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小孩記恨父母如何處理好

小孩記恨父母如何處理好

發布時間:2022-07-01 21:23:38

Ⅰ 孩子任性記仇怎麼辦

一、共情:孩子非常任性,對抗大人,不聽勸告,一定讓您感覺很生氣和無助吧?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應該如何來面對。
二、具體化:您可以舉例說明下孩子任性的具體表現嗎?
三、探討問題的成因,並具體分析:
a 孩子渴望被更多關註:可能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缺少必要的關注,孩子希望通過任性的行為,製造麻煩,從而讓家長能夠關心自己的狀態。
解決:增加陪伴孩子的時間,和孩一起游戲或者娛樂,並多關注孩子的生活和學習的細節,滿足孩子合理的關注需求。
b 孩子渴望得到肯定和鼓勵:會不會是父母平時對孩子肯定、贊美的太少,批評指責的過多?孩子希望自我價值得到父母的認可和欣賞,這時非常正常、合理的心理需求。如果長時間得不到,就會用叛逆、對抗、執拗的行為,來維護自己的價值感和自尊。
解決:細心觀察孩子的行為、發現他的優點和優良表現,並及時的給予肯定和鼓勵。如「你這次考試進步了不少,我注意到這是因為你近期的努力和認真!」「你現在做作業很專心,效率越來越高!」
c 孩子渴望必要的權利和自由:有沒有可能父母忽略了孩子自己做決定的需要,而事事都要求孩子服從大人的安排?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也需要不斷的練習自己做選擇和決定。如果沒有合理的選擇空間和自由,孩子往往就會表現出任性、對抗的行為。
解決:在合理的、在可以承受後果的范圍內,逐步放手,嘗試讓孩子去自己做判斷、選擇、做決定,並承擔自然的後果。這時對孩子真正成長非常重要的過程。當一些小的決策放手讓孩子去做,孩子的權利、自由需求得到合理的滿足以後,遇到比較重大的決策時,孩子就不會輕易任性,造成嚴重後果了。

Ⅱ 孩子恨你該怎麼辦

孩子恨你的處理技巧如下:
1、不要過度反應

在這種場合,要受得起孩子對我們的憤恨,最好的辦法就是做一次、二次甚至三次深呼吸,盡量避免將自己捲入當時的爭論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情緒上,而不要過分在乎他們的過激言詞。「我知道你很生氣,等你平靜點的時候我們找個時間談談,但不是現在。」

專家建議,在不試圖駁斥或否認孩子行為的前提下,讓他知道你理解其低落和抵觸的情緒非常重要。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孩子當即就會自己領悟並感到「我不是真的恨你」或者「你並不是不公平」。此時,父母可以順勢引導孩子,讓他們明白在爭論中發生過於憤怒等偏激言行是不適當的。

2、傾聽「訴苦」

確定接下來和孩子談話的時間也很重要,這個時間不要拖得太長。父母可以估計孩子的情緒穩定下來大概需要多長時間。「當我聽到他在卧室小聲吟唱的時候,我就估摸著我可以接近他了,即使他還怒氣未消,那也明顯平靜多了。」

一旦和孩子坐下來談話,就要拋棄個人主觀情緒並把談話目的鎖定在探求事實真相上,集中發問並且側耳傾聽,到底是什麼事情在困擾著他?我做的哪件事讓他這般生氣?

3、征詢孩子解決辦法

只有在孩子將所有抱怨一吐為快之後,父母才能轉向尋求應對之策。「我們該怎麼做才能保證不再發生類似爭吵?」通過向孩子征詢具體解決辦法,孩子不但會感到你重視他的看法,而且也會因確實拿不出更好的辦法而反省自己。

孩子的抱怨有時是有道理的。例如,父母事先答應過要給孩子買禮物,但後來又附加一些對孩子來說不切實際的期待,或者乾脆指責他壓根就沒做過的事,從而不兌現承諾。這種情況下我們應傾聽孩子的心聲並盡量滿足他的願望。

4、以愛結局

當得知大家都會有生氣甚至憎恨的體驗,而且這種感覺是油然而生但不會持久時,孩子會很安慰的。

「即使我生氣的時候,我也還是愛你的。」在兒子還小時,就這樣告訴他,那麼他也會在和大人爭吵後重復這句話。強烈的情感沖動使人好像被暴風驟雨襲擊過一樣,所有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都需要得到及時的提醒——「風暴」過後,

