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父母與子女相處的禮儀有哪些
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感情是人類的天性。家庭之所以得以穩定,這兩代人之間的血緣關系是極其重要的因素。歷史上一般把這兩代人之間的禮儀稱為「父子之禮」。父子之禮又可分成兩層。子女對父母,主要是「孝」;父母對子女,則是「慈嚴」「教」這些內容。這兩層之中,歷來更強調的是「孝」。
先說「孝」。父母養育了子女,子女長大之後要報答父母的恩惠,對父母尊重並且在父母年邁時擔負起贍養父母的責任來,這就是「孝」。顯然,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面傳統家禮所強調的「孝」,也有許多過頭的地方。我們知道,歷來在」孝」的後面一般總還要連著一個「順」字的。何謂「順」?《論語,為政)雲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學而》雲:「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也就是說,要一切按照父母的意願去辦而不管這些意願是對是錯;甚至父親死了三年,做兒子的也還不可違背父親的意願。父親犯了罪,兒子要替他隱瞞。這就是「順」。用今天的觀念去評判,這顯然是行不通的。
傳統家禮對做子女的行為有種種約束,大致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
尊重父母,順從父母。傳統家庭有家長,一般由父親或祖父擔任。家長在,家中小輩凡事均不可擅自作主,一概要請示家長。小輩還不可有私有財產,不可私設小灶等等。不過這一條後世也多有突破,比如在近代的江南農村,小輩不可有私有的房產、田產,但可以有私房錢。一些大家庭,雖然同住一個大宅,卻各房分灶;村 中一些公共事務,不以家宅為戶,而以灶為戶,稱為「灶戶」。這正是大家庭向小家變遷的一種過渡形式。家中卧室分配,父母住最好的,小輩不可僭越。座位,同樣有尊卑高下之分。
走路,小輩不可擋道,要自覺靠邊、落後。小輩出門要稟告,回家也要稟告。父母吩附辦的事要用心記下,不時檢查是否辦妥。辦不了的要婉言解釋,一般情況下即使父母的吩咐有所不妥,也得曲從,一概照辦。父母有過錯,小輩不可指責,要勸說也得低聲下氣。反過來,父母發怒要打罵子女,那是家常便飯,做小輩的自然不可頂撞。有個民間故事說,舜小時候,他的後娘常打他,他從不喊痛,也不哭。有一次,舜卻哭了。後娘問他為什麼哭?他說:「娘平常打我都很痛,今天打上去一點也不痛。我哭娘年紀大了,打不動了,都是兒子不孝之故。」所以傳統社會里就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父母有過錯,子女要幫著隱瞞,更不可在外人面前非議父母。
在子女的婚姻大事上,歷來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成規。不是自由戀愛,而是父母包辦。父母喜歡的子女就得喜歡,父母不喜歡的子女就得不喜歡。漢樂府民歌《孔雀東南飛》中焦仲卿和他的妻子劉氏的悲劇,南宋大詩人陸游和他的妻子唐豌的悲劇,都不是他們自己造成的。他們夫妻相愛,就是因為父母不喜歡這個媳婦,才把他們拆散了。這樣的例子在傳統社會里是舉不勝舉的。
昏定晨省,也是一種重要的傳統家禮。天剛亮,小輩要先起床,穿戴整齊,到父母卧室去問安。有時還得為父母按摩搔癢,並幫助老人起床,侍候他們洗、飲食然後才可以退下來自己吃早飯。傍晚,又要為父母安頓好床鋪。
父母生了病,又有侍疾之禮。做子女的在父母生病期間要少喝酒吃肉,不可彈琴唱歌,更不可放聲大笑,一舉一動都得有憂心仲的樣子。子女要把別的事都暫時擱在一邊,自己一直陪在父母病榻邊上,為之請醫生治病,做到衣不解帶,親嘗湯葯盡可能滿足病人的要求。「二十四孝」中就說到了許多這樣的故事,諸如王樣卧冰「孟宗哭竹都是說孝子為了給病中的父母弄吃的,而居然感動上,出現了奇跡,發展到後來,亞有孝子為了給父母治病面割下自己身上的肉來給父母當葯吃的,就更加有些荒唐了。
