現最好的一個相似,而是和表現最不好的一個相關聯。因此,當老師在告訴你孩子出現了某些問題的時候,家長應該首先檢討自己,冷靜分析問題,比如,看看老師反映的孩子身上的問題,是不是在自己家庭成員中也存在,少說多做,有耐心地慢慢解決問題。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如非必要,不需要告訴孩子:「嗨,你老師昨天來告你的狀了。」 家長應該有獨立的精神去分析老師告狀是否屬實 老師的告狀,並非每一次都准確無誤。因此,知名教師范美忠認為,家長接到老師的告狀,不要大驚小怪,首先要做的是核查事實,確保孩子不被冤枉。可以把老師告狀的內容告訴孩子,問孩子是怎麼回事。不過,因為孩子可能會隱瞞和抵賴,所以可以與老師孩子一起當面澄清事實。 范美忠告訴記者,既然老師向家長告狀,當然認為孩子的行為是負面的。但是家長可以有自己的獨立判斷,分析孩子的行為是否真的是負面的。如果家長認為不是負面的,可以跟老師進行探討,這就涉及教育理念和價值觀問題。如果老師的告狀內容屬實,孩子確實有問題。家長應該與老師一起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並尋找合理的解決辦法,粗暴的譴責是最愚蠢的做法。 如果要說,就要把老師的話翻譯過來再說 著名教育專家鄭委對家庭教育尤其關注。面對家長應該如何應對老師告狀的問題,他總結出了「老師告狀幾步走」的原則。 第一步,面對老師告狀,家長應該有好的心態,不要抵觸,理解老師也是為了孩子好。 第二步,家長回家後可以把老師的話寫下來,進行適當的「翻譯」和理解。比如,老師反映孩子上課不專心聽講,家長就可以理解為老師在說孩子最近上課表現很積極,如果能夠更加專心一點就好了。然後把自己翻譯的信息,告訴孩子。鄭委表示,在做這些工作時,需要堅持的就是不收拾孩子,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第三步,有了前面的溝通後,家長要學會把責任還給孩子,比如,告訴他「兒子,你說該怎麼辦「、「媽媽相信你」之類的話。在孩子有了自我消化和安排計劃後,家長要做的就是相信孩子,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適時提醒孩子,並在恰當的時候進行一些討論,比如哪些方法是可以繼續堅持的。最後,就是要不斷重復這種相信,逐漸看到努力的成果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