他們仍將生活在父母精心編織的安全而又充滿愛意的溫馨港灣。

Ⅲ 孩子記恨父母氣頭上說的話,厭世該如何是好

孩子需要的是鼓勵,如果有「父母氣頭上說的話」,就是你們的問題,因為孩子是無辜的,父母有再大的壓力也不該和孩子發脾氣。你們要改變的是自己,然後才來問這個問題。 看看這個: 我該對孩子發脾氣嗎? 有一個故事,講一幫人把一個犯罪的女人帶到耶穌面前,要求處罰她。耶穌說:「如果你沒有犯過錯誤,你就可以拿石頭打她。」結果大家都紅了臉散掉了。你如果問下面這個問題,也許會收到同樣的效果:「如果你從來沒有對自己的孩子發過火,你就來批評別人對孩子發脾氣吧。」因為世上雖然只有媽媽好,但好媽媽也難免會發脾氣。為什麼發脾氣?我們生孩子,養孩子,是因為我們愛他,可是照顧孩子的工作,特別是幼小的孩子,是一天24小時分分秒秒永不停息的勞作和操心。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壓力再大,也總有老闆不在場的時刻,做低齡孩子的母親,卻時時刻刻都得全心全意地上崗。你可能很愛你的孩子,但你如果不是每分每秒都愛這個做母親的工作,也情有可原。神聖的母親也可以偶爾泄露一下自己凡人的身份,暴露一下自己的真情實感。而那些總是可以從父母那裡得到穩定持續的關愛的孩子,不會因為母親偶然的一次爆發而受到不可逆轉的嚴重傷害。孩子生下來,是非對錯、習慣個性都需要由你來教導指引,但人的天性是求易求樂,迴避痛苦和麻煩的,要把我們這個社會的運作方式灌輸給這些小「野人」,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明明該睡覺了他卻貪玩就是不睡,該吃飯了他卻就是要先喝一大杯甜甜的果汁,或者你剛剛把房間收拾好,他卻忽然想把那個拼圖扯出來,結果弄得滿地碎紙片——他可能覺得這樣的要求自然而然,但卻往往能把你急出一身汗或者弄得你怒火中燒。孩子的成長需要你提供安全和基本的護理,同時孩子也需要通過你的管教、約束和反應,哪怕是憤怒,來懂得哪些行為不受人歡迎和接受,如果在他小的時候你沒有教給他,長大後自然也會有別人來做給他看,而那時也許會有讓人不愉快的後果。少發脾氣也好雖然我們不過是凡人,不可能完全控制我們的憤怒,並且有時一點點憤怒可以讓孩子粗略了解一下天高地厚,但仍然讓我們盡自己所能避免對孩子發火吧。原因之一:發火之後,我們會後悔。在氣頭上,我們往往會說出、做出不該說、不該做的事情來。過後看看無關緊要的一些小事,在大發雷霆的時候都可能被上綱上線,演變成對孩子人格和情感的攻擊。平時一杯奶灑了,你不過提醒孩子小心些,發脾氣的時候,你就可能說「你這孩子怎麼偏跟媽媽對著干!媽媽說了多少次吃飯不要亂動了,怎麼一點不聽話!我怎麼生了你這么個孩子!」這些話當時說了很解氣,但你不知道孩子是不是會記得一輩子: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兒童對他們早期生活中的情感經歷極為敏感,尤其是他們與父母的關系。原因之二:發脾氣最終於事無補。當不能得到孩子的合作時,你選擇發火來威懾他。咆哮一通之後,再給他一杯奶,他一定會十分小心地乖乖捧著喝了,但明天他會不會繼續在餐桌上扭來扭去呢?在另外的事情上呢?以怒火制服孩子,教給孩子的是恐懼,而不是自我約束。根據美國科學家的調查,經常發火的母親的孩子更不合作,更不容易管教。原因之三:孩子會對你的憤怒產生免疫力。經常大喊大叫的結果是孩子很快知道什麼會惹你生氣,但他已經習慣你生氣了,變得對此無動於衷,最後在你叫得實在太厲害的時候,他會讓步,但不是因為他覺得自己做了不好的事,而是為了降低你的分貝。結果是你下次不得不發更大的脾氣。原因四:經常對孩子發脾氣,你的孩子可能變得膽小、畏縮同時牢騷滿腹。根據美國心理學家鮑姆恩的養育方式理論,被父母以專制高壓手段培養出來的孩子,在成年後往往缺乏積極的進取心,更容易情緒低落,甚至出現自殺念頭。如何控制怒火真的是孩子引你發火嗎孩子犯錯了,怒火在你心裡一點點升起來的時候,先內省一下,看看自己究竟是為什麼發火,真是因為孩子還是因為自己的問題。有時孩子同樣的行為,因為你的情緒和處境的不同,會讓你有完全不同的反應。天澤才出生的時候,我每天筋疲力盡地教他吸奶,北辰卻一趟趟地往飲水機邊跑,關上了他又打開,弄到最後我都恨得沒有沖他吼叫的力氣。兩個星期後,給天澤哺乳有了規律,我的睡眠也補上了,這時北辰再去開飲水機,我的反應就變成了:「乖兒子,給媽媽再端一杯水來!」一路上水灑得到處都是也無關緊要了——讓阿姨擦了就是了唄!如果你經常跟孩子發火的話,考慮一下是不是自己對生活不滿意,是不是覺得自己為孩子和家庭犧牲太多,是不是事業上出現困難,是不是跟伴侶關系緊張,或者身體上出了狀況。如果是你自己的問題,就不要通過發火把麻煩轉遞給孩子,如果還是忍不住發火了,去給孩子道歉吧,告訴他,媽媽最近太忙太累,所以失去了控制,但媽媽下次會盡量克制的。定時隔離不光是給孩子用的當你覺得自己就要失控的時候,深呼吸幾大口,或者乾脆走到隔壁房間去「定時隔離」一下。不要在心裡怒不可遏的時候去教訓孩子,等自己心情稍微平和後再去跟他討論。你說的話應該是就事論事的,而不傷及孩子的自尊。不要貶低和懷疑孩子的人格。同時,很多時候孩子搗蛋是為了得到大人的關注,如果大人此時撤離現場,沒有了觀眾,孩子自然會覺得無趣而安靜下來。自我疏遠和放鬆家務事太多,受不了的時候就請人幫忙,如果不能請家中的老人,就請鍾點工吧。寸金寸光陰,短暫的輕松心情是可以用錢買來的。不必隨時隨地和孩子待在一起。每隔一段時間,想辦法讓別人幫你看看孩子,你自己去散散步,聽聽音樂,和女朋友吃個飯看場電影都可以讓你的世界稍微豐富有趣一點。再次面對孩子的時候,你會有更寬容的心態:他讓你生氣的很多事情,在有一點點距離之後看來,其實都可能微不足道、不值一提。幽默一下其實在我們有願望和心情的時候,幾乎所有問題都可以通過不發火的方式解決。靈機一動開個玩笑,常常可以化險為夷。洗澡的時候,天澤把海洋球一個個往外扔,我阻止,他說:是它們自己要飛出來的。我把球撿起來,放到他夠不著的架子上去,他說你為什麼把球拿走了?我說:是它們自己要飛上去的。天澤當時還不到3歲,但他仍然笑了,而海洋球從此再沒有「飛」到浴缸外面來過。分清輕重。跟孩子發脾氣是很傷神也傷心的事,因此發作之前,從1數到10,考慮一下這事是否真的值得生氣。把孩子惹你發火的事情,分成大事小事。牛奶灑了,衣服臟了,玩具弄壞了,不好好吃飯,出門前死活不要穿外套……都是小事,都不必為之大動肝火,因為牛奶可以擦,衣服可以洗,玩具少一件沒關系,這頓飯沒吃飽下頓餓了自然要吃,而外套暫時不穿也不用操心——大概是不夠冷。值得你當頭棒喝的大事,是那些涉及孩子安全,可能傷害孩子自己和他人以及重要財產的行為。耐心更耐心一些孩子就是孩子,不是迷你版的成人。他們的能力、心智和自我控制力是有限的,需要父母的幫助和理解。每次把「翻翻書」都撕破,也許是因為孩子的小肌肉能力還不夠發達,與其訓斥他,不如給他看如何用膠水再把書補好,或者把翻頁乾脆換個方便他揭開的方向貼;吃飯的時候總是把碗打翻,也許是因為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還沒有發育完善,壓住你的怒火,試試看給他換一個底座寬、不容易傾倒的大碗,塑料做的最好。同時,每一個孩子都是不同的,要是拿著教科書去強求,往往會把自己弄得很失望和惱火。此時坦然接受現實,也許是最好的選擇。好在孩子做小孩子的時間也不過那麼幾年。有一個朋友,孩子5歲多了,每晚仍然會爬到大人的床上來睡覺。朋友試過各種辦法,包括疲乏極了的時候跟他發脾氣,但最終還是屈服了,她說:「深夜醒來,我的兒子就是害怕,我不能強迫他不害怕。我只好想,退一萬步來說,他願意跟我一起睡,也不過就這幾年,他總有長大的一天,而那時,我想要他來跟我一起睡也不可能了。」如何避免孩子惹你發怒給孩子百分百的關注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注。真的關注他,全心全意地跟他玩,而不是心裡想著快快熬過去,我還有正事要做——跟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孩子就是你的正事。在感覺得到足夠的關注之後,孩子就不會對做點淘氣的事情獲得你的反面關注有太大的興趣。權利分享讓孩子覺得自己有能力,因為如果你不給他們合適的機會展示自己的能力,他們很可能自己去找機會,而結果你不一定喜歡。可以讓他和你一起做一些簡單的決定,比如晚餐是吃西紅柿炒雞蛋還是韭菜炒雞蛋,讓他幫助你摘菜、把曬乾的衣服分類,或者幫你在超市挑選沒有洞洞的土豆……當然很多事我們自己做要簡單些,但如果讓孩子做了,他們會覺得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很重要,,而一個覺得自己很重要而且可以負責任的孩子不太可能去故意搗蛋。延時處理問題孩子做錯了事的時候,不必事事都立刻去糾正提醒,試試看如果你不介入會怎麼樣。一些問題可能就自己解決了。一個朋友3歲的兒子一個早上尿濕了3條褲子。輪到第4條的時候,朋友阻止了急著去給孩子換褲子的保姆,當沒事人一樣由著孩子繼續玩。大冬天的,還特地帶著孩子在陽台上轉了一圈去看是否下雪了。整整20分鍾後,她才給坐卧不安的孩子換掉了快結冰的濕褲子,結果從那天以後孩子再也沒有故意尿濕過褲子。預先定規矩與其在孩子搗蛋的時候發火,不如預先設好規矩、講好懲罰條件。孩子越線,就啟動懲罰機制,孩子如果拒不執行,你也可以有理有據地和他爭辯。但定規矩之前你要先考慮清楚,定了規矩又公布之後就要堅持。孩子是敏感的,你語調里一點點的猶豫都會是他們的救命稻草,讓他們覺得值得反抗一下試試。天澤的聖誕禮物之一是一大包塑料鯊魚,四五厘米長,扔在客廳地上一大堆。我的條件是他每天去洗澡之前把它們都收拾好,否則我會沒收一個星期。吃完晚飯,天澤脫了衣服准備去洗澡,我回頭看見鯊魚還躺在客廳的地上,就提醒說:鯊魚呢?他馬上過來,趴在地上把所有鯊魚都撿起來放進盒子里。天氣很冷,看他光著小屁股忙活讓我於心不忍,但我仍然由他去了,因為規矩就是規矩,要讓大家都心情愉快,我們需要遵守游戲規則。

