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父母做過哪些讓你寒心的事
身邊有很多人都是非常喜歡回家,也是很愛自己的父母,而卻是例外,我的父母非常明顯的重男輕女,在看電視劇《都挺好》的時候,基本是哭著看完的,因為我的經歷和明玉非常的相似,雖然結果不一樣,但是我的父母還是讓我非常寒心的。
1.不一樣的伙食
我得上面也是有兩個哥哥,由於是男孩子,本來長身體吃的多,所以在吃的東西上面,我懂也就不計較了。我的二哥我大兩歲,我們是一個小學,一個初中。小學的時候不明顯,初中以後,每周回家一次,每周回家都會看到飯桌上都是哥哥喜歡吃的飯菜,不管多貴,爸媽都會去做,並且我還不能和哥哥爭著吃,現在想想都覺得難過,爸媽的做法真的讓我寒心。
現在我過得很好,我的老公對我非常好,我的婆婆也是更加心疼我,把我當做親生女兒來對待,自己雖然經歷了那麼多,不過還是很幸運的遇到了我的老公。
B. 輔導孩子寫作業,父母哪四種行為讓人反感
父母輔導孩子寫作業時,哪些行為最容易讓孩子反感呢?
1)不停催促孩子
現在的許多孩子學習壓力都非常大,從一年級開始就已經有許多家庭作業要寫了。
而隨著孩子的升學,有些高年級的孩子更是寫作業寫到將近午夜,才能將當天的家庭作業完成。
這時,父母們就會覺得,要催促孩子早點開始寫作業,最好是一放學就開始寫,吃完飯後繼續寫,才能不耽誤晚上睡覺的時間。
當父母下班後看到孩子還沒有開始動筆時,就忍不住不停地催促孩子。
其實,最容易讓孩子反感的正是這種不停地催促。
因為有的孩子是慢性子,父母不停催促只會讓他們感到焦慮、著急,對完成作業根本沒有實際幫助。
因此,父母雖然需要催促孩子,但是不停催促顯然不是一個好的方式。
總結
家庭作業可以說是孩子每天課後都要完成的一個重大學習任務,之所以需要父母從旁輔導,就是因為年幼的孩子缺點還比較多,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也比較差。
如果父母沒有掌握正確的輔導作業的方式,只會對孩子的教育起到反作用,還會讓孩子生出反感的心理。
C. 父母的哪種教育方式是孩子最反感的,父母要怎麼避免
6、全盤否定在批評孩子的時候,有些父母常容易犯的錯是批評得太過,這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從而導致拒絕接受批評教育,甚至產生「破罐破摔」的思想情緒。
7、是非不分父母在批評孩子時,一定要就事論事,並且讓孩子知道他錯在何處。
8、貶損他人偶爾把自己的孩子和同齡小朋友比較是自然的,但父母更多的是看到別家孩子的優點。這樣的教育,怎能起到好的效果?
9、事事代替現在有許多父母事事都不讓孩子干,不讓孩子有自己作決定的權利,但對孩子來說,不經歷失敗,怎能從錯誤中學到東西?
10、不作楷模要言傳身教。沒有身教,言傳就無從談起。樹立一個好榜樣,才能起到示範作用。
D. 父母有哪些做法讓你無法理解
無法理解父母的這些行為:
1、總拿孩子和別人家孩子比
有70%的學生最反感父母拿自己跟別人家的孩子比,其實父母這樣做,非但不能促進孩子進步,反而會帶來兩個負面作用:一是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因為從父母那裡得不到肯定,孩子無法更好的自我認同,會使他們自卑,在學習上缺乏動力。二是可能使孩子產生叛逆心理,父母越說自己差,那麼自己就做得越差,以此來對抗父母。
2、過分限制孩子自由
在調查中,有80%的學生反對父母限制自己的自由,具體表現是不許看電視,不喜歡電腦,不許出去玩,不許買自己喜歡的衣服,不許自己隨便吃飯。
其實心理學家早已指出,父母這種過度限制孩子自由,會讓孩子失去活力,進而失去創造力和想像力,對於個人以後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一定要給予他們適當的自由。
3、給孩子報過多輔導班
有超過6成的學生都表示:父母給自己報了過多輔導班,讓自己壓力巨大。不得不說,現在激烈的學習競爭讓許多家長的心態非常焦慮,恨不得一周7天,天天給孩子安排滿各種學習任務,彷彿這樣就能減輕心理的焦慮,讓孩子更快地成長。
但要明白勞逸結合的道理,一味地學習增壓,會讓孩子不堪重負或者讓他們脆弱的心靈受不了,有可能反而使成績下降,或者出現其他心理問題,得不償失。
4、不相信孩子
還有許多學生都反映:自己最受不了父母質疑、不相信自己。有個學生以前成績不好,經過努力,期末考了全班第3名,但當他拿著成績回家的時候,媽媽竟然不相信是他自己考的,還打電話找老師確認,讓他傷透了心。
5、看得太緊