父仇子報,是傳統家禮中的特殊內容。《禮記·曲禮上》雲:「父之仇,弗與共載天、」通常所說的不共藏天之仇,起初指的就是殺父之仇。春秋戰國時候,子報父 仇的事例特別多。著名的元雜劇《趙氏孤兒》就說了這樣一個故事:晉國權臣屠岸賈殘殺趙盾全家,還要斬草除根,四處搜捕孤兒趙武。趙家門客程要和公孫杵日冒死定計救出趙武,撫養成人。後來由趙武報了這殺父之仇。又如,伍子胥的父親被楚平王殺死,伍子背逃到吳國,帶兵伐楚,佔領了楚國都城。這時楚平王已死,伍子背還要挖開墳墓,鞭屍三百,這又是一個子報父仇的故事。歷代統治者為了提倡拳道,在法律上也開了口子,認為孝子殺死了殺父的仇人,應該表揚而可以不定罪,這就更加助長了這種風氣。傳統社會里宗族之間的械鬥,也常是與此有關的冤冤相報,世代不絕,又成為一種弊端。此外,禮書上對父子之道還有許多繁綢的要求,比如說:父母在,為子的不可遠游,外出不可登高,不可臨淵,不可走小路,乘小舟,不能在暗處辦事,更不能為朋友賣命。之所以有這些要求,據說是出於這樣的考慮:一則,子女的身體是父母給的不可輕易受傷,受傷了就對不起父母;二則,如果做了醜事,會給父母丟臉;三則,自己有了三長兩短,今後誰來侍候父母?古代,父母把家族香火的延續寄託在兒子身上,做兒子如果不生男孩,就等於絕了種,斷了根。所以不生男孩就是最大的不孝,比損毀自己的身體還要嚴重,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孫綽也說:「三千之責,莫大無後。總面言之,那時候的孝道一切都是為父母這一方考慮的。發展到極端,父母殺死了子女,居然也不算犯法;而如果子女殺死父母,那當然是大逆不道,非但要判以極刑,社會論也是會大加撻伐的。父母恩深,兒女情長。正確處理與父母的關系,是人生的一件大事。處理欠當,就有可能留下終生的遺憾與父母相處,有一些基本禮儀是必須遵循的
㈡ 家有青春期的兒女,父母該如何更好的和孩子相處
很多的家長都非常的害怕孩子經歷青春期,因為青春期的孩子真的是非常的難管理。特別是青春期的女孩子,如果沒有管好的話,很有可能會讓這些女孩子後悔一輩子。所以說,很多的父母都非常的疑惑,在孩子青春期的時候,該怎麼跟孩子擁有更好的接觸呢?
首先第一點,孩子跟家長肯定就是要語氣委婉一點。在我們對青春期的孩子說話的時候,一定是要輕聲細語地去跟他們說,千萬不要跟孩子進行吵鬧。因為在青春期的年齡段當中,孩子都是十分的要強,同樣他們的叛逆心也是十分的強。如果在這個時候父母總是去辱罵著他們的話,那麼孩子的心目當中也是會十分的憎恨父母。
如果是這樣的話,對於孩子來說是十分的不公平的。在日常的生活當中,大家一定是要去保護自己的孩子,同樣也要去細心耐心的去聆聽孩子的一些說法。我認為,不管在任何時候,孩子總是父母的軟肋,而父母也總是孩子的頂樑柱。孩子跟父母本身就是一體的,孩子跟父母只有更好地進行溝通,才能夠讓彼此之間的距離變得越來越近,也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孩子安全並且快樂地度過青春期。
㈢ 怎樣與孩子相處
第一,情感上,如果你真的很喜歡小孩子,首先就不要讓他們感覺,你是城裡的,他們是山區的,小孩其實心裡對這個很有芥蒂,不要讓他們自卑。
第二,融入到小孩子的玩耍中。要做到99%時間里都是和藹,但是1%的時候是生氣的,讓他們明白,雖然你是個和藹的人,但是一旦生氣,就會很嚴肅很激烈,小孩都有趨向性,就是俗話說的兒童討好性。
第三,對每個孩子都要稱贊,拉近心靈上的距離,可以在平時教課的時候創辦一些你自己的活動,給與孩子們一些小獎勵,並且融入到他們的圈子裡,開他們一樣的玩笑。3-5年紀的男孩子,正是愛玩的時候,可以舉辦一場足球賽之類的。
最後要注意的是,其實這個年紀的小孩很容易滿足,他們玩心正濃,所以豐富他們的課餘生活是很重要的,在教課的同時,許以他們一定的課余活動獎勵。同時要記住,孩子終歸是孩子,他們有自己的圈子,有的時候他們並不需要老師的參與,老師能給與他們自由的時間,那他們也會從心裡感激老師。跟孩子的相處,每一個細節都蘊含著某種教育機緣,我們與其給孩子講很多的道理,告訴孩子說應該怎麼做,應該成為怎樣的人,具有怎樣的品德,不如關注一下我們自己跟孩子相處的時候,表現的是怎樣一種面貌,家長面對孩子,你的行為永遠是最有說服力的,教育的語言是無聲勝有聲的。 「愛」和「溺愛」不是程度上的差別,而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東西 現在一說孩子出現問題,就說孩子被溺愛壞了。這其實是一個誤導。有很多人以為,溺愛就是愛得太多了,所以認為我要少愛孩子一些,對孩子狠一點。