Ⅳ 孩子怨恨父母怎麼解決

孩子青春期了吧!主要是什麼方面呢?首先看看孩子說的是不是有道理,如果有道理就改正,沒有道理就多溝通,謝謝採納

Ⅳ 到了「仇親期」孩子討厭家人,父母該如何應對

孩子的教育是越來越重視了,因為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孩子的情況是出現很多的問題,孩子的心理是會有很多問題的。現在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經歷很多時期的,這些時期對於孩子來說都是很重要的,父母都要重視孩子的這些時期的,要是一旦父母不重視或者是忽視了,那麼孩子的成長就會亮紅燈。

現在孩子是越來越叛逆了,對於父母的教育是越來越不願意聽了,甚至是有時候對父母的教育表現出他們的仇恨,對父母懷著仇恨和抱怨的心靈,心理家說這種情況是仇親期。這個時期是孩子成長中會經歷是階段,一旦孩子進入這個時期,孩子的心理狀況和行為就會發生變化,父母要對孩子的行為進行關注。



3、傾聽孩子的想法

父母在平時要傾聽孩子的想法,這傾聽是溝通的方式,父母要懂得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唯有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這樣父母才能夠和孩子進行一個正確的溝通,孩子和父母之間沒有誤解和矛盾。而且孩子對於父母的評價也不會負面,孩子會願意相信父母,感受父母給予的安全感,這樣孩子的內心得到慰藉。

父母要對孩子的行為進行一個重視,不要總是輕視孩子的每一個行為,覺得是孩子小才會表現的行為。父母不要總是這樣想,孩子的行為是會顯示孩子一些時期的到來的,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行為,判斷孩子的時期,並且對此做出一些相應的措施。

對於孩子的仇親期,父母也不要太過擔心,這並不是什麼疑難雜症,這是能夠處理的問題。父母要幫助孩子親自輕松度過孩子的這個仇親期,上面的三招可以幫助到父母度過,要是有其他方法,父母也是可以嘗試的,這個並不是唯一。

Ⅵ 孩子也會對父母記仇了,怎麼辦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孩子性格是家庭教育的產物。 孩子記仇,他一定有記仇的父母在經常影響他。 父母自己先學習/改變,才能帶領孩子改變.