現在幾乎對每個家庭來說,孩子都是寶,父母生怕做錯一點影響孩子一生。有些父母則是成了「活攝像頭、活監視器」,孩子的一舉一動都要在自己的掌控范圍內,讓孩子覺得自己沒有空間,沒有隱私,沒有自由,嚴重影響親子關系的維系。
E. 父母的哪些行為讓你不可理解
1、對孩子整天嘮叨,卻不知孩子需要更多的是鼓勵
一貫的思想就是以學習教育為主。而不懂得如何跟孩子溝通交流的家長,只會每天喋喋不休的嘮叨和教育孩子。
其實並不是嘮叨能解決所有問題,反而孩子們可能因為嘮叨形成免疫了,這樣就容易讓孩子形成拖拉的習慣。
作為家長需要了解孩子需要更多的是鼓勵和理解孩子,跟孩子交流時,盡量以簡潔明了的語言,學會尊重和理解孩子,會讓孩子更加容易接受,這可比嘮叨有用!
2、總與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卻不知間接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們也需要給孩子自由發展的空間,不能經常性的與比人家的孩子作比較。
父母總喜歡拿孩子來作比較,甚至炫耀他們的長處。事實上,這是做法是非常錯誤和不提倡的,因為這不僅阻礙孩子的成長,而且使他們更加沮喪和厭惡。
假如孩子比較靦腆,比較內向,甚至會傷害他們的自尊,所以父母需要的是給予孩子積極向上的指引和鼓勵,使他們能夠健康成長。
3、父母總是命令孩子,卻不知孩子需要的是平等
有的父母總是以一種過來人的口氣教育孩子,他們認為對的就積極讓孩子去做,他們認為不對的,就明令禁止孩子不準做,不準碰。
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和想法,他們的成長需要自己去面對,我們作為父母的,更應該以一種朋友的方式和孩子交流。在充分尊重孩子的前提下,積極地和孩子溝通,聽取他們對一些事的想法,或許不失為一種好的教育方式。
F. 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哪些方式比較讓你反感
家庭教育比較失敗的方法我認為有以下幾種。
1.貶低孩子
總是和別的孩子對比。你要是能有別人一半好,我和你爸就怎樣怎樣了。不斷地用別人家的孩子的優點與孩子的缺點比較並且挖苦,徹底摧毀孩子的自信心;
G. 父母的哪些行為讓你覺得不合適
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父母在生活之中一定要給孩子起到一個很好的榜樣作用,這樣的孩子才會更加優秀。親子關系對於孩子的影響也是很大的,如果孩子對父母感覺不滿,那麼這個時候孩子也不會把自己的想法告訴父母。父母的哪些行為讓你感覺不合適呢?
親子關系對於孩子的成長真的非常重要,所以父母必須要注重自己的教育方法。家長一定要尊重自己的孩子,而且平時在生活之中一定要給孩子起到一個很好的引導作用。這樣的話小孩子才會尊重自己的父母,並且這樣的孩子也會懂得感恩。
H. 父母的哪些教育方式,會讓孩子覺得很反感
I. 父母的哪些行為,會讓孩子很反感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對孩子一生影響最大的人,孩子在10歲之前,對家庭和父母都非常的依賴,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來說,就是他學習和成長的標桿,孩子最初是通過模仿來學習,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態度,習慣,共同構成了孩子的三觀。
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讓孩子的態度,要孩子的方式,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性格形成和人格發展,好的教育方式才能教出優秀的孩子,我要學會去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為孩子構建良好的成長環境和氛圍,適應孩子不同階段的成長,這4種不恰當的行為,父母一定要盡早去改正。
父母在跟外人交流的時候,盡量避免去在外人面前對自己的孩子做出評價,更不要揭孩子的短,立即肯定孩子的優良行為,可以去鼓勵孩子的點滴進步,在當別人贊美自己的孩子時,父母可以說:「是的,這孩子最近進步很大!」,要對孩子的本身作出評價,這樣孩子覺得光彩,同時也會更加奮發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