㈣ 父母與孩子如何融洽相處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處於主導地位,父母的言行直接影響孩子身心健康,所以父母應該以身作則,為孩子起表率帶頭作用。
孩子再小,也有自己的獨立人格,所以充分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識,不橫加干涉,粗暴對待才好。
孩子畢竟幼小,經驗不足,許多常識需要父母耐心教導,以防出現不應該出的錯誤。
孩子漸漸長大,越來越有自己的獨立人格,此時孩子要培養感恩之心,感恩父母從小到大對自己的關照愛護,並力所能及的幫父母做自己能做的事。父母也可以通過言傳身教教會孩子學會感恩,做文明有教養的人。
父慈子孝,母柔女順,願天下父母與兒女都能和樂融洽相處。
㈤ 父母怎樣做才是真正的愛孩子
每個父母都會說「我是真的很愛我的孩子」,為孩子付出了很多,但有很多孩子說「你們都說愛我,但我並不這么覺得。」那到底什麼是真正的愛孩子呢?事實上,作為付出者的愛,都不是真正的愛,真正的愛,只存在於接收者的心裡。
父母作為付出者去愛,是基於父母的本能和責任,滿足了自己作為父母的情感需求(或者有很多父母對孩子還有實現自己未完成夢想的需求),這種愛是單向的付出,並不基於孩子的許需要。
比如父母會告訴孩子「多穿衣服、多吃菜、早睡早起」,這是父母對孩子的愛,但在很多孩子看來,父母啰嗦又嘮叨,管這管那的,並不認同這是愛。
還有父母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每天奔波在各種上補習班的路上,既花了錢還花時間,在父母看來這是對孩子的愛,但在孩子看來,這只是父母的控制和一廂情願,非常排斥。
類似的場景還有很多,由此課件,付出者付出的愛,並不能被有效接收到,所以,這並不是真正的愛。
而對於孩子來說,愛是一種感受:嬰兒在哭鬧是父母馬上出現在身邊,他感受到了愛。很餓時父母做好的自己愛吃的飯菜,他感受到了愛。傷心失落時,溫暖的懷抱和鼓勵,他感受到了愛。晚歸時,等待的燈光,他感受到了愛……
被感受到的才是真正的愛,所以父母需要跟孩子核對,你所做的,付出的,是否是孩子需要的,這才是真正愛孩子的渠道。
㈥ 和孩子相處最好的方式
1、學會傾聽孩子的語言
小孩子說的話,很多大人是聽不懂的,每當孩子饒有興趣的想要跟爸爸媽媽說什麼的時候,父母都是隨便搪塞過去了。每次看到這種情況,都會覺得孩子好可憐,更為父母感到可悲。
對於這種情況,父母應該學會傾聽孩子語言,就算不知道孩子說什麼,也要給孩子有所回應,否則孩子是會失落的,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覺得自己不重要,和父母的交流也就越來越少。
3、學會平等的和孩子相處
有些父母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總是太過於嚴謹,是很有威嚴的存在,孩子想玩個水都不允許,當然這是為了孩子的健康著想,但是有沒有想過,這樣會讓孩子覺得有距離感,不敢和父母交流。
父母應該是親切的,平易近人的,應該是孩子委屈或開心的時候第一個想要傾訴的人,所以學會平等的和孩子相處是很重要的,這是身為好父母的必修課。
㈦ 成熟的父母不會催婚,那麼他們是怎樣和兒女交心的
三、別人的目光,世俗的閑話,都遠沒有孩子的快樂重要
在《我家那閨女》、《我家那小子》中,好幾對父母都會把親戚朋友的看法看得非常重,傅園慧的爸爸媽媽拉來全家親戚聚餐,其實也是想讓親友們都勸勸孩子,但是聚餐卻不是非常愉快。
聰明的父母,一定要學會和孩子聊天,通過真誠的交心,讓孩子打開心扉,講出他自己的內心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