Ⅶ 孩子恨父母怎麼辦

婚姻法司法解釋三、財產分割原則、婚姻咨詢、挽救婚姻、婚外情處理、分離第三者、離婚訴訟請找 中國外遇救助網
img
82
讓家長看這篇文章:

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

一、學會和孩子聊天

什麼是「代溝」?「代溝」是家長平時溝通無效,致使孩子與家長產生隔閡的現象。它是家長與孩子之間不能擁有共同興趣或共同思維的表現。「代溝」使家庭失去「磁性」,不再溫馨。消除「代溝」的方法是家長學會和孩子聊天,努力營造「家長的事情孩子樂於聽,孩子的事情家長聽著樂」 的氛圍。 據調查:家長主動與孩子擺談工作和生活中的悲與歡的佔32%;不讓孩子知道家庭經濟狀況的佔28%。這樣的結果就導致孩子不主動與家長擺談同學間趣事的佔61%;當受到委屈時,向家長傾訴的竟只有16%。

和孩子聊天,應選擇具有針對性和共享性的話題,這樣有利於孩子的參與,使孩子覺得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員,爸爸、媽媽很相信自己,願意和自己分享家裡的事,自己也有責任和義務分擔家裡的事。

和孩子聊天,應講究技巧,講究手法,講究環境。下列做法是錯誤的:有孩子的同學在場,你大肆叫苦說家裡沒錢交學費;當孩子興沖沖地與你聊同學間的趣事時,你卻因工作原因心煩而不聞不理;孩子與你談論網上的事情時,你卻馬上追究上網的時間,網上都做了些什麼等等。這些錯誤的做法多了,孩子便以「沒有共同語言」或「自找惹事」為由,而不願與你聊天了。所以,家長要想學會和孩子聊天就應該做到:①認同孩子的觀點,別以成人思維去審視他;②收集孩子關心的話題;③聊孩子感興趣的事情;④別斥責孩子。必須斥責時,也一定用建議的口吻;⑤自思:我和孩子之間三天說了多少話?笑了多少次?⑥學會檢討自己的過失;⑦在孩子面前學會妥協。

二、學習與孩子溝通的藝術

家長和孩子的溝通,實際是兩個生命體的碰撞。每一位家長在和孩子溝通時都要學習教育的藝術。

根據許多成功的經驗,家長與孩子溝通的藝術包括:傾聽、發現、童心未泯、老謀深算、哪壺先開提哪壺、說話算話等幾個方面。

許多聰明的家長就是注意了傾聽(即使自己不感興趣的話也要耐著性子聽),誘出了孩子一串串的心裡話,使溝通變得暢通無阻。有一位家長向我咨詢「孩子太不愛說話怎麼辦」,奇怪的是他的孩子在和我談起時卻是口若懸河。後來我終於發現了原因:母親說話太多,不注意傾聽。在半小時的咨詢里,只是母親一個人在講,孩子剛要說話,卻被母親搶去了話茬,孩子只好在一邊苦笑。

還有個例子:一位母親,有一天得了喉炎,嗓子啞了。兒子放學回來後說:「媽媽,老師批評我了。」接著就訴說老師怎麼怎麼不對。當時,這位母親特別想批評兒子:你錯了,老師是對的。可是因為嗓子啞,說不出話,就只好瞪著眼睛,看著兒子說。等兒子終於說完了以後,突然兒子又說了一句:「媽媽,我謝謝您。」她當時一愣,不知兒子是什麼意思。兒子又說:「謝謝您,今天聽我說了這么多話。」第二天,兒子又對媽媽說:「媽媽,你昨天雖然什麼都沒說,但是我已經明白了,我錯怪了老師。」

所謂傾聽,就是不但要努力地聽進去,而且要思考,注重發現孩子談話中的閃光點。發現孩子第一次正確運用成語時,要給予贊賞;第一次引用了一首古詩,要表示受感動;發現孩子能夠慷慨陳詞,有理有據地爭辯,就應該有意地驚呼:「我家出了一個雄辯家!」。這樣,孩子不但願意經常和家長溝通,而且還會自動提高溝通的質量。 兩代人溝通的藝術,在於家長既是「童心未泯」,又會「老謀深算」。做不到「童心未泯」,孩子對家長就會敬而遠之,沒有共同語言;而只有「童心未泯」,沒有「老謀深算」,則無法引導孩子。

有些家長和孩子溝通失敗的原因,就是「恨鐵不成鋼」,「哪壺不開提哪壺」。其實溝通成功的藝術在於「哪壺先開提哪壺」。有個平時動作總是慢騰騰的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對父親說:「爸爸,今天體育課上我跑了第一名!」父親有點納悶,但還是說:「小冠軍,快把比賽的實況給爸爸描述一下吧!」原來是上體育課的時候,全班同學分成四組比賽,這個孩子在小組跑了最後一名。然後每組最後一名同學再比賽一次,這個孩子就是這次「安慰賽」的冠軍。孩子明明是小組比賽的最後一名,只是可憐的敗將中的冠軍,還值得高興嗎?但是通過談話父親發現的是孩子可貴的自尊心,於是決定和孩子一起慶祝「過五關斬六將」,閉口不談「敗走麥城」。試問,哪個孩子不願意和這樣一個能理解自己的父親溝通呢?

有些家長在和孩子溝通上過於急躁,總幻想一兩次聊天就能和孩子成為知心朋友。這不可能,因為兩代人年齡差異很大,又成長在不同時代,理解需要有一個過程。如果只有急切的心情,缺少扎實的行動,那就只好在親子關繫上長期吃著「夾生飯」。和所有的友誼一樣,兩代人的溝通關鍵是一個「信」字。「說話算數」道理很簡單,真正做到並不容易,如果不肯學習「曾子殺豬教子」,那就只能在家中成為整天高喊「狼來了」而無人理睬的可憐蟲了,哪裡還談得上兩代人的溝通呢?

許多家長可能都有這樣的經歷:孩子小時候喜歡跟家長說些學校里的事———誰惹老師生氣了,誰和誰打架了等等,可孩子上了中學後,話就變少了,家長問起學校的事,孩子也只有簡單的兩個字:「還行!」為什麼到了中學之後,家長和孩子之間就好像有了一條鴻溝呢?怎樣才能走近孩子呢?我們在做調查時曾讓學生用五分鍾寫出家長常說的話,出現頻率高的是:「快起床!都快6點了!」「你真不爭氣!你要是有×××一半我也沒白受累!」「上課注意聽講!」「嘴皮子都磨破了,你怎麼就不長記性!」「別磨蹭!快寫作業!」「現在不好好學,將來怎麼辦!」「怎麼又考這么點分!」「不是這道題錯就是那道題錯,就沒有全對的時候!」「把電視關了!有什麼好看的!」家長可能覺得這些話都是必須要叮囑的,但卻忽略了孩子的心情。這種簡單的說教在內心世界日益豐富的孩子面前顯得蒼白無力,天天講,月月講,不把孩子說煩才怪呢!

下面是孩子們最想對爸爸媽媽說的話:「請給我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因為我長大了!」「別整天嘮叨我!」「嚴格要求,我沒意見,可太嚴了我受不了!」「請支持我做些我喜歡做的事!」「讓我有點自己的小秘密,好嗎?」「我希望得到鼓勵,別總是責備。」「別老當著別人的面指責我,我也有自尊心!」對於家長來說,要教育好孩子,必須要了解他們,要接納他們已經長大的事實,否則只會增加家長和孩子之間的矛盾。

下面是幾個實際可操作的方法:和孩子平視———蹲下來看;與孩子商量———相互尊重;讓孩子決定———學會選擇;給孩子寫信———巧妙地表達;替孩子著想———留點面子;放孩子出去———認識社會;向孩子道歉———說聲「對不起」;向孩子學習———能者為師。

三、正確批評孩子

家長批評教育孩子,是對孩子的深切關愛,也是家長應該履行的職責、義務。但家長在批評教育孩子時,要注意這樣幾點: 1、避免誇大事實。不要用「你總是」「你肯定」「你從來」這樣的句式。憑心而論,你的本意並非認為自己的孩子真的「總是如此」、「肯定如此」、「從來如此」。所以應避免。 2、避免籠統模糊。如果你對孩子的某種行為不滿,要避免籠統的指責「你這個孩子......」而應該具體地說「你這個行為......」「你這件事......」因為你真正不滿意的是他的某個行為,而不是他這個「人」。 3、善於認錯。家長也有無理的時候,認錯時不要說「好了,好了,都是我的錯!」「反正你總是對的,我都是錯的!」准確的表達應該是:「也許你是對的」「也許是我錯了。」

四、理解尊重孩子

被尊重、被關愛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當一個人覺得被理解、被尊重的時候,他的內心是溫暖的、安全的、放鬆的。因此,「理解、尊重孩子」能夠有效地拉近你與子女之間的心理距離,縮小「代溝」。但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不少家長往往缺少理解、尊重子女的態度。而青春期的孩子又是非常敏感的,這就很容易產生矛盾。比如,有一位母親,她出於擔心和愛護,常常嘮叨女兒要少與男生來往。有一次,母親竟臭罵了幾個來邀女兒去過朋友生日的同學。這使女兒受到極大的傷害:她在同學面前好沒面子,同學不再跟她來往。她因此怨恨父母:「你們不讓我好過,我也要讓你們難受。」她向父母喊叫「我就是要氣你們!就是不好好讀書!就是要把你們的錢拿去花光!」但她內心又很孤獨,很苦悶。作為父母,本來唯恐傷害了子女,但卻在不經意中傷害了子女。結果,即推開了子女,也被子女所推開。父母與孩子雖天天相處一屋,心理卻相隔很遠。做子女的視父母如同「冤家」,有的動輒跟父母頂嘴發脾氣,有的閉瑣自己疏離家庭,有的甚至離家出走;做父母的欲恨不能,欲愛無從入手,看著自己親手撫育、一點一點長大起來的孩子,竟是如此陌生!無論父母也好,子女也好,其實彼此心裡都渴望被對方理解。但很多父母卻不知怎樣去理解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孩子,而成長中的孩子更不懂得如何去理解自己的雙親。理解是一種無條件的喜愛與尊重的情感,它需要你的無私和愛心。這在親子之間,本來應該沒有問題,但事實並不是沒有問題。作為父母,我們往往把自己的「面子」看得很重,我們往往希望子女無條件的服從我們,我們卻不能無條件的去尊重子女。當然,這並不是要求家長去認同孩子的一切觀點和行為,而是我們要能夠設身處地站在孩子的位置,用他們的眼睛去看,用他們的耳朵去聽,用他們的頭腦去想。理解孩子也並不是嬌寵孩子。如前面這個例子中,父母如果能夠站在女兒的角度思考(畢竟我們做父母的也年少過),至少不會做出「臭罵前來邀請女兒的同學」這樣過於傷害女兒自尊心的行為來!父母應該知道: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可以說,他們比任何人都更「看重」同齡朋友而「忽視」成年人。做父母的如果不能理解他們,孩子就會向外尋找理解他們的人。反之,父母若能理解他們,他們就會感到家庭的溫暖、安全,就會願意與父母溝通。各位家長應切記: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只有先去理解,而後才能正確引導。沒有理解,一切教育、引導都難有真正好的效果!因為他們再不是那個兒童期的孩子了。對上面那個被同學前來邀請參加生日宴會的女兒,家長完全可以這樣做:先要肯定「社交」對於女兒是重要的,而且也是必要的。這不僅是因為同齡人能使孩子更開心、更快活;更重要的是,孩子需要在於同齡人的交往中,來增進對自己、對他人的認識和了解。然後,再給孩子指出,時間安排上要適當,社交活動不可沒有,但也不可占太多時間,畢竟讀書學習是主要的。給孩子講清道理,孩子一定也會理解,這樣不是很好嗎?

家長與孩子之間需要理解,理解是愛心和尊重的具體體現。無論父母對子女,還是子女對父母,一般都不缺少愛心,但往往欠缺尊重。因為欠缺「尊重」,結果連「愛心」也感覺不到了。現在你不妨從「理解」開始,一個戲劇性的變化就會出現:你與孩子的心理距離馬上就縮小了,你與孩子的口角沖突馬上就減少了。那麼,理解子女,你需要付出什麼呢?不過是一句老話「將心比心」,你說是嗎?下面的練習,請大家思考一下:如果你的孩子對你抱怨他的母親:「媽媽最討厭了,一天到晚嘮叨個沒完!」你的反應是什麼? 1、不孝子孫!媽媽這么辛苦,從小把你養大,你還嫌討厭,像話么? 2、你覺得,媽媽講話很乾擾你?3、你怎麼會有這種感覺?還虧你講得出口! 4、我不敢肯定,你最近似乎心很煩?有什麼事可以跟爸爸說說嗎?

比如:當你的孩子對你說:「老師偏心,別人講話不批評,就批評我」時,你的反應是什麼? 體諒理解的反應應該是這樣:「也許老師是偏心了,你覺得不公平?但我想,也許老師是沒有看見別人說話。再說,你講話也是事實,批評你講話這一點是沒錯的,是不?這樣你理解了孩子的感覺,也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孩子,讓孩子知道自己是有錯的,孩子就會心服口服。而不體諒理解的反應往往是:「不要說老師偏心,你自己講話難道是對的?不要去管別人有沒有講話,先問問你自己有沒有講話?你還好意思說老師偏心!」。有的家長可能認為,這樣才是對孩子的嚴格要求,錯了!其實,這樣你就否定了孩子的感覺,也否定了可能的事實。結果孩子覺得連父母也不公平,不講道理。他被這樣的負向情緒困擾,再不會去考慮自己有沒有錯,更加認定老師批評自己是不公平的。

五、少看電視,少上網

為了孩子養成早睡早起和堅持運動的習慣,全家人最好少看電視,並盡量控制孩子看電視的時間。最好將每天看電視的時間控制在一個小時或半個小時以內。

父母有時抱怨自己的孩子看電視的時間太多。其實,一個家裡有一個看電視的「小東西」,這個家裡一定有幾個看電視的「老東西。」有些人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大電視打開,下班回家後的第一件事情也是把電視打開。這些人沒有別的興趣和愛好,沒有別的主題,電視是他們唯一的依靠。有些年輕的夫妻最初感情還不錯,兩人經常聊天、後來沒什麼可聊的了,只能過無聊的生活,只能過著看電視的生活。電視就有這樣的功能,它能夠讓全世界那些不想交流的,沒有情趣的人默默無語地守侯在那個「黑匣子」面前。他們不願意去跟同伴交往,他們不願意去閱讀,他們不願意去運動,他們只想看電視。

電視機的發明對人類的生活習慣是一個破壞,接下來更嚴重的問題是,後來又發明一個遙控器。遙控器意味著人可以在離開電視很遠的地方,像個土豆一樣蜷縮在舒適的沙發里。有些人實在沒什麼出息,每天蜷縮在沙發里,手裡拿著遙控器,不斷地抖動,不斷地擠壓按鈕,不斷地轉換頻道。人們無法確切地知道他究竟想看什麼節目。其實他對哪個節目都不感興趣,他唯一感興趣的就是表示自己還活著,還能夠活動。

美國育兒教育專家斯波克說:「我強烈反對的一件事情就是看電視。即使是高質量的兒童電視節目也會束縛孩子的想像力,因為為孩子做好了一切,幾乎不需要孩子做什麼。如果孩子離開了電視之後就無法過正常的生活,則說明這個孩子的閱讀能力比較低下。」

「那些從來沒有養成看電視習慣的孩子就不會思念電視,他們會用其他的活動來填補自己的生活。」如果家裡的電視機壞了,不必急著修理。偶爾過幾天不看電視的生活,可以為家庭帶來新生活的樂趣。那樣的話,孩子和家人就不能依賴被動的娛樂方式,而學著人類幾千年來的做法,通過讀書、寫作或者交談來積極地創造和發展他們的興趣。如果你的孩子的卧室有電視機的話,最好把它撤掉吧。

不過,無論電視有多少壞處,畢竟它能夠給人帶來娛樂和消遣。既便電視使人墮落,人有時倒需要偶爾墮落一下。「不做無益之事,難遣有涯之生」。如果為了孩子的成長而完全不看電視,既不必要也不正常。

除讓孩子盡可能少看電視外,父母最好讓孩子少玩或不玩網路游戲。電腦游戲是理想的教學工具。不幸的是,這些游戲教給孩子的常常是如何快速而准確地射擊。在電腦游戲中,開槍射擊的次數越多,孩子們想到殺人的時候就越不害怕。

不必完全禁止孩子上網,因為孩子許盡早學會利用網路學習資源。不過,既便網路可以提供有意義的學習資源,家長也最好控制孩子上網的時間和主題。在電腦普遍流行的時代,人們容易以「網路時代」「讀圖時代」的名義誇大電腦和網路的功能。事實上,無論電腦技術多麼發達,網路以及讀圖永遠不可能成為所謂的「時代精神」真正的時代精神依然在紙介質的經典名著和孩子自己寧靜致遠的個人思考中。

家長也不必為了讓孩子適應所謂的「同伴文化」而鼓勵孩子玩網路游戲。如果周圍的孩子都有玩網路游戲的習慣和玩網路游戲的激情,那麼,這個孩子可能因為對網路游戲的無知而暫時遭受同伴的冷落或取笑。不過,如果這個孩子既有出色的學業成績,又有豐富的業余愛好,情趣生活來影響周圍的其他同伴。不會玩網路游戲不是恥辱,沒有出色的「學業成績」和豐富的「業余愛好」「情趣生活」而只沉溺於充滿暴力或色情的網路游戲之中,那才是恥辱。

相比之下,看電視對孩子成長的破壞程度低於玩網路游戲。也因此,家長在解決孩子的「電視依賴症」和「網癮」時也需要考慮不同的「治療」思路。

如果孩子已經因為看電視而影響了閱讀質量和思考質量,那麼,家長最好和孩子簽定「契約」。比如,每天看電視的時間不超過1個小時,每天只能在某個時間段看電視,每天必須先完成作業之後才能看電視,周末可以適當延長看電視的時間。如果孩子不幸染上了「電視依賴症」,嚴重破壞了閱讀習慣和思考習慣,那麼,最好的辦法是家長和孩子一起過一點時間的「非電視生活」:切斷家裡的電視機「天線」,讓家裡的任何人都無法輕易「打開」電視;把家裡的電視遙控器暫時「鎖」起來,讓家裡的任何人都無法輕易遙控電視。在電視機普及的年代,很少有家庭能夠長期過某種「非電視生活。」不過,如果孩子出現了比較嚴重的「電視依賴症」,安排幾個星期或幾個月的「非電視生活」倒是可以考慮的策略。

可是,如果孩子已經因為玩網路游戲而影響了孩子的閱讀和思考質量,那麼,家長最好不要規定「每天玩網路游戲的時間不超過1個小時」或每天只能在某個時間段玩網路游戲。每天只讓孩子玩1個小時的結果是:每天准時玩網路游戲將強化孩子玩游戲的激情和合理性;而且,孩子每天玩1個小時,總會覺得不夠,他會每天生活在對網路游戲的美好的期待之中。所以,家長最好規定:只能在周末的某個時間段玩網路游戲,其他時間禁止玩網路游戲。周末偶爾玩網路游戲,這對孩子來說,已經失去了強化作用,也失去了日常的期待效應。

如果孩子不幸染上了「網癮」,那麼,父母需要做的事情就不是簽約那麼簡單。有嚴重「網癮」的孩子不會遵守任何「家庭契約」,他將失去立志。他需要接受的不是家長的勸說,而是「治療」。而且,讓那些染上了嚴重的「網癮」孩子接受治療時,父母必須陪伴。因為,孩子之所以染上「網癮」,本身就可能由「父母失陪」或夫妻關系不和,父母沒有為孩子提供足夠的成就感等因素引發。孩子病了,需要看病的既是孩子,也是父母。
《中國外遇救助網》婚姻、心理、法律專家提供婚姻問題的綜合權威咨詢。
心靈的傷害遠比肉體的傷害痛苦百倍。《中國外遇救助網》是婚姻的衛士和療傷的港灣。
vaebvbnd

Ⅷ 十四歲男孩特別仇恨父母怎麼辦因為小時候打過他,對他太嚴,現在十四歲了對媽媽很仇恨,無論說什麼都頂

1.要時刻注意自己的態度
對孩子的態度要保持溫和並且淡定,俗,當你自己犯錯的時候,或者失敗時,對自己是什麼態度呢?會不會對自己的錯誤懊悔,恨自己呢?如果會,那麼對自己的孩子犯錯時你的態度也不會溫和。還有當你遇到某事時,會不會非常肯定的決斷?如果不能,那麼你對孩子的規則也會隨你的心情而改變。相信你自己也知道這都是些不好的習慣,所以如果你不希望孩子也有這樣的習慣,請時刻注意自己的態度,對孩子要溫和,淡定。
2.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管理情緒,是父母的大功課,不僅要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還要學會正確幫孩子疏導情緒。我們在街頭經常能看到一個大人對哭泣的孩子咆哮:「憋住!不許哭!」或者對孩子的憤怒不屑一顧:「我是為你好,你竟然還生氣?」等等。這些行為剝奪了孩子的情緒自由,不允許孩子有情緒,結果導致孩子認為生氣是不好的,悲傷是不好的,要麼學會將情緒積壓心底,要麼學會對他人發飆。管理情緒要先認清一個問題:情緒沒有對錯好壞之分,管理情緒的方法才有好和壞。父母要營造一個自在、輕松的家庭氛圍,不高興、生氣的事情可以講出來,告訴家人,可以自由表達。
管理情緒最好的方法是講出來,其次是寫出來、畫出來,而不是打出來、罵出來。父母要教孩子講表達情緒的詞彙,比如說我很生氣,我感到快樂等。孩子把情緒說出來,既釋放了壓力,父母也知道該如何幫孩子。當然,寫日記、畫畫等形式也是情緒宣洩的不錯的方法。
3.自己要有自信
如果父母對自己都沒有自信,會通過他人來證明自己能行,比如對孩子,會過分要求孩子優秀、成功。其實,父母不能自信,也是緣於他們幼年時期缺乏贊同和認可。
孩子最討厭被利用的感覺,如果你經常念叨「你要好好學習,為爸爸媽媽爭光」之類的話,那麼孩子就會明白你為他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的面子,那麼他會變得叛逆。而這樣更加深了與孩子之間的隔膜,無法真正了解孩子的真實感情。你要知道,孩子上學後,不僅承載了來自父母的壓力,還要承載來自老師的壓力,面對這兩個強勢壓力,只有部分孩子能克服,很多孩子都無法自己解決,於是便有了極端的叛逆行為。其實,如果親子關系處理得好,孩子是不會叛逆的。
上面提到的三個方面,都是要父母先從自身做好的,只有調整好自己,才能應對孩子的教育以及其他生活中的問題。這樣才能更加了解自己孩子的內心世界。
更多的親子教育到我是寶親子網

Ⅸ 12歲女兒恨媽媽恨之入骨怎麼辦

12歲女孩正處於青春期,叛逆、懷恨親人,其實也很正常,家長不要太緊張。
建議遇到矛盾之時,媽媽盡量控制自己情緒,溫和誘導女兒,以她能接受的方式講道理,更多的說些媽媽也有不好的地方,沒有體諒女兒的心情,舉例說出女兒的優點,多誇獎她,這樣才有利於孩子平緩情緒,消除對媽媽的懷恨之心。

Ⅹ 孩子記仇怎麼辦,如何培養孩子

在這里我還是要建議各位父母朋友不要著急,孩子開始記仇了,這是個正常現象,要是孩子一點都不記仇被人欺負了也不知道下回預防著吃了虧也不長記性那不是更糟糕嗎?記仇也是一種社交能力,讓他知道哪些人對我做過不好的事情,以後跟這些人打交道要小心,所以如果你家孩子從以前那個天真無邪的小寶寶變成開始記仇的小心眼!沒關系,那是他記憶分析和社交能力提升的表現,我們要做的不是讓他不記仇,而是要讓他學會原諒!
但是我們要注意避免三個坑,第一要孩子原諒對方不等於就不要對方承擔後果,如果是對方搶了你孩子的玩具,你首先要讓對方把玩具還回來,如果是對方打了你孩子,你要跟對方父母商量怎麼制約他,你總是要讓對方先說對不起之後才引導孩子說沒關系,在家裡也是一樣的,父母做錯了事也要道歉承擔後果,哪怕是一歲的小妹妹打翻了哥哥的積木,他不能承擔後果,那大人也要注意是我沒有把兩個孩子的地盤劃分好呢,還是沒有把小妹妹約束好讓他跑進了哥哥的地盤,總之就是找出自己的責任向孩子認真說明鄭重道歉,這才可能得到孩子的原諒,如果在對方還沒有承擔後果的情況下,你就要孩子原諒對方,那孩子肯定會覺得不公平,就算你最終強迫孩子原諒了他,也只是暫時把自己的憤怒隱藏起來了,將來很可能會更猛烈的爆發出來!
第二,原諒不等於忘記假如孩子說我不要跟小明玩,他上次搶我玩具,你不能說:「唉,你怎麼這么記仇呢,他上次不都給你道歉你也原諒他了嗎?」要知道記住別人以前的行為,並且以此來預測它下次的行為,這是人類的正常策略,這說明你孩子對於壞事有正確的反應,而原諒是心理范疇的是我們!孩子原諒別人不是為了要讓別人感覺良好,也不是為了要維持表面的和諧,而是為了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長,因為如果你不原諒別人的話,心裡就會堆積太多的負面情緒,過去的那些不愉快的經歷,那些討厭的人一會兒就會從你心裡要出來咬你一口,這不僅影響你的心理健康,還會傷害身體,更不用說能夠原諒別人的孩子,會有更多的朋友做事不太受情緒的影響,將來也會更可能成功!
所以我們應該在心理上盡量原諒別人,但是在行為上我們還是要堅持原則,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剛才說不要強迫孩子,在對方還沒有承受自然後果時就原諒他別的孩子做了錯事,我記住了下回不跟他玩了,這不也是自然後果的一部分嘛,所以我們也同樣不應該強迫孩子忘記沖突,那違反人的本性,而且就是錯誤的社交策略。第三,你也不要催促孩子原諒歸根到底原諒是個心理過程而不是一個行為事件,也就是說它需要時間!
心理受到傷害很容易,但痊癒卻很慢,所以如果孩子當時說我原諒你了,但是過了幾天還是悶悶不樂又跟你說我還是討厭小明,你不要怪他不都明明原諒他了嗎,怎麼說話不算數呢。你要這么說唯一的效果就是以後孩子慢慢的就不跟你說心裡話了,因為心理過程是無所謂說話算數的,孩子他自己也控制不了啊,你只能耐心地繼續開導他,繼續幫他發展原諒的能力!怎麼發展也是分三部分,第一是教給孩子怎麼說原諒不是簡單的一句沒關系或者我原諒你就完了的,它包括我的感受我的原諒和我的希望。比如說小明你剛才搶我的玩具讓我很生氣我原諒你了,但我希望你以後不要再搶我的玩具了為什麼要採用這樣的結構呢,因為孩子在沖突中肯定有情緒,你一定要讓他把這個情緒表達出來! 雖然我們要引導她原諒,但不把憤怒委屈難過這些負面情緒先清掃干凈,就匆匆忙忙地要他原諒,只會適得其反,再原諒了之後還要強調我希望你以後不要再犯了,這會讓孩子有一種力量感,就是我這次選擇了原諒你,條件是你也要變好,不然下次就不一定嘍。他能感到自己對對方施加了影響,那麼這次沖突他就不是一個單純的受害者,而是一個平等的互動!

閱讀全文

與小孩記恨父母如何處理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事業單位的養老金是什麼樣的 瀏覽:275
養老保險一次交清 瀏覽:431
香樟樹長壽 瀏覽:307
平湖岐嶺老人活動中心在哪裡 瀏覽:397
長壽甲子 瀏覽:44
查自己和父母的徵信需要什麼 瀏覽:813
重陽節主題升旗儀式講話稿 瀏覽:650
成華區自助養老院要多少錢 瀏覽:694
長壽里膠原球 瀏覽:627
太平吉祥人生養老保險怎麼買 瀏覽:542
老人沒胃口吃東西還拉黑便怎麼辦 瀏覽:428
經常幫父母做家務怎麼說 瀏覽:689
潮汕妹夫父母叫什麼 瀏覽:514
九十歲老人心梗放支架多少錢 瀏覽:444
我怎麼才知道養老院打人 瀏覽:950
2017年退休金還長嗎 瀏覽:159
養老金借方科目 瀏覽:516
城鎮職工的退休年齡 瀏覽:475
父母醫保如何添加子女 瀏覽:110
重陽節還能叫什麼節 瀏覽:998